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星星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32152383
作者:[法] 勒克莱齐奥
页数:270页

作者简介

小说以小女孩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的自己的家园--圣城耶路撒冷的途中的种种遭遇为情节,展示了她以及她的亲人、朋友,在希望、绝望、等待、死亡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感受和心态,对战争和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表露。

书籍目录

艾莲娜
艾斯苔尔
萘玛
太阳的孩子
伊丽莎白
去历史化的历史


 流浪的星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以艾斯戴尔一家的流浪为线索引出整个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的苦难,以及以色列建国后发生在巴勒斯坦人身上的暴力轮回。一直不喜欢这种大调式的作品,因为它太容易变成一种宏大叙事,作家屈从于政治正确不得已说一些陈腔滥调,然后读者例行公事的“感动”。“讲了什么”兴趣不大,“如何呈现”才是我关注的部分。《星星》语言朴实自然,如汩汩涌出的清泉般爽咧,与《诉讼笔录》的难以下咽对比鲜明。如果《诉讼笔录》指向的是虚无和无意义,一声轻蔑的嘲笑。那么《流浪的星星》就是某种重质、有金属光泽和大理石质感的沉重叹息。风格与主题判若两人,无法相信居然是出于同一位作者之手,让人诧异两部作品间隔的几十年间L到底经历了什么,。名字不仅仅是代号,它倾注了创造者(呼唤者)的祝福和亲昵,即使是朋友间带着些许玩笑性质的绰号。名字是《星星》的重要线索。书名中的“小星星”是父亲对艾斯戴尔的爱称,父亲失踪后艾斯戴尔永远的失去了它;爱莲娜是艾斯戴尔的非犹太名,为躲避纳粹屠刀,她放弃了“艾斯戴尔”。名字的失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战争屠戮生灵、摧毁国家、拆散家庭,改变命运,甚至把你的名字都要夺去。艾斯戴尔变成爱莲娜,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的转变,它是暴力所留下的烙印,她连灵魂也变成了另一个人。和平岁月中轻易不肯示人的狰狞与恶意,在极端环境下很轻易的就爆发出来,人在战争中异化了。小说中常常出现第一人称至第三人称的伪切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书中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的“我”是完全没有影响的,视角的突然拉远更像是叙述者对自己的保护,在谈及无法直面的回忆时假装这是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事。叙述者的转换也被用于组织文本结构,小说不分章节,直接以人名作为某一部分的标题,可以更自由的加入第二第三叙述者伊丽莎白和萘码的故事。小说在中途暗示了本作是艾斯戴尔和萘码两位主角的笔记本的摘录,解释了这种结构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不认为有必要)L花了很多笔墨在呈现“什么是战争”,我猜大部分是L童年的真实经历,琐碎又真挚的细节是最难以编造的。散文般细腻隽永的笔触下隐藏着许多可怖、残忍的事物。压抑的氛围像一朵笼罩在故事之上的乌云,这种暗黑色调贯穿始终,却从来只是点到为止,它只作为纸张的底色,乐曲的背景音,绝不喧宾夺主,这是《星星》最出色的部分。乌云下的牧歌。以下是摘录:“战争进行的时候,那些男人,那些戴着滑稽的羽饰帽子的意大利宪兵和警察就敢到费恩先生家抬走钢琴,抬到终点旅馆的饭厅里去。然而这架钢琴,费恩先生把它看得比生命里所有的一切都要重,这是他生活中留下的唯一的东西。”“艾斯戴尔到这里来找寻的,就是这份寂静。没有一丁点人的声音,只有昆虫尖声的低鸣,是不是地传来一声云雀的短促叫声,绿草在轻轻的震颤着,艾斯戴尔觉得真好。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缓缓地,有力的跳着,她甚至在倾听自己的鼻息,那气从她的鼻孔中跑出来。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份寂静。只是,这真好,她需要。就这样,渐渐地,可以远离恐惧。有阳光,还有天空上,云朵开始慢慢膨胀开来,大块大块的草田里,苍蝇和蜜蜂悬在光际,有山峦和森林构成的郁郁葱葱的城墙,这一切都可以继续下去,继续,继续。最后的日子还没到,她知道,所有这一切都还可以停留,还可以继续,任何人也无法让着一切停止。”“在盘旋往上的石路上,人们渐渐拉开了举例。那些身强力壮的,男人、小伙子远远走在前面,甚至连他们彼此互换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在他们后面的队伍也拉了长长的一条。虽然箱子把她们的手都磨破了,虽然她们也都走不太动,艾斯戴尔和母亲还是超过了别的女人,超过了在鹅卵石上磕磕绊绊的老人,超过了怀抱婴儿的女人以及那些穿着累赘的皮里长袍,撑着手杖的犹太人。当她们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艾斯戴尔就会减慢速度,停下来帮助他们,但是她母亲拽着她,几乎是在用蛮力,艾斯戴尔真怕看见她们超越落伍者时,在她脸上的那副神情。随着她们一路往前去,坐在路边休息的女人们越来越少了。有一阵,艾斯戴尔和妈妈孤零零地走着,除了她们自己的脚步声和下方水流柔和的噼噼啪啪的声音,什么也听不见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这本书的过程是心灵的旅程,很艰难,全文一直压抑,绝望,对生活满是迷茫,还有战争带来的苦难,惊恐。 女主在宗教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坚强生活的勇气,有太对的内容值得细细品味。
  •     对过去的交代才停止过去的流浪
  •     感谢企鹅经典编辑们的高水准推荐,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流浪的星星》又是一本我非常欣赏的作品,鄙人偏爱语言和文字优雅的书籍,就像超喜欢雷姐唱的一句歌词:oh that grace。“诗意的创新,感官的狂喜,和对文明主宰下、游离于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诺奖委员会对其作品的官方评价)用来形容这本小说是再恰当不过,情节不过是讲述两位少女在二战期间,经历命运的颠簸流离之后的一次偶遇,又奔赴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再没有相遇,就像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一般。在美轮美奂的文字背后,我感觉到的是一种唯美的忧伤和绝望。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轨迹,所有人,所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来之不易的幸福吧。推荐阅读
  •     读着读着,我便读出了声音。一种绝望和希望,交融在一起。20160303。优美的文字,飞翔。 p1和p2我喜欢。
  •     一个集背叛,诗意冒险和感性迷狂于一身的作家,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     河流到底是怎样前行到那样远而不迷失方向的
  •     愿世界和平
  •     谈论孤独,作家如勒克莱齐奥,凯鲁亚克,诗人如里尔克,特拉克尔。 看了第二遍,翻译的也很好。
  •     作者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通篇描述景色、声音、感受都太细腻太美,都是侧面描写了战争历史对人的影响。
  •     淡淡的哀伤……需要一份安静的心情和一个安静悠闲的环境,慢慢读来……
  •     流浪终将归于相遇:奔跑,呼吸,记忆,以及褪色的名字和背影。
  •     喜欢主题和美丽的文字,就是有些单调了...
  •     用逃离苦难的方式去表现逃离文明,正因为文明伴随着苦难,只有一线之隔。
  •     还可以,但语言有点软。感觉一些事情处理的还是简单化了。
  •     细腻美妙的词句 情景 让人忽略战争的残酷 流离失所 难民营的生活 作者不是要放大流亡的悲惨 而是要在一场生命旅途中找寻希望 不是流亡 而是相遇 “太阳会照射到每一个人身上” 孩童的视角是勒克莱齐奥所认为最直接审视这个世界的角度。
  •     要开始读这本啦^_^ 2.2 读完啦,很好看,喜欢翻译^_^ 2.8
  •     如此温柔的出埃及记
  •     简直太温情了
  •     勒克莱齐奥的文字有风格,曲高合者众。
  •     始终没有看完 最近借书都只借中文或者英文原版 法国和日本的总想着以后学好语言在自己读原版
  •     非常好看,借到这本书的一周都在阴天,两个下雨的下午,听雨声淅沥,和着书中乘船漂泊的场景,很触动。太喜欢的反而无从下笔了,有时间再细细品味一次,再做评论吧。
  •     惭愧,这本书读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读完。满篇都在讲作为一名犹太人的到处流浪的经历,有些乏味,但不得不说作者的文采很棒,自然风光着笔非常多。
  •     陈建华的《新编外国文学史》竟然专节讲了勒·克莱齐奥的这本《流浪的星星》,所以我从网上买来这本书,专门看完,重新做了一个课件,给同学们分享。先谈作者,因为老勒是教材上最年轻的作家(40后,健在),最重要的是最近几年频繁来中国,最最重要是2014年12月还来过丽江参加《大家》中国(国际)当代文学论坛,所以显得格外有感情。具体到这本书,可能缘于一次长达一个月的感冒刚刚痊愈的原因,在读前面一章的时候格外有感觉。尤其是艾莲娜在圣马丁村的少年时光:“只要听见水声,她就知道冬日已尽。”这个美妙的开头以及随后冬去春来、泉水叮咚的情形,让我得到了久违的安宁。当然随后战争的来临,朝圣的艰辛,以及与阿拉伯难民萘玛的相遇,之后去法国,去美国及重走当年流亡的路线,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厚。但开头的那种感觉始终难以忘怀。
  •     优美的悲情
  •     他用西班牙语叫着她的名字:“艾斯苔利塔,小星星。”诺奖评:“一位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一位书写诗歌历险、感官迷醉的作者,是在主导文明之外和之下探索一种人性的探索者。”
  •     从未读过能将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写得如此优美诗意的小说。只有第三段萘玛叙述的故事才看得到战争对所有民族所有信仰者所有富有穷困的人们都一样血腥残酷。经历过这些的人,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重建心中的乌托邦,重新给心灵一个归宿。
  •     对被边缘化的文明和被边缘化的人而言,主流文化是一种罪恶。作者的优美语言的描述,让人感觉那应该是个极美的世界,可是却发生着极罪恶的事。
  •     还是诺奖评委会的评语最恰切。“勒克莱齐奥是一个标志着文学新开端的作家,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官的狂喜,和对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
  •     所有发生在故乡纯粹美好的往事
  •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本来对于这一句话就十分喜欢,看了这部小说后,觉得与小说想要表达的主旨再适合不过。是流浪而不是流亡,是追逐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     读完后还是开篇那段讲童年的片段记忆最深 真的很美 看了后面的书评果然觉得作者还是适合写孩子呀
  •     艾斯苔尔,小星星
  •     读完这本让我人生第一次产生了“以后生个小孩每晚睡前读给他听”的想法……
  •     想起来最近的欧洲难民潮,受宗教种族政治迫害的平民漂泊流浪着,寻找着能真正容纳自己的家园。
  •     作者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故事的连贯性却显得比较弱。总体感觉作者选对了题材,却笔力不够,战争对人物的影响不能凸显。
  •     通篇诗意抒情,所以也始终有一种创作物语的不着地的非真实感...不过特别喜欢全书最后十页,那种日升月落,物是人非。
  •     书名很美。
  •     文笔优美,描写风景细腻美好。
  •     勒克莱齐奥讲述苦难的视角很棒,不是批判,不是同情,也没有热血和励志,而是凸显出某种宿命感,就那样接受你的命运。觉得小说最后附的那篇评论特别好,他笔下的世界,是“去历史化的历史”。
  •     蛮喜欢作者文字间流露出的感觉 这个占一星。
  •     语言很纯粹,题材很隔离
  •     我也认识一颗小星星
  •     在勒克莱齐奥那里,多么悲情的故事都有温情。
  •     低于预期。总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写的更好一点的故事,但现在这个故事读来总出戏。作者对女性内心把握不够好,尤其是十三四岁少女时期。奈玛的故事如果单独作为中篇来写是很动人的,但插入艾斯苔尔的故事又不能让两个女孩的生命产生更多联系,夹在里面显得生硬,强行打断原本的叙事。翻译质量一般,前三分之一读到好几处成语使用不当。。
  •     一本关于流浪的小说 苦难与希望
  •     二战的大背景,用犹太女孩艾斯苔尔和阿拉伯女孩萘玛的眼光,全聚焦模式与内聚焦模式切换的叙述方式,从历史中细小的人物的角度去展现大时代的悲剧,以小见大。是人道主义作家的良心之作。
  •     远不如预期,有些乏味,断断续续一个月看完,也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但作者的确是用心在写,静心读法语原文,也许效果更加。
  •     孩子的视角蛮有趣的 语言细致不过还是稍微有点单调…
  •     开篇文风优美 全书让人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不全是苦难 更多的是充满对未来的期盼 我们在这颠沛流离的世界中 幸运的是你我都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林荫小路
  •     书最后的部分,让我一直流泪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