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2156826
作者:[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页数:163页

作者简介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书籍目录


黑暗茫茫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回乡
灰白的金色馈赠

去乱岑角的路
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内容概要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1936-2014),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他生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贝特尔福德市,但在十岁时随父母搬回世代居住的老家、位于加拿大东部省份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岛定居。他早年毕业于新斯科舍师范学院,成了一名学校教师,后来,他相继在新斯科舍省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大学和新不伦瑞克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1968年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年轻时为了维持学业,他做过伐木工、煤矿工人和渔夫。
196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英语系执教三年之后,他回到加拿大,在安大略省的温莎大学教授英文和写作,直至退休。麦克劳德创作低产,一生只出版两部短篇小说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1976)、《当鸟儿带来太阳》(1986)和获得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999)。2000年,他的加拿大出版社将他早年两部短篇集加上两个新的短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合集《岛屿》。
2014年4月,麦克劳德在温莎病逝。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收录了阿里斯泰尔•麦克劳德(1936-2014)的七个短篇小说。麦克劳德和爱丽丝•门罗有些相似,他们同为加拿大作家,善写短篇小说,围绕着各自熟知的地理区域、特定人群的精神追求,讲着精彩绝伦的故事。爱丽丝•门罗于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麦克劳德曾获都柏林国际文学奖,他们同是我挚爱的作家。麦克劳德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他所逃离、追念、再也无法真正归属的家乡。加拿大的布雷顿角岛是这七个故事的地理坐标,作家曾在这座海岛上度过少年时期,及至中年,他利用假期返回海岛,在书桌上将少时记忆瓦解幻化,塞进不同的故事空间。从此,记忆中的人物、风景、情怀永垂不朽。这七个故事,有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故事情节。刚刚离家的少年人、离家很久的中年人、携带妻子返乡的中年人、爱上海岛姑娘的城市人等等,注视着海岛上的风土人情,参与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离别、留恋。但是,我又觉得它们有着相似的印记,七个小故事隐隐组成了一个更宏观深刻的大故事。在布雷顿角岛,大西洋日夜不停地拍打着笔直陡峭的海岸线,阴晴不定的海面上,漂着渔船,飞着海鸥。夏日卷裹暴雨,冬日卷裹暴风雪,但海岛在季节变迁中岿然不动,正像这里的人们,在世代更替中固守宿命。海岛居民的祖先来自苏格兰,他们还会唱盖尔语挽歌,世世代代遗传着卷曲的红头发。母亲的角色一直是现实主义的,有强大的生存本能,父亲作为家族职业的承担者,则是浪漫主义的。他们生养七八个孩子,女孩子长成女人后,操持日常家务;男孩子长成男人后,要么在海浪中捕捞鱼虾,要么钻到地下挖采煤矿。就像是《秋》中母亲养的小鸡,开春买来,冬季卖掉,一年又一年,一棚又一棚,“外貌、习性、直到最后的命运,都不会有任何两样。”布雷顿角岛故事的核心是宿命。不论是选择捕鱼还是挖矿,都可能会遭遇海难或矿难,自然给予人类馈赠,也将人类的躯体撕裂成不成意义的几块血肉。人们接受这种宿命,适应这种宿命,被这种宿命改变。他们的房子里总要有一扇可以望见大海的窗户(关注着天气),他们嚼烟草(避免煤矿爆炸),喝混着糖、热水的朗姆酒(抵御严寒与空虚)。甚至连人的肉体也染上环境的色彩,他们的眼睛“如同身后大海一样灰暗”,就像“海上暴风雨前飞驰的云沫”。然后血统纯正的羊群中出现一只黑羊,一颗星球脱离整个星系的运行轨道,主人公拒绝故乡宿命的邀约。他观察这座海岛,思考亲人们的生活,“他母亲所拥护的人生在他看来是如此可怖,而且与他自己向往的人生相比又是如此的不堪。”他要离开,即使并不确定去路。《去往岑角的路》里,爷爷在牛棚上写下“我们是自己心中绝望的后裔,斯凯、朗姆、巴拉、迪里是我们的过去。”那是他在怀念遥远的苏格兰高地。而作者这代人的书写,也是一首昔日岁月的挽歌。当离家少年染上外面世界的风尘,就再也无法真正归属于故乡,而直至此时,他才坦诚地认识了自己的来路,他自己的生命是祖先世世代代生命的支流,他连接着他们,带着他们走向远方。我最爱的那篇《船》,写至父亲海难去世时,感情澎湃激烈如海潮剧烈拍打着岩石,难以自抑,然而麦克劳德先生没有写一字情感。太悲痛,以至于无法或者不必说多么悲痛,只是静默地写下事后发生的事情:海岛居民阴沉地拒绝外来渔船在父亲的那片海域捕捞,“他们只知道,这些海域是神圣的,而且它们的确在等。它们在等我。”而“我”,已难付深情。更进一步,他的支流,他的后代,将永不识这座海岛,他们将再一次飘落四方,念念不忘另一片故土。爱这本书,因为它从一个小小海岛出发,讲出了我心底的故事,讲出了人类从逐水草而居就开始讲的离别与怀念,以及,不要回头、无法回头的决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幼时一字一字背过的唐诗,还记得那诗旁配了图:柳树荫下,牵着小山羊的垂髫小儿,仰着笑脸与一位驼背老翁对话。二十年后,我远离家乡,乘着地铁呼啸而过的大风抵达工作室,用普通话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对话。直到读到这本书,才突然忆起这首诗,然后才懂了一千年前诗人的情感,另一个大洲的作家的感慨,和我此时分毫不差。我已离家千万里,全人类都已离家千万里,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啊飘,或许终将飘向茫茫宇宙。而心底有个柔软角落,从未敢将那一口乡音忘怀。此文已发表于夏花APP 欢迎大家在苹果手机上下载这个文艺范的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xiahuaculture
  •     “我们是自己心中绝望的后裔。斯凯、朗姆、巴拉、迪里这些岛是我们的过去。”没人知道,《去往乱岑角的路》主角的祖父是如何在一个连钢笔都没有的年代里,在橡木横梁的高处写下这些符咒般的字句的。他们的祖先,十九世纪初即离开了苏格兰,远赴美洲,把这些孤独的岛屿留给了大西洋的风浪和飞沫。两百年后,一位老人在葬身茫茫冰原之前把这些句子留在了面朝大海的小屋上,仿佛是要留给凛冽的海风,留给千里之外默默凝视着他们的岛。而身为小说家的麦克劳德,则把这句宿命般的遗言,放进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留给了他的读者。在当今加拿大英语文坛,安大略省的文学经常被认为是核心文学,而安大略众作家(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艾丽丝•门罗)则被视为加拿大作家的核心代表。然而在该国大西洋沿岸,却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学,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长年受海潮侵袭、以其巨兽般的礁石拱卫着爱德华王子岛的布雷顿角,它对于麦克劳德而言,就好比北海之滨之于特奥多尔•施笃姆,阿巴拉契亚之于罗恩•拉什,怀俄明之于安妮•普鲁,是一个必须用一生、用几代人的笔来书写的渊酷之地。麦克劳德是位低产、低调、拒绝叙事炫技的作家;此外,他的全部小说都围绕着新斯科舍省(亦即“新苏格兰”)布雷顿角的历史、自然、风土人情来展开,仿佛除了这个原始、犷烈的海角和远在另一片大陆的苏格兰故乡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以及那里的人和喧嚣,都只是来自一片看不见的大陆,在海与风暴的背后静静躺卧。尽管如此低调,如此坚守祖辈的叙事传统,他的声誉却传遍了全球。2009年,加拿大大西洋沿岸众省份举行了一次所有时代最伟大的加拿大小说评选,麦克劳德关于苏格兰移民在新斯科舍自我放逐与扎根的家族史长篇《没什么大不了》以最高票数位列第一。而他的两部短篇集也已经进入经典之列。《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是麦克劳德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其1968-1976年间发表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处女作《船》。这七篇仿佛用海盐和矿砂磨成的小说,奠定了作者毕生创作的基本主题与风格。就情节而言,集子里的故事都遵循极简主义原则,其情节都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然而正如欧茨所言,麦克劳德的每个短篇都可以拓展成一部长篇,简单的故事情节之间总是举重若轻地嵌入了一个家族缭绕几代的失落与忧伤,如同用细线精密编织的结,只要拆开就可以联结一个国家海岸线的南北两端,然而却会失去其内在的无限张力。麦克劳德的小说气质与苏格兰、爱尔兰等国家/地区的文学有微妙的共通之处,处在情节中心的往往是离开故乡、旧地重游、家族聚会,这些场合本身即提供了个人多重记忆交叠和家族多人记忆交汇的维度,所以非常适合用来传达布雷顿角居民绵延百年的忧伤与难名的失落。然而这七个短篇又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受限的叙述视角,因而传达的又是非常个人、私密的情感经历,摒弃了现代小说家常用的宏大叙事,而是把几代人的共同情感波澜融汇于主人公瞬间的感知,比如《秋》一篇的结尾,主人公迎着刀割般的海风,望着从海上奔袭而来的一片飞旋的洁白,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在那儿父亲和母亲肩靠肩“被风吹在了一起”,母亲松开发髻,任长发被夹杂着雪花的海风扬起,任脸上结起冰霜,此情此景令人震动落泪——这既是主角生命中一个凝固的瞬间,也是他们家族几代人继承失落的一个永恒之姿。在麦克劳德的小说世界里,两个地点至关重要:大海与矿场。作者的祖先(也是书中众多人物的祖先)于1800年前后远涉重洋来到新斯科舍定居,变幻莫测的大海和幽不见底的矿场已成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仿佛在移民至此上百年间的生活中,海已经变成他们体内无声流动的体液,矿脉则成了他们身上无法消去的刺青。小说中的人物听着潮水撞碎在海岸上的响声入眠,破晓前即在盐味中苏醒,乘着以亲人姓名命名的船出海,在鬼魅般的白色水汽中捕鱼(《船》);又或者是进入彷如大地伤口般的矿场,在黑暗的巷道里匍匐开凿,并时刻准备着让自己的身体在意外爆炸后被拆解,“如圣诞树饰物一般”挂在扭曲的、永远缄默的煤矿管道上(《黑暗茫茫》)。麦克劳德的小说世界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粗粝、严酷与寒冽,这不禁令人联想起海明威的创作,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他的故事不是基于在异国的种种历险,而全部是故乡布雷顿角人民生活的原貌。没有任何猎奇与英雄主义式的冒险,麦克劳德所做的只是展示。首先说说海:作者笔下的大海不是一个异质的险恶存在,而是每位布雷顿角居民自身的脉管,你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时候它会破裂、停滞、被割开。在他的笔下,海拥有了人的血肉,人则时刻准备着让其身体回归大海,两者互为隐喻,互相吞蚀,直至彼此再也无法区分:“港口自身不大,海岸的弧线也柔和,像个小小的、平静的子宫,培养着在外部发生、现在进入其中的生命。”(《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海鱼咬掉了父亲的睾丸,海鸥啄走了他的眼珠,只有他白绿相间的胡须不问生死、继续生长,如坟上野草。父亲就躺在那里,腕上还挂着铜链,头发里长起海藻,他的身体其实没有剩下多少。”(《船》)海既是孕育布雷顿角居民的子宫,也是他们的最后墓穴。海与人不是两个彼此对抗的极,而是通过祭祀式的原始宿命结合一体。此外,作为欧美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海也是沉思与回忆之地。麦克劳德小说中几乎每一次重逢或故地重游背后都静静地躺着一片海。《去往乱岑角的路》讲述了一位将死之人在往昔的驱使下去看望海边的老祖母,而老祖母却把他带入了关于其祖父的更久远的回忆之中。故事结尾,祖母死在去乱岑角的路上,随着她的死,一个更古老、更黑暗的回忆席卷了主人公:这条荒僻黑暗之路的尽头再也没有人了,这是在苏格兰人移民至此的几百年间第一次。幽暗的、看不见的海潮在主人公下方暗涌,个人的回忆,家庭的回忆,民族的回忆,在海浪拍岸声中弥合为一。正如大洋彼岸的约翰•班维尔所描写的那样,在海的黑暗怀抱里,回忆如同第二颗心脏在主角体内跳动。作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地点,矿场往往作为城市生活的对立面出现。麦克劳德故事中的某些苏格兰移民后代,试图逃离采矿、农耕、捕鱼这些家乡居民艰辛的传统劳作,逃离布雷顿角厚重的盖尔族文化传统。面对自由飞翔和坚守本根,究竟何去何从?麦克劳德对于这两种生活所持的态度与其说是辩证的,不如说是矛盾的。《黑暗茫茫》中有几匹老马,它们由于在矿井下劳作过久,已经不再认识光亮为何物,一旦再次上到地面,它们就会瞎掉。不仅对于这些马,对于世世代代从事矿业工作的居民来说,黑暗也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然而离开黑暗进入光明的地上世界却意味着将被更深沉、更绝对的黑暗所困。世代相承的挖矿业,在老一辈居民心中仿佛一项祝圣仪式:“一旦开始,你就停不下来了,地下的水你喝上一口,就会一直再想回去喝。那种水会渗进你的血液里。我们的血管里都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巷道坍塌,一个又一个非法煤矿的关闭,许多矿工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们的心却被葬在了地下。《黑暗茫茫》主人公的父亲离开矿井后,觉得人生也即将划上句点,他年轻时曾走遍大江南北,可全是在地底下。“他离开这里之前,回来这里之后,也是一样。我们死了之后,恐怕有的是时间待在那里,人还活着,何必一门心思往下钻。”正是带着这种信念,年轻的詹姆斯决定逃离这个宿命前往大城市,然后不久后就意识到“离开与位移无关”,他无法走出家族的记忆,走出布雷顿角的历史。麦克劳德极其珍视布雷顿角的土地、矿脉和大海,他曾表示“这是托付给我们的一片土地,每个居住其上的人只是它的继承与管理者”。然而所继承的又何止是土地:他们继承了苏格兰祖先的海,继承了他们的黑暗,继承了永恒的失落。又或者像《去往乱岑角的路》中的祖母所言,继承了他们的死,以及预知死亡的能力。往昔的阴影犹同矿井下的黑暗,就算此地已不复存在,也会跟随着每一个离去的人,甚至像《回乡》中所描述的那样,造访其后代。对不再存在之物的纪念与神圣化的冲动,贯穿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所有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麦克劳德的小说可能是当代英语文坛最具仪式或祭念性质的短篇小说的原因。与小说的地方背景及主题相呼应,麦克劳德使用的语言是原始的,犷野的,时而深沉如洋流,时而暴烈如飓风。他总是选择男性的叙事视角,仿佛只有通过直接卷入海洋或矿井的躯体才能传达出布雷顿角原初的生命强力;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和哈特•克兰类似,他的语言极具躯体性,阅读他的小说仿佛直接触摸一位男性布满伤痕的身体:“发黑的、丝絮般的海草,仿佛是大海从自己身底撕扯下来的,就好像这是一个自戕的季节——拔下隐藏的、私密的、不被察觉的毛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语言是粗糙的。同样出生于布雷顿角的作家弗兰克•麦克唐纳极为叹服麦克劳德在使用语言时的缜密考究:“他总是在写完一个句子后陷入沉思。半晌后才出现下一个句子。”麦克劳德本人一方面继承了盖尔语的口述文学传统,特别是盖尔语民族歌曲的吟唱节奏,使得其作品有一种掩盖不住的麦克利蒙挽歌式韵律,另一方面在遣词造句方面也表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精湛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有看似雄浑天成的隐喻和表达,实则为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晶。“我总是在写作一篇小说的中途默默等待着小说最后一句话的出现。然后,我把它写在文末,它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在文字的暗海中曳航。”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克劳德的语言使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在继承与创造之间往返的过程。“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的“馈赠”不仅是家族与地域的往昔,更是布雷顿角的语言传统。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它的血性,它来自海洋的盐味,已经被越来越多移居多伦多、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的新斯科舍后代所遗忘,在强大的北美主流文化前日渐式微。而麦克劳德作为布雷顿角文学的最后传人之一,他要做的就是在文字中记录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记下那些说出的话,那些没有说出的话,那些在海风中消散的话,犹如记录海浪永恒的运动:“时光推移,谈话如潮起潮落。”“麦克劳德的出生地是加拿大,情系布雷顿角,祖籍是苏格兰,但是他写的是全世界。”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失落的传承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并无差别。土地的记忆,家族的往昔,告别的仪式,从未像在麦克劳德的小说中那样,如此直接、赤裸。“又一条河流携着漂浮的残骸匆匆而去,只有河岸是永恒的。水流会转向不知名的去处,残骸的终点人们从未涉足,也无法前往。”阅读他的小说,就如同站在那片永恒之岸上,望着流入虚无的残骸,并时刻准备着,跟随暗流,前往那个无法前往之地。
  •     在读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去乱岑角的路》的时候我的心是不静的,但这并没有影响整本书的价值。《船》说“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得多。”这是我最爱的一篇了。我曾就是个为了梦想而不顾一切的人,只是如今已经明白生活除了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我们要有梦想,只是我们也是平凡人,也有生活的无奈。梦想需要追求,只是也要着眼于眼下,不能脱离了生活。《黑暗茫茫》说“离开”并不是外在的,不是位移,不是标签,“一个人或许可以生活在两种生命里,但见到同样的真相”。有多少人希望靠离开改变生活,殊不知,若不是从内到外的改变,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只会重复原有的生活,只是时间问题。《回乡》又用“要是你进那扇门有我想到你那么勤,铰链我都得换多少回了”和“感觉你们离得好远,我们又老得好快”描述了贫苦父母与孩子间的无可奈何。看似与我不相干的故事,却是字字句句在描述我周围朋友的经历。还有好多的不可描述……绝对值得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完全没有翻译痕迹,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美的文字了。原谅我这个不解风情的理工科生,好多地方体会不出各中深意。也不敢贸贸然打分。有一两篇在那么一瞬间击中了我内心柔软的地方,说不出的忧伤。最后,摘抄一段里面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估计都愿意自己是爱的衍生,而不只是添置的必需品。
  •     看多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难免会觉得短篇小说都是如此风格,充满了剧情反转,只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才顿时觉得短篇小说竟也能够如此简约精致,若不是人名,带有几分川端康成作品的感觉,这本书翻译得极佳,丝毫没有丧失文字的美感,只是个人觉得标题的翻译稍有偏颇,该书的英文名叫做《The Salt Gift Of Blood 》,而该书又是描写亲情之间,那种又温柔又残酷的羁绊,所以标题中的Blood应该是血脉的意思,而gift of blood则应该是血脉和亲情所馈赠之物,而翻译成血色馈赠虽然极美,但总觉得稍失了英文原版标题的味道,但我也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了,总而言之,此书值得一读。
  •     最喜欢船和去乱岑角的路。20170303。
  •     好的翻译应该如此,想说的作者都说了
  •     读起来有些过于精致,修辞颇多,且有些雷同,比如黑白电影黑白照片的比喻,有堆砌的嫌疑;但是写的真好,最喜欢两篇《馈赠》和《船》。
  •     表达的内容挺深刻的
  •     美得不知所措
  •     翻译十分流畅,好像本来就是用中文写的一样。每个故事都像是人生的一张速写。
  •     很美的感情
  •     <1>“我们在云端用餐,看着机翼的末梢” <2>“我们来时走了很长的路,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的多。”
  •     读到了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冲突与和解。父辈对于山的执着和对于海的眷恋,而青年们更渴望外面的世界。书没有评判哪种生活方式更好,而是通过青年探索自我告诉我们,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你自己是谁。还有书中透露出的苦难和优美的文字也让人着迷。
  •     加拿大曾经这么贫穷?
  •     这些短篇在布雷顿角的相逢让万物归一
  •     布雷顿角无处不在 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     结尾总是狠狠的拉扯我的心 孤独难过看似漫不经心却又饱含深情
  •     硬!冷!凋敝的故乡。贫穷粗鄙顽强的父辈。挣扎惶惑脆弱的我。
  •     有时候,不管有没有酒,说话都是很难的。我们还是静静地坐着,继续听着风声,不知该从何说起,又怎样开头。杯子又被斟满了。
  •     翻译真的是精彩,信达雅,准确优美,甚至是中文特有的韵律感。《回乡》这篇惊为天人,印象最深。无数的意象,暗喻,细节描写,巧妙的情节设置都在描述着祖孙三代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人与故乡之间最最微妙难以言说的羁绊。第一次知道故事性和结构这么简单的小说,可以写得这么精彩
  •     越是看起来对很多事情不经意举重若轻的人,越是隐藏着更为强大的内心力量。赤裸而粗粝的海岸,有一种最为原始的仪式感,那是压倒一切的哀恸,是文字最灵动的爆发。
  •     温柔到死…
  •     惊艳! 从完全不同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经历之中看到了自身。冷静之中似乎蕴藏了巨大的能量。
  •     这本书看了很长时间,有时候会重复看一章,重复看。这是一本舍不得让人囫囵读下去的书,这是一本凄美到了极致的书,这是一则则无力到了极致的故事。极致!陈以侃翻译的可以棒到让人哭!特别是《船》!
  •     细节描写的很到位
  •     翻译的文字非常流畅,非常美
  •     最喜《黑暗茫茫》、《船》
  •     我可以感受到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湿气拂面而来。这本书不知道被我推荐了多少次
  •     文笔优美细腻,译文上就能感觉到原文遣词造句的用心
  •     真的好喜欢
  •     中学生作文的感觉,又像中学语文书上的课文,用力过猛到适合做阅读理解和分析句子。
  •     秋,船,这两个短篇写得棒极了。
  •     第一篇就把我眼泪秒了。
  •     豆瓣阅读入,文字的力量啊!
  •     灰色的天空和大海,灰色的乡愁
  •     很能引起世上每个远离自己不堪的家乡却仍旧心系血脉传承的故土的人的共鸣。
  •     生于煤炭城市,许多感触颇深。
  •     这是本值得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书
  •     读了船 因为要做ppt查了很多 知道他获得过都柏林文学奖 这个加拿大老爷爷的文字有种安静的不知不觉 用词都简单但是生动精确 很容易感同身受 虽然没什么故事情节 主题又单一 当成散文读读也还是不错的
  •     地下煤矿 黑暗 银灰色翅膀的海鸥 磷色的大海 风暴 棚户 动物和人 父亲、儿子和兄弟 还乡和离乡 祖先的阴影 温柔的短篇连缀地方志
  •     翻译得太好了,最喜欢《船》
  •     给译者加鸡腿,翻译的顺畅又到位,作者文笔本身也很中意。太喜欢《船》这一篇了,一气呵成。
  •     哎呦我去!真是特别特别入味!!海水味~!!哈哈~~翻译真是极好极好!!(翻译为文章也加分甚多!!)同样想到了威廉•特雷弗~
  •     代入感太强了,中途几次哭到读不下去。作者多么善于表达温柔的情感,却总猝不及防地来一刀,留你一人在凛冽的海风中黯然神伤。读的时候想起很多往事和人,特别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日子,恍若隔世。
  •     读第一篇的时候有战栗的感动。
  •     特别喜欢《海》,其次是《去乱岑角的路》
  •     人只有离自然越近,才能离自己的生命本质越近。无论是生还是死。
  •     感动!译的也很好!
  •     惊讶于译笔竟然如此优美,可想原著的语言会更加细腻,本部小说并没有超强的故事性,而是侧重于环境心理等细小的方面,渲染能力一流,我实在是无法形容这部书的语言,实在是太棒了!特别喜欢《黑暗茫茫》与《去乱岑角的路》两篇。
  •     非常厉害。
  •     布雷顿角,又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式的文学模式,七个短篇虽无情节勾连,但呈现出时空上的共通和情感上的相偕,自传成分微妙嵌入其中,文本和现实的互文,读来感慨怅然;世世代代在地下煤矿匍匐耕耘,或在灰蓝怒吼的大西洋上搏击风雨,床尾映照着浪花的莹白,呼吸里充斥着咸涩的冰晶,举目皆是巉岩,人类渴求温饱和温暖的希望如此微渺而不可及;新生的一代永远在逃离,此乡非吾乡,去时和来时的路一样漫长,回溯时却已是“有病的、被污染的鲑鱼”;父亲背负了深情与忍辱负重,母亲则掉入永不复劫的黑洞,祖辈则悬挂在记忆的远古,死亡总是突如其来,脚下黑暗的虚空如亘古绵长,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事,他们之间隔着岁月的鸿沟;最爱《船》《秋》《回乡》。
  •     我们只是活着,仅此而已。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作者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副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