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女人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01426225
作者:钱德勒
页数:281页

作者简介

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因其独具匠心的故事、精妙的推理、出人意料的结局,被推为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也因其精当的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简洁幽默的语言及深刻的社会内容,而成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


 湖底女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吸引人的经典侦探小说。书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大多数男人都能忍受他们所必须忍受的,事情真的来了,会毫不回避地迎上去。这样的一句话写在那个男权当道的时代是可以非常理解的,但在现在的社会中,不论男女其实都应该这样,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底线的话,稍微容忍一下其实又何尝不可呢?!可如果真的事情来到了面前请不要退缩,大胆面对,积极解决就是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应对的,只看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有多大而已!个人的看法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咳咳,在米神面前,实在是尘埃啊
  •     俺还是蛮喜欢钱德勒的,呵呵
    马洛这个家伙很有爱
  •     严重赞同楼主。
    别轻易评论;
    更别用推理的方式去评价。
  •     这本人物好多……马洛爬窗那段太可爱啦(((
  •     “尝试翻译钱德勒文字的人,哪怕再不通顺,再撇脚,也要上天堂”
    恩那 我看着那被千夫指的译本都幸福地冒泡 。。
  •     学习了,原来这本书翻译的有这么多问题,和原文差那么多。
    完全只看重其情节没有仔细看==
    开头写的“钱德勒的特质在于用极富镜头感的语言构筑出四十年代的社会浮世绘,用简练精准的对白和出神入化的比喻塑造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一切构成了一个钱德勒式的语言苍穹,笼罩于全书中。倘若翻译语感不行,让读者出离,就会像亚特兰蒂斯外层的气泡,只能看到那壮阔的废墟。 ”
    很赞同,所以喜欢看他的小说。
  •        钱德勒的作品很沉淀,像他的探手一样,喜欢他调戏女人的样子,温情脉脉之余还不忘冷静制动。钱德勒对美式犯罪有些自己的空间想象。相比晚点出来的劳伦斯·布洛克的硬汉侦探小说,在风格上很不一样,我比较喜欢布洛克笔下的马修,如果只是读过几本这个系列的书,你或许不会对这位酒鬼太多注目,直到去年看完了马修的最终篇,终于马修这个爱喝掺咖啡的波本酒,爱了一个人品不错的妓女,爱和案子里的女人调情,偶尔得手上床,或者会豁出性命去救一些自己都无法解释的陌生人,会特意关爱流浪汉TJ,会有些自己的小忧愁的男人,才忍住对这个人产生了太多的欣赏。其实醉汉本没有太多的掩盖嫌疑,只是布洛克轻描淡写的描述令这个无业侦探变得时而鲜明时而落寞。所以提起布洛克,是在他们两者的写作风格上有太大的差异性。
       钱德勒的作品不多,没得布洛克的高产,没得布洛克的奖项。每本的故事的量都比较厚重。钱德勒的写作风格还比较浓墨重彩,这也使得即使只看一本小说,就被书中的菲利普·马洛深深吸引。马洛实在是一个很鲜明的角色。这个冷硬的男子,非常非常迷人!
       同样都是醉汉的侦探形象,马洛之所以很迷人,我想事马洛身上的绅士气质。“如果我不强硬,我就没法活。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相比较马修的不论世道,马洛更多的是一种面对黑暗世界的嘲讽,一种豁达的嘲讽。这个痞子样的男人,反正这个时代太具备令女人迷恋的资本。直到后来爱上他的那位女子出现,我觉得这也不是很坏的安排,只是我们的马洛不需要女人来点缀他的生活。他拒绝住豪宅,他回到自己的破烂的事务所,然后用上帝给的聪明才智去维护每一个求助于他的客户,即使扑上性命,他不怕折磨自己,折腾自己的意志力。一个可爱到傻到纯真的男人。这或许是钱德勒的硬汉,或许就是这些个时代共同的硬汉。
  •     是你写的吗写的吗
  •     好厉害,还会对照原文。我觉得第一句应该突出的是The Athletic Club吧,你翻译的给人感觉突出的是特洛尔大厦,有没有这种感觉
  •     群眾出版社這一系列的封皮設計的也太搞笑了,搞得和地攤文學一樣做什麽,還不如直接用素色呢
  •     拜托我还是希望能有个正经人来翻译。
  •     第一次听说
    有机会拜读一下
  •       断断续续看了许久,上周末终于聚精会神看完最后的几十页。还不错的小说。这算是钱德勒早期的作品,尚嫌青涩。不但此书如此,我看过的另外两本早期作品,如《长眠不醒》(1939)、《高窗》(1942),给我的感觉都不太妙。在时间上分界的话,直到《小妹妹》(1949),那种阅读快感方才来临。至于后面的《漫长的告别》(1953)、《重播》(1958),都是出彩之作。(那部《简单的谋杀艺术》似乎又是例外了,感觉糟糕极了,不知是不是翻译所致。)因此,钱德勒似乎在《小妹妹》那里实现了转折,走向成熟。此后都情节巧妙,叙事圆熟,性格刚硬,语言尖刻。那个菲利普·马洛真是可爱极了。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喜欢得紧。当然,钱德勒的故事基本都是那种第一人称单线进程,但只是美妙的语言,就足够让我着迷。
      
      《湖底女人》这书让人惊艳的地方不多,算是中规中矩,有些情节的设计似乎显得刻意,让人有些不解。但比较《长眠不醒》和《高窗》(《再见,吾爱》刚开始看,貌似我最先看到的是钱德勒最优秀的几部作品,所以现在对钱德勒有些不厌,咳咳),已经好得多了。
      
      这里的马洛应该是我目前所见的最糗最衰的菲利普,力挽狂澜之类的事儿他没干过,调查取证干得也很逊,关键时刻还要客户的漂亮小秘来帮忙,咳咳。回头一想,他确实没干啥。
      
      最丢脸的就是被人一闷棍揍得不省人事,醒来发现事情不妙,想法逃跑,捯饬了半天,还被人逮到。当时我那心里,真是蛮可怜这哥们的。幸亏没给打成小白,咳咳,要不然哪……
      
      这部小说很适合改编成剧本,改编不会费多大功夫。似乎这也是钱德勒的一贯特色吧。
      
      好了,下一步要看《再见,吾爱》,这已经是这套钱德勒中的最后一本,希望水平不在《湖底女人》之下。
  •     严重赞同楼主+1
  •     经典的场景 经典的用词 爱不释手
  •     @夏河
    我用的chrome 里google dictionary插件直接双击取词下边显示的来源是http://zh.wiktionary.org/wiki/gangway 点进去显示是
    词源[编辑]
    < 古英语 gang + way
    名词[编辑]
    〈英式〉(剧场、飞机等的)座间通道
    (上下船用的)跳板,步桥
    感叹词[编辑]
    让路!借光!
    但是不点链接进去直接显示的只有 感叹词的部分,奇怪:)
  •     虽然这篇小文字数不多,但基本切中了要点。
  •       钱德勒的侦探,不似其他大师笔下那般,个个都像最精明的猎犬,玩弄猎物于股掌之中。钱德勒更像一匹狼,孤独、疲惫、却被宿命般的好奇心所牵引的狼。
  •     我看的是这个译本,译者持健
  •     @海苔 我用谷歌字典出来的是舷梯和通道
  •       1939年,钱德勒叼着烟斗坐在洛杉矶德布利石油财团副总裁办公室里一边迎着空调冷风一边敲击处女作《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的时候,希特勒的炮火才点燃波兰。
      
      1944年,钱德勒刚写完平生第四本小说《湖底女人》,我相信他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因为他跟自己这辈子可能最瞧不起的一群人——好莱坞珠光宝气的电影人打上了交道。说不定他自己也没想到,同比利.怀尔德的合作,即把詹姆斯.凯恩的《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搬上银幕,却成就了最伟大的黑色电影诞生。
      
      1949年,巴黎街头基本看不到二战后的影子。戈达尔天天叼着香烟在街头乱晃,特吕弗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给电影手册去影评,梅尔维尔才从电影院里看了一场来自大西洋对岸的令他狂躁不已的电影。
      
      1958年,特吕弗的《四百击The 400 Blows》还未杀青;知道戈达尔的名字的人和对他的投资一样少;这年,钱德勒天天喝醉,大他18岁的爱人西西死了近五年,他已经对揣摩悲伤欲绝的这词的含义感到厌烦,可他仍然没有割掉自己的J8,而是写出了《重播》。这一年,钱德勒离死不远。
      
      1959,戈达尔的《筋疲力尽breathless》和特吕弗的《射杀钢琴师shooting the piano player》引爆法国电影新浪潮,秉承美国黑色电影气质的法国导演们,开始了自己的时代。
      
      1959年,留下了七部长篇和两十部短篇,以及菲利浦.马洛,这个让所有美国人为之狂热的大宝贝儿,钱德勒死掉了。
      
      阅读钱德勒的几点建议:
      1.先把书外皮的包装纸折了.
      2.忘记推理小说
      3.忘掉硬汉派
      4.忘掉时代性,你能期待30年代的洛杉矶有什么新鲜事吗?该写的早写完了。
      
      钱德勒可能是我阅读范围里最异色的作家。从廉价小说起步到死后被众多文学大师认祖归宗(没错,你的劳伦斯.布洛克和村上春树就是其中之一)。
      
      钱德勒没有密室;
      钱德勒没有不可能犯罪;
      钱德勒没有叙述性诡计;
      钱德勒没有暴风雪山庄;
      钱德勒没有无动机杀人;
      钱德勒只有那个傻子马洛。
      
      我要推翻我自己在草草读完一本钱德勒之后的评价,
      钱德勒的文字,让我觉得所有小说家都语文不及格,
      尝试翻译钱德勒文字的人,哪怕再不通顺,再撇脚,也要上天堂。
      完毕。
      
  •       欧美的侦探小说,尤其是硬汉派的,故事的模式基本都是一致的,不会有什么华丽的密室,也很少出现不可思议事件,基本就是命案出现,主角孤独地查案,最后真相大白,最多也就穿插一些爱情的戏份。这本书的核心诡计,就是互换身份,一具肿胀的尸体,掩盖了真实的身份。也就是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能成立。现在,只要稍加DNA辨认,估计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至少从这本书里,没让我觉得作者有多了不起。整体上来说,是一本过目就忘的作品
  •     是的,只要理解了那意思,很容易想象出打围工地开个口子铺着踏板的样子,其实是很有镜头感的一段描述。
    “把”字略去确实也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有道理。
  •     原译者肯定没观察过闹市区的工地,那种踏板很常见的,以前是木头的,现在有些是钢板了。
    我觉的吧,“把人行道路面”的“把”字可以不要了,虽然确实是个把字句,但不写也知道是把字句。
  •       【同人脑补无责任警告】
      
      
      湖底女人 [The Lady In The Lake, 1943]
      
      
      听起来很像湖畔诗人的得意之作,只可惜雷蒙德·钱德勒不是威廉·华兹华斯;消极浪漫主义也早就偃旗息鼓,埋在心底的暗暗杀机说到底也正是出于爱,爱的谎言太过霸道,把那弥足珍贵的信任碾为尘土。于是手捧“啊对不起”,跃入了波光粼粼的“真他妈冰爽透骨”告别之湖?
      
      说太多细节容易耗尽灵魂能量,一旦波长不一致那就分道扬镳,这又该是怎样的“难得糊涂”或“一世英名”?
      
      《湖底女人》是钱德勒作品中标题隐射最深的一本,也是他把女性着墨集中升华至最大方且最冷峻的一本。Lady与Lake如影随形,柔情满载是骗局也是跌进永恒的归宿,Lady化作使者,不乏深情地把那位苦于奔走的侦探先生菲利普·马洛拉进绿色的Lake里,梦中的她在湖中享尽了沉眠与暴动:
      
      
      【【我梦见】我在冰冷的绿色湖水深处,臂下夹着一具尸体。那尸体长长的金发在我面前漂浮着。一条眼睛凸暴、身体鼓胀、鳞片闪烁的大鱼带着腐味在我身边游来游去,还像个荡妇似的斜着眼睛看我。正当耗尽氧气时,憋得快炸的时候,那尸体活过来了,挣脱了我。接着我又与大鱼打斗起来,尸体在水中不断翻滚着,长发在飘舞。
      
      -P88】
      
      
      最终会获得安息?也许吧。也许大鱼会吃掉一切真相,然后用甜美的水泡将她全身包裹起来,这样就不会再有伤害。不会再有无辜的诱骗与无助的挣扎。世界满是诗意漫漫的水雾,只缺一记血色绚烂的唇印。女人不用介意马洛的居心,好小子马洛并不会欠扁到调戏梦中冷美人这种程度,只是他毅然闯入僵局的冲劲总会令冷尸为之一振的,至于顺而瞅几眼制服系女秘书的白大腿,也仅为暖场把戏。
      
      但本书的主题显然不是什么“英雄救美”,所以马洛你擦擦汗水就可以退下了。更帅气也更好脾气的侦探大有人在。
      
      ——有我这么不要脸的帅哥吗?
      
      我想马洛是不会这样告别,他会扬起嘴角,三分笑七分困,冷且缓慢地丢下一句“后悔是双方的”,然后推门离去。
      
      不过在《湖底女人》里,马洛的涵养值得呱啦啦鼓掌与乖宝宝亲吻。虽然嘴皮子还是那么欠,但好歹收敛了下态度,要知道态度比技巧重要得多。自掌嘴这等事对于他来说太过于张扬,还不如摸黑做几下俯卧撑,出出汗爽快爽快。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奶油小生的做法;可别想歪了,马洛爱护自家那张门脸仅仅出于【“男人的脸当然是要留给另一个男人来弄脏”】的自谦心理(来朝我吐口水吧我错了)。
      
      欺压/反欺压的戏码早已随时随地大小便,抬头兄弟低头踹也已经不算什么暴力了,至于言语那飘忽不定的神奇,又让我们轻易相信马洛的嘴贱是出于搭配欲求身体的轻度优雅。
      
      如果你没有遇见我,就好了呢——
      
      
      【我再走下克里斯家的小路,又敲了敲门环。这次有回应了。一扇小窗打开,我看着铁栅栏里出现的【相貌英俊、眼睛明亮】的男人。
      
      “吵死人了。”一个声音说。
      
      “是克里斯先生吗?”
      
      他说是,问我有什么事。我从铁栅栏里塞进一张名片,一只棕色的大手接过去。【明亮的】棕眼睛又出现了,他说:“很抱歉,今天我不想见侦探。”
      
      (两个省略号)
      
      克里斯重重地关上门,坐在长卧榻上,从银盒里抓出一根烟来,点着,怒气冲冲地看着我。我在他面前坐下,看着他。和那张照片上一样,他确实很英俊,腰身和大腿的线条都很好,栗褐色的眼睛,眼白略微有些发灰,头发较长,发梢微卷,覆盖着太阳穴,棕色肌肤毫无松弛的迹象。【他身材真好,对我而言仅此而已】,但我明白为什么女人会这么喜欢他了。
      
      -P16/P17】
      
      
      如果没有遇见你,我一定会泪如雨下死似烂菊。
      
      软男人,可称之为花瓶的男人,在《长眠不醒》里出现过一次,不过那种直接“操你妈”贴向另一个男人的小鬼,并不值得拎出来宣扬;在《湖底女人》里则平易近人许多了,与我们的传统携手并进,更有二零零八奥运等着你的姿色,不过这位克里斯靠女人吃饭也许懒得穿好裤子,更别说费心申请参赛了。
      
      在时尚的另一层面,烂白与春雪快无限趋近于透明,这就会让人费解,为什么正吵架的冤家还会口口声声提到“爱”。美剧《人人都爱雷蒙德》长青不老长眠不醒,而美剧《人人都恨克里斯》就一定一命呜呼一了百了?其实稍稍换位思考,或者偷换概念,就可以把“恨”看成更深刻的“爱”。(其实很抱歉,两者我都没有看过,扯淡之用敬请关照。)
      
      再结合史实,你就能会心一笑了。
      
      克里斯在《湖底女人》里的位置可谓微妙之极,要是没有他这枚纽扣,高潮泄得太快实在太对不起观众。马洛非常有礼貌,真亏得他压住性子,但再三强调克里斯先生的“英俊”与“身材真好”,是不是过于失态了?(不,他明明就是想偷窥!)
      
      第一人称有个好处或者说麻烦,容易把作者代入阅读里,即便你马洛有名有号,还不照样是雷蒙德·钱德勒的影分身。这样一来,马洛的评语“他的身材真好,对我而言仅此而已”也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自嘲,“但我明白为什么女人会这么喜欢他了”就变成了隐性自怜,雷蒙德/马洛为什么人人都爱,因为没有什么女人喜欢他(所以我们爱他的可怜),克里斯为什么人人要恨,因为他抢走了本该喜欢其他男人的女人们的爱。
      
      写到这里,就可以直接抛出《湖底女人》的现实坐标。
      
      故事发生并终结于,【小鹿湖】。有水自有山就好像男刚女柔一样扣合天理。不过神并不是不可僭越的,既然女人们都游向了幽深湖底,那么男人们何不一同爬上断背高山之巅呢?所谓“小鹿乱撞已成空,断背无伦何须笑”,也正是规劝人们不要在一棵树上撞死呀。
      
      
      【他使劲地点点头,“你注意过这种事情没有?两个男人在公园椅子上相遇,便开始谈论上帝。而通常人们是不跟他们最好的朋友谈论上帝的。”
      
      “是的。”
      
      -P34】
      
      
      我也想使劲点点头,就好比世间美好让我哈欠连连。两个男人,我很严肃的,也并不是非要谈论上帝才有火花(供你抽根烟),记得在保罗·奥斯特的《幽灵》里也发生过类似的过场,但很不幸,在《湖底女人》的两个苦命的男人并没有那个擦肩而过的福分。这又表明了什么,是女人操纵了甜蜜,还是男人自己撕毁了幸运,自己操翻了激情,再自己埋葬了温暖?
      
      说过分点,雷蒙德·钱德勒对女人有敬意之情可并不是对她们服服帖帖,他对她们很不好,但对男人们也不好,这样两相扯平,像是逆境里相生,他对她她她还有他他他说你们就好好扯清各自身上的乱麻不要口水唾沫八方飞溅。
      
      对待马洛,又给罩上几近苦行僧似的无形囚笼。你很酷你很帅,你很个性你很潇洒,这都没问题,但是你也很苦闷吧,你疑惑不解,你一次次陷入到黑暗中,你并不总是那么强壮,【你是个好人】,最终会遇见另一个好人并与其握手拥抱吗?
      
      
      【既没有尖叫,也没有人从大门里跑出来,更没有人吹警笛。阳光下的一切安静祥和。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只是马洛又发现一具尸体。他真是精于此道。大家应该叫我【“每天发现一宗谋杀案的马洛”】。应该派一辆灵车跟着他,以便随时调查他的发现。
      
      他真是个单纯老实的【好人】。
      
      -P104】
      
      
      马洛的自嘲终于在《湖底女人》里得以爆发,说难听点是“我有多不容易么你知道么你知道个屁呀”,说开心点是“大家好我是业余巡尸官那个什么名侦探小柯南是我孙子的孙子”。
      
      群众纷纷表示不见血不认亲。你们真以为马洛怕这套?
      
      
      【德加莫用手指【顶了顶】我的下巴:“性杀手,”他平静地说,“哼,可真吓人。”他浅浅地朝我一笑,凶狠的嘴巴是只嘴角稍稍抽了一下。
      
      -P200】
      
      
      啧啧我就说马洛你不简单,辗转攻守(不是错字)游刃有余,敢情你就是凶手?马洛先生一本正经地撇开猜疑与谎话连篇,在这本《湖底女人》里发表了最著名的审问论:【“注意到太多细节的和什么也没看到的,都是不可靠的证人。他们几乎大半的话是编造出来的。”】(-P87)所以你想证明我是凶手,那你来说呀、你说呀!
      
      开始说正经的。
      
      《湖底女人》碍于某种你知我知的电灯泡现象,你推我压的鼓掌场景已经缺席了,怎么说这也好歹是以“女人”命名的小说呀,男人们一边去滚吧!
      
      这不够正经,我重新说。
      
      《湖底女人》的女性意象挖掘如下:一、女人不是花瓶的存在,女人养得起男人也可杀了男人,那么“花瓶”就送给你了宝贝儿;二、在两性关系中,女人完全能够推倒另一方,谁让男人为爱痴狂全然不、主、动,不过话说回来,谁先栽进这个坑谁倒霉;三、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冲动,就像猫比狗更容易冲动,不过请注意,是【有些】女人比【有些】男人(-P108);四、女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女人的甜蜜不可轻食,女人的爱情只会说一句台词,【“祝你好运,再见。”】
      
      是在激怒(男)人对吧?
      
      不是的,话语权这种东西其实女人用才更能表现强势。《湖底女人》的女人还是女人,这是一个导向,因为在六年后的《小妹妹》里的女人俨然妖精般惊艳妩媚纵横宇宙,很好很黑洞了。
      
      而这句话只有女人(或者小受)用才够决绝,与骄傲:
      
      【“抱歉,某某君,但我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再和你一起生活下去了。”】(-P37)
      
      至于像克里斯那“轻量级拳击手”的绝美身姿也无法挽回残局,只能说暴殄天物还不快去卖身了么?
      
      ——正好肚子咕咕叫了两下,让我先休息一会。
      
      好了。
      
      《湖底女人》很得我心,这也已经很明显,即便我瞪大火眼金睛也没发现多少暧昧一言一行,但它的爽朗节奏愉悦了我,它的幽深山林湖岸安抚了我,还有马洛先生的那个梦,恐吓了我。仿佛催眠,你再爱我我就把你吃掉。可我还没那么软弱,对吧?
      
      在雷蒙德·钱德勒七部长篇作品里,《湖底女人》只能算是一个表现尚可的中点,这个中点的作用是构建出对称的模板,与过渡情绪、意象及光明。在前三部作品里——《长眠不醒》、《再见,吾爱》和《高窗》——菲利普·马洛仅仅是作为一个侦探,涉足案情出尽全力,可他本人(指魂)还是游离在案件(指物)之外;但从《湖底女人》开始,从那类似于“两个男人相遇便开始探讨上帝”的偶然性开始,马洛不知不觉把脚浸入到这潭泥水里,而不似以前那样过水不沾。在后三部——《小妹妹》、《漫长的告别》和《重播》——的表现就更为亲切,马洛已经融进了被作者魔掌操纵的故事里,他开始等待,他变得更深情,最后孕育出最自然的告别。
      
      至于光明的过渡,这与马洛的“习惯性昏厥”有关。简单说来,人到中年难免惆怅,所以越到后面,他由心所带出的情绪也变得低沉与难释。
      
      对称性的表现很明显。
      
      第二本《再见,吾爱》与倒数第二本《漫长的告别》开场口吻就像十多年未见也如昨日一般亲近,酒吧、男人、搭讪、黑暗,这些调和在一起准是杯好酒。第三本《高窗》与倒数第三本《小妹妹》的关键皆在于一张照片,照片就是破解一切纠结关系的利刃。第一本《长眠不醒》是二重奏,间或即兴变化,向古典致敬又颇有挣扎,“井”成了最浓郁的意象;最后一本《重播》前奏散乱随意,进阶演绎也很琐碎,它一环扣三叹的结构令其脱离了一般侦探小说的框架,尾声荡漾又满是意犹未尽的虚空,“海”成了最绵长的意象。
      
      《湖底女人》把某段结局赫然亮在标题里,也是仅有的一次天机泄露。这正考验了技巧与节奏,钱德勒先生也就没顾得上派马洛先生更仔细更闲适地去观湖光山色,算是唯一的不足吧。
      
      【不过没关系,有什么比拜访尸体更重要的事情呢?】
      
      
      07/24/2008
  •     挺赞同的对钱德勒的看法。
  •     看到第11张就知道结局啦!
  •     2008-12-15 15:13:00 基度山伯爵
      pulp fiction,呵呵,我脑海中是sin city!
    -------------------------------------------
    pulp fiction指的不是那部已成符号的电影。
    pulp fiction指的就是字面的意思。
  •     @peano 第一句看似是在讲The Athletic Club,但实际上是借它说特洛尔大厦的位置,因为TAC和本小说实际上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它只是一个地标性建筑,指明特洛尔大厦在洛杉矶的位置。从这句的句式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以虚构的特洛尔大厦为地标说明TAC的位置。其实特洛尔大厦也不完全是虚构的,它的真身是洛杉矶的James Oviatt Build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Oviatt_Building),钱德勒在那里工作过。这栋大楼完工于1927年,当时应该也是一栋赫赫有名的4A级写字楼了。而其所在的第六大街在洛杉矶市中心的腹地,二三十年代是这里的黄金时期,应该有说不尽的繁华锦盛。
  •       最近午夜文库侦探小说看太多了,这部小说在众多悬疑小说中就不那么突出了,总之悬疑似乎设置的有些明显,这个侦探形象塑造的到有点特点,不是超人,更接近于普通人,倒是很亲民的感觉,还可以吧。
  •     有尸体有侦探有警察有无间道~~~终于看了一部最像侦探小说的
  •     严重赞同狮子青铜
  •     pulp fiction,呵呵,我脑海中是sin city!
  •     还不错,人物塑造没话说,就是情节再稍微紧凑一点就好了
  •       吸引人的经典侦探小说。
      书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大多数男人都能忍受他们所必须忍受的,事情真的来了,会毫不回避地迎上去。
      这样的一句话写在那个男权当道的时代是可以非常理解的,但在现在的社会中,不论男女其实都应该这样,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底线的话,稍微容忍一下其实又何尝不可呢?!
      可如果真的事情来到了面前请不要退缩,大胆面对,积极解决就是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应对的,只看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有多大而已!
      
      个人的看法而已。
  •     哇,炎帝的青评!
  •     推理小说,我的至爱
  •       钱德勒的特质在于用极富镜头感的语言构筑出四十年代的社会浮世绘,用简练精准的对白和出神入化的比喻塑造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一切构成了一个钱德勒式的语言苍穹,笼罩于全书中。倘若翻译语感不行,让读者出离,就会像亚特兰蒂斯外层的气泡,只能看到那壮阔的废墟。
      
      ===================考据党的节奏的分割线==============
      
      刚刚和@peano 君讨论特洛尔大厦和运动俱乐部的关系,又搜了搜关于特洛尔大厦的一些信息:
      
      “其实特洛尔大厦也不完全是虚构的,它的真身是洛杉矶的James Oviatt Build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Oviatt_Building),钱德勒在那里工作过。这栋大楼完工于1927年,当时应该也是一栋赫赫有名的4A级写字楼了。而其所在的第六大街在洛杉矶市中心的腹地,二三十年代是这里的黄金时期,应该有说不尽的繁华锦盛。”
      
      另外,小说开篇所讲的橡皮砖被挖起的段落是有深意的,这本书出版于1943年,故事背景是三十年代末期,二战刚刚爆发。由于美国的橡胶依赖亚洲进口(而亚洲橡胶工业基本被日本控制),所以出现了我们大炼钢铁时的情景——各种橡胶制品都被政府回收拿去造飞机和卡车轮胎这类战略物资了。(几乎所有战争机器都需要橡胶。有兴趣可以看这个http://www.nationalww2museum.org/learn/education/for-students/ww2-history/at-a-glance/rubber.pdf,二战橡胶史,哈哈)合成橡胶也是这个时候诞生的哟。
      
      所以开篇提到的橡皮砖被挖起来交给政府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拿去造战争机器。这样一来,冷峻气息跃然纸上。
      于是在翻译中,这段路面便不能再翻译成是被翻新了……
      
      =======================回到正题的分割线================
      
      纵观这本,翻译腔浓重得基本上可以还原英语原句了。
      
      随便翻了一页:
      
      (第18章,第1段)健身俱乐部在对街的一个街角处(a corner一定要译成“一个街角处”吗?……),离特洛尔大厦只有半个街区。我走过去,往北走到入口处(此处真是嚼不尽的别扭)。以前的橡胶人行道已换成玫瑰色的水泥地面(橡胶人行道这种东西真是很难理解呢,公共水泥地面是玫瑰色的??)。周围有着树篱(“有着”树篱?“有着”??至少“种着树篱”吧!!),留出一道窄窄的出入口,这里挤满了吃完午餐回办公室上班的人。
      
      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The Athletic Club was on a corner across the street and half a block down from the Treloar Building. I crossed and walked north to the entrance. They had finished laying rose-colored concrete where the rubber sidewalk had been. It was fenced around, leaving a narrow gangway in and out of the building. The space was clotted with office help going in from lunch.
      
      The Athletic Club, 明显是比特洛尔大厦更具地标性的一栋建筑,在这里是通过它来描述特洛尔大厦的地理位置;half a block down,就算按照中文的上北下南也知道它在特洛尔大厦以南半个街区外。这也点名了马洛这个时候是从The Athletic Club开始往北走的,所以后面有I crossed and walked north to the entrance。
      如果要说钱德勒的文笔好,也就是在这些地方,他用聊聊几笔勾勒了特洛尔大厦的优越地理位置,The Athletic Club用心上网搜一下就知道是洛杉矶一处会员制的高档俱乐部,中文叫“运动俱乐部”,这家俱乐部始于1880年,就是在小说中的时期也有50年历史了,不接散客,还拥有自己的酒店。
      
      下面一句,rose-colored sidewalk,其实这里的rose-color就是我们常见的红砖的颜色,我个人是很难把“玫瑰”这个意向和水泥路面联系在一起的,阅读的时候一旦看见“玫瑰色水泥”,就觉得翻译腔挡都挡不住。另外,这句话写在这里是为了呼应开篇第一段“前面的人行道由黑白两色的橡胶砖铺成。现在,他们正把它们(他们正把它们……叫我如何吐槽是好?)挖起来交给市政府。”
      
      “It was fenced around”,在铺路工程这个前提下就很好理解了,是施工打围的意思。试问,您能想象在洛杉矶闹市区的大楼四周种一圈树篱吗?再说冬青树篱可是hedge不是fence哟。下一句,“留住一道窄窄的出入口”,难道这逻辑不奇怪吗?特洛尔大厦再怎么说也是一栋高洋上的写字楼,一个窄窄的出入口太不大气了啊!肿么能这样?
      其实是译者不理解原句“gangway”是啥意思,我个人有个小小的方法,遇到不懂的单词,尤其是名词,尤其是中文里面不怎么见到的东西,用谷娘搜这个单词的图片,出来的往往比字典词典靠谱,按字典翻译,这个gangway是“舷梯;跳板;进出通路;座间过道”,但是查查谷娘图片,再结合上下文就明白了,这是因为铺水泥路面,为了防止踩花水泥而铺的一层踏板。
      
      最后一句,going in the building是本句需要强调的,挤在这里干什么?好玩吗?其实是为了进大楼去上班,而不是强调他们挤在这里。
      
      最后是我翻译的,虽然不是很好,但自认为比书的通顺易懂。
      
      与洛杉矶运动俱乐部隔着一个路口、半个街区开外便是特洛尔大厦。我过了公路,往北走到大楼入口处。人行道上的橡皮砖已被全数挖走,换成了砖红色水泥路面。大楼周围尚有一圈围栏,上面开了个铺着踏板的窄口,算是大楼的出入口。吃完午饭的白领们从这里挤进大楼,堵得就像血栓。
      
      
      其实这一段是很有场景感的一段描述,可以想象马洛经过洛杉矶的车水马龙,豪华的运动俱乐部,门口出入这道貌岸然的有钱人,嘈杂的路口,人行道打着围栏在翻新,朝九晚五挣口饭吃的白领……描绘出一幅三十年代末期美国大都市的社会风景画。不过在译者这段翻译中,直接跳过这段也未尝不可。
  •     冷硬派的看得很少
  •     泪流满面,google dictionary直接取词gangway给的是“让路!借光!”
    我二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