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在布达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44762521
作者:[匈] 马洛伊·山多尔
页数:202页

作者简介

《分手在布达》1935年出版,是马洛伊对家庭、爱情,以及个人内心平衡深刻思索的一部佳作。它体现了典型马洛伊的风格,以20世纪初流行的大段独白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全景式写作、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戏剧式充满张力的对话等一系列马洛伊作品代表元素。此版是《分手在布达》的首部中文译本,直接自匈牙利语移译。
初秋午后,青年法官审阅次日的离婚案卷宗,一对夫妇竟是他的旧识。
晚宴,法官陷入对古老庄严家族的漫长追忆:世代传承的法官职责和君子道德,爱情飘忽脆弱,家庭以克己和教养维系。宾客们意兴阑珊,帝国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箭在弦上,时代迷茫不知所向。
夜半寂静的寓所书房,早有不速之客。几近崩溃的丈夫声称刚刚杀死了妻子。他激烈地倾吐自己的情感生活,控诉导致他婚姻失败的三角关系。长谈彻夜,他对法官的怀疑、拷问剥茧抽丝,渐渐显露爱情、婚姻的残酷真相。

内容概要

马洛伊•山多尔(1900—1989)
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贵族家庭,然而一生困顿颠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异乡。他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后被追赠匈牙利文学最高荣誉“科舒特奖”。他亦是二十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和孤独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质朴的文字蕴藏着千军万马,情感磅礴而表达节制。他写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友情与爱情的辩证,阶级和文化的攻守,冷静的叙述下暗流汹涌。德国文学批评界说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托马斯•曼、穆齐尔、卡夫卡并列。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
他是马洛伊•山多尔。


 分手在布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如果不将(人物的)形象纳入空间场景,在横向的时间线上回溯(人物的)性情养成的过去,在纵向的历史刻度上标出家族特性在人物身上投下的阶级涵养,(前者作为必然性,后者作为可能性),马洛伊•山多尔便无法完成他的小说。2.这种小说看似为那类传记式批评方法量身定做,但不同的是,批评家需要挖掘的不再是小说家本人的生平,而是角色的阶级背景和成长经历;而后两点已由小说家密密麻麻地排布于小说之中,以供读者解码。3.因而,马洛伊•山多尔的小说如同详细记录的临床实例,首先是设置谜题(人物间的关系?),然后是为读者解开人物的心理症结提供各种线索,最后以一个爆炸性信息(《烛烬》中被烧毁的信、《分手在布达》中的杀妻声明)解开谜底。4.《分手在布达》如同《烛烬》的低劣模仿版:不仅故事结构相似(先是信件与案卷引发的回忆、然后由叙述者追忆家族史、再到不速之客突然来访、最后是彻夜长谈作结),人物关系雷同(两男一女的三角关系,关于爱情与婚姻),叙述方式也极为一致(叙述者娓娓道来、谈话时剥茧抽丝)。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她在这尘世的喧嚣中与某个人相遇了,灵魂跌跌撞撞地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她无法痊愈了。”马洛伊呓语般的独白是等待跋涉的丛林,得耐心期盼豁然开朗的时刻。这本内容和形式都类似《烛烬》,但后者明显紧凑得多也隽永得多。译林推马洛伊作品的顺序很聪明啊。
  •     每一次,不失望。
  •     没有浪漫主义,不是爱情小说。爱,对于生物而言显得太无私,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也许是归属,有人在爱情里有人在社会契约中寻求归属感,偶尔在寻求中产生爱的情愫。也所以有人能独立地承载自己,也有人能在集体中缺失自我,在形形色色中找到归属感。
  •     篇幅限制没有《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那样刺骨。忍过开头法官的那段梦呓般的自言自语后医生的叙述才是精华啊!
  •     偏向古典小说的作品,烛烬的姊妹篇,里面都有一个喋喋不休的话唠和看着话唠喋喋不休的布尔乔亚。
  •     被束缚,却无力摆脱。没有那么深得觉知“契约”的纠葛。佳作,可读【这些年来,你梦到过安娜吗?】到此时,这算是自己读到的最好的关于爱情的言词。此夜不见银河和双星,鲜花的馥郁、时间的牵绊,都遮盖不了那份无药可救的浓烈。
  •     前半部分以法官为主角的第三人称角度的内心活动,很像伍尔夫那让人读不下去的神经质意识流。但突如其来的场景变化充满了张力,法官和医生同时在场,叙述角度也从第三人称的意识流变为医生第一人称的自白陈述,极打动人。只是在主题的渐进上好像有点紧凑,进行得有点不自然。小说主题是探讨爱情、婚姻的,但也放在永恒的大背景下,即人是逃不脱孤独的,也必须面对世界是的空虚、虚无。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烛烬》看着更顺畅,《分手在布达》后半段医生的部分,看着老是思绪卡壳,需要是不是翻到前面去重新读。
  •     正如作者在《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中所说的:真爱!永远都是致命的!非常鲜明的马洛依山多尔,可以说是《烛烬》与《独白》的合成现行篇吧。翻译真的得扣分了= =不顺……
  •     3.5;结构与《烛烬》相似,但缺乏少许那种幽冥之中惊心动魄的力量;视角转换巧妙,当读者犹恍惚于秩序的维护者、世俗的审视者徘徊于制度与传统赐予的安全港,在历史的隐匿瞬间饱受折磨时,书房夜谈像一道闪电,雪白了前半部沉沉的叙述,读者恍然心灵何以成为战场废墟,婚姻何以如隐藏在血液中的神秘疾病;无法修补的灵魂暗洞,咫尺天涯若有若无的梦中互见竟成为扭转现实的利器,他们共同被梦魇袭扰,在破碎和虚无中沉溺,一如不复重来的旧时时光。
  •     梦不代表着什么。它没有建构的力量,也无法反射光线照亮生活,起码鲜少人知的会影响白昼的情况。但梦,很多时候是一种干扰。没有意义。它极少成为事物的原因,几乎永远只是一种结果。梦,影响了安娜十年零三个月的过程,而与世长眠的解脱是这个梦最有尊严的结果......
  •     读马洛伊就是种享受
  •     今年中了马洛伊·山多尔的毒,就是喜欢这种叙述的方式、布尔乔亚式的酝酿出来。译林出版社的这一套集不错,赶快入手。
  •     还记得老电影《流浪者》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大意是法官的儿子还是法官,这就是法官的故事,整个故事读起来不是特别难,但是需要极敏感的感觉跟着每一行句子和词语走,还有医生的陈述更让我想到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中的医生,虽与茨威格小说感觉不同,但也是几近完美。
  •     比不过烛烬
  •     我看过一样套路的小说……而且前面伏笔埋的很粗糙~重点很混乱。
  •     以爱情的叙述口吻来探讨了人置于永恒时间里的孤独无助与偏执,作者似乎在借着角色夹带私货呢,所以有些叙述上没太收住~
  •     同样的命题,《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更好看
  •     你不得不沉醉在马洛伊山多尔强烈令人沉醉的独白中~即使是爱情也没法让一个人完全的消灭那种孤独感,总有种神秘的力量领着你完成你的人生,求而不得不完美的人生。
  •     马洛伊是值得花时间的作家。161126。
  •     独白。
  •     2017(2/300)
  •     欧洲文学之佳作
  •     【2016.11.30~12.2】(9.4万字,202页)又是一场漫长无际的彻夜长谈,袒露多年以来雪藏内心、忍辱含羞而又难以道及的巨大隐秘。深入骨髓的巨大创伤像末日来临的阴影,裹挟着山多尔笔下的人物,前往遥不可及的生命彼岸。山多尔繁复变幻的句式汪洋恣肆,滔滔大江般长流不衰,每一个句子都试图极力穷尽悲伤的内含。人物本身的经历即是叙事的主干,串联在一起的人物图谱简洁而情深。
  •     大段大段的独白,一页上可能就一段,没有分段,阅读起来比较累
  •     三星半。这本中能看到《烛烬》和《自白》的影子,尤其是前者,从结构和情节上都有似曾相识感。前半部是法官对于早年人生和现下世情的感悟,顺便引出案件中的相关人员,后半部又开始了常见的大段自白,不过这些带着些急于获得肯定的不甘。这桩“自首”,归根结底还是在说男女间、阶层间的某种隔阂,婚姻和共同生活都无法将其抹除——《自白》里也是这样表示过的。在白昼的世界里,或许他能对她无所不知,然而入夜后呢?“可能这就是矿藏的燃烧方式,缓缓地升腾起烟雾,像灵魂保守秘密。白天的景象被梦境替代,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景、面孔、人物和状态;你就是其中之一。”他迫不及待地要知道另一个男人在十年中曾梦过女人几次,频率如何。自己的疑问得到解答的同时,也让另一个男人觉得,“这个晚上他走得太远了”。
  •     马洛伊实在太迷人了,简直想要听他讲他的全部。
  •     一个孤独记录者、省思者的表达,一首冷酷,深刻,悲戚而美的挽歌。 读马洛伊就是籍他戏剧般的独白,在一种已经认清了自己究竟是什么的质朴语调下,在一个人性情的暗室里,面对自己,审视自己,回忆自己又离开自己。 马洛伊的独白,打开紧锁封闭的灵魂,让人感受到深切的人性关怀。 读书就是读自己。
  •     坐在言几又的垫子上看完了
  •     这些年来,你梦到过安娜吗?
  •     “在这尘世的喧嚣中与某人相遇了,灵魂跌跌撞撞地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她无法痊愈了。”爱情就像一场间歇发作的重感冒,总是爱上同样的人,因为同样的原因感冒…山多尔的总是仰视着帝国最后的余晖,呼唤着最后的布尔乔亚、
  •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故事的高潮和精彩之处在后半段。作者的文字有种悲怆的力量,摄人心弦。
  •     “生活总在惊人地重复,没有什么会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发生,也没有什么能再令人震惊。”
  •     后半部医生独白的确令人心惊,所有的咒语其实都只有一句话:“我爱着一个人”,可读起来始终有些不顺,婚姻生活里的孤独和裂缝,模糊得令人困惑。相比而言更喜欢前半部分法官絮絮的思索,家族传承的秩序信仰、神父教给他的心灵沉默的微光、大法官对“人真实生活的国度”的关注,有马洛伊文字的独特味道,被一句句一行行诱导入他那如微尘浮动如暗流涌动的情绪世界,从生活的细碎体验里窥见世家贵族到市民阶级的变迁,窥见战争的暗影与变革的发生,如果多知道些时代背景会更有感触。他的文字里永远有着对逝去欧洲的感伤,在新社会里坚守着旧日贵族式的伦理和精神追求,那种矛盾那种不安真是令人着迷。
  •     Sandor的小說今年開始看,愛情的潮濕感,冷酷又堅持
  •     这本说实话没看懂
  •     马诺伊是我新发掘的好作家!告诉我你梦到过她吗?
  •     不少手法和《烛烬》其实颇为相似:老派正直的主人公、突如其来的拜访、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对自己和他人的心里解剖...但我还是挺喜欢这种套路,只不过翻译不及余泽民先生所译的《烛烬》那么精彩。
  •     这是爱吧,惊心动魄。另外一种《四十五周年》,另外一段《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洛伊写得太好了。
  •     试图抓住在帝国崩溃、阶级混乱、喧哗骚动时代变革间出现的不合时宜却可被称为真爱的感情。山多尔文笔的那种孤独,幽深印象至深。
  •     一开篇的语调觉得很舒服。因为前面的铺垫,知道后面一定有安娜和法官的故事,带着淡淡的确定的期待,不时跑神地听他长长短短讲着不同的人。这种跑神当时很烦躁,现在想起来却似乎很舒服,一种懒洋洋的舒服。回忆总是美化。故事揭开的方式让我有些惊艳,仿佛在看一场话剧,但是,在内容方面,不知道是不是我看得急了,觉得安娜与法官的互相影响生硬了。同样,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看得着急的原因,觉得有些地方的谈论说得太多了,虚起来。正在看的《没有个性的人》也有相似的感受。记得看《未知量》时,很多地方是期待说得更多些。我想到“克制”这个词。(发现一个小细节,他们也是姓在前名在后)
  •     sandor依然最擅写癫狂让人喘不过气的深邃爱的独白,医生的独白逆转拉起两颗星,翻译较前两本差了大截
  •     读起来挺舒服的。“如此洁身自好的人,都是在等待一个答案”。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活的好累,或一本正经的古板,或莫名其妙的神经,搞的看书的我也好累……我感觉,要想成为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能写出让读者看起来费劲的书吧。
  •     首先说一下这个版本的翻译不是太好,很多地方语句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另外,标点符号还有标错地方。其次就是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看完的,不知道是因为我一个下午没有喝水的原因,还是书的内容太过压抑,整个过程憋闷到不行,这个故事中所有标注名字的人,似乎都过着一种近似乎合乎情理,但却心里极度扭曲的人生。我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匈牙利,所以无法判断这本小说,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告诉我们他和安娜的爱情,还是他的家族责任。
  •     哪有不完美的例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