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215053434
作者:秦晖
页数:309页

作者简介

《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历史演变过程的阐述,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从社会主义革命角度谈农民问题。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要走公有制、集体化的合作化道路等。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家庭经营是落后的,要被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不是被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就是被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由秦晖所著。

书籍目录

关于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小农经济思想”的帽子不能乱扣
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税费改革、村民自治与强干弱支: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选择
“优化配置”?“土地福利”?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
农民流动、城市化、劳工权益与西部开发
——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公民权问题
农民流动与经济要素配置优化
——农村调查报告及实证分析(一)
悄然的“土改”
——农村调查报告及实证分析(二)
市场信号与“农民理性”
——农村调查报告及实证分析(三)
“农民负担”问题的发展趋势
——农村调查报告及实证分析(四)
江浙乡镇企业转制案例研究
——农村调查报告及实证分析(五)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
俄国农民研究史概述及前景展望
中国农民研究史概述及前景展望

编辑推荐

  谁也不能保证说家庭经营万岁。现在有人说,转基因农业革命后,农业将会工业化,家庭经营的前景如何尚不可知。我认为这只能走着瞧,坚持实事求是。但无论如何,以前对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革命角度谈的农民问题的确理解得过于教条,一直强调大规模经营,强调一大二公。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

内容概要

秦晖,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并获硕士学位,1982年起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任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发展部研究员,筹建农民学研究所。1995年调入清华大学,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图书封面


 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本书重点介绍了村镇企业改革的历史与存在的问题。村镇企业早期在国有企业无效经营的环境下取得了突出的的成绩,但在随后国企改革后村镇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村镇企业的改革也就被提上了日程。村镇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有承包到股份制公司再到拍卖的过程,在思想上也经历了由搞大到搞活的转变。同时在村镇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村镇财产流失的问题。这其中的权力寻租固然是主要原因但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标也客观的推动了买方市场的形成。甚至出现了逼迫原厂主或承包人买下企业的做法。虽然改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了村镇资产的流失,但也给改制后的公司注入了一笔资金(个人观点)。本书关于传统的叙述还是承袭了秦晖在《传统十论》中的观点,即不存在乡村的乡绅自制而是森严的集权统治。文化上也是外儒内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财政的汲取能力也相当强大,而且在历次的税制改革中存在着黄宗羲定律。现代农民在税赋上承担着户口征税而非财产征税,并且在提出的土地福利上存着逻辑上的问题,正如秦晖所说福利是由组织所提供而非由生产要素所提供。并且土地由于区位的不可替代而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私有商品,能够成为私有商品至多能是土地上的建筑。开篇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对小农经济做了详细的叙述,小农经济的小存在在对集体的依附上而非生产规模上的大小。五四时期很好的打破了个人对小集体家庭的依附但由于救亡的时代主题对于大集体的依附反倒得到了加强,出现了反对家庭包办婚姻却服从组织安排的现象。
  •     众所周知,8亿农民是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虽然改革的第一声号角吹响于农村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近年来农村的改革之音却日渐微弱,被轰隆前行的城市化浪潮盖过。挣脱第一重枷锁释放的能量已如强弩之末,第二层紧身衣却不见松紧的迹象,使得农民无法大展拳脚。于是同时,财政倾斜的城市化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抽水机”,只存不贷的乡村金融机构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里应外合”之下,农村正在成为一座“空城”。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政府的一块“心病”,也是埋伏在泱泱帝国下面的一颗“定时炸弹”,而且没有一次哑火。虽然如今“黄巾起义”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农村问题依旧是悬在政府和全社会头顶的一把利剑。国家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都不离“农村”二字,可见领导人必将之视为头等大事,然而,拆弹专家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多少“先驱”的教训在“汉青”上累不绝书。即使进入了近代社会,农业的现代转型之难也堪比大象转身,不经数年探索试错而恐难成功。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大跃进”的下场就是大后退,农村问题的解决没有捷径可走。农村问题的事关国运、复杂难解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学者,越是久攻不下,越是召唤着一批批志在登顶的研究者,从各个方向发起了冲锋——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可谓彩旗飘飘、阵容齐整。实际上,农村问题牵连甚广、纵横中外古今,单从一个角度只能是盲人摸象,难以一窥而知全豹。虽然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贡献出了一部分答案,但是如果想要开出切实有效的“药方”,则非要有“眼观六路”、“脚跨八方”的全局性视野不可。不仅如此,脚上不沾泥就难以深入农村问题的细部。在书斋里里摆弄理论模型;在史海中泛舟勾陈、上下求索;在政府的统计数字、工作报告中寻找微言大义、发展规律——都比不上到田间地头走上几趟。纵观国内农村问题研究领域,武库备着十八般理论武器的“书斋派”大有人在,走村串户田野调查的“实践派”也不乏其人,理论上站得高、田野里走的勤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屈指数的话,秦晖要算一个。《农民中国》就是将政治、经济、历史共冶于一炉,将中西理论与田野调查相互印证的一本著作。土地是农村问题的关键,土地“引信”一断,则“定时炸弹”的警报自然解除。在动乱除平,百废待兴的时候,“包产到户”走出了妥协性的一步,拉开了80年代农业复兴的序幕。但是,权宜制度突破毕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后劲很快用尽。下一步的土地改革何去何从,从政府上层到民间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棋子迟迟落不了盘。秦晖比较了针锋相对的“保守派”和“私有派”,用历史事实破除了前者对于“土地买卖会导致土地兼并”的担忧,引德国、日本、台湾的农户经营模式驳斥了“私有派”的“市场化——私有万能论”。而且,他的农村调查也听到了这样的心声:农民大多对于目前“暗箱操作”或抓阄由命的土地分配表示不满,又对投身市场化大潮心存疑虑,他们对于土地分配的愿望是:再分一次,然后稳定。对于农业经营的愿望是:市场决定,政府指导。基于此,秦晖提出了自己的土地改革方案:将土地私有作为农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为了防止农民土地买卖造成的田块分割、畸零,不利于要素优化配置的局面,把政府的土地整理作为土地市场建立的起点。在土地市场规范化运作前实现“起点公平”。由于农业先天易受“蛛网震荡”等市场波动的影响,所以在无形之手以外,政府应该为农业部门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果说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的“引线”,那么农村政治就可能是引燃“定时炸弹”的那把火。古代帝国的灰飞烟灭大都始于贪官酷吏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而“黄宗羲定律”的魔咒决定了每一次改革都只不过在勒紧“上吊绳”而已。秦晖写作此书时正值官民矛盾的水深火热之时,基层官员甚至喊出了“农村真危险”的末世之音。虽然中央及时悬崖勒马,取消了两年多年的“皇粮国税”,浇灭了“滋滋燃烧”的火苗。但是,农村基层的政治架构却没有改变,只不过“爪牙”们从“明抢”变成“暗捞”罢了,“大力推进”的基层民主也无法撼动早已固化的权力格局。在秦晖看来,当时官民势如水火的症结在于:农村基层政府只是国家的政权末梢,而不是村民社区自治的组织,只对上级负责,而不用对村民负责,只会伸手“要粮要钱要命”,对于教育、卫生等社区公益却甩手不理。这伙人之所以可以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无非是有中央撑腰,所以,官民矛盾归根结底就是“国——民”矛盾。如何才能让这把火烧不起来?秦晖带领我们从历史的深处寻找答案。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大国寡民”的历史,威加海内的皇权之下是一片散沙的升斗小民。传统乡村远不是一些学者所推崇的“皇权不下县”“宗族乡绅自治”的和谐景象,帝国的爪牙通过编户保甲、征税徭役深入每一个角落。只有在魏晋时期的短短几百年间,农民们能躲庄主的羽翼下寻求庇护,除此之外的时间,家族或宗族并不能提供有效地“自治”以与皇权相抗衡。而在中世纪的西欧,教皇、贵族、行会、村社等“小共同体”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王权对公民的倾轧。缺乏“自治”传统的中国形成了大共同体下的“伪个人主义”,正如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的:“中国人切己的便是身家,远大的便是天下了,小起来甚小,大起来甚大……”如此一来,中国政治转型的出路或许就是:公民结盟成“小共同体”,从一盘散沙凝聚成一颗颗顽石,以阻挡国家“压路机”的横冲直撞。东南部富庶的农村在历史上也是宗族势力勃兴之地,从乌坎事件来看,宗族势力已有复兴之象,且已攥紧可与政府对峙、抗衡的“拳头”。 政府对此不会不闻不问,实际上,90年代初不可一世的“土皇帝”禹作敏就被中央斩下马来,从此世上的“庄主”就只剩下南街村、华西村里的那些“红色庄主”。虽然无异于“与虎谋皮”,但秦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村民自治建议:取消行政村,自然村实行村民自治,乡官是事务官而非政务官,乡上设农会,县上搞选举。城市中各种自治团体正在自发涌现,如虎下山,政府拦之不及。农村的宗族早已七零八落,自治团体该从哪里冒头呢?秦晖也是只有远景展望而无路径设计,我们唯一肯定的就是:离开人民的智慧,“定时炸弹”不是几个领导人能搞得定的。
  •     由于本书是文集,因此我就先谈一下总的感受,再从其中挑出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进行评价。总的感觉来看,本书看起来很“爽”。为什么呢?一方面作者的文字,平实甚至不时带点口语化的特征,让人不会痛感阅读能力低下,自责理论水平浅薄。更厉害的是,作者实实在在地通过新材料、数据和深入的洞见,提出了理解中国的诸多新的思路,对许多传统观念进行了驳斥和重新解读。从作品看,秦晖教授是一个十分具有理论创新精神,敢于向“真理”提出置疑的勇者。这种勇,不是莽夫之勇,而是智者之勇。他并不是大放厥词,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资料数据得出结论。之前阅读过秦教授的《田园诗与狂想曲》,书中对“关中无地主”的求证就对土改提出了置疑,相当有意思。而此书就更加有趣了。开篇的《关于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就抛出一个“炸弹”,围绕土地所有权产生的矛盾,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根本矛盾。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少有为争夺土地而起,而大都是因为反抗官府欺压。咱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说,中国历来的土地问题就是阶级剥削和压迫,特别是土地改革,都一直把土地所有制的变更作为社会变革的中心。由此引申出来,我们看待社会变革就不应该集中于农民和地主,而应该集中于国家和农民。提到国家与农民,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国权不下县”或叫“皇权止于县”,县以下主要靠民间乡绅依据宗族力量自治。而在《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一文中作者认为这种是站不住脚的。在对汉代和唐代的若干出土史籍以及敦煌文书进行分析后,作者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村落中,姓氏是非常多元杂处的,构不成大家族统治的情形,所谓的宗族组织和宗族观念都是很淡薄的。而中国古代的乡村基层控制虽只到县,但实际上县以下有非常完善和发达的“乡、里、丘”组织,这都是是国家权力下延于乡村的产物。平心而论,上述两种观点应该只是对不同史料的不同解读,前者主要针对的是东南沿海宗族较发达的地区,后者则多倾向于内陆地区。两种观念并无孰是孰非,却完善了关于历史上国与民关系的讨论。还是就着国与民的问题深发,作者在《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着公社化传统的苏联在集体化运动中遇到的阻力,要比“小农私有”延续千年的中国进行的公社化运动大得多?接着作者就批驳了诸多回答,自己提出了“大共同体本位”与“小共同体本位”的概念。他认为苏联历史上是“小”的,而中国则是典型的“大”。中国人看起来在小的社区中拥有了相当的“自由”,但事实上却被“大共同体”更加严格地控制起来。这实际上还是在探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其实从本书的所有文章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于农民的一种关怀,从古到今,在“大共同体本位”的严格控制下求存的中国农民,一直是被欺凌的和被侮辱的人,他们一直是沉默的大多数,既没有言说的话语权,又不能抵御来自各方的伤害。三农问题说了这么多,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农民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问题。给农民以平等的权利,才是农民中国历史反思后的现实选择!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可以参考田园诗与狂想曲
  •     早就想买了,留到以后再看
  •     又增加了知识。值得购买和阅读。但是需要你静心细读。
  •     只看了一篇文章,但是,已经很喜欢了,需要功夫去多看看,喜欢秦先生的文章,喜欢他对社会的责任感
  •     虽然没看,但是,不过看目录感觉还是不错的!
  •     挑选了其中几章去看,给秦老师献上膝盖。通过史料分析和数据统计拨正了我们引以为常识的观念……
  •     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     秦晖老师的书,很好
  •     了解中国农村,了解中国,秦晖的著作是必读的。
  •     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     有些惊讶的一本书,让我看,有些吃力,不过很想看完
  •     对于中国农民社会,也许需要更多的是反思,书中的内容非常不错。
  •     作者是真正的农民学专家,非那些所谓"三农问题“专家可比,此书是对该领域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必看的。
  •     看其中片段,关于税收于帝国崩溃。
  •     自己知识水平受限
  •     对“尺镬效应”的分析秦桧是国内第一,的其总结的中国历史上的“黄宗羲定律”,更是奠定了他研究中国农民一流学者的地位。研究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经典。
  •     实证研究还能写得这么好。。
  •     用扎实的实际调研去分析学界上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各种理论纷争,让学术回归实际情况的同时,着实的探究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进路——“现代化过程的本质是从人身依附的共同体社会转变到尊重个性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公民社会”——秦晖先生本书论述,无一不着眼于这个关乎农业但又超乎农业的社会发展目标。
  •     秦晖的书总是很好,内容很好,观点很犀利
  •     2011年读;当时打得5星,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这本书讲得是什么了
  •     中国研究必须的书目,呵呵。
  •     大家的书,还是不错的。
  •     书有点旧,貌似放了很长时间了,外皮破了点点
  •     秦晖老师的书,语言很犀利,逻辑很严谨,非常值得阅读
  •     这本书非常好看,对了解中国很有帮助
  •     从peasent到citizen
  •     苛捐杂税一直是我国的大问题。
  •     包装很好,送货及时,没有被雨天影响
  •     秦晖老师的书,务实不虚言
  •     本书重点介绍了村镇企业改革的历史与存在的问题。村镇企业早期在国有企业无效经营的环境下取得了突出的的成绩,但在随后国企改革后村镇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村镇企业的改革也就被提上了日程。村镇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有承包到股份制公司再到拍卖的过程,在思想上也经历了由搞大到搞活的转变。同时在村镇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村镇财产流失的问题。这其中的权力寻租固然是主要原因但上级主管部门的指标也客观的推动了买方市场的形成。甚至出现了逼迫原厂主或承包人买下企业的做法。虽然改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了村镇资产的流失,但也给改制后的公司注入了一笔资金(个人观点)。   本书关于传统的叙述还是承袭了秦晖在《传统十论》中的观点,即不存在乡村的乡绅自制而是森严的集权统治。文化上也是外儒内法。中央政府对于地方财政的汲取能力也相当强大,而且在历次的税制改革中存在着黄宗羲定律。   现代农民在税赋上承担着户口征税而非财产征税,并且在提出的土地福利上存着逻辑上的问题,正如秦晖所说福利是由组织所提供而非由生产要素所提供。并且土地由于区位的不可替代而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私有商品,能够成为私有商品至多能是土地上的建筑。   开篇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对小农经济做了详细的叙述,小农经济的小存在在对集体的依附上而非生产规模上的大小。五四时期很好的打破了个人对小集体家庭的依附但由于救亡的时代主题对于大集体的依附反倒得到了加强,出现了反对家庭包办婚姻却服从组织安排的现象。
  •     没有看完倒不是说不好 只是觉得毕竟是9年前的东西看来已觉陈旧 以及关于“现实选择”着墨似乎不多或者论证上觉得欠了些什么 对现实的呈现也远远少于对历史的梳理
  •     看秦晖的讲座视频,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也不流畅的表达,但那些枯燥的学术问题经过其娓娓道来,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实在令人心悦诚服。看秦晖的《传统十论》着实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些原来被灌输的一些蛮横的教条突然间是那么的无力。然而,这样一个著作颇丰的百科全书似的学者,其著作无奈如此少见,至少在当当也就搜到些许几本,自然要及时下单!
  •     读了相关章节。还可以。
  •     就着国与民的问题深发
  •     秦晖关注农民,关心农民。书中有众多精彩的观点。成书是十年之前,但对现今仍然意义深刻。关注农民也是关注中国的改革。
  •     非常漂亮的一本书 一样的数据 秦晖看它的眼光就很不一般
  •     有很多历史的过去,与现实对比,值得反思。。
  •     青蛙哥推荐的秦晖教授,稳稳的逻辑分析
  •     这次买了三本,《农民中国》、《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共同的底线》,书中的观点已经在网贴中受教过,买实体书一则收藏,二则温故。秦晖先生有学术操守、著作逻辑清晰、思想深邃、言简意赅。强力推荐!
  •     研究三农问题,秦晖老师的书是不能不看的!
  •     其中有几篇文章在别处看过
  •     N年前的事情
  •     这本书出版已经十年,秦晖先生依然关注现实,他可能不会是新的陈寅恪,但是中国依然缺少秦晖这样真正的学者
  •     不能忍!!!!!!!!!!!!!!!!!!!!!
  •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麦客”,曾经盛行的关于传统社会农村自治观点的谬误,黄宗羲定律等等,不全面,但也许却是了解历史和今天的显微镜。都说秦晖教授是自由主义者,我看更重要的是说实话的学者。
  •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     历史功底极好,作者良知极好。编户齐民背后是中央集权的深入介入,农民个体与小社群的结盟,可能是未来公民权利彰显的一种途径吧。
  •     干脆说是孔夫子旧书网得了,还当当呢,呵呵
  •     教学用参考书 还行
  •     : F32/5960
  •     已毁于萌萌。
  •     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三农问题,这套书是不是已经停刊了呀,当年投稿还被拒了。
  •     秦晖老师的文章注重逻辑,能够让我们学习贯彻社会的方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