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流淌一片》书评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37843600
作者:蒋峰
页数:417页

浮躁的社会,需要一些安静的引导

蒋峰,被外界赋予了一种为了文学即便穷困潦倒而不向商业低头的悲壮味道,而这个31岁的男人极力用戏谑的态度化解自己无意塑造的“圣徒”形象,“只要我快乐,我想写,这就够了。”他说,“我会一直写作,以等待荣誉的到来。” 他确实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因而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有着不俗的文字功底;你该看看这样一个人写的书,给你带来的究竟是何种感受?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总是遇到不同的情况。当今社会而言,过往的宁静太过少见,越发富裕的我们,精神世界越发贫瘠,让年轻人也越发浮躁,看看《白色流淌一片》,让我们也跟着反省,沉思。

80后从新概念出来的那一拨,除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以外……

前序:之前写得一篇专题,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有对作者其他八部作品的相关评述,不仅限于此书。因为主要是向不熟悉蒋峰的读者做以介绍,为引起兴味,以新概念为引,再重点推出作者,之外还间以穿插韩寒、张佳玮、新概念历史等早年轶事,不过他们肯定不会抢戏的。因为这篇除作品外还提及作者早年间事,颇有些作家小传的样子,希望作者不会见怪。有配图传不了,文末附地址可以查看原文。以下:正文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位作家,准确来讲是一位小说家,他同众人所熟知的韩郭一样,也是从新概念出来的,不过名气没有他们大。但这世上,很多东西都是颠倒过来的。在当下这个图书市场,作家及他的作品受欢迎与否更多和一些场外信息有关,和作品本身倒没多大关系。人们的关注点也始终在舆论,在绯闻,在作品以外的一些东西,有舆论后作品才好卖。这就是当前图书市场的现状。默默写字的人并不讨市场欢迎。话不赘述,先来看一份名单:A组:王皓舒、李遥岑、陈婧、唐玮婕、周开颖、陈培锋、郭敬明、吴昕晟、张姣怡、陆庆、刘卫东、叶坚颖、金鑫、陶玲佳、蒋峰、胡明媛、陶康、张铖、曾骞、施奇平、李琦、郝景芳、顾馨媛、徐超、刘琳娟这是全国第四届新概念大赛的一等奖A组获奖名单。看一下这里面你认识谁,我们今天的主角也在这里面。看见郭敬明了?不过他不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对象。小明往后再数八个,停、就是他了。蒋峰。说起蒋峰,再扯到萌芽新概念就不得不念叨一下韩寒和郭敬明了。可能蒋峰本人并不太乐意这么比,但读者总要念叨一下的。他们之间共同点不少,都获得过新概念的一等奖,少年成名,也都由于各种原因大学没毕业或者干脆就没念。但这并没什么妨碍,三个人也都依着各自的秉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说同一批从新概念里出来的韩寒、郭敬明可以算作偶像派,那么蒋峰大概可以算作实力派。他从十四岁开始就立下了写作的志向。和韩郭两人不同,他们可以是公知是明星,但大概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有态度的作家。如果一定要比较,我更愿意将蒋峰和阿乙扯到一块说。阿乙:1、我保留着舅舅那样的羞惭。有很多年都不承认自己是写作者。我如果坚持认为自己是作家,就会像民哲、民科一样不自知。2、有一次我参加酒局,碰到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东家热情地介绍:“阿乙也是写小说的。”我脸臊得通红,觉得被出卖了。我不敢承认自己和对方从事的是一样的事业。在这本集子里,有一篇《先知》,寄托的便是自己的哀伤。3、我以为这一生就这样度过。我将自己掩藏得很好。直到今天我还害怕说我其实也写诗,我写的诗总是安上瓦西里这样的名字,有时还会加上括弧(1841-1886)。我想人们对死人特别是英年早逝的死人总是尊敬,而且他可能是一位盖棺论定的名人。阿乙不敢承认自己是一个写作者,请不要把它解读为自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在我看来,这反倒体现出了阿乙对写作这项事业的敬畏之心。他有着传统文人一样的对待文章、对待写作的最为严肃而真诚的态度。阿乙把写作更多地看做一项庄重的仪式,一项“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仪式。而我们当前的很多写作者们恰恰缺的就是这点儿敬畏之心。蒋峰:1、我已经在很多地方说了那我以为是中规中矩的话。譬如我说我会一直写下去的,我说我觉得写作是通往永恒的途径之一。可是这些话在某种环境下是如此可笑。我看到不少关于写够了就不写了,反正已经成功了的言论,奇怪的是还有很多根本就没写什么却自称自己充满热情的无耻之徒。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位有头脑的人都应该质问自己该不该讲真话。就好像一群树上的猴子,上面几只吃够了桃子跑出去找香蕉,下面根本没爬树的猴子也看着远方的香蕉装腔作势地宣称自己一定要吃到桃子。那中间还在努力往上爬的猴子却发誓这一生只吃桃子,而且还坚持要摘那只最高的谁也摘不到的桃子。这不是显得很迂腐很滑稽吗?……要是在写和说只能选择一种途径讲真话的话,可能写下来是最真诚的方式。这样以后就可以对那些不读书的记者放开了扯,我说老子写书就是玩票,赚钱维生,赚钱恋爱,赚钱去赌,要是哪天中了头奖,老子才不跟这些方块字搅成一块。2、我立志向峰顶攀登,若是最终未能如愿,我也会化做白骨在山腰为后人做路标,若是非得十万个作家才能出现一位大师,我至少也要为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数字贡献一个单位,若是日后你们哪个够天赋够才华够勤奋路过此地,不要犹豫,不要停留,踩着我的骨头前行,这是对我最好的祭奠。3、这是文学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需要我们的时代,要是文学哪天真的守不住了,那我就做一个文学的守陵人,告诉来往的后任,文学曾经葬在这里。阿乙:1、但我觉得自己是献身的。倘若什么希望也看不到,或者什么回报也不到来,那么我还会写。2、我写《先知》时已能洞见那位原型一生的悲剧,之所以热血澎湃地写,是因为此前周国平针对他写了一篇极度无理的文章。我觉得后者没有资格展露自己的高贵,我也不希望别人踩灭我的火把。3、我的贪欲是我活得比身体久点。哪怕只活到一季稻子那么长。他们都有着对文学对写作的严肃态度、以及自己或隐秘或公然的文学野心;都有着最为真诚的文字理想。可能有人奇怪,照你所说,这样一个不错的作家,为什么我之前没有注意到?仔细想想,你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是你主动搜寻的,而又有多少是媒体出于各种目的灌给你的?还请不要跟着媒体去读书。一些朋友大概读过他的几本小说,但更多地,则对他不甚了解。想到这里,总有些遗憾。所以今天就介绍一下这位作家,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1998年,《萌芽》杂志联系国内几所一流大学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99年启动第一届。如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韩寒与他的《杯中窥人》。这一届其他获一等奖的几人,如陈佳勇、宋静茹、刘嘉俊等分别被北大、复旦、华东师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免试录取。其后新概念参赛人数激增。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人次。2002年是第四届,蒋峰以一篇《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获一等奖。但之后传来的消息则给了这群怀揣着梦想的文学青年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一届新概念的保送已经取消了,蒋峰不能再像他所期待的陈佳勇、刘嘉俊那样去一所梦想的好大学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向父母交代关于不用学习靠文学便能升学的承诺是如何食言的。后来的一篇《快乐前行低迷折回》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沮丧、梦想的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幻灭感。这一年九月,蒋峰进了这个后来被他称作是“伪军校”的中国防卫科技学院,现在来看,这样的称呼真是相当温柔。这更像是一所非人的黑校。蒋峰后来自述,在这里学生们受尽打骂,畜生是大校对他的称谓,而政委总是笑眯眯地问,如果把他劁掉,是不是会像那些耕牛一样好管一些。而这里的学生们到了毕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根本就不承认这所大学,学校发的学历证也是假的。就在这种非人的环境里,在每天早操训练的间隙里,他写下了26万字的长篇《维以不永伤》,次年从这个学校退学。其后在全国各地流浪,长春、广州。上海、长沙、北京、西安……一座城市一部长篇。这部小说从02年12月动笔,一直到次年的五月,历经半年时间,横跨过四个城市,最终在长春定稿。写完后他给学校的朋友打了个电话。他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略有些落寞:“蒋峰,你真好,你可以靠这本书出去。我们没有别的本事,还要在这里继续忍受三年。”《维以不永伤》第二部发表在一本叫做“80后实力派五虎将”的合集里,这个称号大概是由南方一些媒体鼓吹起来的,作品集由马原选编。其中包括李傻傻、胡坚、张佳玮、小饭和蒋峰。如今的知乎、豆瓣及虎扑知名ID张佳玮当年也是其中一员。在2002年同郭敬明、蒋峰一起参加了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二等奖。后来蒋峰在给张佳玮新出的《加州女郎》的书评里这样描述当年的情景:“零二年初我在上海三女中参加复赛时就有一个男孩超喜欢村上,临考前还抓紧时间再读几页。相对阅读的乐趣,考试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男孩梳着极为复古的波浪中分,使我于零四年4月第一眼认出那就是四年前的张佳玮。恐怕此事他本人都不知道。”[图片][配字]:极为复古的波浪中分《维以》的副标题”Never end, Never hurt”,借译自英文版的《诗经》,永不休止,永无伤痛。2003年12月,即写完《维以不永伤》的同年,他完成了第二本小说的写作。和处女作相比,第二本《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显然写得更轻松些——从十一月到十二月,不到三个星期。2007年的时候,接到鲁迅文学研究院消息,蒋峰同张悦然、颜歌、步非烟一起录制了一期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这里的三位女作家,在作品受到关注的同时学业上也符合社会对她们的期待:张悦然考取山东大学,其后在新加坡留学;颜歌四川大学毕业;步非烟更是北大中文系,后来又接连攻读了古代文学的硕士和博士。再反观蒋峰,前面讲到,大学第二年就退学了。大致可以猜到主题是什么。类似于韩寒十年前录制的《对话》,要回归到主题上——退学是不好的。然而蒋峰并没有顺着朱军的意思来,除此之外,在其他话题上,对话也颇不愉快。都说韩寒反叛犀利,其实这只表现在他的文章中,赵长天(《萌芽》杂志前主编,那多之父)也猜测,是不是路金波他们故意要韩寒顺着公众的期待来做出这种形象,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温和的人。当年要退学,父母老师各种劝,韩寒也不跟他们吵。后来录制《对话》,现场包括主持人在内各种围攻,韩寒当年也就才17,8,要搁同龄人身上可能都要哭了,要么就直接一甩话筒走了。韩寒应对还算得体。看多年前的《铿锵三人行》,韩寒被一个女主持拐到了家里,还以为是私人见面,没想到一会摄制组就来了,王朔也来了。然后就听王朔一个人用最纯正的京味儿在那儿各种侃,韩寒不太说话。要说犀利,似乎还是蒋峰多一点(不过峰哥私下人很nice的,因为要做这期专题,向他讨要几篇文章的授权,没有太多阻碍就给了,语气也很好)。因为对谈不太愉快,后来朱军就把蒋峰这段给剪了。据其朋友追述,编导短信通知他播出时间的时候,他谁也没告诉,跟父母都没讲,只跟姥姥说了,因为她爱看这个节目,希望能让她高兴一下。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姥姥守在电视机前会伤心。他姥姥肺癌晚期,后来不到十天就去世了。他大概是不太在意这些东西的,只是默默打磨作品就好了。其后他几乎保持着每年一部的写作节奏,十年间九本书,其中七部长篇,两部短篇作品集。这里附上他的作品年表:01、《维以不永伤》 2004年05月出版02、《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 2005年1月出版03、《才华是通行证》 2005年10月出版04、《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 2005年10月出版05、《我打电话的地方》 2004年12月出版06、《淡蓝时光》 2006年出版07、《恋爱宝典》 2010年1月出版08、《为他准备的谋杀》 2011年4月出版09、《白色流淌一片》2015年2月出版前两本书我其实并没太看下去。虽然有很多人都喜欢《维以不永伤》,而且蒋峰自我感觉也不错,在后来一篇访谈中他坦言是“想写成《天生杀人狂》那样的教科书,其中包含有罗曼司,对话波,隐藏叙事以及平行叙事这些涵盖几乎一半以上的小说类型技巧。”但文胜质则史。就小说而言,讲一个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余华马原格非他们先锋了那么几年,最后基本还是回归到了传统上。而且因为这本采取了多视角叙述同一事件(多重内聚焦),情节间难免会有拖沓重复之感。《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的自序里讲,写这故事的念头产生于九九年的夏天。在那一年他接连目睹了三位中年男人的自杀,据此想对此做一些探讨。遗憾的是,这本我并没留下多少印象,看过也就忘了。但还记得这句他在心底默念出声的话:“到了没有,我的荣光。”《才华是通行证》和《我打电话的地方》是他的两本短文选集,其中有几则不错的短篇。《去年冬天我们在干什么》感觉有点意思,讲故事的手法让我想了好一会。以一起入室案开篇,带着点儿悬疑推理味儿,但不过是为了诱导读者往下看而故意布置的一个悬念,接着就这么开始讲起了故事,一直带到了故事最后,结果是什么也没人关心了。绕了一圈,开头不过是个引子。背景里的学校其实也就是蒋峰次年退学的那所伪军校。大概可看做蒋峰对大学那段生活的一些回顾。《淡蓝时光》大概可看做是一本青春爱恋小说,本来是100节,后来蒋峰增删修改成了现在的50节。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上第一次写下“蒋峰之梦”四个字,回顾了自己的写作开端以及文字理想。《恋爱宝典》:首先要说的是,不要被这三俗的书名给骗了,它不是教你泡妞的,更和葵花宝典没什么关系。前面提到过《维以不永伤》的写作,蒋峰自述是要把他写成一本小说技巧的教科书。但在我看来,“教科书”的想法在这本小说里才算基本实现。《恋爱宝典》里他尝试了各种写作技法:插叙、拼贴、倒叙、中国套盒、前女友的复调叙事、三个男生三种时态……不过这看起来这更像是为他下本书的技法预热。还有一点,作者直接进入文本叙事。小说甫一开头,他和盘托出他的写法:我得列个问题单子,一章一个,这是我的工作,跟你没什么好唠的。再造几个人说事儿,名字依次是点点,郑婷婷,陈静馨,刘妍,一桌麻将,够了。……我以前写小说老端着,拿腔调,作者藏后面,跟我平常说话完全不是一个样。滑稽的是我还有野心,花了不少心思却没被读出来,就好像出门前,穿上内衣内裤秋衣秋裤毛衣毛裤棉衣棉裤,再套一羽绒服去逛街,你还盼着搭讪的男生夸你身材不错。这本书不要脸,把想法全抖搂出来,一桌子前女友以复调叙事方式拼贴倒叙出现在章节里;三个男生分三部分以三种事态——过去,现在,将来——讲述,再在其他章节里根据情感需要补充叙事;出版人及SASA构成《恋爱宝典》外进行时叙事;你和我贯穿始终,书里书外,由我来叙事并发出情感,你负责接收,我会揣测你的反应,我来判断对情感放量还是收缩,也就是何时叙事何时抒情。麻烦复杂,但不关你们的事。我平常自己也会瞎鼓捣几篇作文,所以很能理解蒋峰这种心情。之前写过几篇埋着几处伏笔、藏着几处自己的小心思的文章,并为此暗自得意。可读者要没读出来,那我不白瞎了。后来硬是自己又给自己写了篇书评。金圣叹改《水浒传》也是这么个道理。对小说创作感兴趣的可以试着站在写作者、而非单纯读者的角度感受一下。这一本《恋爱宝典》大概可算他在形式结构、写作技巧上的探索走得较远的一本,不过还是被读者埋怨端着架子,不好好讲故事,但做这样一些尝试也有好处,至少为后面的发力打下了底子。蒋峰的下一本书做了一个转变。就我个人阅读体验来说,下面我着重推荐这两本书:《为他准备的谋杀》小说开头就足够吸引眼球:“我去年十一月份特别想杀人,因为懦弱迟迟没有动手。”读者就要一探究竟了,你想杀谁?过程怎样?结果又如何。蒋峰总是很擅长设置各种悬念来吸引读者。这本书蒋峰放下身子,开始真正好好讲一个故事了。是一本类型小说。蒋峰之前一直致力于纯文学,这次写了个类型,感觉自己堕落了。写得时候问张悦然,俩人都觉着最好换个名发,蒋小峰或者蒋二峰,反正不用本人名字。这就好像平常他也会给一些三流导演写写剧本,但从不署自己的真名。他珍惜自己的羽毛。他也掂量得清,哪些是为稻粱谋而不得不从事的工作,而哪些是太上三不朽的文字理想。但我要说的是,这本不同,后来我们能看到这本书的署名是蒋峰而非蒋小峰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他自己后来读的时候大约也感觉到了。之前我在有关电影的文章里专门探讨过“类型创作”这个话题。由于类型电影首先考虑到的是受众群以及利润,所以其艺术价值一般不太高。不过也不能因此对其艺术价值全然否定。类型电影当中依然存在着经典。即使被归为某一类型,但当他做到极致时,已经超越了类型的局限。典型的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你不能再把它仅仅局限在一部科幻电影的范畴里了。类似地,对应到文学上则有钱德勒的推理小说,像《漫长的告别》也已突破一般类型小说的局限,跻身经典文学的殿堂了。赵萝蕤和傅惟慈都曾谈到过,我们也许把它当作通俗文学,可西方人并不,他们把钱德勒看作是和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并列的大作家。其实现在我们所说的经典其中很多都是当时那个年代的通俗文学。像柳永的词、明朝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以及现在看起来是经典代名词的莎士比亚,这些都是当时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对一些科幻、推理等类型创作评价并不高,也是由于我们离他们太近了。一些经典,只有拉开足够的距离,才能真正看到他们的价值。所以蒋峰大可不必因为写了一本类型小说而感到丢人,一点也不。只要足够好,依然可以突破它本身体裁的局限性而流传下去。再说回这本小说,前面讲过他在早期小说中并没怎么好好讲故事(《维以不永伤》、《恋爱宝典》),而是一味注重形式和技巧,但那也并非毫无益处,至少为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底子。经过前几本小说的历练,蒋峰对小说技法的运用以及情节推进的节奏都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这本书里,技巧真正圆融于叙事当中。《恋爱宝典》一开篇,蒋峰就把他对小说创作的理解全抖落了出来:“简单点的乐趣就是你在第十五章看见有人把衣服挂墙上,重新过一下你会想起钉子是第三章敲进去的,这是个难以言喻的快感。”现在看来,这句话更像是为他下一本书的注解。《为他准备的谋杀》小说开场就出现了六颗子弹这个符号,中间出现了几次但都一闪而过也没起多大作用,就在小说行将结束,人们几乎快忘了这六颗子弹的时候,他们发射了出去,最大BOSS倒地身亡,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1Q84》里青豆要搞到一把枪,Tamaru告诉她,“契诃夫这么说过,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这是讲,故事里不要随意搬出不相关的小道具。如果出现了手枪,就必须在某个场景里射出子弹。“如果说《1Q84》里的那把枪违背了这个定律,那么在这本小说里它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就我个人阅读体验来说,一天之内看了七八个小时,读完酣畅淋漓。打个比方可能更形象点儿吧,就好比在影院一气儿看完了《X战警》系列,感觉很棒。还是那句话,虽然是类型创作但不能抹杀它的价值。好了,写了一天半,这么多字,终于熬到了这篇文章的高潮。《白色流淌一片》这其实是我看得蒋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也正是因为这部小说,我才对蒋峰产生了兴趣,并且找来他其余的八部作品一一看完。可以说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力几乎全部来源于这部小说。前面的评述尽量做到客观,但如果还漏出些溢美之辞,也是来自于这部小说。其文字风格类似阿乙、余华而又略有不同。阿乙的文字冷峻坚硬,余华“如手术刀一般冷静锋利”,蒋峰在《白色》里一派质朴,极为克制。第二章《花园酒店》完全不逊于《活着》(以我挤出的几滴眼泪为证)。而且这章并无以往炫技的通病,真正体现出了文字本身的力量。直到年初这本小说才算面世出版,“白色流淌一片”这个意象贯穿在每个故事里,在每一章都有出现,分别表现为云、雪水、精液、面膜和奶精,许佳明则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几篇小说共同叙述他的六个人生片段,由此讲出他一生个人的命运,进而放大为三代人的大命运。六个故事分别围绕梦想、遗忘、成长、信仰和爱情的主题展开,最后一个故事依然回归梦想,最终形成一部传记体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语言洗练,文字质朴,可以算作他目前写作生涯的顶峰作品。关于这本小说,之前专门写过一篇7000多字的书评,隔日会单独推送。此不赘言。对他这几部作品的概括和基本评述就先写到这里。就蒋峰的文学水平来看,文字功底、情节掌控、叙事水平、小说技巧都有了。前面提到过一点不足,就是过于注重技巧。但这本《白色》已经可以看到这个转变,这几年他开始注意这些问题,开始回归故事本身,文字本身。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商榷。我个人的写作观,文学不该和当下这些流行元素靠的太近。像蒋峰那本《谋杀》,里面出现了QQ农场的偷菜情节,那是08年几乎全民流行的一款网页游戏。当时读来肯定新鲜有趣,看起来是个优点。但几年过去,现在再看就很有一些不协调感了。本是为作品增添趣味的,可过不了几年反倒会使小说生涩,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妨碍。而且一般来讲,说手机就可以了,不用非要说个什么iPhone,iPad Air之类的专有名词。阅读讲究“移情”,尤其是小说,沉浸感很重要,而这种名词会让读者“离情”,让读者出戏去思考些别的什么。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网络词,也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现在看来是流传甚广,街头巷口,人人都念叨几句,但这些词汇根本就不会流传下去,最多只是新鲜个几年就过气了。就我个人而言,一在文章里看见像什么喜大普奔、话说三遍、细思恐极这类词语,立马就会把这个作者降个格,一点基本的审美趣味和对写作的敬畏都没有。至于牛逼、傻逼、逼格这几个词,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逼字家族的几个成员生命力如此旺盛,颇有些类似于英语里的FUCK,好像已经进入到了普通民众甚至也包括一些作家(如王朔)的话语体系当中了。不过这些暂且搁置,以后专门予以讨论。像之前提到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做得好的话,写作完全是一项可以流传下去的不朽的事业,而这些流行时尚元素却是易逝的,对太上不朽的宏愿是有很大损害的。当然,如果产出这些文字就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精准投放到潜在目标群,那完全可以这么来,钱赚够了就不写了嘛。可如果在写作一途稍有些抱负或理想,那就请竭力在文章中避免一些网络流行词汇和一些时尚元素。再回到蒋峰的作品的话题上来,如果按他出版顺序阅读的话,可以很清楚的发觉,作品越来越出色了。这也是除了《白色流淌一片》以外推荐他的另一个理由——不断在进步,而且风格也在不断转换。当然用他博客里的话就是:“我最大的风格就是改变风格”。如果你要我推荐的话,推荐顺序按出版时间递增。不过每个人的喜好也不同,对这几部作品偏好也不同。如果你对青春爱情小说感兴趣,可以看看《淡蓝时光》,再加一点悬疑就是《去年冬天》,如果你对他短篇小说感兴趣则有两本文集;如果你对小说创作感兴趣可以看看《恋爱宝典》,遇到一些不懂的名词如拼贴、对位、复调等则可以回过头来翻翻我前面那几篇文章,之前专门介绍过巴赫金和昆德拉两种复调。当然,这么多作品,如果要我着重推荐的话,还是最后两部。尤其是《白色流淌一片》,至少阅读体验很棒。如果最后要来个一句话总结的之类的,大概可以这么写:这是一个十四岁就立志走向文学,走上写作道路的人,一个不相信文学已死的人,一个一直憋着劲要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人,一个要写出最好的华语小说的人。(END)配图版全文见 微信公号:jhanyuan版权声明:作者江寒园,微信公号:jhanyuan. 微博ID:江寒园。转载需得到作者授权,并将本段话一并保留。

独自等待

下班回到家之后,做了一会儿运动,然后烧饭,吃完了站着把book2的剩下125页一口气看完了。 室友带着新认识的姑娘去开房了,技术部的小伙子约我打dota,姑娘又捡起自己的矜持去跟新的小伙子谈情说爱,今天上班的时候又对着领导献上了谄媚的假笑。 我可以想到佳明和李小天坐在遮阳伞下的店门口,他突然对你说,你别玩了,收收心,干点正事,把金币和大蘑菇放一放。 你就突然听进去了。

一片又一片的白色

断断续续的看完,总想写点什么,说点什么。这本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有爱情、亲情、友情,无论是亲情和爱情,爱的都是那么炽烈,简直无法直视的炽烈,当然也爱的痛苦。其中也有成长,一种悲伤弥漫的成长,无法割舍的亲情,始终魂绕在心间。到处是白色,各处的白色也是不一样的,有快乐有悲伤,也许这也是生活的一种写照。三个男人,其中一个无力的姥爷,一个聋哑而丰富的继父,一个似乎正在的朋友;三个女人,一个疯癫的母亲,一个初恋的情人,一个宿命的女人。生命中的流连往复,得到又失去,相爱又伤害,爱的一种奇异的表达。等你长大了,一切就好了,也许长大以后才明白,一切似乎未曾改变。

I remember all my life

如果把故事内容比作葡萄,故事形式比作葡萄架,文笔比作葡萄种植者的手艺,那么从《为他准备的谋杀》到《白色流淌一片》,蒋峰实实在在地给出了更好吃的葡萄,更美型的葡萄架,以及更娴熟的手艺。《白色流淌一片》这本书,终于以完整讲述一个人的一生为目标,用六则中篇小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人民文学》2015年第二期的卷首语是这么说的:“蒋峰的‘许佳明’系列中篇,本刊从二○一一年至今,四年五部,悉数刊发。我们一直伴随甚至偏爱的这颗新星,文学意义上的成长仪式圆满完成,此后,他依然会伴随我们也吸引着我们,与他复杂的青春美学揪扯不清地道别。”卷首语传递的信息中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其实蒋峰从2002年的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奖出道,已经陆续出版了七八本单行本,但还是被人称作新星,在文字被图像和影视大幅挤压生存空间的这个时代,生活节奏在加快,人的青春期在变短,可是一颗文学新星要变成家喻户晓的文豪,蜕变的周期却越来越长,越晚出道,似乎成名越难。每天发生的事情那么多,光是理解和消化就变得很难了,更何况还要用心记录下来。第二,小说断断续续写成连载,分为六个章节,《遗腹子》、《花园酒店》、《六十号信箱》、《手语者》、《我私人的林宝儿》、《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这种写法其实是很常用的小说出版形式,流行小说家很多都采用这种形式,先连载,连载完成后再集结成单行本出版,东野圭吾的《新参者》就是这么做的。对《白色流淌一片》来说,事先一定要知道这本书是陆续写成的,这对理解这本书至关重要。这本书讲的是青年许佳明的一生,六个章节分别是他一生中的六个侧面,相互有关联却又能独立成篇,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却又组成首尾相连的结构,宛如咬住自己尾巴的蛇。《遗腹子》讲的是两个遗腹子的故事,《花园酒店》是许佳明的童年生活,《六十号信箱》是许佳明高中时期的生活,《手语者》是他大学时期的生活,《我私人的林宝儿》讲的是他毕业后的迷茫期,《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在时间上和《我私人的林宝儿》有重叠部分,讲的是许佳明的事业,以及他死去的前因后果。实话说,就算许佳明三十出头就死了,但一辈子仍然是很漫长的事情,书写一个人的一生自然也会多加犹豫,所以能够看到杂志连载中人物名称和年龄有些矛盾的地方,在实体书中都一一修正,使其能自圆其说。从这点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只有个大概构思,随着小说一篇篇写出来,关于许佳明一生的细节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虽然在小说中,许佳明在图书馆借的那本《漫长的告别》是欧美推理小说,但《白色流淌一片》的结构是彻头彻尾的日本推理小说写法。不同的小说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人称,甚至因为写作时间不同的关系,每篇小说的行文也略有差异,比如前面两三篇小说,行文就非常凝练,单位文字里的信息量就特别大,所以这几则中篇的篇幅都不算长。但是到了最后两则中篇,蒋峰曾经表示他最喜欢的就是《我私人的林宝儿》,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则中篇失去了之前行文的凝练感,好像快速行驶的列车到了这里突然陷入了沼泽,然后只能缓慢前行。小说中许佳明的一生,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远。但是去看小说,去看里面写的种种细节,又会发现他的生活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蒋峰对谜团的布置和揭露颇有推理小说的味道,而从小说巨大的信息量来看,蒋峰在小说背后一定做了很多功课,积累了很多素材。被信息洪流包裹着的现代人,大概也只能用这种把很多信息量压缩进文字的写法,才能反映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读蒋峰《白色流淌一片》

后来对于蒋峰的了解,其实远没有郭韩多。多数人他的定位,是新概念五虎将,虽然他本人是不屑的。我起初接触蒋峰是源于朋友的推荐,那时还是高中,说这个人的实力完全不再郭韩之下,让我读读。当然,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讲,多少有些英雄崇拜,觉得郭文字好,韩的人生富有传奇。而蒋峰,从我对他的文字了解开始,他也在塑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比如,他自己说高中读完1000本书,这对于高中时候的我无法想象。他写的系列小说,虽然本不相关,但至少在人物和地点上有相近,让人联想。我想,蒋峰是在构筑他的庞杂世界,向世人炫耀。这也是他的扬名点,80后小说技巧最好的作家。以及他的退学,他的游历。我似乎觉得,蒋峰也很有表达他的内心,不仅仅是通过文字,还有自己的行为。但蒋峰在作风上比较低调,不又不喜欢拿这些来炫耀自己。他也许希望是通过小说。但这是一个全商业化的社会,你不过度宣传,有技巧的选择,甚至逆向宣传,你是不会成名的。至少,满足不了你想要的虚荣。所以,蒋峰变的小众。我自然希望,这样的小众能换来他更好的小说,不要像郭韩。然后,我们来看看他写的小说吧。蒋峰前期的小说《维以不永伤》《一二》《淡蓝时光》《我打电话的地方》我是五到八年前看的。如前所述,故事不同,但总能找到相关的人物和情节。这个时候的蒋峰,是极力想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及西方文学素养。比如马尔克斯,托尔斯泰,以及后现代的那些作家。只是整体看下来,多少有些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而炫耀的意思。甚至觉得,蒋峰陷入了自我的套子中无法自拔。我开始不关注他。直到看到媒体报道说他在写《恋爱宝典》。以自己的亲生经历为蓝本。我以为80后的作家中,蒋峰是为数不多的像个作家一样生活的人,他在各地的漂流,精彩程度会不亚于他的小说。阅读他的小说,是最真实的现实。郭太轻浮,韩又局限,唯有蒋峰是最真实的现实。只是可惜我却没阅读他的《恋爱宝典》反倒读了他后来的两本小说,《为他准备的谋杀》以及《白色流淌一片》《为他》我个人认为是蒋峰最好的小说,无论结构,还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我想蒋峰经过这些年的沉淀,有了不小的进步。我更期待,他的新作。《白色流淌一片》蒋峰又退回了老路。退回了他自身。他谈恋爱时的逗贫,自己经历的故事。主角的才华等等。但增加了文字的深度。这和他的阅历有关。我始终觉得,一个作家的成长,写的故事不完全是自己,也需要是别人。作家不是诗人,他不是表达者,也是一个观察者。《白色》里面,写外公和哑父写的很好。特别是外公,读到最后有种呼吸紧促的感觉。希望蒋峰能更多的突破自己,多些自己无关的故事,并尝试一些新的风格。我相信蒋峰完全有这个能力。如他书中主角那样的毅力。而不要把自己定性。才华最怕的是被定性。娱乐圈有太多案例:如蔡依林,是亚洲舞娘,跳啊跳的,终不同刚出道的自己。未去尝试,新的自己找不到,旧的自己却在老去和死去。

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

其实我一般不愿意看这种比较沉重的、讲述生活类话题的文章,类似于《活着》、《平凡世界》、《四世同堂》这种,太压抑了,太让我觉得这个现实的世界残酷得如此赤裸裸,每次看完,心里总是很难受,有一阵子钻不出来,我宁愿看些没有营养、堆砌辞藻的微小说,看完乐一阵子然后遗忘,这本真是一个意外。我关注的一个微博作家叫姬宵,特别好玩,说的话九转十八弯总让人特别可乐,有一天他推荐了一本书,就是这本《白色流淌一片》,大意是说这本书代表了80后作家的巅峰,我那时候没看作者,总以为80后作家的巅峰怎么着也得算韩寒或者郭敬明吧。买回来看到作者——蒋峰,然后在记忆中搜索,是了,有这个人,也是新概念获奖者,的确是80后作家的巅峰,如果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代表偶像派,那他肯定代表实力派。主角叫许佳明,对于佳明这个名字,我总是特别有亲切感,也许是亦舒笔下的三分之一男主都叫宋家明,这个名字让我熟悉到仿佛他是真实存在的一样。6个章节的小说,从开篇的《遗腹子》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了,两条纵线:许玲玲和林宝儿,两个怀孕的女人,一个丈夫成了植物人,一个索性死了,我以为是两个独立的故事,讲两个小孩,结果慢慢揭晓,一个儿子叫许佳明,一个老公叫许佳明,同一个人,一个章节安排了他的出生和死亡,好精彩。《花园酒店》那一章印象最深,只有5岁的许佳明和姥爷要爬上正在修建的酒店最顶层,姥爷已经得了肝癌,爬到13层已经爬不动,他让许佳明继续往上爬,跟他说,以后的路要自己走,他的亲生父亲是植物人,他的母亲是精神病,他的继父是个聋哑人,唯一的守护人姥爷也即将离世,姥爷跟他说“等你长大了,一切都好了”,然后强迫许佳明说十遍这句话,5岁的佳明摸着黑往上爬,边爬边说“等我长大了,一切都好了”!他熬过了悲催的童年,寂寞的少年,考上了清华,遇上了他喜欢的姑娘,忘记了植物人父亲,疯子母亲,杀人犯继父,从良小姐继母,睡过他女人的唯一一个疑似朋友,成了一个画家,有了自己的理想,他跟李小天说,咱不玩了,收收心,把金币和蘑菇放一放,好好干几件牛逼的事,好好画几幅牛逼的画,就在这一切几乎就要完美的时候,却因为非常小的一点口角被人谋杀了。虽然知道被杀是他的结局,书的一开始就已经交代,但还是仓促地让人难以接受,如鲠在喉。他的父亲叫吴佳明,他跟母亲姓,用父亲的名,叫许佳明,他儿子跟别人姓,用他的名叫崔佳明,也许宿命一早就定。。

话说我也很喜欢最后的老郑

刚看完蒋峰的《白色流淌一片》。题目意义很多,白云、冰雪、精液。算是一部长篇小说,四十多万字,讲许佳明。又是由六篇可独立成篇的中篇小说组成:《遗腹子》、《花园酒店》、《六十号信箱》、《手语者》、《我私人的林宝儿》、《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从2011年一章章地在《人民文学》上连载(除去刊登在《北京文学》的《六十号信箱》),直至今年二月末章登出,然后单行本。最先是在2月份的《人民文学》上看完《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反复读了应有四、五遍,原因是被一个情节所击溃。两个逃亡的杀人犯,李贺与李静萍。这对亡命的年轻情侣在栖身的旅店里试图做爱,不成,李贺不行,他囿于一个他所臆想的场景:在他俩爱到最深处之时,追捕他们的警察破门而入。知道夜半,他成了,因为他只想一件事,让李静萍怀孕,这样被抓住后的怀孕的李静萍可以免受死刑。为了能让她活下去,他才成。李静萍明白了,为了保住她的命,李贺才能做那事,他爱她。既然明了爱,就无须在亡命的路上让更多人死去了。她拿了刀,抵在熟睡的李贺的胸口,唤醒他,对他说,我爱你,然后把刀子插了进去,去自首。期中考的那礼拜,买来单行本。封面上写着“我二十二岁那年过得并不好,但我不会一声一生都过得不好”。既是许佳明,也是蒋峰。许佳明二十二岁那年,继父被判杀了继母和她的情夫,母亲在精神病院日复一日疯语,植物人父亲日复一日睡眠,女友同年老的美术教授以美与崇高之名去了美国,一年多的恋爱自己才是第三者;之后不服气,也去学画,才华横溢,过几年好日子,与林宝儿恩爱,算不上朋友的路人甲李小天不小心睡了林宝儿,他拿着锤子从北京飞去上海要敲李小天,后想同一个傻逼这样不值,在超市阻挡了插队的李贺,李贺不爽,跟上许佳明,许佳明拿着锤子自卫,被李贺夺了去,敲死了,爱林宝儿爱到死。突如其来的死亡,荒诞又现实的讽喻。 蒋峰,那时青春,高一时拿新概念一等奖,高中三年读1000本书,同时应付学业,恃才放旷,后来大学上二本中国防卫科技学院,一所知名黑校,第二年辍学,各种兼职,大概也有不少泡面相伴,生活;但生活也是塑造,成就如今的蒋峰。蒋峰的”坏习惯“,热衷写死亡、谋杀,大概是斯蒂芬·金的影响,给故事套上悬系的外壳。这几篇中篇里,每篇都有人死去,死亡宏大的阴影像夜幕一样不可阻挡,卷走微尘众,到天明时独留生者对着空落落的天空悲伤。死亡被放大成为日常,造就锋利的讽喻和难以言说的哀愁。当然,也有困境。正写着后面几章,已经刊发的前几章就已经陆续得到各种奖项,让蒋峰有了压力,怕写烂,甚至不敢再下笔,失语样。好歹断断续续四年,蒋峰自己也最终从深陷其中的白色跳脱。电影。在我的国家,电影更多时候单纯地成为一种资本运作形式,我胆小,资本庞大,我会畏缩。我要说的是其中一章《我私人的林宝儿》正要拍成电影,题材是时下火热的,青春、爱情;我就有些怕,这种题材以一种浪潮的方式泛滥成灾。前些日子看李玉拍冯唐的《万物生长》,没李玉之前电影棒,没冯唐原著优秀,放大的性视角更有种《五十度灰》的即视感。就担心《我私人的林宝儿》被拍成性喜剧,许佳明与林宝儿的情爱,最后安慰了自己一句:若拍成性喜剧的话,导演请找彭浩翔。

我很喜欢最后的老警察

今天一口气读完一篇算是长篇小说的规模的书,很惊奇也很有纪念,因为它是我在kindle在买的第一本电子书。享受阅读是一种乐趣,从以前到现在我始终都这么认为。每当我读完一篇我认为精彩的小说,即使是在读完以后,我也会久久沉溺其中。白色流淌一片,这是这篇小说的书名,它有六章,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整段故事,就是在挖坑与填坑之间来回徘徊。许佳明是个很不普通的人,他生命中很幸运遇到了几个都值得倾心的女孩。房芳是幻影,谭欣是青春,林宝儿则是生活。整段故事中,前段充斥着回忆,后段则弥漫着悬念。不深究故事的逻辑性是否合理,当从作者营造悲剧故事的能力来说,他成功地使得读者浸身其中了。我一直很喜欢一场凶杀案中的老警察,因为他往往代表着过去,而他本身也在抗拒着过去。老警察表现出对现实的好奇以及对世俗的了然,这使得往往在故事最后,他总能成为一段悲剧的旁观者。正如我之前曾经看过的一篇中篇小说,主角就是一位老警察。作者努力表现着生活的无奈,而观众也的确感受到这种无奈。只是,观众知道这种无奈,他们看着作者,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懂,我也晓得哪些是哪些,但这些事情相信早已发生,我们也会也只能作旁观者而已。我曾经想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平凡人,故事内容就是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但我又想,这样观众也会生厌的。其实平凡人的生活并不平凡,就像我想平凡的过,一件件事情还是会排山倒海地压过来。但我心中还是会有这样的念头。如果真的拍一部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每一个细节与心理描写都不放过。那么,即使它不是最好看的电影,它同样还是会是最精彩的剧本。

终于等到你

可能是因为从高中时期就喜欢作者的原因,无论他的哪本书都觉得才华横溢,自从上次的谋杀,已经等了4年才等到白色的出版。看白色的这个阶段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心情格外的安静柔和,没有像维以不永伤那样哭出声来,也没有像一二那样的抑郁一个星期,所以我是带着自己少有的理性在看这本书。说实话,我觉得白色的精华就是遗腹子和花园酒店两个章节,可能是因为人生的境遇有所不同,所以我知道老许家这样情况的家庭有很多,如果换作是4年前看这本书,我可能会觉得老许的故事太假,但是,就在这4年里,这样的家庭我见过好几次。蒋峰的风格一贯是这样,那些文字和故事像是立体的镜头,无论你从哪一面看都是独立的故事,而且我也太喜欢这样边写边埋坑的方式。但是有时候也会想,如果下次,他能够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写一个故事,没有奇妙的构架会是怎样呢?好吧,说小说。这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部分就是老许和许佳明夜里爬花园酒店的这段了,就像维以不永伤里张文再黑夜里抱着袁南跟她说离婚,一二里雷力的母亲在菜市场卖刀一样。如果一部作品能让你记住一个场景超过一个月,我觉得就算成功的了,但是这些场景,我能够记住一年,两年甚至10年。“等我长大了,一切就好了。”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总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等我长大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不一样的,可是时间刷的过去,我们与小时候并没有任何不同。我的私人林宝儿与六次星巴克章节,在我看来就有点像小说了,没有前面部分精彩,个人看法,不多说了,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后面部分更出彩也不一定。

眼泪流淌一片

看到姥爷去医院看病等结果的空当,领许佳明去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和医生的对话,我还笑呢。出来爷孙俩的对话,我就不行了,哭了。许佳明高中班主任耐克对他的负责态度,真让人感动。许佳明的继父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养。包括继父后来的老婆,说他俩都没孩子,许佳明上了清华,她在外说自己儿子上了清华。

愿你心疼许佳明

知道蒋峰这个名字,缘于2002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他的名字出现在一等奖获奖者之列,作品是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词组的组合:《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而我当时只是站在报栏旁的一个艳羡者。没想到一个生肖轮回,因为《白色流淌一片》,两个人的人生轨迹竟此处偶然重合。同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蒋峰没有韩寒的社会洞察力,也没有郭敬明的敏锐的市场嗅觉,更没有张悦然、七堇年等的细腻和市场号召力;然而,他确是王蒙、余华、格非、叶兆言等文学大家公认的最具才华的青年作家。 《南方都市报》 曾做过一期专题报道,明确提出了“80后”作者“偶像派”与“实力派”的划分,而蒋峰被列入“实力派”之中,并被著名的先锋作家马原列为“80后”实力派五虎将之一。《白色流淌一片》已经是蒋峰正式出版的第九部作品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实验创作,也摆脱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或者是刻意表现出的炫技,此时的创作已经趋向成熟。尽管他依然没有考虑市场,所幸他们没有向市场低头哈腰。书中所包含的六章,可各自独立成六篇中短篇小说,却又紧密相连。六个部分相连,主人公许佳明的命运便有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从自幼丧父到青春离别再到生命的戛然而止,许佳明所经历的爱恨情仇我们似曾相识,许佳明的苦痛也曾是我们所不愿面对的困境。第一章《遗腹子》采用双线繁复的结构安排故事,从始、终两端讲述许佳明的悲惨命运——以悲惨开始(出生即为“孤儿”状态,“父亲遇车祸成为植物人,母亲住进精神病院”),以悲剧落幕(“好不容易熬过童年、少年,终于长大了,快到三十岁,他刚要开始自己的人生,就结束了”),“篇幅虽小,却穿越一个人生前死后的时光。以其多舛而短暂的一生,诠释着命运的吊诡与苍凉”。从小说的第二部分开始,作者以正常的时序和全知的视角,讲述了许佳明的童年经历,描写了母亲许玲玲未婚生子后的遭遇、姥爷老许付出的艰辛,以及幼年许佳明孤单的快乐生活。生猛的现实刺痛着我们的神经,这便是惨烈的复杂的生活,人情冷暖,如饮水自知。按照时间顺序的推演,第三章《六十号信箱》自然是写许佳明的青春时期,苦读、补课、升学甚至逃学,在现有教育制度下的青少年的压抑与渴望自由的状态,许佳明的“这一个”成了“这一类”乃至“这一代”人的代言者。当然,其中少不了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懵懂与暗恋等青春小说必备的要素,但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一般青春小说明快和浪漫的调子,而是凸显了一种青春的残酷物语——暗恋的女生意外死亡、继父于勒再婚以及继母林莎出轨,这给许佳明带来了莫名的恐惧和不安,甚至对人生的逃离。2013年度北京文学奖授奖词说,这是“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孤独、叛逆与欲望并存,呈现了一个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一种精神救赎的意图”。《手语者》重点描写了许佳明大学时的恋爱故事,通过许佳明与女友的对话,讲述了继父(哑巴于勒)的命运。许佳明女友怀着他的孩子出国,远嫁他乡;于勒被指控杀害了继母林莎而被判入狱,在面临死亡时,做出了决绝的反抗与挣扎——伙同他人杀害了狱警,越狱逃亡。一个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男人,一件无法言说的恋情,很多看似无关的事情,也许相互撕扯相互勾连着。“我二十二岁那年过得并不好,我可能一生过得都不好。”一开篇便以忧伤甚至绝望的姿态,表达着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或许,对于许佳明来说,只有这一章《我私人的林宝儿》是让他感到满足的时光。明朗的调子,浪漫的风格,愉快的旅行、疯狂的做爱、激烈的争吵、无尽的思念……其实这一部分也是让人读来最放松且充满喜感的,直到篇末带来的许佳明的死讯。许多人问为什么叫《白色流淌一片》,文中一共出现了七处“白色流淌一片”来描述云朵、冰雪、牛奶、精液,反复读这六个字,我总觉着像是在逼仄的困境中冲出的一片光明和希望。或许这可算是一种解读。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以许佳明的一个伙伴李小天的视角,回溯了许佳明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正如里面的老郑一样,“无法释怀这么小的事引起这么大的仇,这是不是就是谋杀之心以及被杀的宿命”?可许佳明有他的梦想,有他的爱恨情仇,“生命终止的原因千万种,疾病、谋杀、车祸、枪毙、自杀、溺水、中毒等等”,他却像只蟑螂一样,因为一次口角而被人轻易地用锤子杀死。那一瞬间,一种宿命般的无力感弥漫开来,白色流淌一片。

在流淌的爱里苦苦挣扎

等这本书至少也有两年了。从2011年起,《白色流淌一片》的前五章陆陆续续地作为独立的中篇发表在文学期刊上,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在作者口中不断跳票,终于在2014年的冬天面世。尽管只有最后一章还没有读过,但我仍从这本书的第一行字开始,重温这个在很多时候都令人心疼的故事。    如果这是一篇书评,好像讲一讲作为读者如何遇见作者也成了某一种俗套。    应该是高一或初三那年,我在《萌芽》上看到了蒋峰在新概念成名的那篇《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我已经不记得这是一篇复赛文章还是初赛的投稿,那时除了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很好之外,就是对后面一长排的注释印象深刻,似乎是某一种掉书袋。那时他高三?好像也有一些隐隐炫耀的味道,特别是如果是在复赛考场地话,或许这样也能给自己加分吧。当然,这都是我现在的妄自揣测,反正那时是觉得,真是厉害啊。    高中三年非常喜欢《萌芽》这本杂志,每一期都会买,后来那两年偶尔也会在萌芽上看到蒋峰的文字,他也备受杂志里一个叫《amazing》的栏目里各位编辑的推崇,那几年的《萌芽》里有很多很厉害的作者,蒋峰是其中之一,但我也只觉得有某种不一样的风格,除此之外并没有很吸引我,直到我看到了他在《萌芽》上连载的《维以不永伤》第四部,我暗自决定这个人写的东西以后都要看。从他的一些散文里得知,《维以不永伤》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他在叙事上玩了很多技巧,我记得一个就是有一部他给每一节编了几种序号,说是随便按哪种序号读都可以,然后整本书四部又是不同的人称和视角。我最喜欢的是第四部,那是一个全知视角,我很喜欢那个故事,一个乡村青年如何不甘命运摆布,如何遇见一生挚爱,又如何在现实面前丢盔卸甲逐渐异化,我喜欢故事叙述的方式和句子。顺便说一句,那几年出了很多青春小说,好像也只有蒋峰的这本主题不是青春期里那些伤感或自觉伤感的东西。    在《淡蓝时光》之前,他陆续出了几本书,也许是不同出版社的原因,书里的内容多有重复。我印象很深的有一篇散文《快乐前行,低迷折回》和一篇短篇小说《走过秋天的一刻钟》,前者讲述了他的一段遭遇和感慨,对现实的一些失望和对理想的坚守,后者则有着几乎蒋峰所有小说都能找到的那种感觉:一种独特的幽默、浪漫的爱和若隐若现的惆怅。无论是在几部小说里都或多或少提到和《维以不永伤》里毛毛惨案相关的那些故事,(蒋峰也想和福克纳一样来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还是《淡蓝时光》里的“爱在更新中覆盖”,又或者是《恋爱宝典》里那么一段段爱情关系和《为他准备的谋杀》里小警察与那个可怜的姑娘,蒋峰笔下的爱总是令我心有戚戚,有一种浪漫而又真实的感觉,浪漫是因为足够有趣,真实则是因为总能扎得人心疼。    就像在这本新书里,围绕着许佳明展开几个故事也是一样。我无意剧透,但不得不说许佳明他们家从姥爷这一代开始一直都过得太惨,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事儿会发生在一家人身上,一个人也就算了,怎么可能他遇到的所有人都过得那么悲惨或者可以说精彩?如果不能把故事讲得打动人,我大概会嗤之以鼻为了故事的曲折而把它弄得太不真实,但蒋峰成功做到了让我为书中的人物心疼,不止是封面上宣传的“愿你心疼许佳明”,我还心疼为了女儿和外孙辛苦支撑的姥爷,心疼沉默隐忍的哑巴养父,心疼只生活在他人描述中的少女房芳,心疼在爱里苦苦挣扎的美丽姑娘林宝儿……蒋峰一如既往地要在书里用上人称变换、伏笔千里等等叙事技巧,但打动我的更是故事本身,那些在爱里苦苦挣扎的人,“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这句话印在封面上,我想,能够心疼书里的角色,总是会有一些是在心疼自己的,这自己,可能是经历过一些事情的自己,可能是你希望成为的自己,还可能是你想做一些什么却没有勇气做的那个自己。    如果你系统地阅读过一个作家的文字,有些时候你会很有意思地发现,作家的生活是怎么丝丝点点地投射进作品里的。好像是在《恋爱宝典》序言里,蒋峰讲述了一次和一个女孩相谈甚欢却在走出酒吧时为有没有车而闹得有点尴尬的故事,不知为何我读到《白色》里那台加长林肯就想起了它。就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蒋峰再一次表达自己不会放弃文学时说,博尔赫斯也没挡住其他人的路,就算写不成博尔赫斯,当那个出现之前的九千九百九十根白骨也有意义,在小说里许佳明谈论到毕加索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而在许佳明向林宝儿告白的那一段“今天是你生命中的一万天……”中,似乎也是他生活中发生过的原话实录。    这本书看完已经快半个月了,一直想坐下来写点什么却由于种种琐事没有动笔,现在回想起书里的情节和人物,阅读时因为沉浸其中丝毫不会觉得这一大家子怎么都这么倒霉。等过了两周,情感上的冲击减弱之后,再想起来还是有些太过离奇,除了李小天这样一个配角,怎么书里连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都没有,都那么轰轰烈烈。我自然明白真实不是文艺作品的唯一标杆,但这本书看上去太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为独立的中篇小说来看,除了第六章每一章都很有张力,但合在一起又有些觉得把所有悲伤的故事都集中在一家太不“现实主义”了。或许最后许佳明的灵魂回升增添了一丝“浪漫主义”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要不然,最后突然又把姥爷拉出来,讲述姥爷也有那么一段不能说的原罪,那么就像《百年孤独》里一样,这一切都是一场轮回的诅咒?要不然,连许佳明的遗腹子,到底也还是没有来到这个世界。    曾经蒋峰写道:“到了没有,我的荣光?”毫不遮掩地表示要写最好的华语小说,我看到,他的小说真的越写好了,其实当那些文字被人看到时,那份荣光也就在闪耀。我一直相信,生命本无意义,我们做这么多,其实是在抵抗虚无,感谢蒋峰,你的荣光已经闪耀过我,希望你一直闪耀下去。

就算什么也没能改变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小序:这其实是我看得蒋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也可以算最晚。半年前偶然看到有人推荐,找来看后发现只有前三章,原来他还没写完,而这三个中篇都隶属于一个叫做《白色流淌一片》的长篇,前后刊登于《人民文学》、《中篇小说选刊》这些杂志上。因为这半部小说我对蒋峰产生了兴趣,找来他其余的八部作品一一看完。另外发现他也是从新概念出来的。如果说同一批从新概念里出来的韩寒、郭敬明可以算作偶像派,那么蒋峰大概可以算作实力派。直到年初这本小说才算面世出版,因为诸多事宜一直耽搁到了二月的最后一周才完成阅读,两天时间,许佳明二十八年的人生被我一页页翻过,1984—2012。“白色流淌一片”这个意象贯穿在每个故事里,在每一章都有出现,分别表现为云、雪水、精液、面膜和奶精,许佳明则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几篇小说共同叙述他的六个人生片段,由此讲出他一生个人的命运,进而放大为三代人的大命运。六个故事分别围绕梦想、遗忘、成长、信仰和爱情的主题展开,最后一个故事依然回归梦想,最终形成一部传记体长篇小说。下面对这六个章节一一拆分:一、《遗腹子》: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许佳明的生前死后第一章分14小节。文本穿插叙事。两个故事各七个小节。这一章里许佳明并没有出场,只通过他的姥爷和母亲、林宝儿和修志博讲他的生前身后事。这一章里蒋峰敲下了很多个“钉子”,有的在这章文末挂上了衣服,有的一直到本书结尾才派上用场。对的,钉子,我们按他的说法,叫“钉子”而不叫伏笔或悬疑。下来这几章我们会拔出好多个钉子。第一个钉子:只称“佳明”而不带姓,只称“小吴”而不带名。佳明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章的第二小节,由林宝儿口中讲出。故事一开场就有两个人出事了,一死一废。蒋峰很忧虑,他担心他的故事会没人看,所以每次在故事开头都会抛出一个重磅炸弹,接下来这几章也一样,故事甫一开头就会看到死亡。回头来看这个第2节就敲下的钉子,一直贯穿整篇文章,直到第14小节安然挂上衣服,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新生儿许佳明就是第二个故事里被人抛尸苏州河里的佳明。蒋峰很聪明,“恍然大悟”,这是只有读书而非杂志才能获得的快感,读者看得也很过瘾,因为这是自个儿悟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强塞给你的。衣服又是怎么挂到这个钉子上的呢?世上重名的人那么多,可不能单单因为同样的名字就把他们看成一个人,就算出现在同一篇故事里也不一定有联系,《云图》里仅仅通过共有的主题思想就把这毫无关联的六个故事放一块叙事,而各自的人物并无关联,这就算是平行时空穿插叙事而不单纯是文本穿插叙事了。如果说第一个故事的最后老许给新生儿起名叫做许佳明终于使两个故事有些疑似关联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最后修志博说的那一大段话基本可以确定无疑了——他的亲生父亲是个植物人。在把第一个钉子挂上衣服的间隙,蒋峰又让修志博顺带多砸了几枚大钉子。她妈怎么就变成精神病了?继父为什么杀了继母?林宝儿背后有什么故事,导致她一直不愿意和许佳明结婚?许佳明究竟是怎么死的?以及在前面故事里轻轻一笔带过李小天和许佳明死后价值三百多万的画,之后几章看似随意但又几次提及。这给第六章李小天的正式出场和许佳明的从清华毕业而成为画家铺垫了不少,于是当这两件事正式成为主线时读者不会感到诧异:怎么突然就出现了个李小天?因为读者在蒋峰反复多次的提及间已经有了心理预期。什么叫做不经意地提及?比如我上一段里的“…和许佳明的从清华毕业…”,这里的“从清华毕业”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定语修饰词,为什么我要特意加上这几个词?和作者目的是相同的。这一章作全书开篇正合适,给后面几章的行文都埋下许多伏笔,紧紧攫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看完全书。另外这章本身的结构也颇值得称道,两个故事并行叙述,看到文末第14小节自觉融合到一处。二、《花园酒店》:我们的过去是一片稻田/还有/什么值得期待?许佳明4岁这章第3节有一处颇值得注意。作者通过上帝视角展示许佳明以后几十年人生可能出现的事情,比如他的才华横溢,短暂的荣华富贵,爱情的苦与甜…又是一枚枚小钉子勾起读者兴致。紧接着用到了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但是有些感觉,他没想到过了那么多年还能记得”,由此一笔滑到他二十二岁那一年,他在录音棚录音,意外被反锁,恍惚中看到推门进来的不是导演和录音师,而是妈妈。可以想见如果是电影,一个剪切,妈妈果真出现了,佳明又回到他四岁这一年。如果说我之前对这本书有太多的溢美之词,说他文字风格沉着有力,说他可以稍许击中部分人的心脏,完全不逊于《活着》,那么这些大多都基于《花园酒店》。这章并没有像上一章那样精巧的结构,也没有太多的技巧。最多就是第三节叙事人称的切换,由四岁的小佳明的视角展开叙述。另外还有第10节的“潜对话叙事”或者说对话流,第9节末尾故事戛然而止,一个蒙太奇晃过去,第10节开头老许和于勒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第9节没说完的事已经通过开头老许那一大段对话向读者(观众)讲述清楚了。老许和于勒在雨里连续走了几个小时,于勒是哑巴,只能听老许不停地说,一波对话流之后他把佳明托付给于勒了。这一章的主题是遗忘。所以老许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除了第3节其余几节都是从老许的视角来展开的:他和老王的交往,他和小佳明的爷孙情,他和女儿最后的告别,他对于勒的托付;他安排好他女儿、他的孙子以后的发展,给他们攒够足够的钱,然后终于可以撒手了。死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男人有责任。有时候选择活下去比撒手而去更令人值得敬佩,因为这需要更多忍受,更大勇气。这一章蒋峰叙述很克制,技巧也没有太过花炫,也没有多少煽情,然而很多人都被感动。有趣的是,恰恰是他认为投入感情最多,写得最煽情的第五章反响最为平淡,写完后接受采访自述尚没有杂志愿意刊登。三、《六十号信箱》: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许佳明17岁,高二第一节引出房芳,第二节讲许佳明对她的喜欢:“唯有房芳是他的解药,他暗恋她十八个月,每当他体会到爱着她的感觉时,觉得自己也在变得和她一样干净。在她面前他常常装作骄傲、漫不经心、无视她的容貌,可有几次真想在胸口割一刀,把心掏出来给她看看,让她看看自己是多么卑微与脆弱,孤独与绝望。有几次他看着她的眼睛都在想,他和她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他们以后会去哪个城市生活,他要找份薪水多少的工作才能养她到一百岁。”少年时的初恋总是最为刻骨,我们年轻时都认定这就是一辈子的事儿了。前面说过蒋峰很焦虑,他担心小说没人看。于是在第二节刚如此深情地讲过这些之后,第三节蒋峰就又抛出一个炸弹:房芳死了。围绕房芳之死,小说笔法开始多样化,准确点说视角开始多样化起来。许佳明是这章的主视角,但不是全知视角。而房芳一出场就死了,作者必须通过他周围人的视角一点点拼凑出她的形象。第三节的第六段开始微调,以房传武的视角叙事,一直到第五节结束。通过父亲房传武的回忆一点点道出房芳事件的起因,然后他和警察接触,镜头去往犯罪现场,读者看到一部分事实。一直等到第15节,第二次以房传武的视角叙事,房传武和许佳明的谈话,揭露出房芳之死较为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地讲许佳明对房芳的喜欢,还有每个少年都曾有过的秘密之花。第一次跳到班主任NIKE的视角是在第六节开头几段,写耐克争取为房芳默哀。第二次一晃就到了第十节,警察来找耐克,读者终于了解到了真相。第三次到了第12节,写许佳明来找耐克提前报考,戛然而止,到第18节又开始这个话题的争论。除掉上面房传武和耐克的视角那几节,其余全是许佳明的主视角。穿插叙述,给第一章的钉子挂上衣服,写他继父的再婚,提及他的继母,顺带在第20节末尾狠劲地地砸下了一枚大钉子,极为克制,就此带过;写许佳明对房芳的思念及喜欢,他的高尚和龌龊的斗争,还有许佳明私人的六十六号信箱,照应主题。上面提到穿插叙事。房芳之死分开三次叙述完成。一次是许佳明从警察唇语中判断出房芳已死,第二次房传武和警察去往犯罪现场,读者看到一部分事实,第三次警察来找耐克,道出原因,最终落下帷幕。房芳之死本可以一次写完的,为什么不?蒋峰一直有一个信念——永远不要从故事的开头讲起。所以他让房芳登场后不久就让她死了,这是结局。从事件倒溯回去,一层层剥离出真相的过程永远值得期待。这就像是提神剂,一次用一点足以。不断停顿,不断地戛然而止,不断的留白。房芳之死是主线,副线是继父于勒再婚。主线揭露谜底,副线写下另一个谜面,下一章的谜面。蒋峰让他继母敲下一枚大钉子的同时,通过“多年以后”这种手法,又再次抖露了点关于许佳明的未来,比如他将来会上清华,他可能是个有天赋的画家,和李小天有着六次星巴克的交情,为以后几章的行文做好铺垫。通过李小天和许佳明的回忆,作者写省实验竞争的激烈,每年进账三亿,两千多个人都是炮灰,后来他又写许佳明对房芳的喜欢。这些都有我私人青春的记忆,不禁怀疑是不是蒋峰偷翻了我的日记,后来我明白每个优秀的作品里都包罗万象,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到你自己的一部分。许佳明来到饭馆给对面并不存在的房芳点上一碗不带辣椒不带醋的酸辣粉,给自己也点上一碗。然后开始他再也不可能实现的表白:“我喜欢你,喜欢太久了,已经变成了爱。我早该说的,我怕被错过,更怕被拒绝,我太懦弱了。你没了,这些话就一直压在我心里边,压得我好难受。它得永远压着我,你听不到了,你让我再去跟谁讲啊?”“你那时还在三班。我打听你,跟踪你,没事还抱着地球仪在你身边晃。”“你跟了我,就过你少奶奶日子吧。我一直想这些,这么长时间我没动摇过,我每天都要闭眼想你五分钟才能睡着,每天都是。”“我一天就睡仨小时,每天两点半睡,五点半就起来背单词,每次撑不住的时候,你知道我怎么办吗?我闭上眼睛,想一分钟,想一分钟你的脸,想一分钟我要是再多睡俩小时,你就离我越来越远了。想这些我就挺过去了。你知道吗,房芳,我许佳明从来没为准这样过,以后也不可能为谁这么拼命。如果你没死,活到七老八十将近一百,你回头看看,真的,你回头看看,这辈子也就是我能为你这么干。”后来他和房传武见面,再进了一步:“我一直住哑巴楼,我姥爷死后我就住那儿。你老看见我,因为我是追着四号班车跑。每天打铃我就冲出去,跨上车子就开始跑。我跑不过班车,但是我不用等红灯,一个信号灯我就能追上班车几十米。有两次我差点被撞死。我为的是能在房芳下车的时候,跟她打个招呼。”“你回去看看,除了你家楼前那个,桃花苑所有的井盖,我都用红砖写过,我爱你,房芳。你家一楼过道墙上那些正字都是我画的,我来一次画一笔。”……原谅我大段的引用,因为这些都真真切切让人感动,让人再次看到自己早已模糊的青春,当初的悸动。年少的爱总是胆怯而羞涩,然而这又都是真爱的象征。当时的我们好像用尽了毕生力气,认定了这就是一生。每个少年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之花。这一章的主题是成长,萦绕全篇的副题却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四、《手语者》:我可能一生都过得不好。许佳明22岁,大学。这一章彻底转换了人称,从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开展叙事。以一封信开头。信里提到许佳明通过录音制作广告来兼职赚钱,照应了第二章里的伏笔。然后信末蒋峰一如既往地抛出一个特大新闻:他的继父于勒今年杀了两个人。这件衣服同时挂在了两个钉子上。一个是修志博第一章里那一大段“预言”,另一个是第三章蒋峰让继母林莎狠劲敲下的钉子,当时是极为克制,并没有过多渲染。中间断了过程,这里直接出来结局。像前几章一样,这次仍然是双线叙事。上一章平淡的叙述到这章成熟了做谜面,继父于勒杀人事件作为主线,许佳明和谭欣的恋爱作为副线。前一个负责吸引读者读下面,回溯真相揭开谜底,后一个在叙述过程中再次为下一章写下谜面——林宝儿。一共21节,主线11节,副线10节。各自穿插叙事。上一章里蒋峰让林莎砸下一个大钉子,到这章挂上衣服,过了不久又拔了下来砸下一枚更大的钉子。继父于勒杀人事件:第三章蒋峰写林莎偷情在第20节,145页,埋下一个伏笔。为第一章里修志博的预言提供一部分疑似解释,之后又和第四章开头相呼应;170页以许佳明的视角又开始侧面写杀人动机,烘托得差不多了,读者都认定了是继父杀的人;第188页,于勒又告诉许佳明人不是我杀的,一句话就此带过;一直到218页杀人凶手才落网,于勒沉冤得雪。从第一章开头就写下一部分错误事实,然后戛然而止转述其他,每章都抖露那么点,差不多了又开始推翻重构,到第四章才开始收网,好一个一波三折。上一章还有个小钉子遗忘了,耐克第一次出现在77页,第一次抛出对他外号的疑问在80也,中间还问了一次,一直到151页才给出解释。第三章103页写他以后可能是个画家,到这章204页才写下缘由。蒋峰埋下这么多伏笔,砸下这么多钉子,一方面看来确实是技巧成熟,侧面也看出了他有多么忧虑,对单纯平淡的行文有多恐惧。钉子太多虽然衣服有的挂,读者读到会惊喜,但是墙上就不整洁了。文胜质则史,技巧用多了会伤害文章本身。五《我私人的林宝儿》:妈妈,我爱上一个姑娘,可是她在别人的床上呻吟。许佳明工作蒋峰说他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我私人的林宝儿》这章,好像写第二稿的时候还哭了几次。但是狠心地客观点来说,这章包括后面第六章的确不如前面那四章。虽然的确也有一些感动的地方,也有一些结构值得讨论。林宝儿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一章,写许佳明的死后。上一章文末为这一章做了一些铺垫,写许佳明在电影院结识了一个女孩,带她去参加谭欣的婚礼,没有出现林宝儿的名字。到这一章正式开始叙述她和许佳明之间的爱情。当然不会直接从开头叙述,蒋峰什么时候老老实实从开头讲过故事,爱情也要写得悬疑点。他俩走得是相爱相杀的路子,爱到骨子里,也产生了太深的隔阂,彼此都有过往需要掩埋掉,可林宝儿傻傻把它拿到太阳底下了。私人的林宝儿,爱是占有,是嫉妒,许佳明始终没有彻底接受下这个事实,只是每次都是由于爱而把它压了下来。主线是他俩的爱情,没有副线,如果一定要说一个的话,就是没有太多笔墨侧面描写出的杀人案,又一个杀人案,作者很迷恋推理悬疑,认为只有血是最可靠的,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写他俩的初相识很有电影的感觉,也是,蒋峰副业就是编剧。一个镜头讲一段,戛然而止。中间的过程留给读者想象。留白很重要。一直到这章末尾,第32节才又回现补充了他俩初次相识的细节。这一节应该是后来才补上的。因为第31节最后那句:“快入睡的时候她想,这也许是生命中最悲伤的一天。”和第1节开头,“醒来的时候她想,这也许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彼此形成对照。六《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我的世界只剩下红色2012年,许佳明28岁,职业:画家。学校:清华。又有人死了,连环杀人案。蒋峰小说的开头总这样,总让人死,为了吸引你读下去。第一个人就是许佳明。在上一章都铺垫好了,敲下一枚假钉子,让读者以为是因为李小天,下来又推翻重构,一步步回溯真相。两条线索,22个小节,两个故事各分一半。一条线是以李小天为视角通过他和许佳明六次星巴克记忆的回溯,讲许佳明的绘画这方面的故事;另一条线是杀人者李贺和李静萍的视角,写许佳明的死亡因由。六个章节就拆分到这里。下面说些多余的话。一、 文字风格蒋峰接受采访认可了记者的话,“我几乎不用形容词,也不用定语从句”,此言深得斯蒂芬金真意“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副词构成的”。一本好的小说,好的文章要交给读者自己去判断,作者从文本叙述当中抽离开来,不要贴的太近,带进自己的感情。文章最不缺的是泛滥的感情,有才华感情丰沛的作家不少,到他们那一层,最重要最重要的反倒是是恰到好处的克制。对,克制。 沉淀下来返璞归真后才是重剑无锋、大巧若拙的最高境界。就像陶渊明的诗,汪曾祺的散文,看着都是大白话,可实际上已经到了看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第三层水准。克制比抒情高尚太多。少用形容词或定语从句就是一个法则。但是这本书里蒋峰还是有几个没克制住的地方:许佳明和房传武初次见面,交浅言深,你和别人初次见面(而且还不是同龄人)就会说自己手淫、“每个少年都有自己的秘密之花”这类私密又文艺的话?蒋峰入戏太深,没克制住。既然说到不足,还有几点:1. 许佳明毫无缘由的发现继母是妓女,这里的描写好像孙悟空进了盘丝洞,吃的正香,回头一望,这些女人的打扮全是类似,漆皮,鳞片,于是就断定她们都是妓女。连火眼金睛都没用。2. 许佳明手淫“想她长腿上的血迹。”,饭店里对她说“你和王勇…”。这又是一次作者的上帝视角替代了许佳明,直接给了他真相。可是他并没有跟房传武去过犯罪现场,也并不知道这些信息。只看唇语了解到房芳已死,其他警察应该也不会透露太多。二、 蒋峰的私货阅读完一个作家的作品全集后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共通的地方,相似的人物。李小天在《淡蓝时光》里是男主角,毛毛惨案在《维以不永伤》里是主要点,蒋峰在几部作品里都有提及“毛毛”。作家第一部书一般都有强烈的自传体、个人化痕迹,比如杜宇琪的流浪和蒋峰从学校退学早早到社会生活,这样不禁私下揣测起他和这个“毛毛”之间的故事。还有许佳明在六十号信箱收到的雷奇的几封信,都可算作《维》的番外篇;这本书地理坐标从北京到上海,从新疆到海南,还有他的故乡长春,可以揣测出蒋峰早年间的流浪史。三、 小说家必备的素质A,写作技巧和生活阅历缺一不可。张佳玮写作技巧是有了,可大概生活未必有蒋峰那么丰富,早年间退学全国流浪,一个城市一本长篇。“书中写过的地方,基本都是我这几年去过的,尤其是新疆。”蒋峰说,自己曾花了17天的时间骑摩托车穿越整个新疆,还在昆仑山脚下的少数民族部落里待了一段时间。看书里于勒冬季进入新疆那一段寂静无声,看蒋峰描写帕米尔高原上的白云,没有切实的经历写不到那么真切的。《恋爱宝典》里一桌子前女友,没有相关恋爱经验也是写不出来的。《淡蓝时光》文末《关于献词,关于爱》自己交代他真实的恋爱经历,生活远比小说更荒诞。B、细节蒋峰写房芳吃酸辣粉,不放醋和辣。这就让人感到很真实,仿佛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有自己的小爱好。细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前面第一点说生活阅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真正实在的体验过,写出来乍一看是差不多,可仔细一瞅就感觉假。好像乡下农民使尽全力也想象不出想象皇帝的一天三餐。曹雪芹早年没经历过钟鸣鼎食的富贵日子,能凭空在《红楼梦》里杜撰出那么多精致吃食吗?C,专业知识小说家一般都是杂家。这本书里有蒋峰对抗美援朝一场具体战役的了解;斯大林大街的历史变迁;铁北监狱我查了,真的存在;手语里再见可以打出两个手势还有手语里的“嫁给我”:“许佳明双拳合并勾勾拇指,再把右手的拳头向上打开,最后又用食指点点自己的胸前。”这动作一般人能知道?蒋峰不是聋哑人,可他了解的这么清楚,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态度。这里我们不说伟大,不谈优秀,只说态度。一百年过去,两百年过去,聪明,技巧,感情这些并不稀奇,大多作家都有,或许只有再加上这一点态度才能让一个作家在历史长河里真真正正的沉淀下来,留在文学史里。D“淤出来的聪明”这是冯小刚评论姜文的话,放到这里大概也能谈谈蒋峰。不可否认,蒋峰有写小说的天赋,一出手就是技巧极为成熟的《维以不永伤》,各种技巧大杂烩,“想把它写成像《天生杀人狂》那样的教科书”。但同时,这几年以来蒋峰也开始认为他“匠气太重,对结构,技巧太过看重”。《花园酒店》其实很不错,可其他章节砸下了太多钉子,他太担心小说不能吸引人,没有这些钉子读者会看不下去。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文字本身的不自信。看看汪曾祺老人家,写吃的写故园写风景,就是那么平平淡淡一叙述,但很吸引人,文字本身就有一股韵律感,大声念出来也很舒服。他并没有凭恃伏笔、悬疑、拼贴这些写作技巧,仅就文字本身来说已经炉火纯青,返璞归真了。在第一节“文字风格”里我说过克制,泛滥的感情不仅需要克制,这些写作技巧同样也需要克制。《神雕侠侣》里的独孤九剑,二十岁凭借“利剑”行走天下,凌厉刚猛,无坚不摧;三十岁选择“重剑”横行天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后拿起木剑,此时已经达到了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从独孤九剑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他的武器越来越笨重越来越没有攻击力,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内功越来越深,到最后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拿“木剑”的第三阶段自然比拿“利剑”的第一阶段武功更加高深。那些写作技巧就像这些武器,是外物。如果过于凭恃这些武器,他们越来越坚锐锋利的同时,自己的“内功”也会逐渐停滞不前。独孤九剑在三十岁“大巧不工”,四十岁“不滞于外物”,武功大成;这几年蒋峰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回归故事本身,文字本身(这本书即可看到这个转变)。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蒋峰今年才三十二岁。

二十二岁那一年,你过得好吗?

初识蒋峰,是在《萌芽》杂志看到其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名篇:《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我在那篇文章的注脚里读到了太多从未听说过的名字:达里奥•福,卡尔维诺,萨拉马戈以及皮兰德娄。这篇文章应该是蒋峰当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的投稿,除了觉得作者罗列一大串国内外文学史上陌生的姓名有掉书袋之嫌外,便觉得人生中仿佛第一次读到这样酣畅的文章,开眼界之外,才体会到,文章也可以这么写。当年新概念的众多获奖者中,先锋作家马原把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和蒋峰誉为八零后“五虎将”。如果把韩寒和郭敬明比作偶像派,毋庸置疑,蒋峰是小说圈的实力派。当曾经的“新概念”作者们都已纷纷钻出文学那座神圣宫殿的时候,蒋峰仍然希望可以向文学的高处攀登。那时他因新概念红了两年,从一个不靠谱的军校里退学,用码字赚生活费,刚刚出版了一本长篇《维以不永伤》。《维以不永伤》是蒋峰一直心心念念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他在叙事上玩了很多技巧,题目借取于《诗经•卷耳》,原意是那些行军在外的男人只能依靠饮酒来摆脱思念亲人的痛苦。到了这本书里意思变为:只有把这件事写下来,才不至于永远地伤怀。十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依次走进小说之中,前后跨度为三十余年。整部长篇被肢解为五个不同文体的中篇。这样写可以由您所好来选择翻开此书先读哪一部。作者给每一节编了几种序号,说是随便按哪种序号读都可以,然后整本书四部又是不同的人称和视角。死亡和青春是蒋峰小说中的关键词,在《维》中,一个乡村青年如何不甘命运摆布,如何遇见一生挚爱,又如何在现实面前丢盔卸甲逐渐异化,技巧带来的扣人心弦,题材铺就的阅读快感,让人手不释卷。在遇到新书《白色流淌一片之前》,我先是在《人民文学》里读到了小说的第四章《手语者》。阅读带来的快感无法言说,只觉得读者会被他的写作手法和情节铺垫深深吸引,从而一口气便读完整篇章节。像作者以往的多部小说一样,《白色流淌一片》的六章短篇,也可以独立成篇,它们在成书之前,被分别发表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这些杂志上。主人公许佳明在二十二岁那一年,毕业迷茫,女友劈腿,跟自己的教授远走异国,继父将继母杀害进了监狱——这样的二十二岁,够惨吧?不仅这些,他的生父在他还未出世之前便成了植物人,现在还在医院里躺着,生母因为受了刺激,成了神经病。唯一一个抚养他长大,把他送到高中的亲人姥爷因为患了绝症早已离他而去。“白色流淌一片”这个意象贯穿在每个章节的故事里,分别表现为云朵、雪水、精液、面膜和奶精。几章短篇共同叙述他的六个人生片段,分别围绕希望,告别,成长,信仰,占有欲与梦想的主题展开,最后一个故事依然回归梦想,最终形成一部传记体长篇小说。由此讲出他一生个人的命运,进而放大为三代人的大命运。六个章节相互有关联却又能独立成篇,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却又首尾相连。《遗腹子》讲的是两个遗腹子的故事,《花园酒店》是许佳明的童年生活,《六十号信箱》是许佳明高中时期的生活,《手语者》是他大学时期的生活,《我私人的林宝儿》讲的是他毕业后的迷茫期,《和许佳明的六次星巴克》在时间上和《我私人的林宝儿》有重叠部分,讲的是许佳明的事业,以及他死去的前因后果。许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代人心灵图景的变迁史,更是让你读懂近30年来中国人的一生。他的姥爷,活得足够老了,在女儿临产之时女婿遇难,发现自己癌症晚期,死后的保险金比他的命还重要,因为他要把一家人的生命都传承到这个孩子身上;他的继父,生下时就是哑巴,一生从未讲过一句话,被人冤枉成杀人犯,后来越狱,逃到天山脚下,把继子当作这世界最后的善意;她的继母,美丽过、值钱过,改娼从良,在年老色衰时嫁给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被杀害后,终于不必再听话;他的前女友,可以放弃的东西很多,比如钱、未来、善良、自由,甚至尊严,因为对艺术的执着跟自己的导师远走美国,却始终放不下一个人;他的现女友,本应过着幸福得俗套的生活,却因他的命案不停地逃亡……这些故事围绕着主人公许佳明短暂的一生展开,或者说,许佳明的故事围绕着这些人展开。三十岁之前的这六个故事,拼成了许佳明的一生。小说除去技法和结构,颇多细节也值得回味。写主人公的暗恋对象房芳吃酸辣粉,不放醋和辣;仿佛就是你我生活中的一位女同学;写许佳明在帕米尔高原看云,“冬日的积雪被雨水打湿,裹着山体的白沙,又拽着碎掉了的云朵,白色流淌一片,朝着山脚下奔去。”写用手语里表达“嫁给我”:“许佳明双拳合并勾勾拇指,再把右手的拳头向上打开,最后又用食指点点自己的胸前。”——没有亲身的生活阅历和对芜杂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写不出这样动人的情节。蒋峰被媒体大众称为“模仿西方小说最成功的作家”,他却公开表示我特讨厌这个说法。他觉得自己写书充其量就是比较特别,没跟当代文学圈有那么多相似,没那么互文而已。比如写一个故事,一环套一环的,用了“中国套盒”的小说技巧——这可是典型的冯梦龙手法呀!他曾经借文学家歌德的嘴巴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我曾多次表述过我的文学理想,说来说去自己都觉得做作了。而此时我还要再讲一遍——我立志向峰顶攀登,若是最终未能如愿,我也会化作白骨在山腰为后人做路标,若是非得十万个作家才能出现一位大师,我至少也要为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数字贡献一个单位,若是日后你们哪个够天赋够才华够勤奋路过此地,不要犹豫,不要停留,踩着我的骨头前行,这是对我最好的祭奠。”有人会觉得,故事的编造感太强了,主人公过的简直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生。这么惨的人生,全都压在许佳明身上了不是吗?或许许佳明的一生,离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远。但是去看小说,去看里面种种细节,又会发现他的生活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他带你看清生活的真相,教你用力去爱这不并完美的世界。正如封面的推荐语所说:愿你心疼许佳明,就像心疼你自己。


 白色流淌一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