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世界

出版社:大块文化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862130018
作者:艾倫.葛林斯潘
页数:624页

作者简介

人生的新世界可以如何探索。今天的新世界如何形成。
以及,2030年以前,我們將面臨與經歷的事情。
「本書一部分是偵探故事。九一一之後,我知道,無庸置疑,我們活在一個新世界裡——一個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的世界,較之四分之一個世紀前,更為彈性、強韌、開放、自我導引,和快速變動。這個世界帶給我們非常多的新發展,但也有非常多的新挑戰。
《我們的新世界》是我對這新世界的探討——我們如何達成今天的成就、現在正經歷些什麼、視野之外的未來又會遭逢什麼,不管是好是壞。可能的話,我將以我的想法把我的經驗寫出來。我之所以這樣做,一部分是為了記錄歷史的責任感,一部分則是為了讓讀者認識我的背景。因此,本書分為二部分:前半部是我對我的學習曲線之回憶,後半部則是比較客觀的論述,運用這些論述,建立一套觀念架構以瞭解新世界經濟。
全書我都在探討這個全球新興環境的關鍵元素:支配新世界經濟的原理;提供新世界經濟力量的龐大能源基礎結構;對新世界經濟產生威脅的全球金融失衡及全球人口劇烈變動問題;以及,雖然新世界經濟之成功無庸置疑,對其報酬分配的正義問題之長期關切。最後,我把全部整合起來,讓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構成二○三○年世界經濟的元素。
我不會假裝知道所有答案。但我在聯準會的職位,讓我享有特權取得許多議題上的所有思想和言論。在探索一些影響相當廣的假說上,我並沒有受到限制。」──艾倫.葛林斯潘

书籍目录

00 引言
01 都市少年
02 经济学人成才之路
03 经济和政治对对碰
04 平头百姓
05 黑色星期一
06 柏林墙之倒
07 我与克林顿
08 非理性繁荣
09 千禧年高烧
10 逆旅之始
11 国家有难
12 经济增长之道
13 资本主义模式
14 中国何去何从
15 老虎和大象
16 俄罗斯剧变
17 拉美国家和民粹主义
18 经常帐户和债务
19 全球化与监管
20 “谜团”
21 教育和收入差异
22 退休潮涌 计将安出?
23 公司治理
24 能源紧张 长期之痛
25 预言

内容概要

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
生於1926年,在紐約市附近的華盛頓高地長大。他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修習單簧管,並成為職業演奏家,之後在紐約大學攻得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54年,共同創辦了陶森─葛林斯潘經濟顧問公司(Townsend-Greenspan & Co.)。1974年到1977年間,擔任福特總統旗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主席。1987年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提名葛林斯潘擔任聯邦準備會主席,之後經歷了老布希總統、柯林頓總統(兩任)至小布希總統,總共五任總統任期18年半內,2006年在眾人的掌聲中卸任。葛林斯潘是美國任期最久的美國聯準會主席。
葛林斯潘主張自由市場經濟,他認為政府應該儘可能減少相關管制,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但當美國金融市場受到大幅波動時,他總是果決地升、降息,以穩定市場。葛林斯潘的權力在美國可以說是僅次於總統,但他實際的影響力遍布全球,他的任何決定,都會反映在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上。
聯準會是美國這個超級帝國的經濟中樞。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市「黑色星期一」之後,葛林斯潘力挽狂瀾,這成就使他成為眾人相傳的經濟之神。
1994年時,葛林斯潘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結果這被認為瘋狂的舉動使得美國經濟平安「軟著陸」,創造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上升時期之一,也使柯林頓總統依憑經濟政績連任成功。
在葛林斯潘執掌年間,帶領美國經濟度過了兩次經濟大衰退、一次股市大崩盤,以及重大事件如波灣戰爭、九一一事件、卡崔娜颶風侵襲等事件,但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比18年前更形穩固。葛林斯潘的成就被讚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聯準會主席」。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密爾頓?傅利曼曾說:「葛林斯潘的成就是向世人證明:維持價格穩定是可行的。」葛林斯潘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時的貢獻,證明了經濟學的實用功能,於是媒體界的人們稱呼葛林斯潘為「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


 我們的新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 要想富,先有产权。没有足够的产权激励就不会有聪明的投资和创造性破坏。2 要想富,就必须公正的开放。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和创造性破坏。3 要想富,就必须有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因为我太牛逼了,所以我当了经济沙皇。苏联把一代市场经济管理者都给格式化了,所以变天后还是混成了傻逼。4 福利支出太高了,而且越来越高,该咋整?除了砍掉福利让老人病人穷人去死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但是这么说太难听了,所以我尽可能委婉一点说说这事。5 财政赤字太高了,该咋整?TMD一说这事我就来气,华盛顿的老爷们不大把花钱这心里就跟猫挠似的。得靠我顶着不给钱花。6 国会里两党越来越不合作了。唉,想想福特时代,两党可以坐下来解决争议和矛盾极大的问题。现在是一代不如一代喽,议员们没有信念只在乎利益,互相拆台是他们的最爱。过几年缺乏两党背景的独立候选人可能会当上美国总统……哎呦我去,似乎要一语成谶了?7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常年保持3%的水平呢?唔,这就有点儿进入玄学的领域了。原因可能是我们人类的水平反映在经济和科技上就是这个水平。
  •     我们的新世界这本书很好,一直以来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变化时,往往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格老的书让我们可以从政策制定者或者是事件的参与者的角度去重新观察。
  •     上周五,收到在淘宝上购买的书《我们的新世界》。该书是鼎鼎大名的前美联储主席Alan Greenspan的回忆录。台版平装,繁体竖排,2007年10月二版三刷,印质精良。译者是台大出生的美国西北大学经管硕士,金融本家,翻得流畅明了。129¥包邮(书价450新台币,按4:1比例换算差不多),值。该书有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格老回忆自己传奇一生;后半部分,作者以很高的眼界剖析当今世界经济环境,预测未来走向。他老人家作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前任掌门兼形象代表,有资格、有能力、有资历、有材料以一览众山的高远气概分析历史品评现状。全书出彩的地方在于,交代政治人物的经济决策的明暗背景,宏观透视几次美国经济危机及新经济的特色。周末拜读1/4后,我越发觉得,这种参与实际重大经济决策,运筹帷幄金融市场的泰斗级人物,果然通透旷达。说话行文常常一句话就点到别人含糊懵懂之处,气象比繁琐模糊的寻常经济教材(尤其是国内编纂的多数垃圾教材)精彩多了,令我不时眼前一亮。比如,他说,利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利率代表了放贷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高通胀需要高利率保住放贷人的货币价值。高明呐,我第一次看到这层,以前我只领悟到提高利率能够抑制贷款生产需求,从而为经济降温。这本书,是第一本令我在读首遍时,就已经做好二遍阅读计划的传记。以前哪怕读R.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都没这么爽过。有实力当然有魅力。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自然规律,大人就是君、亲、师,圣人之言就是Greenspan这类当世贤达的语录文章。违反自然规律就要灭亡,不听“大人”言就有麻烦(当局要惩罚,亲人要痛心,老师要叹气,自己要倒霉),而不悉圣贤的智慧就向愚蠢迈进了一步。这本书,就是我的新世界。以后我的blog要贴一些读此书的心得笔记了。哈哈,爽。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一开头就读不下去,很令人惊讶他的思维可以这么狭窄,深度可以这么浅薄,MAESTRO,我觉得普通的老人都比他思想有深度。也许是被全世界吹捧的太久,把自己的脑子都吹蒙了吧。
  •     too long, english version is a better read
  •       我觉得做美联储主席的难度比做美财长的难度要低些,前者相当于开火车,你只有加速和减速两种选择,而后者如同开飞机,你要应对所有可能的要素,并且要经常提出新的道路来。
      
      但是,要在鲁宾和格林斯潘两个人中分个高下,似乎很难。 两人都有同样清晰的头脑,同样理性的判断,同样对市场力量的洞察。 鲁宾对不确定性的分析令我折服,而格老对未来确定性的判断也让我震撼。
      
      本书关于世纪经济的趋势的判断可以说毫不含糊,至少比他做美联储主席的言论清晰很多。没有那么多的“可能”,“也许”,都是坚定的判断,同时也是坚定的对自由市场的信念。(不知道他对目前美国经济危机的国有化私营机构有何感触,但我觉得他定觉得悲伤)
      
      他对中国的评价我觉得也很中肯,令人叹服的是,他已经预测了中国农民土地改革的经济必要性,而这正是刚闭幕的十七大的重点。 好像中央在执行他的建议一样精准。
      
      同时,他指出中国为控制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囤积外汇和外债,会刺激总国的通膨,以及增加中国的外债风险,而这两项在今年都已经兑现了。
      
      格老看到了比一般人更远的几年,这是他的天份,也和他早期特别关注数据细节背后的因果关系有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关于赤字和账目的一章看的头晕。一些值得观察的要点包括产权。民主。法治。信用。竞争(创造性破坏)。教育。而政治的部分并不懂。感觉美联储独立性并没有格老标榜的强。宏观政策不仅要实时跟踪市场的实际状况。还要预测市场对其政策的反馈。目前缺乏建模的能力。只能靠一些假设和猜想做一些模糊的推想。对中印俄拉美等问题感觉入木三分。另外对格老泡妞有印象。懂音乐的学术男。
  •     很不错的书
  •     自由市场民主政治美国模板坚定拥趸,台版书名翻译得不知所云明明是the age of turbulence。
  •     刚看了1/3,写得真好。
  •       昨天在家里整理旧衣服,理出许许多多,很多衣服都是很新很新的,有些当时买的时候还相当贵,但是还是扔了,因为已经完全OUT了! 《绯闻女孩》里BLAIR说过,有2样东西,女人永远不能碰,过季的衣服和前男友。
      
      当时是为什么会买这些衣服的呢,因为看淘宝模特穿的那么好看,于是买了,可是后来发现,人家好看是因为人腿长,胸大,屁股翘,脸蛋白。所以是人穿衣服,而屏幕前的我,注定只有衣服穿人。只是,在那一刻,按下购买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
      
      也许那时的欲望,和人们涌进股票市场是一样的吧。
      
      市场中,人人逐利,为何逐利,不过是因为欲望。资本社会为何被攻击成万恶,不过因为它只强调利益。 按马克思的说法即使,如果有百分之300的利润,那么人就会为此杀人越货,在所不惜。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坏处,好处是:一个人的某个观念驱动的某个行为,它像体育比赛一样,能很快见分晓,盈利就是胜利,亏损就是失败,固执的人,亏一次不认输,最后亏光了,也不得不离场。
      
      市场并非假设“人人理性,人的每一个行为都理性”,它的参与者是人,带有人的各种弱点:自大、短视、愚蠢、非理性……只是有这些弱点的人,他们终究要输光资本。
      
      盈亏的数字冷酷无情,所有的参与者都无法忽视,承认和修正让自己亏本的错误,才能避免痛苦。于是,每个人被逐利的欲望逼着成为一个理性人。
      
      所以这是为什么,万恶的资本社会有启蒙思想,而农业社会没有。
      
      分析经济的书,很少有超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当然,这本书,也不例外,不过,虽没有超过,也不差多少。
      
      如果想要看完后,跟看郎咸平一样,可以跟妹子吹水的,奉劝别看了,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相当相当的,怎么说呢,用枯燥不合适,但是用有趣,又不合适。
      
      它像一本注脚丰满,资料丰富,据点详尽的论文。虽然作者努力想要让书更简单。但是如果没有一点经济学知识,看这本书你会很累。但是,它是一本实在的书,不靠无聊的心灵鸡汤故事,而是拿实例做分析,更甚至于,作者自己提出了许多概念,须知道,那是很难很难的。
      
  •     第一本台版书。
  •     我看到公司治理了 以上你提到的这些点的确是有价值的地方
    不过我看这老头真实自由资本主义的忠实捍卫者啊,拿出一个章节来批评前苏联的政策,有这个必要的否?。。。看来计划经济也不能单纯作为一种过时的东西,说不定是事物的另一面。
    但是过分的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也许会更加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民主的缺失(胡正诚,2009)。
    咱中国就是吃了太讲意识形态的亏,现在大家不讲了,以发展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民主也不是最好的组织形态,老头自己也说了,我不懂政治经学。
    总之这书写的挺啰嗦,东西也不算太经典,老头也算赚个退休金,好好养老吧。
    克林顿不说嘛,when Greenspan speaks, the world will listen.
  •       存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0d1n.html
      一个幸运的人——评格林斯潘回忆录《动荡的年代:历险新世界》
      李华芳
      
      相比于格林斯潘传奇的人生而言,即便是这本厚达544页的回忆录也依旧显得单薄。格林斯潘从里根时代起,就一直是美联储主席,直到2006年卸任时,他已经在美联储主席这一位置上任职长达18年5个月20天。漫长的岁月除了美联储独立性要求长期任职外,格林斯潘以其特有的经济政策获得了广泛欢迎。在格林斯潘在任期间除了两次温和的衰退之外,即便是面临纽约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的冲击,格林斯潘都是安渡难关,化险为夷。
      
      因此格林斯潘的政策甚至不被认为是技术而是“艺术”,华尔街常常需要从其模棱两可的语言中寻找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有意思的是,乐观者和悲观者都能得到满足,这就是格林斯潘的“魔力”。但格林斯潘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说话含混的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1995年他母亲去世之前,他每周末都坐飞机飞回纽约看望老母亲。而他母亲对他的教诲是:哪个是自己擅长的,哪个是自己最喜欢的就要去追求哪一个。这也使得格林斯潘初涉政坛时,言辞耿直,跟楞头青并无二致。
      
      格林斯潘曾经是尼克松的竞选顾问,之后又成为了福特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而总统经济顾问位会员主席一职是由尼克松任命的,不过在格林斯潘被参议院确认为主席的当晚,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宣布辞职。这种戏剧性的事件,不止一次出现在格林斯潘的回忆里。例如在本书第三章,格林斯潘提到福特当总统的第一年,美国经济开始从尼克松时期的衰退中复苏,经济增长率达9%;但到了第二年经济增长率仅为2%。格林斯潘告诉总统,这不足为虑。经济就是走走停停,不会永远增长也不会永远停顿,现在只是一个经济暂停(economic pause),很快就会重新走上增长的轨道。
      
      于是白宫发言人对公众声称现在只是一个经济暂停,事情很快会变好。但媒体和公众显然认为“经济暂停”意味着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而白宫又没有什么有力的政策出台,于是公众想当然推测出白宫对经济暂停手足无措。于是压力铺天盖地朝福特涌来,在接下来的选举中,福特输给了卡特。尽管在卡特时期,经济的确恢复了增长,格林斯潘的观点也被证实。但福特输掉了选举,此事可能深深刺激了格林斯潘,他开始从一位用词明确的经济学家转向一位模棱两可的政治家。这可能也是他将这一章命名为“当经济学遭遇政治”(Economics Meets Politics)的原因所在。
      
      尽管这本格林斯潘回忆录的用词简洁明了,但不可否认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一职时,其说话的确就像打太极。除了格林斯潘自己说的要应付媒体因此需要“从这方面说一点,从另外方面也说一点”力求谨慎的原因外,“经济暂停”显然教会了年轻的格林斯潘政治上的第一课。
      
      
      格林斯潘把自己的经历看作是新世界中的历险,简单来说就是面对经济增长和衰退,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当然反对格林斯潘的人几乎与支持格林斯潘的人一样多。在之前出版的关于格林斯潘的传记中,例如史蒂文·贝克纳的《格林斯潘——谁在主宰世界金融》和J.马丁的《格林斯潘:金钱背后的人》都正面表扬了格林斯潘;而与此针锋相对的是,鲍伯·伍德沃德的《别了格林斯潘》和拉菲·巴特拉的《格林斯潘的骗局》,认为格林斯潘不过尔尔。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进行了辩护。
      
      90年代的美国经济低通胀,高增长,格林斯潘被认为功不可没。美联储的决策层任期很长,这是出于保证联储独立性的需要,就像美国的大法官制度一样。也因为如此,联储可以将经济目标着眼于长远。但美国总统却是面临选举压力,白宫有激励要求联储放松银根来扩展经济,带来短期繁荣以便在选举中获胜。格林斯潘提到他几次顶住老布什要求加息的压力,因为他认为这在长期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老布什甚至把自己的选举失利归咎于格林斯潘的不合作,但格林斯潘显然以此为傲。而且格林斯潘也认为其谨慎态度有助于促成经济的平稳发展。格林斯潘叙述了多次在经济刚复苏上路就开始“踩刹车”的事情,有一位议员公开批评说:这个家伙,老是在派对(party)刚开始就敲着杯子让大家回家。但谨慎的好处是长期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好处甚至让克林顿在遭遇“拉链门”事件后,还能安然无恙。
      
      但正如其他的批评性意见指出的那样,格林斯潘可能夸大了自己的成就。这主要涉及到宏观经济学中两种不同思潮的争论。一种是政策稳定论,一种是相机抉择论。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伯南克遵循的是与格林斯潘的“相机抉择论”并不一致的“政策稳定论”,其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出台最优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发展。最优政策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不一致性,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政策被实施之后,人们总能发现更好的政策。但是原先的政策如果不被实行,那么事先的最优政策就是不可能的。
      
      格林斯潘认为最优政策应当是相机抉择,也就是说货币当局应该不断尝试和摸索,在通胀与产出和就业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关系,这是微妙而又变化的,因此相机抉择是非常重要的。这无疑会加强格林斯潘自己声音的重要性。而认为应该维持政策稳定性的,指出要在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程序上,更加强调经济政策设计,从孤立的随机的措施朝着更加制度化的框架转变。例如伯南克就明确指出只要执行“目标通货膨胀政策”,将通胀率控制在1%-2%之间,并且将美联储的政策与相关信息公开,就能强化公众对经济的信心。这有可能会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但也会因为政策的路径依赖而丧失应对经济情况的灵活性。联储所做的就是在两者之间取平衡。
      
      得益于美联储制定政策程序的透明性,所以格林斯潘个人尽管有作用,但实际上制度框架得以保证不管是沃尔克、格林斯潘还是伯南克都不过是运行精巧的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不可或缺,但绝非不可替代。所以从长期统计上来看,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遵循了在经济过热的苗头出现时就提高利率,反之就降低利率的规则。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和格林斯潘的正确判断与睿智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政策制定显然不能依靠个人的睿智,而是要靠制度上的保证。
      
      所以对格林斯潘声称在其领导下的美联储“几乎”没有差错,恐怕不必当真。格林斯潘认为自己是动荡年代的见证者,是新世界的历险者,显然他有资格这么说。但我认为与其说是格林斯潘凭借智慧参与了动荡岁月变革,还不如说格林斯潘是伟大时代里的幸运儿。相对于前任沃尔克,尽管9·11之后局部战争不断,但格林斯潘不需要经受世界大战的折磨;相对于未来的挑战,未来还没有来,而格林斯潘已经转身离开舞台。他留下的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和能源价格高涨,转而成了伯南克的挑战。
      
      格林斯潘的幸运还在于经过12年的等待,最终赢得了现任妻子NBC美女记者米切尔的芳心。盛传的笑话是说格林斯潘的话实在太难懂以致于米切尔抱怨说,格林斯潘先后求了三次婚,她才意识到格林斯潘是在求婚。但格林斯潘自己却说:我其实求了五次婚,有两次她完全错过了。也许抛开格林斯潘的联储生涯,这样的趣闻也足以让他名扬千古了。
      
      Alan Greenspan, 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 The Penguin Press, 2007.9, 35USD.
      
      
  •     非常值得一读.
  •       无意中在一家修车铺的书架上看到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 in a New World,Greenspan的自传。同所有梦想做苏格拉底,或者想给后人作出个苏格拉底样子的老头一样,这老头儿迫不及待的在次贷火山爆发之前出了这本自传。其实也不是他写的,后面有一群Just in Time的编辑班子给他服务呢。等到火山熔岩把所有人烧得焦头烂额的时侯,不论读者反馈如何,出版商又重新再版了。妙,大家都赚钱!
      
      我承认我在看这书之前,已经是怒火中烧了。
      
      任何人写自传,第一章是要吸引人眼珠子。对于Greenspan而言,他的卖点在于他的老本儿。有什么不服人家资历的,第一章的杀威棒伺候。Greenspan的杀威棒包括他自传的第一句话:2001年9月11日,俺可是内部人士啊,俺可是从国家安全总部的首长那里听到的第一手消息呢。当你们这些虾米对着CNN目瞪口呆的时侯,俺正和所有高层建筑在日内瓦商议国家大事呢。然后,他搬出了从卡特到小不什时代的老照片,顺便提及:当年尼克松的竞选班子我也是干将一名。但后来俺就是毅然脱离了尼克松的反动组织,因为俺早就感觉这厮有“黑暗”的一面,怎么看怎么都不是善主儿....啧啧,都是马后炮,格老的马屁股的皮特别厚。
      
      杀威棒后,格老有些忧郁的叹息,其实俺少年时代,也是想做棒球手的,俺也对爵士乐乐此不疲的。俺也向往“山中高士晶莹雪”的飘然态度啊!。。。。但身不由己,俺还是要拯救国家经济命脉于水火之中,经常在wall street上吃吃饭之类的。看见没?喜欢钱和权,千万别明白说出来。谈谈自己的简单朴素的生活情趣先。这样才不会被冠以周扒皮的帽子。
      
      终于,书进入主题,Greenspan开始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我当年的决定,也不容易,也身不由己啊!”...那个1987年的Saving and Loan危机,他第一手挽救的。事隔20年wall street重蹈旧辙,老头儿你是过来人,居然眼看着credit bubble在更大范围内膨胀。当然,格老声明,这不是他的错,都是那些政治人物不好。Fed本来就只看钱,wall street和国会应该井水不犯河水。经济好的时侯,让“自由市场经济”大兴其道,大鱼猛吞小鱼,小鱼也被虾米撑死,Fed乐呵呵的放出两句神秘莫测的话:“你听懂了我的话么?如果你听懂了,那你一定是误解了”。等经济不好的时侯,自然有国会给wall street擦屁股。谁他妈的说自由市场和政治无关?Adam Smith那时候还没有oligopoly这词呢?拿Smith来作挡箭牌,是Greenspan,也是共和党最拿手的伎俩。
      
      最后这老头再次着重强调自己信念的正确,和其传奇能够得以青史垂名的原因:你看,我放眼世界,什么都懂。比如波兰的自由市场经济,让大家都吃饱穿暖了;俄罗斯从来都是一群流氓,跟我们不是一个阵营的;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你们不知道吧?你们虽然猜啊猜的,但时值2007年,只有我格老大印认准,你们才能理直气壮的说,这是石油战争(虽然我格老是同意小不什这么花钱的)。还有,俺懒得讨论fiat money的理论了,反正俺就是不信金本位....算了,Fed如果信金本位,估计整个Fed都不需要了。为了保住饭碗,说什么也要把金本位干掉。
      
      
      当然,骂到头,Greenspan从自传得来的royalty还是胜过你我若干年的工资单的。这老头是个地道生意人,决不是他自己描绘的学院派白胡子。不然,你看他描绘各任总统的笔法:他早年说克林顿不懂经济,要老人家手牵着手慢慢教导。现在人人怀念克林顿世代,高增长低通胀,胜过小布什的白痴时代百倍。于是他在书里描写里根,尼克松和两个布什的变得摸宁两可,完全是取悦大众读者的意思。这厮很了借钱从哪里出呢。
      
      离开了Fed,Greenspan马上投入了Bill Gross的怀抱。大约一年半以前,守着无数垃圾asset,哭着喊着要Fed降息的Bill Gross终于可以直接使用Greenspan的影响力了。效果如何,反正PIMCO还没倒,AIG却完蛋了。
      
      我就这么翻啊翻的,那个修车铺的股票爱好者看到我在翻书,就过来聊几句。他说股票价格永远走在真正的宏观经济情况的前面。在上学的时侯,我信,因为有个可笑的time value of the money公理。但现在我不信了。同志们那,你真是不知道基金经理是多愚蠢的。Greenspan把target interest rate放在1%一年有余,我猜他是看股市反应(或者是华尔街的脸色?who knows),来决定升息与否。结果股市一塌糊涂,但因为利息低,华尔街的fixed income利润暴涨,炒作房子的赚的欢,人人都高兴,Greenspan干脆提议,CPI把房子那部分彻底丢掉好了,就跟猪肉涨价叫通胀,但房子涨价不叫通胀的道理一样。那时候明明各公司都开始hiring, unemployment rate下降了,但股市仍然哀鸿遍野。但格老眼观股市和fixed income market,就是不升息,眼看着泡沫越来越大,就等着它爆呢。
      
      你看他选的后继人是谁?是喜欢印钞票的great depression专家Bernanke。就跟他知道早就有这么一个Great Depression version 2一样。
      
      Bernanke还是有点小聪明的。这两天都是Paulson在摇旗呐喊,要求另外一个800billion。他缩到后台去了,理由是Fed 不管平民,只该管银行。所以将来银根泛滥,通胀滔天的时侯,请大家痛骂Paulson.
      
      
      
  •       格老在任的时候口碑很好,一直到离任也鲜见媒体口诛笔伐。次贷危机的加剧,格老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舵手,成为众矢之的。似乎有失公允。
      
      1,We rarely look closely at that principal operating unit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human being. What are we? What is fixed in our nature and not subject to change—and how much discretion and free will do we have to act and learn? I have been struggling with this question since I first knew to ask it.
      格老对人性的一些思考。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是人学不是科学。对人性进行思考是必须的。
      
      2,I knew that macroeconomic forecasts are far more
      art than science.
      把forecast删去,这句话也不太错。
      
      3,"Excess government spending causes inflation”
      这是格老的老师,Arthur Burns对通胀的看法。猜测格老对这个定义是认可的。
      
      4,给stan getz当过sideman,和ayn rand是好友,对keynes的数学建模本身兴趣大过其学术观点本身。赞同最后一点,全球的领导人现在都是凯恩斯的信徒,结果如何呢?等等看吧。
      
      5,美国83年社保危机,everybody knew that no matter how you dressed it up, any solution was in the end going to involve either raising taxes or cutting benefits for a huge and powerful bloc of voters, or both.
      这一幕这里也会上演,或者增税,或者减福利。无论如何装饰。
      
      6,格老泡妞,也是走的学术男加文艺青年的路线,先聊音乐,后聊论文,然后带姑娘回家看论文,勾搭成亲… 格老的这个老婆是记者,也是混媒体圈儿的。对比中国,江湖传言,国开行的王益和央视女主播...(篇幅有限,自行google)银行家的恶趣味。
      比较银行家学
      
      7,美联储主席履新要接受专门的一人培训,小炒儿。不知道中国官员是不是也有类似培训,还是说只有党校那样的大锅烩。书中对联储的运作以及人事任命,任期的安排也做了交待,均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选举周期对宏观经济的干扰。之前看过的宏观教材也提及相关的负面影响,但是少有提到美国制度性对冲举措。美国的先贤得有多咸多鲜呀,啧啧。
      
      8,William McChesney Martin Jr.:(联储老主席)"the punch bowl removed just when the party was really warming up."这里讲的是货币政策的至高境界。中文这么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9,80年代末的那个黑色星期五,格老之前的作为,也就是联储的政策似乎有值得推敲之处。几年来利率没变过,突然调整,市场反应过度,似乎也顺利成章。如果几个月前就慢慢放风呢,效果是否会好些?或者也有个应急预案。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半夜鸡叫调整印花税姑且认为是不成熟吧。
      
      10,讲到了Keating five事件,里面涉及麦凯恩和格老。前者为了脱罪,还把格老咬了出来。老头公开道歉。
      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有毒的地产资产做了证券化处理,提高了回收收益和效率。但是焉知这不是为后来次贷危机埋下伏笔?中国开放福彩和体彩,民间私彩和地下赌球大行其道。类似地,国家金融创新在先,华尔街跟随在后。不慎落沟,挖一条更深的沟自救,于是几年以后掉进了更深的沟。
      
      11,Bush父子先后当选总统,经济上都是软肋。老Bush把自己落选原因之一归咎为格老货币政策不配合,字里行间能感到格老当年受到的政治压力。不知道这是否能解释格老在小布什第二个任期内迟迟没有推出加息政策,最终一世英名付之东流。同一个联储主席,要对父子两总统都保持独立性,的确艰难。年轻的时候还行,能扛扛,后来难免落入老于世故的俗套。
      印象里5分钟内对一个队两次判罚点球的裁判,只有科里纳。真金是不怕火炼,但是真金能有多少呢?
      
      12,谈到苏联,here there was no creative destruction, no impetus to build better tools.格老是熊彼得的信徒:“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13,在调息前提前泄露给Jim Baker,这是违法的吧。如果这个jim在全球某个处于交易时段的交易所兑现这个信息...
      有政治的地方就有不当得利。
      
      14,赫鲁晓夫阅兵。队伍前面英俊威武的士兵,斯拉夫人种的。然后是飞机坦克大炮。最后是核武器。后面奇怪地跟着一群叫花子。阅兵司令很惶恐,不知所措。赫鲁晓夫说,别害怕,这群人我负责,他们是经济学家。赫接着低头小声说,你们不了解这群人危害可以有多大!
      这是里根讲给格林斯潘的。
      某人评价:戏子无义。
      
      15,计划经济的误区:Missing is the ultimate consumer,who in a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is assumed to passively accept the goods planning agencies order produced.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值得延伸阅读。
      
      在传播领域,中国的言论管制可以看做计划经济的延伸。大众只能消极接受政府的信息产出。如果大众对此不信任,认为这种信息失真,由于非市场化因素,反而会给谣言提供了土壤。于是政府“被迫”强化言论管制…恶性循环开始。producer-consumer关系的瓦解,消灭了海量潜在商机。大多数成为体制牺牲品的媒体人士,在可以自由表达的时候都会站在反对党一边。
      
      中国现在主张拉内需,方向是对的。落实在行动上要切实改变对消费者这种“小受”的定位,由消费者自主决策。一方面这需要落实对产权的保护,一方面要鼓励言论自由,至少在经济领域,允许信息自由传播,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以传播真相为荣,以粉饰太平为耻”。
      
      16,To be a seller in a department store was the same as being a millionaire in Silicon Valley. It was status,
      it was influence, it was respect.
      独联体总理盖达尔解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售货员的优越性。苏联的商品短缺靠排队解决,西方人称之为莫斯科平衡“Moscow equivalent”,真他妈损。
      
      17,alan:the Fed's job was challenging, but Gosplan's
      was surreal.
      Gosplan=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
      
      80年代里根交待alan greenspan研究一下前苏联的经济政策形成机制,他苦干两周,汇报领导:我算不出来。不过我可以保证,苏联人自己也算不出来。
      btw,中国发改委的前身是中国计委
      
      18,对次级债的交待得还算充分。实际是美国两级分化的必然产物。有钱人需要财产增值,华尔街的财务丑闻以及高科技股的泡沫刚过,于是在低息的背景下大量融资购买不动产;没钱人是受害者,出于政治考虑以及金融机构的贪婪,高风险的次级债应运而生,并逐渐大行其道。都在赌房地产只涨不跌。
      赌徒的下场不用多说。
      
      19,华盛顿的规则是共和党祸害,民进党补锅。民进党还不能抱怨,要不是共和党祸害够了,选民还不一定肯用选票惩罚他们。
      原来还是选民下贱。
      
      20,后半部分,格老开始小心翼翼给自己埋伏笔。不像之前那么痛快。也可能阅读的时候先入为主了,等着看他辩解。
      批判小布什不曾动用总统否决权否决任何议案,是最近几任的唯一,导致大量支出议案过关,赤字扩大。选一个均分是C的总统的弊病看出来了吧,对角色缺乏理解。府院模式之一就是议员假正义,总统真孙子。布什跟着假正义去了,打破了制衡和负反馈,麻烦也就不远了。
      
      21,03年的减税之争:格老的意思是回归财务纪律,不减税,平衡赤字。背后是450位经济学家,其中10个诺贝尔奖得主,主要是凯恩斯派。白宫找来250个供给学派的,支持减税。和伊拉克一开火,白宫取胜。
      在政治面前,专家何其廉价呀。兵团大作战无非也只是一个小砝码。450人都他妈的一个营了,最后有啥用呢,的确是叫花子的角色。
      
      22,来看看美国政客的自省,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Dick Armey的一段话:Our primary question in those early years was: How do we reform government and return money and power back to the American people? Eventually, the policy innovators and the "Spirit of '94" were largely replaced by political bureaucrats driven by a narrow vision. Their question became: How do we hold on to political power? The aberrant behavior and scandals that ended up defining the Republican
      majority in 2006 were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is shift.
      
      要是他把their question写成our question,并且在在任的时候说这番话,无疑更牛B。不过现实不是电影,就这样吧。此Dick并不那么dick。
      
      格老总算可以搭车跟着发泄了:The Republicans in Congress lost their way.They swapped principle for power. They ended up with neither. They deserved to lose.
      真没意思,身为共和党,他该用we而不是they。错都是别人的,道理都是自己的,什么态度。
      
      23,Amartya Sen:"In the terrible history of famines in the world, no substantial famine has ever occurred in any independent and democratic country with a relatively free press. We cannot find exceptions to this rule, no matter
      where we look."
      
      24,发展资本主义的要素:对产权的保护(法律和传统),信用/信誉
      
      25,Margaret Thatcher在饭局中向格老请教M3(广义货币)方面的问题,很有趣。是在印证格老的说法和下属的解释是否一致吧。不知道中国几大常委有几个知道M3。
      
      26,德国劳工法案,和大陆今天的劳动法有可比性。对劳工的“过度保护”也许可以增厚现有劳动者的利益,但是会增加雇主的忧虑,最终把失业率推到一个高水平,伤害整体经济和福利。毋庸置疑,中国对劳工的保护一直不足,但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逆周期推出此类法案,显得不够明智。可能还是通过“调整预期”的方式逐步过度,对经济伤害更小。德国是在景气周期内推出此类法案,在不景气时仍然让雇主大伤脑筋,值得借鉴。
      
      27,法国总统Nicolas Sarkozy从政治利益出发,支持保护主义,但是内心对美国这种自由资本主义颇多艳羡,闷骚。
      
      28,格老把中文语境里的丢面子翻译成“loss of face",在描述日本的相关章节中提及。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根植于文化。所以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政治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又会要求文化一体化,而文化一体化...是不可想象的。于是有了“文明的冲突”,现阶段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则自我放逐了。
      
      29,格老用了一个章节谈论中国,不管搞政治还是搞经济,中国不能不提,这才是正经的too big to fail。
      
      Chin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apitalistic, with only partial formal rules on property ownership.
      呵呵,还是说咱们对产权保护立法不足。还是不了解中华文化,水至清无鱼,产权不清了英雄们才有用武之地呀。
      
      Efforts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olitburo to contro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suggest to me that they have drawn the same conclusion and do not wish to see history repeat itself.
      这里的history,对象是USSR和卫星国。
      
      把中央集权比喻成金字塔,认为突出的两个矛盾是汇率和户籍制度(人员流动和资本流动)。
      
      The hyperinflation in China in the late 1940s is often cited as a cause of the uprisings that brought the Communists to power in 1949。
      哈,我一直认为二战的真正推手是德国的高通胀。第一次看见有人说共产党的出现也是(部分)源自这个原因。
      
      30,双赤字是美国的大问题,格老用了一个章节讲经常账目的问题。看得晕头转向。实在是宏观没学好,会计没基础的缘故。
      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是国际收支的三个项目之一。格老绕来绕去,在解释经常项目赤字怎么不是大问题,他如何如何乐观。怎么看怎么像是避实就虚。一旦美元信用受损,和国际大宗商品脱钩,这绝对是一个噩梦。至于通过本币贬值逃债,这和通过通胀逃债一样,最终都会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提高融资成本),得以体现。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     後半部份要再讀,關鍵是要學習其分析現實經濟的方法,畢竟學界的思維方法和實務界的還是有區別的。
  •     格老的自传中许多关键事件都没提到:苏联解体,日本泡沫破裂,亚洲金融危机等,估计这些是fed的秘密吧。但是格老对经济学的全球视角依然令人大开眼界。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后,体制中解放的大量劳动力充斥市场,造就这低通胀高增长。fed的政策也需顺应这一趋势。宏观经济学与全球环境密不可分。
  •     格林斯潘轶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559475
  •     对中国的把握尚准,但为什么格老也是个话痨?
  •     台币只要450,大陆的中文翻译版居然要150,真心贵啊
  •     美联储主席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夕竟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预见到
  •       还记得我最初了解股票这个玩意儿的时候,IT技术男的特点让我一下子就痴迷于各种技术型分析,沉溺于各种金叉的加权曲线与精妙的算法中,甚至自己写算法来验证走势,当发现算法的涨跌提示与股票历史趋势的大多数拐点重合时,我不禁欢呼雀跃,自以为看了一些书的我一瞬间就成为了“股神”,也许是《大时代》看多了吧。在后来的几周,我反复验证自己的算法进行模拟炒股,可是输赢总在五五之数,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最终,我发现了自己的预警提示中,不仅依赖过去的历史数据,还依赖于当日的数据。而这恰恰是把因变量当成了自变量,它吹碎了我“股神”的泡沫。当我重新捡起纯粹分析盘面的指标、推敲大趋势的曲线,发现原来也不过是五五之数。再后来,当我多次发现主力资金操盘手利用其资金优势操纵交易走势、使得K线等指标走势符合散户的期望时,我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当然,后期还学了价值投资,可是仍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价和其价值很难说有直接的反映关系。于是乎,我就又成了四处道听途说的芸芸众生了。
       为什么要扯这么多呢,因为我不过是个想发明出一种公式在资本市场一劳永逸的技术宅(目前我仍有兄弟在这条路上闯荡,据说他很成功),而本书的作者——五届美国总统青睐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也在试图用一种有效的经济模型预测和预防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挑战。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背景是一位对世界经济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决策者,而且他从各个视角来讨论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应对措施。 在任何的预测模型中,历史数据都仅仅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毕竟人的行为有一定程度上的规律性和惯性,但决不可迷信。比如日本曾研究过,福岛所在的东北方向从未有超过8级以上地震,因此福岛按照7.9级抗震级别设计,这才遭遇了2011年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9级东日本大地震。这就好比我们认为现在最厉害的武器是中子弹(我军事知识有限),可谁知道未来外星人会不会一束光子炮就能轻而易举胜过我们(我游戏玩多了。。。)?地震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是经济危机的影响绝不亚于地震。面对今天经济形势的多变与复杂,唯有预见的越多,才能有能力做好充足的应对。作为“美元总统”的格林斯潘,也在不断的探索,尤其是在他卸任后爆发了次贷危机,更让其对于世界经济运转的规律产生了新的看法。
       于是,本书通过人性与风险的关系,综合经济政策中的各个方面——生产率、通货膨胀、经济文化、收入分配、市场干预、危机缓冲等,构建出新版“格氏”预测模型。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对于动物精神的提出。作为经济学的学生都知道,“理性人”的假设是所有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但格林斯潘偏偏对这个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产生了质疑。经济行为就是由无数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自变量所产生的,而不可度量的因素背后综合反映的是隐藏在经济行为背后的人性。作者从恐惧与狂热、风险厌恶、时间偏好、从众行为、依赖倾向、互动倾向、家族倾向、竞争倾向、价值观、乐观主义倾向、珍视亲人的心理倾向、自理倾向、自尊倾向这些非理性因素着眼,虽然未必像心理学家那样专业,但是以心理视角来剖析经济问题,不得不对这位近90岁的老人表示钦佩。如果说他2007年的回忆录《动荡的年代》是依靠其辉煌的经历而成为天价畅销书,那么这本《动荡的世界》则是在遭遇空前质疑和抨击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2010年,老态龙钟的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曾希望历史能够对自己“三七开”,希望这本集他思想、智慧、经验、教训于一体的成果,能够为他的“30%错误”挽回点公正的评价。
      
      文/卢育涛 2014.01.24
      
  •     如果你打算只读一本有关宏观经济学的书,可以挑这本
  •     自传不是励志用的,大人物的爸爸妈妈或其他的家庭背景都有过人之处。
  •     “他开始从一位用词明确的经济学家转向一位模棱两可的政治家”
    好像真是这样
    比较格老和鲁宾的自传,格老的观点是少一些前后一致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