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戴灰帽子的人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39973498
作者:邵燕祥
页数:368页

作者简介

“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诗人、作家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直指人心,大声疾呼:
“我们曾经被欺骗,我们也曾经互相欺骗。我们不能再欺骗后人了。"
这部《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忆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间的一段生活、工作经历,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个横截面。这几年,经过了反右、大跃进、反右倾、大饥荒以后,处在“文革”爆发之前,似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社会政治风云依然鼓荡翻卷,暗流汹涌,“树欲静而风不止”。
虽然沾了特赦战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了“右派分子”那顶沉重地压在头顶上的“黑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继续“夹着尾巴做人”。这到底是怎样一种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态、心境究竟如何?他历经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他如何才能在准良民贱民的地位,获得一种生活的平静、精神的安宁而不至于心理失衡呢?
头上扣着的帽子变成了灰色。此种特殊生存状态、精神状态,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苟活”。当然,这不过是现在的看法,当时则并非作如是观。

书籍目录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一九六○年
在特赦战犯时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侥幸回城
从“人还在,心不死”到一个苟活者的随波逐流
老艺人信任的朋友,宣传机器上的“螺丝钉”
老相声“四大本”,构成了“大搞封资修”的罪状
主食、副食都不够吃了,小官僚们却在一旁大吃大喝
那么多人,主要是农民,替我们死于饥饿

第二章 一九六一年
我们将成为爸爸妈妈,我母亲将要当奶奶了
不问民间疾苦,一心还只想写作
戴着枷锁跳舞,职务写作也劳而无功
两条车道沟里的鲋鱼:我和吴小如恢复联系
他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军功章,塞了别人的牙缝
幸存在历史的夹缝里,却常忘了自己的政治身份
从“你算老几”到“脱帽加冕”
妹妹大学毕业能自食其力,父亲就退休了
跟图尔逊合作译写《十二木卡姆》唱词
插叙两位没没无闻的人,那时代也还有纯属个人的不幸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自以为和卡斯特罗的心相通
中苏交恶,邻居沙安之处境变得尴尬
居民小组长:息事宁人,还是无事生非

第三章 一九六二年
早春似有解冻的消息,但麻木的我已不动心
以文字表达为生命的需要,落入文网乃是宿命
从古装的唱词到洋装的话剧
内蒙古和江南之行:历史与现实疑真疑幻
开排,停排,复排:《叶尔绍夫兄弟》一波三折
刚过了大饥荒,又“整社”不准“开小片荒”了

第四章 一九六三年
被批“烦琐的家务事和卑微的儿女情相结合”
预防政变,丁莱夫将军奉命进驻广播局
《叶尔绍夫兄弟》“内部演出”,我却高兴不起来了
改编“阶级斗争”剧本,远不如亲身挨斗感受深刻
难得一上五台山,跟年轻气象员聚会高山站
对反修波及国内毫无精神准备,还在吟咏“怒书原不作哀音”
半个世纪后暮年回首,检点自己过去的足迹
初到重庆:山水市井间徘徊,川剧里沉湎,历史中遐思

第五章 一九六四年
告别山城下三峡,武汉是旧游之地
李燕、纪维时等的离京,背后有一个“大举措”
南下温暖的广州,却接到父亲病危的急电
写“反右派”剧本。“小整风”挨整。又获“优秀剧目”奖状……
剧团巡演的总结,变成了涉及男女关系的批判会
回忆去沈阳看话剧汇演,却像重读了多卷人生的大书
中国爆炸原子弹。赫鲁晓夫下台。我们下乡“四清”

第六章 一九六五年
苦难的中原大地:西宋庄比土改前的甘肃农村还穷
一穷二白的小村庄,到哪儿找“走资派”的“资本主义道路”?
谢天谢地,这个村庄搞了半年“四清”,没死一个人
摘掉郑某的地主帽子,三户错划富农改定为富裕中农
多年后泛滥的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几十年前只是规模较小
对官僚主义和特权问题再思考,但没读懂德热拉斯《新阶级》
一九六五年初冬的晋西南之行,给我的“前文革时代”画了句号

不算尾声的尾声

内容概要

邵燕祥,诗人。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
主要著作有:
诗集
《到远方去》
《在远方》(其中《我召唤青青的小树林》被选入预备年级23课)
《迟开的花》
《歌唱北京城》
《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散文集
《教科书外看历史》
《大题小做集》
《热话冷说集》
《邵燕祥文抄》
纪实文学
《沉船》
《人生败笔》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前几年邵先生一部作品的引言,题为“历史现场与个人记忆”,倒可以移来说明此书的叙事特点,即取一种双重的视角:一是努力返回历史现场,力图写出以往的生活真实、社会真实、心理真实和精神真实,完整地重现那个时代的真实;二、自然,个人记忆具有个人性主观性,是有情感有倾向性的记忆,系如今的作者对已逝历史的记忆和书写,这种记忆和书写之目的,是为了记住历史、反思历史、审视历史,也是为了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和解剖自我。不如此便会缺失反思精神和历史深度,造成对于事实和历史的回避与掩盖。这种具有个人化的情感意旨和精神指向的历史书写,用邵先生自己说过的话,也可以说叫“寻找灵魂”,找回“迷失的灵魂”。——王培元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我只尊敬“现反”,不尊敬“右派”
  •     看一下也好,真想象不到那个年代的人天天在搞什么右派,四清,有时间干点正事好吧,也可以看出来某党那么多年就在瞎扯淡不干正事,不过这书现在能出版也是一种进步了
  •     邵燕祥:一个戴灰帽子的人(1960-65),江苏文艺2014。不知沉船有什么关系。《沉船》和《人生败笔》《找灵魂》及《补遗》应为一个系列,似为当时的文字记录,检讨、举报、习作等。但前两本早就绝版了。本书和《我死过,我幸存》则为回忆录。中间没有的1959年,大致包含在这两本回忆录的结尾和开头里,简单涉及。本书虽到1965年止,但略微涉及66年。而1966年以后的部分,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出版了。20160825-26
  •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文革爆发前的亲身经历、使我们得知大饥荒时依然有腐败存在、四清时草木皆兵的可笑情景。一直在折腾,从未停止过。“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值得让别人知道。”希望能读到更多过来人的亲身经验。
  •     邵燕祥记述1960-1965年的往事,在反右和大饥荒后期,文革前夕的带帽右派的生活轨迹,恬淡朴实,波澜不惊,却是大时代特有的枯黄欲春的底色,寒冬将临前的喘息声依稀可触。
  •     获奖无数的书,作者职业性使得本书写作手法和流畅性都属上乘之作。从序言中,强调的历史现场和个人记忆的著作是这类回忆录的两种基本要素。本书个人记忆有余,历史现场不足。结束于1965年,本书也是一个尴尬的年代,出版不易,也能理解。游刃于尺度与真实之间的,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不自然产物。
  •     写得很松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解除到了不少文艺人士,也有中宣部的高层,反右文革被迫害,但总得来说还好。读此书,总感到真情实感被过滤掉了
  •     文字平实,局面较小,内容较为平淡,可读性一般
  •     我们就缺这样的文革个人史
  •     可做历史看。
  •     邵燕祥自述成为“右派”后到文革前的经历。虽受到歧视、下放、打入另册,但远够不上那个时代右派悲惨命运的典型。千万不要以为右派只收到书中所述的那些迫害。
  •     虽然仅仅是文革爆发前六年的回忆,但可以捋出一条明晰的中国运命的脉搏,一波接着一波的损毁人的尊严的斗争、运动,让千年的老船一再搁浅,不知这样的教训是否能被真的记取。
  •     太流于个人了。不必读
  •     了解历史
  •     整本书就一个字,怨……
  •     个人的经历没有深入,看过了墓碑和千秋功罪毛泽东以及平反冤家错案,书中讲的仅仅是皮毛
  •     杂乱无章的感觉。一大堆人名,事迹也不典型。但比沈从文的后半生可读性要高点。
  •     延伸阅读应该很多
  •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题材我很感兴趣,但是结构过于松散,让人无法投入,总觉得少点什么。一句话,挺遗憾。
  •     一个个体的遭遇,像一面镜子。当然,没有人是无辜的。 老人家叨叨絮絮地讲了许多往事,其立场是十分明确的,更多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不忘。
  •     摘帽右派在“文革”前期暗流涌动之时的生活工作纪实,自传有些自说自话,但能看得出作者有自我救赎的意识在,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也在检点自己过去的足迹。历史是永远不可能再被还原了,但是个人的追忆可以让我们更接近过去一点点,能够对善恶美丑做出自己的判断。
  •     可读性一般,内容不差但与预期不符,所以有点小失落。
  •     老邵是个好人
  •     诗人记事 有广院 有大报
  •     邵先生的文字简洁 平淡之中但蕴含深意
  •     有人说此书太流于个人,不必读。我倒是觉得正因为此书流于个人,才极具可读性。
  •     内容好平淡,不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实在无法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     功力尚浅,其中深意难以窥全。
  •     哇!又评了一本少于10人的书!~看的时候我都有点惊讶了,有些批评真是直白。。作为前愤青的我看着都心惊胆战。。这本书讲的是前文革时期作者的亲历,而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这一段历史是相对空白的。真实永远是文学作品的基础,个人认为。
  •     真情意切。比其它的几本书质量都好。
  •     通篇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文风如同上世纪八十年代。
  •     可以和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连看的作品,老头子挖自己的丑事真值得敬佩!
  •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     看到某些评价说“格局小,平淡,杂乱无章,流于个人,不够典型,可读性差”,我觉得难以理解。邵燕祥当时是个青年诗人、作家,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迫害,境遇相对好一点,所以相对平淡一点,不正常吗?即使是这样,那种肃杀、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不是已经很传神了吗?你们想看什么?
  •     普通人的生活史
  •     很多顾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