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的中国人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11241726
作者:梁晓声
页数:330页

作者简介

《忐忑的中国人》内容简介: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再到《忐忑的中国人》这部全新、最新作品,著名作家梁晓声再次“发声”,深刻力陈社会根本性问题!另类观点透视中国发展中的困惑,中国人为什么而“郁闷”,为什么而“忐忑”,中国人中为什么充斥着那么多迷惘的青年和无聊的“看客”?作者直陈社会中种种矛盾和纠葛,挖掘人性背后的心理,文化中的缺失,社会中的“看客”,诚恳的笔调、忧虑的声音,入木三分地揭示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双方面的压力和忐忑。不读梁晓声,你怎么看透民生、自由、人性、阶层、社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1.一个忐忑的中国人
2.看客中国
3.改革是“顶层设计”的出路
4.每一个国家都患有各自不同的国家病
5.阿Q生活在当代
6.患有“贪占强迫症”的官员
7.可怜的中国父母亲
8.他们起诉中国
9.公平是社会改革的基础
10.当“交管”撞上“人文”
11.一位“城管局长”的自白
12.暴民是“民”外表的非人
13.不甘于当“花瓶”的政协委员
14.“悲观”是一剂镇静药
15.活在“道德底线”上的青年
16.网络肆意攻击的红卫兵遗风
17.拐弯抹角的“民意”
18.帝王思想中的“折光板”
19.路在脚下,任重而道远
第二章 中国人的本性
1.难以撼动的暴劣本性
2.从他们身上看人性
3.非物质性差距
4.舌尖上的“好人文化”
5.“郁闷”的当代文化
6.莫让将来变成当下
7.教授之死
8.虚实之间
9.父亲与茶
10.一个有恩于我的人
11.为了情怀而纪念
12.抵御时代的污浊和浮躁
13.我愿意再去一次的地方
第三章 另一种“中国特色”
1.“居车族”
2.畅想北京
3.北京的房价终于降了!
4.“新都”
5.让咱爸咱妈过几天元首般的日子!
6.大逃亡!
第四章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1.时代的入口
2.被驯化了的社会“仗义”
3.现实,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是现实
4.“帮闲文章”的调调
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1.商品时代的旋转式运行
2.社会安定以民众安定为基础
3.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4.迷失的阶级
5.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6.现实给了我两次嘲讽
7.别了,理想主义
8.正在死亡的“自我”
9.缺失灵魂的城市发展

编辑推荐

《忐忑的中国人》编辑推荐:•继畅销五十万册《郁闷的中国人》之后,著名作家梁晓声全新、最新作品重磅上市! •郁闷的表情,忐忑的心态,这就是中国人! •剖析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的忐忑心理•直面力陈中国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从普通老百姓的忐忑,到中国人的人性劣根,再到国计民生的献计献策•每一句都是梁晓声的思想闪光、肺腑之言!•用良知碰撞社会,哪怕鲜血淋漓;让社会恩泽人性,哪怕丝毫点滴。

内容概要

梁晓声,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一位红卫兵的自白》《年轮》《浮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至今仍坚持纸笔写作,创作了小说、散文、杂文等1600余万字。

名人推荐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龙应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人类的历史上似乎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多于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一个国家,叫中国人;而在这个国家的国力变得空前强大的二十一世纪的初叶,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几乎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的焦虑、忐忑年代。这种焦虑和忐忑不同于任何动荡年代,包括战争年代的焦虑和忐忑——因为那种年代人心尚有盼头:动荡总会结束的。这种焦虑和忐忑却似乎是“太平盛世”光景之中的,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无为的焦虑与忐忑之中……


 忐忑的中国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杂文得是我比较关注的话题才能读得下去。因而先前只是通过网络文摘,新浪博客等读个一篇两篇的权作新闻轶事来看。梁晓声这册《忐忑的中国人》是因为多看阅读的限时畅读活动才下载来看的。作为一名大学刚毕业,无车,无房,无社会地位的三无人员,我得承认,每次看到事关民生、经济、政治的议论我都眼睛发直,很想从中取经学法。因而看到书面上写的“剖析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心理,直面力陈中国社会的根本性问题”时,我是被打动了的。作者第一章写中国社会种种乱象,第二章析社会背后的人民心理。读到这边我就弃了书。话题固然是我关心的,但他站的角度却叫我看得索然无味。作者有一种他们那个年代人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思,现又功成名就,生活安稳,便更添一份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他写看客心理,写望子成龙的父母,写贪得无厌的官员……不外乎忧与叹,却是站在事外的忧与叹,述而不作,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更郁闷的是,他其实并捕捉不到这个时代人真正的心结。所以所他依旧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英,看问题的方式也是。至于人性的挖掘,作者一再强调,人的善恶是固有的,而不是随时代潮流变化的。在我们这些从小被唯物主义史观教育的人眼里确实有些奇特,可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人很多时候是独立的自己,那些真正善良的人更是有一份独立的善良品格。但总觉得还是挖掘得浅了些,同第一章述而不作的缺憾。我看的部分中觉得《一个忐忑的中国人》,《阿Q生活在当代》,《他们起诉中国》这几篇挺有意思。《一个忐忑的中国人》说了一种“凤凰男”心理。《阿Q》则是那种随时准备跌倒在路上的老人的活画。《他们起诉中国》构思太有意思,并有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讽刺意味:为何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种种现实在而今的中国重现了?
  •     “凑热闹”、“看热闹”的心理很不纯粹。倘有什么骚乱发生,他们便会像阿Q 一样,趁火打劫,抢掠些财物。然后装出不曾参与的样子,看参与了或被冤枉了的人遭到追捕、杀头,侥幸而且同样的幸灾乐祸,连点儿兔死狐悲也全然没有,只不过又当成一种“热闹”罢了。1从鲁迅那个时代到“文革”再到电脑普及前,中国之看客一茬茬繁殖,从没怎么少过。“文革”时期反而更多了起来。因为那一时期,想不当看客都不行。可以这么说,几代中国人是看那种“热闹”看过来的。虽然“文革”已成历史,中国人爱看“热闹”一点却早已成习。——梁晓声|《忐忑的中国人》不知是传统文化缘由还是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自古中国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言论,让国人有了只做看客的理由,甚至于到了极其麻木的状态。能在一片大好的大环境里发声,让我们能够了解自己,认清现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保护。
  •     1927年鲁迅先生写下《无声的中国》一文,从文字传播的障碍性上说出了民众如何的缺乏“话语权”。今日的民众固然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然而别的方面依然“有缺失”。把这些缺失综合起来,谓之“病态”。套用鲁迅先生的句式,亦可称之为病态的中国。近来读梁晓声的《忐忑的中国人》,愈发觉出当下社会的病态。梁晓声的文字是厚实的,这种厚实里有一股砸向人面目的气息,读来总有一种令人坐卧不安的感觉。此书从多个维度分析现实社会的走向,中国人的群体状态,把当下的迷惘、偏执、急躁、功利、浮华……条分缕析的形诸文字。客观的说,作家不是悬壶的医者,并不需要开出济世良方,他们只需要提出问题就够了。这本书在某些地方尽管存在文学的手法,但仍然是提出“问题”,既有直逼脑门子的社会问题,也有隐藏在现实水面下的波涛汹涌。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病态的中国。在《一个忐忑的中国人》中梁晓声写了有反哺家庭愿望的“毕业大学生”,在《看客中国》写了热衷于看热闹的“围观者”,在《交管与上人文》中写了“权利”的真相,在《改革是顶层设计的出路》中写了网上肆意谩骂攻击的“发泄者”……我仿佛重新读了一遍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时下的中国人,与鲁迅先生所哀与怒的中国人,似乎并无差别。七十多年之后,尽管中国人的衣冠光鲜了,物质改观了,但是骨子里还是老样子。要么是可怜的,要么是龌龊的。《舌尖上的好人文化》是一篇真正从思想层面揭示问题的文章。在这些文字里,我能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性和自觉性。梁晓声说,那些我们所崇拜的文学大师们,为着他们各自的国的进步,一生大抵在做两方面的努力——促旧时代速朽;助新时代速生。梁晓声的文字在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上都保存着一股“质朴”,比如《教授之死》这篇小说,好像我们在某个新闻中找到原型,但有有着鲁迅作品中那种辛辣。在文辞上,他说“各自的国”,而不说各自的“国家”,他用“大抵”一词,而不用“大致”,都带着民国文辞的余绪。在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革新与阻碍总是同时进行的,真正伟大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旧时代的摧毁者,新时代的助产士。同样,在一个进步的时代,独立知识分子不但要抨击丑恶,更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所创建。就如新文化运动中既有猛烈抨击旧文体,旧传统的大文豪,也有构建新文体,创制新规则(比如新式标点,语音系统)的务实者。打着“独立思想”的幌子,披着“公知”的皮面,却做着最拙劣的勾当的人,不但无助于一个时代的进步,反而是社会最大的蠹虫。中国人因何而忐忑?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官员如此,平民也如此。除了贫富差距等原因,还因为公平和安全感。在一个缺乏公平与公正的社会,是不存在安全感的。因不公平而遭到伤害的人,会奋力讨回公平;伤害人的人则会付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处于权力中心的人,还是最底层人,都不可能真正“安全”。官与民,贫与富,这还只是“角色”,真正左右“角色”的是内心深处澎湃的东西。官员们换上了“贪占强迫症”,富人换上了“攀比炫富病”,普通百姓则在“暴民”与“屁民”之间摇摆。这就好像一个跷跷板,两头的负重不但不相等,臂长也不相等,忽上忽下自是难免的,更有摔下来的危险。梁晓声在这本书里直面现状,中国人大概就像跷跷板上的两个人,板上的人固然忽上忽下,内心里更是忐忑不安的吧。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有回忆,有批判,有建设。读着有鲁迅的感觉,语言犀利,思想深刻。但有些回忆部分略显无聊。
  •     前面几章有点意思,后面就陷入文人自命清高的那种自说自话
  •     文学是人学,好的文学应该是好的人性之学
  •     纸质不行,其他还好,还算满意
  •     好撒,很喜欢读这本书!
  •     和柏杨丑陋中国人一书观点雷同,没有初读振聋发聩之感,愿梁先生原谅我的自说自话。
  •     我竟然在吃饭的时候把它看完了,作者有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很多地方,实在是不敢苟同。。。
  •     最后几篇文章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     强烈的民族主义,实在看不下去...标记已读,以后就不要看了...
  •     流水账一般,读来全无书感,而且很平常的东西,还不如博文呢,而作者口口声称是作家而非键盘作家,须知键盘作家的博文多少还有点文笔,思想未必如作者深邃,但读来快感阵阵。忐忑,丑陋,可以说不,,这类带中国或中国人的作品,现在看来,不会在历史中有什么影响或意义。
  •     反正挺烂的。无非是自我的倾述而已,成书的话,实在是....哎
  •     我喜欢那一段关于马克思的分析,很多的时候人家的理论是没有问题的,是很有道理的,只是被一些不懂的人瞎引用,就像当初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
  •     不愧是梁晓声,文字很犀利,一本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     今天在图书馆又看到了梁晓声的一本小说。荒诞文学,有空继续看看
  •     看客在中国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暴民,使动乱变成了暴乱。
  •     读了第一篇,终究弃书。愤青,杂谈,透彻或是悲哀?也许是书旧,也许是经历不够,但的确不大喜欢。
  •     内容写的是时下中国人的一些心态,行为
  •     并没有看得很仔细,不知道很多人对它的好奇是否也来自于书名。今天刚巧出了个罗一笑的事,感觉众筹这个事在国内也是越来越玄乎了,令人们忐忑的事又多了一件。人无信不立,如果利用人的同情心做文章,真挺可耻的。希望孩子早点恢复健康,希望善款可以得到合理利用。
  •     作者的水平是公认的,但是编辑的水平是有限的。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与其他书中重复太多,有些东西是作者的自传性质的,还有许多应景的东西都不应该加到此书中来。这也使得此书大大地打了折扣。建议喜欢梁晓声的读者慎重购买。另外说句题外话,出版社如果继续这样搞的话,中国看书的人会更少,回到实体书店的时间会更快到来。
  •     宝贝是正品,很满意。
  •     再精简一下就好了
  •     很稳健的类时评,他不针对一个特定的事件来分析中国社会心理,而是泛化又以若有若无的线串联一篇又一篇的主题
  •     讨厌喜欢掉书袋的作者!
  •     没看下去 赘述
  •     一直认为是一本催眠良书。。。结果后面感觉还是不错。。说教的东西比较多,但是对作者本人产生了另外一种看法~
  •     2014年读,作者的经历
  •     一本歧视劳动人民的书
  •     中午看完了这本书,前后一周多的时间吧。关于此书,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教授之死》,这么淳朴真实的一个人,结果却被这社会的丑陋给气死了。还有就是今天中午睡觉前看到最后的故事,梁晓声去广东和编辑见面然后写稿子,他写他在那里的不愿打扰、为他人着想,结果睡梦中的我也经历了类似的事件呢。想想还是应该多读些这样的书籍,每读到某些章节,总会觉得这现实的社会偶尔真会让你感慨万千。作者写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每一个文字都觉得很是真实,也很有共鸣。正好这几天有同事在电脑上跟看他写的《返程之后》,于是内心里对梁晓声又多了几分更好的印象。还有,以后我肯定会买他的小说去看的,到现在也只是看了他的两本书而已,还都不是小说。而那一本,还是学生时候买回的他的访谈录。Now, 20:48, March 21st, 2014。
  •     挺犀利的第一部分,把中国人的种种劣习剖析的淋漓尽致,第二部分又很温暖,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与父母的感情,温暖又绵长,倒是后面略输前半部分,琐事描写太细,又不深入阐明。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很棒的书。
  •     谭的书。挺好的,写了很多关于当代社会的思考与反思。针砭时弊吧~
  •     2014.11 喜欢梁晓声的书,有机会要多看几本。中国人生活的很没方向,也许是愚民政策的后遗症。
  •     什么是好书?不是里面的几句话,几个故事触及到了你的内心就是好书,这类书治愈系列多了去了!一本好书,首先是可以打开你思维,对你思想有深远影响的书籍!这是我高中后第一次读文学类书籍,看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领悟!
  •     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应该幸福,并感激着。人无完人,一个国家也要在实践中进步完善。很喜欢"看客中国",深深地批判揭露了社会现状。但是我相信这个社会中每个人内心还是很善良的,只是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罢了。个人表示对交通管制中的小武警同情,军令如山。后半部分实在不能集中精力看下去
  •     喜欢梁晓声的杂文集要胜过他的小说。而这一本是我看过得最好的他的评论性文章。赞一个
  •     读的心好累,很多东西很真实,读来就感觉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社会中生活,深深的无力感。也许,好多时候,无奈才是生活的常态。还是要好好生活,加油!
  •     给大姑买的,正版书,很满意
  •     啰嗦累赘,极度谄媚
  •     朴实真挚,故事性特别强,比喻排比运用得极为精致到位,一本好书,是因为严肃认真的抨击了现实社会。
  •     我们所处之时代特浮躁,心态须持常自净,方能卸污守洁。在房价疯涨的年月里,看到这句话心中为之一震。从学校踏入社会仅仅一年,心态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由恬静不争变的心浮气躁,为房价所困,为金钱名利所困,看不清未来,一头扎进世俗的道路一去不返…希望多读些这样的书,平衡心态,减轻焦虑感,不忘初心。
  •     好看。值得推荐
  •     作者和我们不是同龄人,我可以借作者来人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了解他们的内心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喜欢看书。
  •     中国现状!
  •     书里写到了中国人的种种焦虑:医疗 养老 教育 信仰危机面对这些,谁能不焦虑,不忐忑呢。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人们想看到真相吗?还是只想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
  •     我还是继续读鲁迅吧
  •     酸 腐
  •     真心不是我的菜
  •     梁晓声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
  •     不能同意书中关于上海人的看法
  •     其实这本书不值得一看,作者带有主观偏见的去说明一些社会现象,没有深刻的解释,没有合理的解决思考,就是那样看客一样的看世界,思考自己的小九九,这也能代表和表述中国人?就叫忐忑好了
  •     共产主义是近百年内无法实现的 国家是由人组成 人群的素质决定国家的发展
  •     想写自传就直接在书名里写上吧
  •     在梁的书籍当中,你总是会成为愤青。没有救赎,只有永远的蛮愤与杂音。不是不认同,而是矫揉造作的成分多了。
  •     原来发牢骚也能成书
  •     由看客中国到忐忑中国,从鲁迅先生到梁晓声先生,从普通老百姓的忐忑,到中国人的人性劣性,再到国计民生的献计献策,每一句,都戳中我们中国人的劣性,想到了,柏杨。
  •     从文人的视角看问题
  •     送客户的,相当给力的书。
  •     有一种只有我好,泥萌都是坏人的感觉,作家自我感觉都这么良好的吗?
  •     原谅我没有看完就标注了已读
  •     买的签名本,签的最认真的一个,还写下了时间地点。梁晓声这人很率性,也忧国忧民,文人就应该这样,不但自己修身养性,也应教化世人,针砭时事。
  •     该书相对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相对应的纸质比较一般,甚至是一般偏下,纸张偏黄,有明显的颗粒感而导致的粗糙。阅读起来感觉比较累。
  •     说出了很多人郁结在心里的纠结,和中国人一点期盼,这得认真读。我买到的那版第一页第一行就好像漏印了一个字,有点不舒服
  •     看了十几页,看不下去,不喜欢。
  •     显而易见的中国问题。
  •     公知
  •     老爷子威武
  •     作家还是适合写小说散文,跨行当社会学家真的很让读者心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