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专题六讲》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108043825
作者:张光直
页数:179页

《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笔记-第1页 - 第一讲 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特征:把世界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天”“地”的概念
巫、觋,萨满式的文明
绝天地通:巫术与政治的结合,通天地的手段成为独占的现象。
X光式萨满艺术传统
中国古代巫师沟通天地时所用工具与全世界萨满式文化大致相同:
一、神山:从地到天的桥梁,“地柱”(axis mundi)
二、树木:“世界之树”、“宇宙之树”。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扶桑、若木神话。(《淮南子》: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三、鬼策:甲骨和八卦
四、动物:动物为萨满文化中通天地的最主要助手。中国:鼎上的动物纹样
五、歌舞、音乐
六、药料、酒
玉琮: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反映,方、圆代表天地,中间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即“天地柱”,另许多玉琮上有动物图像。
九黎乱德后,人人通神,天派重、黎到人间,重管神,黎管民:
民→黎→重→天
巫的职责专业化
┌────── 世界式的(非西方的)[连续的] ──────┐
野 文
蛮 明
└────── 西方式的 [突破性的] ──────┘
世界式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演变
西方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演变
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代表为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

《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笔记-第六讲 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 - 第六讲 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

[104]
从这个观点再回头来看古代艺术,我们便可以很明了地看出,不但“政治、宗教、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作为通天工具之一的艺术实在是通天阶级的一个必要的政治手段,它在政治权力之获得与巩固上所起的作用,是可以与战车、戈戟、刑法等等统治工具相比的。古代艺术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性,可以从九鼎传说上看的最清楚。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通天手段独占的象征。

《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笔记-全 - 全

去年的笔记神马的
起源问题
一、农业起源的契机
Carl O Sauer 的观点(《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Dispersals》)
- 全世界的农业都起源于东南亚
- 第四冰期末尾、水分增多的时期
1. 最早栽培 – 海边、河口。定居渔民。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2. 植物的三种主要用途:容器;绳索;麻醉剂。 -> 对植物的依赖
3. 栽培植物中最早的作物可能是竹、葫芦、果树、水生、根茎类(taro, yam)
4. 栽培是愈烈、采集的补充。Garden agriculture
Lewis Binford的观点(”Post-Pleistocene Adaptations”)
-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对环境的熟悉,对动植物的熟悉和利用
- 多面、复杂。Broad-spectrum sexploitation – 尽量对各类环境资源同时利用。虽程度不同而范围广泛
- “广幅地利用资源” - 人口增加、工具复杂化。Tool-kit(为专门目的制造的特定工具)出现 - 工具专门化
- Expandable systems – 如某些野生动植物,经过人工照顾可以增加数量。
其学生K V Flannery的事例补充(”Archaeological System Theory and Early Mesoamerica”)
o 中美南部高地的整体自然环境 - Total ecosystem
o 之下划分出若干 procurement systems。每个取食系统的中心是一种动物或植物,各有其利用方法和技术,tool-kit
 Maguey龙舌兰采集(全年)
 仙人掌采集(全年)
 树英采集
 白尾鹿猎取
 棉尾兔猎取
o 如何进行取食活动:Seasonality季节性,scheduling排时间表
 植物的季节性强,所以植物的采集比动物的猎取优先
o 周期性的平衡经过一个时期发生变化(原因未知),产生第六个系统
 野草采集(狗尾草、野玉米)。Rescheduling(1500 AD – 200 AD)
Robert Whyte的观点(”The botanical Neolithic revolution”)
- 地质因素导致更新末人类栽培
- 造山运动导致旧石器时代植物变化:(10000AD)大量多年生植物在干燥气候的压力下变成一年生、有栽培潜力。而人类文化装备也恰好发展到能栽培植物的水平 – 在干燥地区的便于地带,大米、小米、小麦等栽培大致同时产生
二、世界作物的栽培中心(几位植物学家的看法)
N I Vavilov瓦维洛夫的学说(《the origins, variation, immunity and breeding》):八个中心:
- 中国中西部山区和附近低地(最大、最早):粟、黍、高粱、荞麦、大豆、红豆、山药、萝卜、白菜、芥菜、竹子
- 印度-马来:米、稗、豆类、芋
- 中亚:燕麦、豌豆
- 近东:小麦、芝麻
- 地中海沿岸:橄榄、角豆树
- 非洲埃塞俄比亚:大麦、蔴
- 中美:玉米
- 南美:马铃薯、树薯
Jack Harlan哈兰的学说(”agricultural origins, centers and non-centers”):三个区域,同时独立发生
- 中美、南美
- 近东、非洲
- 中国、东南亚
- 每个区域有分为两部分。其中靠北、面积较小的为center。靠南、面积较大的为non-center。Center的主要作物是谷类,non-center的主要作物是根茎类。
- 作物栽培是从center向南扩展,引起广大热带地区的栽培
李惠林的学说(《东南亚栽培植物之起源》,香港中大1966):东亚分为四个带(横向切割)
- 北华带(秦岭以北、沙漠以南):黍、粟(禾谷);草石蚕(块茎);等
- 南华带(南部中国大部):山药(块茎);等
- 南亚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海南、雷州、云南南部):稻、薏、粟(禾谷);芋、海芋、地瓜、荸荠(块茎);等
- 南岛带(亚洲大陆南部的群岛、马来半岛):芋、海芋(块茎);等
四、中国最早文明的温床
美国考古学对史前史研究的两种基本概念:
1. Interaction sphere交互作用圈。Joseph R Caldwell(Interaction Sphere in Prehistory)。各具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彼此互相交往、影响。整体。圈内文化区别于圈外。
2. Area co-tradition地域共同传统。W C Bennett(The Peruvian Co-tradition)。一个地区长时间互相关联的诸文化相勾连而构成历史的整体单位。
泛论考古学
几个概念:
1. Data, information:遗物、遗迹、遗址,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2. Technique:取得资料的手段。比如发掘和实验分析,用雷达探查地下遗址分布情况
3. Method:研究资料的手段。比如分析遗址分布形态、相互关系。三个步骤:
a. Classification
b. 用分出的类别,构成文化社会系统的框架(时、空)和内容(生产方式、政治经济组织形式、婚姻、宗教活动。。)
c. 比较:相互关系。变异、发展规律
4. Theory:规律性认识的总结
考古分类
考古学的两种基本方法:考古分类、聚落形态研究

《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笔记-第一讲 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 - 第一讲 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

[11]
通天地的各种手段的独占,包括古代仪式的用品、美术品、礼器等等的独占,是获得和占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古代财富与资源独占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在中国古代,财富的积累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而不是通过技术手段或贸易手段的。所以中国文明产生中的许多新成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结果。这种关系的变化,并不造成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绝。因此,中国文明产生之后,我们在文明社会中发现了很多所谓“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文化成分的延续。
[13]
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沟通手段的独占是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一个主要现象;促成阶级社会中沟通手段独占的是政治因素,即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中国古代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过程中主要的变化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即技术上的变化,则是次要的;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
[16]
文明与野蛮的不同在于文明人把他自己与自然的原始环境隔离开来。其中的重要含义即:文明是在技术和贸易经济的新环境中形成的。

《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笔记-第55页 - 第三讲 泛论考古学

作者先谈对于考古学的定义,按照两分法。一种是广义和狭义的考古学。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不同。广义的考古学,指对考古调查、发掘所产生的一切遗物、遗迹的分析和研究,包括对动植物、矿物等各种资料的分析研究。
狭义的考古学,指专对人工产品或文化遗物的分析和研究。对那些非人工遗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以及所使用的科学手段,在考古学前面加一个限定名词,比如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土壤考古学、金属考古学等等。这些加以限定词的考古学,都是用自然科学手段来做研究的,可以简称为科学考古学。
另一种则是按照时间段(出现“历史”的时间点),分为史前时代的考古学和有史时代的考古学。史前时代考古学,提供并研究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历史的资料;……史前考古学便等于史前历史学,史前考古学者便等于史前历史学者。
有史时代的考古学,则提供新的历史资料。
并称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活动的历史。
然后基于上述讨论得出一些总结:1. 考古学从实质上说就是历史学;但是它有独特的对象和独特的技术、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学。
2. 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富于变化的,而且不是孤立的,它要与许多其他学科做点上或面上的接触。
3. 因此,考古工作者的训练,也应是有灵活性的、多样性的;所受的训练范围越广,工作的范围就越大,对历史研究的贡献也就越大。

《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笔记-第59页 - 第三讲 泛论考古学

接下来是考古学方法论中的几个概念:1. 资料(data或information。data指比较具体的材料、数据,information则指比较抽象的情报、信息)……
(1)遗物:指个别器物,如个别木器、石器、陶器、铜器等等。部分器物可能还带有文字资料。
(2)遗迹:指遗物出土的现象,如窖穴、墓葬、基址等等。
(3)遗址:指遗物和遗迹连续出土的地理范围,多半是古代聚落的废墟。
遗物、遗迹、遗址本身当然是资料,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也是资料。2. 技术(technique)从考古学的观点看,技术就是产生新资料的手段。3. 方法(method,英文中的method指比较具体的方法或个别的方法,如果指有系统的方法或方法论,则用methodology) 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但资料并不等于历史……如何将资料加以解释,以求得文化生活本质的了解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手段,是考古方法。
(1)分类(classification):……分类是可以用不同标准反复分类的;也就是说,同一件器物可以属于几种不同类别。分类又是按不同层次进行的。……我们所选择的标准概括程度越高,分类层次的水平也就越高。……
(2)用分出的类别,构成文化社会系统的框架及其内容。……所谓时空框架,就是确定一个文化的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及其若干的发展阶段。至于这个框架中的内容,即是指一个文化、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政治经济组织形式、婚姻方式以及宗教活动方式等各种文化社会的内容,也就是指一个文化社会的复原和重建。……
(3)在建立各个不同的文化社会的框架之后,就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框架按照年代先后加以比较,来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它们变异、发展的情况及其规律。4. 理论(theory)经过逐级逐级的具体分析,我们对于古代的文化社会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将这些认识加以总结,就形成我们对社会、历史、人类、世界及宇宙的看法。这些看法,一般是指对这些现象的规律性与动力的看法,就是我们考古工作者的理论。关于分类的说法,我觉得有歧义。实际上作者所说的“同一件器物可以属于几种不同类别”并不是在某一次分类中将某一器物划入多种类别(这种分类必然是失败的),而应当是指按照不同层次分类时,一件器物在每个层次中必然可以找到适合它的某个类别——而这些类别是不尽相同的。
最后是总结: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具体的研究工作。

《考古学专题六讲》的笔记-中国文明的起源 - 中国文明的起源

匆匆读过,应有很多不慎及不懂而漏下的要点,待细细精读。暂且对每节的内容做个归纳,日后方便。
第一节名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
中国文明之于世界文明的意义?
参何炳棣《东方的摇篮》
阐释世界文明的方式阐释中国文明——渔猎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的基本法则等等
中国文明中的“天”与“地”观念
参观射父答昭王
半山彩陶的X光式人像——与巫觋通神有关的萨满艺术传统
-神山
-树木
-龟策和各种动物
参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庄王,“问鼎”
-药、酒
参杨先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
西方学说主流:文明出现的主要表现是:文字、城市、金属工业、宗教性建筑、伟大艺术;文明的出现也就是阶级社会的出现(从反方向看,这结论实在是太“不文明”了)
-生产工具,包括灌溉技术等
-地缘团体取代亲缘团体
-文字产生
-城乡分离
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Colin Renfrew《文明的起源》
霍布斯鲍姆认为对于马克思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东方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斯拉夫的等
张老师关于从野蛮到文明的晋级方式的分类:世界的(非西方的、连续的)、西方的(突破性的)
——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类似;两三万年前,穿越白令海峡的印第安人,携带的文明火种
——例外:两河流域,苏美尔社会——两河流域最早有文字记载和具有丰富考古遗物的社会,从生态系统中突破的主要手段是技术而非宗教和政治
第二节名曰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Carl. O. Sauer《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全世界的农业都起源于东南亚其中包括华南地区
——Lewis Binford,“广幅的对资源的利用”:人口增加-扩大生产,“工具套”的概念(tool-kit)
“交互作用圈”——生态系统内部的地域性或亚地域性在文化上的交互作用
第三讲泛论考古学
关于考古学的概念,张教授曰:没有统一的答案
-资料:遗物、遗迹、遗址及其时空联系
-技术:挖掘资料的手段
-方法:解释资料——分类法、构成法、比较法,一步一步来
-理论:历史规律的总结
第四讲考古分类
分类的目的不能是分类,而是研究~
第五讲谈聚落形(Settlement Patterns)态考古
-研究手段而非研究目的
地理学&民族学
第六讲 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从联系关系看事物本质两例
-中国古代艺术与政治-密切联系-主要还是商周艺术
-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迁都频繁-“圣都”&“俗都”-史料及实证
结论:三代的基本生活方式基本一样、三代的贵族墓葬方式基本一样、三代的器物基本一样
附录1“中国文明的起源”
-西方学者主张中国文明源自西方,包括一些小日本鬼子
-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对文明的定义:文字记录为开始——先对“文明”下定义,然后再去对照看是否符合定义;代表人物邹横。
-从个别区域具体史料与具体史实出发,去下文明的定义——这才是科学、客观滴
-以陶器变化为依据:
裴李岗、老官台为代表的较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前7000-5000年)
仰韶文化(前5000-3000年)
龙山文化(前3000-2200年)
二里头文化(前2200-1500年)
殷商二里岗和殷墟期文化(前1500-1100年)
-“系统论”看中国文明起源
70年代辽宁、内蒙考古发现的突破
-中国文明形成的动力:政治与财富
《古代中国考古学》中文版自述
二十世纪后半的中国考古学
“自我中心”、“从里边看”
最后标记:红山文化和兴隆洼文化


 考古学专题六讲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