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04365521
页数:299页

作者简介

《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了舆论的起源与发展,意见传播与舆论形成,公共决策与舆论测量等四章内容;下篇主要内容包括:媒介环境与舆论氛围,引导舆论的传播媒介,国内舆论的媒介传播,国际舆论的媒介传播等。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篇 社会舆论的概念与原理
第一章 舆论的起源与发脹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舆论活动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舆论活动
第三节 西方社会的舆论活动
第二章 舆沦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舆论概念的演化历史
第二节 舆论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节 舆论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意见传播与舆沦形成
第一节 舆论环境与舆论动力
第二节 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

内容概要

  毕一鸣,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广播影视类教学指导委员,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已出版《现代广播电视论纲》、《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语言与传播》等十多部著作,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

章节摘录

  4.公众环境  社会舆论的质量和公众环境直接相关,公众环境包括公众本身的素质,以及公众之间的交往方式。外界环境时刻在变动,然而李普曼认为,环境的变迁往往并不被公众所察觉,我们认识社会环境相当艰难,我们往往得到一点消息就信以为真,就把它当做环境本身,结果干出南辕北辙的事情来,本来期望去印度结果却发现了美洲。所以,公众对环境的认识,一方面取决于信息来源的多少、信息来源的准确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公众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和判断。人的素质提高是和社会发展同步的,我国社会进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公众在很多问题上越来越趋向于理性。过去,中国公民很少思考个人权利,在“一大二公”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利益的有效尊重。而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也逐渐觉醒,公众心理更加关注个体利益,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医疗改革、房地产管理、孩子上学等问题上,社会舆论有了更加积极的要求,期望通过政府来解决这些问题。  公众环境还包括公众之间的交往状态。李普曼认为,人们往往是“镜中观我”,即通过别人来反观自己。人是社会性的人,别人的思想对自身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流动速度加快,人的交往面在不断扩大,人的交往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思想的互相激励越来越普遍,这就造成了社会舆论不断增多,舆论质量也在提高。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是改革的深化却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在有些地方,“振兴了工业,欺负了农民”,沉重的农业税、土地被强征、环境被污染等等问题,让农民为发展买了单。而有的地方,却因为地处偏僻,却长期得不到发展,人们的见识依然比较狭隘。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他们更加清楚了自身权利,更多地参与了社会事务的讨论,更多地围绕自身利益营造社会舆论。农民阶层的权利意识觉醒,农民舆论质量的提高,其实就是社会的进步,是社会成员普遍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表现。可以肯定地说,随着社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的改善,公众的整体素质会不断提高,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5.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也是舆论产生的重要土壤。尼采在质疑偶像的权威时就说过:“如果没有高昂的情绪,则没有一件事情会成功。只有力的过剩才是力的证明。”  ……

图书封面


 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是一本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研究舆论与媒介关系的书,正在阅读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