白色流淌一片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37843600
作者:蒋峰
页数:417页

作者简介

在剧烈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人物跨越了漫长的30年。以主人公许佳明为视角,叙述了他六个人生阶段的六个独立故事,从八十年代到现如今,前后跨度三十年,在侧面展现时代全景的同时,六个主题分别为希望,告别,成长,信仰,占有欲与梦想。
许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代人心灵图景的变迁史,更是让你读懂近30年来中国的入口。
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正在进行的时间里有多少普通但疼痛的故事在上演。
命运之手在每个人的头上拨划,因为刀子划在别人身上,我们就没有那么疼。
他活得足够老了,癌症晚期,死后的保险金比他的命还重要;
他,生下时就哑了,一生从未讲过一句话,却把继子当作这世界最后的善意;
她美丽过、值钱过,在年老色衰时嫁给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她终于不必再听话;
她自杀了,带着肚里的孩子一起,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还不够理解周围的恶意;
她可以放弃的东西很多,比如钱、未来、善良、自由,甚至尊严,除了一个人;
她本应过上幸福得俗套的生活,却因他的命案不停地逃亡……
这些故事围绕着许佳明短暂的一生展开,或者说,许佳明的故事围绕着这些人展开。
三十岁之前的这六个故事,拼成了许佳明的一生。
他带你看清生活的真相,教你用力去爱这不并完美的世界。
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

书籍目录

第一章《遗腹子》
第二章《花园酒店》
第三章《六十号信箱》
第四章《手语者》
第五章《我私人的林宝儿》
第六章《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

内容概要

蒋峰:
1983年出生,长春人,双子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诚客优品签约编剧。
代表作有《维以不永伤》《淡蓝时光》《恋爱宝典》《为他准备的谋杀》《白色流淌一片》,部分作品被译介至俄罗斯、法国等。


 白色流淌一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蒋峰,被外界赋予了一种为了文学即便穷困潦倒而不向商业低头的悲壮味道,而这个31岁的男人极力用戏谑的态度化解自己无意塑造的“圣徒”形象,“只要我快乐,我想写,这就够了。”他说,“我会一直写作,以等待荣誉的到来。” 他确实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因而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有着不俗的文字功底;你该看看这样一个人写的书,给你带来的究竟是何种感受?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总是遇到不同的情况。当今社会而言,过往的宁静太过少见,越发富裕的我们,精神世界越发贫瘠,让年轻人也越发浮躁,看看《白色流淌一片》,让我们也跟着反省,沉思。
  •     前序:之前写得一篇专题,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有对作者其他八部作品的相关评述,不仅限于此书。因为主要是向不熟悉蒋峰的读者做以介绍,为引起兴味,以新概念为引,再重点推出作者,之外还间以穿插韩寒、张佳玮、新概念历史等早年轶事,不过他们肯定不会抢戏的。因为这篇除作品外还提及作者早年间事,颇有些作家小传的样子,希望作者不会见怪。有配图传不了,文末附地址可以查看原文。以下:正文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位作家,准确来讲是一位小说家,他同众人所熟知的韩郭一样,也是从新概念出来的,不过名气没有他们大。但这世上,很多东西都是颠倒过来的。在当下这个图书市场,作家及他的作品受欢迎与否更多和一些场外信息有关,和作品本身倒没多大关系。人们的关注点也始终在舆论,在绯闻,在作品以外的一些东西,有舆论后作品才好卖。这就是当前图书市场的现状。默默写字的人并不讨市场欢迎。话不赘述,先来看一份名单:A组:王皓舒、李遥岑、陈婧、唐玮婕、周开颖、陈培锋、郭敬明、吴昕晟、张姣怡、陆庆、刘卫东、叶坚颖、金鑫、陶玲佳、蒋峰、胡明媛、陶康、张铖、曾骞、施奇平、李琦、郝景芳、顾馨媛、徐超、刘琳娟这是全国第四届新概念大赛的一等奖A组获奖名单。看一下这里面你认识谁,我们今天的主角也在这里面。看见郭敬明了?不过他不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对象。小明往后再数八个,停、就是他了。蒋峰。说起蒋峰,再扯到萌芽新概念就不得不念叨一下韩寒和郭敬明了。可能蒋峰本人并不太乐意这么比,但读者总要念叨一下的。他们之间共同点不少,都获得过新概念的一等奖,少年成名,也都由于各种原因大学没毕业或者干脆就没念。但这并没什么妨碍,三个人也都依着各自的秉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说同一批从新概念里出来的韩寒、郭敬明可以算作偶像派,那么蒋峰大概可以算作实力派。他从十四岁开始就立下了写作的志向。和韩郭两人不同,他们可以是公知是明星,但大概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有态度的作家。如果一定要比较,我更愿意将蒋峰和阿乙扯到一块说。阿乙:1、我保留着舅舅那样的羞惭。有很多年都不承认自己是写作者。我如果坚持认为自己是作家,就会像民哲、民科一样不自知。2、有一次我参加酒局,碰到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东家热情地介绍:“阿乙也是写小说的。”我脸臊得通红,觉得被出卖了。我不敢承认自己和对方从事的是一样的事业。在这本集子里,有一篇《先知》,寄托的便是自己的哀伤。3、我以为这一生就这样度过。我将自己掩藏得很好。直到今天我还害怕说我其实也写诗,我写的诗总是安上瓦西里这样的名字,有时还会加上括弧(1841-1886)。我想人们对死人特别是英年早逝的死人总是尊敬,而且他可能是一位盖棺论定的名人。阿乙不敢承认自己是一个写作者,请不要把它解读为自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在我看来,这反倒体现出了阿乙对写作这项事业的敬畏之心。他有着传统文人一样的对待文章、对待写作的最为严肃而真诚的态度。阿乙把写作更多地看做一项庄重的仪式,一项“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仪式。而我们当前的很多写作者们恰恰缺的就是这点儿敬畏之心。蒋峰:1、我已经在很多地方说了那我以为是中规中矩的话。譬如我说我会一直写下去的,我说我觉得写作是通往永恒的途径之一。可是这些话在某种环境下是如此可笑。我看到不少关于写够了就不写了,反正已经成功了的言论,奇怪的是还有很多根本就没写什么却自称自己充满热情的无耻之徒。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位有头脑的人都应该质问自己该不该讲真话。就好像一群树上的猴子,上面几只吃够了桃子跑出去找香蕉,下面根本没爬树的猴子也看着远方的香蕉装腔作势地宣称自己一定要吃到桃子。那中间还在努力往上爬的猴子却发誓这一生只吃桃子,而且还坚持要摘那只最高的谁也摘不到的桃子。这不是显得很迂腐很滑稽吗?……要是在写和说只能选择一种途径讲真话的话,可能写下来是最真诚的方式。这样以后就可以对那些不读书的记者放开了扯,我说老子写书就是玩票,赚钱维生,赚钱恋爱,赚钱去赌,要是哪天中了头奖,老子才不跟这些方块字搅成一块。2、我立志向峰顶攀登,若是最终未能如愿,我也会化做白骨在山腰为后人做路标,若是非得十万个作家才能出现一位大师,我至少也要为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数字贡献一个单位,若是日后你们哪个够天赋够才华够勤奋路过此地,不要犹豫,不要停留,踩着我的骨头前行,这是对我最好的祭奠。3、这是文学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需要我们的时代,要是文学哪天真的守不住了,那我就做一个文学的守陵人,告诉来往的后任,文学曾经葬在这里。阿乙:1、但我觉得自己是献身的。倘若什么希望也看不到,或者什么回报也不到来,那么我还会写。2、我写《先知》时已能洞见那位原型一生的悲剧,之所以热血澎湃地写,是因为此前周国平针对他写了一篇极度无理的文章。我觉得后者没有资格展露自己的高贵,我也不希望别人踩灭我的火把。3、我的贪欲是我活得比身体久点。哪怕只活到一季稻子那么长。他们都有着对文学对写作的严肃态度、以及自己或隐秘或公然的文学野心;都有着最为真诚的文字理想。可能有人奇怪,照你所说,这样一个不错的作家,为什么我之前没有注意到?仔细想想,你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是你主动搜寻的,而又有多少是媒体出于各种目的灌给你的?还请不要跟着媒体去读书。一些朋友大概读过他的几本小说,但更多地,则对他不甚了解。想到这里,总有些遗憾。所以今天就介绍一下这位作家,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1998年,《萌芽》杂志联系国内几所一流大学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99年启动第一届。如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韩寒与他的《杯中窥人》。这一届其他获一等奖的几人,如陈佳勇、宋静茹、刘嘉俊等分别被北大、复旦、华东师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免试录取。其后新概念参赛人数激增。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人次。2002年是第四届,蒋峰以一篇《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获一等奖。但之后传来的消息则给了这群怀揣着梦想的文学青年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一届新概念的保送已经取消了,蒋峰不能再像他所期待的陈佳勇、刘嘉俊那样去一所梦想的好大学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向父母交代关于不用学习靠文学便能升学的承诺是如何食言的。后来的一篇《快乐前行低迷折回》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沮丧、梦想的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幻灭感。这一年九月,蒋峰进了这个后来被他称作是“伪军校”的中国防卫科技学院,现在来看,这样的称呼真是相当温柔。这更像是一所非人的黑校。蒋峰后来自述,在这里学生们受尽打骂,畜生是大校对他的称谓,而政委总是笑眯眯地问,如果把他劁掉,是不是会像那些耕牛一样好管一些。而这里的学生们到了毕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根本就不承认这所大学,学校发的学历证也是假的。就在这种非人的环境里,在每天早操训练的间隙里,他写下了26万字的长篇《维以不永伤》,次年从这个学校退学。其后在全国各地流浪,长春、广州。上海、长沙、北京、西安……一座城市一部长篇。这部小说从02年12月动笔,一直到次年的五月,历经半年时间,横跨过四个城市,最终在长春定稿。写完后他给学校的朋友打了个电话。他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略有些落寞:“蒋峰,你真好,你可以靠这本书出去。我们没有别的本事,还要在这里继续忍受三年。”《维以不永伤》第二部发表在一本叫做“80后实力派五虎将”的合集里,这个称号大概是由南方一些媒体鼓吹起来的,作品集由马原选编。其中包括李傻傻、胡坚、张佳玮、小饭和蒋峰。如今的知乎、豆瓣及虎扑知名ID张佳玮当年也是其中一员。在2002年同郭敬明、蒋峰一起参加了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二等奖。后来蒋峰在给张佳玮新出的《加州女郎》的书评里这样描述当年的情景:“零二年初我在上海三女中参加复赛时就有一个男孩超喜欢村上,临考前还抓紧时间再读几页。相对阅读的乐趣,考试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男孩梳着极为复古的波浪中分,使我于零四年4月第一眼认出那就是四年前的张佳玮。恐怕此事他本人都不知道。”[图片][配字]:极为复古的波浪中分《维以》的副标题”Never end, Never hurt”,借译自英文版的《诗经》,永不休止,永无伤痛。2003年12月,即写完《维以不永伤》的同年,他完成了第二本小说的写作。和处女作相比,第二本《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显然写得更轻松些——从十一月到十二月,不到三个星期。2007年的时候,接到鲁迅文学研究院消息,蒋峰同张悦然、颜歌、步非烟一起录制了一期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这里的三位女作家,在作品受到关注的同时学业上也符合社会对她们的期待:张悦然考取山东大学,其后在新加坡留学;颜歌四川大学毕业;步非烟更是北大中文系,后来又接连攻读了古代文学的硕士和博士。再反观蒋峰,前面讲到,大学第二年就退学了。大致可以猜到主题是什么。类似于韩寒十年前录制的《对话》,要回归到主题上——退学是不好的。然而蒋峰并没有顺着朱军的意思来,除此之外,在其他话题上,对话也颇不愉快。都说韩寒反叛犀利,其实这只表现在他的文章中,赵长天(《萌芽》杂志前主编,那多之父)也猜测,是不是路金波他们故意要韩寒顺着公众的期待来做出这种形象,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温和的人。当年要退学,父母老师各种劝,韩寒也不跟他们吵。后来录制《对话》,现场包括主持人在内各种围攻,韩寒当年也就才17,8,要搁同龄人身上可能都要哭了,要么就直接一甩话筒走了。韩寒应对还算得体。看多年前的《铿锵三人行》,韩寒被一个女主持拐到了家里,还以为是私人见面,没想到一会摄制组就来了,王朔也来了。然后就听王朔一个人用最纯正的京味儿在那儿各种侃,韩寒不太说话。要说犀利,似乎还是蒋峰多一点(不过峰哥私下人很nice的,因为要做这期专题,向他讨要几篇文章的授权,没有太多阻碍就给了,语气也很好)。因为对谈不太愉快,后来朱军就把蒋峰这段给剪了。据其朋友追述,编导短信通知他播出时间的时候,他谁也没告诉,跟父母都没讲,只跟姥姥说了,因为她爱看这个节目,希望能让她高兴一下。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姥姥守在电视机前会伤心。他姥姥肺癌晚期,后来不到十天就去世了。他大概是不太在意这些东西的,只是默默打磨作品就好了。其后他几乎保持着每年一部的写作节奏,十年间九本书,其中七部长篇,两部短篇作品集。这里附上他的作品年表:01、《维以不永伤》 2004年05月出版02、《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 2005年1月出版03、《才华是通行证》 2005年10月出版04、《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 2005年10月出版05、《我打电话的地方》 2004年12月出版06、《淡蓝时光》 2006年出版07、《恋爱宝典》 2010年1月出版08、《为他准备的谋杀》 2011年4月出版09、《白色流淌一片》2015年2月出版前两本书我其实并没太看下去。虽然有很多人都喜欢《维以不永伤》,而且蒋峰自我感觉也不错,在后来一篇访谈中他坦言是“想写成《天生杀人狂》那样的教科书,其中包含有罗曼司,对话波,隐藏叙事以及平行叙事这些涵盖几乎一半以上的小说类型技巧。”但文胜质则史。就小说而言,讲一个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余华马原格非他们先锋了那么几年,最后基本还是回归到了传统上。而且因为这本采取了多视角叙述同一事件(多重内聚焦),情节间难免会有拖沓重复之感。《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的自序里讲,写这故事的念头产生于九九年的夏天。在那一年他接连目睹了三位中年男人的自杀,据此想对此做一些探讨。遗憾的是,这本我并没留下多少印象,看过也就忘了。但还记得这句他在心底默念出声的话:“到了没有,我的荣光。”《才华是通行证》和《我打电话的地方》是他的两本短文选集,其中有几则不错的短篇。《去年冬天我们在干什么》感觉有点意思,讲故事的手法让我想了好一会。以一起入室案开篇,带着点儿悬疑推理味儿,但不过是为了诱导读者往下看而故意布置的一个悬念,接着就这么开始讲起了故事,一直带到了故事最后,结果是什么也没人关心了。绕了一圈,开头不过是个引子。背景里的学校其实也就是蒋峰次年退学的那所伪军校。大概可看做蒋峰对大学那段生活的一些回顾。《淡蓝时光》大概可看做是一本青春爱恋小说,本来是100节,后来蒋峰增删修改成了现在的50节。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上第一次写下“蒋峰之梦”四个字,回顾了自己的写作开端以及文字理想。《恋爱宝典》:首先要说的是,不要被这三俗的书名给骗了,它不是教你泡妞的,更和葵花宝典没什么关系。前面提到过《维以不永伤》的写作,蒋峰自述是要把他写成一本小说技巧的教科书。但在我看来,“教科书”的想法在这本小说里才算基本实现。《恋爱宝典》里他尝试了各种写作技法:插叙、拼贴、倒叙、中国套盒、前女友的复调叙事、三个男生三种时态……不过这看起来这更像是为他下本书的技法预热。还有一点,作者直接进入文本叙事。小说甫一开头,他和盘托出他的写法:我得列个问题单子,一章一个,这是我的工作,跟你没什么好唠的。再造几个人说事儿,名字依次是点点,郑婷婷,陈静馨,刘妍,一桌麻将,够了。……我以前写小说老端着,拿腔调,作者藏后面,跟我平常说话完全不是一个样。滑稽的是我还有野心,花了不少心思却没被读出来,就好像出门前,穿上内衣内裤秋衣秋裤毛衣毛裤棉衣棉裤,再套一羽绒服去逛街,你还盼着搭讪的男生夸你身材不错。这本书不要脸,把想法全抖搂出来,一桌子前女友以复调叙事方式拼贴倒叙出现在章节里;三个男生分三部分以三种事态——过去,现在,将来——讲述,再在其他章节里根据情感需要补充叙事;出版人及SASA构成《恋爱宝典》外进行时叙事;你和我贯穿始终,书里书外,由我来叙事并发出情感,你负责接收,我会揣测你的反应,我来判断对情感放量还是收缩,也就是何时叙事何时抒情。麻烦复杂,但不关你们的事。我平常自己也会瞎鼓捣几篇作文,所以很能理解蒋峰这种心情。之前写过几篇埋着几处伏笔、藏着几处自己的小心思的文章,并为此暗自得意。可读者要没读出来,那我不白瞎了。后来硬是自己又给自己写了篇书评。金圣叹改《水浒传》也是这么个道理。对小说创作感兴趣的可以试着站在写作者、而非单纯读者的角度感受一下。这一本《恋爱宝典》大概可算他在形式结构、写作技巧上的探索走得较远的一本,不过还是被读者埋怨端着架子,不好好讲故事,但做这样一些尝试也有好处,至少为后面的发力打下了底子。蒋峰的下一本书做了一个转变。就我个人阅读体验来说,下面我着重推荐这两本书:《为他准备的谋杀》小说开头就足够吸引眼球:“我去年十一月份特别想杀人,因为懦弱迟迟没有动手。”读者就要一探究竟了,你想杀谁?过程怎样?结果又如何。蒋峰总是很擅长设置各种悬念来吸引读者。这本书蒋峰放下身子,开始真正好好讲一个故事了。是一本类型小说。蒋峰之前一直致力于纯文学,这次写了个类型,感觉自己堕落了。写得时候问张悦然,俩人都觉着最好换个名发,蒋小峰或者蒋二峰,反正不用本人名字。这就好像平常他也会给一些三流导演写写剧本,但从不署自己的真名。他珍惜自己的羽毛。他也掂量得清,哪些是为稻粱谋而不得不从事的工作,而哪些是太上三不朽的文字理想。但我要说的是,这本不同,后来我们能看到这本书的署名是蒋峰而非蒋小峰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他自己后来读的时候大约也感觉到了。之前我在有关电影的文章里专门探讨过“类型创作”这个话题。由于类型电影首先考虑到的是受众群以及利润,所以其艺术价值一般不太高。不过也不能因此对其艺术价值全然否定。类型电影当中依然存在着经典。即使被归为某一类型,但当他做到极致时,已经超越了类型的局限。典型的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你不能再把它仅仅局限在一部科幻电影的范畴里了。类似地,对应到文学上则有钱德勒的推理小说,像《漫长的告别》也已突破一般类型小说的局限,跻身经典文学的殿堂了。赵萝蕤和傅惟慈都曾谈到过,我们也许把它当作通俗文学,可西方人并不,他们把钱德勒看作是和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并列的大作家。其实现在我们所说的经典其中很多都是当时那个年代的通俗文学。像柳永的词、明朝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及现在看起来是经典代名词的莎士比亚,这些都是当时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对一些科幻、推理等类型创作评价并不高,也是由于我们离他们太近了。一些经典,只有拉开足够的距离,才能真正看到他们的价值。所以蒋峰大可不必因为写了一本类型小说而感到丢人,一点也不。只要足够好,依然可以突破它本身体裁的局限性而流传下去。再说回这本小说,前面讲过他在早期小说中并没怎么好好讲故事(《维以不永伤》、《恋爱宝典》),而是一味注重形式和技巧,但那也并非毫无益处,至少为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底子。经过前几本小说的历练,蒋峰对小说技法的运用以及情节推进的节奏都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这本书里,技巧真正圆融于叙事当中。《恋爱宝典》一开篇,蒋峰就把他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全抖落了出来:“简单点的乐趣就是你在第十五章看见有人把衣服挂墙上,重新过一下你会想起钉子是第三章敲进去的,这是个难以言喻的快感。”现在看来,这句话更像是为他下一本书的注解。《为他准备的谋杀》小说开场就出现了六颗子弹这个符号,中间出现了几次但都一闪而过也没起多大作用,就在小说行将结束,人们几乎快忘了这六颗子弹的时候,他们发射了出去,最大BOSS倒地身亡,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1Q84》里青豆要搞到一把枪,Tamaru告诉她,“契诃夫这么说过,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这是讲,故事里不要随意搬出不相关的小道具。如果出现了手枪,就必须在某个场景里射出子弹。“如果说《1Q84》里的那把枪违背了这个定律,那么在这本小说里它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就我个人阅读体验来说,一天之内看了七八个小时,读完酣畅淋漓。打个比方可能更形象点儿吧,就好比在影院一气儿看完了《X战警》系列,感觉很棒。还是那句话,虽然是类型创作但不能抹杀它的价值。好了,写了一天半,这么多字,终于熬到了这篇文章的高潮。《白色流淌一片》这其实是我看得蒋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正是因为这部小说,我才对蒋峰产生了兴趣,并且找来他其余的八部作品一一看完。可以说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力几乎全部来源于这部小说。前面的评述尽量做到客观,但如果还漏出些溢美之辞,也是来自于这部小说。其文字风格类似阿乙、余华而又略有不同。阿乙的文字冷峻坚硬,余华“如手术刀一般冷静锋利”,蒋峰在《白色》里一派质朴,极为克制。第二章《花园酒店》完全不逊于《活着》(以我挤出的几滴眼泪为证)。而且这章并无以往炫技的通病,真正体现出了文字本身的力量。直到年初这本小说才算面世出版,“白色流淌一片”这个意象贯穿在每个故事里,在每一章都有出现,分别表现为云、雪水、精液、面膜和奶精,许佳明则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几篇小说共同叙述他的六个人生片段,由此讲出他一生个人的命运,进而放大为三代人的大命运。六个故事分别围绕梦想、遗忘、成长、信仰和爱情的主题展开,最后一个故事依然回归梦想,最终形成一部传记体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语言洗练,文字质朴,可以算作他目前写作生涯的顶峰作品。关于这本小说,之前专门写过一篇7000多字的书评,隔日会单独推送。此不赘言。对他这几部作品的概括和基本评述就先写到这里。就蒋峰的文学水平来看,文字功底、情节掌控、叙事水平、小说技巧都有了。前面提到过一点不足,就是过于注重技巧。但这本《白色》已经可以看到这个转变,这几年他开始注意这些问题,开始回归故事本身,文字本身。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商榷。我个人的写作观,文学不该和当下这些流行元素靠的太近。像蒋峰那本《谋杀》,里面出现了QQ农场的偷菜情节,那是08年几乎全民流行的一款网页游戏。当时读来肯定新鲜有趣,看起来是个优点。但几年过去,现在再看就很有一些不协调感了。本是为作品增添趣味的,可过不了几年反倒会使小说生涩,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妨碍。而且一般来讲,说手机就可以了,不用非要说个什么iPhone,iPad Air之类的专有名词。阅读讲究“移情”,尤其是小说,沉浸感很重要,而这种名词会让读者“离情”,让读者出戏去思考些别的什么。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网络词,也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现在看来是流传甚广,街头巷口,人人都念叨几句,但这些词汇根本就不会流传下去,最多只是新鲜个几年就过气了。就我个人而言,一在文章里看见像什么喜大普奔、话说三遍、细思恐极这类词语,立马就会把这个作者降个格,一点基本的审美趣味和对写作的敬畏都没有。至于牛逼、傻逼、逼格这几个词,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逼字家族的几个成员生命力如此旺盛,颇有些类似于英语里的FUCK,好像已经进入到了普通民众甚至也包括一些作家(如王朔)的话语体系当中了。不过这些暂且搁置,以后专门予以讨论。像之前提到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做得好的话,写作完全是一项可以流传下去的不朽的事业,而这些流行时尚元素却是易逝的,对太上不朽的宏愿是有很大损害的。当然,如果产出这些文字就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精准投放到潜在目标群,那完全可以这么来,钱赚够了就不写了嘛。可如果在写作一途稍有些抱负或理想,那就请竭力在文章中避免一些网络流行词汇和一些时尚元素。再回到蒋峰的作品的话题上来,如果按他出版顺序阅读的话,可以很清楚的发觉,作品越来越出色了。这也是除了《白色流淌一片》以外推荐他的另一个理由——不断在进步,而且风格也在不断转换。当然用他博客里的话就是:“我最大的风格就是改变风格”。如果你要我推荐的话,推荐顺序按出版时间递增。不过每个人的喜好也不同,对这几部作品偏好也不同。如果你对青春爱情小说感兴趣,可以看看《淡蓝时光》,再加一点悬疑就是《去年冬天》,如果你对他短篇小说感兴趣则有两本文集;如果你对小说创作感兴趣可以看看《恋爱宝典》,遇到一些不懂的名词如拼贴、对位、复调等则可以回过头来翻翻我前面那几篇文章,之前专门介绍过巴赫金和昆德拉两种复调。当然,这么多作品,如果要我着重推荐的话,还是最后两部。尤其是《白色流淌一片》,至少阅读体验很棒。如果最后要来个一句话总结的之类的,大概可以这么写:这是一个十四岁就立志走向文学,走上写作道路的人,一个不相信文学已死的人,一个一直憋着劲要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人,一个要写出最好的华语小说的人。(END)配图版全文见 微信公号:jhanyuan版权声明:作者江寒园,微信公号:jhanyuan. 微博ID:江寒园。转载需得到作者授权,并将本段话一并保留。
  •     下班回到家之后,做了一会儿运动,然后烧饭,吃完了站着把book2的剩下125页一口气看完了。 室友带着新认识的姑娘去开房了,技术部的小伙子约我打dota,姑娘又捡起自己的矜持去跟新的小伙子谈情说爱,今天上班的时候又对着领导献上了谄媚的假笑。 我可以想到佳明和李小天坐在遮阳伞下的店门口,他突然对你说,你别玩了,收收心,干点正事,把金币和大蘑菇放一放。 你就突然听进去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被高尚和龌龊折磨着我想成为一个高尚正直坦荡荡的人我想圣洁地去爱别人剖开自我袒露灵魂没有羞耻没有卑微去明目张胆放肆地爱一个人那是与生的天赋还是后天的技能
  •     其实看的挺累的 感觉人物说话都很累 一口气好像要讲一本书一样 全程挺压抑的即使讲那么浪漫的爱情也是压抑 我是深深被许佳明这个男人迷住了 太有魅力了
  •     蒋峰大概是同期萌芽作者里最优秀的了,看为他准备的谋杀那本简直一气呵成,这本书只看上本就好了,下部有一丢泄气,到最后一章已经有些搂不住的状态了。
  •     差点忘记自己看完了
  •     看完第一本之后唏嘘,第二本就呵呵了
  •     读得提着一口凉气 人生太苦,谁又说得清 作者太会写故事
  •     遗腹子发表在人民文学时,我读了三遍,那时候我想,蒋峰憋了这么多年,终于灵感爆棚,要放大招了。花园酒店的走向依然是坚实的,细节充沛,流畅自然,结尾漂亮,感人。信箱和手语者稍弱,但也不差,让我想起了高中读他的维以不永伤的感觉,只是略有些担心蒋峰把之后的章节写成段子集合。私人林宝儿有些失准,网文的水平,包袱陈旧尴尬,蒋峰一触及自己不熟的领域,就有些不像他了,我不懂他为什么要这么写,或许他有自己的考虑。最后一章的双线叙事和遗腹子对照呼应,读来依然弱势,连环谋杀故事像是硬生生插进来的,终结了许佳明狗血的一生,有些可惜吧。总得来说蒋峰的好状态只持续在前两章,或许这么长时间跨度的连载,把这种状态硬生生磨灭了,造成了第五章的尴尬,和上下两册生硬的割裂。但蒋峰确实用力了,这一次他是真想写好,只是留了遗憾。
  •     前两章真的让人惊讶,很不错。但从我私人的林宝儿之后的章节显得有些乏味,有些地方就像抖机灵。总之来说是本不错的小说。
  •     用两个晚上在喜马拉雅重温了《花园酒店》,演播的女声很好听。老许的故事让人唏嘘,蒋峰写的克制,但有力。
  •     第一章是开始也是结束 用二三四的主角和五六的他人串起了许佳明的细节 最后回光返照式几幅画放完了这一生的走马灯 可能还是我见过世面太少 看完脑子乱糟糟的 尤其继父犯罪的一波三折和这复杂的家庭成分堪比故事会年终大合集 你能想到的戏剧冲突和桥段大抵都占尽了 要不是最后突然被谋杀戛然而止这一路能修炼成九九八十一难了
  •     心疼许佳明,人物刻画非常生动。
  •     很好
  •     蒋峰是个鬼才。早些年看维以不永伤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年纪虽轻,笔力雄厚。
  •     “他是没法跟你解释。试想一下,他回家都要干吗,先去医院看个植物人,再去精神病院见个疯子,回头还要去监狱探视个杀人犯,最后去墓前拜拜死人。”
  •     “我二十二岁那年过得并不好,我可能一生过得都不好。”手语者一篇写得最好!不过其他的篇章都是在记流水账
  •     一开始就知道男主被杀,但好奇多于感伤。好在坚持完整的看下去。感动于许佳明虽苦难重重却得到了最珍贵的爱。
  •     看了不到一半,弃
  •     看了很多评论,各式各样的说法都有,但我认为这本书配得上它的评分,一本书是在有相同心境看的时候引发共鸣程度来看其价值的,在我看来这本书除了过分使用双线手法而有所掉价,但不失为一本好书!
  •     MARK一下,前面写的太好了,后头半部像狗血小言,可惜了,刚才在ONE上又看到蒋峰的文,有点儿欧美小说的意思,有点意思,可能是ONE上大部分的文太烂了吧,导致蒋的文看上去真是奇峰突起的好
  •     一段成长20几年的经历里,可以遇见那么多人,发生那么多事。 下篇好像和上篇关系不太大
  •     我二十二岁那年过的并不好,但我不会一生都过得不好_整部书里最喜欢的一句话
  •     前两章惊为天人,后面就变成了青春小说
  •     爷孙俩坐在楼梯上的那段。。。戳中了泪点
  •     我也很好奇,歇斯底里会是怎样的
  •     有些人的出生真的是负重前行 可谁又不是呢 许佳明只是背负着比常人多的多 都说第五章有点鸡肋 其实同感 它消弱了前四章带来的那种心灵上的同情 和震撼 有种两个任性的小孩在青春期的末尾 疯狂的感觉 但是看了眼作者 是80后的 又觉得 80后 没有写霸道总裁 一类的言情小说 写了如此题材的作品 也非常值得鼓励
  •     “我二十二岁那年过得并不好,但我不会一生过得都不好。 我二十二岁那年过得并不好,我可能一生过得都不好。” 这是里面的两句话,每每想到,心情都沉重的不像话。
  •     蒋峰真的匠心。在我人生波澜生变之时,送来如此伤感唏嘘的作品。
  •     白色流淌一片,悲伤逆流成河。
  •     看来并非我一人觉得下半场…相比上半场那么耐看啊
  •     蒋峰在现实中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     一年之内读了两遍
  •     整部小说很狗血,各种苦难和意外的叠加,过于在乎情节对人物的刺激。好在作者的叙述能力不错,要不真的没法看。
  •     第一章超级精彩,一开头就交代许嘉明死了,埋下很多伏笔和悬念。前四章的节奏、叙述、情节很震撼,悲伤让人几近垂泪。男生爱的都是美女,无论她有多作。故事发展到后来让我有点瞠目结舌,于勒越狱杀人,小情侣杀人,和前面的克制叙述画风不合。“我二十二岁那一年过得不好,我可能这一辈子都过不好了”
  •     祖父是乡土战争时代的绝望温情,少年是香椿树街上的潮湿青春,老爸是瞎眼征服世界的传奇人生,情人是一半的海水一半的火焰,事业嘛,是绝处未逢生的可怜点缀。
  •     就这么回事吧
  •     重新思考了一下,好像一直以来还是很容易去评判作品里的人物而忽略了更多,作为现实的某种折射,青年艺术家的道路是一步步在崇高和猥琐中徘徊,猥琐的未必是他,而是生活出人意料的琐屑。如果结尾还能再磨练些,大约是篇极精彩的文。
  •     我没看懂,不知所云
  •     很好很优秀的作品,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无论是爷俩的拼搏,还是纠葛的爱情,还有绝望而残酷但是又必须面对的高考,每一段都值得细细品味,看过去的自己。
  •     跟同样从新概念出来的韩寒和郭敬明想比,蒋峰毫无疑问是个实力派。好久没读到这样纯粹的小说了,前四章真是畅快,可惜后两章有点崩了。
  •     如果只有上册(前四章),就是杰作
  •     看完之后再也不想写东西了
  •     青年作家翘楚
  •     许佳明和林宝儿吵架的那一段把我看哭了。作者的语言真的很有魔力,轻易就把人带进角色情绪里。文字很轻,用意深沉。 我22岁那年过得很不好,但我不会一辈子过不好。
  •     怪不得居老师推荐我看这本,原来女主是洛阳人。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喝红酒。
  •     前半本感觉太好看了,结果后面男女主爱来爱去写得太多了,虽然能写这么多也很本事,看完想了想男主爱的三个女人都是和老男人好的,继母也是,陈洁也是,这......小时候挺好一孩子,高中还那么弱,大学怎么就油嘴滑舌了。特别喜欢姥爷和继父,太苦了,不过他俩也都杀人了,继父真的傻逼,害许佳明没亲人了,钱还一分没用,李小天TM肯定喜欢许佳明
  •     又让我看到系统家庭的力量……
  •     下部真糟,5分直接到2分
  •     许佳明真是一个有趣的人,坦荡又纯粹,聪明又透彻,让人忍不住喜欢他。作者叙事的功力也很厉害,前几章特别棒,看完之后会陷入那个故事,久久在心头回味。
  •     世事一场大梦,蒋峰的文笔真的厉害随便拿出一章都可以当做一个不错的剧本,虽然好多人都说第五章不好,但是真的第五章让我差点看哭.白色流淌一片,愿你们在爱的海洋里继续受苦漂浮
  •     最后一章感觉有点多余,就像作者说自己在填坑一样,新出现的角色也略显突兀。开头两代人交叉写很有感觉,苍凉人生的深深无奈,很有共鸣;但是始终没有明白,那么多钱哪里来的,为什么最后又不要孩子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