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人2075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35472583
作者:迟卉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在世界毁灭之后的故事。
“伪人”从人类中进化出来,但不为人类所容。两者之间的战争毁灭了世界。
夏歌是在这片黑暗中生活的一个普通女人,她的工作是讲述那些在世界毁灭时死去的人们的故事。一名杀手打电话给她,试图向她讲述自己的过去。这些往事牵出了被那场战争埋藏的一片片真相。夏歌与杀手交谈,然后又前往黑暗深处拜访“伪人”最后的孑遗,被叫做“月亮女孩”的幸存者。她试图把他们的故事拼起来,但最终,被拼起来的并不是真相,而是从死亡中复归的“伪人”的意志。
当伪人的飞船归来后,迟来了十年的复仇悄然开始。但在这末世里早已绝望的人类,却将这场复仇视为某种意义上的救赎……

书籍目录

序1
序2
第1章 永夜
第2章 碰撞
第3章 伪人
第4章 残体
第5章 碰撞
第6章 风起
第7章 再演
第8章 逃亡
第9章 坠落
第10章 群星
第11章 现实迁移
尾声之一 星阶
尾声之二 苏醒
前传

内容概要

迟卉,上海最世文化签约作家。科幻小说作家,电子杂志《极小值Minimum》创办者,曾获2006、2008、2010、2012年中国科幻银河奖提名奖,2010年作品《伪人算法》获中文幻想星空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其作品拥有华丽庞大的世界构架,又不乏关于人性温情的探索。


 伪人2075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如果抛开与刘慈欣这尊神的差距不谈,我认为中国科幻的第二把交椅应当由迟卉来坐。除去类型文学必须的科幻设定外,故事和人物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在此二者上迟卉遥遥领先,傲视群雄。翻开《伪人》,最先看到的是出色的文笔——有人说迟卉的文笔是翻译腔,但我宁肯将其定义为冷硬派。“世界被毁灭过一次,然后是第二次”,这是迟卉擅长的“零帧插入”;用她自己的来说,就是“一棒子将读者打晕,然后拖进自己的世界”。该死,她真的做到了。《伪人》的故事从记者夏歌讲起,继而引出杀手,并牵出“伪人”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迟卉在文中不仅展示了她出色的抖包袱能力,故事节奏亦可圈可点——即便在男女主角被追杀的紧张剧情中,也能插入杨子文的搞笑来缓和气氛。博主最初十分不满后期故事的零散,但既然《伪人》是三部曲,也就无可厚非了。以本人的尿性,对一部作品不可能只有夸奖;好吧,下面谈谈缺点。首先是设定。《伪人》的世界有一个核心设定:月球被炸毁,碎片撞在地球上,改变了地球的自转。从那一刻起,地球的自转等于公转,于是一面永远面向太阳,一面永远黑暗。做出这个设定后,作者天真的认为,自转的变化仅会影响温度,于是又做出了”伞民“等辅助设定。事实当然没有如此简单。自转除了改变气温的分布外,还会很大程度的改变洋流。于是,比起“美国很冷中国很热”来,世界将面临的是沧海桑田的变迁。早有人将这种情况制成的视频,有兴趣请参照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zODkyNjg4.html?from=s1.8-1-1.2此处不再赘述。另一个核心设定是共享意识的“伪人”。纳米机器在这个世界里再次担当起化不可能为可能的重任——这点暂且按下不表,作者对于共享意识群体的生态,依旧缺乏深入的、细致的描写。是的,作者对伪人的生态有所讨论,但作为一部科幻作品的核心设定,还远远不够。理想的状态下,应当有一段长长的文字,像《神们自己》中描写三性社会一般,描写一个伪人构成的社会。《伪人》的另一个缺点是人物。迟卉似乎喜欢依据欧美风塑造人物,但却忽视了人物塑造中最重要的一点——人物的目的性。在夏歌、杀手和杨子文的行动中,我找不到贯穿始终的“信念”。博主曾总结过人物塑造的四个阶段:性格决定信念,信念决定目的,目的决定行动。夏歌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找到父母,完整自我,还是保护爱人?杀手行动的动机又是什么?找回恋人,重回伪人群体,还是赚更多的钱?人物的行动前后缺乏一致性的目标,于是被剧情牵着走,就像木偶一般,在创作者的牵引下强行跑完剧情。有一句很中二的话,叫做“和对手战斗前,先要清楚对手的正义是什么”。我搞不清楚三个主要人物的“正义”何在。他们可以毫无愧疚感的贩毒、杀人,又可以为了保护某个人出生入死。他们既不是好友又不是坏人,只是“作者需要的演员”。总结一下,《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相比起乏善可陈的国产科幻(大刘除外)来,迟卉至少在文笔和故事上做的十分出色。即便去和大刘比较,迟卉也在科幻的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基于这些原因,我作为读者能够包容这部书的缺点;如果《伪人》续作出版,我仍会第一时间买来正版观看。
  •     原载于文学之新百度贴吧。“我的母亲对我说过,我带着两种命运走向死亡的末日:如果留在这里,战斗在特洛伊人的城边,我就返家无望,却可赢得永恒的荣耀;或者就此离去,回到我所热爱的故乡,我的光荣将不复存在,但却也不致使死亡如此匆匆降临在我头上。”——阿喀琉斯一我们终究逃避不了死亡。死亡是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我们既定的终点,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会面对的终极概念。既然那永无止境的黑暗有一天注定要到来,处在阳光照耀之下的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然而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永生的追求。从近五千年前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到两千年前中国的秦始皇,试图摆脱死亡桎梏的故事在人类历史中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上演。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如此恐惧死亡?永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很多诸如此类的终极哲学问题不可能得到详尽完美的答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探索和尝试——不管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现实生活和这些探索的关系早在柏拉图《理想国》中便有所阐释。本文将从《伪人》这部作品的科学设定出发,以二元对立的角度深入分析故事情节所反映的形而上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思想内涵,以飨读者。二《伪人》身为一部科幻作品,其核心设定可以理解为代替部分人类神经元功能的纳米机械通过类似量子纠缠态的超距作用在不同个体间发生联系,并产生群体构成的单独意志。作品早期出现的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便是伪人教派的兴起和大规模传播。任何一种宗教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必然性。然而所有宗教都有某些共同的本质,其中之一便是能够解脱人们对现世的某种忧虑或痛苦。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强调人死之后的世界,并通过转移注意点的方式使信仰宗教的人们获得心灵上的宁静。然而伪人宗教不一样。可以预见的是,在后现代的高科技背景下很少会有人相信来生。伪人宗教流行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使人摆脱痛苦的方法更为接近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伪人的单体就意味着获得永生。为何如此?让我们首先来定义死亡是什么。想要定义死亡对于个体的意义就要首先定义自我的存在。海德格尔说:“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这个存在,并据此,存在者得以被领会。”这话或许太过抽象,因为存在的客观性本就不容易被定义。所以我们从相对主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考虑是什么使我们认为“我”就是“我”而不是别的东西。答案很简单: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经历构成的记忆。精神层面的自我存在,是由记忆所定义的。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种方法使得一个人脑中的所有记忆被完整的保存复制到另一个空白个体内,虽然两者都会认为自己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延续,但客观上却产生了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自我意识。因此我们需要给这样的存在客观层面附加一个连续性的定义。我们认定,只有时空尺度下连续且自我认同的意识存在才能被定义为同一个个体的意识存在。关于自我认同缺失的一类典型例子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或者别的疾病甚至撞击导致记忆的大面积缺损,这类例子的肉体存在是统一的,然而精神层面上由于变动过大而不能被认为是延续的。伪人的意识存在在整体上是符合统一性的。伪人的记忆存储并流动在每个单体之间,而单体的死亡只意味着一份记忆拷贝的丢失。当然一个单体所有的记忆并非完全被拷贝至其他单体(见《伪人》中杀手死亡时对夏歌意识层面的描写),但这就像我们每天无意识地都会忘掉一些事情一样,并不影响我们本身的存在。在前传《苏醒2026》中,最早的伪人单体之一艾瑞克•罗斯在俄罗斯被人杀死,而存在于中国的其他单体在得知此消息后激活了他们脑中艾瑞克的记忆并真正形成了第一个集群意识。这记忆显然不包括艾瑞克本人最后出访俄罗斯直到被人杀死的记忆——也就是说,虽然伪人的集群意识意识到了艾瑞克的死亡,却对他死亡前的感受一无所知,因此艾瑞克•罗斯本身(而不是这个名字和用它当名字的其他许多伪人单体)确实是以一一个人类的身份死在了俄罗斯的机场里。但不管怎么说,对于那些死的时候意识处在联系状态下的单体而言,他们精神层面作为个体的存在确实是可以看作永生了。据作者本人的解释,最初产生伪人的时候单体之间的意识交换是通过电磁波,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道传输技术(量子纠缠态的四维表现,通俗的说法叫虫洞)与纳米机械的结合,发生第一部的故事的时候伪人单体之间已经采取了超距传输模式。因此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成为伪人的单体确确实实就意味着精神层面的永生。三《伪人》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转折,莫过于“月亮女孩”方时选择背叛自己所属的伪人集群“持律者”,供出夏歌是被刻意掩盖的伪人单体的那一刻。或许从情感上在此之前我们便能感受到这背叛的契机,然而理智层面还是要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方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让我们来认真思考一下人究竟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举个例子,一位母亲为了供孩子念大学,平日里在大街上捡垃圾赚钱。我们来分析这位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在大街上捡垃圾这个行为本身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件并不使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却依然有人在做呢?原因可能有很多,对此例中的捡垃圾这一行为本身而言可能是因为环保意识,而对此例中的人物而言这个原因比较明显(其实已经说出来了),即捡垃圾能够给人物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去捡垃圾赚钱么?估计这里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原因我们暂且不去分析,先分析为什么这位母亲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客观原因自然包括她没有能力从事更为体面且回报率更高的工作等。但从最重要的主观意义上来讲,她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支持孩子继续高等教育(例子本身已经说过)。即,由于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前途和人生,所以委屈自己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工作来赚钱。反过来看上段开头的问题,会发现我们不会去捡垃圾赚钱的最主观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合适的理由让我们这么去做。或者说,对我们而言捡垃圾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远不如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快。然而更加普遍的答案应该是:这个选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的期望(感到痛苦则期望为负),要小于其他可能的选择,包括什么都不做的选择。再来继续分析这位可敬的母亲。看上去这位母亲是出自对自己孩子的爱而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选择,可是事情本质果真如此么?为什么其他有些家长宁可什么都不做也不愿为孩子着想呢?为什么有的家长甚至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呢?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么?让我们从快乐和痛苦的角度来看看什么是爱。(这里的“快乐”和“痛苦”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情绪本身,也同时包括一切意义上的幸福感、充实感和满足感)为爱所做的付出和牺牲,能够因为对所爱的人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的期望而使施爱者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只要这种满足感足以抵消而且超过付出的代价,付出就不会停止。与其说例子中的母亲因为爱自己的孩子而去捡垃圾赚钱,不如说她这样做是因为支持孩子继续受教育给她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超过了捡垃圾这一行为本身给她带来的痛苦。再去分析上文中所提到的其他的家长们。什么都不做不愿为孩子着想的家长可以归结为“没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即对自己子女的付出不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而那些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的父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觉得这样对自己的孩子更好而非简单的不爱自己的孩子。或许在我们看来完全无法理解,但却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背景所导致的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不那么爱孩子的父母,其实也不过是价值观与例子中的母亲有所差别而已。所以归根结底,导致不同的人在相似的情况下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让我们心中对同样的事物带给自我的快乐程度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并最终导致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再举一个例子:一女子因为对生活完全绝望而跳河自杀。简单来说,是选择自杀这一行为给她带来的快乐超过了继续活下去的痛苦。或者说,她对活下去所要面对的痛苦的期望超过了对于死亡的恐惧。这其中又涉及到一个衡量标准的问题。假设女子被围观群众救上来之后痛悔万分,并决定好好生活下去。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改变?此女子的个人价值观并不一定因跳河被救这件事情而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可能只是在伤心绝望心理崩溃之时想要自杀,在垂死边缘才意识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远超自己当初的想象。所以这个例子究竟想说明什么?在价值观并无本质不同的时候,对于事物带来快乐/减少痛苦的程度的期望会受感情等其他非理性因素影响,从而导致选择并未完全遵循自我价值观。因此可以总结为:人做出一切选择和改变的本质在于获得更多的快乐并尽量减少与之相反的痛苦。且这样的追求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现在我们用上面得出的理论来分析方时。从文中各种描写来看,刚刚失去持律者意志联系的方时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她在窃眼者和人类的保护之下一点点学会做一个正常的人,然而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一种干预。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下,方时不仅学会了做一个人类,也学会了人类和窃眼者想强加给她的价值观,学会了对被抛弃感到悲伤、愤怒和绝望。就像那段被无穷次提起的话一样:你的手脚会背叛身体的其它部分么?当然不会。那为什么方时选择了背叛?不排除这只是演戏的可能,但我想窃眼者和人类终究没有蠢笨到会去信任一个持律者的单体的地步——毕竟方时心中所想眼中所看对整个持律者的意志而言完全是透明的——那么它又为什么会默许这样的背叛?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无力控制了么?但不管怎么说,方时有理由背叛自己的集群。这背叛来源于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全不同于集群价值观的个人价值观的建立。这背叛或许不是为了谋求人类和窃眼者的信任,但如果它是纯粹出自情感上的发泄,那么方时必然将会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即使她现在还没有——而不可能真正完全背叛持律者。因为短暂的复仇的喜悦感不可能超越长远角度下的自身利益、安危乃至存亡。很多人说,《伪人》的主题是关于背叛和救赎的。然而何为背叛,何为救赎?价值观改变所导致的不同选择便是所谓背叛,因为人在背叛别人之前必须首先背叛曾经的自己;而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每一个遵循内心的合理决定都是一种自我救赎。四再来回过头看看故事的主角夏歌。作品开头便提到,夏歌是个书写者,为那些在劫难中支离破碎的家庭写下往事的回忆。2012年的电影《兄弟出头天》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就像他们说的,人会死两次。一次是我们停止呼吸,另一次是最后一个我们认识的人叫出我们的名字。”阿喀琉斯通过将自己的名字连同荣耀刻入历史而获得永生,然而绝大部分平凡的人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使从混沌学角度来看,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完全改变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影响和改变于任何人类而言依然是不可知的。而他们碌碌无为的一生注定了他们的名字将被后人迅速的忘却——如果没有像夏歌一样的书写者们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告诉给更多的人的话。然而夏歌成为故事主角的原因并非因为她书写者的身份。她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特殊存在,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我成了现在这样的东西,既不是人类也不是伪人,既不是个体也不是单体。我穿行在两种生命方式之间,却不属于任何一方。我们可以触摸到人类的表象和伪人的表象,但并不拥有任何一方的本质。”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敢于妄下断言。然而对于故事中虚拟的伪人的本质我们却可以推测一二,或者说,至少可以分析一些它和人类不同的部分。首先,伪人相对缺乏情感,但由于它们的个体可以独立作为人类存在,因此有能力感受和产生情感。夏歌在得知自己真实身份时的愤怒和方时被抛弃后的绝望就是最好的例子。情感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人类拥有情感而伪人却缺乏它?笔者的意见是,并非伪人不需要情感,而是它没有能力获得情感。——尽管这一点在连载末尾持律者的意志对夏歌说的话里已经明确表现出来了。持律者希望通过夏歌的感受来了解愤怒。虽然在前传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但可以想象的情况是伪人在最初觉醒的时候必然经历了单体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互相倾轧。只要记忆存在,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胜者。最后的唯一结果是妥协,或者说产生一个中立于所有单体的意识而放弃个人的情感。再说伪人的思考方式。伪人的意识像是黑客在同时操纵多台电脑(或者大型计算机组),每台电脑可以进行独立的运算,可以快捷的进行数据交互,然而意识本身是凌驾于这一层次之上的。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不管是在前传还是第一部中,反复提到伪人单体的消亡会导致集群意志失去该单体所拥有的性格。笔者不太赞同这样的表述。如果说性格大多数由基因决定,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基因所决定的究竟是性格本身,还是经历和记忆?我倾向于认为是经历和记忆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式又进一步决定了人的性格。生活之中我常常发现,通过了解一个人的经历我能够相对深入地理解他的情感,进而明白他性格的成因。我倾向于认为记忆是一件有惯性的东西,性格固然跟基因和肉体有关,但纯物质意义上的死亡不能切断记忆发展下去的方式。五让我们稍微跑一下题,更加深入的讨论一下《伪人》和其他科幻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集群意识这一概念更加深刻的含义。佛教里有一句被引用到烂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部分现代学者认为量子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态就是对佛教中无处不在的同一性理念的现实阐释。另一个来自物理的例子是所有电子在人类看上去都没有任何分别,也难怪费曼会在诺贝尔获奖感言里提出那个惊人的关于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个电子构成的猜测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上的错觉;牛顿创造了经典力学理论的宇宙之后将这个体系所无法解释的万物源头的“第一推动力”归结于上帝的存在。我并非想说宗教超越科学,或者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晚年变得糊涂了——因为在某些层面上这些东西确实是可以得到统一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纯逻辑体系下命运确实存在的推论。第一步,请回答这个问题: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算术系统下,是否所有的1+1都等于2?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第二步,考虑抛掷一枚硬币,结果要么是正的要么是反的。那么,想像现在由机器来抛掷硬币,使得每次出手的速度角度力度保持完全一致,不考虑风速或者桌子平整度这样微小的变量,每次所得的结果是否一定是一致的?答案还是肯定的。第三步将会出现一些分歧。考虑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撞,发生湮灭作用并放出gamma射线。如果这一过程的条件被完美复制,即两电子的初始状态完全相同,那么湮灭之后放射出的gamma射线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这里的问题是,由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精确得知任何粒子的初始状态,因此所谓的“完美复制”即使确实存在,对观察者而言也是不可知的。对于一个不可知的问题,我们无法证真或证伪,但却可以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从纯逻辑的角度考虑,事物的因果性决定了这一说法的正确,即给定完全相同的初始状态必然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虽然逻辑学本身也存在着漏洞,但却是我们理性层面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如果推翻这些从主观层面考虑,那么客观存在便不在可讨论范围之内了。第四步,考虑下面的问题:这个宇宙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是否在宇宙形成之初就已经决定了?或者说,如果把时间看作与空间三维相类似的一个维度(实际上我们所能经历的只是半个维度,因为时间不能倒流。现代物理学解方程得出虚数时间轴的概念是否一定程度上补完了时间的维度?),是否整个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确定的?这里涉及到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即精神的本质,或者说灵魂。按照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精神完全依托于肉体而存在。在这一前提之下上述结论是可靠的。如果另一方面,我们假设精神是超越时空四维之外的存在,只是通过某种投影关系作用于物质之上,那么这样的作用所导致的可能的“平行宇宙”也可被视为超过一维的时间轴,仍然包含在有限维度的更大的“宇宙”之下,而这样的“宇宙”是确定的。如果从这样的层面来理解这个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本身便是一个整体。众多宗教所述的天堂或人死后灵魂得以存在的地方,乃至《理想国》中所谓的洞穴外万物相通的理型世界,都是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一概念的表述。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事实是:唯物主义条件下我们所谓的“自我意识”并非来自自己。我们的一切思考、一切行为都来自于我们从存在起到此刻的经历和父母给我们的基因。并没有什么是完完全全来自“我们自己”的。经历和基因对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可能很复杂,但从理性角度来看却是仅有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生活中每一次选择看似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实质上都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在执行——包括想要打破规则这一行动都写在了规则里面。这或许是最让人绝望的论断——然而就论断本身而言,命运尽管存在,对我们却是不可知的。自由意志在主观条件下依然成立——如果你因为相信一切都已注定而绝望,那么这种绝望也是注定的;如果你相信这注定的结局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么你的一切主观层面的努力和付出依然会得到应得的回报。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一种使命感:我是这个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存在看似不能永恒实际本身便是一种永恒。由此而无差别的去爱这世间的一切。就像特德•姜在他的星云奖作品《你一生的故事》中阐述的那种知晓命运却依然遵循的使命感,就像奥森·斯科特·卡德不朽的名作《安德的游戏》中所说的那样:当你真的用心去理解你的敌人的时候,你便不会再去憎恨他;你只会爱他像爱你自己一样。《伪人》所强调的集群智慧尚且没有上文所说那么包容一切。然而正是这种片面的包容反而带给了我们更强的个人代入感。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通过某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例子揭示普遍存在的真理,并将其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去。从这一点上看,只要是遵循严谨的假设和逻辑,不管是科幻还是奇幻,本质上都和现实主义的虚构文学相类似,反而由于角度的不同而能体现更多也更深刻的道理。六主角夏歌身为一个书写者,更重要的原因是某种程度上她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家都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为自己而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像是伪人的孑遗,都是遇到杀手之前的夏歌和没有背叛持律者的方时。我们是被边缘化的一代。从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广泛推行以来,被称为“80后”“90后”的我们普遍缺乏一个可以真实交流的同龄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正是这种社会性使得个体弱小的人类拥有无比庞大的力量。且不谈这样的社会性是否反映了某种形而上的本质,可以肯定的是人生来就害怕孤独。而我们则是最孤独的一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像我一样在儿童时代极度渴望能有一个兄弟姐妹。我也不知道拥有一个兄弟姐妹是怎样的感觉。但我渴望它,我试图逃避孤独就像我永远追求自由,即使我知道我做不到。慢慢我开始思考并试图分析一切事物的意义,我渐渐明白这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来自我们的自我意识。正因为自我的存在,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他人,无法完善的表达自己,也就无法完全被这个世界所理解。或许这才是世间最大的谎言——阿喀琉斯的故事随着他的荣耀流传千秋万代,然而终究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这是他想要的永生么?不,他只是奥林匹斯众神的孑遗而已。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留下了永恒的荣耀,死后灵魂却仍然饱受痛苦四处游荡。他告诉漂泊在外不能返乡的奥德修斯,宁可痛苦的活着也不要看似光鲜的死去。人们常常说,我们是最幸运的一代人。我们没有经历过列强侵略和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建国初期的困难和文革时期的混乱。我们见证了这个国家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然而这些普遍认为的幸福使我们缺失了一些东西。一些我们只能靠想象去印证,却永远无法亲身体会的东西。我们像方时,背叛了自己却毫无所知,像夏歌游走在真相的边缘却永远看不清自己。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时代的悲剧呢?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感受来源于我本身的存在,尽管这存在不属于我自己。然而我渴望理解与被理解,即使我注定是这世上孤独的存在者。没有经历过冬天的孩子无法真正的成长,没有见过光明的瞎子对黑暗习以为常。我不了解苦难,更遑论幸福。但我还有想象的翅膀。有那么多无法抵达的世界、不曾存在的风景和不曾来过的人们与我相知相遇相伴,告诉我这个世界和所有世界的道理。我没有那么好的文笔,没有勇气和坚持把他们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然而这些独一无二的存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下的存在呢?
  •     小说中的情节是容易猜测的,亦或是不容易猜测的。容易猜测的是月亮女孩的叛变。方时正慢慢的转变为一名人类,她的情感在为自己运转,她的思维开始为自己谋划,而她却身在敌人的军事基地——叛变的绝佳条件都全乎了,不叛变对不起手中的这份便当了吧。得,改善伙食,从泄密做起。不容易猜测的远在另一边,被大反派折腾的跑来跑去的杀手同志栽到了自己曾经的情人手中——哎,不对,欠了他人情的陈某某。老陈玩了一把好手,让前面躲得顺风顺水的主角们转瞬被控制,罗伯特兰登和他的女友被迫分开——啊呸,是我们的杀手同志和夏歌女士。与丹布朗笔下的英雄人物不同的是,杀手除了第一次和对手直面枪战后便安安稳稳没有一路逃亡,而罗伯特屁股后面像是挂了铃铛;罗伯特死了也能从坟墓中爬出来,杀手却意想不到的随随便便倒在大街上,领了便当,下台看戏。以上,第一次评论,轻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关于为什么不要写末日向故事
  •     困惑 宏大 疏离
  •     框架定的有點大 以作者現在的文筆 還無法駕馭自己的設定 不出彩 也不糟糕
  •     整个故事架构不错,故事内核俗套,缺乏新意和专业性
  •     “生命的本质决定了没有完美的忠诚。 也没有永恒的生命。”集群意识,前期还能跟上,后面几章脑洞越来越大就不行了
  •     架构很好,写得有点乱。
  •     复式又复式的繁复标题(伪人/2057/意识重组)跟正文的简约、节制、干练的印象相左,想必是要写成系列的(伪人系列),那么书名如果叫《持律者》倒可能是个更好选择。剧情推荐衔合展示了娴熟的文字技巧,就像是一出即拍即播的美剧……于是中途就当心起如何收尾,最后坑的感觉大于故事的完成度。虽然是流畅的故事,细节方面也多有照应,设定亦是独特,但却未突显出更多的科幻应有的惊异感(sense of wonder),因为,重心大头在人物,有点完美的缺陷的意思;但另一方面,把陌生的故事背景完美融入到进展中的人物之中,叙述能力不可谓高超。
  •     我最喜欢的部分还是有关伪人集群智慧的设想和哲思。迟卉写人心也有些主流小说家的感觉了。反而在故事方面低于预期,特别是结尾略草率。
  •     设定很赞的,但是整体感觉特别女性化,虽然性别不是作者的桎梏,但是总觉得想看一些更中性的风格
  •     很尴尬水平,不会差到让你看不下去,也没有让你高兴得如云穿雾的美好。本来想写了书评,如果不够犀利也就没有写的必要。水上的油始终无法融进水中。
  •     俗套比亮点的地方要多,尤其是那个文笔哟,不愧是最世的书,文风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     面对默默积蓄力量的人造物种,人类是否做好的准备迎接下一个明天
  •     翻译bug太多,尽管如此,四星好评
  •     这本书里有很多创意和文字的闪光点,伪人这个核心概念来源于很多科幻和未来学作品,但和每一个都不太一样,这实际上是个相当有开发潜力的创意,而且完全不需要过于晦涩,这故事有丰富想象,但旁枝末节过多,漫长且越来越乏味,最后的高潮有必要搞得这么神秘和费解吗?我不知道这样想算不算传统,我还是觉得幻想作品里能把该说明白的事说明白才是最重要的本事。
  •     作为一部小说还是不错的,前端的人物行动和细节和后端的庞大思想模式描述(伪人)都在其层次上写得很好,缺点是它们中间有巨大的断层,相映之下,前端变得繁琐,后端则显得苍白。可能和有些人评价的一样,是笔力驾驭不了中层的连接——也即是自下而上的解释不理想。
  •     比想象中好,心理描写赞,就是不大像科幻
  •     看的迟卉的第二本书,结局略突兀
  •     不懂
  •     典型的迟卉风,太庞大的世界观了
  •     黑喵的小说还是真算不错的啊。。。_(:з」∠)_
  •     叙事清晰,结尾比较难懂。
  •     2015.2.2,多看阅读限免。可读性不错,伪人及社会背景设定不错,伪人形态的出现,解决了死亡这个终极问题,从而出现了伪人宗教。但貌似我没看懂太深层的东西,缺少能打动我的点,人与伪人之间的憎恨是怎么来的没说清楚。这一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叹是,我有多少年没看科幻小说了?八年?十年?
  •     设定和写法都超喜欢。放弃部分自我融入更高级的意志不就是变LCL吗。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感觉和我想象中的科幻有些不太一样。
  •     故事最开头人物之间的转换感觉很生硬,到后面人物出场齐全了之后读起来就顺畅很多,然而本以为杨子文也是持律者的一员……结果居然就不再提及了0,0
  •     情节紧凑 但是过多的插叙手法 容易读乱
  •     元月一日读完,觉得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     世界观搭得兴师动众也颇有哲思结果故事主线却高开低走草草了事。科幻得不够硬不是我杯茶。打开发现是抄袭四写的序恶心得我差点直接扔书,已经把那两页剪掉了。
  •     迟卉很厉害,叙述故事几乎没有废话,精准简洁,干净利落的语言包含了很多信息量。迟卉是一位老练杰出的写手,悬念和牵引线抓得超级好,一轮又一轮蓄势待发的场景看起来像在观赏大片。看的过程很痛快,也很爽。可惜后面没有前面精彩,结尾过于草率,显得有些不知所云。
  •     迟卉的小说总让我能感觉到这才是小说嘛,很有画面感,各大制片公司开开眼吧,很有更有改编电影的前途,包括归者无路系列
  •     若读KK大作的未来
  •     夜间走过楼下那条空旷的街,常常错觉挂在暗黑天空的月亮早已不在,十年前的2065它就爆炸成碎片,还砸到了它一生守护的地球。
  •     论一个点子能不能撑起整本小说,这本不行……
  •     之前对迟卉的评论还能用,大概就是读完觉得背景设定不错,文字的感觉也很不错,但是感觉情节实在一般,实在没有对第二遍的欲望。这部的评价甚至还可以更放大一些,背景设定很棒,但整个读完确实有些索然无味,希望未来可以更设想好情节一点
  •     情感细腻
  •     很巧,同时在玩的device 6也是说自由意志的,比男性的科幻更加人文化,期待后续作品。btw,个人不太喜欢仅有群体意识而无单体意识的完全形态伪人,智慧上升到神的高度让我从心抗拒,果然还是tachikoma们可爱一些。
  •     少见有将世界观完美融入到人物叙述中的作品。出乎意料的设定,但故事不太吸引。希望下一部会更好。
  •     亚马逊电子书。电子版没有什么排版上的错误,可以一入。世界观颇有新意又完整细致,人物只能算中规中矩,比起世界观来逊色挺多。仿佛角色只是为了履行他的身份而存在,这一点着实令人失望。开头的故事不精彩,路人记忆的片段甚至显得冗余。基于对不同民族的既定印象展开的玩笑也趣味寥寥,能看出是一种试图向其他读者靠拢的尝试,但未免有些刻意。然而,到目前为止的世界观展示既具有话题深度又具有娱乐潜力,实在给足了故事表演的平台。期待续作。
  •     看完后能引人思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     让我很惊讶,迟卉的功底不一般。科幻背景的塑造非常的宏大,也非常的震撼,但是在场景的掩饰之下,剧情未免有点单薄,也有些讲不懂,不过最后看完前传,觉得有点灾难片的滋味。不错
  •     赛博朋克,人脑发展的一种可能.
  •     2015.2.4 逻辑很明朗,伏笔埋的很多,描绘的画面庞大而细腻,领了一天畅读读完的。读到后面有的地方有点转不过来,匆匆读完,但是总体还是很认可。
  •     喜欢看这本书的,一定也会喜欢《超感猎杀》。沃卓斯基姐妹(?黑客帝国知道吧,那时是沃卓斯基兄弟),第一季完结,圣诞有个特别篇,明年第二季~!
  •     软科幻,没什么吸引人的点,可能小孩子会比较喜欢,文笔非常流水账
  •     假如没有后面那些尾声前传啥的,读完就只剩「下面没有了」之感了……是因为升级版的伪人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人类语言的能力所以不写了(《童年的终结》式的戛然而止实在是我最讨厌的科幻结尾)?纳米机器人、集体意识以及星门让我想起《时间回旋》系列,当然纳米机器人在这儿的用法完全不同,对集体意识(「伪人」)的描写和设定也比《时间漩涡》里那一对儿(好像是叫「大脑边缘民主国家」和「大脑中央民主国家」吧)来得详细和有趣得多。书里留了好多大坑(或者伏笔?),应该会有续作吧,还是比较期待的(想看伞民的故事,跟韩松的轨道交通系列有关吗?)。最后感谢一下多看阅读的限时免费读活动!太爽了。
  •     一本比一本写得好。关于人类,关于文明。
  •     世界观很强大,一半黑夜一半白昼的地球,分崩的月球,伞民…… 不过故事情节似乎并没有多大地利用了世界观,故事主线如果换一个战后情节也一样可以套用…… 还有故事情节上很多东西都没解释清楚,如发生伪人与人类的矛盾是怎么来的,单用星盟来说未免太过苍白…… 最后结局失格,相当于人类放弃自己
  •     设定初衷很不错,但文笔不敢恭维,居然还带翻译腔……中国人写中文有翻译腔……此外逻辑不够严密,伏笔和人物对话较生硬。
  •     对人类意识层面思考很深入的一部小说,文笔读来酣畅如夏日午后的冰镇半干白
  •     我与你的孤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