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00498599
作者:焦杰
页数:273页

作者简介

《性别视角下的 、 、 妇女观研究》围绕着男阳女阴、男尊女卑和窈窕淑女三个方面,从性别视角对《易》、《礼》、《诗》三部经典中的妇女观进行了分析和解构。在《易经》本义中,乾和坤的取象与男女两性无关,但由于卦爻辞编排者的性别立场,《易经》也反映出西周时代男性至上的妇女观念。在《彖》、《象》中,乾和坤都是君子修象观省的对象。在《文言》和《系辞》中,乾成为君道、夫道、父道,坤成为臣道、妻道、子道,乾和坤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在《礼经》中,冠礼赋予男性成年的身份,笄礼却剥夺了女性成人的权利;婚礼是构建“合两姓之好”的媒介,但却是通过控制女性的身体和意识来实现的;丧服制度排斥母系亲属关系,提高父权和夫权,贬抑母权和妻权。在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礼记》中,阳唱阴和、男主女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成为婚礼的主题,女性的服丧原则——三从——成为女性的道德规范。在《诗经》本义中,淑女是具有君子之德的女性形象,她们既美丽、善良,又高大健美、勤劳能干。但是在《毛诗郑笺》中,淑女由温柔可爱、活泼灵动的少女一变而为贤良内敛、宽容不妒的后妃。总体而言,经文中的妇女观比较重视女性与家族的关系,提倡妇顺,而传文中的妇女观更重视女性与丈夫的关系,强调妻从。妇女观由重族权到重夫权的变化与战国秦汉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强控制妇女的思想及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书籍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绪论
一 著作的缘起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 中国妇女的现状
第二章《易经》确立的传统性别观念
第一节 《周易》的性别立场与性别视角
一 《周易》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二 《易传》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第二节 乾坤之德的变化与性别意识
一 乾坤卦辞和爻辞的取象与性别无关
二 《彖传》和《象传》的解释与性别无关
第三节 《周易》中的男性至上观
一 男大女小的夫妻模式
二 男主女从的婚恋模式
三 尊父轻母的家庭模式
四 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
第四节 《周易》中的妇女观
一 主中馈无攸遂
二 女人目光短浅
三 婚姻守贞
第五节 男阳女阴与战国以后妇女观的发展
一 《文言》与乾尊坤卑
二 《系辞》与乾男坤女
三 汉以后易学中的男性至上主义
小结
第三章 《礼经》构建的性别等级制度
第一节 礼仪创建者与解释者的性别视角
一 礼仪创建者的性别视角
二 礼仪整理者与阐释者的性别视角
第二节 重男轻女的成年礼
一 男子的成年礼加冠
二 女性成年礼加笄
第三节 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
一 议婚于祖庙的含义
二 教于公宫的目的
三 亲迎、共牢合卺与脱缨
四 见舅姑和舅姑飨妇
第四节 强调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
一 重父党轻母党
二 重父亲轻母亲
三 重丈夫轻妻子
四 兼顾父权与夫权
第五节 强调妇顺和男女之别的《礼记·内则》
一 妇侍舅姑要柔顺
二 妻侍夫严守男女之别
第六节 男尊女卑与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一 男主女从与婚礼意义的改变
二 三从之义的演变与夫权的加强
小结
第四章 《诗经》中的传统女性观
第一节 《诗经》编撰者与注释者的性别立场
一 为礼乐制度服务是编集《诗经》的目的
二 贵族解诗用诗往往不顾诗意
三 《诗经》三百首的作者为贵族群体
四 毛亨郑玄解诗的性别立场
第二节 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
一 窈窕的本义
二 淑的含义
三 具有君子美德的淑女形象
第三节 《诗经》中的其他女性观
一 多生多育
二 高大健壮
三 男女美的标准差距不大
第四节 《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
一 《关雎》诗义与淑女形象的变化
二《毛传郑笺》中淑女的形象
小结
第五章 经传妇女观异同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经传妇女观的异同
一 西周春秋礼乐制度妇女观
二 战国秦汉儒家妇女观
第二节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
二 妇女观发生变化的思想背景
余论
附录一 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
一 理论与材料的缺陷
二 几个观点的不合理性
三 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身
附录二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一 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
二 两汉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三 魏晋六朝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性别视角下的妇女观研究》不唯视角和方法独特,更重要的是作者焦杰能把握住关键性问题,在对传统笺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广泛联系礼制、民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倾向等项大胆解释,因此提出颇具系统性的创新见解。第二章专谈《周易》,主要围绕着乾坤之德与性别意识的关系,男性至上主义与家庭婚恋观,以及战国以来男性至上主义思想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男阳女阴传统性别观念的确立做了细致的分析;第三章专谈《礼》,主要围绕着重男轻女的成年礼,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竭力抬高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以及战国以后夫权强化等几个方面,对男尊女卑传统性别等级制度的建立做了深刻的分析;第四章专谈《诗》,主要围绕着“窈窕淑女”的本义,先秦美女观和女性观,以及《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等几个方面,对淑女贤妻传统女性观的形成做了精辟的分析。这三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可见作者对《易》、《礼》、《诗》中妇女观的阐释和归纳是相当深刻而中肯的。

内容概要

焦 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 1964年12月
研究方向:文化史和文献学
毕业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焦杰
焦 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 1964年12月
研究方向:文化史和文献学
毕业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教学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文化史和文献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曾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中国古代史、目录版本学、文化史专题讲座、古代民间信仰等多门课程;曾在中国历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妇女研究论丛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反响,一些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观点摘编,同时先后获西安市委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次。以主要参加人身份所参加的研究课题《唐宋民间信仰》于一九九八年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代表性成果
1、《虚幻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交融》,《人文杂志》1995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6年第一期全文转载)
2、《古代化蝶故事中爱情结局的由来》,《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三期(《名家谈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书全文收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3、《唐代姬妾蓄养及其社会地位》,《陕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二期(《高等院校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四期观点摘编)
4、《灌口二郎神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1998年第六期全文转载)
5、《仙女下凡》——寄托唐代男子理想的文化现象,台湾《史学月刊》1999年第四期
6、《从唐墓志看唐代妇女与佛教的关系》,《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一期
7、《崔融生平事迹考述》,台湾《大陆杂志》第101卷第一期,2000年
8、《唐代妇女名字的特点》,《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高等院校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六期观点摘编,《新华文摘》2002年第一期观点摘编)
9、《中国古代的外室现象与妇女历史地位》,《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3年第六期全文转载)
10、《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三期

章节摘录

  正如作者所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许多遗憾,我们同样也可以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许多不合理:强大的种族控制或者消灭弱小的种族就是不合理,男性统治女性也是不合理。因为人与兽不同,兽受自然支配,人受文化支配,文化如果取决于自然,那么与兽性也没有什么区别。虽然男女两性因为生理不同而在行为和心理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但这绝不等于男女两性在占有社会资源的权利上也有较大的差别。过于强调这种差别只能制造更多的不平等。因此为了文明的进步,为了人性的至善至美,我们要承认差别,但不能强化差别。因为社会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文明是男女两性的文明,只有两性都达到满意,那才是合理的、文明的社会。  我无意于与作者争论男性和女性谁比谁强的问题,我只是申明男女两性社会平等的问题。作为一个女性,我承认在许多方面与男性不同,但我不承认因为这些不同,女性就没有权利与男性共同分享我们的世界。我认为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不论是男性抑或女性,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愿意,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干自己喜欢干的工作,而社会有义务要为这种权利提供保障。绝不能因为他或她们不喜欢,那么我就只好不干。同为社会的主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任何一个性别群体,绝不能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就把矛头对准另一个性别群体。  ……

图书封面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随着性别史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对古代的妇女观做一种还原。而这本书从儒家经典入手,将古代妇女观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一一道来,可将本书视为性别史(妇女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     学术性较强,如果有志研究的话是不错的选择
  •     比较适合做研究的人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