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4967039
作者:张晨
页数:409页

作者简介

《货币金融学:理论•实务•政策》以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为切入点,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围绕货币金融的重点内容,以“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宏观经济的金融货币政策调控”为主线展开论述。

书籍目录

第一篇货币金融理论篇 第一章货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第一节金融与市场经济的资本循环 第二节研究货币金融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演进和理论发展 (专题2-1)电子货币与“云金融” (专题2-2)香港地区的货币发行制度 (专题2-3)区域货币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信用与利率 第一节信用 第二节利息与利息率 (专题3-1)中国的国家信用发展 (拓展阅读)18名荷兰人演绎出一则震动欧洲的 诚信故事 (拓展阅读)西方经济学派对国家信用的认识 (拓展阅读)信用评级 参考文献 第四章现代微观金融理论 第一节有效市场理论 第二节资产组合理论 第三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第四节套利定价理论 第五节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篇货币金融实务篇 第五章金融中介机构和商业银行 第一节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第二节金融中介机构的经营模式 第三节商业银行 (专题5-1)中国旧式金融组织——山西票号 (专题5-2)欧美债务危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信贷工具 (案例5-1)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第六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货币市场 第二节资本市场 第三节外汇市场 第四节保险市场 第五节信托与租赁市场 (专题6-1)美国资本市场介绍 (拓展阅读)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 (拓展阅读)我国证券回购市场的发展 (拓展阅读)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拓展阅读)人民币汇率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七章金融创新 第一节金融创新概述 第二节金融工具创新 第三节金融市场创新 第四节金融制度创新 (专题7-1)后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品发展展望 (专题7-2)离岸金融中心的运行模式 (案例7-1)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 (案例7-2)美国银行业外部组织结构创新 (拓展阅读)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篇货币金融政策篇 第八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结构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 第四节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专题8-1)中央银行独立性与经济稳健发展的关系研究 (专题8-2)次贷危机促使欧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权的扩大 (拓展阅读)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拓展阅读)世界主要的中央银行网站 参考文献 第九章货币供求均衡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第二节货币供求失衡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体系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效应理论 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专题10-1)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力的影响 (专题10-2)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专题10-3)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比较 (专题10-4)后危机时期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案例10-1)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货币金融学:理论•实务•政策》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前言

货币金融活动是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类经济活动。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是货币流通与经济运行中信用活动的总称。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融通,而货币及各类金融工具是资金融通活动中的主要载体,货币通过发挥其度量、核算、媒介、支付和储藏价值等功能,实现资源的跨期调配。为国民经济的资金循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是货币金融活动产生的出发点,更是货币金融活动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发展特点和历史环境,本书以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为切入点,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围绕货币金融的重点内容,以“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宏观经济的金融货币政策调控”为逻辑主线展开论述。    全书分成三篇共十章。“第一篇货币金融理论篇”以货币、信用、利率与现代微观金融理论为主要内容,阐述金融活动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分析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的发挥条件,基于历史发展观的视角,分析货币制度的演变背景和过程;分析信用本质及其在金融活动和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研究利率的本质内涵与利率行为,分析不同的利率理论对金融产品定价和金融活动的影响;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讨论揭示了金融理论随着金融实践需求不断发展的轨迹,反映出人们在解决各种金融实务的利益一风险均衡问题中对金融的认知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第二篇货币金融实务篇”以开展金融活动的中介机构和交易场所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金融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金融中介机构的特征、运行及其对金融活动的作用;完整描述了各类金融市场的特点、功能及发展。“第三篇货币金融政策篇”是对金融活动的深层次思考,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隐藏在金融活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加以深刻阐述;将金融研究拓展到一个开放经济的框架之下,对在金融活动向外延伸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理论作启发性的介绍和讨论。这三篇之问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构成了货币金融学的有机整体。第一篇货币金融理论作为研究第二篇货币金融实务具体金融活动和工具的基础知识,以及作为第三篇货币金融政策的理论指导;第二篇的金融实务的发展和创新为第一篇货币金融理论发展轨迹提供了线索和内在动力;第三篇货币金融政策正是基于第一篇的金融理论来设计解决金融实务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失衡等问题。    笔者从事面向非金融专业的各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金融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近20年,主要采用国内财经类大学的相关金融教材,同时吸收国际知名大学的金融领域经典教材。在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UNC)和日本久留米大学从事金融领域访学交流期间,学习了国外大学金融相关课程的内容设置和知识拓展方式,并将这些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体现于本教材中,给学生构建完备的金融知识体系,同时掌握金融问题的分析路径和方法。本教材具体特点表现为:    1.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本教材通过构建货币金融理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与政策调控的完整框架,基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资产价格决定、金融市场结构、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监管和调控等问题。重点运用经济学基本概念,包括均衡概念、需求一供给理论解释金融行为、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原则、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金融结构、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一总供给分析货币均衡模型等。由此所构建的统一分析框架使得学生在面对变化的金融实务时,能够把握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培养其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2.多源信息资源加深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材提供的统一分析框架,本教材采用专题研究、案例研究和拓展阅读等方式,一方面充分介绍了理论工作者在相关金融问题上的理论思想和实证研究结论,将支持和质疑被讨论主题的各种代表性实证研究证据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大量引用金融事件的实例和经济数据,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结果,理性分析货币政策当局出台的各种政策的科学性,分析在当前环境下是否还有政策优化的空间。    3.课外学习平台提升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将在课本中所学的金融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学会解读重要专业刊物上的金融新闻,随时了解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及专业评析,本教材给学生推荐了重要的金融资讯官方网站和专业网站,以供学生利用网站平台充实课外学习内容并提高学习效率。这些网站中有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是学生分析金融问题的主要素材。网站上也会提供大量的金融政策法规,以及披露金融监督检查结果,为学生理解金融政策的调整意图、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问题的治理措施,提供了官方的信息来源渠道。专业网站上还提供专业人士的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这些报告为学生掌握金融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范本,也给学生自主研究提供了求证和检验的样本。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学术型研究生、MBA、MPA及各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金融专业课程教材。本书的三篇内容相对独立,在章节安排上由浅人深,可供高等院校非金融专业本科生全面掌握金融知识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经管类其他专业师生及相关人员学习货币金融知识时选用。    本书共三篇十章,第一篇和第三篇的作者是张晨教授,第二篇的作者为王丽娜博士,全书由张晨教授总纂定稿,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梁宏莉、梅孙华、吴电云同学分别在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三篇的内容撰写中投人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赵冠同学在全书校对和绘图工作中提供大量帮助。本书撰写得到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重点项目(YJC2009202)的支持,得到经济学院院长朱卫东教授的选题指导和立项支持,管理学院的赵惠芳教授、姚禄仕教授在本书定稿过程中给予有益的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感谢。    张展    2012年11月14日

内容概要

张晨,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自1994年以来,一直专注于货币金融领域的教学和研究,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货币银行学”、“金融学”、“金融理论与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等课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专项研究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等十余项,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金融风险的控制研究。先后在日本久留米大学商学部、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UNC)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做访问学者和台作研修,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四、信用的基本要素 (一)信用主体 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首先要有行为的主体,即信用行为双方当事人,具有各种民事行为能力的经济主体(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其中转移资产的一方为授信人,而接受资产转移的一方则为受信人。授信人通过授信取得一定的权利,即在一定时间内向受信人收回一定量货币和其他资产与服务的权利,而受信人则有偿还的义务。 (二)信用客体 作为信用这种经济交易行为的被交易的对象,信用客体就是授信方的资产,它可以是有形的(商品或货币形式),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形式)。 (三)信用内容 授信人以自身的资产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则以自身的承诺为保证取得别人的信用。在信用交易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授信人取得一种权利(债权),受信人承担一种义务(债务),具有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信用的内容,是信用的基本要素。 (四)时间间隔 信用行为与一般的交易行为不同,它是在一定的期限内,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在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期间,信用行为主体维系着债权债务关系,才有了信用关系的内容。没有时间间隔,信用就没有栖身之地。 (五)信用流通工具 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需要表现在一定的载体上(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这种载体被称为信用流通工具。信用工具是指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各种信用关系的反映并为其服务。信用工具的一般特征是: (1)偿还性。商业票据和债券等债权债务型信用工具(debt securities),一般都载明债务的偿还期限,债权人可以按信用工具上所记载的偿还期限按时收回其债权金额。 (2)可转让性,即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买卖。信用工具的所有者可以随时将持有的信用工具卖出而收回其投放在信用工具上的资金。 (3)收益性。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其持有者带来收益。其收益有两种:一种为固定收益,如债券或存单在票面上记载了利息率,投资人按规定利息率得到固定收益。另一种是不固定收益(或即期收益),即按市场价格出卖时所获得的收益,如股票交易的收益。金融工具收益性的大小,是通过收益率来衡量的,其具体指标有名义收益率、当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等。 名义收益率又叫票面收益率,是金融资产票面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例如某种债券面值100元,10年偿还期,年息6元,则该债券的名义收益率就是6%。 当期收益率是债券的年息除以债券当前的市场价格所计算出的收益率,当期收益率=票面收益/当期市场价格。它并没有考虑债券投资所获得的资本利得或是损失,只在衡量债券某一期间所获得的现金收入相较于债券价格的收益率。如某种债券面值100元,10年偿还期,年息6元,某投资人以95元的市场价格购入,则他的当期收益率为6.32%(6/95)。 到期收益率又称最终收益率,相当于投资者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并且一直持有到期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由计算公式①整理得到公式②。公式①表明,到期收益率是用资本利得或损失调增或调减当期收益率。


 货币金融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老师自己编的书,上课拿来当教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