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崩盘》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 1929年大崩盘

出版社:上海财经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810986489
作者: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页数:136页

泡沫的症状

就像作者在序中写道的那样,每一次股市崩盘都会导致该书的脱销和重印,对去年的中国股市崩盘和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关注,又促进了这本书的流行。书中没有太多的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而是以一种相当平和的心态去重温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书中的一些主要描述和观点:崩盘前的众多迹象——历史上每一次股市崩盘多多少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这些迹象无疑可以作为识别股市泡沫的可靠依据。1、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2、1925-1928年,佛罗里达州房价的暴涨和暴跌(类似保证金的10%订金的杠杆化交易方式,极大的催生了房产泡沫)。3、1927年美联储放松银根导致的流动性充裕。4、1928年股市的火爆行情和大起大落,成交量迅速扩张(1928年全年成交量增长60%)。5、保证金交易的扩张(证券经纪人贷款:1920年代初的10~15亿 -> 1925年底的20~25亿->1927年底的34.8亿 -> 1928年底的60亿)。6、经纪人贷款利率的狂飙(1928年初的5% ->1928年底的12%,而美联储贷款利率仍然是5%,导致了商业银行的针对经纪人贷款的无风险套利)。7、美联储对资金供给面影响的坐视不管和政府的无所作为。虽然美联储1928年大肆抛售政府债券(6.17亿减少到2.28亿),但是1929年的头几个月,每次抛售只有几百万美元政府债券。1929年1月,美联储的再贴现率是5%,而证券经纪人贷款的利率在6~12%,这使得大量非银行贷款迅速流入股市,并最终大大超过银行贷款。美联储只是行使“道义上的劝告”,除此之外保持着令市场消沉的沉默。1929年3月26日,短期拆借市场的利率达到最高水平 20%。8、股票变得“稀缺”,那时是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大好时光。9、投资信托的兴起和盛行。 * 由于投资信托也发行债券和优先股,借助财务杠杆的作用,在股票上涨时,可以获得数倍于股票上涨的收益,但是在股市下跌时,也会导致数倍于股票下跌的损失。 * 1921年前只有少数的几家,1926年底大约有160家,1927年新成立140家,1928年新成立186家,1929年新成立265家。1927 年,投资信托募集资金4亿,1929年募集资金30亿(至少占到当年新募集资金的1/3),并在1929年秋季资产总值达到80亿。 * 对于投资信托的过于青睐,使得投资信托的上市获得高于发行价的可观溢价。信托发起人通过股票认购配额进行的赚取溢价差额的转手交易变得十分流行。 * 投资信托的杠杆收益催生了拉斯科布的乌托邦计划:如果公众出资200美元,并向专门设立的财务子公司贷款300美元,购买500美元的股票。每月25美元的债务偿还计划可以让公众在一年内还清债务,以获得股市的永久性并持续上升的收益。 * 投资信托的过度“繁荣”,极大的抬高了其资产溢价。为了骗得民众的信任和博得声誉以支持这种可观溢价,信托公司纷纷雇请经济学家支撑门面。保罗卡伯特撰文指出:欺诈、疏忽、无能和贪婪是这个新产业的常见缺点。 * 1929年9月,投资信托募集资金超过6亿,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疯狂状态。10、学者、银行家、媒体和大众。乐观主义盛行,人数众多,观点鲜明。怀疑论者被斥为少数主义,并被人们所忽视,甚至当作笑料。社会大众广泛的参与到股票买卖活动中,进入股市的女性日益增多,她们谈论股票就像谈论自己的老朋友。“政治家忘记了自己的政见,律师们忘记了自己的官司,批发商忘记了自己的生意,医生们忘记了自己的病人,店主们忘记了自己的店铺,牧师们忘记了布道,甚至女人也忘记了自尊和虚荣!”崩盘后,全美自杀率在20年代后期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从1925年的12.1人(每10万人口)到1929年的14人,但在1929年后自杀率明显上升,从1929年的14人到1932年的17.4人,达到最高点,并在1934年回落到14.9人。股市的火爆行情加快了盗用资金事件的增长速度,崩盘前这些事件都隐匿了起来,但在崩盘后,这些事件都被完全的暴露了出来。

加尔布雷斯的1929

印象中以前接触过《1929大崩溃》,不过这个噱头似的书名并没让我多留意,前两天无意在加尔布雷斯的随笔集中得知竟然是这位老先生的作品;想读这本书,除了作者的原因,还有个直截了当的想法,就是加老对1929年大崩盘的分析,是否还能够部分用来解释从6000多点一下跌倒2000多点的A股。 这是本只有136页的小册子,因为看书速度比较慢,花了一周时间。加尔布雷斯是少有的几位能够把经济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的大师级人物,这本书的可读性并不太差,之所以这么说,翻译大打折扣,很多普通的经济学名词都译得不知所云,整本书我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整本书回顾了1929年大萧条危机发生前后华尔街和华府里各色人等的行为,文末是对危机后果以及原因的分析。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之前,房地产曾有一轮十分火爆的行情,佛罗里达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投机客的麦加圣地。“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价格暴涨,包含了传统泡沫的所有因素”,加尔布雷斯继续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的因素就是投机心理:“随着时间的转移,人们透过增值的事实去探究其原因的倾向大大减弱。只要出于盈利目的,为卖儿买的人数供给的增加足以维持价格上涨的速度,人们就没有不这样做做的道理。”20世纪最伟大的骗子庞氏(Charles Ponzi)就是在这场房地产投机盛宴中横空出世的。 反观A股和房地产市场的关系,以及美国最近爆发的“两房”危机,历史似乎又是在重复上映。尽管在A股日日见红的顶峰时,开发商和他们的皮条客列出种种理由,其中最常见也就是最被大众认可的莫过于“真实需求理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在土地制度处于政府的严控之下,目前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但现在有谁还敢拿这个“理由”来托市? 由此可见,在一个疯狂证券市场的投机风潮一定会波及到商品市场,导致他们的价值被高估,而房地产市场又最容易被投机客觊觎。 加尔布雷斯在说到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不是被说服而相信的人们,而是寻找理由去相信的人们”,“世界”这个词或许可以换着“泡沫”,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 “投资信托”是大崩盘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以现在经济学的分类法,它应该可以归到金融衍生产品的行列。无独有偶,在次贷危机发生一年之际,华尔街上越来越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欺骗客户套取佣金和管理费的黑幕逐渐暴露出来,这些依靠复杂的数学模式设计出来的衍生产品,不用说普通投资者,专业人士也常常一知半解,所以现在媒体开始有声音,华府要采取行动来限制衍生产品的开发。看来,这个问题的根子不是一天两天就埋下来的,而围绕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的争论,估计也不会就此消失,因为华尔街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有着超凡的影响力。 文章末尾加尔布雷斯在解析狂热投资出现的原因时,他的观点与众不同,“流动性”、“利率”、“信贷供给”,这些传统的因素他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人们的情绪远远要比利率和信贷供给重要。大规模的投机需要普遍的信任感和乐观情绪,并且必须坚信普通老百姓都渴望发财。”援引文中的一个故事,“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经纪人事务所里挤满了坐着或站着的顾客,他们挤在这里两眼紧盯着显示牌,而不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某些客户室里,难以找到一个能够看见行情显示牌的地方,无人有幸能够查阅自动收报机的纸袋。”这副景象,又和2007年的A股何等相像。 不过最终加尔布雷斯分析大崩盘导致的大萧条的原因时,倒是中规中距,“极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公司结构不合理”、“银行结构不合理”、“成问题的对外收支状况”、“经济知识贫乏带来的低效的经济政策”是持续近八年的大萧条的成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科斯托拉尼老先生说过,股市的涨跌只关乎两个因素:资金和预期。2007年的中国,央行调整了六次的利率还是没赶上CPI。爱储蓄的中国人实在不知道钱该往哪儿花,于是,第一个因素满足了:资金。同样是2007年的中国,GDP年增长率达到了11.4%,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于是,第二个因素满足了:预期。于是,我和几个朋友都坚定不移地投身股市,无论如何也要“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于是的于是,在大幅加仓的第二天,我们邂逅了美丽的“5 30”。概念炒作的疯狂,政府维稳的两难,砖家学者的愚蠢,人民群众(包括本人)的无知,70年前发生的一切,都同今天如出一辙。科斯托拉尼老先生还说过:我不知道将来,但是我知道过去和现在,可问题是,很多人连过去和现在都不知道。那就让我们从了解过去开始吧。

这个作者是个凯恩斯

跟罗斯巴德的大萧条对立起来看崩盘关注29年前后,股市为主萧条要关心4年说他凯恩斯是因为他觉得调控太差,美联储太软,华府不作为。结尾处例举29年的种种特殊,无不婉转表示现在的调控好了很多,比如现在的贫富差距和收入结构改善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萧条与繁荣的周期,他表示不知道崩盘的关键词:杠杆,利率说道29年特殊性,我突然想,罗斯巴德写大萧条是不是为了借题发挥呢?

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见底

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见底10月24日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40国领导人讨论了金融危机问题,笔者认为今天的金融危机才刚刚启动,经济核爆炸还没有投掷,核爆炸之后的核冬天也没有显现。如果经济核爆炸真正爆发,那么困难还在后面。世界劳工组织认为会有2000万人,由于本次金融危机而失业,我觉得这个数字太保守了,让我们来看看1929年的经济危机吧,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29年大崩盘》是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写的。我翻了翻,发现几乎与今天的金融危机非常类似,尤其是人民的心理过程几乎是双胞胎一样的相似。在1929年,危机爆发之前的美国人民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1929上半年,人民对于经济前景乐观,美国股市飞涨,各种投机情绪高昂,美国在太平洋的彼岸展开了类似2007年中国大陆的全民炒股运动,1929年,美国股市的开户人数创出了历史新高,有150万之众。美国的地价飞涨,购房者趋之若骛,雷同于07年大陆出现的房地产热潮。1929年上半年,是美国人快乐,不受约束、绝对幸福的最后半年。1929年1月号的《世界劳工》杂志为这种现象还做出了解释,文章解释了赌徒与投资者之间的区别。他指出,赌徒能赢钱,是因为别人输钱;而投资者却人人都能获利。他还解释说,一个投资者以100美元的价格买进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然后以150美元的价格卖给另外一个投资者;后者又以200美元的价格卖给其他投资者。这样,每个投资者都能赚钱。所以投资对于股民来讲就是没有输家的,难道真的是没有输家吗?“当人们愉快的时候,都非常容易亲信”。与中国大陆A股市场在6000点的时候之舆论惊人雷同,但是股市本质为市场,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在胜利冲昏头脑的时刻,美国民众都对于投资股市充满信心,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充满泡沫的股票市场,正如普洱茶一样,是被人为炒作起来的,内部包含着巨大的泡沫。他将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票面面值大幅度地缩水。也无人相信上市公司之股价会一落千丈,让投资人血本无归。当任总统柯立芝先生既不明白也不关心正在发生的股市暗流。1929年,在卸任前几天,他热情洋溢地发表讲话说,经济状况“绝对健康”,股票“按现行价格来衡量还算是便宜的”。1929年的美国股民朋友,正如我们07年A股市场一样,聚集了一大批女性股民。女性投资者泛滥成灾,女性俱乐部的聊天话题往往离不开股票,茶馆、咖啡店等公共场所之主题也少不了股票,而实际上,这些女性股民对于投资一无所知,社会上没有人来戳穿这个泡沫还有她们的无知。1929年秋天,世界经济陷入了崩盘,股票大幅度下跌,美国民众心理上始终认为股市与实体经济无关,股票是股票,而实体经济是生产经营,两者不应该有必然联系。大多数散户股民还盲目乐观,觉得只要实体经济没有问题,经济崩盘是不可能的。这些股民表现幼稚,不明白股票乃实体经济之晴雨表,山雨欲来风满楼,股市行情实际为经济咒语,比天气预报准确率高,预测经济之准令人不能不害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路金融银行家们也坐在一起积极研讨救市方案,结果任何推出的救市方案都无济于事,政治家的安抚民众的话也讲了一大堆,基本全部落空了。美国股市在1929之后的3-4年里面,不给乐观的投资人任何机会,他反而越演越烈。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海啸,人类也在经济崩盘时期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心理变化历程,所以我强烈建议各位读者购买这本《1929年大崩盘》来看看,对于今天的金融危机有参考价值。我是搞电信的,北京的电信展本周召开了,给我发来了邀请函,我觉得没有意思,没有什么让我耳目一新的技术值得跑去看,金融风暴来了,为了应对,美国、欧洲、韩国政府都在宣布掏腰包的救市计划,监管机构都在降息、注资,很显然,钞票又要多印,这不可避免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加上本来就发生的收入下降,消费者的支出肯定受影响。有人说,再差也要打电话,这没错,但是对于数据增值服务可就不一定了。试问,现在还有人像去年那样走路都要手机炒股吗?破产公司的员工们还有心思玩手机游戏、整首歌曲下载吗?同行见面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一年不如一年呀”。电信业曾经如何的朝阳,现在转眼之间变成了夕阳产业了。王建宙发表的署名文章实在多了,电信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容置疑。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193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产值)几乎还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表示的产值仍低于1929年。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事业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当中就有一个失业。1938年仍有1/5的劳动力事业。在这个令人沮丧的时期,1929年成了一种神话。美国人都希望美国能够恢复到1929年的状态。在某些产业和城市里,经济形势非常好的时候几乎也只能与1929年相提并论。人们常常听到那些有识之士在非常正规的场合说,1929年是美国人能够遇到的最好年景。我们不清楚为什么会在1928年和1929年出现这样一股投机狂热。信用便利使得人们借钱以保证金交易方式大肆购买股票,这个长期以来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显然毫无说服力。在这之前和之后,多次出现过信用便利,但却没有发生任何形式的投机热。人们的情绪远远要比利率和信贷供给重要。大规模的投机需要普遍的信任感和乐观情绪,并且必须坚信普通老百姓都渴望发财。与此同时,储蓄还必须充裕。格林斯潘把我们今天的危机发生归罪与电脑技术的使用,机器不会与他辩论。这能跟电脑扯上?科技进步,是人类一直想追求的目标呀。金融风暴的发源地在美国,而美国是机器最多的国家,看起来是机器抢了人的饭碗,而真实的情况是机器为人类制造了机会,符合《易经》:“祸福相依”的辩证思维道理,美国现在汽车的需求量在下降,机器制造业在减缓,没有了机器,是不是会多用一点人,我觉得不会的,因为社会的总财富没有增加,拿什么来支付你的工资。笔者认为,美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新兴A股市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想走自己的道路,就必须摆脱美国市场对于A股的影响,走自己的道路。否则我们只能跟在美国后面跳舞。当然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既不能太悲观也不能太主观,按照《易经》里面的要求是要有个合理的理性的判断,这样可以知道下一步的操作。这本书告诉了读者1929年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告诉读者1929年的灾难是否或者何时会卷土重来,那年的一个重要教训现在已经变得明白无误;非常特殊的个人灾难随时等待着那些擅自认为未来属于自己的人。我们今天看着本书,尤其可以对可能再度发生的灾难进行预警和比较分析,而且还能够发现一些其后果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人预言这种灾难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今天这个灾难又重新回来了,美国政府正在采取新的调控措施,但是效果会有多大,作为一个投资人应该与1929年的美国危机做一个比较。记住一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崩盘:非理性繁荣的极限

崩盘:非理性繁荣的极限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的成交量不断被刷,道琼斯股指最高时候冲上469.49点,美国人的财富一夜之间暴涨无数,本是一个处处洋溢着乐观气息的繁荣天堂。——如果,没有1929年那场可怕的大崩盘的话。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四”降临。是日,股价一泻千例,甚至通用等公司也无例外,无论庄家还是散户都在抛售手中股票,市场全线崩溃,全天换手创历史高达12894650股。当日收市之后,已经有11个金融家为此自杀。 而一切,不过刚刚开始,在接下去的一周内,美国人的积蓄蒸发了差不多100亿美元,股指跌掉九成,而整个美国经济从此也堕入长达六年的大萧条之中。今天回首翻看当时的资料,令人惊奇的发现:在崩溃之前,整个市场基本一致唱好,从政客到经济学家,从大券商到小股民。每当市场陷入混乱之时,总有人站出来说“经济运行正常健康”,比如25日,胡佛总统旋即表示 “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往往这个时刻,大事往往真的不妙了,恐慌会进一步蔓延。卡尔波普认为把预言成功的原则是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让预言无法反驳。可惜民众对经济学家的要求往往挑剔得多,总要求他们无所不知做出精准预测——甚至潜意识中更倾向于听从形势一片大好的预言。所以,大崩盘之后,无数的学术界预言家都被扫地出门,其中包括哈佛经济学会,欧文费雪。把一切归罪于预言家是无济于事的,事实在于,如果1929年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运行良好,那么股市的崩溃就不会引发那么多的连锁反应,因为在之前美国也有过经济低迷,但是从来没有像1929年这样带来持续的衰退,甚至波及到欧洲和日本。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重新审视这段沸腾癫狂的华尔街往事,他重新梳理了历史的线索,指出二十年代股票暴涨之后的暴跌是必然,而当时美国经济的固有缺憾如收入分配不均,公司结构不合理,对外收支混乱,贫乏的经济知识与银行系统的弊端一起无限放大股市的颓势,最终导致崩盘与大萧条。初看上去,1929年的崩盘仿佛毫无预兆,有如一夜暗袭的飓风冰雹,其实理智地看,这场崩盘也许在股市繁荣顶峰就初露端倪。尽管当时的市盈率高达33,但是各种资金仍旧不顾一切涌入市场,加尔布雷思把当时的市场描述为“幻想,漫无边际的企盼和乐观态度”,信贷过剩鼓励了投机,资产高估与流动性泛滥引发了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恐慌之后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0%,投资减少了80%。虽然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选择,但是事实上投资者的群体心理因素往往决定了市场行为。因为快速的信息交换,如果普遍存在对企业高回报的预期,互相反馈的强化结果往往使得价格上扬往往脱离基本面,高到难以维持,导致泡沫的蔓延,罗伯特•希勒总结“泡沫由一个‘致富故事’、人们的兴奋和痴迷所导致。”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无处不在,而市场预期改变之时,离泡沫粉碎也许也就一步之遥。大萧条使得人们痛思金融危机的成因,促使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出现。加氏认识到经济繁荣会鼓动自由企业的理论流行,但是他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与金融市场非理性的警惕却早有先人之明。虽然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利茨认为金融监管并没有改进投资者利益,仅是把风险高的发行人出场,但是对新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监管对抑制市场波动有着明显的作用。谢国忠曾经戏言悲观的人做经济学家,乐观的人做金融家,金融界的盲目乐观与投机欲望与生俱来,而市场陷入混乱时,那么就必须正视体制缺憾并展开疗救,但是也应警惕以监管的名义设租。近日沪深两市纷纷唱高,上证综合指数突破2200,成交量几度刷新天量。这固然与股改完成,蓝筹股回流带来的市场扩容,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与宏观经济看好有关,但是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而高盈利能力背后财技与风险都值得谨慎对待,较高的估值水平往往意味着下一步市场的失衡变数增加,改善监管与加强风险自控并非危言耸听,繁荣有序的市场理应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之上。在全球货币交易量已经早早超过实体贸易的今天,金融一体化日渐深入,银行系统的监管与财政平衡倘若不如人意,那么风险系数也大为增加。1637年荷兰郁金香投机,英国的南海泡沫,喧嚣的九十年代新经济狂潮亦并不遥远,一切不过是遵循了相同的路径。历史的内在逻辑总是具有一致性:只要贪婪存在一天,崩盘就不会仅仅是梦魇。

1929年大崩盘

最近看了Galbraith写的1929大崩盘,小册子,写的挺逗。那是一个连电视都没有普及的年代,美国实体经济发展向好但各种监管制度又极度缺失,人们收入盈余较多投机心理又极重,导致了1929年以前几年股市的极度繁荣和泡沫化。监管机构极度保守和不作为,力图只让市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而且回避自己的责任,基于投资而非任何实体资产的信托公司竟然可以随便上市交易,公共事业被控股公司架构控制,复杂的控股公司内部互相持股体系其实和最近的次贷危机都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当时杠杆化后的所有资金都压注在实体经济和公共事业上,08年是都压注在房地产增值上。由于信息极度不发达,股民知识又极度缺失,基本对经济和其所投资的股票一无所知,只是听信了报纸和广播中经济学家和评论员的一面之词,而这些砖家竟无一例外又都是收了企业的钱帮企业炒作股票的。从股市暴涨到暴跌,都是脆弱的心理支撑了脆弱的市场,在股价暴跌的时候甚至报价器更新的速度都完全跟不上股价下跌的速度,而这样技术性的落后也能加剧人们的恐慌心理,完全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到自我实现的毁灭。当然书里也分析了实体经济在1929年中已经呈现峰值开始衰退的迹象,但还是足以支撑基本面,没有股民心理作用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暴跌的,而且估计没有这样的从1929年开始持续几年的反复持续暴跌,经济也不会一直低迷十年。书里最逗比的是哈佛经济学会,29年底以前一直预测股市将到顶开始暴跌,但一直没有跌,没有预测准顶部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于是开始说股市向好,基本面稳定,这时候股市开始深跌,然后几年一直预测股市已经到底部企稳,结果股市还在一直持续下跌,在自己打脸无数次后,哈佛经济学会解散了。。。

疯狂的投机都很相似

对于我来说,关注这本书是想知道那次著名的崩盘原因是什么?崩盘前是如何的非理性繁荣?崩盘时有什么特征?希望从书中吸取知识,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像我期望的那样。1029年崩盘并不像1987年股市暴跌一样毫无征兆,历时也较长,中间有许多值得警惕的征兆。但在当时浓烈的投机气氛影响之下,投资大众沉迷于一夜暴富的梦想,几乎看不到其他任何负面的信息。当股市高涨到不可思议的点位时,一旦逆转将一发不可收拾。至于,后来发生的大萧条与股市崩盘的关系,作者没有深入探讨。我相信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与当时美国的情况相去甚远,探究也没有多大意义。目前,美国救市针对金融领域,而我国把重点放在经济领域,这是考虑了两国危机不同来源之后又针对性的选择,非常正确。美国金融系统牵一发动全身,金融系统发生问题,产生信用危机后,导致金融市场急剧缩减对实业领域的资金支持,所以源头在金融领域。而我国是实体经济遭受打击,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并没有多大问题。回顾一下书中印象较深的内容:一、20年代中期佛罗里达曾发生土地投机狂潮。投机顶峰时,投机者以保证金交易买入土地,甚至不参与权益交易,直接将保证金转手获利。同样的房地产投机发生在2007年的深圳,投机客以定金签订购房协议后,还没有办房产证,就直接将定金权益转让。二、中产阶级普遍参与投机。他们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乐观态度将所有积储甚至借款投入股市。他们不知道公司做什么业务,甚至一些人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三、泡沫时期高涨的乐观倾诉渲染了每一个人,令身在其中的人无法阻挡其魅力。只有事后才发现那只是一个泡沫。四、权威学者或学术机构也无法预测经济或股市。哈佛经济专家团体在泡沫发生前一直认为经济将发生衰退,但股市一再上涨,最后签泡沫破灭前终于改口,宣称经济一切良好,伴随着股市一路下滑,经济领域频频爆出不利消息,仍然认为经济只是轻微减缓,完全没有预见到萧条会如此之深。五、资金宽松、利率低并不一定会导致股市上涨,相反,利率较高不一定就会带来低迷的股市。1929年的泡沫是6%的基准利率下产生的,事实上,投机客以12%的利率借入资金参与保证金交易。利率与股市表现没有直接的关系。六、头部不是在一天形成的。形成头部时,股市多次发生剧烈下跌,但很快被拉回。最后一次终于无法拉回,并且连续暴跌形成股市头部。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挺悲哀的事情,不可避免的經濟周期花無百日紅啊,有盛有衰,交替進行,這才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過更悲劇的是,自己反省了很久,如果遇到這樣的災難,自己可以躲開嗎?答案是絕對的否定,確實,那個崩盤不是短期的10月底的大跌,也不知1929最後兩個月的跌勢,而是之後四年的連續下跌,是之後十年的一蹶不振,是之後20年左右靠2戰才慢慢恢復的如果遇到這種時刻,自己會怎麼辦?基本上確定的就是不斷的平倉,不斷的建倉,在這個交替過程中,耗盡自己的積蓄,然後工作上很難避免失業的下場,畢竟現在的工作,更多程度上只是一些虛幻的漂浮的支援性行業而已然後就會很慘,真的很慘,不過還好的一條是自己還有老家這個退路,不過老家到時候會怎麼樣?天知道面對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真的相當的擔心,避免的方法可能只有多做實業,遠離這些金融投資之類,然後做好退路和其它的準備當然,最重要的,提升自己的實力,可以至少在面對這樣的危機中,仍然有機會堅持下去雖然知道很難

人类可怕的情绪

这是2014年春节后我看的第一本书,我希望在这一年的开端,在充满期待、鼓足干劲的同时,从一本经典读物中摄取些营养,启迪下思路,在未来一年中面对即将到来的起起伏伏,沟沟坎坎时能有所支撑,那种精神上坚定的支撑。后来我选了这本书——《1929年大崩盘》。不知内情的底层人士可以畅所欲言,因为他们话语不会引发风向标,社会的主流不会注意他们,而且他们不知情,无从选择,只能顺从。反倒是上层人士因为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不得不选择守口如瓶,当然这里面还有当局者迷的情况,因为上层人士会身不由己地卷入利益漩涡,利令智昏,在诱惑面前他们往往会摇摆不定。1929年的故事是这样上演的。首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仿佛在高速上飞驰,甩起的气流吹散了路两旁的蒲公英,骄阳当空,阳光透洒,遍地金黄。20世纪20年代初的几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急速积累,大量的资金急需更广阔的投资渠道,除了奢侈品消费外,能吸纳如此庞大资金之处也只有股市,华尔街顺势推出了灵活多变的金融工具。这其中首推保证金制度,何为保证金制度?说白了就是花比资产减值少的多的钱就能拥有资产所有权。比如说一只股票值100元,你只需交10元的保证金购买股票,然后把股票抵押给证券经纪人,省去再交剩余90%的费用。这种制度会带来2个问题:第一对投机商而言,购得资产溢价的倍数增加了,相对全额购买,多赚取9倍的溢价。很显然,谁都不是傻子,如此美事,手上有点闲钱之人都想参与其中。第二因为只需支付资产价值10%的现金就能拥有所有权,这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门槛,涌入之人必然趋之若鹜。有了经济基础,又有了制度助长,再加上米国人只谈梦想,也从未有过惨痛的教训,投机之风席卷而来,愈演愈烈,晃动着美国经济的根基。看看当时的上层人士、政界名流都说了些什么。“数百万投资者的评价对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个令人赞叹的市场产生了作用,他们的一直判断说明,现在的股票价格并没有高估。”“我们不会因为一名著名统计师毫无道理地预测股市将发生逆转而大肆抛售股票。”当然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如国际承兑银行的保罗.M.沃伯格,“如果不能迅速制止目前‘无限制投机’的狂潮,那么最终将发生灾难性的崩盘。”但是这句话最终迎来的是一片嘘声,随着市场的不断走高,他的警告只被别人当作了笑料。全社会都浮躁了,信托公司有发明了诸多理财产品,将社会底层人士的钱财也吸纳过来,哪怕每人只购买一股两股的。最终政治家们忘记了自己的政见;律师们忘记了自己的本行;批发商忘记了自己的生意;医生忘记了自己的病人……灾难犹如排山倒海般如期到来,冲醒了幻梦中或明知是梦只愿长醉不愿醒的人们。邮递员需要左躲右闪才能避免自行车压倒自杀者的尸体,一场场听证会拉开帷幕,人们开始相互指责,盗用钱财犯罪率急速上升,报纸上天天报道职务犯罪案件。美国经济开始大萧条,随后的十年都没有恢复过来,直到1942年才打到1929年的水平。回到文章开头是我说的新年期许,我觉得这本书给人一种坚实厚重的感觉,哪怕是以读者的角色轻触这段历史,也会有种被重物压胸后的窒息感。就如作者所说,人的情绪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其被利益胁迫。它可以沿着利益的链条或趋利的观念扩散开来,最终如瘟疫般蔓延。一人之疾,它人救之,一方之疾,他方救之,社会之疾,谁来救之?这个社会命题,对我来讲太大,只求能面临诱惑,潮流时,不跟风,不盲从,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初心莫忘!微信公众号:xmglsjkt欢迎访问: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14703696620051213734

2009相似性

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其实并不是说一天股市就完了,而是连续阴跌了4年,其间也有很多次反弹,就像某国的股市也可以从1670多点反弹到2405点。1929年的环境和现在差别很大,现在股市下跌原因也更加多元化,但有一点感觉很类似:很多人面临的威胁就是明明知道事态非常不妙,并将继续恶化下去,但却说是基本“健康”。 崩溃前相似性: ************************* 言论: 美国:公开的乐观主义者人数众多,观点鲜明。“世界经济看来趋向大发展”,“他们的一致判断说明,现在的股票价格并没有高估”,“股价已经到达了一个永久高位特征的价位”。怀疑论者是少数群体,新闻记者从庄家手中不断领取报酬。 某国:中信证券(600030)认为2008年“上半年美国走弱某国反而可能更好”;招商证券说,股指到10000点,因为劳动生产率走高,所以某国就没问题,而且要顺着泡沫开启大公司时代;国信证券更简单的说,技术在进步,所以出口增长有支撑;申银万国说,不管怎么样2008年股市不愁没资金,所以有支撑,着名的分析师“精神领袖”高善文说2008年还是牛市下半场。 经济基本面: 1929年经济是美国的一个神话:1919~1929年,制造业工人人均产出大约增长了43%;生产了534万辆汽车(1953年也不过570万辆);1933年的GDP还不及1929年的1/3,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水平,然后继续下滑,到1941年还低于1929年的GDP。 2007年某国GOP增长率11.9%,是10多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CPI为4.8%;2008年初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就业最困难阶段已过;新劳动法实施。 另一种视角: 1、收入分配不均:1929年,占美国人口5%的最高收入群体占美国个人总收入的1/3。2007年某国收入最高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收入差约18倍,家庭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某国家庭在去年达到39.1万户,持有的资产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 2、公司结构不合理:控股公司和投资信托的庞大结构体系,通缩会加速公司金字塔形组织结构的倒塌。 3、银行结构不合理。 4、1928年,美国贸易顺差高达10亿美元,远高于1923年和1926年的3750万元,贸易顺差无论大小都必须加以平衡。某国2008年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 5、经济知识贫乏,部分TWO会上的BRAIN PARALYZE建议可见一斑。 *************************** 崩溃中(很有意思的是视而不见) ********************************** 哈佛经济学会: 1、1929年11月,本次衰退,无论是股市还是经济,都不是经济崩溃的先兆; 2、12月,我们预计明年春天经济会得到恢复,而且在秋天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3、1930年1月,有迹象表明本次衰退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4、3月,根据过去的收缩期来判断,制造业现在肯定已经处于恢复之中; 5、3月,前景依然有利; 6、4月,春季复苏到5月和6月应该会明确无误; 7、5月,这个月或下个月,经济将进一步好转,并且在第3季度或年底强劲恢复到大大好于正常的水平; 8、6月,尽管经济在恢复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反复,但很快就会有所改善; 9、7月,意外的因素推迟了复苏的到来,不过有迹象表明立刻就会出现持续好转; 10、8月,本次萧条差不多气数已尽; 11、11月,我们现在已经接近萧条阶段的尾声; 12、一年后的10月,本次萧条明显有可能趋于稳定; 13、该学会被迫解散,从此哈佛经济学家不再预测未来。 中国的专家: 2007年12月,成思危预测2008是慢牛市; 2008年1月,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就业最困难阶段已过; 2008年1月,60名经济学家对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作出了预测,其中73.4%的学者认为,2008年某国GDP增速仍将保持在10%以上,此结果反映出多数经济学家对某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2008年3月,德意志银行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将今年全年的CPI预期从原来的6.4%上调到7.2%,并且预期为了抑制通胀,政府将有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出台; 2008年5月,自由职业者谢国忠:最坏阶段尚未过去; 2008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宏观调控直面六大挑战:资本相对过剩; 2008年10月,社科院预测GDP增长10.1%,CPI6.5%; 2008年11月,预计在8%至9% 远高于投行预期 周小川乐观预测明年GDP; 2008年11月,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某国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2009年2月,基金经理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宣言:“市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 崩溃后的纠正: *************************** 美国: 1、1929~1948年期间,相当于美国人口5%的最高收入人群占个人收入比例的1/3下降到1/5; 2、1929~1950年,红利、利息和租金等富人特有的收入相对额从占家庭总收入的22%下降到了12%; 3、投资信托纷纷垮台,并遭到封杀; 4、摧毁了大型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金字塔组织结构; 5、美国人的经济知识有所增长。 某国:??? *************************** 看来崩溃更多的是错误的累计造成的,因为人有惰性,又不愿意看到事实,只能自欺欺人,最后来个崩溃搞个总纠正。

书不错,翻译很差

一本很薄的书,记录了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的前前后后。要点是崩盘发生过程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以目前中国股市的状况来看,未来的崩盘或者是大幅下挫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崩盘前顺利出逃,相信从本书可以得到些启示。翻译很差,双重否定语句甚多,晦涩难懂,相信原版不应如此,否则也不会数次加印。

中国2008年的股市有点像,但还一样

中国去年的股市完全不能和1929相当,1929年大崩盘后,美国开始走向顶峰。而美国的大崩盘,对当时的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己的企业倒闭无数。中国去年的股市对世界没有太大的影响,影响世界的还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去年股市跌了这么多,但大部分企业没受到根本性的打击。

和2009年某国的相似性

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其实并不是说一天股市就完了,而是连续阴跌了4年,其间也有很多次反弹,就像某国的股市也可以从1670多点反弹到2405点。1929年的环境和现在差别很大,现在股市下跌原因也更加多元化,但有一点感觉很类似:很多人面临的威胁就是明明知道事态非常不妙,并将继续恶化下去,但却说是基本“健康”。崩溃前相似性:*************************言论:美国:公开的乐观主义者人数众多,观点鲜明。“世界经济看来趋向大发展”,“他们的一致判断说明,现在的股票价格并没有高估”,“股价已经到达了一个永久高位特征的价位”。怀疑论者是少数群体,新闻记者从庄家手中不断领取报酬。某国:中信证券(600030)认为2008年“上半年美国走弱某国反而可能更好”;招商证券说,股指到10000点,因为劳动生产率走高,所以某国就没问题,而且要顺着泡沫开启大公司时代;国信证券更简单的说,技术在进步,所以出口增长有支撑;申银万国说,不管怎么样2008年股市不愁没资金,所以有支撑,著名的分析师“精神领袖”高善文说2008年还是牛市下半场。经济基本面:1929年经济是美国的一个神话:1919~1929年,制造业工人人均产出大约增长了43%;生产了534万辆汽车(1953年也不过570万辆);1933年的GDP还不及1929年的1/3,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水平,然后继续下滑,到1941年还低于1929年的GDP。2007年某国GOP增长率11.9%,是10多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CPI为4.8%;2008年初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就业最困难阶段已过;新劳动法实施。另一种视角:1、收入分配不均:1929年,占美国人口5%的最高收入群体占美国个人总收入的1/3。2007年某国收入最高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收入差约18倍,家庭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某国家庭在去年达到39.1万户,持有的资产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2、公司结构不合理:控股公司和投资信托的庞大结构体系,通缩会加速公司金字塔形组织结构的倒塌。3、银行结构不合理。4、1928年,美国贸易顺差高达10亿美元,远高于1923年和1926年的3750万元,贸易顺差无论大小都必须加以平衡。某国2008年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5、经济知识贫乏,两会上的NC建议可见一斑。***************************崩溃中(很有意思的是视而不见)**********************************哈佛经济学会:1、1929年11月,本次衰退,无论是股市还是经济,都不是经济崩溃的先兆;2、12月,我们预计明年春天经济会得到恢复,而且在秋天会得到进一步改善;3、1930年1月,有迹象表明本次衰退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了;4、3月,根据过去的收缩期来判断,制造业现在肯定已经处于恢复之中;5、3月,前景依然有利;6、4月,春季复苏到5月和6月应该会明确无误;7、5月,这个月或下个月,经济将进一步好转,并且在第3季度或年底强劲恢复到大大好于正常的水平;8、6月,尽管经济在恢复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反复,但很快就会有所改善;9、7月,意外的因素推迟了复苏的到来,不过有迹象表明立刻就会出现持续好转;10、8月,本次萧条差不多气数已尽;11、11月,我们现在已经接近萧条阶段的尾声;12、一年后的10月,本次萧条明显有可能趋于稳定;13、该学会被迫解散,从此哈佛经济学家不再预测未来。某国的专家:2007年12月,前副委员长成思危明天是慢牛市;2008年1月,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就业最困难阶段已过;2008年1月,60名经济学家对2008年某国经济形势作出了预测,其中73.4%的学者认为,2008年某国GDP增速仍将保持在10%以上,此结果反映出多数经济学家对某国经济前景的信心;2008年3月,德意志银行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将今年全年的CPI预期从原来的6.4%上调到7.2%,并且预期为了抑制通胀,政府将有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出台;2008年5月,自由职业者谢国忠:最坏阶段尚未过去;2008年5月,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宏观调控直面六大挑战:资本相对过剩;2008年10月,社科院预测GDP增长10.1%,CPI6.5%;2008年11月,预计在8%至9% 远高于投行预期 周小川乐观预测明年GDP;2008年11月,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2009年2月,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某国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2009年2月,基金经理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宣言:“市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崩溃后的纠正:***************************美国:1、1929~1948年期间,相当于美国人口5%的最高收入人群占个人收入比例的1/3下降到1/5;2、1929~1950年,红利、利息和租金等富人特有的收入相对额从占家庭总收入的22%下降到了12%;3、投资信托纷纷垮台,并遭到封杀;4、摧毁了大型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金字塔组织结构;5、美国人的经济知识有所增长。某国:???会改变房地产行业吗?房产的泡沫到底有多大?政府是最的大房地产商吗?***************************看来崩溃更多的是错误的累计造成的,因为人有惰性,又不愿意看到事实,只能自欺欺人,最后来个崩溃搞个总纠正。

大崩盘 一再重复的魔咒

J.K.加尔布雷思,博学而且长寿的经济学异议分子,几个月前走完了他漫长而多彩的人生道路。英国经济史学家布拉格说,加尔布雷思著作的受欢迎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超过的程度让人眼红。另以为作者却在他的文章里说,加尔布雷思,确切地说,不属于经济学家。《1929年大崩盘》只是加尔布雷思众多著作中的一本,而且不是很具备代表性,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已经足以反映加尔布雷思独特的地位和影响。该书讽刺的语气和种种和主流经济学抵牾的观点似乎强化了他“不是经济学家”的判断。但1954年初版以来,在1955、1961、1972、1979、1988、1997年不断再版,作者淡淡地说:几乎每次发生投机事件,本书都要重印一遍。读者和时间的评判才是最好的评判。整个故事的叙述似乎不够流畅,可能和翻译太过糟糕有关。《伟大的博弈》在叙述方面要前很多。最值得重视的其实是书种零散提到而在第九章总结的“崩盘的因与果”:经济结构不合理、金融体系缺陷、经济知识贫乏与偏执、政府错误的导向和无所作为……当然还有非理性情绪的蔓延、泛滥。今天中国人看这本书,应该会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不知能否在大洋此岸也“引起疗救的注意”。

人类还会因经济更萧条

有经济就会有危机,经济在于对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危机在于高效应用对立面的冗余,这是我对现代世界经济的感受。人类还会因为经济这种东西更萧条,而至于萧条的理解,也许不再会让今日的人如此恐惧,或许那是一种幸福。作者写书的时候,没有能照顾半个多世纪以后的读者,以及国际读者,部分内容精彩纷繁,但是部分内容读得让人垂涎欲睡。这里,读者需要先对金融体系和美国金融秩序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对美国历史、人物甚至美国地理有一定的认识,才不至于面对疯狂的金融衍生物,以及疯狂的情绪时,想睡觉。读一本1929年的故事书,那种对经济的欲望与感受,远不及把自己的钱丢到1997或者2007年的股市中体会得更加深刻。终及反思,就像书中开头说的一样,国家的财富不仅依靠资源,还依靠创造。是的,人们也就是在创造及膨胀的欲望面前快速死亡,就像透支了自己的新陈代谢一样。

个人感觉

实在是不知道是作者文笔差还是本人趋向于弱智。快读完了,我才发现我楞没弄懂崩溃原因。后来找了半天才发现作者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崩溃原因。但是在开始的章节里作者表示是因为经纪人为了要保证金才强行平用户的仓,后来有一帮人开始杀跌,在最后的章节里却说不知道是啥原因,都找到胡佛那里去了。此书和《伟大的博弈》不是一个台阶上的书。差太多了。

与今天有些类似

看了评论,确实感觉翻译有些问题,有些地方很吃力,很莫名,当然,跳过去也不影响阅读.书实际上很薄,写的内容没有想象中丰富,本来想了解一下崩盘后的情况.不过,对于冲顶这两年的描述,有些感觉了.当时一大特点是全世界借钱给美国银行放贷,就是中国人行严禁的投入股市的贷款,他们叫经纪人贷款,一般是12个点,而央行帖现率6个点,其中利差很大.而且这种高风险的贷款,因为市场一直上涨,令人感觉非常安全.就象次贷的衍生品,明明是高风险的品种,因为楼市的持续上涨,到最后,制造者都舍不得出售,自己拿在手里.有一个发现,邱吉尔恢复金本位后,游说美国放松银根,导致了后面资本市场的疯狂,与格林斯潘大幅推低利率何其相似.不过,为什么金本位会要求美国人放松银根,还得找资料看看.看来降息的后果,就是楼市股市暴涨阿.只不过中国仍是楼股,而全球还得加个商品市场.有一个很搞笑的现象,哈佛经济学会直到1930还死咬基本面健康,没有大问题,死多到最后,是死了,解散了.费雪也有意思,在二九年十月第一周暴跌后,他说基本面健康的理由是因为禁酒,劳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仍有潜力.这些经济专家的看法,和目前楼市唱多的专家多么相似.纽约时报倒是从28年开始唱空,可惜早了一年半,到最后没多少人相信了,还好他们不是实际操作者,否则早死了.或者象索罗斯,解放前背叛革命.真正象美国那个做空次贷最终获利的家伙,少阿.书里谈到几个细节,纽约的饭店伙计,当时见到有人开房会问一句,是住宿阿,还是跳楼;有一个物业人员要维修屋顶,却被人看成是要跳楼,众人围观,大批出警;类于我们这里的券商闹事,纽交所里也有人声称要烧交易所.人急了,什么事都会有,不稀奇.

值得一看

现在流入股市的资金远远多于操纵股市的智慧,基金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具有理财才华和历史意识的基金管理人看似简单的道理不过是一次次的重复的被证明

介绍“屠杀百万富翁的日子……

读完了,唯一的结论:就是各国的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贫富分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以至于富人拿去的部分,由于消费不足不能够支持经济继续增长。中国现在也是类似的情况,所以调整分配结构才是重点中的重点。经济危机后,经济机构会做出调整,分配结构也会调整,直到这种分化缓解,经济重回增长之路……再一次开始新一轮循环!

我的阅读心得

我抱着很想了解金融危机的心理、迫切的想读此书。前几章的引用报纸、评论讲解当时的现状,最后一章对发生的原因做了概括的分析。我觉得描述发生状况的东西,一点点儿就足够了,不用花太大的篇幅;而根据当时的状况分析发生的根源,也就是我希望通过该书了解到的东西,没有贯穿在整本书中,仅仅最后一章做了概括,让我有些失望。大家如果想阅读该书,建议前面的当故事读,快速扫过,重点读读最后一章。

不要浪费时间在华安基金版

《The Great Crash 1929》是极好的书,但是这个翻译极烂。准确的说,翻过的所有华安基金主持翻译的书的很烂,不知道华安是不是生产垃圾的地方??说“翻过”是因为根本无法读下去… 纯粹是浪费时间…

1929年意味着什么?

1929年意味着什么?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心态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仔细描述1929年前后发生在美国和纽约的种种事情后,将收入分配不均、公司结构不合理、银行结构不合理、对外收支状况有问题、经济知识贫乏五个方面作为解释1929年纽约股市大崩盘的主要原因。关于加尔布雷思的解释,我得承认,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信息作出恰当的判断。或许,对1929年纽约股市大崩盘以及随后十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原因的分析,应建立在大量经济史和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且,研究者应该具备比较强的分析能力。而且,还得有好的知觉,甚至需要一点儿运气。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当时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情况,而在于,类似的问题是否还会发生?何时发生?在哪里发生?毫无疑问,加尔布雷思提出的五个问题,在中国当下一样都不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中国股市中冲充斥的乐观情绪也跟1929年的纽约有类似之处。不同的是,沪深两市还不允许做空,也不可以用保证金形式交易,这就避免了大逼空和杠杆作用。但是,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更为复杂。而股民们高涨的热情,则几乎可以烧毁一切。尽管如此,预测中国股市的下一步发展依然是十分困难。我们还远未了解这个社会的深层结构、运行机制、心理过程和变迁轨迹,所以,还是多读书、少说话为妙。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提出问题:2009年对中国意味着什么?2019年,或者2029年呢?那时,我们又身在何处?心灵安否?

重温美国失落的十年

这本书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重温了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景象 可以重温一下那次延续了10年之久滴大萧条 简单的数字: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1929年的1/3 1938年仍有1/5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实际产量直到1941年仍未恢复至1929年的水平 好消息是最终证明一切都会好起来,只是时间比想象的要久......


 1929年大崩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