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戛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梭戛日记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1
ISBN:9787507733846
作者:方李莉
页数:311页

后记

日记写完了,算算竟然有三十多万字,因为我们是集体考察,有关这一族群的完整的文化记录,我们还有一本正式的考察报告,注重的是更全面和更抽象的理论分析。我想这是两本互为补充的人类学田野著作。考察报告侧重的是有关长角苗记录与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日记侧重的是我个人的考察过程及感受。在考察报告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抽象的长角苗文化的本身,在日记中则有着众多的具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在考察中帮助过我们并为我们提供过种种考察线索的报道人,也是我的观察对象。是他们教会我认识这一我以前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文化,也是他们告诉了我许多关于当地的各种知识,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这本日记。我虽然已离开贵州了,离开梭戛了,我甚至没有把握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去那个山里的寨子,但我在那个寨子里度过的日子,恐怕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它已经融入我的血液和灵魂。那里善良淳朴的人们,我会一直怀念他们,怀念和他们结下的友谊,怀念他们给予我的种种帮助,包括他们蘸着辣椒面吃的洋芋、滚烫的腊肉火锅、下饭的酸汤、用剁辣椒炒得香香的腊肉等等,还有他们那略带忧伤的歌,那些在葬礼中头上戴着长角的妇女们的哀痛,还有他们忧伤的充满诗意的指路仪式,更有他们独特的服饰、美丽的传说。我一直在那里寻找着艺术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寻找着艺术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在那里,。我发现艺术是稀薄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有时我甚至觉得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他们所有的表述都是一种艺术的方式,本能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方式远远地超过了逻辑的、理性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在他们身上我才看到了一种更接近于自然的质朴。本来按人类学的惯例,我将书中的真实地名与人名都隐去了,但临到正式出版时,我还是决定用真实的地名与人名,因为我希望读者们知道我写的是生活中的真实,其中的那些善良的、美好的人们,也需要大家去真正地认识他们,而不仅仅把他们当成是学术中的一些符号,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尊严与地位,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他们。

作者简介

《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内容简介:我国西部的开发应该是一个全方位推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来自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但在一般人的眼里,西部开发仅仅是经济的开发,经济的增长率就是最高的追求目标,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人们可能会忽视生态的问题,尤其是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化生态问题。文化生态的失衡,不仅使文化多样性减少,文化传统消失,人文资源被破坏,还会带来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宗教的纷争等严重问题,最终也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书籍目录

引  子2005年夏天第一次考察  8月20日  星期日  雨    艰辛的开端  8月21日  星期一雨    寨子里的背包族    寨子里的女人们  8月22日  星期二阴转雨    寨子里最早出外打工的人    寨子里的“弥拉”熊金祥    和熊金祥一起找草药  8月23日  星期三阴    高兴寨的第一个大学生——熊光禄  8月24日  星期四雨    寨子里有过“寨老”吗?  8月25日  星期五晴    进寨子采购    王大秀的爱情  8月26日  星期六阴    寨子里打工的人    教育的振兴 ……2006年春天第二次考察后记

编辑推荐

《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是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之一。

内容概要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被录取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8年出站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科技文化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大趋势》、《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等专著近10部,发表有《文化生态失衡的提出》、《谁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力》、《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等80余篇。

章节摘录

插图:经过了解知道,祭山是长角苗每年都要有的传统活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约定俗成的规程。因此,每年不用人组织,大家都知道今年是轮到哪七家当值,一般是从山脚下依次数过来,七家一组,轮到山顶以后,又反过来数下去。轮到当值的七家人,在祭山的前一个月就要开始忙于准备,首先这七户人家要分头到各家各户去收钱,至于每户收多少则要根据物价而定。将钱收好后,就由这七户人家去市场买东西,要买七只大鸡,还要买酒,这个寨子大约要买五十斤酒才够喝,剩的钱则买点猪肉。然后要去通知弥拉来扫寨。我始终不知道生态博物馆资料中所写的“鬼师”和“家师”有什么区别,就问杨朝忠。他也说不清楚,只知道,鬼师用苗话讲叫弥拉,弥拉主要是请神驱鬼。但他不知道什么叫家师。我听说这个寨子里的家师是熊金祥,鬼师是熊玉安,于是问杨朝忠他们两个人有什么区别,杨朝忠说不知道,因为在寨子里的人看来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区别,都叫做“弥拉”,只是生态博物馆一定要区别出什么家师和鬼师。他-下把我给说糊涂了于是我问:“每年扫寨的活动是由谁来做?是熊金祥还是熊玉安?”他说:“他们俩谁都行,谁有空谁做。”看来我们的研究还要深入进行,就连这“家师”和“鬼师”的区别都还要进一步琢磨,不能专门看生态博物馆的资料,这里的人汉语并不是太通,你用博物馆上的资料去套他也不懂,只能说是。杨朝忠接着说:“在祭山的头一天,就邀请弥拉,七只鸡里面有一只鸡要交给弥拉去扫寨。扫完以后,这只鸡就留给鬼师,作为扫寨的报酬。“祭山和扫寨的后勤工作,主要由轮值的七家人担当,祭山的那一天,几户人家要有一两户负责,用稻草搓成绳子,中间扎有两个小茅草人,要用金丝茅草扎。扎多少按路口而定,陇戛寨共有五个路口,因此,要扎五份。其长度按路口的宽度而定,搓好扎好后,要将这些茅草人用草绳拴在进村的各个路口上。相传,它能阻止一切不利之事进入寨中,使得村子里平安无事。“另外,再有一两户人家跟弥拉去扫寨子,后面常常跟有许多看热闹的孩子。在扫寨之前,每家均要一块布装点煤灰,就说将什么病魔、天罗地网、口嘴、哭神等都装在里面。扫寨时,由弥拉带头,他一手拿酒,一手拿一只簸箕,里面装一些豆子。请一人用绳子拉着一只大公鸡,另一人扛着一棵竹竿,竹竿的一头花成几瓣。扛竹竿的人边走边摇竹竿,竹竿发出响声,每到一家,就要喷一口酒,朝天撒上几颗豆子。然后说,‘我今天来到某某家,我金银财宝都不吼,只吼鬼神快走开。’接着又说:‘病魔出不出?’后面的人便接着叫‘出!’其又说:‘天罗地网出不出?’‘出!’‘口嘴出不出?’‘出!’‘哭神出不出?’‘出!’就这样,每问一句,那些跟在后面的,大人和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叫一声‘出’。喊完后,由主人家将首先准备好的,也就是包着什么病魔、天罗地网、口嘴、哭神等的灰包挂在竹竿上,又到另一家去。全寨有一百多户人家,每家都要去。“最后,待扫寨完毕,就将大公鸡及系有灰包的竹竿拿来村口外,将竹竿丢掉,杀了公鸡,拔几根毛蘸些血粘在竹竿上,让它将一切不利于村子的事都带去。”

图书封面


 梭戛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曾经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方法,艺术也不单用来审美。就像作者在书中考察的苗寨,长角苗族的生产工具十分粗糙,艺术性不高,传统民族服饰也不是我们印象中苗族的传统服饰那般色彩丰富,整件衣服上都铺张着各中夸张的花鸟鱼虫图案,而是由单一的白色绣线绣出的抽象几何图案。他们的传统节日跳花坡也只有歌没有舞,传统的跳花坡是长角苗族的年轻人谈恋爱,传递情意的一种习俗,现在用来旅游表演,新编了不少舞蹈。苗族是一个经常迁徙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生产工具之所以简陋,是为了迁徙便利,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把自己民族的记忆绣在衣服上,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都要在衣服上绣下记号,长角苗族服饰上的各种纹饰,都代表这个民族的一段历史,所以苗族的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潘年英考察完高坡苗族得出一个结论:少数民族的文明是自成体系的,而且是与我们今天遍布全球的资本主义文明迥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其实何止是少数民族,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前,整个清王朝的文明也是自称体系的。从来落后就要挨打,而谁来评判“落后”的标准,话语权永远掌握在物质的强者手中。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我国5000多年的九黎部落,居住地为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被视为是苗族的祖先。在那次著名的战役——涿鹿大战中,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分崩离析,从此开始了不断的迁徙。就拿长角苗来说,他们因为战乱和瘟疫一次次的被迫迁徙,最终定居在梭戛这个地方。梭戛过去是原始森林,经常有野兽出没,这些苗人为了对付野兽的攻击,就在头上缠上长长的角,久而久之,被人唤作长角苗。长角苗族内通婚,与外界很少接触,所以当初挪威专家杰斯特龙来到这里时,被这片土地深深的震撼,他从来没看到这么古朴,这么原生态的地方。当梭戛寨被专家们选作建成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时,当地政府是不情愿的,因为在政府看来这个地方太落后,太贫穷了,怎么能把我们的贫穷和落后展示给外国人看呢?这里就涉及到我们是怎么给“贫困”下定义的。潘年英曾经提出过一个叫“相对贫困”的概念,认为由于测量贫困的“指标”体系不同,人们对贫困的认识也不同。政府用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而稀缺的很多的社会资源,如空气的质量,水的洁净程度,人的精神状况都没有涉及。经过多方协商,生态博物馆还是建在梭戛寨,政府投入4000万人民币,修公路,通电,引入自来水,建新寨和小学,一夜之间,梭戛这个地方成为一个向国内外开放的窗口,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者的目光。生态博物馆借鉴的是西方模式,实行的却是“中国特色”。按照西方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梭戛寨的长角苗民们才应该是生态博物馆真正是主人,博物馆的信息中心中的工作人员只是协助村民开展工作。然而,在建成生态博物馆的三股力量中——政府、专家、村民,村民是被领导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落成,使生活在深山中的长角苗人置于国际的视野中,而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命运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作者方李莉在考察笔记中,不断的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建生态博物馆好吗?梭戛村民大多说好,建了博物馆之后(在村民的概念中,博物馆就是信息中心那几栋新建的草顶房子)他们通了电,小孩能接受教育,国家扶贫政策拨款也多了,是件好事。外寨的村民说不羡慕梭戛村民,虽然他们日子好过点,但是人却变得狡猾,看重钱财。而作者看到的是,生态博物馆建成之后,不仅长苗族人被置于世界的视野里,世界也在长苗族人的视野中展开。之前梭戛寨的人很少有人离开他们居住的区域,寨里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六盘水。生态博物馆建成之后,寨里的居民开始知道外面的世界,大批的青年开始外出打工,从前女孩没有接受教育,不会说汉语,见到外人很害羞;建成小学后,女孩开始接受教育,受过教育的女孩该穿汉族的服装,只有需要表演时才穿传统服饰,她们活泼大胆,乐于跟外来的人们交流,有的到了该谈恋爱年纪的女生,声称自己不想嫁给长角苗族人,想嫁给汉族人。作者像很多下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家一样,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质疑,当调查对象是一个大时代环境下正在变迁中的民族的时候,个体的力量总是渺小的,而人类学家所能作的就是将这一段变迁的历史记录下来,将这一段将要流逝的文化保存下来。其实,整个中华民族处在危难之中的时候,我们也曾试图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五四时期的少女们也像今天的长角族姑娘一样,剪掉自己的长发,反对传统包办婚姻;无数仁人志士更是挥起改革的大旗,推到了圣人的雕像,推行白话文。我们开眼看世界,迫切希望自己的民族赶上世界文明的脚步,不在落后,不在挨打。近百年之后,中国人一方面创造着不断攀升的GDP,一方面又试图找回自己传统的文化。圣人的雕像被重新立起,经典被无数次印刷。然而,断流的河水还能继续流淌吗?我们从西方借来做学问的标准,用来衡量中国模式,还冠以学术权威的帽子。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知识分子做学术研究要有文化自觉,随后,费老又在不同的场合呼吁文化自觉。最近,文化自觉搭上十七大的顺风车,吹向大江南北,更是吹进梭戛寨这个角落。学者们说要培养长角苗人的文化自觉,事实上是在生态博物馆没有建成之前,长角苗人没有文化的概念,村们中最受尊敬是弥拉和松丹。弥拉专门为人施巫术治病消灾,松丹则是在葬礼中举行仪式的人。建成生态博物馆后,寨里建了卫生所,村民们看病先去卫生所,卫生所治不好才去找弥拉。而能在葬礼中背颂族中三代族谱,唱酒令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在突然间植入的现代文化面前长角苗人变得自卑,觉得自己没有文化,想要摆脱自己的传统。我们可以花4000万建一座生态博物馆,而这个民族的传统却随着博物馆的建成迅速地倾塌了。贵州现在有句口号:保护文化不等于保护贫穷。我们谁都没有权利质问长角苗人为什么丢弃自己文化,正如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我们首先想到自己的文化出了问题,这个民族出了问题,如何使这个民族在外来侵略中生存下来。很多外出打工的中年长角苗人只是为了温饱,给孩子挣学费,挣够了吃饭的钱他们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年轻的长角苗人感到自己的家乡太落后了,他们努力读书,传统对他们来说是件奢侈的事,他们的基础本来就比汉族差,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割猪草,女孩们更是没有时间去练习苗绣。这些年轻人想看到更远的世界,他们去贵阳,去广州,还想去北京,而他们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打工。保护非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持非遗的生命力,然而,什么是非遗的生命力呢?冬天来了,看到地里依然盛开的花朵,是生命力;春天来了,看到正在吐芽的嫩苗,也是生命力。现状是我们看到的非遗大多是冬日的花朵,春天的时候,还会有吐芽的嫩苗吗?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真没必要强调女人类学家。第一间生态博物馆的情状
  •     好书,但是你们能不能把书包的专业一点,好好的一本书直接放在塑料袋里,书角都么撞坏了。
  •     好玩的书~ 苗寨少数民族的吃喝拉撒 婚丧嫁娶~ 仪式已经逐渐地远离了我们,所谓的现代人。到最后还剩什么呢?
  •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参考书目。
  •     何为文化?看完这本书,应该会有收获。
  •     好书很满意,田野做得很踏实
  •     贵州第一个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是值得沉思的。读一读就知道了。
  •     结合近期课程参看,长角苗的田野调查笔记使我思考了许多问题,感触颇多,其实也对方老师调查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有疑问。
  •     采用日记体式,将人类学与艺术传递给我们
  •     反思我在海口山区做志愿者时的自己。回头看看那时自己的日志,我羞愧难当:个人主义、个人主义!
  •     田野笔记神马的
  •     可以作为田野作业的教材用
    不过这本书按说应该送我,叫我掏钱,有点过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