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300183183
作者:罗威廉 (William T.Rowe)
页数:41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暴力的社会生态
第二章 明王
第三章 繁荣时代
第四章 异端
第五章 在虎口之中
第六章 灭绝
第七章 东山叛乱
第八章 天国
第九章 现代性的间奏
第十章 鼎沸
第十一章 幼稚
第十二章 灭绝回归

内容概要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城市社会史。代表作有《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红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用了一天时间读完这本人类学著作,可以说作者完成了我一直想做却没有能力和方法完成的事业。当然我的立意并非是麻城,而是沿海的某个小小的社区变迁。人类学或文化研究的断面所截取的主题是“暴力”,并始终贯穿全书。作者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每一章内在的 motivation ,那就是“力量”的历史和社会的运动方式。而当你发现很多历史事件的直接和根本原因“并非”或是“力量”的时候,作者仍然耐心地引导你,引导你去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力学”背景。这种引导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确是可以说是在主题框架内“即刻事实的”(exactness)。方法论上的展示贯穿了作者对于文本的解读功底和驾驭能力,总的来说,作者试图凌驾于简单的阶级分析、历史分析和经济分析;与此相对,他的“力学”分析通常带有某种形而上的色调,让你逐渐发现“暴力”和“力量”是怎样在历史现象中逐渐展开。在这样的写作方法中,作者放弃了历史的说教,但仍然显得观点鲜明。比如强调元末的农民运动并非是“族群矛盾”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权力野心对帝国的挑战”(p.57);又比如在对于元末宗教分析中,仍然强调“明教”的强大影响力,而驳斥单一弥勒净土宗影响的假说。这些判断基本上都是客观和准确的。而在另外一处地方,在东山叛乱中的分析中,梅家的复兴、以及与叛贼“老回回”等人的斗争中,作者仍然强调了麻城的历史根源,而放弃某种标签化的解读,可以说这展示了作者相当自信的理论功底。在清代以后的权力分析的部分,我兴趣不是很大,基本上是略读过去的。但其中一些亮点仍然吸引着我,比如作者在对夏斗寅军阀的描绘中,向我们揭开了20世纪农村“现代性”的神秘敢。比如女性如何自觉成为“女性”,而男性如何占有社会资源仇视女性,这种仇视又如何与“阶级”、“党派”等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的例子就是夏斗寅如何将左倾妇女公开惩罚的案例。在这里作者从不隐藏自己的史学观,即将身体觉知与现代性的表述表述为某种不同传统的、更加切近个体自由的方式。作者通过这样的自我表露拥有着比较扎实的文献支撑。以上是学术上的几点简单分析。后面说几句个人意义上的话。不过麻城在我心里已经存在很久了,这和年轻时候对李贽的迷恋有关,这个神秘的人物在龙湖的隐居和思考曾经让我好奇,更遑论那些谣言对青春期的我的那种诱惑与好奇。今天基本上满足了我的好奇感。嗯,就这样吧。
  •     追寻 CCP 的阶级起源,很难找到什么东西,该书转向追寻 CCP 的地域起源。太平天国和同盟会发源于最远离政治中心的两广。书中分析的湖北麻城,以及更广泛的华中地区,在清末处于中心和重要边区(两广)的中间位置,既受到双方的冲击,又是双方的潜在盟友,不得不选边以自救:成为北京的同盟(如曾国藩),或成为广东的同盟(宋教仁、武昌起义)。但是却不足以成为主导性或粘合性的力量。这种局面会因为南京的地位而改变。相对于北京,南京离华中更近,对华中的控制会更强。在明代,由于东北基本不在掌控之中,所以南京更为重要。如书中所示,麻城在明代不仅出了很多进士,而且本身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在清代,由于南京失去原有重要性,[连带导致]麻城也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其文化转而为尚武之风所主导。KMT 定都南京,看来已经使得原有苏区注定失败。由于东北的失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此时,新的挑战需要从新的边区发起。对北京,两广最为边缘,而对失去东北的南京,西北\陕西成了最边缘的地区。
  •     其实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那时候还没有出版,但是在一些贴吧以及湖北一个比较重要的论坛“东湖社区”里曾经有恩上传过部分的PDF扫描文档。当即感了兴趣,这本书再版之后,也马上买到手了。这本书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很佩服老外的表达能力,一个其实很普通的事件,经过拼接、提炼之后,会产生一种耸动的效果。这或许来自于老外议会政治传统下锻造的杰出的表达能力传承及卓越宏观的视野。见微知著——或许说捕风捉影的能力吧。高晓松说,历史百分之九十九是猜的,另外那一分是偏见,谁说不是呢?作者很小心地将掌握的具体史料如天女散花般点缀在或显空洞而宏观的表述之间,这种灵光一现的惊喜,让人讨厌却又不得不甘之如饴。在这本书之前,或许没有一个作家会以麻城这个大别山麓一个小地方作为一部长篇巨作的着眼点,因为它的历史乏善可陈,古代除了李贽、于成龙、梅之焕,近代董必武、吴光浩、夏斗寅外,似乎可以提及的历史人物真的不多;它的经济——一直是全国百贫县之一;文化上,也是捉襟见肘。历史事件,春秋吴楚柏举之战,那已经是遥远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黄麻起义,偏偏还在“黄安”的后面——似乎天生就是做小弟的料,虽然,在十六世纪以前,黄安还只是麻城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罗威廉从县志、从泛黄的档案里挖掘的资料,组织起来的这本书即使是一个地道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来说,看这本书,依然对这个地方陌生而新奇。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红雨及其所象征的暴力都是很吸引人的主题 只不过长达七个世纪又缺乏清晰梳理的暴力史让人越看越迷失...之前不知麻城 现在因为种种巧合记住了
  •     到最后我都没理解作者想要干嘛....
  •     回到湖州,我读到这本书《红雨:一个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描写了麻城从元末到解放这段时期的战争史。民国前,麻城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外来官治和本地民治之间,而到近代则演变为本地士绅阶级和赤贫农民之间的矛盾,也就理解了麻城何以成为共红军孕量的温床,从辛亥革命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分裂,到鄂豫皖苏维埃成立,到国民党五次剿匪,这段历史课本上是正义之斗,本质是利益之争。无论战争结果如何,血雨腥风中平民总是难保其身,这值得社会当今每个人深思。
  •     没有实现作者的目标从长时段理解中国革命
  •     虽然作者想通过一个长时段,通过麻城这个地方,展示暴力如何长时间的延续。但也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是麻城,广东的土客械斗、宗族械斗,华北平原因水源产生的械斗,其延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丝毫不亚于麻城;第二,放在一个长时段里,即使北京这个首善之都,也能发现很多暴力的线索。
  •     麻姑献寿,红雨红安县,7个世纪,精英草根帝国,蛮有意思的视角……
  •     在书店闲逛时,看到各种主题书籍的推荐,因为是湖北的,且和麻城相邻,遂拿起读了读
  •     补标。本书探讨的是为什么麻城地区展现出异乎寻常的暴力,以及明清中国乡村格局下的暴力蔓延。其最重要的视角应该是承认中国(文化)的暴力天性,特别是儒家文化层面。
  •     荡气回肠。可读性很不错,翻译的相当用心。从另一个角度讲了我d不会讲的历史,对黄麻起义的解读令人信服。不过还是那句话,历史一旦形成,就已经偏离了真相。
  •     第一次接触地方史,从元末到近代,接近六百年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事件,层叠出一种社会和文化。麻城经历四十八寨、东山叛乱、明清易代、太平天国、国民政府以及国共斗争,留下李贽、梅之焕、于成龙、夏斗寅等名字,留下改头换面无数次的地方精英与底层暴力,以及地方自治与外来势力的紧张张力。厘清这么大的故事,作者功力非凡。
  •     像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样历史视角高远独到,虽有不少小瑕疵,仍然瑕不掩瑜,如此见微知著、深入浅出的境界极少学者能达到,开头还提到麻城当地一种三角小戏,貌似东路花鼓戏,有待实地探访……
  •     全文用了原版页码,不错。尺度挺大的。
  •     一本认真的学术著作,可读性也不错。
  •     作为一本学术著作,不得不说翻译的还是不错的。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一个县的历史做纵向的解读,还是有些启发意义的。
  •     暴力特征的地域特殊性存疑 材料详实 可读性好
  •     重读加一星。漫漫长卷,导论抱负宏大,结论语不惊人,彷佛一部需要人写影评来点明的文艺闷片——哪怕主题是暴力。暴力、长时段、小地域、叙事、生态视角……都不是问题。但特殊性究竟在哪?可与淮北、豫南对比。走马灯式的戏码让读者审美或曰审暴力疲劳。译者用心纠正许多原作小误
  •     这是我读过的译者修改最多的一本书了 很难想象原著究竟有多少错误
  •     史料倒是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可是结论很杂乱啊,对暴力产生原因的叙述散落于各章角落,找起来好辛苦的……不过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不止一种的全新的观察角度,这就足够了。
  •     视角很独特,论据很丰富。虽然做了很多笔记却不甚了然。这可能是因为历史学确实比较无聊。不过关于cpc黄麻暴动和当地屠杀等联系的还算是比较有收获的。七分半
  •     去年冬天在浙江,这本书伴随几乎到去年的立春。一个美国人全凭对地方志及其他文字的研究,讲了我所生长的那个小县城的暴力史。于是,近代出了如此多的将军也是不偶然了。我生在这里,倒说出了许多我未曾想到也未曾想过的事情。当然翻译确实很烂,深有体会。
  •     神灵、祖先、魔怪的三种对应大受启发。内容猪肚,杂而又杂,不如导语及结论部分。
  •     书中前述的大篇幅文字非常耐读,可看到西方汉学家是如何系统看待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后面的各朝代与时期的细节编排,有些像论文,缺少了超脱某一局限的表达张力。
  •     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     对中国一个县城从奇特视角的社会学解析
  •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年鉴学派在区域史、长时段的研究上真是饶有趣味。王朝、官僚系统、衙吏、乡绅、地方强人、农民、“农奴”、流民,各个阶层、身份在其中的纠葛、联合、斗争打开了之前许多未有的想象。49年以来的许多暴力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端倪,希望可以补上中文版被阉割的部分。
  •     视角清新
  •     革命使暴力制度化并合法化。
  •     对于我来说材料和论述都太散了,翻一回要花好长时间想起前面在讨论什么问题。
  •     很有研究价值
  •     麻城是很有典型性,关于暴力,我觉得和最初的城市化有一些关系,而最初的城市化恰恰就是从南宋开始到元末明初开始形成大量的城市无业人员,这恰恰是《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希望以后会有人综合这两方面写点什么,这是我总感兴趣的。
  •     宗族儒教终究敌不过阶级斗争。
  •     年度最佳之一。
  •     血雨腥风却无涯。 有些人是石头做成了,有一颗石头心,如本地大小地主、夏姓军头、本乡本土的革命者等;还有些职业革命者,钢铁身躯钢铁心。 更多人是有血有肉的……
  •     这本书前前后后拖了两个多月才看完。最让人震撼的反而是译者对于此书的用心。翻阅全书,几乎每页都能见到“译者注”。此前对城市史了解不多,此书算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作为一本书来说,目前读到的部分感觉只是罗列史料,但是缺少总结性和概括性的部分,可读性很差,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一边读一边试图归纳重点,感觉很费力。当然其中考证的部分我还是很佩服的,只是作者自己的部分基本没有。
  •     这本书算是最近读得比较仔细的书,前后看了有接近一周的时间,总体上来说我想说三个价值与三个不足:价值一,作者分析了在相当长时间内麻城的社会治理结构与暴力的交织关系,为我们了解这一地区基层生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价值二,暴力作为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为何会随着社会发展愈演愈烈?麻城的例子告诉我们其原因和机理十分复杂,也相当程度上启发了我暴力革命为何在中国农村得以取得巨大成功;价值三,麻城绝不是个例,不同程度上的地方自治是否是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主命题?此外还有一些乡土主义的价值追求。问题一,文字有些不顺畅,不过看惯了学术journal也就认了;问题二,是否有过度强化样本的特殊性嫌疑;问题三,抗战开始后的内容呢?阉割了还是?
  •     比《汉口》差了
  •     外国人治中国地方史,总有一种独到的眼光,与中国方志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不同,总是能准确概括出特定地域数个世纪的关健词,如浙江萧山基于湘湖的水利共同体,如湖北麻城社会的暴力与血腥基因。书中第十二章《灭绝回归》写道:“如今两人(夏斗寅、张国焘)都从火热的历史场景中抽身出来,在这个还处于英国统治下的城市坐下来,饮着一杯清茶,静静地回想着各自在麻城欠下的几千条人命。”说得真是尖锐而深刻!
  •     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的分析来探寻中国文化的内涵,其实要是加上建国后的历史分析就更好了,能看清楚到底这一次是革命,还是和历朝历代一样的政权更替而以
  •     看过之后感到颇为失望。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史料与叙事堆砌太甚并剪裁不得当;二是运用社会学手段的理论分析以及长中观的视角,所构建出的这种“暴力”的解释总觉得有些隔膜。
  •     值得细啃。大别山 对我有了别样的意义,想去看看有没有遗留的堡寨。
  •     所谓地方文化、集体记忆、历史根源的共同作用, 于宏观微观都是适用的
  •     澎湃
  •     晚明乱世,地方强人辈出,搅动了一镇一县的宗族盛衰。
  •     我们认为麻城绝非特例,事实上血腥暴力广泛存在于整个古代甚至近现代中国。每一页史书都鲜血淋漓!
  •     本書錯誤不少。資料翔實,脈絡清晰。翻開,可見中國歷史之斑斑血蹟。理論分析還不是很足。
  •     对敌人极端的、毫不妥协的仇恨会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谱系,从而认可对他们采取最恐怖、最野蛮的行为。【为啥觉得美国汉学家习惯地认为中国存在一种“摩尼教式的”文化态度?
  •     就是一本烂书
  •     乡村和城镇化。天下大势,最后也只有活在当时的人民在不停地挣扎。阶级冲突和边缘化的无解的隐痛,只有在受到外力入侵之后通过暴力变本加厉地进行宣泄,暴力和死亡被渲染,夸张,浪漫化,恰好说明了生命的轻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今社会已经跨过了某种沟渠,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过去的阴影在当下一样的真实。同情和理解,教育和权利,直到平等实现,暴力就不会消失。
  •     深夜读完,给译者必须加分!睡醒了再细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