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32136254
作者:[美] 唐·德里罗

作者简介

像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一样,德里罗的《大都会》也是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他造访了一家电影院;他还设法发生了三次性行为……
在这部小说中,情节并不是第一位的东西。对德里罗来说,情节仅仅是他表达对当代美国社会所进行的尖刻而有趣的观察和思考的一个载体。小说展示了异化与妄想狂,艺术与商业,现实与想象,性与死亡,全球市场与恐怖主义,仿佛一个后现代话语的万花筒。


 大都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大都会》读书笔记“他站在窗边,观看新的一天慢慢破晓。视线掠过桥梁、峡口、海湾,穿过一个个城区和空净的郊区,一直延伸到天地相接处那个只能叫做深远的地方……他想象着一些古老的行业开门迎客,满载农产品的卡车从市场开出,运送报刊的卡车从码头出来。送面包的小货车正在市内穿行,一些零散的轿车离开喧嚣的地方穿梭在大街上,扬声器中传来低沉的声音。最华美的景色就是喷薄而出的太阳照耀着横跨在河上的桥梁。”这是唐·德里罗的小说《大都会》(Cosmopolis)的开篇所描写的纽约的黎明。很不幸的是,这几乎成了小说自始至终唯一一段关于纽约的普遍意义上的美景的描述,并且通篇小说所提及的都是金融、技术以及“闪光的数据”——与开篇关于传统行业欣欣向荣的想象相去甚远。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是个住在“拥有四十八个房间的公寓”的28岁的天才、大资本家、大投机商,他在一天的清晨准备去城里理发。他豪华轿车上长时间盯着数字屏幕关注着“飞速滚动的数据信息”后,得出了日元不会继续升值的结论。然而他集结了上百亿美元的收购日元操作并没有成功,导致了他的破产。在历经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事情之后,他在一栋废弃的大楼里遇见了本诺·莱文——最终将他杀死的人,与他进行了一段漫长的充满实验意味的对话,并最终看到了自己在太平间中的样子。这一切,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德里罗将整个故事分为了前后两部。前半部分从主人公从家中去往理发店的路上展开,充斥着大量的关于城市中金钱与技术、工业与复制品、欲望与艺术、信息与数据等等后现代艺术所钟爱的概念的探讨,并在纽约市这样一个既包含作为主流的市场经济体系,又包含作为反抗力量的无政府主义者和艺术家的大都会背景下淋漓尽致地实在地展现出来。而后半部分的内容则是主人公已经失去了金钱和地位之后的流亡,作者构筑了一个接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场景,比如在路边的餐厅遭遇到“馅饼刺客”,被他的馅饼砸到了的面孔。在一辆餐车后面发现了一个影片拍摄现场,三百个赤裸的身体躺在地上,而其中有他未曾亲密过的妻子;在一栋狂风呼啸的废弃大厦中推开一面墙,遇到了要刺杀自己的本诺·莱文;在他决心要杀掉对面的本诺·莱文时,却在自己的手表的水晶显示屏上看到了他自己如何一步步迈向太平间。他在代表着数字与信息的世界死了,他成为了数据。而他再次抬起头时,却发现他在原来的空间还活着,在静静等待着对面杀手的枪响。信息时代的复制品谈论到“复制”,在埃里克上车之前,他望着第一大道旁一排排白色豪华轿车,想着“我需要这样一辆车,因为车是柏拉图式的复制品。”在这里,车的规格无关紧要,与其说它是一件物品,不如说是一种概念。继而跳跃到对街道的描写“街道对面的公园里有程式化的铁艺树和铜喷泉;喷泉下面散落着硬币闪烁着斑斓的光芒。一个身穿女人衣服的男人遛着七条漂亮的狗”;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跳跃,是对本雅明《机械时代的艺术复制品》中思想的在再现,并将这种概念延伸到了更一般的生活情境和人的生活方式上。而这种复制的来源是什么呢?在大都会,在技术与资本相互作用的体系下,“一切都是乐观的,一切都是繁荣的……这个事情和那个事情同事发生……我知道每隔十分钟就要分析成百上千的信息。我喜爱信息,这是我们最爱的生命之光,我们在世上活着是有意义的。人们在我们所创造的荫蔽下吃饭睡觉。但同时我们又怎样呢?”这是埃里克的技术顾问希纳所发表的感慨,事实上正是我们之前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信息。信息时代的复制已经超越了工业时代的复制,是一种基于信息和在其之上构建起来的庞大系统——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产品。本书的写作时间恰逢21世纪之初,是全球化浪潮兴起的初期,美国已经基本走出冷战的阴影,转而进入全球化——“技术与资本相互作用”的时代。现代人被赋予的意义便是这个时代或者说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孤立于这个庞大的系统而生存,包括传统行业,艺术家、神父和无政府主义者。人们生存的唯一方式便是融入这个体系,有些人鄙弃这个体系,但他们确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个工厂的复制品,工厂便是这个体系。平衡之谜我们前面提到。埃里克在豪华轿车上不断的注视着可视设备上的信息,对于信息他如此评论:“事实上,数据本身是热情的、强烈的、是生命进程中生机勃勃的一面。电子表格和由0和1构成的电脑世界中的数字指令决定每一个行星上亿万生命体的呼吸。这就是生物圈的起伏。我们的身体和海洋,都是可知的,是整体的。”在这里,埃里克将数据的定义和功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数据不再只是冰冷的货币单位,有形价值的衡量标准,而是由自然所孕育的,可以概括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信息、物质的抽象化形式。透过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一切的互动和变化,并且可以预测它的趋势。他对数据如此高度的抽象是建立在一种“万物皆处于平衡之中,万物存在确定规律”的信念之上的推论,也是他预测日元不会继续升值从而对日元进行大规模市场操作的初始依据。然而随后发生的故事却让我们对这种说法陷入了怀疑:他在绘制鸟类骨骼时发现鸟类的心脏占身体的比例很大,是一种不符合美感的构造;虽然埃里克进行套购赌博,可是日元还是升值了。本诺·莱文在刺杀他之前指出了,正如他被诊断出的前列腺不对称——他试图运用大自然中的模式来预测日元的走势,宇宙深处的脉冲星发射出来的信号遵循标准的数字顺序,反过来可以描绘某种股票或者货币的走势;他把这种分析做到“可怕和残酷的精准程度”,却忽略了不对称的重要性:日元发生了扭曲和震荡。由此可见,埃里克所信奉的类似宗教信条般的信息与技术,似乎也存在与生俱来的不平衡性。恐怖主义的影射“一个幽灵在全世界游荡——资本主义的幽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文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这个《共产党宣言》第一句的变体如今似乎已经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应验。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再次回到作品正在被书写的岁月,伴随着“911”的的滚滚浓烟,美国人彻底从他们的世纪美梦中惊醒:冷战之后他们所构建的,所依赖的,所谓之骄傲的一切——市场经济这个庞大的体系原来并没有将所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一一纳入它的触及范围。还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瞄准了美国技术现代性、世俗主义和文化渗透力,不寻求在领土和政治力的基础上与其对抗,而是用惊天动地的自我毁灭式攻击对公众意识造成强烈的冲击,而实现对现有体系的根本性瓦解。对“自由世界”来说,这是冷战时代的结束,恐怖主义时代的开始;对全球政治而言,这是二元化的结束,是多元化和多极化的开端。《大都会》的第二章描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抗议分子们高喊着“一个幽灵在全世界游荡”攻击连锁店的门窗,把大批的老鼠放到饭店和旅馆大堂里,与手持防暴盾牌的警察对峙着。这样的镜头在近年的反全球化浪潮中的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埃里克在他的豪华轿车上举着高脚杯微笑着欣赏着这一切,仿佛在注视着一场被预先谋划好的闹剧。“毁灭的欲望就是创造一切的欲望,”他对暴动如是评论,“抗议者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易的阴影。这种抗议就像一种卫生系统,自己进行清洗和润滑。”他认为这种有目的的暴动是一种对市场自身的维护和对利益不均衡分配的约束,卡尔·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变成了市场自我修复和进步的动力,虽然场面看上去混乱而充满暴力。然而,当他看到一个越南和尚在游行队伍中的自焚行为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种自焚是完全出于个人意志的,纯粹的反叛。以及在小说最后埃里克与本诺·莱文的对话中,埃里克不停地对他说:“暴力需要一个理由,一个真理”,而本诺·莱文却一直在强调“这个世界只剩下别人了。我在他们的系统中感觉很无助,这个系统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你们想让我成为一个无用的机器人士兵,但我只能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与体系内的反全球化者不同,市场无法对这种在其体系内无意义的行为给出解释,并无法做出任何回应。正如在一切政治命运的端口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激发后来的改革者的强烈意图的行为一样,自焚者用极端的方式将象征性意义的大旗扛起,希冀以此激发公众心理的极端化。这是体系从平衡状态到混沌状态的奇点,是市场作为无可撼动的整体的不平衡的开始。后现代主义者善于将一切现实都贴上不确定的标签,用意义的消解的历史解释当下的现象。在《大都会》中,作者在不同的维度引入了“不平衡”的概念,既有体系内部的自我分裂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又有扎根于体系之中却从根本上与体系相敌对的不确定的力量。此外,小说另一个很鲜明的特征是透过大都市所独具的华美的,具有金属光泽的表面看到其深层野蛮的原始状态。例如在形容汽车喇叭的噪音时,“那是一种固有痛楚的基调,一种哀歌。他想到了双手长满毛发的土族人在礼仪上的咆哮,以及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间的杀戮和吃食。红色的肉。”将日常的现代事物与原始的传统习俗相对比是一种对人性在不同文明和社会程度下的归一,在某种程度上更恰当地体现了去形式化的人性的原貌。然而大多时候还是带着讽刺的意味。当埃里克赤身裸体地躺在电影拍摄现场时,“他的身体看上去傻乎乎的,就像是一堆工业垃圾中一块油亮的动物肥膘”,不禁让人产生连续的关于自身的联想: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每天吃着工厂处理过的肉制品,排泄物又作为肥料参与农作物的生产,不正是食品工业当中的一环吗?关于现代性以及反现代性的话题直至今日仍是民主政治国家的聚焦问题,新的世界格局正在这两者之间无形的博弈之中慢慢具备雏形。这不再是一个以纯粹的意识形态为阵营划分依据的世界,而是在以无数人的不同意志为基础的不确定性交织的混沌格局。唐·德里罗站在911的废墟上发出的时代预言,如同“一个幽灵,在全世界飘荡”。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幽灵。而这个时代的幽灵则是世界与生俱来的不平衡性与不确定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对称的阴茎,被自己的枪打死的保镖,故意败坏,预见死亡……唐德里罗的叙述有一种疯狂。
  •     德里罗。期待他的其他作品。 老鼠变成了货币单位。 20160305。
  •     荒诞冷漠消极等待 碎片化 去故事化去情节化 看似不知所言 实则就是我们狗屎一样的生活
  •     我感觉有点知道什么是后现代了。
  •     因为封面好看在图书馆借的这本书。不过完全没看懂,对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方法接受无能。
  •     翻译的狗屁不通
  •     翻译过的德里罗还真是。。。古怪,只能说懂英语真好
  •     “一个幽灵在世界游荡。”“老鼠变成了货币单位。”献给保罗·奥斯特的回赠之礼。这种后现代派总是看起来很高级的样子。
  •     大概看了有五六次,每次看都会走神的厉害,完全集中不了,但还是蛮喜欢作者的这个构思,很像人的生活,也因此作者把内容都写的很散,我还怀疑译文的关系导致我有些看不懂,总之之后有机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再看看其他的版本,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     这人就太他妈后现代了
  •     信息量巨大。
  •     如同本书封面,读书过程就像看kaleidoscope...感觉杀手和主人公之间迷之亲昵…【约不到女神的日子只能在宿舍读书】
  •     看不懂
  •     也许他不想过那样的生活了;从零开始重新打拼,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同那些公司白领们抢乘出租车;他们高举着胳膊敏捷地转动身体,从每个方向招呼出租车。他在死前想要什么呢?他两眼凝视远方。他明白他缺失了什么。那就是野兽般捕食的冲动,一种驱使自己过完一生的强烈的兴奋感,一种纯粹的活下去的需要。
  •     除了议论感慨外,其余文字不感冒。
  •     后现代简直可怕
  •     后现代的小说看着又痛苦又走神又完全记不住……(ㅍ_ㅍ)
  •     《大都会》代表着企鹅书单一贯的高水准。后现代风格(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对理性思维的反叛,偏爱非传统的叙述和表现方式),却没有走向纯意识流,人物性格塑造个性而鲜明,情节充满着不可预见的隐喻。不过这种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受众面狭窄,喜欢的人自有喜欢的道理,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情节单薄云云(话说情节单薄怎么能算缺点呢?难道已经被我天朝洗脑,使用统一小说规范的讲故事方法才是好作品?)。反正我觉得有点看《低俗小说》时的感觉...
  •     老头,送你一句歌词,“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     作者用抽象的事件思维罗列来试图展示现代世界的各种元素。尝试是好的,可是目的性太强艺术性就下降了
  •     反正没看懂……啊啊啊啊
  •     太后现代了
  •     新小说
  •     我心里默想随便挑一本吧,只要不是后现代。看见这本书的装帧,丝毫没有考虑就把它借了,读完之后!@#¥%……
  •     好吧,这种不以讲故事为目的的小说,靠碎片拼接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我这种文盲怎么可能读出它的好来……
  •     翻译真的太差了
  •     荒诞是现实的余孽。
  •     “世界应该蕴含它本身的意义。但它本身却什么也没蕴含。任何事物都进入别的事物之中。我短暂的日子溅入到光年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只能假装是某个人。”
  •     不喜欢,倒是感觉那部改编电影很可能更好
  •     比同名日本动画差了一个同名德国电影
  •     没明白
  •     不知道打几分好像没太看明白。有空再读吧
  •     9·11文学
  •     老鼠变成了货币单位 灾难 反思 文风诡异…
  •     全忘了
  •     后记如同影评般提示我,这是一部先知式或预言式的著作。
  •     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     接连看了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四位文学大师中三位的作品……但只是各自浅读了一本,不敢评说什么。其中最喜欢麦卡锡,硬朗的文风和故事情节非常带劲,以后一定要看看他的其他作品。而德里罗的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能好读一些,远远不能说看明白了,但多少还是能够接受。对他的《白噪音》《天秤星座》和《地下世界》我依然兴趣很高。至于品钦老爷子的书,我短时间内是碰也不会碰了。剩下一位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听说明年会再版,希望届时能够好好拜读。
  •     搞不懂讲些什么。
  •     作者应该是把911的恐惧写进了人物和情节中
  •     意识流。潜台词。群演。内心戏。
  •     你在干什么
  •     奇点政治
  •     正在变成现实的寓言
  •     罗斯科的小教堂-艺术品交易-日元贬值-恐怖主义-双子塔-性-少数族裔等等,作者用这些看着很时髦的后现代词语拼凑成了一本小说。主人公就是做几次爱剃了一次头买了几支日元,他的司机放了个蔬菜味的屁,他的保镖死了,最后还被一个拉斯科尔尼科夫式的人给杀了。
  •     唐的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比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还要柯南伯格,特别是最后颇让人想起《孽扣》的幻觉结局,以及那段大概因为审查制度或者其它什么原因而遗弃的大街群裸戏份。因为小说本身是线性的,让惯常线性叙事的柯南伯格几乎没怎么改动,最大的改动倒是合适的,或者说与时俱进的,或者说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味:把日元变成了人民币——这也许是《蝴蝶君》的经历起了某些作用,而这本身的改编可能只是一个幽灵引起的——柯南伯格似乎在以某种互文性建立自己作品甚至是与他人的作品间的联系,构建某个大作品——在本书中是“一个幽灵在全世界浪荡”,而在巴勒斯的《裸体午餐》中则是“我站在我自己的外面,想让那些幽灵颤颤巍巍的手指停下来……我也是个幽灵,想得到每个幽灵都想得到的东西——一个身体。”
  •     2015.4.27
  •     容易懂的意识流。 “老鼠变成了货币单位”喜欢这句话
  •     读至65页 看不下去 絮絮叨叨
  •     买了也好,要不也不会主动借了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