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弱越暗越美丽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39958705
作者:李淼
页数:234页

作者简介

“弱”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暗”其实是一股巨大的存在
“美丽”其实是科学照进现实后爆发的诗意
他是科学家,他是诗人,他是音乐发烧友,他跨过肉身,飞向“终极”
【内容简介】
婚姻原来是“四年之痒”?
宇宙的秘密都在气泡巧克力里?
暗宇宙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评王朔如何荒腔走板混搭《金刚经》与《时间简史》
林黛玉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
本书从生活的最细微处开始着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物质世界中那些简洁又美丽的法则。本书从宇宙到人心,从牛顿到王朔,从热巧克力到命运,涉及的知识领域广阔得惊人,用科学来解释生活的可能性和多元化,既严谨又八卦,带你发现科技人文交融之美,探索精神生活的多维空间。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聆听宇宙的音乐•严锋/ 001
推荐序二 星空、诗人、梦想及其他•蓝蓝 / 005
自 序一个理论家的自白 / 010
新生活
四年之痒 / 002
王朔的时间简史 / 005
雀巢巧克力的秘密 / 011
点击率、引用率和谷歌数 / 015
别致的博彩 / 019
生活中的对数 / 023
智商与智慧 / 027
我在雾都北京 / 031
我们的创造力哪去了? / 034
额外维、魔术与灵魂存在 / 037
理论研究的花车效应 / 040
认知是一种幸福 / 043
原子钟在滴答 / 047
缸中的大脑 / 051
物种大灭绝:过去和未来 / 055
阿凡达的灵魂传输 / 059
创造力和孤独感 / 062
另一只鼓的鼓点 / 066
变成一个环保主义者 / 068
穿越到洛阳 / 072
霍金的大设计 / 077
新知客
从量子到量子文学 / 082
宇宙中的那些空隙…… / 086
爱因斯坦放出的精灵 / 091
模拟黑洞 / 094
三维
:一个幻象世界 / 098
作为预言家的牛顿:2060年才是世界末日? / 102
关于宇宙学的“哲学”思考 / 105
宇宙撕裂,万物消失 / 112
魔鬼在细节中 / 117
第三枚苹果(上)/ 121
第三枚苹果(下)/ 125
时光之箭 / 128
读不懂的时间 / 132
弦论:一些事物的理论 / 136
顽固的幻觉——时空 / 140
新神话
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一)/ 144
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二)/ 147
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三)/ 151
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四)/ 155
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五)/ 159
新科学
科学和宗教矛盾吗? / 164
科学与宗教的分野 / 168
东方神秘主义和物理学 / 172
诗歌
PK科学 / 176
玻璃球艺术 / 180
科幻会影响科学吗? / 184
粒子物理的前景 / 188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公开信 / 192
世界是平的(一)/ 196
世界是平的(二)/ 199
新世界
我是谁? / 204
理论家的荣耀和尴尬 / 208
我的科学与文学 / 212
我的专业我的诗 / 216
我的爱因斯坦梦 / 219
人类的一大步 / 222
学者、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 / 227
第三种文化 / 231

编辑推荐

《越弱越暗越美丽》是物理学家李淼的第一部人文科普随笔集,话题深入科技与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弦论、暗物质、额外维、黑洞高深的物理问题,与散落其中的诗歌、音乐、神话、科幻、时光机器等奇思妙想构成一部谐和的交响曲,极具可读性与启发性。用科学之眼透视世界,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带你走进一场天马行空的奇幻之旅。

前言

数学家哈代同学写过一本《一个数学家的自白》,这是通常的翻译,严格地说,应该翻译为“一个数学家的辩解”。我没有哈代的成就,也就只能自白而不能辩解了。    哈代写那本书,本意是想说明研究纯数学的动机。他有英国人的贵族精神,认为纯数学的价值就是它的自身。知识不一定有用,或者说,不一定有功利的效用。    纯粹数学不需要辩解,因为对数学发展的推动除了来自其他学科的要求,还有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包括数学概念的自我创新,基于数学本身提出的难题和逻辑扩张。    理论物理则完全不同,尽管有些时候理论物理的问题也是自身逻辑扩张的结果(如广义相对论),但最终要实验来检验。不能证伪的理论不是科学。然而,我研究理论物理,起初的动机恐怕和哈代一样,只是出于好奇,只是觉得理论物理本身很美。因为,将世界上的万物纳入几个原理上简单的方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答案。    我大学毕业以后从宇宙学开始做研究,经过超对称、超弦,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宇宙学,当然,弦论也还在做,二十多年下来,研究的基本是纯理论问题。最终回到宇宙学,还是因为弦论发展的结果,虽然实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七八年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谱中的涨落的测量,不断有新结果,几乎每周都听到新闻,自然不知不觉地对我产生了影响。台大黄伟彦教授不遗余力地推动宇宙学研究,对我再次研究宇宙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弦论到了21世纪,面临很大的难题。弦论自身的确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如何解释一个不为零的宇宙学常数,或暗能量?如何回答粒子物理中的问题?我们到底在容纳粒子标准模型的同时,能不能够确切地作出新的粒子物理预言?这个问题单子可以开得很长,但很遗憾,没有一个问题在可见的未来能够得到回答。这就是弦论目前遇到的大难题。十年前,我还在相信弦论自身的逻辑发展足以推动弦论的发展,直到有一天我们一举写下基本方程,计算出一些重要的物理量。现在我基本改变了看法,不觉得弦论下一步的重大进展会来自理论自身的发展,而是觉得实验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关键的实验可能来自宇宙学,也可能来自LHC(即Large Harden Collider,大型强子对撞机),更有可能来自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的某些实验。    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你研究纯弦论问题可以,但是要记住,你只是在研究数学物理,不是理论物理本身。数学物理有自身的价值判断,你要按照这些价值判断做研究,这样才可能不至于在做不动研究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做了一辈子不知所云的事情。我甚至说,如果LHC的实验还不能证明超对称是存在的话,你需要打算做一点与物理更密切的问题了,虽然出于爱好,你还可以继续研究纯弦论问题。    什么是纯弦论问题?这包括弦论的基础,如何写出弦论在不同时空中的基本方程;弦论有没有基本原理,如果有,是什么?弦论中的一些“理想问题”,如现实中不存在的黑洞的量子性质;弦论与数学的关系,特别是与微分几何以及代数几何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到与任何具体的物理问题有关。    弦论还有一大片研究领域可以称之为应用弦论,例如最近几年,很多人用弦论来研究粒子物理中的强相互作用,这类问题完全是物理问题,可以和实验作直接的对比。有趣的是,弦论近来有“入侵”凝聚态物理的倾向。例如,有人用弦论来研究相对性和非相对论性流体、超导、其他临界现象,这些研究还刚起步,但很有前途。应用弦论正是我希望年轻的一代重视的领域,好在在我的鼓吹之下有一些人开始研究了。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纯粹知识派,所持的观点是,知识不一定要有用。这个看法到今天基本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策略。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认为在我自己的领域纯粹思维可以导致重大进展,作为个人,更加感到无力。我开始想做一些与物理实验直接相关的研究,这一方面是弦论目前处境导致的,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的年龄渐大,已经没有本钱来“享受”纯粹思维的乐趣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不甘一辈子只做了也许根本与现实世界无关的研究,想趁还能够做研究的时候打几个赌,翻点本钱回来。尽管如此,我目前研究的宇宙学问题中有一部分在很多人眼中也还是太玄。例如我想知道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我想知道在我们的视界之外还存不存在其他宇宙区域,其中物理规律可能和我们这个区域完全不同。我还想知道物理常数是偶然的,还是逻辑上可以完全确定的,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玄,其实是和目前以及将来的实验相关的。这些问题不是我前面说的纯粹弦论问题。除了我提到的宇宙学“终极问题”之外,我也研究小问题,更实际的问题。    近几年来写一点科普文章,主要动机也是想做一些对他人有用的事情,即使写博客,也是如此。写科普和写博客,最好的期望是读者能从我这里得到知识,最差也是一种有趣的交流。对我自己,其实是扩展知识范围的好机会。我甚至开始入侵文化领域,看一些文化书籍,写一点评论,甚至写点诗,这都是希望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为他人提供某种精神上的免费消遣。至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就不是自己应该计较的事情了。

内容概要

李淼
男,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名人推荐

这些文章谈天说地,从宇宙到人心,从牛顿到王朔,从热巧克力到命运,涉及的知识领域广阔得惊人。职业科学家的专业训练,加上飞翔灵动的多维视角,使李老师的文笔既冷静又热烈,既坚实又充满弹性。我的一个基本观感是:啊,原来我们也有这样的科学家! ——《新发现》主编 严峰 一本《越弱越暗越美丽》在手中,仿若蕊立在我面前一座巨大的秘密之山,我对其中无数我所不了解的诸如“额外维”、“宇宙撕裂”、“暗宇宙”、“模拟黑洞”等稀奇古怪但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充满好奇,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本充满魅力的书。 ——著名诗人 蓝蓝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他在美国有很大的名气,主要是因为写了《的物理学》,《星际迷航》是一部在美国连续演了几十年的科幻电视连续剧。《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中译本发表于2003年,可惜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不敢评论。我推测,克劳斯的书应该比《时间简史》通俗,因为我听过他的演讲。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在新加坡参加纪念爱因斯坦的物理年会,他讲暗能量。演讲之后,我记得同样被邀请去做演讲的一位在美国的华人教授很愤愤不平,因为克劳斯太会演讲了,很有煽动力,这位教授不平他忽悠听众。不过,他还是承认宇宙学中的任何话题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很有市场,因为富人关心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以及宇宙和人类向何处去。富人关心了,就不愁政府不支持宇宙学研究。 王朔看的另外几本书我一本也没有看过。虽然王朔作为著名的老愤青很看不上时尚,那几本书何尝不是时尚?他曾开过一个他讨厌的词的单子,其中包括“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维特根斯坦、玛丽·杜拉斯、张爱玲、王家卫”,如果我们将这个单子自然延长,就会有((金刚经》、杜尚、霍金,没准哪一天还包括王朔自己。我在这里写王朔又何尝不是在揪住时尚的尾巴? 我试过读《金刚经》,效果是我理解((金刚经》比王朔理解《时间简史》还要困难。比方说,世尊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让我弄懂这句话,不如让我去看几个将范畴论用到弦理论中的莫测高深的公式。 说到众生,从采访中能看出,王朔读《时间简史》与追求众生平等有关。他说:“我给你看两眼,我都写到物质起源了,我看了《时间简史》那几本书,明白这回事,众生平等不是瞎说的。众生平等多牛啊。”我想他的意思不是霍金同学突然变成了一个社会思想家,他的意思是,通过物理、宇宙,他看到了人类的渺小。你再有名,再有个“王朔时代”,与宇宙的140亿年年龄比起来,不过一瞬。有时代的人都这样了,你在这个物质社会中做了一次官,掌握过几回资源,或是有过几次话语权,都是无足轻重。我想这可能是王朔将宇宙学科普拿来和佛经一起读的原因。 争论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又有什么意思?可见王朔还在修行的过程中。50后、60后掌握资源,70后奋斗,80后搅局吹牛,等时间一平移,还是如此,只是将0前面的数字变动一下而已。我觉得,除了科学,任何从事其他人类活动的人大体可以作如是观。为什么科学就不同了?科学这里有个规范,有个很难打破的规律,你做出了成绩,不论你是什么“0”后。阿尔伯特同学26岁时发现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就相当于现在的80后。当然,不要说中国,就是全世界,人类的创造力高峰期似乎变了,没有哪个80后这么生了,所以,才有了“0”后的战争。


 越弱越暗越美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优秀的物理学家都是出色的鼓手,如何打好鼓,往往能把乐队的演奏推向高潮。本书中提到了两位优秀的鼓手:钱德拉塞卡和费曼。“前者生活井然有序,井然到每次开车在哪个加油站加油,什么时候在何处接搭车的学生(准确到分钟)都一成不变,而后者过的是一种浪漫生活;前者一生的研究不刻意追随主流,而在他的研究完成后十年甚至二十年后却成了主流,后者一生研究的都是当时最时髦最主流的问题,虽然切入问题的角度完全与众不同;前者一生带了50名博士生,后者基本不带学生;前者是一个着装严整对过程有一种宗教式虔诚的谦谦君子,后者是一个很有表演才能而且喜欢表演的艺术大师……所有这些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特征使得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与众不同的一只鼓,鼓点自然与众不同。”敲鼓意味着自由,说真话。我们争取言论自由,是为了能够说出和写出真情。然而说出真实情况是一切艺术中最困难的一门艺术,因为它是最”纯粹的“,同一切个人、团体、阶级和民族的利益都没有联系的,几乎完全不宜于庸人利用,而且也是不能被他们所接受的。作为时代的鼓手,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玩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质朴、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它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动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敲鼓时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关于钱德拉塞卡,有一本书《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不同的创造模式》讲得很好,讲到了科学的追求及其动机、讲到了美与真,费曼也是如此。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包括爱因斯坦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贝多芬作品135号最后的乐章带有铭言,“必须如此吗?必须如此。”最完美的艺术必须具有必然性。
  •     我物理100分曾经只考过16分,而其中8分恐怕还是蒙的,所以明知李淼先生已经极尽通俗化与有趣化之能事,可是对于他这本以科普为主题、试图打通文理的文集,很多地方我还是看不太懂,比如什么暗能量、光子粒子、霍金什么的,还是一头雾水。不过,从我能看懂一点点的地方,比如中国神话、科学与宗教等部分看,足可以断定此书以理论物理为基调,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语言风趣流畅,绝对是本奇书,而这本奇书的作者必定也是奇人,因为从文章的写作方式来看,他也只是把写这类文章当作消遣来玩玩而已,玩都能玩出如此奇书,难道还算不上奇人吗?由于本书并非专著,而只是作者平时写文章组合而成的文集,所以总体评价比较难,我只能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谈一下本书中涉及的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话题。一、创造力跑哪里去了中华民族到了今天,估计已经到了原创力最危机的时刻,于是乎“山寨”成了国家核心形象之一。原创力的匮乏,也引起了李先生的注意。于是他写了一篇《我们的创造力哪里去了》来追问这一问题。或许这个话题太过悲凉,李先生在文章刚开始时还能心平气和,甚至对于部分凡夫俗子的山寨表示理解。可是当进入原因剖析的时候,李先生的愤怒就有些控制不住。他认为:其实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是有一点创造力的。但由于缺少环境的压迫,或者很多人不喜欢发明创造,觉得山寨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原创动力不足。但是在中国,原创力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聪明人太多,发现巧妙山寨比努力原创实在的多,于是在大环境的逼迫下跟风山寨,于是就连写个博客,都会有人跟风抄袭,比如“十大”泛滥,“最美什么什么的”泛滥等等,一直要糟蹋某个词汇到垃圾为止。于是,李先生进一步提出,我们今天创造力贫乏,更深层原因是创造欲望的贫乏。可惜的是,为什么会出现创造欲望贫乏?李先生没有做更为详细的论述。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中国人没有西方那样的宗教观,新中国的教材也是不怎么喜欢宗教的,于是我很难想象西方人对于宗教的热忱,甚至一度迷惑科学那么发达的美国,为什么总统居然还会对着《圣经》宣誓就职?爱因斯坦居然也信仰宗教? 李先生作为一名科学家,却用较为公允的态度阐述了自己对于宗教与科学的看法,并指出国内教材将西方宗教想当然地与科学对立是不对的,拿哥白尼的例子也是断章取义。其实宗教问题涉及心灵与精神问题,而这些是科学暂时无力插足的。因此李先生认为应该信奉这样的原则“作为科学家,你可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你却不能宣扬自己的宗教信仰为科学。”这种开明的宗教观,对于我们处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外,这本书专门写了一系列文章探讨中国神话与宇宙学的问题,也相当有意思,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这是一本由奇人玩出的奇书,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奇人能玩出想象力、玩出创造力,为我们奉献更多的奇书来。
  •     今天上课发现学生很“颓”。“颓”在粤语中表示很“颓废”。我所上的课要求大家每个星期看一篇文章,今年面对的学生是一年级下学期的新生。照理说,应该是比较听话的学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才看到第二课,班上已经绝大部分的同学不看书了。我向来不愿意用专业作为判断(不好听一点是歧视)学生的标准,但是这一班工程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真的让我很难不落入“黑”工程系的大俗套中。为了安慰我受伤的心灵,突然想起这本看完了好久的书来,是时候完成我计划中的书评了。《越按越弱越美丽》全书分成了五个部分,按顺序分别是:新生活,新知客,新神话,新科学和新世界。我看得最快,最起劲的是头尾的三个部分。开头的新生活部分将许多物理学界的现象、发现以及一些趣事与生活相结合,常常还带点调侃的味道。我很喜欢这一部分,对于一个习惯了枯燥物理术语的大学新手老師来说,我迫切地需要学习如何使用通俗化而有趣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我对于如何进行科學普及很有兴趣并强烈感受到其必要性。再者,对于本质上还是个小文青的我来说,这种在科学的严谨性加上文学的联想性的写作手法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谈到宇宙的构成部分时,李老师把重子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的比例和美国社会中精英,中产,穷人的比例相对应,二者恰好互相对应,别有意趣。而最后的两个部分,新科学与新世界,讨论了一些较有人文色彩的话题,例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包括作者作为一个资深研究人员的个人经历及感想。这两部分让我很有共鸣,甚至很感动。其中有一篇是关于“诗歌PK科学”,里面谈到科学之美,并且引用了庞加莱对科学家们研究动机的诠释。庞加莱说:“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若自然不美,知识就不值得去追求,生活也就不值得去过了”。这段话出自庞加莱所写的《科学与方法》。刚刚好,这一段被选在《与自然对话》(我教课用到的课本)中。老实说,庞加莱这课不单单是學生不喜欢,很多老师也不喜欢这一课。这似乎是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常常会遭遇到的一个尴尬处境。而对于学生和老师们的态度,我在理解的同时又带着点心酸的无奈。也因为这样,看到这篇文章时分外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动。看到中间的新知客时,有点看不下去。最困难的部分是在看弦论的那几篇。我对于弦论仅有一点初步的了解,上过一门介绍性的研究生课程。但是那点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在看这几篇文章时,看得一知半解,完全提不起兴趣,无法一路看下去,分了好几次才看完了。我还记得,在看那几篇的时候,对于学生在看我们课文时候的困难突然有了很切身的体会。难怪他们都不喜欢看书,我们课文里的文章跨度之大,难度之高,远超过我看李老师写的这本书。在看到我不明所以的文章时,我自己都难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更何况他们。也是因为这样,在我看见同学们不愿意看书时,突然就想到了我啃这一段的心情,也算是换个角度,体谅一下他们,也是安慰安慰我自己吧。最后,是新神话的部分,就像小标题说的那样,将现代物理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相结合。对于我自己来说,倒是反过来,更像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介绍和侧面了解。想想也有点悲哀,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对于自己所扎根的文化,竟无知至此。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太凌乱了些
  •     都不太记得了,上学期期末读完了,喵叔是写字蛮好玩的,不过总觉得前言还是序的那部分帮助更大点
  •     感受到来自理工科大牛对我们文科小妞的恶意。但是越往上读越觉得物理和数学是有和文学一样的诗意。btw 提到我男神我就要说两句了 陶男神!!!
  •     他推荐的,是他喜欢的书,但我看起来却有些困难。非常理性的文字。不是我的风格,却是他喜欢的味道。
  •     伪文艺科学范,虽然博客里大部分都有
  •     新生活,新知客这两个部分还可以。
  •     语言很不习惯,后面大段大段的跳过,内容要么不感兴趣,要么没有相关知识又读不懂
  •     全是短文,算是一个小集子。不喜勿看。个人不是专业人士,看起来很费力。
  •     理论物理是解释这个世界严丝合缝的美丽理论,一切显得那么简单和美。
  •     以前说科普,不如说散文。这本书里面会根据生活,网络等其他方面的片段脑洞到科学前沿的部分。感觉就像在读一篇篇具有科普性质的散文/随记。
  •     物理学得不好,但把本书作为科普读物来看了
  •     清晰易懂的通俗语言展现了鲜为人知的暗宇宙
  •     KINDLE版一出就购入了,已经在读第二遍了~
  •     感觉作者已经试图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科学的内容,但是大概非理科的关系,还是无法投入,感觉比较散,没有《上帝掷骰子吗》有系统性。
  •     这本应该是作者专栏合辑,有几篇能看出来作者挺鄙视文科生的……没看完,这个调调不太适合我,与其说是科普不如说是科学随笔【电子版】
  •     比大部分从业者好,还没有达到英语世界科学散文畅销书的地步
  •     刚刚到手,觉得不错。
  •     作为一位科学家,李淼的文笔很好
  •     2014年7月8日,阅毕。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因为从中获得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因为他美。若自然不美,知识就不值得去追求。
  •     前面不错,李淼做的东西倒是说的很有意思,但是后面没意思的倒是说不到头了。
  •     “科学不仅涉及按人的物质需求同化自然这样的实际问题,还涉及理解宇宙这样的心理需求,即在心灵上同化宇宙,使得人在其中感到自在。”
  •     1、请把“文科傻妞”改为“理科蠢男”谢谢 2、不用为了“易于女孩子理解”把宇宙比喻成巧克力谢谢 3、作者智商挺高,科普不错(虽然有些堆数据的地方),然而把文科和女性当成低智商的刻板印象只能说呵呵(大约看了1/3弃)
  •     之前以为是科普书, 其实是科学随笔, 作者写得也颇有趣味.
  •     虽然说比不上卡尔萨根和霍金,但作为能有耐心给国内科普弦论的专业理论物理学家,还是要点个赞的。
  •     三星半,日常随笔,不免有跳跃和冗余
  •     卧槽写成这样也能拿出来出版??????!!!!!
  •     当着理论物理学家还忙着写诗和写散文也还是挺不容易的哈哈。
  •     仅仅是科普类散文。
  •     杂志专栏集辑而成的书,可读性一般都不错,水准却往往不高。
  •     讲了很多科学与文学的知识。李淼老师的文笔不错~
  •     和我拥有同一个偶像的我的偶像。买了很久了才看完,当中有一部分没看懂。但总的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
  •     散文而已,随便看看,没什么大意思
  •     看名字以为是言情小说呢... 对宇宙科学的认识从初中后就停止了,刷新了一些知识,然后世界本质是二维的???
  •     在这本书中,李淼阐述了他的一些哲学思考。这是一位物理学家积淀一生的思想结晶,发人深思
  •     其实,我有点,不太懂,然后,看不下去
  •     由于入手之前不久在读了量子力学的相关文献。。。
  •     看宇宙看天体有一个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让你理解到现在你担忧的事情是多么渺小,就好像研究宇宙从来都不只是为了服务大众,还有心灵慰藉精神追求
  •     物理科普读物的良心
  •     说是科普,其实感觉有点不够全面,因为它是科学读物,又有各种其他的小文,不过,感觉不错。
  •     2014。8 作为物理系,感觉不是很带感,但是还不错
  •     比较喜欢这类理科人描写生活社会之类的书,视角很新颖!
  •     的确是本好书,让人明白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世界,虽然没有看到书标题的那文章。
  •     科学啊
  •     中间那部分物理科普对我真是太专业了,不明觉厉=_=# 最后两章关于科学人文的思考非常棒。知道了个科普杂志《新发现》。
  •     原本是冲着几个好玩的故事买的,实则有额外的惊喜。
  •     文笔稍欠,科普味道尚可。
  •     越读越行越渺小,无边无求无自我,越弱越暗越美丽
  •     李淼老师对于弦论和宇宙学的科普比较生动易懂;另外对致力于科研的年轻人,他给予了一些很有帮助的忠告和建议。
  •     谁说理工男不浪漫
  •     灰常好。
  •     一个理科生对文科的理解,但是不得的说的是,真的很无聊
  •     你说,领主那样的精灵是不是物理学家,时间轴与人类不同而极致浩瀚;大王那样的精灵是文学家,理科大系与文科大系的终于重合,基本时间单位模糊无定。 另外,李淼的科普博文水平跟许宏的差不多,表达能力都还有长远的路。 2015.6.28读完。真不能捞过界,理论物理学家和诗人并不能有足够立场谈论文学理论…那天杨念群说,我专业是我立身立言之本,李老师谈论物理和文学结合,角度可以启发,但捞出界了,就好似理论物理学家博士后时期重进实验室一样…
  •     男神的书,写得很好,就是平均每次看30页就得睡着,本科那点儿物理简直弱爆
  •     不好看,也许是我自己不懂欣赏
  •     get到了很多宇宙学的词的大概意思,真是有趣得很。而他发表的对科学的看法也正中我心,科学并非只为了实用,甚至实用只是副产品而非目标,科学是为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好奇和爱。
  •     我这个理科白看不懂理论物理,喜欢里面中国神话脑洞考证系列章节。
  •     有距离的科普
  •     还行吧,其实道理都一样。
  •     从今天起,做一个科普读物爱好者。
  •     本来以为会是有意思的科普,期望有些高了,感觉比较偏个人化,谈自己的多一些,应该不能算作科普书。
  •     难得的由中国科学家写出的可读性强而又有趣的科普文章,值得一看!
  •     太浅了反而就不好看了。
  •     42/100年纪这么大 脑洞还这么大 真是可爱 知识让人不会衰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