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风物004·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08664566
作者:范亚昆 主编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山地部落”这个词,与都市文明遥遥相对,天然涵盖了异域、遥远、纯净、原始、陌生等色,能够燃起无数人踏上旅途的渴望。 新旧秩序的交叠与变化,成为今天的黔东南真正的景观。
与其说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不如说,这里在漫长的年代里建立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更加传统的秩序之中。那种在经年累月中小心翼翼互相予取的格局,暂时未曾被新世界全然改变,它看起来似乎新旧杂糅、真相难辨,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变化节奏。
我们从黔东南开始,学习如何用“在地者”的视角观察一地的恒常变化,也期待每个参与者在路途中看到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获得对各地更加真实、丰富的沟通与理解。
●黔东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之一,2016年度《纽约时报》推荐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瑰丽山水——雷公山、清水江,绝美建筑——鼓楼、风雨桥,古朴艺术——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精湛手艺——苗银、苗绣,地道美食——酸汤鱼、牛羊瘪,都在黔东南!
●附赠黔东南地道风物地图,获取“在地”旅行方式的最佳体验地,从黔东南开启重塑旅行视角的深度旅程,发现更广阔也更真实的天地。

书籍目录

黔东南:观察“净土之变” 范亚昆

穿行于苗疆腹地 萧春雷
锦屏,侗族自此分南北 李昊
雷公山 孑遗生物的避难所 陈旭
梵净山 苗疆走廊上的弥勒道场 覃妮娜 加贝

侗族大歌
“我将用歌声珍藏往昔的灵魂” 袁銮
鼓楼与风雨桥,从这里读懂侗寨 覃妮娜 艾可
家 后羿的后裔 艾可
苗族古歌 苗族的记忆与日常 申敏 吴缇
苗绣 针线中的宇宙 曾丽
黔东南苗银 天然成就的厚重 加贝

“枪手部落”的持守与变迁
来自岜沙的田野再报告 张晓松
龙额与“龙人” 李丽
肇兴侗寨 一线乡村纪事 袁銮
小黄,深山歌乡 潘年英
黔人故事 李岚 等

无酸不成苗 黄菊
糯禾,饭桌上的图腾 吴再忠
你的黑暗料理,我的私房美馔 许君达
纸寿千年 雷虎
百鸟加持的苗家华服 雷虎
白领苗的蜡染 雷虎

内容概要

范亚昆
地道风物MOOK内容总监。曾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
萧春雷
作家,《中国国家地理》特约撰稿人,致力于文学、艺评及人文地理写作,著有《大地栖居》、《自然骨魄》、《华夏边城》。
袁銮
资深在地旅行者,旅游杂志撰稿人,Lonely Planet系列《贵州》特约作者,携程网《贵州自由行》作者。
张晓松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制作人,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田野报告三十余篇。其作品《枪手的部落——岜沙》最早向大众解开了贵州岜沙苗寨的神秘面纱。
曾丽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著有《苗绣》(与曾宪阳合著)等。

…………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这是一本原创、聚焦风物的黔东南文化深度导览书。一百年前的旅行者离开故乡时,随处可见参差多态的地域文化,而今,人们似乎只能在某些遗漏之处才能找到渴望的原始景观。在黔东南,恰恰是无穷的山地延缓了当代文明与旅游的步伐,造就了这最后的“净土”。2001年,几乎一夜之间,黔东南的一个苗族部落以“原生态”扬名于世。黔东南的景观远不止岜沙和苗族部落,这里同样是侗族与其他许多民族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来到黔东南,拍摄与记录古老的山地部落的生活。在此能拍到各族异乎寻常的服饰、纯粹而原始的手工艺、丰富的节日传统、神秘的祭祀 场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作者、摄影师还是读者逐渐发现,拍摄的照片开始背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场景掺入了“表演”的成分。2015年,当《地道风物》的采访团队深入黔东南时,我们发现,如果仍然执着于以往媒体的视角,将进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拍摄以往那种纯净、原始的“原生态”场景几乎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这将对理解“正宗的中国山地部落”在当代的真正生活构成极大的困难。与其说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不如说,这里在漫长的年代里建立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更加传统的秩序之中。那种在经年累月中小心翼翼互相予取的格局,暂时未曾被新世界全然改变,它看起来似乎新旧杂糅、真相难辨,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变化节奏。这种新旧秩序的交叠与变化,成为今天的黔东南真正的景观。抛开猎奇式的围观,我们从黔东南开始,学习如何用“在地者”的视角观察一地的恒常变化,也期待每个参与者在路途中看到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获得对各地更加真实、丰富的沟通与理解。
  •     对,我是本书作者之一,但评价是客观的。:))未上市前拿到样书,着实吓一跳:成书的效果让我意外地觉得好。要写好黔东南其实很难,贵州人文历来冷门,以往市面上的书,要么是艰涩得让人没有阅读欲望;要么就是普通的游记体,嚼之无味。平衡阅读兴趣和内容的深度,很考研编纂团队的功力,恰好这本书做到了。但并无兴趣写读后感,八一八我所知道的这本书几近一年的出版过程:1.书一上市,主编范亚昆日子就开始不好过。因为腰封使用了“部落”这个让本土精英不舒服的词语,被本土精英激烈地批评。不过客观上,“部落”虽然略带贬义,但确实让人心生向往的辞藻。去年纽约时报评全球最佳目的地,对贵州的评价直接就是用tribes;黔东南政府,也通常称岜沙苗寨为“最后一个持枪部落”。语言学上,有一种文字变异现象叫“自然讹化”,“部落”可能还算不上,但本土精英的反应,似乎又有点过激了。但是不管怎样,总算找到挖苦主编的好理由。2.书中我写了两篇大稿,约占1/10篇幅。对于我这种懒惰体质又日夜颠倒的人,编辑黄枇杷老师几乎是半夜隔空陪写稿的。《侗族大歌》那篇文章,八千多字,讲了从大歌发现到今天的若干个故事。为了将每个故事都写得有情怀点又完全符合客观情况,除了我8年的在地体验,还几乎翻遍了所有写大歌的书籍和论文。写完之后编辑很开心,觉得好。但还是不放心,拿着文本请教了中音、川音做大歌研究的老师以及本土的研究精英。做了修改后才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样还不够,黄枇杷老师基本没自己写文章,但是为了侗族大歌这篇文章,她采访了十多个专业人士,最后将访谈录敲成文字发给我。这种态度,绝对不是简单写一篇普通人文文章的对待态度,敢情是做学问了。现在看到豆瓣里很多人摘抄《侗族大歌》那篇文章的书摘,深感欣慰,觉得当时的努力没白费。3.在正式调研前,地道风物的主创团队先行踩了一次点,几乎将能找到的写黔东南有经验的资深作者囊括在作者团队里。三月份正式调研采访前,大家集中在凯里的宾馆里,发现还不够。随后还叫了黔东南著名的旅行专家Billy Zhang加入团队,在他的帮助下,采编团队甚至能采访到快活林酸汤鱼的老板。需要知道,在这次采访前,没有宣传部的文件,她从来不接受采访,更不会透露酸汤鱼的任何细节。这本书里有很多小细节,都是在团队的努力下,得以独家以及第一次让读者看到的。4.这本书的主要摄影师壹米网线是桂林人,娃尚不够一周岁,自己驱车随团队拍摄。书里采用的航拍镜头,是出版物里首次使用的独特视觉,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后来因为篇幅限制,很多精美的图片都没有使用。最后,恰好我写完这本书之后,做了一个面向贵州本土精英和广大旅行者的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里,有很多包括壹米网线老师在内的一流摄影师作品。当然,这个公众号:青蛙在贵州 ,也能看到《侗族大歌》的原稿。欢迎大家关注。:))
  •     素以推出旅游资讯文作的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着一部部的精品分享给一众的读者的阅读盛宴。类似于前不久我刚读过的《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广西》介绍着广西的故事。而此刻的《地道风物004•黔东南》则开启着重塑黔东南旅行视觉的深度旅行。书如其名,这本《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之中将黔东南的地道风物逐一分享读者的面前。于爱旅之人的我而言,更是足不出户地尽享着一次别开生面的视觉旅程。相较于市面上同类的旅行类读物,我觉得于这本地道风物中更可以收获着别样的景致风情。透过地道风物的切入点,推陈出新地着重塑旅行的视角。于我而言,我更是借此机会走入黔东南深处发掘其中的美景。黔东南,亚洲仅有的两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旅游胜地之一。我们无疑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少的精彩看点。《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便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逐一细数着多角度,全方位的景致来。地,道,风,物四大版块将黔东南各种别致风情隆重推出。穿行于苗疆腹地;锦屏,侗族自此分南北;雷公山 孑遗生物的避难所;梵净山 苗疆走廊上的弥勒道场 ----- 作为一名生活在大都市的读者而言,我很是喜欢这里细细道来的关于异域、遥远、纯净、原始、陌生特色的黔东南。远离城市的喧嚣,走入少数民族的世界,感受着中国地图版块中的某一个个性角落,这里着实有着数不尽的回味之景。编者很是有心地将风景,人物的彩色图片穿插入书中正文的各个角落。引领着书外的读者看文的同时更欣赏最为直观和生动的真实画面。这样的设计无疑很是容易引发读者们阅读时候的共鸣。尽管我并没有踏上黔东南的土地,但是我觉得这本书无疑已经给我带来了未尝不是最为直击的生动共鸣。尤其是现如今很多的旅游景点因为游客的蜂拥而至缺少了很多的灵气,那么《地道风物004•黔东南》一书却通过着另一个角度减少了游客的惋惜。虽然身未至,但是心已行。尤其是有着本书编者这些资深旅客们的介绍解说,我觉得黔东南的奇妙之处早已经尽展眼前。这里没有匆匆忙忙的走马观花,这里有的则是细致入微的生动解说。赏鉴美景的同时,我更是在不知不觉地了解着美景背后的那些隐藏着的风土人清。不仅让我对黔东南有着一个深入的认知,更让我哪怕在未来去那一带旅游有着方向性的走访。闲暇之时读一读这样既有着休闲性,又有着知识性的旅游读物,我觉得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游走黔东南-别样的风情,生动的味道,精彩的回味。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地道风物四个切入点详尽地介绍了少部分人知晓的黔东南 干货很多装帧精美 图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啊
  •     地道风物系列终于出新书了,黔东南最近很火热呀,好多朋友都去玩,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怕等开发成旅游区再去就没意思了。好书,有用。
  •     打开这本书,一边看书里的插图一边看书,一边在脑海里走进了一个在下着小雨的,有点微凉的地方。满眼的绿色树木在雨水滋润下郁郁葱葱,脚下有黄色的泥土小路,远远看去,一个挽着裤腿的村民扛着锄头向你走来,他穿着蓝色的劳动布褂子,戴着同色的帽子,笑呵呵的朝你走来,你个眼神的交错,你觉得这里安静又美好。
  •     印象最深刻的是酸汤鱼和牛瘪汤
  •     一直以来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很感兴趣,比如侗族大歌和苗族的苗绣、银饰等,这本书从“地”、“道”、“风”、“物”四个方面对黔东南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喜欢“物”这一章节,黔东南的酸汤承载着满满的口水,原来“酸汤鱼”是最能代表苗族的一道菜;还有糯米糍粑,永生难忘的黑暗料理瘪汤牛肉火锅.....
  •     带着这本书去黔东南
  •     怎么说,单纯说这是一本旅游导览书,不太恰当,书中对于黔东南侗族、苗族的描叙不止于服饰、民俗、地理等,还讲述其历史与发展;比如,南侗保留了更多的原住民族传统,而北侗则被汉化较严重,源于清水江南岸的巍巍苗岭;比如大量的苗银来源于木材贸易等等。这本书准确说来算是一本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岛览书吧。
  •     乡土中国,原生态黔东南。
  •     特别好看,爱不释手
  •     图文俱精。“糯改籼”,银饰的银来处可能为明末时期的墨西哥。构树皮为材料的“抄纸法”,雷公山“髭蟾”,有关各种历史起源与风俗演变,传统手工各种。显然这并非一本简白旅行指南,而是若干个点线面的提示这演变自久远而来,历史发生如此即兴,一些在遗忘中潜行,缓慢而永动更新。
  •     文明是城市和低地的产物,在横向上,文明的潮流能延展到很远的地方,但纵向上,已到数百米的屏障,可能会阻碍文明传播上千年之久。黔东南,这个被誉为“净土之地”的地方,在遭受现代、旅游的侵袭后,会走向什么方向?“净土之地”变得现代化?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     这套书好赞,要是去当地,一定要带上。
  •     内容于我到没什么惊喜,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知道了,然而这印刷和装设十分可喜,纸质书的优势火力全开,手绘地图尤其惊喜,简直美好!!!
  •     人文
  •     照片很美。中后反反复复地渲染所谓变迁传承有些无聊,不如多说风物。
  •     因为要去黔东南,就买了这本书,真的不错,介绍的很深,感觉这趟旅游,会是一趟有温度的旅行~
  •     最喜欢那篇写岜沙的,配图很有意思,是时隔20年的同一个或同一群人的对比,时间会把一个人打磨的面目全非。更有意思的是,这20年间,岜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苗族聚落变成一个闻名天下的“抢手的部落”,走上了与旅游相生相伴的变迁之路,而生活在岜沙的人,更是经历了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上的大变化,所以这个对比就更有意思了。
  •     我家就在黔东南
  •     带着它去旅行
  •     内容不错,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图文编排还有待提高,书中出现大篇幅文字集中的现象,容易阅读疲劳
  •     纸张和包装没话说,手绘地图也很美,里面的内容有些比凯里博物馆还丰富,但是有些内容前后重复较多,后面有一部分散文感觉比较散,不成体系
  •     黔东南最符合国内自由行,因为它人少、好玩、没有过度开发!
  •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深度文化专题《地道风物》本期黔东南主要讲雷公山与侗族、苗族与苗艺之间的关系,文献与社调材料地道且丰富,雅俗共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