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回家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2010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537945981
作者:(美)萨尔瓦多·米纽秦,麦克·尼克
页数:271页

作者简介

家,始终是一条最神奇的纽带,牵系着属于它的每一位成员,使我们不论走到天涯海角,从心灵上来说,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都是在寻寻觅觅我们与父母、伴侣、子女之间,那份遥远的亲密。
《回家》是家族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秦在总结了30年的家庭治疗经验基础之上创作而成。米纽秦由自己的家庭开始,以自传式的方式,娓娓讲述了一个家庭治疗师的成长;并随着家庭的发展里程,结合实例描绘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再婚以及年华逝去等各个阶段,分享了很多大师家庭治疗的经验、技巧和智慧。语言明白如话,说理深入浅出,让人如身临其境,触发思考,领悟真谛。
回家
遥远的亲密
序:推开大师的门
序:打开家庭的秘密
前言:这本书的由来
第一辑 一位家族治疗师的养成过程
第1章 家庭根源
第2章 转化之旅
第3章 家庭和家族治疗
第4章 我和佩特的故事
第二辑 夫妻关系
第5章 家庭暴力
第6章 没有说出的契约
第三辑 父母和子女
第7章 丢掉拐杖
第8章 父母是囚犯还是狱卒
第9章 父亲之怒
第四辑 再婚
第10章 第二次尝试
第11章 新三角关系
第五辑 年华逝去
第12章 忧郁症患者和体谅的妻子
第13章 死亡和猩猩面具
结语 沉默之歌

书籍目录

回家
遥远的亲密
序:推开大师的门
序:打开家庭的秘密
前言:这本书的由来
第一辑 一位家族治疗师的养成过程
第1章 家庭根源
第2章 转化之旅
第3章 家庭和家族治疗
第4章 我和佩特的故事
第二辑 夫妻关系
第5章 家庭暴力
第6章 没有说出的契约
第三辑 父母和子女
第7章 丢掉拐杖
第8章 父母是囚犯还是狱卒
第9章 父亲之怒
第四辑 再婚
第10章 第二次尝试
第11章 新三角关系
第五辑 年华逝去
第12章 忧郁症患者和体谅的妻子
第13章 死亡和猩猩面具
结语 沉默之歌

编辑推荐

《回家》:每个家庭都有神话,他们对自己说故事,然后相信这些故事。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你们看到你们的故事,也许它不像表面上那么单纯。没有任何陷阱要比自己设下的陷阱更难以逃脱。家是我们堡垒,同时家也是监狱,就像人一样,家庭本身也有生命,家庭治疗开山始祖米纽秦的精彩力作。

前言

在心理治疗行业,有个至高无上的原则……保密。在心理医生的治疗室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无论是治疗师还是来访者都三缄其口。生物医学的模式一统医疗界很多年,虽然心身医学模式在上个世纪就被一再宣传倡导,但在中国看心理医生仍然是个新生事物。谈话真的能治病?甚至见有的专家一个小时要四位数?有趣的是,好多来访者在被问到感觉如何时,大多数人都觉得——值!几年前,上香港大学李维榕老师的课,她是个在国外呆了好多年的华人治疗师,对语言的运用,英文比中文要得心应手的多,但看了她的治疗感觉非常吃惊,看似平常的话竟然有千军万马惊心动魄的力量!我自恃和语言文字打了几十年交道,又是学中文的出身,在语言的运用上可说是见多识广,但好像我们完全不在同一套语言系统里!

内容概要

家族治疗大师。“结构派家族治疗”的开山鼻祖。著有《学习家族治疗》《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等作品

章节摘录

第一辑 一位家族治疗师的养成过程第1章 家庭根源我要先介绍自己的故事,你必须知道我是谁,因为我是接下来每一出家庭剧的观察者。我不断拓展、编纂并修正我的童年世界,其根源便是来自我真正经验过的生活内涵,它们因而形成我治疗风格的一部分。1992年2月,我来到一家州立精神科医院担任顾问,协助处理十岁的东尼及其家庭的个案。在与这个家庭会面之前,工作人员告诉我有关东尼的资料,我专心聆听着。东尼八岁那年,妈妈带他到一家颇负盛名的大学附设医院,他在那儿待了十个月,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在这之前曾被诊断为“多动”,以前的名词则是“细微大脑功能异常”——这三个名词的意思都意味着孩子具有难以控制冲动、注意力持续短暂的症状。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病房的医生尝试用适当的药量以协助他顺利出院。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之后,他们决定把他转到州立精神科医院。东尼已经在这儿待了一年,也就是说,他短短生命历程中的百分之二十都耗在精神科病房里。东尼在州立医院中接受了个别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娱乐治疗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治疗模式。他就读于一所非常结构化的学校,与其他孩子一起住在一间以代币制度管理的儿童宿舍:用好的行为换取星星,日后可累积换取特别礼物。精神科医师没有把重心放在东尼身上,反而只注意他的神经系统,因此不假思索地长时间尝试用药。他提到,东尼在大学附设医院时服用Ritalin和Mellaril两种药物,以处理他的攻击行为和注意力问题;而在州立医院里,药物的主要处理重点则是分离焦虑。他说,东尼间歇性服用Clonidine,在服药及停药期间有明显的差异。十二月下旬,他开始合并使用锂盐及抗忧郁剂:“我认为我们走了一段很长的路,从期待他能在一个仍然不稳定的家庭情境中开始学习自我控制,不过这些做法仍然无法稳定东尼。”

图书封面


 回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非常美丽动人的一些故事,我没有把它当做一本心理治疗专业书籍来看,只是让自己投入这些故事,体会这些家庭的痛苦、哀伤、绝望、成长与喜悦。随着自我体验的深入,大概我是在渐渐改变了,变得喜欢Minuchin多过Yalom。越来越相信,对于一个治疗师来说,他所受的专业训练、理论取向、技巧、临床经验等等固然重要,但真正使一个治疗师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治疗师的,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对面前每一个人的理解。真正使一个治疗变得有效的,是治疗师的一种平衡能力,既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理念保持一种确信的沉稳的态度并把这种信心和安全感传递给来访者,又能够对眼前这个独特的来访者保持敞开和清空的态度,保持尊重和好奇。一个犹太裔的阿根廷人是一个最适合研究家庭治疗的人,难怪Minuchin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家庭治疗中成为主流。Minuchin是个很开放很有弹性的人,看得出来他从父母双方,当然还有他的佩特和孩子身上都吸取了养分。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象弗洛伊德、亚龙这些非常父性的治疗师,他有温柔敏感的一面。他眼里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独特的交流和情感互动方式。这种真实和独特一方面制造了来访者(或者其家庭)的困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也成为宝贵的资源。心理治疗的来访者需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独特性是怎样造就了自己的生活,既造就了那些迷人的经验,也造就了痛苦和困境。我觉得薛老师上次对我的督导虽然很痛,但慢慢地我开始能够从中受益。我确实需要放下急于成为一个好的治疗师的心态。我觉得这个学习成为治疗师的过程,其实更是学习重新去看待生活,看待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生命的丰饶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而这个回报必然会对我周围的人有益,不用太执着要去做个咨询师吧。
  •     第5章暴力型男人并不是失去控制权,而是利用残暴的方法取得控制权。任何想要同时治疗暴力夫妇的尝试都是未能注意到妇女的安全问题,而只是暗地里责怪受害妻子的牺牲,并借此为男性的暴力行为辩护。针对这些残忍的暴力个案必须采取惩罚步骤(让其心生罪恶感,治疗师无需谅解)并保护受害者(强行要求在治疗阶段不允许暴力行为的发生,并给予逃避暴力行为的方法)。当家族治疗师开始分析这些破坏性的互动模式时,所做的一部分工作是将个人从他们自发性的被支配反应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个别性、权利和责任感。治疗师帮助人们了解他们的联结,借此激发他们的能力,对自己的选择和改变负责。而所做的第一步是要控制暴力行为。初次会谈时,治疗师尝试听出内容下家庭成员们一直互相听不进去,确实真正想要告诉对方的欲望和恐惧。面对一般家庭,治疗师从一开始就鼓励家庭成员互相对话,借以探索人们如何谈话,背后的关系结构是什么。面对暴力家庭,治疗师并不鼓励谈话,除非他们的对话内容能保持理智,没有怒气,飞则就轮流和治疗师说话,并不许打断对方。这样帮助他们缓和下来,理智思考。治疗一开始时,治疗师并不收集过去的资料,因为国王的事实会随着情境和治疗师的信任而改变。家庭成长背景可依据治疗中所出现的主题再做讨论。婚姻中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双方都觉得被控制、无助,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认为这是对方逼迫的结果。而治疗后,他们可能接纳自己不再只是受害者,而是两个存活下来的人,有权利做解脱自己的最后选择。(婚后长久的这种状态好可怕...)第6章夫妇间的互补作用使得其能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但当互补性需要调整或转变时,问题就可能出现。因为互补已成为固有模式,一方已不能适应需要承担的新职能。夫妇通过互补的形式达到稳定性,却易牺牲自主性和弹性。一个成功的关系也需要具有适应改变的能力。一对夫妻不管发展出哪一种平衡关系,当他们在面临生命周期的转换点时,必须重新调整关系里的平衡状态。健康的夫妻需要弹性和稳定性。让夫妻调整平衡状态也许会遭到反感,但必须这么做。第7章孩子的行为是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维持的。大多数的父母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把太多精力放在解读孩子的行为上,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了如指掌,却没有看到自己所造成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焦点经常会从孩子的症状,转变到父母的冲突。这种情况发生时,应继续将焦点集中在孩子的问题上,同时扩展注意到夫妻问题上。冲突中的夫妻一旦体会到夫妻冲突已变成亲子冲突,孩子成为受害者,他们将更能正视自己的问题。治疗整个家庭时,让他们通过谈话联结,通过谈话捕捉家庭中的“大事件”,每个人对此事的态度,每个人的角色。跨代联盟(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定义)指跨代的家庭成员间的疏离和牵绊。简.海利(Jay Haley)的三阶段策略,目的在于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第一步是要勾回较疏远的父或母,让ta跟依赖的孩子在一起,目的是隔开与子女紧缠的父或母。第二步是让夫妻亲近;第三步是直接关心孩子。注意家庭成员坐的位置,如果想淡化孩子对父母的过度关心,或要联结妻子和丈夫,就不要让孩子坐在父母中间(而这很可能是起初他们选择的座位,当治疗师与家庭还陌生时,不必这么做,必须已经熟悉了成员,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对孩子的正确“诋毁”(如:说他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可以促进孩子与父母的隔离,并刺激父母趋向成熟。在消除A对B的过度干涉时,不但要让A正确意识到自己的干涉,还要让B明白这不全是A的责任,是B的允许促成了现在的状况,并让B展现自己的能力,帮助A明白自己可以独自行走。“症状替代(sympton substitution)”指症状不只是隐藏的冲突信号,冲突未解决前,某个人需要这个症状。有时候,某人又再退化,并不是因为他需要症状,而是因为改善没有同步发生在整个家庭成员上。“你将发现”这句话的神奇功效。试图推动某人,但ta不必先走,而是要做出决定。第8章家庭里有时会发生“参考疼痛”的现象,即:某人痛苦就认为问题在他身上,其实不然。治疗孩子(或一个家庭,家庭中的任何成员)时,不能一味的迁就顺从(我通常是顺从为主),要明确目前的治疗手段,目的,再命令性地(坚决,果断,也毫不留情)要求某些人完成什么,某些人不能做什么。对于成人,可在适当的时候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的某些行为是荒诞、残酷的。治疗师管孩子的手段往往比出现问题的父母高明的多,所以治疗师与孩子相处融洽时,往往会取代孩子的父母。如果治疗师接管父母一职,并展现他的能力,相比较之下,父母很可能变得无能。所以在治疗师与父母相处的某一时刻,将父母带入进来,一起互动。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联结,不是么?(虽然在治疗之初,治疗师与家庭里每个成员的联结也很重要)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里,要注意兄弟姐妹互动的重要性。专业术语“血缘竞争(sibling rivalry)” (这里没看懂)父母将太多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会超越他们与孩子的界限,并控制孩子的游戏。玩耍的时候,孩子必须被父母慷慨遗忘。孩子需要时间操作玩具和发挥想象力,而不是操弄父母。如果孩子被父母控制,真正的玩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权力斗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自认为是狱卒,而实际上父母是被孩子锁住的囚犯。治疗小朋友是行动治疗,不是讲话。若想让孩子认识到自主能力(或是治疗师想明白孩子有多自主),就该让孩子做某件自主的事。对任何人的治疗中,都可将某些被隐藏的事实通过简单的动作来具体表现,例如:孩子自认为比父母强大,就让他们比身高;父母自认为比孩子弱,就让父母将孩子举过头顶。(如果学龄前孩子要比父母高,他必须站在另一名父或母的肩上。这也许是展示孩子与某位家庭成员联结的途径。)两成员间无法和平交流,就适当分开他们的位置。孩子的某些荒诞行为只是探索的表现,例如:想了解开关如何控制电器,就会将开关开开关关。父母厉声呵斥,会将孩子的探索行为转化为不良行为,其间关系也变为控制和挑衅。父母要真正欣赏孩子的玩耍和探索,才能做到不过分干预。治疗家庭时,会暴露家庭潜在的夫妻问题,治疗过程中,夫妻问题可能被正视和妥善地处理,也可能会暴露夫妻间已没有感情的事实,进而导致婚姻的决裂。“保存”家庭并不是治疗师的责任,但治疗师可依靠自己情感上的见解(他们分开有好处、他们分开对孩子伤害很大)做出最后的努力。夫妇需要滋养自己的婚姻,为的是让父母职能运作得更好。相反,面临破裂时,他们必须保护父母职能,以免婚姻冲突影响父母职能。第9章暴力的形式有两种,为达到目标而使用的暴力称“强制暴力”(coercive violence),另一种叫“恳求暴力”(pleading violence),这是无助情况下做出的反应。在这些环境中,绝望与无法控制的攻击者,“恳求”别人理解ta的窘境。对这种暴力者施予惩罚性控制,只会增强他的施害情绪,火上加油,引发更大的火力。治疗师发现家庭成员间的潜在关系时,可以在适当时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甚至挖苦式,冲撞式),这可能引发成员的愤怒,却逼迫他们承认一直逃避的现实(治疗师一定得果断、坚定)。当成员对治疗表现为防御时,也可用这种方式。治疗的整个过程注意观察所有成员的神态、行为、转变。可用简单明了的公理或治疗师自己的经历(结论式的,简短为好)挑战被治疗家庭的固有模式(如:母亲与孩子过于亲密并不正常,等),挑战家庭的权威。家庭中某些成员间缺乏联结时,可让他们直接对话。通常对话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但并不能因此中断对话,治疗师可针对对话的某些方面,寻找切入点,给予一方明确的任务,让他们继续谈话(例如:建议A和B说说某件事的原因)。对于冲突已经爆发的夫妻双方,并不鼓励治疗师让两人直接交谈,以免怒火升高;而对于愤怒隐藏的家庭,如果愤怒浮出水面,家庭则会失控。这是,揭露出发暴力的冲突是很必要的(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再次强调,治疗师在明确某个现象的深层原因后(家庭成员往往不清楚原因,或不愿意承认),需要引导成员们做某项活动某些事情,使成员必须承认事实。说白了,就是讲每个道理、每个事实都像演话剧一样,搬到台面上来,行动化。也可将关系或状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治疗仅靠语言是不行的。第10章流行观点认为,父母应付子女时要用很甜美的理性态度,认为理性能带来权威。而有时候要先采取管理的态度,才更容易讲道理。对于一方离婚又重组的家庭来说,各个新成员都需要有自己的界限,才能让关系正常发展。新的联系无法取代旧的忠诚感,女孩们与他们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的尊重。第11章当子女犯下父母质控的所有错误,父母并不了解,他们表达关切的方式只会助长子女的不负责任。唠叨不会是任何人更有责任感,只会使他们防卫自己。由原本不相关的两个家庭组建的新家庭形成时,教育孩子的任务通常落到了母亲头上,无论她是否是继母。父亲把两个陌生人(继母和孩子)强迫推入亲密关系当中,然后袖手旁观,甚至加以批评。如果子女象征着父母的成绩单,那么失败子女的父母就没有通过考试。孩子使父母感到挫败,父母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失败的感觉,如:对子女冷漠。第12章夫妻二人一方的软弱是两人共同造成的。一方照顾得过于周到,另一方享受被照顾的脆弱感。打破长久以来的相处模式是很难的,看别人的事都能很明了地分析,并不代表自己的事就处理得好,总之,要有审视自己的勇气。结束语我们要把注意力多放在彼此相处的方式上,而不是一味地盲目相处。
  •     学习婚姻家庭治疗的时候,老师们推荐了这本书,当时买了却读不进去,时隔四五年重读,正好在家赋闲,看着自己与父母一家三口的朝夕相处,比着书里的故事,才觉出这书的好处。不擅长做读书笔记,只浅浅地谈一点整体的感受。首先,书中的家庭故事很有代表性,虽然存在文化差异,加上读这本书之前刚读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没出过国门的我不禁感叹异国文化中类似“游牧”的情结。但无论“安土重迁”或是“随遇而安”,家庭的形象与模式总是有相似的脉络与核心,因此也总会有如在身边的感受,促使自己去反省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恋爱观、婚姻观,有受益,且可在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探索检验。其次,很认同米纽秦的观点,家庭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且不存在一种特定标准的结点。书中的故事有团圆,也有拒绝与中断,更有家庭分裂而小单元修复的结局,充满辩证,在世俗观念中划出了一条缝隙,耐人深思。最后,大概自己对专业书籍涉猎太少见识短浅,书中翻译出的一些词汇令我费解,似乎也有一点点翻译编辑的语病,逻辑连贯会有困难。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该书是心理治疗大师的作品,帮助我们看见家庭故事,发现问题,找寻正能量,幸福快乐。该书内容精彩细致,有现场感,生动感人,读后深思,促人成长。
  •     家长孩子都应该读一读,对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有帮助
  •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对结构式家庭治疗做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师还是一般非专业人员,都可以看得明白,而且非常有用。
  •     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动与相互塑造非常有帮助,有助于一个家庭的心理成长.
  •     心里的伤痛总是难以愈合,没有什么好的灵丹妙药,看回家,疗伤,心灵之殇!
  •     很有阅读感的书
  •     读本书的体会:1、家庭机构对人的影响巨大;2、家庭治疗的水太深了;3、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相互作用,尽管父母在家庭权利上对子女有绝对影响,但在心理上每个人都是孤立,受他人影响的;4、一直感觉作者有种得意洋洋的感觉——虽然他确实有这个资本。
  •     帮别人买的,不知道怎么样,还是给个好评吧~~~
  •     关于心理咨询的家族治疗,包括亲子关系和夫妻情感。把咨询写的很有爱。
  •     2016-11-21
  •     终于在回家之前读完了这本为了他才读的《回家》,中间因为插入了别的书,挺了好久,最近看了之后觉得真的是一本不错的心理治疗的好书!米纽秦的分享真的特别好!!喜欢~给自己很大的提醒!
  •     大师的门系列书籍都非常棒,经典中的精华,值得一读
  •     啧啧啧,应该读 亚龙的··· 原来那时候我已初步感受了大师的功力。
  •     自我成长的好书
  •     米纽秦的书果然不同凡响。只想看了又看。
  •     做家庭的治疗师一定要这么强势么
  •     书籍质量很好,让人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     对喜欢家庭治疗的朋友是一本很好的书,对我的咨询指导很有意义
  •     家庭治疗的必备书籍,推荐心理学爱好者或者心理咨询师购买~
  •     这是我们教育学老师推荐的,才开始看就已经很吸引人了。送货也很快,不到三天就邮来了,以后会常来
  •     非常不错的少儿书
  •     策略
  •     还没来得及看呢,老师推荐的应该不错
  •     读不下去
  •     此书对家庭治疗师的帮助非常大,好书
  •     推荐的小学高年级的书
  •     家庭局限了个体,家庭也延伸了个体。把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时,每个个体都在为它体现的面貌而做出贡献。
  •     大师很厉害!要学习的很多
  •     这本书老早就想买,活动时买的,当时一下买好几本,还没看到这一本
  •     比淘宝和一般快递都快,书也是正版,很满意,正在看!
  •     相对于其他的家庭治疗大师而言,米纽秦比较人性化,治疗过程比较温和。总体来说,大师的门这一套书质量都不错,适合慢读。
  •     2010.8.12 被宣传骗了…怎么都不是家庭治疗的开山之作!!!还是读完萨提亚海灵格什么的再看才好懂的。而且翻译的一点也不深入简出发人深省……
  •     看得有点费劲。但书中的一些观点很新颖。值得再读一次,期望体会更深。
  •     还不错,家庭治疗的案例集。最大的收获是,换一个角度,一切都是多人的合谋。
  •     经验丰富的家庭治疗师能看到一个家庭中僵化的模式,并给予松动旧有模式的可能性。
  •     翻译稍显生硬,但内容有趣,学习了很多。
  •     这本书是家庭治疗的开山鼻祖米纽秦写的,非常好看。在如何处理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给人很多启示,同时对于家庭治疗初学者而言非常适合
  •     这本书是同事介绍的,看他看得津津有味,加上我对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还没看完,正在学习中!
  •     到货速度之快没有想到!迫不及待的阅读,一本非常不错的心理学书籍。
  •     大师的著作,适合静心细读
  •     米纽秦结合自已的亲身经历,让我对家庭治疗的形成、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大师的模式的不可复制的,但大师的经验值得借鉴!
  •     以精彩案例的形式叙述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
  •     没读完,对深蓝色封皮书有阴影。除了新版,再来读。恩。
  •     很经典的一本书,大师之笔,很有收获,推荐!
  •     有几位老师同时推荐了这本书,一口气读了两遍......阅历丰富实在是财富!
  •     很适合自己。
  •     内容很不错,适合叫专业人员看。
  •     咨询师引导的时候每句话都值得琢磨,可惜我功力还不够,要想很久很久。这书看了很久。。主打的是家庭结构疗法。
  •     看完了之后回想整本书的内容,觉得看书的过程是一个很神奇的旅程,走过了一段很奇妙的路。之前的理论为之后的案例画下了一个个很美好的句号,也为自己对于家庭的期望高了很多,每个家庭的背后何止一本书~谢谢米聚聚=3=(看完才发现米聚聚封面的卖萌照可萌了♪(´ε`)
  •     后面的几个案例还挺有意思的,前面四章的自述我觉得没啥意思
  •     很经典的一本书,一口气看完了,很好,推荐!
  •     是正版的,打完折还挺便宜的。米扭秦这本书不错,学社工的都应该看看。本来想买家庭与夫妻治疗,可惜卖完了,这个也不错
  •     案例很精彩
  •     学习家庭关系的业务顶级书
  •     第二本米纽庆的书,看了开头,觉得还不错
  •     专业书籍,慢慢看
  •     书写的很好,内容充实,文笔犀利,当当网送货也快
  •     米纽秦的书啊~
  •     看这本书,看看停停,不能一口气看完。所带来的思索和领悟常常让我觉得看书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的成长和更新。


  •     孩子的问题常常在父母身上,男人的暴力可能与家人潜意识的成全脱不了关系,家庭里面藏着的看不见的契约往往指挥着所有人的行动。。。一直觉得家庭治疗是很有前景的咨询派系,人生中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来与家人交互影响,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常常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家庭治疗大师的作品,没有亚龙的作品那么好读,但是有用程度不减。
  •     人与人的关系像是一曲优美的恰恰舞。。
  •     可能是初学,很多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还是很受益,
  •     让心灵回家,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
  •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阅读后会很让人受启发的。这种心理疏导的方式比起说教来可能更易于让人接受一些。
  •     不错,心里辅导要用的书
  •     各种的好!
  •     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大师,拜读
  •     这次买了很多书,慢慢看。很喜欢米纽秦的书
  •     案例很有用
  •     教材类书籍。心理专业使用。
  •     家庭治疗一直是很难掌握的,没有深厚的功力,说不定会反而害人。《回家》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很多家庭系统的理论和技术,难得的好书!
  •     系统的观点看来访者,“你是如何训练他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强调自己对自己负责,系统的观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互相塑造、互相训练
  •     文笔很好,充满潜流感情力量的隐喻遍布全书。有几段关于死亡的讨论让我想到刘亮程了。
  •     提醒我们关注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而不是单个家庭成员本身的问题。
  •     朋友推荐,一口气读完了。作者对每一位来访者的体贴,让人感动。作者的智慧,更让咨询师们学习。
  •     作者非常睿智与理性,通过对自已的家庭和所接诊的家庭案例进行剖析、对人的个性形成、交往模式、家庭关系以及所存在障碍的原因提出不同的视角和见解,强调家庭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个性形成的巨大影响,令我真切的感受到“人是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
    值得每一位想提升自已、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家庭关系的人一读。
    我自己也又去找作者的其他书来读
  •     我们不论走到天涯海角,从心灵上来说,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都是在寻寻觅觅我们与父母、伴侣、子女之间,那份遥远的亲密。
  •     一种伤痛的根源,无法在此得到解救,不是期待一本书的力量就能说明什么,只是完全不在状态,也许是还没有到时候吧。
  •     看过了,又买一本送朋友
  •     很精彩的家庭治疗的案例集
  •     人生的心路历程,不管后天接受的教育如何,都是不断的离家、回家、离家。。。生在何种家庭也像中彩票,然而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相也不是浮于表面的。家庭心理学真是一门神奇的学科。
  •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有关于家庭治疗的书,后来又读了一遍,是一本经典的结构派家庭治疗案例集,适合在本书作者(萨尔瓦·多米纽庆)的另一本家庭治疗著作《掌握家庭治疗》的后面来读。喜欢,强推!
  •     难以言说的逃避
  •     Minuchin
  •     《回家》这本书很详细地描述了作者在家庭的成长经历与个人生活同时也描述了各个不同的家庭个案,展现了大量、丰富的家庭治疗内容,内涵很深刻,使我第一次详细地了解到什么是家庭结构治疗,同时也了解到治疗中的很多令人深思的理念与技巧,如:“家庭是一个整体,当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提出问题,处置的对象却是整个家庭”,如:“家庭以结构模式主宰我们的生活,与骨骼牵制我们的动作的意义是一样的”,如:“治疗为的是改变家庭的结构,因为家庭结构一旦有了转变,每个家人的生活也会跟着改变,治疗的目标就在增加这些内在结构的弹性”等等,我从没在哪本书像这本书一样用笔勾画的细与多。
  •     封面有些破损 但是里边没事
  •     大师的作品,分析得很好,很实用。
  •     = =跟Yalom的平白有趣完全不同的风格,适应了一阵呢
  •     快看完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最大感触竟然是对家庭这个实体的厌烦。但看完最后一个案例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
  •     娓娓道来,对于学家庭治疗很有帮助
  •     大师的作品,果然不同凡响
  •     给老公买的,说非常好,很满意!
  •     完整看到那些正常家庭的内部结构。看到更多,学到更多。
  •     米纽秦谈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治疗,“猩猩面具”&“拐棍”的案例印象很深。果然犹太裔的家庭观和我们的比较像。
  •     这个是帮朋友的儿子买的,读书教材,不错。
  •     本来想找萨提亚的书,没找到,但无意中又发现了这本,所以就借回来了~ 读完之后很讶异原来自己是完全可以接受家庭治疗的主张的,我无法buy的是家排这个分支而已~ 从最根本的个别心理治疗,到更稳定的家族乃至机构的治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疗法~ 前者好比西药,效果好、见效快;后者则犹如中药,注重调理,让反复发作的病症得以断尾~ 我特别欣赏家庭治疗的理念:通过让成员了解“双行道”的概念,以改变家庭僵化的结构,帮助家庭找到更具弹性的相处模式~ 个人认为,书中只提出了“结合”的重要性,因为那是探寻僵化结构的重要步骤,但却忽视一点——治疗师不应过分融入家庭,以免新的结构过分依赖于治疗师的存在~ 所以在我看来,家庭治疗中,“抽离”与“结合”同样的重要~
  •     家庭是一个整体。
  •     心理专业的可以当教辅看,如果当小说看,可能不是特别有趣,但有成长的意义
  •     上心理成长课的老师强烈推荐的书,极好!
  •     真好,每一个字都是有灵性的.收获非常大
  •     很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