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野火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ISBN:9787563366583
作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页数:262页

作者简介

《遏止野火》作者布迪厄被称为“法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在西方知识界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两册论战文集(中译本合为一册,分上下篇),以“遏止野火”为名,向新自由主义宣战,尤其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实践宣战。这场斗争的实质是要“保卫社会”:保卫历来社会斗争赢取的成果。如今它们在“全球化”、“流动性”的名义下被系统性地拆毁;同时也是保卫对于“社会”的信仰——如今它们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方法论的攻击下岌岌可危。

书籍目录

上编 抵抗新自由主义入侵的言论
致读者
国家的左手和右手
索莱尔其人
外国人的命运与希波莱特测验
打着或借着理性的权力滥用
地铁司机的话
反对摧毁一种文明
“全球化”的神话与社会意义的欧洲国家
泰特梅叶思想
学者、经济科学与社会运动
为了一种新国际主义
电视、新闻和政治
再论电视
这些向我们宣称不负责任的“负责人”
今天到处是不稳定
失业者运动,一个社会奇迹
负面知识分子
新自由主义,一种(正在实现的)无限剥削之乌托邦
下编 为了一个欧洲社会运动

为了一个欧洲社会运动
美国模式的强行及其影响
为了一种参与的知识
强者们看不见的手
反对非政治化政策
沙粒
文化处于危险中
合而治之
参考文献
译者按语

编辑推荐

布迪厄拒绝成为萨特,却以其严格的科学研究影响公众舆论。而媒体以及"媒体型知识分子"对于新自由主义的推波助澜,《遏止野火》则多有尖锐揭露。《遏止野火》论题,大多实际而具体,译者以按语形式,努力将之编织进中国语境:若合符节?似是而非?读者自有判断。知识分子本以独立立场批判社会为己任。在今天法国,"知识分子"几乎都被体制招了安。只有布迪厄站出来,公然谴责"这个世界的主人",揭示"全球化"乃是这些"主人"对全世界实行"合而治之"的战略口号。我亦认为,"全球化"口号的潜在之意,是削弱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主权,以便美国主导的跨国金融资本和经济势力畅行无阻于世界各地,最大限度地攫取各国的资源和财富。布迪厄被称为"法国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可谓当之无愧。                    ——河清

内容概要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leu,1930-2002),著名社会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学术人》、《实践理论大纲》、《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文化生产场:论艺术和文学》、《遏止野火》等。

图书封面


 遏止野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转贴者按]今日购得河清译的<遏止野火>一书,看了几页,觉得此书写得非常不错,发人深醒,让人更清醒的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危害.今天,新自由主义在国内学界,文化界,甚至民间,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泛滥成灾,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比美国竞争还残酷的丛林社会了.电影,电视,鼓励的都是竞争,表现自我,昔日的礼让之风荡然无存.同时,各类文化产品,从电影到电视,都热衷于表现私人生活和去政治化,鼓吹全球化,地球村,去殊不知全体中国人民已经沦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打工仔.昔日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如今都成了金钱的奴隶,真是让人不知是哭是笑.我们应当为中国而艺术 www.zjol.com.cn  2007年12月2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河清原名黄河清,1958年生于浙江临安。“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下乡当知青两年半。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法语专业。1985年考上浙江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硕士研究生。1987年赴法国,就学于巴黎第一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1992年获艺术史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再度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为期两年。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著有《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民主的乌托邦》、《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等。  《美术周刊》:您最近出版了译著《遏止野火》,从序言里得知,2003年你就着手翻译布迪厄的这部文集。布迪厄思想的哪些方面触动了你?引进布迪厄的思想,对于中国学界可能有哪些启示?  河清:早在1998年或1999年的时候,我在法国《外交世界报》上看到布迪厄的一篇长文《新自由主义,一种无限剥削之乌托邦》,当时就有翻译的冲动。后来,布迪厄把他的一些文论和讲演稿收集起来出了一本书,即《遏止野火》。我看后觉得对中国非常有现实启示意义,就决定要翻译这本书。无奈生活中有很多杂事,尤其是布氏文笔繁复,翻译难度很大,拖了很长时间才把它翻译完。  布迪厄在书中点出了“全球化”的口号是新自由主义者们长期宣传的结果,而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口号。他非常明确、犀利地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我认为布迪厄深刻揭示了“全球化”的本质,对中国的政治界、经济界和文化界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名中的“野火”指的是新自由主义的野火,它来势汹汹,大有燃遍全世界之势头。新自由主义思想简要来说,就是市场至上、自由企业,强调小政府、减税等。最早的祖师爷是哈耶克,然后被撒切尔夫人,后来又被美国总统里根所践行。还有一批教授学者记者长期鼓吹。经过他们的广泛宣传和推广,新自由主义现在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思想。布迪厄说要“遏止野火”,他的思想戳到了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资本的痛处,有不少人批评他,诋毁他本人。这都没关系,关键是他说的有根据、有道理。  《美术周刊》:《遏止野火》作为学术译著,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你在书后加的“按语”,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河清:严复当年翻译《天演论》,是一边译,一边写“复按”发议论。翻译《遏止野火》的过程,让我生出无尽的感慨和联想,我也不想只作一个简单的翻译者,而想跟严公那样作“按语”。布迪厄的文笔很繁复,长句里面插短句,一些真知灼见常常“跳”不出来,被淹没在啰嗦的语言汪洋里面。我想通过按语,把这些特别重要的地方强调出来,同时解释几句,可能会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接受起到引导作用。  对于布迪厄的观点,读者可以见仁见智。我本人也不是全部赞同他的观点。比如,布迪厄的揭露文字,真实而发人深省。而他的一些建议,则常常失之空泛,不那么有现实可行性。不管怎么说,读读布迪厄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变得清醒一些。如果本书能解去国人一些“全球化”蒙汗药酒的药力,那对我将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美术周刊》:你2005年出版的专著《艺术的阴谋》反响很大,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时隔两年之后,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你仍然坚持原来的看法吗?  河清:我的看法没有改变,而且一些现象更加印证了我那本书的观点。现在整个国际市场在炒作中国概念股,大家认为它有增值的空间,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特别好卖。蓬皮杜中心要在中国开分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也试图在中国开分馆,几个月前一些外国画廊来上海办艺术博览会,诸如此类的新闻都在印证我的观点:当代艺术“国际”正在全力、更大规模地宣传推广他们的所谓“当代艺术”。  我仍然这样认为:国际当代艺术,是以1960年代出现的实物、装置、行为概念艺术为主要形式,由美国所推动,可以说是一种“美国式艺术”。  《美术周刊》:在信息化、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艺术家应当思考“为谁而艺术”。你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首要考虑的接受对象是哪些人?  河清:现在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目的非常明确,不针对中国市场,而主要是为了出口,面向国际市场。我觉得“为谁而艺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面向中国国内,面向中国广大的公众。至少,搞双轨制也行啊,既要面向国外,也要面向国内。不能一门心思吊在外面那棵树上。假如外面的市场不要了,那些“艺术品”如果说不是垃圾,至少是仓库里卖不出去的商品。  《美术周刊》:如果说“一部二战后的艺术史,是一部美国人自说自话、自我宣告的艺术史”,那么,作为中国人来说,应持怎样的立场书写当代艺术史?与此相关,中国的美术学院在教学上是否亟须重新厘清和树立“艺术”的标准?  河清:我想,在看待当代艺术史时,应该立足于中国的艺术价值标准,以此来判断那些艺术的好与坏、成与败。只有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标准,才有可能对当代艺术现象作出判断,否则只能依附于别人,听命于别人。  我认为,艺术还是应该给人带来美,尽管“美”已经变成一个落伍的话题。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非常强调个人表达,是一种个人至上的艺术观。当然艺术可以表达自我,但是自我、个性的表达应该有一定的限制。艺术作品毕竟还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应该是美的表达,而不是纯粹个人的宣泄。  艺术标准的含混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上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人们普遍把“当代艺术”看作是时代的艺术,而忽略了艺术还有文化历史的属性,不完全简单是一个时代问题。一些美术学院缺乏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也跟着潮流搞装置概念,教“当代艺术”,我不认同。  《美术周刊》:你曾说过,希望看到中国重新恢复文化自尊和自信,创造一种真正能传承光大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中国式艺术”。那么,“中国式艺术”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河清: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或者说“中国式艺术”,应该符合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神,符合当代中国人的艺术欣赏需求和趣味,同时也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社会现实。  我一直认为,艺术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属性。在人类文化多样、差异的基础上,艺术承载有国族和地域的特性。丹纳的《艺术哲学》早就申明,决定一种文化艺术的精神性气候有三个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我们现在只注重时代,不怎么注重种族和环境,这是片面的。今天的一些中国人习惯于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国际主义,而羞于、怯于宣称文化艺术的“国族性”。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正“内销”的中国当代艺术。这种中国当代艺术应当是面对中国自己的观众,在中国自己的艺术市场上适销、受欢迎。事实上,经历西方现代艺术洗礼的中国当今艺术,无论是国画,还是西来的油画、雕塑,其表现形式、技法和风格都得到极大的丰富。近百年来,中国产生了大量符合中国人艺术欣赏趣味的当代艺术,只需我们去发现,去肯定。我们应当为中国而艺术。
  •     市场可以作恶,国家也可以作恶,正如它们同时也可以致善。当所谓新自由主义过度发展的时候,反市场化、反全球化是有其正当性的。但是,常见的却是矫枉过正的言论,充满道德义愤,而没有仔细考察事物本身极其复杂的逻辑。正确的选择也许永远在于市场力量、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的某种均衡。真正的思考者不能总是不自觉地用行话发泄不满情绪,并止步于此。揣摩起来,觉得许多苦难或者罪恶都与人世间的某种“不平衡”有关(虽然功能主义者赋予不平等和不均衡以某种正功能),而某种自然力量会推动财富(或资源)在不平衡的地点之间流动,趋近新的均衡。这种流动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但是,如果大江大海,就容易产生大浪,小池塘里就只会是小小的波澜。全球经济一体化,当然是有好处的,产业转移,优势互补。但是,这样一个大流通对社会各个方面形成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不同群体在这个剧烈变迁中得失不一,抗衡能力不一,总体的增长可能伴随着某些社会成员的彻底破产,形成无法忍受的社会危机。欧洲的问题是这样,国内也是如此。如果这个流动在速度和量上太大,掀起的波澜是如此巨大,社会就会继续依赖国籍、户籍等制度的隔离作用,造起堤坝,保护坝内的平稳生活。关税、各国独立货币、海关、户籍等等,都是在造围墙,保证自己对内部事务的可控程度,减少全球市场的大海掀起的波澜冲垮整个社会。因此,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大流通与小隔离都有它的道理。书中所述法国人的痛苦似乎不可避免,他们开始不得不分担落后国家长期承受的痛苦,面对他们的低成本竞争。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发展中地区的国民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由奢入俭难,这个痛苦的过程恐怕不可避免。
  •     关于本书的三个标题:遏止野火;抵抗新自由主义入侵的言论;为了一个欧洲社会。仅仅三个标题即已展示了一个具有国际主义传统的左翼欧洲知识分子的形象,而随便翻开一页都足以打破西方的新自由主义者及其在国内的“同谋”(这同样是一个来自布尔迪厄的概念)所希望让我们相信的欧洲,即一个充分就业的、民主的、“和谐”的欧洲。这样的欧洲形象来自金融资本笼罩下的国际传媒力量的塑造,惟其出自塑造,所以必非真实,布尔迪厄以来自马克思的那种伟大的社会学家的批判性传统刺穿了市场的欧洲的内里,并构建了社会的欧洲的未来图景。即使欧洲与中国有着如此的的差异性,但却从布尔迪厄那里感受到了相同的紧张感,在这个资本主义时代,在无约束的金融资本的欲望的压迫下,所感受到的那种共同的紧张感,对布尔迪厄时代的欧洲来说,这种压迫还是蔓延的野火,而在当下的中国,则是明火执仗。作为市场的国家(a national market)窃取了国家的权威,并自命 为权威的逻辑起点,为了社会的国家(etat social)尚任重道远。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布尔迪厄的作品里,读起来最不费劲的之一
  •     2008年夏
  •     好吧......看的一点都不认真
  •     欧洲→_→
  •     有点复杂…
  •     看起来真的有点费劲,不知道原著法语是怎样的~
  •     无关对错,左派的逻辑
  •     能获得一些新认识。社会学家的抱负与视野。
  •      新的国际主义:一个人泛欧盟的工会组织,跨越了国家、族群界限的社会运动。 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布迪厄试图,推行欧洲的社会运动,而不是局限于单一国家的社会运动。工人组织的一体化,与其说是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欧洲社会运动,还不如说是为了应对欧洲一体化,社会运动不得不在整个欧盟展开。。为了应对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威胁,欧洲的社会运动也要走向统一。。 布迪厄说“社会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能推行社会政策的社会运动,就没有社会政策”。为了制定能影响整个欧洲的社会政策,我们弄为了一个欧洲的社会运动。。
  •     今天晚上去听关于扬·索德克的摄影讲座,其中提到另一位杰出的捷克摄影师,这位老兄突然辞去原本稳定的体制内的工作做起了游手好闲的流浪汉。原因是,他无法认同人生就是周而复始机械劳作来维持生活这一套机制,他同样不认同资产阶级为维持自身利益而宣扬的劳动最光荣的说辞,在工人阶级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反抗强大的压迫自身的资产阶级时,他选择的对抗方式就是变的懒惰。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导师Jim McGuigan也是对新自由主义持批判态度,在他的《cool capitalism》一书中论述的也很清楚了,他以及本书作者布迪厄所持的立场对于反思我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是很好的,警惕自己不要把一些完全可以讨论的,有待商榷的问题,一开始就置于讨论之外。这也是社会学的基本修养。
  •     新自由主义依据的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信仰,即生产力优先至上。在某种意义上,左比右继承了更多的过去,而右只需要承诺未来,所以,左最大的问题是,未来在哪里。
  •     图书馆。
  •     把后面那五十页去掉就是五星,翻译得真好。左派理应作出比这更好的学问来,却还弄出一些诸如“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一类的话来……左派不是这样做的
  •     共鸣感。太畅快。像对面坐着一个人举着杯子,轻轻言语或静静聆听。
  •     你批评自由主义,打着共和的旗子,一切不是世界前进的本来面目。
  •     布迪厄的点点星光就够了。
  •     消毒喷药
  •     via mary,社会学
  •     很好,只是和中国语境有一点点差距~
  •     开始读布迪厄的这这本书。之前也就只读过它的一本书,论述教育和文化再生产的。
  •     好无聊的一本书,布迪厄的时评文集………
  •     布最不学术的一本。貌似就如吉登斯、布尔迪厄这等大牛一旦和气候问题、全球化神马的沾上边,马上就三流以下了……
  •     12.2.14│南图借阅│一本汇编。除开思想评述,隔着时间、国家和制度的相似让人叹息。
  •     因为翻译,所以1颗星。不全是翻译的水平问题,而是翻译者脑子一团浆糊,这种人翻译布迪厄简直是亵渎。大家可以看看他所谓的按语。。。
  •     生蛋节!
  •     慎思明辨
  •     翻译坑得一逼…………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新自由主义是一系列的思潮,包括全球化、经济取消政治、政府退出、经济主义取消政治、社会福利消退。。。作者对此持强烈批判的态度,并多少带着一些理想主义来倡导“幸福经济学”。
  •     跨国集团的老板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所谓全球化,不过是一个虚假的为了实现私人利益的发明。
  •     破除新自由主义神学
  •     对新自由主义的战斗檄文,每一篇都好愤怒啊
  •     九十年代时论集,如何应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全球化进程、国家过度作为或不作为,沉入世界谈“世界的苦难”。艺术史博士中译浅显流畅(偶见“柏林汉伯大学”),甚至加了55页译按。不是公知,不懂政经,不敢妄评。惟觉论战对手太无聊,作者即使说得对,也不很有趣新鲜
  •     只读懂了译者的文章。。
  •     不喜欢河清的按。。
  •     布迪厄说的确实好,但翻译实在是烂,而且画蛇添足的按语又是烂上加烂。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不是文化保守主义复兴的借口,布迪厄如果知道他被如此解读不知作何感想。
  •     五毛必读啊,作者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表达思想是自由的!没想到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布尔迪厄的大部头啃不下来,找了本小的。也许这样的表达模式完全无法体现布尔迪厄的深度吧。
  •     批判性新自由主义的集子,读读就行
  •     譯者註頗呵。這種講稿跟短文集讀起來有長處也有缺點,有時間的話還是希望再由更有系統性的學術著作來理解布狄厄的觀點。
  •     由于是访谈录,所以灌水比较多,可读可不读,我不太喜欢左派的知识分子。布迪厄可能也是过于火了。
  •     观点非常普通,布迪厄给知识分子,尤其是给他得以出身的社会学家们创造了一种高高再上的例外状态,如同陆兴华说的,他苦于摆脱自己的身上小资。我看他是尚未成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