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人物原型45种》书评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300194192
作者:维多利亚•林恩•施密特
页数:247页

这许多,够了吗? 不,还不够。

记得以前看一个古代的智慧故事。一个皇帝出题,问大臣门,你们知道,明天有多少人通过城门嘛?一个聪明的大臣说,只有两人,男人和女人。其实,这个大臣,耍了个小聪明。因为皇帝的说的是多少“个”人进出 城门 ,而大臣回答成了“类”。似乎另一个答案是说的是十二个,因为按照十二属相来说,也能包含了所有进出的人。其实,皇帝问的比较无理,大臣的机智,也就不用深究了。只不过,要是把所有的人都分成了“类”,那么未免就会显得单调得多了。眼前的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的副标题是创造独特角色的神话模型,就使用了把小说人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作者依据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特征和正邪两面的原则,引导大家设定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叫作“神话原型批评”。这个流派的人事认为,神话是文学的源头,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因此,这本书的作者也就依照希腊神话中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了,这几十种“人物原型”。如果有个人告诉你,读过这本书知道那么几十种人物原型,就知道了所有小说中的人物应该怎样塑造。我还是劝您不要相信,因为小说,要向我门展示的不光是人物分类,不光是我们对人物的想象,不光是我们生活经验的映射。小说还承载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承载着情感的传达,承载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只谈“分类+设定”就能塑造好人物?恐怕这样的想法,更接近一些冒险类和角色扮演类游戏中的角色设定而已。不过,这本书所谈的内容,对我们认识人有所帮助,比如详细研究一个人的优缺点,具体到一个人生活中的小细节,这种细致入微的考察,可能对那些想做侦探和泡妞把妹的青年人有所启发。毕竟作者用到很多心理学上的知识,例如把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七种需要,转换为了七种促进人物行动的动力基础——虽然这是从《让一个好剧本变得更精彩》中移植过来的。在书中,作者为每种原型人物配备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样本,这一点是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一些西方影片和剧集的人物,倒是也有一定帮助的。说实话,“原型批评”这种追溯到神话的方式,我们虽然不是十分熟悉,但却经常使用另一种方式来沟通小说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种方式就是,类型化。“莽张飞”说的不是张飞,只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莽撞而已,”活诸葛“也不是讲诸葛亮,“陈世美”是有固定语义的评价语,而戏台上“白脸曹操的奸”,“红脸关羽的忠”,则更是人物原型的映射。不是我们不尊重神话,只是我们知道,类型化的小说人物,没有多大意思,大家期望看到的是人物的差异性,而这种期待,不是几十种“原型”所能满足的——当然,只是要轻松娱乐一下,自然另当别论。

人物必须来自生活?no!

如果你是一位作者,而你创作的作品大多犯了人物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毛病。你该如何处理此事?细致入微的刻画固然不错,可对于没有丰富生活经验与观察机会的人而言,要写出精彩的人物实在难上加难。而且,哪怕有时间观察,写得出来的效果未必是自己想要的。本书可以充分且必要地帮助我们解决该难题。它采用诸多来自书籍与影视作品里的人物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刻画思路。贯穿全书的人物典例来自希腊神话,主要分为正反面的男主,正反面的女主,配角三部分。举个有意思的例子,书中将阿波罗视作商人与反叛者。因为商人关心事业,忙忙碌碌,感情淡薄,甚至会为了利益而反叛。但是,人有千面,他的优点同样不可忽略,他极度热衷于组织,热爱他的本行,他是遵守制度的典型。如此,希腊神话里的这位人物,不再只是驾着太阳车日复一日的单调模样,反而经过深入挖掘研究后变得有血有肉。当然,书中没有明示阿波罗的形象该生动到何种程度,只给出了借鉴阿波罗形象的影视与书籍。值得一提的是配角部分,配角人物如何衬托主角呢?可以采用象征手法,例如《绿野仙踪》的狮子象征少女的勇气。也可采用翻版手法,主角渴望成为配角那样的人,如此,自然而然就讲主角的部分特色刻画出来了。简而言之,配角可以是主角原型里挖掘出来的片段或翻版。如此一说,是不是觉得写一篇有诸多人物的作品,可以很简单呢?的确,创作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当我们不知该创作何种人物时,我们只需借鉴多种书中推荐的值得研读的材料,再结合神话故事深入理解,便会发现头脑中出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其实有时候,我们读到某本书,非常喜欢某人物,便也会情不自禁的在自己写的故事里融入那人的身影。尽管这些人物并非来自我们生活,而是来自我们阅读书籍历经思索后的感知,可这种做法并无不可。它恰恰是本书打算教会我们的东西。那道留在我们心底,引诱我们用文字语言和故事深入挖掘的人物身影,就是书中所说的人物原型。如果能将这些原型结合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人物,作品的效果会更佳。或许许多人不认同创意写作书系的这些创新写作理念,但无论如何,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传统理论中人物原型必须来自生活的概念,似乎已经被内容繁杂的讯息潮流彻底打破了呢。

恶趣味对应一下中国神话人物(女性版)

1. 阿芙洛狄忒(诱人缪斯与蛇蝎美人)——素女黄帝的生理学启蒙老师素老师2. 阿尔忒弥斯(亚马逊女子与蛇发女妖)—— 九天玄女中国神话体系中的女战神3. 雅典娜(父亲的女儿与背后中伤者)—— 女魃黄帝的女儿,传说中促成黄帝打败蚩尤的神助攻(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助攻)4. 得墨忒耳(养育者与过度控制的母亲)—— 王母娘娘严谨的称法是“西王母”,在正经神话中并无多少八卦、但在民间传说中存在感颇高的难缠丈母娘→_→5. 赫拉(女族长与被嘲笑的女人)—— 娥皇、女英忠诚坚贞的家庭主妇6. 赫斯提亚(神秘主义者与背叛者)—— 宓妃因为爱上一条河所以来到一座城的文艺女子7. 伊西斯(女救世主与毁灭者)—— 女娲还不给创世女神娘娘跪下8. 珀尔塞福涅(少女与问题少女)——精卫好奇心杀死中二少女

饱满的人物形象是这样创造的

我认为文学创作是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积累的一种爆发,更多靠的是一种创作的灵感。因为每部文学作品都是原创性的劳动成果,都是不可复制的。一直以来,以为文学创作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项活动。在我的心目中,认为文学创作是很神圣很玄妙的东西。读过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文学创作也有很多技术性的成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完全是可以学习、借鉴、运用的。这就为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以前读过的文学理论书籍大都充斥着抽象高深的术语,这种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使这门学问愈发显得高深莫测,拒人于千里之外,对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读过本书才知道,原来文学创作指导书竟然可以这么通俗易懂。以前虽然对一些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有一点认识,但不是非常清晰,在读本书的过程中,经常有拨云见日的感觉,使我旧有的认识得到了廓清。如,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关系上,推动故事往前发展的是角色的反应,而不是情节的安排。也就是说,在某个情境,一个角色要做什么事,并不是因为作者的情节安排让他这么做,而应该是因为他的性格促使他这么做。所以,写作时,更应该设置的是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才是决定情节发展的关键。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习作者,可能更多地去设置情节了,这是本末倒置的。我们对角色性格的设置,往往是流于平面化的,非常单薄,而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复杂的,所以,乏味的平面化的设计,就会使人物失真,缺乏感染力。作为一部好的作品,使我们难忘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中性格富有深度和立体感的人物。基于一些作者只写他们想写的东西而不去考虑读者的需求,本书认为这样的作品不会打动人。如果想要作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就要尽可能的为读者付出,教导他们、帮助他们。本书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希腊神话,提炼出了45个人物原型(附录中介绍了新增的第46个原型,是源于经典角色的现代原型),为我们提供了构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蓝图。而这些原型,它们的动机、恐惧、关心的事物等具有独特性,它们不是某个人的看法,而是全人类经验的结晶。“作家一旦表现了原型,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这样,就可以使读者感到自己并非在阅读某个作家的片面经历,而是人类的集体经验。在这样的作品阅读中,读者才能获取人生智慧,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本书中,作者对45个经典人物原型进行了模式化的解析,并且结合经典的电视、电影、文学作品进行阐释,非常易于读者学习和借鉴使用——当然,创作过程中不可能照搬模式,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对这些原型人物的解析过程,其实是引导习作者打开写作思路的过程,只有思路打开了,塑造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为人们所喜爱。角色原型一经确定,则各自的旅程原型就会引导我们确定故事的基本框架。这样,对于故事的结构和方向就无需多想了,只需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塑造有趣的角色和给故事增加新的进展上即可。相信每一个文学创作的实践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创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帮助他们思索、探寻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达成作品对读者的教导和帮助作用。

一般,举例陌生,认同感较差

一般,很一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把它当做那种人格分析的书来读,回想一下,发现不对。这是剧本经典人物写作,不是心理分析。于是赶快把读书期待转回来。前一大半还好,后面女性与男性的旅程感觉就十分牵强附会了,特别是吉尔伽美什的片段。也或许是我看的剧本/电影本就不多的缘故,或许如果有主题思路相近但举例都是以日本动画、漫画、游戏 、轻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来举例的话,我对这本书的认同感能更多一些吧。

成功故事的基石

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心理中未被直接感知的集体无意识的外化,远古时期以神话人物为载体,其后以英雄人物、救世主、大地母亲、魔鬼等原型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这些原始意象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他们符合了人们某种心理需求。因此本书以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希腊神话作为基础,从这个角度探讨创作的内核。创作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写作新手苦思冥想如何在情节上夺人眼球,结构上另辟蹊径,然后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僵局,慢慢觉得故事进行不下去了。作者在开篇便点破迷津,吸引人的结构和角色性格都有一个模式,换言之,其实大框架早就有了,需要精加工的是符合原型的人物塑造。这本书没有一步步地教导每个篇章该如何写,而是着力于对作品原型的把握。在看这本书前,我看了另一本创作指导书《我写的故事胜过你写的!》,两本书的核心观念十分相似,目的都在于让读者学会在大方向上确定故事发展方向,明晰想要确定的主角属于哪个原型,发展阶段经典的故事结构。就结构而言,两者殊途同归,《我的故事胜过你写的!》从剧本整体发展的角度上来谈四幕式结构,而本书从男性与女性主角的性格发展历程着手,探讨成功故事的情节脉络。但可惜的是这个构建过程比较笼统,看这本书必须和其他细节化的指导书对照着来看,才能对其主旨有较深的体会。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将神话人物作为基点,延伸出正反两个原型,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影视或文学作品时,觉得某个人物显得不够真实,这是因为他的行为与身份不符,导致情节上的不协调。作者介绍的发展性格弧线也很有帮助,与原型组合的那些角色其实包括了反派和推动情节的重要配角,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和人物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另外正反原型可以用于一个人物的性格发展上,如果塑造得好,将会是一个很丰满并且吸引人的角色。我想,作家之所以会有人物发展脱离自身控制的感觉,是因为当越来越多的细枝末节出现以后,这个人物将会变得愈发生动,任何改动必须符合他的发展弧线,再想按照喜好作出天马行空的变化,就剥夺了人物本身的魅力。《经典人物原型45种》可作为写作启蒙书阅读,学习什么是塑造成功故事的基石。

游戏式的写作旅程

作者在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原型并不是出自某一个人对人们的看法,而是全人类看人经验的结晶。它并非个人判断与假定。”人与人之间或许正如两片雪花一般不会一模一样,但是追本溯源,许多事物是相通的,本源又是相同的,变化更多的是存在与发展中。从接地气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对网文写作来说非常好的人物塑造教程,当然也适用于写长篇小说的人。因为作者描述的神话模型,我认为格局相对比较大,所以更适合长篇的作品,而译者序中,男性旅程情节发展模式“天真-顿悟-幻灭-觉醒”也让我觉得与流行的网文有微妙的类似。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32个主角原型和13个配角原型,通过对各个原型人物的提问,使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从写作本身来说,发问式的方法就非常好,如果写不下去了,卡文了怎么办?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行了。初看这句话时并不理解,也不觉有所帮助,其实实际上是不知道问自己什么问题。从塑造人物的角度,对于如何填补人物的性格,作者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你的主角害怕什么?关心什么?动力是什么?其他角色是如何看待他的?先要树立自己角色的价值观,这决定他的未来之路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在面对不同的挑战时的反应又是如何。这实在太像一个游戏,初时你选择你的角色,为他选择样貌和服装等等外在的表现,又要为他设定性格,在他真正踏上旅途之后,你可以开始设定另一个角色,作为他的对手亦或是他的伙伴。书中也有讲解主角原型与什么样的配角原型可以在一起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且有影视剧的举例说明,写作的趣味大大提升。从现在流行的网文来看,尽管未知作者是否刻意使用了写作技巧,令人称赞的小说里,主角往往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另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主角原型与它的反面角色列在一起,分别描述他们的优势和弱点、角色动力(欲望驱使)、外界看法以及发展性格弧线。条框清晰明确,没有灵感的时候,翻一翻这本书,也许会有新的启发。这是一本不错的写作参考书,对于写小说还没有形成系统概念的人不妨一读,一定会有收获。

深层次创作指南

第一次接触原型理论,还是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听台湾世新大学一教授讲座,她讲的是营销手段与理念的最新发展,但运用的理论就是荣格的原型理论,而且通过一系列广告案例来解释父辈、英雄等原型,看那些想象力的广告案例,再想起国内傻逼的营销理论,让我很感叹两岸学术的差距。自此以后,我就开始关注荣格、关注原型理论的发展。遗憾的是,相关理论的中文版,只有台湾有寥寥数本,大陆除了荣格全集外,在跨学科应用方面几乎空白。现在5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大学终于引进出版了这本从文学创作角度研究原型的著作,着实意义非凡。可以说,单从文学创作上讲,每一位成功的作家,都是玩原型的高手,而真正玩转了原型,也有助于一个人更好的成为出色的作家。读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之前,最好能先对荣格的相关心理学理论做一个粗浅的了解,不然很可能云里雾里。荣格认为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他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原始意象的同义词就是原型,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荣格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当然,《经典人物原型45种》并没有死板教条,而是从文学角度简化了荣格的理论,并作出了突破性创新。如书名《经典人物原型45种》所言,这本书归纳出了45种文学创作中的原型,基本涵盖了小说中的各类角色。更巧妙的是,书中有大量选自文学作品、影视剧的例子,便于使读者在自己知识储备结构的基础上来理解原型——从“国王”原型,到神奇女侠的“亚马逊女子”和格温娜维尔的“少女”原型。比如雅典娜这个原型,作者就把她总结为父亲的女儿与中伤者的角色,分析这个角色的正面和反面。认为这个角色需要呆在城市里,呆在荒野没有书看的打击是不可承受的,如果仔细对照作者所列出的参考角色,还真是那么回事。个人以为,这本书除了有助于写作者创作角色,更有利于普通读者了解人性,人性固然复杂,但大约也就是这45种原型的排列组合而已,有的突出,有的潜在,此消彼长而已。读了这本书,不仅有助于阅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阅读人心,当然了,前提是你不能机械化阅读。

书中自有真意

经常能看到作家在作品的后记中无奈地表示:“写着写着,故事就往我无法控制的阶段发展了。最后搞得结局和我当初设想的完全不同。”这话看起来真是又无奈又自豪。其实作为一个暂时没有作家梦的人翻开这本书的心情是有点微妙的。当初的目的很单纯,只是想学着站在作家的角度看待作品中的人物。不是说作品是作家的心灵延伸、对世界的观察与体悟,其中的人物则是了解这一切的窗口么。如果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也许就能更靠近作家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带着这个愿望翻开书,有点小惊讶,感觉像是做完心理测试以后正在探寻选项的答案。A是缪斯,D是美杜莎……最关心什么,最害怕什么,别人眼中的样子,优点,缺点……不愧是提炼自荣格心理学的角色原型,让人在洞察作品之前顺便审视了内心。说是46个原型,好像很容易让人看透。但是这些原型就好像颜料一般,混合比例不同、浓淡成都不同,产生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色泽。再加上与不同人物碰撞后,又会让人物成长,改变这些原型的比例……看来要生物了解人物,还是和了解他人一样困难重重啊。幸好在书页间,起码还能梳理出成长的轨迹。除了关于原型的介绍,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写作感悟也让人记忆深刻。他说——要体现人物的挣扎,让人物成长,让故事推向高潮,一定要让人物面对自己最害怕的事情。比如母亲害怕游泳,就让她面对必须游泳才能保护自己孩子的境况。这时战胜恐惧而迸发的母爱之情才更让人动容。仔细一想,这条定律似乎真的被屡试不爽。斯嘉丽不也是在家园被毁之后一夜长大么。作品如此,人生不也如此么。

你笔下所有的人物都在这里开PARTY

《经典人物原型45种》中这样提到——对心理学家来说,原型就像心理指纹。而对创作者来说,原型就是构造人物的蓝图。我认为,作者维多利亚•林恩•施密特创作这本书中,受到荣格的深刻影响。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文学即人学”的绝佳佐证。同时,如作者文中引用的琳达•西格的书中所阐释的七种角色动力——生存、安全保障、爱和归属、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认识和理解的需求、审美、自我实现。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马斯洛的影子。所以,使我最有感触的是,似乎“创意写作书系”的作者全部在做“越界”的事,都在跳出文学反观文学。我想,这样的开阔视角才是最值得创作者借鉴的。事实上,作者在书中提供了46种原型,不是所谓的45种。比如女主角的原型——阿芙洛狄忒、雅典娜、赫拉、赫斯提亚等等,男主角的原型——阿波罗、阿瑞斯、哈迪斯、赫尔墨斯等等;包括配角的种类——朋友、对手、象征。超出作者写作的原意,我认为更加精彩的是最后一个部分的概括和描述——女性旅程和男性旅程的构建。女性旅程和男性旅程各自九个阶段的两相对比与映照,使人深刻地认识到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异,无论来自于个体自身还是社会影响,女性和男性的自身完成有着迥异的轨迹。比如,女性会用到的策略包括:天真、灰姑娘、取悦、例外、失望。但最终,无论男女,都要在这样的跋涉的终点,找到“内心”,获得“勇气”。无论参与的人是男是女、无论有多少张面孔,在这个盛大的然而又是诡谲莫辨的PARTY上,摘下面具的那一刻,每个人终要找到自己。这是小说创作的使命,也是作为一个人的最高使命。

他们和应选择的路

“文学即是人学”,一定程度上这话一点儿也没错,尤其是对于通俗小说,成功的人物塑造,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投射在人物身上,与他们一起经历喜与悲。除此之外,另一个要素则是好的故事,二者一道,奠定了通俗小说引人入胜的基石。本书作为指南性读物,旨在引导使用者创作并丰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加入情节,帮助笔下人物踏上他们应选择的旅程。对于仅停留在仅欣赏别人笔下的故事自己却极少动笔创造这一层面的读者,本书将教会他们以解构的视角来欣赏文学、影视作品——即归纳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质,进而发现他们和他们选择的历程之间的必然性。建立以上对虚构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便是原型理论。这一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发展起来,虽然同属于心理分析学派,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片面用“性欲”为原始驱动力概况一切心理现象的看法,对心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与描述,并力图探究人类心理的“集体潜意识”,在荣格的理论中,神话、传说这些原始的文学作品,均占有一席之地。借助荣格的理论,我们得以回答“什么是他们和应选择的道路”这样的问题。欲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进行一番解构。他们,即人物原型。大而化之,这些原型是对人类心理特质的分类与概括,虽然个体的经历千差万别,性格也全不尽然相似,但总是有规律可循。因为无论在何种文化、何种社群中,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广泛的准则还在,因此在一个团体中,最终结果是每个人都会找到其独特的生态位,相应地,便产生了国王、救世主、女族长、引诱者、养育者等一系列角色。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虽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但是其基本的性格特质是一样的,例如,无论中外,无论何种族群,总有那么一群人,通常是女性,她们体现出了利他主义的特质和对一些对象的寄托式的关怀,便可以归类为养育者类型。而对于故事创作,要描写这样一位女子的心路历程,则需要了解其心理特质,这样人物开展的一切行为,才不显得突兀,在心理特征上自相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原型不等于类型化的模板,原型是人物在场景和情节中做出选择的心理依据,是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要点,而不是对于人物过于简单和片面的概括。接下来,应选择的路,则是人物所要经历的历程。促使人物踏上他们的旅程进行改变的动力,无非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某一重,有的故事中主人公至于危险情境下疲于奔命,有的故事中主人公需要获得自己身份的发现与认同,便对应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的原型,在面对同一情境下,每种需求之于他们而言价值不同,因而做出选择时受到的牵制不同,这导致了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并且,男女因为自身力量、获得的外部支持与出发时的处境不同,男性和女性的成长之旅也体现出了趋势化的差异:男性一路都在抗拒,女性则一路都在发现。因此男性旅程中让渡一部分权力获得重生,女性旅程中获得一部分权力进行自我实现,是永恒的主题,在此过程中还牵涉到了男性自我的觉醒和女性对恐惧的克服。这便是他们所要选择的路,看上去随机却又充满了必然。所以,讲一个好故事本身就是一次接近内心的过程,人物的塑造脱不出心理原型,人物的历程则逃不出自我发现之旅。最后,祝读过本书或者即将阅读本书的人,能够成为优秀的讲故事的人,或者理智清醒而挑剔的读者。

给大众看的文学批评著作

对于文学批评,感觉总是那么远离大众。那些陌生的概念,总是不接地气。但是维多利亚•林恩•施密特的这部《经典人物原型45种》 却显得那么亲切可人。对于原型批评其实早已有之。早在弗洛伊德就曾断言,“支配着我们的行动的,不是意识,而是无意识”卡尔•荣格则进一步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体无意识转移到集体无意识,强调人类心理的社会文化因素,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类心理探索事业。   荣格将人类心理分为三个部分:个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其中,“个人无意识有赖于层次更深和渊源更久远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属于历史而非个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是种族对人类历史的记忆,它包含着非个人的神话特征”神话的起源尚无从知晓,但肯定不是个人心理的获得物,而应归属于一般的人类心理模式。集体无意识被定义为原型。原型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发表了其成名作《批评的解剖》,接受了荣格关于神话和原型的思想,将它们发展为自成体系的批评方法,世称原型批评,或者神话批评。  心理分析批评家都提出这样的假设: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作家写小说的主要动机,是要满足某些隐秘的欲望。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梦幻,只有把握了艺术主体的隐秘欲望,才能透彻地阐释文本。在荣格看来,呈现在作品之中的主要不是个人无意识,而是集体无意识。决定文学作品意义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因此,要透彻地阐释文本,关键是要对文本之中的原型进行探索,探讨它的历史文化因素,探究其神话渊源。施密特在前辈的基础上,提炼出32个主角原型和13个配角原型,从他们关心和害怕的事物、动力以及他人看法等角度,对这些原型的内心世界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并列举了众多影视角色、文学形象、历史人物来给读者一种更为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定位是教师、学生和写作爱好者。因此在指导写作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热爱写作,那就不容错过

我已经记不清楚,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是我看过的第几本创意写作书系的书了。自从人大社的创意写作书系出版以来,我一直对此套书十分地支持,我几乎读遍了整个创意写作书系的书。我非常地喜欢这套书,也非常喜欢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可以说是写作中人物这个元素的一个公式表。作者为我们总结了四十五种经典人物原型,可以说,那些经典文学、影视剧中的人物无一在这四十五种原型之外,掌握了这四十五种经典人物原型,基本上所有的人物你都可以掌握、了解,深刻认识。以前我也写过一些文学作品,我作品中的人物都相当地苍白,现在读了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我觉得自己了解了很多以前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我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想根据这四十五种人物原型来创造一些不同的人物形象。要知道,以前我自己写的那些人物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写的。虽然那些人物形象的职业、身高、外表等其他东西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性格却都大同小异,和自己相当地类似。纵使这样,完全根据自己的性格写出的人物也不够鲜明,因为我无法抓住适合这个人物性格的冲突点,现在,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告诉了我各种人物性格的冲突点,我可以按照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所讲的内容,给不同性格的人物制造冲突,而且这些冲突还相当地真实有力。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中除了给我们那些主角和配角的人物原型之外,还教我们如何构建女性和男性的故事旅程。对于这一部分,我的理解不是特别深刻,按照我的理解,我想是如何构建一个女性或者男性为主角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包括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中提供的九个步骤。对于我这种写作还懵懵懂懂的人来讲,这些步骤真的是太棒了,拥有了他们我觉得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事半功倍,而且我也找到了明确的写作方向和步聚,受益非浅。不过,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也有一些对写作的负面影响,至少我认为这些人物构造以及故事的构造有一些过于八股了。虽然绝大多数的故事都难逃这四十五种人物和这两种故事旅程,但是这些模块类的东西有点儿限制了作者们的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大家对于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的态度应该是借鉴和了解,并不是完全地照本宣科,我们必须要加上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写出深刻、优秀的作品来。不论如何,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是相当不错的,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热爱写作的人来说,这本《经典人物原型45种》就像是一本工具书,我们必须拥有。


 经典人物原型45种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