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苍凉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纸上苍凉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309066203
作者:李辉
页数:287页

作者简介

《纸上苍凉》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书籍目录

自序: 在历史追寻中行走
一九八〇
怎样认识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让春天永远留在你心中”——读曾卓同志的诗作
一九八二
巴金与法国民主主义
一九八六
瑞士凭吊
一九八七
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散记
一九八八
一段历史的终结
一九八九
破碎的将军梦——记沈从文和弟弟沈荃
一九九○
湘西原本多侠气——关于沈从文与丁玲
一九九一
乔治·奥维尔与中国
一九九三
墓地
摇荡的秋千——关于周扬的随想
一九九四
秋白茫茫——关于瞿秋白的随感
残缺的窗栏板——关于红卫兵运动的思考
一九九五
凝望雪峰——关于冯雪峰的随感
一九九七
走进福斯特的风景
一九九八
仍在流淌的河水——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一九九九
王元化:“五四”再认识——关于历史反思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二○○一
留在纸上的苍凉——整理“杜高档案”随感
二○○二
1900:紫禁城内外
二○○三
历史切勿割断讥讽大可不必——再谈巴金《随想录》
二○○五
1931:中国悲情
二○○六
1944—1945:在峭壁之上
二○○八
李锐:“不回顾焉能前瞻”
二○○九
直面现实,追寻历史——《中国新文学大系·纪实卷(1976—2000年)》序言
附录: 学术年表

编辑推荐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前言

  未曾想,转眼间自己居然也到了回顾三十年写作历程的年纪。  以往,追寻他人往事,考察文化演变,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半个世纪前,只是历史远景中的某一时间段落,与己无关,任由吾辈研究者解剖与归纳。然而,走进2009年,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编选此书时,忽然意识到,所谓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也成了自己拥有的某一个具体时间段,需要来回顾,来审视,由不得回避。  毕竟年过半百。天命虽难知,记忆却清晰。  三十年前,在大学期间以研究现代文学起步,大学毕业后却当了记者,且二十多年一直没有离开报纸这个平台;写作虽侧重于传记和随笔,但最大兴趣却又在搜集与整理史料,近十年则将更多精力集中于美国《时代》周刊与中国现代史关系的叙述;编辑副刊多年,却又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对策划图书出版乐此不疲,散文、传记、回忆录、书信、日记、档案等,体裁不一,参与编选与策划出版的图书,达二百余种,为此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似乎并不比写作少。主业到底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什么都不像,却是我喜欢的人文状态。不囿于某一称谓,就能多一些伸展空间,多一些选择对象,多一些更为自由更为轻松的心态。未来该如何走,或者说如何发展,对于我都无须考虑。珍爱兴趣,做想做的,一旦做,就尽量去做好,如此而已。  于是,忐忑不安中,我加盟到“三十年集”丛书之中,与各位真正有专业、有体系、有深度的学者相伴而行。虽忐忑,却高兴。在我看来,重要的或许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同龄人,专业不同,取向不同,却有回忆往事的同一时间段。相似与差异,正可以彼此参照与映衬,一个宽阔而复杂的人文背景,由此将得以呈现。

内容概要

李 辉 传记作家、记者。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和老人聊天》《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等。
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散文家”奖项。

章节摘录

  李文反复论证的一点,就是巴金早期思想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我们的意见则相反。从巴金的早期活动和著作来看,他的世界观是复杂的,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等思想起着作用,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无政府主义。  巴金对他的信仰是直言不讳的。“五四”时期,巴金怀着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仇恨,迫切向西方寻找思想武器。在那个时候,无论无政府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对他来说意义都是一样的。他读过陈望遭译的《共产党宣言》,还给当时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陈独秀写过信,要求给他指出生活道路①,但没有得到回信。后来他又向无政府主义团体写信索书,并从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等人的小册子里发现了一个“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②。就这样,他信仰了这个学说,并自称是“安那其主义者”。  生活中的必然性往往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巴金最初接受无政府主义,似乎是盲目选择生活道路的结果。但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事实:无政府主义的某些思想迎合了像巴金这样出身封建家庭,憎恨黑暗,朦胧地渴望光明的少年的胃口。我们从他早期著作中可以看到,无政府主义攻击现存制度的狂热情绪,它描绘的“各尽所能,尽取所需”的理想图景,以及它追求极端的个性解放,都对巴金产生了  巴金早期的生活道路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在成为作家以前,就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安那其学说,仅就他在1937年以前翻译的单行本出版著作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余种中有十七种是与安那其有关的。当然,这些翻译以及巴金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反抗现存社会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巴金是用无政府主义作为他反封建的武器的。  巴金早期主导思想是无政府主义,还表现在他不仅仅接受了这个学说的反封建因素,而且接受了它的整个思想,包括一部分消极、反动的因素。这就使巴金早期在异常猛烈地攻击封建军阀的同时,对马列主义和苏俄苏维埃政权缺乏理解和认识。过去林彪、“四人帮”曾利用这一点对作家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迫害,使人至今记忆犹新。但在彻底清算极“左”路线的今天,是否应该连这些事实都否认掉,作出相反的评价呢?我们觉得,历史的问题,只能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它说明了旧时代青年寻找真理的艰巨和曲折,也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为什么巴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和没有同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发生关系。可是李文却回避了这一点,作者甚至断言:“在某些问题上,巴金不但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相悖,而且与马列主义相近。”对此,作者提出两点论据:(1)巴金没有同“一切无政府主义者”那样把“农村公社理想化”;(2)巴金主张“反抗”和“革命运动”。

图书封面


 纸上苍凉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何谓真正的阅读,治学。 2016-4/5 广州图书馆
  •     好书
  •     不错,随便看看,看一遍即可。
  •     李辉的书第一次看,写的很好,很喜欢
  •     李辉老师从复旦毕业之后没有留在学院体制里,应该是件很幸运的事。他以记者的身份,做了大量高校教师所难以用心完成的史料搜集、整理及老人访谈工作,很多今天能被研究者征引的书(特别是涉及建国后三十年历史的)背后都离不开李辉老师的策划和实践。而且他的历史观相当理智,基本没有人文知识分子意识里常见的那些臭毛病,如果诸位是真诚地想正自己的三观,那么李辉老师的论述会很有帮助。同时,作为一名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的写作者,李辉老师也从来不忘自己的文学老本行,尽可能尝试着在述说史事之余保持文笔的腴润,这同样是难能可贵的。
  •     李辉是我喜欢和佩服的那种复旦人
  •     作者是研究现代文学的,特别是对现代文人有研究。这本书收录了其1980-2009年间的文章,有点类似自选集,是按年编辑的。值得一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