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靠什么赢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10831318
作者:周倩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2000多年的中日关系,一直在友邻与对手之间游走,谁都不容忍失败。两国激烈的经济对决态势,促使我们共同思考:
日本振兴,为何屡屡以中国为对手?
“甲午中日战争”的悲剧会否重演?
中国与日本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哪一项“中国优势”令日本深感压力?
如何发挥“中国优势”反超日本?
中国崛起将突破哪些产业壁垒?
本书作者从工业竞争的角度出发,列举鲜为人知的案例及数据,深入解析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以及可能反超日本的“中国优势”,指明中国面临的产业壁垒,发掘中国崛起的后劲。

书籍目录

序:致每一位爱国的中国人
1
壹 日本振兴,为何屡屡以中国为对手?
2
01 绕不开的千年对手
2
02 赢在“资本财富”
4
03 中国制造PK日本制造
6
04 真正的战书:工业差距
10
05 最怕被人俯视的民族
14
06 悲观的“竞争对手意识”
15
贰 甲午之战,日本真正的实力在哪儿?
17
01 甲午战争,其实是在打产业战
17
02 换了先进的皮囊,却流着腐朽的血液
19
03 没有重工业,注定要挨打
21
04 工业文明失落的“黄金十年”
22
叁 中国工业,如何在世界格局中绝地反击?
25
01 鏖战中的工业化雄心
25
02 战后“空壳”的逆势崛起
27
03 柔道战略:产业鳄人的攻势
28
04 “日本经验”在中国复制
31
05 世界博弈下的中日大变局
33
肆 知己知彼,中日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36
01 实力差距:30年?50年?
36
02 经济效率:“非组装”出来的GDP
38
03 商业信仰:“经营四圣”的工业精神
40
04 经济占领:比“武力战”更强的威慑力
42
05 小国大业:世界顶尖的中小企业
43
06 溃败假象:日本困境中的真实力
47
07 产业阳谋:产业链布局+专利布局
49
伍 企业大角力,中国胜算有几何?
52
01 日本害怕“贸易战”吗
52
02 假如“日本制造”抽离中国
54
03 日本企业家的制胜方式
56
04 谁在幕后支撑着“日本制造”
60
05 中日“高铁”大博弈
63
陆 哪一项“中国优势”,令日本深感压力?
64
01 1%利润率的背后是什么
64
02 不为订单发愁的大飞机产业
65
03 中国市场是“战略性武器”
67
04 “中国买下了欧洲”
69
柒 哪一项“技术红利”,使中国反超日本?
71
01 互联网巨头拼杀出江湖
71
02 “壳”与“核”的较量
72
03 大牌企业的遗产重负
75
04 产业格局中的优胜劣汰
76
05 中国公司的“蓝海战略”
77
捌 超越对手,应从哪里迈步?
79
01 工业决定成败
79
02 产业崛起与产业空洞化
81
03 重复英国的“产业没落”
82
04 财富盛宴,中国可分一杯羹
86
05 中美人才战争,日本是看客
88
玖 中国崛起,将突破哪些产业壁垒?
89
01 缺乏工业精神的年轻人
89
02 中国不需要第二个李嘉诚
93
03 制造领域的隐痛:核心技术
95
04 “山寨”会导致加速落后
96
05 打好“技术战”任重而道远
98
06 高层次的工业竞争逻辑
101
07 中国崛起的后劲
103

内容概要

周倩
知名财经作家,私募人士。对产业经济学有独特研究,陆续发表产经评论近百万字。曾为多家职业机构做过投资和企业分析,为大户资金的运作做过操盘策划,有独特的资本经营能力。被誉为“难得的视野极为宽广的财经观察家”。
已出版有《财务总监》《投资总监》《操盘》《操纵》《颠覆:商业模式的危机与新生》等多部财经著作。


 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今年是甲午年,很容易联想到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时还是清朝末年,中国是落后被挨打的局面。120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地位有了哪些变化?我们和日本的经济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国和日本是邻国。历史上,就产生过很多的纠缠。先秦时期,徐福东渡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在海岛定居然后繁衍人类,形成了现在的日本国。虽然一直被认为是传说,却将中国和日本联系到了一起。明代,戚继光带领军队抗击海上倭寇。清代末年发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到了民国时期,自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们抗击日寇侵略长达8年之久。此外,日本还实际占领台湾若干年。这些纠缠的历史,无不是日本人侵略,中国人抗击最终平定。尤其是8年抗战日本侵略者,这段历史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注定了在民间人们对日本的敌对情绪久久不能散去。看了这本《中国经济靠什么赢》,我们了解了当前中日经济的一些现状和对比。与其敌视,我想不如思考。正因为之前的民间敌对情绪一直弥漫不散,加上近年日本的一些小动作,使得民众说起日本来仍然有一部分相当愤怒。与此同时,我想我们有一些观念需要改变。一是不要一味的去仇恨。景凯旋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他们已成为我们的儿子》,讲述的是用宽容来对待异国侵略的战死者。并说“一个民族只有放下了偏见,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才能赢得尊严。”因为仇恨而砸日产车、砸日本店,这是愚昧的行为,不可取。二是要看到日本的长处,学习日本经济的发展思路。比如本书提到的日本尖端产业。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但一味以人多去搏取利益,只能是花最大的力气得到最少的利益。真正的利益还是看技术。三是更要看到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突出成就。中国应当摒弃山寨产品,朝技术方向大发展。创新科技,发展科技,最终才能赢。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本书的第八章,《超越对手,应从哪里迈步》。古人讲,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敌人的目的是战胜敌人。然后对照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一章节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很专业,分析的方面也很到位。文字讲述通俗易懂,并不高深。读完本书可以很全面地了解当下我们中国和日本所面临的竞争和机遇以及挑战。
  •     中国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实上,中国人忧患意识落后于日本。日本这个孤悬于太平洋的岛国,国土狭小多灾难,土地贫瘠多山地,资源匮乏多人口,生存环境确实不好。日本人从来没有中国人那种“地大物博”的先天优越感,日本国民的普遍想法是:日本天生不足,后天必须多努力。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二战期间,日本的无线电广播成天叫嚷“物质资源是有限度的”“毫无疑问,物质性的事物不能维持一千年”“(敌方)数量要以(我方)训练来抵挡,钢铁要用肉弹来碰撞。”战争失败使日本人意识到“光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要有物质作为强大后盾。在上世纪80年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日本人的危机感依然没有减弱。当年,日本以很低的价格从中国进口了不少精煤,用于填海和储存,现在,精煤的价格已翻了几番。在铁矿石进口长期缺乏定价权的问题上,日本不像中国喜欢批判三大矿山的“垄断”,日本企业在几十年前就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购得海外矿业公司的大量股权。哪怕日本现在仍然制造了世界20%多的机床,拥有世界60%多的工业机器人,是世界三大专利大国之一,控制着决定未来产业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但是日本仍对自己“强国地位的松动”抱有极大的危机感。日本为什么公开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其实,日本是在刻意树立对手,刺激自身的发展。作为日本的对手,中国靠什么去赢?难道就靠出口大量廉价商品,积累的巨额外汇吗?有钱可以买下很多东西,比如仅长江实业一家企业,就收购了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电力供应)、英国水务(为英国7%人口供水)、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控制英国近三成的天然气市场)。但是,这些资产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一个国家的“极端制造”能力,才是真正的国力象征。什么是“极端制造”?一是极端的小,比如芯片产业,日本对中国有压倒性的优势,日本出口的芯片有一半是销往中国,而中国国产的芯片,只占本土市场极小的份额。二是极端的大,比如高端燃气轮机,发电厂、轮船、特种车辆(像是坦克)都要用到它,当今世界是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通用电气拥有燃气轮机的最尖端技术,法国、意大利只属于第二军团,中国还要向意大利引进技术。现在还不能说日本正处于衰落之中,日本在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自动化技术等等顶级技术上至少领先中国15年,研发能力还要领先更多。在国人看《新闻联播》替日本严重的赤字危机和人口老龄化“操心”时,人家却依然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因为国人很少了解中国的真正实力和实力的形成过程。作者没有刻意去贬低或者抬高日本,而是从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指标、细分的工业领域出发,对中日两国的实力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分析现状及未来走向。这本书以日本为坐标,为大众提供一份很具体的中国国力分析报告。
  •     初看这本书的书名,写得很low,感觉好像是天涯上中年失业大叔的愤青贴。细看之下,其实是一份还不错的中日产业对比分析报告,可惜了的是逻辑不够清楚。作者从汽车、电子、机械、航天等等行业对比分析了中日之间的优势劣势。中国的市场容量,政府的运作效率和强有力的扶持力度。日本的技术积累。中国的航天科技,高铁,互联网,金融产业。日本的制造业,主要是关键的零部件。此外,日本除了产业问题,还有老龄化的问题,不吸收外来移民的问题等等。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如果没看这本书 我对日本经济的理解真的如媒体所说的那样。。。
  •     一般的宏观分析,很多只是事实与数字的摘录,前后行文逻辑缺乏一致性,观点甚至相互冲突,对技术的表述有点想当然!
  •     看不下去,明天再看一次。
  •     比较精辟地大致解读了中日之间经济层面的实力角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