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算够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多少算够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1
ISBN:9787206028090
作者:艾伦・杜宁
页数:199页

作者简介

《多少算够》一书,通过解释需求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艾伦·西恩·杜宁论证说,消费者社会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由于它自己和它的星球的未来可居住性的原因,所有的父母都想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较好的生活,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种生活不可能由更多的小汽车、更多的空调、更多的预先包装好的冷冻食品以及更多的购物街组成。如果交给我们的孩子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为了满足个人的食物、教育、充实的工作、居所和良好的健康状况的需要,他们的选择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将是多么的美好!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消费者社会中的那些人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发生。 
  一些微弱的迹象表明这样一种转变是可能的,80年代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让位于一个对消费有较低期望的时代。另外,这也反映了许多国家所陷入的衰退,各地的民意测验显示的现状远远不尽人意,现在是走出消费误区、走向艾伦所说的持久文化运动的时候了。持久文化就是一个量入为出的社会;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不是本金的社会;在友谊、家庭和有意义的工作之网中寻求充实的社会。正如艾伦在本书最后一章所指出的那样,联系人类和自然王国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消费者的手中。

书籍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篇 评价消费
第一章 消费的困惑
第二章 消费者社会
第三章 值得怀疑的消费回报
第四章 消费的环境代价
第二篇 寻求充裕
第五章 食品和饮料
第六章 清洁运动
第七章 生活资料
第三篇 驯服消费主义
第八章 “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
第九章 需求的培养
第十章 持久的文化
附录:供进一步阅读和行动者参考
注释
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内容概要

  艾伦·杜宁是著名的美国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源研究员,曾获得奥伯林学院哲学和环境政策硕士学位、奥伯林学院音乐学士学位。在《多少算够》之前,著作或合著有世界观察论文七篇,论及贫困、种族隔离、土著人、森林和动物农场的环境后果。他参与世界观察研究所著名的《世界状况》年报七章及《世界观察》等杂志的写作。
《多少算够》一书荣获纽约哈里·肖邦媒体奖,其他著作曾获得伦敦有德消费者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闪电般地遍布全球,仅仅一代人的时间,人类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了汽车驾驶员、电视观众和受广告支配的消费者。  可悲的是消费主义蒙骗我们饕餮于物,却不能给我们以充实和富足感,因为我们仍然是社会、心理和精神上的饥饿者。  相反的极端——贫困,对于人类的精神也许更糟,它同样毁灭环境。饥饿者放火烧荒、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和耕作。  如果人类拥有太多和拥有太少地球都将受难,问题介多少算够?怎机关报消费是这个行星可以支撑的?  本书表明,如果不重新调整我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我们只有将地球毁灭了事。

章节摘录

  第九章 需求的培养  哲学家伊凡·伊利赫1977年说:“50年前;一个美国人听到的大多数词汇是别人亲自对作为一个个体的他说出的,或是站在附近的某人对他讲的。”今天,同样的事情几乎没有了。我们美国人或全球消费者社会里的任何一个人听到的大多数词汇都是通过电波对作为大市场的一部分的我们所做的销售广告的传播。我们读的教科书、我们看到的图象,以及我们参观的公共场所全都被精心制作的用以激起我们欲望的商业信息所控制。尤其是广告,商业电视和购物中心全都强有力地促进着消费主义。对于那些寻求在地球承载力范围内生活的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反对这三者的挑战。  消费者社会的通讯被销售广告和市场的甜言蜜语所支配。广告遍地都是,据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报道,每天用大约3000条信息轰击着消费者阶层的普通成员。广告被数千家电视台和无线电台播放,在飞机后面拖着,在广告牌上和体育场里粘贴着,以及通过卫星传播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它们被贴在滑雪坡上支撑滑车的柱子上,悬挂在电视播放的游行和节日的彩旗子上,用电讯设备传送到教室或医生的办公室里,编排进故事片的情节中,以及缝在男童子军的荣誉徽章上或职业运动员的运动衣上。  广告人在头脑里有一个华丽的新世界,不管我们消费者走到哪里,全部技术就把它们传播到哪里。他们已经开始在工厂里安装墙壁一样大的电视屏幕,用来加强疯狂的购物体验。他们在机场、公共汽车站、地铁站、健身房、滑雪场和超级市场的收款台上设置了充斥广告的闭路电视系统。食品技师甚至已经开始把食物供应品变成一个运载广告的工具。芝加哥的威斯凯斯公司把可食用的标语印在热狗上,而国际蛋卷组织正准备使用类似的技巧在以色列的数千个鸡蛋上做广告。甚至外层空间也不放过,可口可乐公司说服进入轨道运行的苏联宇航员在1991年8月面对摄像机痛饮他们的饮料,这被该公司标榜为一项“实验”的事情是在外空间摄制的第一个电视广告节目。  在购买者缺少有关供应物品和服务信息的地方,市场难以顺利地运作;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做广告则提供了这个信息。但是市场信息内容本身表明了那只是头脑简单的解释。当,许多同类产品为得到购买者的垂青而相互竞争时,广告变成了梦境一般美妙的事物。许多广告几乎不提供任何信息,而是用形象化的描述来代替,例如性功能的充沛、永远年轻、关于存在的意义,以及无数的其他各种“难道你不喜欢这样吗?”的主题。电视广告已经变得如此形象化以至于一些电视观众玩一种叫做“猜产品”的游戏进行娱乐:汽车广告可能只是白云和碧浪,香烟广告是泳装模特儿。丁·瓦尔特·汤普森销售公司的消费行为研究室主任彼得·金说,消费者社会里商标的作用“非常近似传统社会里神话的作用,选择一种商标变成了一个消费团体把它们自己和另外一个团体区别开的一种方法”。  ……

图书封面


 多少算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相比“多少算够”这个令人震撼的标题,杜宁内文陈述比较趋于调查数据、乏善可陈,附录参考书目几乎占据了整本书三分之一的厚度,并且中英对照表上错漏百出——但最终想说的不是这本书本身,而是此书引起的思考。初版于1992年,梭罗发行《瓦尔登湖》之后138年,利奥波德发行《沙乡年鉴》41年,而同年,《into the wild》的主人公christopher mccandless执意为了脱离社会而生存最终把生命留在了阿拉斯加的荒野中。书中各种取自西方90年代初的数据和事例,恰恰成为了20年后今日中国的最准确的参照。从八十年代的苦日子、九十年代的“过得去”一直到今天的“小康生活”,已经不断感觉到身边的物质过剩。总有逛不完的商场,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食物,可一个个工厂还在马不停蹄地转动它们的机器,义乌仍是趋之若鹜的地方,化工院仍绞尽脑汁为新研制的化学除草剂而巧立名目。这些都曾是苦年代里人人憧憬的美好未来;可当大多数人都终于活在了他们的美好未来之中的时候,才蓦然发现似乎什么都有的日子里唯独缺少了苦年代中纯净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清贫但充满希望的生活。兜里钞票越多的时候,人类却变得空前的贫穷。因为大凡经济活动都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榨取而产生的“财富”。看看你手头上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有它们各自的环境代价。书本源自于树木,粮食源自阳光水分和土地的养分,金属源于矿脉,塑料源于石油,石油源于古老的动植物和阳光。随着民主发展“人吃人”已普遍受到指责的时候,居然没有人敢承认“人吃大自然”的恶行。自然不知不觉成了哑口无言的冤大头,而人类却越来越不知羞耻,什么都有了却什么都还想要。人类越富有的时候自然便越贫穷。既然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属于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关系,那么我真的想知道,像christopher mccandless那样,一个人脱离社会生存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     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学家嘴里常常念叨的“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其实三驾马车是一件事,就是消耗。消耗资源,制造产品,消费地球。《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这本书是《绿色经典文库》中的一本,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会陆续介绍这套包含环保史中诸多重要著作的丛书。作者艾伦•杜宁给书起的名字就让人觉得有趣——How much is enough?的确,对消费这件事而言,多少算够呢?作者把居住在地球的55亿人分为三个阶层(那是在1992年)。第一个阶层是消费者阶层,也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富人;第二阶层是中等收入阶层,典型的是中国;第三阶层是穷人,也就是11亿还不能得到安全食品和水源的人。在1992年,消费者阶层的饮食为肉类、包装食品和饮料,而中等收入主要吃谷物、清洁水,穷人得不到充足的谷物和清洁的水。消费阶层出行利用私人轿车,中等收入阶层交通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穷人靠步行。消费者阶层消耗一次性用品,中等收入使用耐用品,而穷人用的物品是当地的材料。如此一说,你就会发现中国很多经济发达区域的消费者在今天已经跻身和美国一样的消费者阶层。很多人出行靠私家轿车,肉类的比例在食品中越来越大,使用一次性用品并频繁更换日用品,过去的耐用电器,如电视、冰箱,现在被冠以“消费电子”的名号。消费者阶层越来越多,问题有两个,第一是消费者阶层自己是否得到了满足,第二是地球能否承受。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正如亚里士多德在2300年前写道:“人类的贪婪是不能满足的。”今天,一些消费者并不是真的需要所消费的物品,而是以通过消费而获得满足,而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都表明,消费者社会不能通过物质舒适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然而消费者社会却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并没有回答,是气候在最近十余年来的急剧变化给出的答案。地球不堪重负,以至于全球要在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开会,分割剩余的碳排放总量,以免气候变化到达无法控制的地步。作者把矛头指向美国的消费者阶层,现在的中国读者看来,当时对美国消费者阶层的描写,可以完全套用在今天的中国人身上。电视、报纸广告处处在宣扬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当你进入消费者阶层,不管是否需要,都似乎必须消费点什么,否则就不会有这个阶层的认同感。在广告之外,经济学家也在宣扬“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很多经济学者呼吁的对教育、医疗保障、居住保障等基础性内容进行投入以加大消费的声音被曲解,被看到的是例如家用电器出现故障后不再维修,而是更换,理由是维修的人工成本比造一台新电器的成本还要高。然而,这些以真金白银核算的成本是没有计入环境成本的。在消费者社会,厂商通过广告告诉人们,新增的手机功能都是你需要的,只有大电视才是好的,只有大排量的SUV才配得上你的身份,只有电动窗帘、中央空调的高级公寓才是符合你身份的。然而所有消费者都会知道,消费产生的快乐是短暂而有限的,人们马上又陷入了迷茫中,继续以超量的工作获得报酬,继续郁闷,继续消费。作者说生产力的进步并没有换来劳动者更多的休闲时光,而是更多的报酬。今天的中国,亦是如此。作者当然提出了针对消费者阶层如何减少消费的解决方案,然而在我看来,这是本书的硬伤。作者试图通过传统的节俭文化解决问题,他举出了印第安人、佛教、基督教、儒教、古希腊、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道家的思想,主张对消费者加以引导,他也指出,就在人类历史上最浪费的社会美国,节约和俭朴也是国家的准则,富兰克林认为金钱从没有使一个人幸福,也永远不会使人幸福,只能创造更多的欲望。希望利用文化的力量限制消费者的欲望,出发点固然好,可不要说美国,看看窗外的中国,如果有一部“路虎”让你开,你会因为儒教传统选择地铁么?
  •     特别好的一个小册子:《多少算够》。美 艾伦.杜宁(Alan During)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读后感:幸福永远不在消费中,简朴不等于单调与乏味,而恰恰相反。近百年来鼓催消费即是贡献的消费主义思想,给人类的幸福给地球的环境给子孙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毁灭性以及加速度的打击。下面是一些共鸣和摘抄:  汽车对于城市来说,与其说是福利,不如说是障碍。   我们“负担不起”对东西的照料--劳动力是昂贵的,时间是昂贵的,但是物质--创造所有的原料--却是这样的便宜--以至于我们负担不起照料它们的费用。   节制消费,保持和修理用品;再使用和再循环物质-- 关心地球意味着关心我们从中获取的东西。      美国工业设计者威廉。斯顿夫的话:我们有了充足的东西,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做广告则提供了这个信息。但是市场信息内容本身表明了只是头脑简单的解释。当许多同类产品为得到购买者的垂青而相互竞争时,广告变成了梦境一般美妙的事物。许多广告几乎不提供任何信息,而是用形象化的描述来代替,例如性功能的充沛、永远年轻、关于存在的意义,以及无数的其他各种“难道你不喜欢这样么?”的主题。   在消费社会里,促销的炮火是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实际上没能记住几个广告。然而电视中播放的广告节目有一个结果,即使它们不能卖出一种特别的产品,但是他们通过反复说教有一种解决任何生活问题的产品,甚至某种令人幸福和圆满的存在物(只要买对了东西)的办法兜售出了消费主义思想本身。因此,登广告的人通过把它们的商品和人类精神对于存在的无限渴求拴在一起从而培养了需求。整个工业已经为他们自己制造了需求。   商业电视通过把高消费和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模仿的榜样来描绘,结果促进了对更多东西的无休止的渴望。  对于全世界的许多穷人来说,似乎是一片乐土的西方,每晚都在世界上的8亿台电视机上出现。   作为部分结果,各个地方的理想和追求被当前的美国标准所限定。   自从1989年,洛杉矶的传媒和价值中心,一直在敦促传媒的阅读活动,他们沿用马泽尔教给的方法(一个难于老师迈克尔。马泽尔让中学生学习电视制作,一边它们将来能够识别操纵观看者情感的伎俩),告诫全美的父母们教育他们的孩子用批判的眼光去观看电视。      商业电视和广告的扩大是培养需求的两个主要动力,公共空间的商业化是第三个。   然而,一个购物街不是一个社会。它是一个精心设计去促进购买的商业事业。它人为地把人们从自然的循环中,从一个的时间中,以及从天气的变化中隔离出来。他们排斥那些不能和消费者阶层同样花费的其他人。它鼓励一种不关心无名者的态度,而不是把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对邻里和场所依恋的基础上。   像在欧洲的大部分地方一样,大多数的德国商店必须在晚上6点钟关门, 而且周末的关门时间也受到了限制。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这些做法在公共空间的形式上和精神上有助于控制消费主义的影响。      更进一步,除非我们降低我们的消费,否则我们将没有权力反对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和穷人阶层对地球的损害。(作者本书中按照收入的多少,将人群分为消费阶层、中等收入、穷人阶层)最近一个动画片解释了肆意挥霍的人对穷人宣扬保护的荒谬:一辆豪华轿车的驾驶者使其匡胤汽油的发动机空转,并对一个正准备伐倒一棵树的饥饿的农民叫喊:喂!朋友!我们需要那棵树保护我们免于温室影响。   新价值观从不抽象地到来,它们往往与具体的情况、崭新的现实以及新的世界理解一起到来。实际上,道德只存在于实践中,存在于日常微小事情的决策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道德方面,决策依赖观念。当大多数人看到一辆大汽车并且首先想到它所导致的空气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的时候,环境道德就到来了。同样的,当大多数人看到过渡的包装、一次性产品或者一个新的购物中心而认为这些是对他们子孙犯罪而愤怒的时候,消费主义就处于衰退之中了。   对于这些实践者,目标不是禁欲主义的自我克制,而是一种朴素的魅力。一些人已经开始认为诸如晒衣绳、窗帘和自行车有一种衣服干燥机、空调和轿车所缺少的魅力。这些朴素的机械不仅安静、便于人工操作、防火,对臭氧和环境无害,而且容易修理和价格便宜。因为他们不太方便,因而需要一定程度的预见天气,从而训练了生命所必需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家庭生态学》(Home Ecology)的作者卡伦。克里斯坦森强调简朴的生活不是单调或乏味:因为我们将爱惜东西而不是浪费它们,我们将成为保存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   最后,作者的态度是乐观的,因为,消费主义的历史是短的,根基可能是肤浅的,因此它也可能是脆弱的。但是,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张跃推荐的,先看了再说
  •     这是一本迎合现代社会的书籍。人们的高消费无疑给地球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奢侈性、炫耀性消费都一步步将地球推向毁灭的边缘。人类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人们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满足不了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如此可悲。并不是环境将人类推向毁灭,而是人类自己将自己毁灭。这本书非常值得研读!
  •     认真读完,文章比较平实。前面几张还有启发性,后面几章则略显平淡。不过还是值得一读的,虽然内容有些陈旧,但是对于消费者阶层的反省,他们应该对环境的破坏力要大于中产阶层和贫困阶层。因此,消费者阶层应该对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此以来再反省当下的中国的富人阶层,他们和西方的富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公益事业还是对财富的追求,都有值得反省的地方。
  •     时间较久远。但说的事情还是正确的。书很薄,没有看过瘾。
  •     内容不错,我们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     有些书和“好看”“不好看”是无关的
  •     本书用平实的语言,详尽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寂静的春天》开始了理性对待自然的话,那么本书则开始了探究我们人类对生态环境应付的责任!
    简单的语言令人振聋发聩。
  •     书不厚,有见地,但不够深入
  •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小册子买了几本,这本的翻译还算可以哎~
  •     关于消费主义,还是觉得鲍曼讲得更深刻和有趣些。思考得更深入。
  •     这是1992年写的书,用的数据比较老,其中关于中国的某些描述也未见得十分真实,但总体很有警示意义,而且文笔流畅,不知不觉就读进去很多。
  •     现在的消费往往都是出于真正的被迫,而不是个人的欲望。
  •     书很薄,而且写的比较浅显,但可以树立环保意识,克制消费。
  •     很不错,我们确实需要理性的消费文化.
  •     很好的一本书,让人一看就有兴趣
  •     地球的未来,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     其实书中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东西了,所说的理念都过时了
  •     消费时代,需要冷静
  •     书好,但是像二手的,有褶皱
  •     有点反思人类学的意思。呵呵。
  •     不错的书,但是参考文献部分太多了
  •     这是毛概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内容主要是讲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消费主义的发展状况,跟当下的中国挺相像的。书中列举大量的数据和例子,比较好读。
  •     The problem about consumerism is that it is not satisfying our needs, it is cultivating our needs, desires and lust.
  •     所有生态伦理专业的如果写论文时看了这本薄薄的书,绝对受益匪浅。
  •     值得深思的问题,可是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     文字不多但是很实在的一本书!
  •     帮弟弟买的,发货速度很快
  •     yeah!
  •     会不会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     疯狂的消费下,是疯狂的心智。
  •     读得太迟,感觉很多观念都已经知道了,少了看到新观点的兴奋感。
  •     这类从宏观层面讨伐消费主义的著述总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对数据的挖掘与使用不能令人信服;欲以朴素的环境保护主义来对抗逻辑完备的经济学理论,这让人不知该如何感想;应对措施方面更是乏善可陈、有一种痴人说梦之感,过度主张政府在遏制消费主义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怕只能让人瞠目结舌了。缺乏经济学训练来做这方面研究其实是很危险的。当然,宏观层面的立论失败,并不妨碍个人自由实践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其实也恰恰是充裕社会的副产品之一。
  •     让我知道了我每天对生活制造的废物 很值得算一算
  •     人类幸福的决定性心理因素是 社会关系的强度和闲暇的质量
  •     内容有点儿过时,引用的数据都是八九十年代的,当然,理念这个东西,倒没有过时一说。
  •     很精炼,有见地,但稍嫌简略,不够深入
  •     书写的不错,不过就是太短
  •     现在读来竟然一点都不过时。非常喜欢作者的论述方法!
  •     够不够和物质的多少从来没有关系。
  •     还没看知识性有点强
  •     远大张跃推荐的,买了看看,还不错。
  •     人类到了有必要克制自己的时候了
  •     多少算够啊!问问自己才好。
  •     观念的问题,生活方式的问题。不要被社会的潮流影响,选择你喜欢的生活方式,爱这大自然。
  •     小册子
  •     书中提到的观点和我最初的的一些环保的想法很相似,大家要过一种节俭的生活,杜绝浪费和奢侈。同时,国家和政府要明确经济增长的新概念,不能一味地以消费的增长为目标和衡量标准,我们要时刻注意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看看
  •     有一部环保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使人警醒,让人反思。人类良知。
  •     消费主义及其后果,以及我们能做什么。 简明通俗、
  •     过度消费无异于吸毒 不同在于 吸毒是牺牲个人健康 而前者则是牺牲子孙后代的未来
  •     : F014.5/4932
  •     所有的人都该来读的书
  •     地球已经很疲惫了,大家该收敛下了。
  •     买过一本,发现虽然年代久远,但还不错,价格优惠。要一套都买下。呵呵
  •     等看完了再评。。。
  •     薄薄的一本书,里面有些观点引人深思,不过并没有提出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     信息时代的技术革新能促成一种朴素的社会文化生活格局吗?
  •     消费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既非经典,还不如看些时下最鲜活的书籍
  •     作者站在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对急速发展的工商业及众人的消费欲望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提出忧心忡忡的警告。其中所说的小心广告对消费社会的刺激和推动作用,以及用持久文化来代替空虚的消费欲望,建立更为朴素充实的生活,很值得人反思。想想中国自从八九十年代经济初步解冻、社会日渐繁荣,特别在近年,名牌、珠宝、汽车、高楼的广告铺天盖地,明示暗示奢侈的生活是高贵与地位的表征,人应该追求更豪华的目标、更成功的方式,然而是否走上和美国相同的道路,既令自己紧张不安,又加重了未来地球的负担?
  •     粗陋,陈腐,毫无经济学理论支持,物流理论支持,也没有生命周期评价的简单常识,甚至错误百出的小册子,竟然在美帝大受欢迎。两星是给后面的参考资料。果然大家还是喜欢媒体化的科普
  •     对消费主义的逆转,现今的观念革命。
  •     
  •     3 14 18 40 全乐六要 书刊增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