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衣橱故事》书评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62495513
作者:于晓丹
页数:288页

高手眼中的时尚&穿衣 (大量书摘)

有“小天才”之称的前同事重新当编辑后策划的书。她说她喜欢、甚至崇拜这作者。当年,这位小姐是眼高于顶的才女。她都说崇拜的人,我立马端正态度,百度于晓丹其人。““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句有名的开头,出自于晓丹之手。然后,三十而立的她去了美国。当起了服装设计师。现在,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一个有故事的人。专门讲穿衣服的书,已读了不下二十本。有服装设计师的,化妆师的,造型师的,形象设计顾问的,也有草根博主,美女记者的。可我还没有读过一个跟文学有如此亲密关系,又是时尚圈内人的讲述。这本书,对刚刚起步,不了解自己的体型适合什么衣服的姑娘,帮助不那么实际。要实际的指导,比较适合先看一下入门书。学完方领、圆领和V领对体型的影响,突出哪些优势,又增强那些缺点,知道自己的体态、五官、脸型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什么样的提升和遮盖。于晓丹的厉害之处,是能把外行人眼里虚无缥缈,故事满天飞的服装风格、服装师的理念落到实处。从衣服的一针一线,面料,剪裁上解读服装的风格、特色、设计师的理念。原来,在高手眼里,服装风格不用靠忽悠,想象力,是可以从细节处一一拆分解析。抽象的理念也可以从实物中还原的。下面大部分摘抄书里有意思的原文。()是自己的一点想法。------------------------------------------------------#怎么看懂衣服#:作为女人,我一直相信服装的款式、手感和色彩有诉说情感的意义,也启发对生活的想象力。(相关品牌:Agnes b, 曾经的诗意)我们跟品牌到底有什么关系? 其实,是我们自己做磨合着它们成长。有些品牌会越来越适合我们,以后写则越来越远离。服装的传统本质——裁剪、材质和色彩。看似裁剪简单,没有任何多余和繁复的线条,但越简单就越不简单,穿上它立刻能感觉到得体、适宜和恰到好处,有那种“穿我之人不必多美,我必让人美”的自信,有焕发穿着之人的优点,掩盖其缺点的力量。(用人脸来比喻吧。很多美女之所以不耐看是脸上线条太多,多余的肉多。只有不笑的时候才好看。或者PS的只剩下五官的时候。而杨洋、刘亦菲的好看就是脸上干净,少有多余的线条和肉肉。简单又能好看,实在比繁复而能好看,更难。因为一点都不能错。)材质上品牌的灵魂;色彩和印花则是呼吸中档服装品牌的年代感其实也很明显。“你这是哪年的agnes b?”回答假如是今年,那它至少意味:在某第三世界国家生产;比过去的棉轻灵至少三分之一;最重要的,多半是黑色的,而不是十年前万种风情的鲜艳的橙或妩媚的粉了。裁剪前卫,经常使用钟型结构,褶皱,不对称等裁剪方式,比起腰部更注重领部和臀部以下部位的设计,都说明其出发点不在于迎合男性对性感的想象,而是让即使身材不完美的女人也能忽视身材的存在感,这样就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穿着时的感受。(某种款式上“直男”偏爱造型,某种颜色是“斩男色”。如果去掉这些tag,也不反感,也罢了。仅仅为了这个tag而打扮自己,就有回到《特工卡特》当女人的感觉。无论怎么厉害,也只能夹着尾巴去做人。憋屈得厉害。)#懂美国#:“五大道”,指曼哈顿中城从49街道59街左右的一段商业区。不过800米,密密麻麻排布着从欧洲到美国本土几乎所有顶级名牌服装服饰店,以及美国最顶尖的几家百货公司。据福布斯杂志说,如果按每平米零售空间租金比,这段800米长的五大道从1990年代中期起就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贵街道”了。(J.Crew)之所以能在第一夫人穿着后起死回生,不是因为为第一夫人做了特别定制,而是因为第一夫人穿的是所有人都可以在J.Crew任何一家店铺里买到的款式和花色。#时尚圈内人看时尚#:2008年经济危机,美国所有服装品牌都紧急趋向保守,安全的几何图案盛行。不擅长几何图案的Ann Taylor只能小心翼翼地使用黑白两色敷衍了事。各种成本涨价,有限的优质优势也难以为继。(经济危机,大部分人收入减少,消费减少。消费品行业(非必需品)的策略趋向保守,打安全牌。不再冒险,选择最大多数可能感兴趣的款式、颜色。黑白灰是时尚圈的保守牌。)时尚和艺术的区别,香奈儿曾引申王尔德的话说,时尚转瞬即逝,而艺术不朽。不时髦的东西往往才有可能弥久耐看,这些衣服即使挂在衣橱的最深处,每每不经意瞥见时,心中也会荡起一小幅涟漪。想象力,对于设计师则是另一种法则来。有没有都可能是她的长处。时尚业其实是非常讲究起点的……所有的优秀设计师都有个了不起的起点,这个起点不是学历,而是感知性和技术操作性,后者尤其重要。很多设计大师的母亲都是缝纫师特别能说明问题。美国内衣工业年度大奖Femmy Award美国时装史上三个重要阶段:销售目录时期、零售业扩展时期和回归精品商业时期。……这三个时期,也是美国大众中档服装业从倡导“生活方式”到“生活品质”再回归“生活方式”的过程,其实也是追求个性,消除个性再恢复个性的过程。#风格V.S.品质 独特性V.S.主流#“一变身‘主流’,首先意味着独特性的丧失。” 1983年Banana Republic 被Gap收购,手绘目录,非洲丛林主题都彻底摒弃,新定位为“主流高端服装零售业”大资本吞并小企业,资本权力增大,由此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便是趋向“平均化”。这时品牌过去突出的风格就显得碍手碍脚,因为风格总是小众的追求,而要吸引更多消费者走进连锁店,赢取最大化利益,只有靠某种能被大众接受的方式。(这个方式被商人定义为“提倡品质”。)所谓品质,具体说来就是以材料、质地、做工取胜,资本家根据他们平庸的个人经验做出战略判断,衣服只要料子看着不错,不掉价,风格不风格的不那么要紧。设计师也变得不再是品牌的灵魂人物,资本才是,设计师的灵感不用来自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被要求考虑的只是材质、质地价格等,以及是否更符合某个阶层或某种职业人的要求。(看到这里想起“凡客”转型后,提倡工匠精神,一件棉T要多少道工序,材料来自某个特定地区,如何控制质量。然而,看到衣服本身,还是不想穿的原因。)相比较风格的天马行空,品质的路走起来总是小心翼翼因而越走越窄,于是档次接近的店铺内容越来越像。#法国风格#在方方面面崇尚法国的纽约,“很巴黎”的评价几乎就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对于美国市场来说,法国风格从来都即是一个卖点,也是一种态度。什么是法国风格?如果在互联网上搜,会出现大量教导美国女人如何穿得像法国女人的知识贴。“这个颜色很法国”或者“这个穿衣风格特别法国”常常听到这个说法,好像我们心里早都有了一套关于什么是法国风格的标准。在我看来,懂得遵循香奈儿的原则:在走出家门前照照镜子,拿掉身上的一件东西,而不是增加一件。这是法国风格。法国女人即使住在简陋、狭小的空间里,即使口袋里没几个钱,也带着一股“关你鸟事”的傲慢。这是法国风格。法国女人让人动心的,不是她们穿什么,而是怎么穿;Club Monaco也如此,让人动心的不是卖什么,而是怎么卖。……(试衣间奢华,不因为是降价区而降低规格、缩小面积)这也是一种法国风格。一个人的穿着品质不是由价格的高低决定,即是口袋里没有几个钱对于风格也绝不妥协。(想起我的朋友。没有存款,目前收入少也依然讲究生活质量。为钱偶尔压力过大,情绪失控,可还有闲情写一写《落魄的风致》的姑娘。)一个法国高级高级定制设计师试衣的纪录片,试衣模特是法国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跟设计师商量说说,能不能把裙子弄短一点,就一根头发粗细那么短——a hair short。这在我看来,是最终极的法国风格。(我喜欢却不买)我早已过了适合穿它那种高腰线条的年纪。这也是我理解的法国风格,没有什么比得体更重要。#八卦&品牌故事#:1907年,一位女顾客到店里(Abercrombie & Fitch)来找她在中国玩过的麻将。Fitch于是亲自跑到中国买了几副回来放在店里销售,还把游戏规则翻译成英文。麻将很快卖掉了,公司于是又派出更多买手去往中国农村,像扫荡一样把当地能搜罗到的麻将都带回来美国,最后共售出12000副。五大道上,高岛屋关门后,传统意义上的五大道对纽约本地居民来讲,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了。1920年代,内衣工业普遍还没有引进女性人体科学,而且以不显露女性特征为美,女人们穿着的胸衣像绑带一样扁平。……(来自日本的意见白棉布文胸,启发了美国公司推出立体的文胸)美国中档服装定位:(未完成)定位:Abercrombie & Fitch 最贵的年轻流行服饰品牌钱 & 时尚兜里的钱只能决定一个女人对时装的妥协,不能决定她对时尚的想象力。任何一个品牌非理性的降价,对于消费者也是是福气运气,对于商家却肯定是损失。是某种失误造成货品积压后不得已的选择。可能是品牌的转折点。全球化不是应该让我们一更低廉的价格享受更好的品质吗?相反,全球化在很多方面演变为一场价格战。当价格决定一切的时候,一件不分主流非主流,牺牲质量的时候也就是牺牲想象力的时候,没有了香蕉的Banana Republic,让我的衣橱比十年前不知平庸了多少倍。


 我的衣橱故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