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沧桑

出版日期:2014-8-20
ISBN:9787208124841
作者:葛剑雄
页数:295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98年,葛剑雄教授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及《看得见的沧桑》,二十多年后,本社邀请作者对原书进行调整和增补,仍沿用原来的书名,作为“脉望丛书”一种出版。本书主要收录了葛教授多来年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文史随笔和散文游记,广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古迹、师友交往、人文反思等。写作语言生动,史料扎实,在平易通俗的文风中,讲述中国历史的各种旧闻新知,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知识性。作者还新撰写《再版后记》一篇,说明了相关编选情况。
封底文字
在一个资讯发达甚至过剩的时代,无论历史学家多么希望忠于史实,多么愿意如实记载,却不得不作出自己的选择。至于后人如何使用这些历史记录,评价这段历史,那就更无法预料。但是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记录历史的执着与认真,不怕得罪最高统治者,不避斧钺,甚至不惜赔上合族的性命。他们记录历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们的记录是给谁看的呢?显然不是给当事人或统治者看的,当然也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给主宰历史者看的,而这一位或一群主宰者就是天、神灵或祖先。时至今日,记录历史的技术手段和信息的保存已毫无困难,皇权不复存在,绝大多数人也不再信天命天意,但历史记录真实了吗?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辑.儒冠不误身......................................................1
儒冠不误身.................................................3
—— 秦汉之际的儒生与刘邦
货殖何罪...................................................21
——读《史记·货殖列传》
阴险的篡夺者,还是失败的改革家...............35
—— 我看王莽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57
—— 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麻城孝感乡................................................74
—— 湖广移民的根
清乾隆年间尹壮图上疏事件始末..................79
古代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92
官与吏:谁统,谁治...................................98
—— 封建时代的奇特现象
历史人才分布研究二题.............................105
第二辑.自古长安不易居.......................................... 113
中国历史地理学.......................................115
——二千年常新的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问世...................................................121
历史,真有那么大的价值..........................126
历史记录,真实了吗.................................131
并非语言学的语言问题.............................136
汉字是一个整体.......................................144
山寨无法成功,文化尚须创新....................147
是什么导致传统文化断裂..........................151
传统节日的基础是信仰.............................155
自古长安不易居.......................................158
疆域与领土..............................................164
第三辑.看得见的沧桑.............................................. 167
失之交臂.................................................169
——东汉甘英出使罗马帝国
一场改变世界文化史的战争.......................171
杜环及其《经行记》..................................173
吴哥古迹的最早记载.................................175
《使琉球录》与钓鱼岛的归属.....................177
图理琛与土尔扈特人的回归.......................179
成功的引进.............................................. 181
——清初的全国地图测绘成功之后的落后.......................................183
康熙皇帝为何不修长城.............................185
隋文帝的政策和燕荣的对策.......................187
驿传制度与公费旅游.................................188
虎父犬子,皇帝自当别论..........................190
两千年前对生态平衡的认识.......................192
最早的“南水北调”设想..........................194
看得见的沧桑...........................................196
鄱阳湖曾是大平原....................................198
人间几度凉热...........................................200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2
厚葬与毁林..............................................204
皇帝为何寻访黄河源.................................206
从未启用的首都——明中都.......................208
江南何时变天堂.......................................210
隋炀帝与延安...........................................212
大名府与北京...........................................214
铁路与行政区驻地....................................216
城市和市.................................................218
古人并非多子多福....................................220
宋朝人一家几口.......................................222
“崇祯二十四年”的户籍............................224
也谈古代户口簿.......................................226
古人何时过年...........................................228
汉姓与汉族..............................................229
苏北人与苏州人.......................................231
第四辑.真正的归宿.................................................. 233
超越死亡.................................................235
两件有关《海瑞罢官》的小事....................239
我有一本《水》.........................................241
愿《水》长流...........................................243
二八年华正当时.......................................245
——庆贺周有光先生一百零八岁寿辰同行人.....................................................249
走近阿里.................................................254
巴塞罗那掠影...........................................270
真正的归宿..............................................282
——访胡志明出生地
世博会应该展示中国,更要学习世界..........286
北极点一天..............................................289
——2011年7月17日日记
再版后记.................................................................... 293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葛剑雄 1945年生于浙江湖州。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等。


 看得见的沧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最早读葛剑雄先生的书,是上大学那会儿,读的是《统一与分裂》。经过“史无前例”,中国学者的中文水平下滑得厉害,至少比道德水平下滑得厉害,这让葛先生的书有点鹤立鸡群的意思。当然,批评的人也不少,但批评的多是观点,非关文字。有余味的文字,和心灵相关。所以看见《看得见的沧桑》,就毫不犹豫地拿下了。这本随笔集涉及面广,多与葛先生的专业历史地理有关。说到户口问题,一个例子很有趣。汉武帝时期,户籍不能随意迁移,长安、关中户籍有很高的含金量。楼船将军杨仆同志虽有权有钱,却因是个关外人被人耻笑。杨仆多方活动无法将户籍迁入关中,终于使出绝招,上书武帝,请求自费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从现在的河南灵宝移至新安)。汉武帝正想扩大关中范围,欣然批准,杨仆如愿以偿自动获得了关中户籍。现在的京城户籍也很金贵,但有哪位有杨同志这样的本钱。当然了,有杨同志这样本钱的人,也没有杨同志这样疯狂。前几日安徽考古所以为专家来参观,提到正勘测凤阳明中都,有部分复建的打算,立即想到葛先生书中《从未启用的首都——明中都》这篇文章。文中提到,1961年,安徽省公布凤阳皇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史无前例”期间的1969年,凤阳县竟组织人力拔拆皇城,第二年虽经省文化局制止,已经所剩不多了。不由暗叹,我们现在也经常被组织去干这干那,组织者和被组织者变了,但“组织”这件事儿却一直没有变,这件事不变,历史恐怕就避免不了重演。对“史无前例”这件事,葛先生反复致意,近代文化的断裂,和它有直接的关系。“近代的确存在文化断裂,那是由于某些文化载体受到损害或毁灭。仅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就有多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遭受迫害,从此丧失传承的能力!又有多少典籍文献被付之一炬!这才是文化断裂的真正原因。”作为历史学家,葛先生对正在进行时的历史也是敏感的。大概出于对历史记录的真实表示忧虑,他也记录下了自己的几段经历,最有意思的是卡扎菲这一段。2003年3月29日,葛先生与央视、凤凰卫视“走进非洲”北线摄制组赴利比亚,实地感受了“卡扎菲特色”。在边检站接待室,几位“人民代表”为了让葛先生一行聆听对卡扎菲的赞颂,留了他们近一个小时。一位妇女人民代表喋喋不休,要说明的是全世界只有利比亚人民真正获得解放的理由,因为在领袖领导下妇女也获得解放。“以后的几天,无论是遍布全国的专供学习卡扎菲著作(已译成50中文字)的‘绿宝书中心’,还是在盘山公路旁岩石上巨大的绿色标语;无论是在规模宏大的国际会议中心,还是设备先进的海水淡化厂;无论是女子学校的升旗仪式,还是市人民代表(相当市长)的会见;卡扎菲的名字和影响无处不在。”卡扎菲的故乡,他就读过的小学改建为革命博物馆,葛先生坐在卡扎菲坐过的课桌椅上,听取了馆长(卡扎菲小学同学)对其不平凡童年的介绍。拍摄卡扎菲住地,葛一行分乘三辆车,经过三道戒备森严的铁门和层层安检,最后来到兵营中一座被炸的小楼。葛先生问新闻司长朱玛:“卡扎菲毕竟年过六十,他考虑过交班吗?会不会像外界所传让他的儿子接班呢?”朱玛回答:“这一切都会由人民作决定。”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后被枪杀。朱玛说的话变成了现实,不过结果和他想象的有些偏差。这话说的真好:这一切都会由人民作决定。
  •     前几天海昏侯的真面目终于公布,我迫不及待地跟学生聊起这件事情。初一的小孩子,一听到老师不上课了,给他们扯淡,他们自然乐意听,并且问题还不少。我跟他们提到: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主人刘贺,在汉朝当过皇帝,没多久就被废了,接着下放来当王,再后来被下放当侯。汉书记载,刘贺立为天子后,「日益骄溢,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大臣进谏不听」,最后才当了 27 天皇帝就被以霍光为首的权臣废黜。而在登基之前,刘贺更有「行淫乱」、无视礼仪等罪状。于是,刘贺便带着「汉废帝」的名号,以「有昏君之心,无昏君之命」的形象流传于世。自近代以降,不断有史家为海昏侯刘贺翻案,认为其被废黜皆源于与霍光的权力斗争。而这次海昏侯墓的发掘,也强烈地支持了这一观点。目前已在墓中发现了孔子像、棋盘等文教用品,更有大量竹简书籍,这些都还原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贵族形象。据考古专家组介绍,上万枚竹简中,目前已经辨认出《易经》《论语》《礼记》等古代典籍。而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识读,人们对刘贺的认识还将更加深入。学生问:那我怎么知道历史书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给的回答是:我们永远无法真实地还原历史,但是经过广泛地研究史料,再深入地考证和对比,我们一定可以还原出最接近真实历史的景象。学术界的前辈们为此奋斗了一代又一代,希望你们中间也能有人接起这一棒,成为新的一代历史学家。说回葛先生的这本书。书里文章很多,主题也杂,这里仅就《历史记录,真实了吗?》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想。葛先生提到历史纪录的真实性问题,他首先提到史官的起源:「史官最终从巫师中分化出来,但其主要特点还是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坚持记录的真实性就是重要的原则。因为天、神灵、祖先是不可欺瞒的,否则就会受到天谴或报应。于是就产生了孔子的“《春秋》笔法”,通过用词的贬褒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不同的评价,以达到扬善隐恶、维护礼仪秩序的目的。」好一个「春秋笔法」,按今天的说法,明明就是「夹带私货」嘛!史官肩负着如实记载的使命,可是史官也会受到复古心态的影响(古人就是好啊就是好)。意识到自己写下的东西也会被后人援用,甚至奉为圭臬,史官便不得不「注意影响」。这亦是一种实用主义精神的体现:现实需要摆在面钱,职业操守就稍微让让步吧。「春秋笔法」无非是暗藏褒贬,到了后来,随着君权神授思想被采用,皇权蒙上了神秘色彩,皇帝即上天在人世的代言人,情况就开始复杂起来了:「一方面,皇帝是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天的意旨,所以史官的记录必须遵守皇帝的旨意,必须解释本朝的成立和兴盛合乎天意,顺应天命。特别是在编纂史书时,这成为最高的政治原则,也是对史料取舍删改的唯一标准。但另一方面,一旦史官发现或认为皇帝的言行与天意、天命不符,就会使他们左右为难,或者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那一旦遇到这种冲突的情形,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多数史官无法抗拒皇权的淫威,只能以曲笔顺从,甚至完全按照皇帝的意愿编造史实,而以“天意”自欺欺人」。今天倘若还有专门的史官的话,大约就是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了吧。至于专门「写史」的人员,已经散落到记者、作家和各路博客与微博用户之中,不再单独列为一门职业。在信息匮乏、教育程度落后的古代,虽然史官不一定会秉笔直书,但好歹整个国家会写字的人也就那么些,写了还传世的更少,大家的文章相互比对一下,总还算容易研究。而当今信息大爆炸以后,如何向后人呈现这个年代的面貌?固然,统计数据、文件档案、媒体报道、文学作品……这些都可以算是今人留给后人的研究素材。但当每个人都可以说话、每个人的言辞都可以传世之时,单份素材的重要性和可信度便被稀释了。想到这里,不禁替后世的历史学者感到心疼。恐怕一百个研究者的眼里,能有一百〇一个 21 世纪吧。而这样的情形出现时,政客们一定是最高兴的。在那一百〇一个 21 世纪里,总有一个可以为我所用,援引过来证明我的正确性嘛!今人有云,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未来也许可以真正实现历史由人民书写,可是终究却还是得由胜利者来解释。算来算去,车轮下的群众,终究是难逃一劫。(深夜疾书,逻辑混乱,见谅。)
  •     葛剑雄:旧邦新命: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旧邦新命”,前面两个字应该是用不到多解释了。我们中国,是个旧邦。当然,所谓旧,就是说她历史悠久。上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如埃及、巴比伦。但是,我们从夏、商、周开始到现在,历史基本上是延续的。现在阿拉伯文化,从人到文化,到观念,完全都改变掉了,而且今天埃及也不能说把古埃及历史传下来。中国可以说是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从古到今一以贯之,基本延续的国家。    对华夏民族来讲,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曾经遇到过许多异族入侵,比如匈奴人进来了,鲜卑人进来了,契丹人、女真人,然后蒙古人,最后是满洲人。但进来以后的结果,我们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蒙古进来时,他把北方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汉人建立的南宋,还有在今天云南建立的大理,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应该讲全部征服了。蒙古完全是军事上的征服者,但最后,蒙古族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间,已经逐渐逐渐地被传统文化所改变。比如说它刚刚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曾发过很残酷的命令:围城三天不投降的,城破后统统杀光。当时有人向蒙古的统治者建议:“汉人无补于国,请悉空其地以为牧地”。但是等到忽必烈决定进攻宋朝的时候,他发布的诏书里面已经变了,提出“保护农桑”,他看到了农业的重要。所以元朝时间尽管比较短,但蒙古的统治者已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讲到元朝就说破坏,可是我们今天的省哪里来的?正是从元朝开始。元朝建行省,到明朝、清朝,到现在。它非但继承了中国传统制度,而且有所发展。    再说满族,前一阵子,阎崇年在讲满族历史,人家打他,当时记者问我的看法怎么样,我就说如果这话真是他讲的,那是不妥当的。后来我在台湾正好碰到阎崇年,他说我没讲错,网上都是瞎说。那我跟他讲,你应该辟谣。这里牵涉到什么问题呢?满人应该讲他进关之初,的确是相当残酷的。比如强制改变汉人传统的服饰,比如留辫子,这在当时,汉族普遍认为那是奇耻大辱。汉人的回答是宁可不留头,也要留发,发生了激烈的反抗。在清朝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人死了寿衣不是用满族的服饰,不是长袍马褂,而是原来的明朝服饰。挂着祖宗的像,不是穿着满族服装,服饰还是照原来的。有一个历史大家可能不知道,朝鲜是坚持原来的中国传过去的所谓汉家衣冠,坚决不肯换衣服,激烈地反抗。所以朝鲜,你们可以看韩国,他保留了传统服装,就是明朝传过去的,他从来没有剃过头发。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像孔子讲的“礼失求诸野”,这里没有了,你到周边去找,朝鲜半岛是一个典型。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只看到少数的韩国人盛气凌人地自吹,他们本质上对自己文化是不自信的,真正信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辛亥革命以后,一批汉族的遗老遗少还有句话,叫“自古得天下,未有如本朝之仁者”,就是说自古得天下没有像我们清朝这样讲仁义的。关键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在汉族激烈的反抗中间,他们终于认识到,仅仅用军事征服是不行的,还需要文化。等到三藩之乱平息,天下平定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清朝安定下来就开始修明史,修明朝的历史。在修明朝的历史中间,充分肯定明朝原来是有天命的,是正统。凡是投降清朝的,像洪承畴这些人,统统专门立个《贰臣传》。相反地,对抵抗清朝的,像史可法这些人,全部列为忠臣,老百姓抵抗死了的统统记名,大规模地表彰。而且清朝所做的文化上的大规模工程,是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做过的。清朝把能够整理的古籍几乎全整理了。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满族原来的特点已经不大有了,那些八旗的军官,骑马要人抬上去,拉弓拉不动要旁边人帮忙;反过来呢,他们出了很好的画家,书法家。你发现满人唱京剧,我们京剧有今天的地位,主要要感谢慈禧太后这些王公贵族,是他们大力提倡,否则今天京剧成为不了国剧。要说国剧的话,首先因为他们的提倡把地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中国文化并不因为朝代的更替,并不因为统治者民族成分的改变而随着改变,而是基本继承的。到了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起义者,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照理应该支持他的汉族,并没有支持他。因为没人把他看成是一个民族之间的纷争。而且最后镇压太平天国的不是满族的绿营,八旗兵,也不是蒙古的骑兵,而是汉族的一批知识分子,带领农民组成的乡土武装,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为什么太平天国会被镇压,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力量。如果洪秀全是打着民族斗争的旗号,那么至少他可以得到大多数汉族人的支持。孙中山刚开始搞革命,曾经提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打民族的牌,后来才打出民主共和,包括满族也在里面。洪秀全搞的是拜上帝会,把一个西方的宗教引过来,偏偏从一开始就摧毁中国文化。而且洪秀全刚刚从永安城里突围出来,就开始杀读书人,逼着读书人要么当兵,要么跟他做苦力,要么砍头,就是不许读书。最厉害的是把孔子的牌位扔在粪坑里面,到一个地方就把文庙都烧掉,正因为这样才激起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他的强烈愤慨。曾国藩起兵之时,写了一个《讨粤匪檄》,因为洪秀全是广西人,叫“粤匪”。一般老百姓叫“长毛”。这篇檄文里面有几句话讲到孔子、孟子在九泉之下痛哭,如果我们再不起来反抗,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孔子、孟子?    今天的讲座名字之所以叫新命,是因为文化本身是发展的。不仅今天我们讲的文化在发展,其实《诗经》里面讲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表达这个意思了。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今天讲的孔子的思想已经不是当初孔子原始的思想。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间,无论是他涉及到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其实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凡是一个有相当长历史的民族,一个群体,一个地区,都有一个传统文化。比如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枪支最多的,因为美国有这个传统。美国在开国的过程中间,它要夺取这些土地,面对着印第安人的反抗,所以美国的开拓过程形成一个带枪的传统,并且已经把它写进了法律。他们认为这是人权,你不能剥夺的一个权利,这是保卫自己。英国也有传统,打猎被看做贵族身份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一定的规格,穿一定的服装,骑马什么都有很多讲究,这是显示本人高雅文化的一种传统。环保主义者不认同,但是人家就有这套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方式,我认为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面形成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我们古代的先民,他们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比今天艰苦,对资源的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一般的话只能用一次资源,还不能用二次资源,所以人们跳不出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上海,现在说有六千年的文明,就是上海的福泉山发现的文化层。同时在我们附近,有浙江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有的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以前,这些文化,大都是早期发达,然后衰落,最后突然结束。照理呢,我们挖到了六千年前的文化,五千年、四千年,应该有完整的剖面,现在呢,六千年有了,到四千年以后就没有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做出很科学的解释。有的人说是发生战争,比较流行的讲法呢,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海水倒灌,人们就跑到黄河流域去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哪里?在黄河流域。但是几十年以前,就有水利专家提出了疑问,黄河流域是不可能有持续多年的洪水的。长江流域也一样。这个治水只有在海边。只有在海水倒灌的时候他才长期留在这里。然后慢慢退走。所以呢,现在有些学者大胆地推测,大禹治水本来应该是沿海的事。随着大禹的后人迁到黄河流域,才把这个故事带过去了。中国的文化,早期的文明是满天星斗,但是到了四千年、三千年这一阶段,大多数都聚集到黄河流域去了。因为从地理环境讲,当时的黄河流域,黄河中游、下游,是最容易开发的。我们的先民就在开发的过程中成为华夏诸族,慢慢形成汉族。汉族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最依靠节气,中国根据太阳,制定了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因为农业关系,天文学非常发达。我们有着不少世界纪录,比如说中国是最早记录太阳黑子的,又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测量那个日食、月食也是很早的。这都是因为最早的史官和巫师其实是合在一起的。天文官,也是史官,他要记录天象,那么如果出现日食就表示皇帝或者国君被黑暗的势力遮住了,皇帝就是受了蒙蔽。这种天人感应,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到底真的假的,我们不可断言。据说汉光武帝刘秀一次碰到了没有当皇帝之前的老朋友严子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一起睡觉,谈到后来睡着了,严子陵就把腿搁到刘秀的肚子上了。据说第二天早上,天文官就报告昨天晚上星象有变,客星侵入紫薇座,紫薇座是皇帝的地方。总之,农业民族要维持这样的统治,需要采取种种措施,其中一点就是借助于自然的力量,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儒家的传统核心。    我认为儒家核心是一种理性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的维持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依靠一种人伦道德。家庭之中,敬老开始。诸如《大学》里面讲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农业生产,单独个人的生产有困难,就要集体进行生产。等到后来情况变了,生产力到一定的程度,单独的家庭对统治者更加有利。因为统治者征收赋税,是根据家庭为单位的。而且,你一个孩子成年了以后,强制他分家,实际是迫使他提高生存的能力,所以小家庭就逐步逐步成为时尚。这些东西都揭示了农业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很多伦理是建立在一个孝的基础上,孝是有特殊内容的。孝不仅仅是包括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而且基本维持着这样一个家庭内部的等级制度。一直到清朝,有一个法律,就是忤逆罪。如果子孙打父母,打祖父祖母,这就叫做大逆不道,非但要判死刑,甚至可以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匈奴人则不一样,匈奴靠打仗,年纪大的打不动了,就不再受到尊重。而且,一家人住在一个帐篷里面,男女不分。父亲死了,妈妈作为继母嫁给儿子。所以王昭君其实到了匈奴很悲惨,因为她要按照匈奴的习俗。开始嫁给一个单于,单于死了,她再嫁给单于的儿子,当然不是她生的儿子。如果等这个单于死了,她还活着,她还是要再嫁。在匈奴这个地方,为了保持人口的绵延,就必须充分利用女性的生育能力。但是汉族因为人口众多,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但是也有例外,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人口大减,皇帝却把寡妇都组织起来送到前线,去嫁给将士,稳定军心。还有,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曾经发表一个文告,规定全国所有的寡妇都要限期再嫁。中国开始正式大规模地讲究守节是在宋朝。欧阳修《五代史》上记载有个寡妇因为别人拉了一下她的手臂就把自己的手给砍掉了。到了明朝、清朝,这种贞操观念更厉害,这些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在汉朝时候只有六千万,到北宋已经突破一亿。到明朝的话,人口已经有了两亿,到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是四亿,这就是原因。很多的文化,因为我们以前往往总是站在汉族的立场,站在华夏的立场,都认为什么东西都是最精美,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缺点。    一个文化,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有他优秀的地方,也会在另一方面不发达。例如,汉族人表演歌舞,形体语言上的表达肯定是不如少数民族,但是在文学文字上有优势。有一幅图,敦煌里有,在其他地方也有,是描绘佛祖涅盘了,他的门徒在周围分别在表达自己的悲哀。有的人在割耳朵,有的人在刮脸,有的人在痛哭,旁边有个脸比较白的像汉人样子的人,拿了一个东西,估计是在念悼词。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是永远没有办法被后人或者被我们所取代的。这是他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他要不断地发展,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汉族传统上的贞洁观念,其实就是适应人口众多的情况而产生的。汉族也有许多东西是外来的,比如凳子,孔子讲课时弟子都是席地而坐的,凳子是胡人发明的。韩国人、日本人固守着我们华夏的传统,到现在一部分人还习惯于席地而坐。再有就是以前男人下面穿的是裙子,不穿长裤的,所以到了战国时候赵武灵王的一个著名的改革叫胡服骑射,学习骑马,学习穿胡人的衣服,有利于行动和打仗。到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中国以前几千年来从来没碰到过的。工业化的生产下面,农业社会的许多观念都变化了。我们知道,实际上从明朝开始,传教士进来以后,中国传统观念就开始受到冲击。在变的过程中间,我们国家大多数知识分子开始是不承认外来文明,认为外国人的地方是蛮夷之地。有个湖南人叫郭嵩焘,当时派他去做驻英国大使,湖南觉得这样的人竟然到蛮夷的地方去,要开除他的省籍。后来去的人多了,特别是清朝派人考察回来,才逐渐改变了对外国的看法。发展到今天没有哪个人说不能学外国的文化,但是现在关键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个传统文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他说文化有不变的,有变的。文化的根源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所以儒家传统文化,基本的道德人伦我认为是不变的,但是他表达方式形式要变。这个变就是要适应现在,这个就是现代化的过程。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适应工业化或者后工业化的社会,因为时间很短,而我们社会真正进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认为在中国的民间,作用最大的一种观念就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宗教,维持社会的就是依靠这种观念。但是今天,我们把这些观念叫做迷信,统统都破除了,那么我们拿什么来代替呢?    今天我们讲传统的时候,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传统要不要创新?中国未来会不会产生宗教?我们未来如果仅仅靠传统的孔孟的言论,能不能使大家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信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有这样的信念,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加深,这个社会的变革,必定会逐步产生与这个变革相适应的,与我们这个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在这个前提下面,让我们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使我们这个民族内部更加和谐,对外更加亲和,在人类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我想讲的“旧邦新命”。    来源:新民晚报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以史鉴今!
  •     从葛先生的分裂与统一中一路细细品读。北方的将军,南方的相,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历史的长河不断,时代的沧桑易现。
  •     这是本并不多少养分的杂文集,除了第一辑儒冠不误生之外,其余的内容要么是短短数百字并不深入的随笔,要么就是些老掉牙的游记:略感失望。
  •     在上班的路上每天读几篇,终于读完,既轻松又有收获,几篇游记写的有点意思。想起,今年的上海书展,无意间的闯进,始得一见,也算是和先生有了一面之缘,留下的签名也算是满足了父亲的一个愿望。
  •     2014年10月29日,阅毕。一本文集,短短的文章,近近的历史,印象最深是葛先生记下谭其骧先生对京剧海瑞罢官评价:京戏重在唱做,不在乎故事情节。有些老戏,故事极其简单不合情理,唱词粗鄙根本不通,但只要唱做好听动人,就是好戏。
  •     延续了葛教授的一贯风格,语言平实,说理透彻。
  •     文笔灵动可亲。
  •     此书以史为料,直抒观点,着实精彩。全书的切入点较多,前篇长文议述新颖,后篇随笔干练精短。阅读之中,感慨沧桑岁月的沉淀,历史学者写的书,更多一份穿越历史时光的透彻,时空被细细揣摩切片。而读者透过这些璀璨的时空切片,看见了更大的世界。
  •     这样寓趣味和知识一体的小品文、随笔是最好的读的,既轻松又有收获。
  •     好久前讀過舊版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