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时代的乡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变动时代的乡绅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010076881
作者:王先明
页数:487页

作者简介

《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对于民国以来的乡制变革作了较系统的考察。由工业化浪潮引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和信仰体系等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华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乡村社会基础上的文明。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次最重大转折:即世纪之初革命道路的选择和世纪末改革道路的选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依赖于对乡村社会认识的深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在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论题无疑构成其重要的研究方面。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一、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  1.“民变”风潮中的“绅民”冲突  2.“民变”中的士绅:从“莱阳抗捐”到长沙“抢米风潮”  3.清末新政与“绅权”的“体制化”  4.绅民关系:从身份等差到利益冲突二、新学制与旧乡绅——20世纪前期的新学体制与乡村士绅  1.新学体制的兴起与扩展  2.新学体制与乡村社会变迁  3.新学体制与士绅离乡问题  4.新学体制与乡村危机的显现三、乡村社会流动与乡绅阶层——20世纪前期乡绅流动的新态势  1.传统乡村的社会流动  2.乡村社会流动的新态势  3.新式教育与乡绅的社会流动四、“权绅化”走向与农民运动的兴起——以湘绅为基点的历史考察  1.从“士绅”到“权绅”  2.“权绅化”:绅民矛盾激化的结构性因素  3.无序扩张的绅权与公共利益的丧失  4.农民运动:打倒“绅权”的革命  5.三种利益取向的历史交汇五、从自治到保甲的乡制更易——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两湖乡村为考察范围  1.自治替代保甲的新潮向  2.保甲复兴的历史回旋  3.自治为体、保甲为用  4.制度依赖的困惑六、“村治”模式与乡绅势力的兴衰——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定县为例  1.“乡绅”权势的兴起与地方社会  2.从“绅治”到“官绅合治”  3.权力重组与“乡绅”之变异  4.新起势力对乡村社区的渗透  5.“县政建设”与乡绅权势的起落  6.翟城“村治”理想的破灭七、宗族、乡坤与国家的冲突与互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中“学田案”为例八、乡村社会分层与乡坤的权力资本——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晋西北乡村为例九、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十、“村选”政治与乡绅权势的消亡——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兴县为例十一、制度变迁、革命话语为乡绅阶层——20世纪前期乡绅阶层消退的历史轨迹后记

前言

  就历史变革的进程而言,中国乡村的结构性交革始于20世纪初年。而且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乡村社会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这不仅因为乡村在区位结构中占居绝对的优势,而且因为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惯制,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即使对于整个近现代史而言,近代化或城市化进程,本质上也是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20世纪中国历史变革的走向、规律及其独具的特征,如果不从乡村社会研究入手,就很难真正获得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认知价值的认识。  由工业化浪潮引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动: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剧消失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另一方面,是传统乡村的生活模式、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和信仰体系等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华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乡村社会基础上的文明。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次最重大转折:即世纪之初革命道路的选择和世纪末改革道路的选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依赖于对乡村社会认识的深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在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论题无疑构成其重要的研究方面。

内容概要

王先明,1957年生,山西屯留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乡村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近代“新学”一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 5年再版),《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科2005年)等。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章节摘录

  一、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  近代中国带着历史的屈辱(《辛丑条约》的订立)走入了20世纪。逃亡在外的清政府尚未及返回北京即在西安宣布“变法”,意图推行新政,刷新政治,以收拾人心,救治危机。然而,危象蜂起的社会变乱不仅昭示出新世纪特有的深层社会危机,而且颇具反讽意味的却是“新政”本身也构成了“民变”风潮的动因。  “民变”风潮迭起不仅呼应着有组织的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的政治吁求,成为制约和影响着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运行基本构架的因素之一,而且它自身展示出日趋清晰也日渐突出的绅民冲突,凸显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以往学界对于民变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民变的类型、参与主体的成分及其对于革命条件的形成等问题,而对于隐伏在民变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变动问题则甚少关注。  ……

图书封面


 变动时代的乡绅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将社会学,社会史的思维结合在一起看乡绅这个在中国处在独特地位的阶级,佐以案例分析,非常可贵。 个人认为不足之处大概在于过于强调tg的贡献,反而忽略了很多内生性的因素对乡绅阶层变动的影响。
  •     帮同事买的,同事说不错,了解社会
  •     選讀chap.1-4, 11.晚清「新政」深刻改變了「官﹣紳﹣民」的傳統關係(紳民同構以對抗官府,紳作為官民的中介與過渡),這體現在反抗官方的群體從民到民與紳的混雜,以及民反的對象從官到官與紳的混雜。這主要體現在「抗捐」和「鬧教」等現象。這個劇烈變動與當時「新政」有密切關係:傳統士紳透過「新政」合法地取得了地方性公共資源與公權的更大權力,體制化為特定的階級形態,而這種「權紳」的固化導致了「紳逼民死」的不斷爆發。鄉紳權力建構具有幾個共同的歷史特徵:功名與學歷等文化資本仍然是影響地方權力結構中的重要因素、仕紳階層的分化也凸顯了城鄉二元結構的特徵並激化了地方利益的衝突、鄉紳權力的無限擴張成為地方利益衝突的重要方式。這些最終都使鄉紳持續成為鬥爭的主要焦點。
  •     内容很详实,值得细看
  •     新政(地方自治)和国民政府恢复保甲制——两次对士绅权力的行政化引导
  •     从乡绅的变化来阐释当时时代变化下乡村变动的格局
  •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     因中国绅士读后,连到这本,略读,各种文章集子。 要有自己知识树呀,首重枝干,这个太末梢了
  •     不用说了,好
  •     实为大佬与其众学生合著。七区域个案侧重山西,兼及冀闽两湖,更有学制乡制更易前后整体勾勒,纵横刻画绅权与村治变化。资料翔实,分析细密,屡见重复。反对专注村落个案而忽略宏观脉络,反对搬用地方精英等西化概念,但又较多搬用社会学、政治学的制度变迁、结构、资本等概念
  •     前段看过他的学生渠桂萍的书,完全食西不化,但这本非常赞,是对费孝通士绅理论绝好的扩展和补充,非常详实,也非常流畅,看完这本决定把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那本由四星改成三星了。背景是清末新政和废除科举,保甲代替自治,士绅与军阀、乡村包税人三位一体,为权绅,进而为劣绅,尾音是中共土改,对劣绅的革除。材料翔实,有理论有调查,行文流畅,值得推荐。
  •     乡绅集团从张仲礼先生先生笔下成为一个可研究的话题,乡村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有熊培云的一个村庄再到李银河的乡村生育制度,种种不同的角度展现什么是乡村,而后两者展现的是建国后的乡村,但不再是有一个阶层灵魂的乡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乡绅的阶层在一个社会的底层曾经联系着乡村的人与人之间的均衡。所以,这本书的看头,如同你在品味乡村的口味变化,不过有心酸的泪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