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出版社:繆思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5日
ISBN:9789866665103
作者:Andrei Tarkovsky
页数:136页

作者简介

《Instant Ligh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是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的中译本。这本书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至1984年之间,在前苏联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
这本拍立得摄影集,背后有段曲折复杂的故事。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声远播,受邀和妻子至意大利工作,继而计划定居异国。此举触怒苏联当局,于是将其儿子扣押,一家分隔两地,塔氏不得返回俄国。这本摄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国时期的家庭、妻儿、及生活快照,后半部,则是他至意大利后的影像素写。除了他一贯的诗意与神秘气质外,里面诸多故土与爱子照片,之后变成流亡异国的导演魂牵梦系的执念,这些影像后来变成电影,就叫做《乡愁》(Nostalghia)。直到塔氏病痛缠身,即将离世前夕,其子才获准前往意大利,一家拥抱。

书籍目录

深情的惜別
托尼諾.圭拉
俄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義大利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記憶之影
喬凡尼.齊亞拉蒙特
照片說明
引言來源
小傳

内容概要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他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俄國導演,也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身兼作家及演員。
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
電影大師柏格曼曾說過:「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塔可夫斯基生於蘇聯伏爾加河畔,父親是俄國一代名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
196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伊凡的少年時代》,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81年,他決定永遠留在義大利,完成了電影《鄉愁》。
1985年,他完成最後一部電影《犧牲》,並完成電影藝術上的重要著作《雕刻時光》。
七部電影作品為:《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烈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


 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潜行影像——塔可夫斯基的摄影廖伟棠随着摄影集《一次》和《和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两本书的出版,加上在世纪坛搞的大型摄影展“地球表面的图画”,德国导演维.文德斯作为一个摄影家的才能也为国人深为推许,虽然他的摄影正如我在评论文章《摄影师如何反抗观光客身份》中所批评——只不过是一种高级的观光客摄影,一如他的电影不过是高级的好莱坞片一样。其实导演中喜欢摄影的大有人在,因为电影和摄影毕竟都是影像艺术。张艺谋当年凭一本自制的风光摄影集考进电影学院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我要介绍的是不太为人知的前苏联伟大导演塔可夫斯基的摄影作品,他的摄影,比观光客摄影高出可不止一个层次。我猜知道“雕刻时光”咖啡馆的人在本文的读者里占了一半,知道《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的自传的人又占了这一半的一半,但知道塔可夫斯基的摄影集《瞬间的光》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因为这本摄影集今年才公开出版(2004年出过限量版),虽已放满欧洲各大艺术书店的显赫位置。这很可能是塔可夫斯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摄影集,作为塔可夫斯基迷/摄影评论者的我在挪威的书店见到,当然毫不犹豫买下。这本书除了收录了60张彩色宝丽来照片之外,还穿插了很多塔可夫斯基的诗句,简直完美。电影史给塔可夫斯基下的标签是“诗意电影”的大师,此言不假,观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犹如阅读俄罗斯苦涩又灿烂的白银时代诗歌。除了他史诗式的时空构架、细节中的复杂隐喻,他更让人感到“诗意”的存在的就是他的影像本身,熟悉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人应该对这些镜头印象深刻:《潜行者》中黑犬走过水道回首的一瞬;《牺牲》中众人远望起火的别墅那一幕;《安德烈.卢布耶夫》中,在冬季将尽,小溪纵横,暴雨过后,一匹老马在溪旁饮水那一幕和人们跪在烧毁的教堂中仰望雪花飘降的那一幕……如此影像,数不胜数。而《瞬间的光》里的摄影更私密、更深沉,它的诗意潜行于日常生活的零碎光影中,绝不张扬,却弥漫比电影更浓郁的俄罗斯的忧郁。这些照片也都以宝丽来拍成,特殊的感光涂料细腻地抓住了微妙的光,那是诗人的敏感才能感到的空气中的悸动,看似平凡的画面却能看出摄影者的悲伤和怜惜,就如诗句“我以残损的手掌触摸这片大地”所传递的感觉。照片分为俄罗斯和意大利两个部分,也即塔可夫斯基流亡欧陆生活前后两个部分。俄罗斯的部分,塔可夫斯基好像已经预知到将要离开这个母亲的国度,镜头一再低回在他的家庭周围:他的妻子、儿子、狗,一切都笼罩在俄罗斯的秋日光线中,一切都仿佛永留,但一切都在流走。意大利的部分,都让人联想到他的《乡愁》和《牺牲》两部电影,有一种安静的异乡情绪流淌其中,仍然委婉地暗示着前者——俄罗斯的缺失。流连光景惜朱颜,这句话更适用于塔可夫斯基的摄影而不是电影,因为在这些寂寞的宝丽来影像中,塔可夫斯基把他对“时光”的感触潜藏得更深,没有神话的位置,日常生活却因此更为悲怆。
  •     现在买书,最让人关心的大概是书的出版质量,这里面又尤看重翻译质量。不看重翻译质量的书,不如直接去找原文电子版或者干脆买原版,假若没有看得懂的译本,甚至可以考虑放弃阅读。此书译者虹风是位大学教师和书店老板,译风给人感觉稳妥,阅读流畅,值得推荐。如果非要引进,可以考虑这个译本吧!塔可夫斯基的这本影集,大抵属于非买不可那种,不嫌麻烦的人最好是入手一本英文版,阅读也不会有太大难度。购买台湾版,价格也只便宜大概四分之一而已,但是方便快捷。我从淘宝上购买,付完款到拿到手也不过三天。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特点不仅体现在诗意的传递,其光影色调亦有极强标志性,而这种色调竟然在拍立得上也能反映出来,实在有点意外。在文德斯的《一次》里,也有几幅拍立得,风格却截然不同,对我而言是有点费解的——按道理拍立得更容易模糊拍摄者的个性才对啊?也许这只是我身为门外汉的惊奇吧,尤其是考虑到这本影集其实是拍立得作品系列出版物之一。文字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塔可夫斯基对妻儿的感情,一整面打出一行:“我十分想念佳帕和达克。”无法不让人动容。可恶的是,那句“我十分想念赵忠祥”无法控制的在脑里跳将出来,挥之不去,令人万分沮丧……囧。《雕刻时光》里,我印象深刻的是塔可夫斯基毫不掩饰自己的天才论调,也深表赞同,能者方能多劳。在本书里,他的这一观点又一次被放了上来:“向来都没有乐观的艺术家或悲观的艺术家,只有天才或庸才。”只是这次给人感觉怪怪,我想塔可夫斯基自己断然不会在自己的照片旁配上这样的文字吧!说到此书的编者,之一就是这些照片里出现多次的塔可夫斯基的儿子Andrey A. Tarkovsky。这个译本在这里有一点失误,将父子两人统统译作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而且没有注明,非常容易让人以为这是导演塔可夫斯基自己编撰的影集。联系到以上那一段的文字,还以为塔可夫斯基在自夸呢!如果有简体版引进,希望能改进这一失误。(PS:同样是缪斯出版的Banksy画册亦出现错误,两页是同样照片,是不是该反省下出版环节啊。)所谓过犹不及,要说这本影集还有什么不足的话,也许是几位编者在文字编排里注入了太浓的感情,他们想努力营造出一本充满塔式诗意风格的影集,可是我想他们也不知道换做塔本人该怎么做。不过对于故人,也只能做到如此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定要去掉腰封!早上的雾气和狗。很赞
  •     总之得过几年才看得懂吧
  •     P129.「電影《鏡子》的場景裡,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自己演出其中一幕,他躺在醫院床上,右手握住一隻纖細的小鳥。他的生命終曲正是如此上演:在巴黎病床上,在他逝世的那間房間裡,有隻小鳥每天早上從敞開窗戶飛進來,與他相遇。」
  •     仿佛一场梦境的旅途,书的质感超棒!
  •     拍下的每一刻,都是静谧的神秘的无法停留的。
  •     好奇怪,人们所言的灵光在我面前剥落,像Instagram恼人的滤镜般挡在我与实景之间,成为一个待解的问题。当我已经能熟练地拍每一种照片,像铸模般准确和巨量,拍照沦为单纯的职业挑战,毫无趣味可言。下一张地图,听起来多么诱人。
  •     有什么比宝丽来更美好了呢
  •     為何停住時光?
  •     某年暑假买的 送给朋友hy了~
  •     这些照片的视角我觉得熟悉亲切,但我克制对它的欢喜,因为意识到这样的视角是不够的,封面内侧的煽情描述也是不够的。世界有时需要在撕裂中才呈现出真面目,我在训练自己这样暴力的温情。
  •     因是许久不见的远方好友所赠之书,其时光停驻的意义,似乎超出了文本本身。其色彩和景深总让人觉得相片经过了后人的编辑处理,搭配上选择性的塔可夫斯基日记文字,强化了诗意,却也牺牲了老塔更真实与立体的世界观。倒是相片集头尾两篇文字,感受到了老塔挚友知己对其作品的理解热爱,颇为真切
  •     怀念高中的摄影室 总是可以一遍又一遍翻看这些书
  •     “记得在意大利时,我发现一幅画像,<华迪美天主之母>,展示在海边的古老小教堂内。我记得灵魂深处感到颤动的甘美,那似乎出于某种因等待一些必然降临的喜庆而生出的急躁。”
  •     好像梦中的场景
  •     大家出版社。阿清送的19岁生日礼物,放了近一年后才拆开。那些雾气中的景色如此真实如此宁静如此接近我的构想,简直虚幻。
  •     一个电影导演摄影视角,通过pola的显影,把作者的情绪蔓延在整个片子里,淡淡的哀思。
  •     每个人都要学会纪录生活,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照片。它将会是你余生的回忆。
  •     与事物永别的哀伤
  •     放在床上每天翻一遍,拥有能量。想尽可能多的知道关于塔科夫斯基,电影也好,自传也好,边边角角也好。
  •     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梦境
  •     当每张照片都有它的灵魂的时候,才凸显它的可贵
  •     在香港的Kubrick书店买到的 非常喜欢
  •     如同乡愁最后的欢乐颂一样 在灵魂的高度上已无人能望其项 老塔不停的诗歌着 痛苦着 卑微着 就像他崇拜的安德烈卢布寥夫一样
  •     真正的诗人 点点滴滴中记录这光影和生命
  •     真心喜歡
  •     “依我看,说到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我们当明白,神的形象关乎他的本质,而这正是创造。由此才有可能评价作品及其表现。简而言之,艺术的意义,是在人性中寻找神。艺术若不具性灵,便承担了自身的悲剧。单是要看出所处的时代里性灵的空乏,艺术家便具备一定的智慧与悟性。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服事不朽,尽力令世界和世人永存。” 每每反复诵读这段,感动到几乎要落泪。
  •     还好吧 期待值以下
  •     导演可以是诗人
  •     有雾
  •     不可言说
  •     这些影像留给我们一种神秘而诗意的感受,一种与事物永别的哀伤。仿佛是安德烈想要尽快将自身的愉悦传达给他人。他们是拿来分享的事物,而不只是使他那停住时光的心愿成真的方法。那感觉像是,深情的惜别。
  •     诗人导演
  •     我的教材之一
  •     看完之后就没啥印象了。
  •     送给喜欢的女生。
  •     大学时看的《乡愁》只是觉得太压抑,难受,现在更加了解了此影片中的感觉。
  •     好喜欢里面的光
  •     台湾美术馆三层阅览室
  •     每翻开一页都好像有一道光照出来 看完心里激荡了好久
  •     購於2010年香港書展,三年了,補標
  •     那天带着这本书去见叔,后来他送了我两张碟,Sacrified, Nostalgia.
  •     质感。
  •     个人的,人类的记忆,记忆的逻辑,镜像与梦境与电影。
  •     诗意与神秘的再现,在细心观赏的基础上,只能意会。我给三星,是因为,我不懂。
  •     塔可夫斯基使用這種方式拍照有種懷舊感,他的電影看來也跟照片同樣類似,風景和人,帶有霧氣還有日出的光芒,裡面有他寫的詩,他的文字描寫老舊像泛黃的紙張,想叫回往日的美好時光,或者把那些美麗的日常變成當下,沒錯藝術是痛苦的,創作者用自己的生命想留下些什麼東西,自己必然消逝,而光影的流動似乎會永恆存在也不一定,只要有人曾經看過他,他就能在回憶裡佔一席之地,如果不遺忘的話。
  •     似乎他拍电影很牛逼,但这些照片 呵呵
  •     “当我们进入广场旁的小教堂时,在积水的广场上,雾气从水面升起,那些古老屋宇的景致因此显得遥远。那个早晨,温暖的光线射入尘埃满布的窗户,停留在墙面斑驳的装饰上。他趁我不注意,用相机捕捉我坐在教堂长椅上的一幕,似乎若要凸显墙上日光的抚触,我昏暗的身躯便是最适合的影子。”
  •     喜欢
  •     “影像是真理的印迹,上帝允许你以盲目之眼隐约瞥见”
  •     俄罗斯,意大利,摄影,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