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成败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莫扎特的成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63363032
作者:(德)诺贝特·埃利亚斯,米歇尔·史洛德
页数:169页

作者简介

当社会学家碰到音乐家,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当犹太裔的社会学家倾听日耳曼音乐家的音乐,会是什么光景? 且来看看这本社会学大师写音乐大师的奇书:长寿却饱受流离之苦的埃利亚斯,用社会学来研究短寿却享尽身后盛名的莫扎特。 本书阐明了天才发生的内因和外因,是音乐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的重要作品。
这是一部音乐社会学的名作,是一本社会学大师写音乐大师的奇书,本书洞察莫扎特介乎天才与小丑间的悲欣人生的同时,也深入了社会学大师埃利亚斯广阔的思想世界。

书籍目录

导读:埃利亚斯和他的莫扎特
第一部分 对莫扎特的社会学考察
第一章 他放弃指望,让自己倒下
第二章 宫廷社会里的市民阶级音乐家
第三章 迈向“自由艺术家”之路的莫扎特
第四章 工匠艺术和艺术家艺术
第五章 人群中的艺术家
第六章 一位天才的发展过程
第七章 莫扎特的青年时代——在两个社会世界之间摆荡
第二部分 是凡人,也是天才艺术家
第八章 莫扎特的叛逆——从萨尔茨堡到维也纳
第九章 彻底的解放——莫扎特的婚姻大事
第三部分 附录
附录一:计划书——莫扎特的生活戏剧(关键字形式的大纲)
附录二:两则笔记
德文原书编者跋
中德译名对照

内容概要

诺贝特·埃利亚斯(Norhen Elias)犹太裔社会学家,1897年出生于德国布里斯劳(即现在波兰的弗劳茨瓦夫),199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去世。他是贯穿古典社会学与当代社会学的关键人物,一生致力于“人的科学”的研究,式图整俞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以“形态社会学”来整合微观什会学与宏观社会学,“心理发生”层次与“社会发生层次”的问题。这位百科全书型的大师,一生著作颇丰,除本书外,主要著作还有《文明的进程》(上下册)、《宫廷社会》、《个体的社会》、《圈内人与圈外人》、《德国人研究》、《什么是社会学?》与《知训社会学论文集》(上下册)等,此外还留有众多手稿。2005年,19册的全集由Suhrkamp出版社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音乐社会学的名作,洞察莫扎特介乎天才与小丑间的悲欣人生,深入社会学大师埃利亚斯广阔的思想世界。

图书封面


 莫扎特的成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刊载于12月11日《音乐周报》大名鼎鼎的埃利亚斯(Nobert Elias,1897-1990)在社会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皇皇巨著《文明的进程》几乎是每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乃至学生必读的书籍。可是,埃利亚斯写起音乐也来丝毫不含糊,这本《莫扎特的成败》小册子就是一本有趣的”跨界八卦书“。笔者从头至尾把这本并不深奥的《莫扎特的成败》浏览了一遍,注意到了作者埃利亚斯想着意突出四个重点,即莫扎特与外界的四种关系:与父亲、与女性、与雇主(也就是宫廷或大主教),最后就是与维也纳当时的各种社会阶层。在作者看来,莫扎特的成功正是取决于这四个要素的变化,莫扎特悲惨的英年早逝无疑也正是这四种关系到了另一种境地的和合显现。埃利亚斯作为有着一套系统理论的专业学者,一直强调社会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社会行动”(Soziales Handeln),因为每一个人的存活早已不再能单靠本能,而是有着无可避免的社会性——大家相互依赖,互相协助,方才得以生存发展。这本讨论莫扎特的小书,其实也没有脱离埃利亚斯一贯的套路:没有庸才,哪来天才?没有听众,哪来音乐家?换句话说,当听众不再认可、或者说再也听不懂莫扎特时,正是莫扎特悲剧的开始。的确必须承认埃利亚斯理论的精到之处,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莫扎特一类的天才若真要存活下去,必须有稳固的社会关系作支撑,否则再高的禀赋都是没有用武之地的。他这种从一个特定人物身上出发,试图去把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糅合到一起的做法(在埃利亚斯看来,这是“形态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和德国音乐学家西尔伯曼或者著名学者阿多诺的做法其实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不过笔者感觉,每每当埃利亚斯把一个人物放到庞杂细密的社会关系网上分析时,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个“物”看待,而并非一个血肉充实的“人”,这一点弗洛伊德或者荣格似乎走在了他的前面。行文至此处,我特意去翻了翻张扬波在香港中文大学双月刊《二十一世紀》 上的同主题书评《音樂天才的成與敗:一個社會學視角》,这篇书评这样归纳埃利亚斯《莫扎特的成败》的主要精神 :莫扎特没有耐心等到从“工匠艺术”跳跃到“艺术家艺术”的转变,就唐突地与大主教决裂,去寻求社会大众趣味的认可了(其中当然有老莫扎特的因素),多少有点脱离实际,这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不幸境遇。有人自然会提出异议: 一个百年一遇的绝世天才,若一辈子唯唯诺诺地蜷缩在权贵门下,或许也不符合正常的心理学规律吧!对于这一点疑问,笔者最近恰好在翻译一位17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宫廷的御用作曲家、指挥家J.H.施梅尔策的生平资料,却发现这位施梅尔策虽可能不如莫扎特那般惊世、却也才华横溢的小提琴天才恰恰与皇室关系搞得水乳交融,其乐大焉。看来天才并非一定生不逢时,而莫扎特的遭遇更多的是由性格及其特有的世界观、艺术观决定的吧。因此,我觉得埃利亚斯这本《莫扎特的成败》最根本、也最精彩的笔墨,似乎并不是从社会学的宏观角度,而应该是书的后半部分从莫扎特纠结、叛逆的心理状态入手的阐释,说明他为什么会特立独行,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分别在他内心留下了多少潜在的”炸药包“等等 ,可是由于篇幅所限,这个与其音乐风格大相径庭的、“叛逆小正太”的形象对读者而言多少有点模糊和距离感。但反过来讲,若以此为准绳,我们岂不又回到了多如牛毛的莫扎特传记中去了吗?在我看来,这倒正好暗示了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纠结处境—— 戴政经、历史学的帽子偏大,穿音乐学、心理学分析的鞋子又觉得小,一不小心就难上难下、巨细不调。埃利亚斯大师尚且如此,音乐社会学(即是所谓的sociology of music))的不易学、不好搞,从这本小书里就能猜知一二了。
  •     埃利亚斯在这本书里有了很多个对子,正如他喜用表达一样,我按出现顺序摘一些出来:市民/贵族文学、哲学/音乐历史故事/理论模型主统统治集团/外围分子宫廷/私人公司下属/天才幼年/长大成人行为标准/音乐能力对抗社会/对抗父亲维生/??一般结构/特殊结构公式说法/复杂过程德意/英法巴赫/莫扎特固定职员/自由艺术家文学自由市场/音乐自由市场莫扎特/往后艺术家自己城市/其他城市贝多芬/莫扎特个人/世代负面反应/正面感觉外地成功/维也纳本地挫折孩提时期/往后生命维生/自由创作委托者/匿名市场艺术家/听众工匠艺术/艺术家艺术社会/制度特定人士/匿名市场宏观过程/微观过程变动过程/中间阶段先后顺序特定秩序/形色变动、无结构序列艺术的结构/艺术的价值 集体宰制/自我强制一小撮人/一代代艺术家的莫/凡夫俗子的莫普通人/天才文明人的人/动物性动物性驱力/升华升华能力/压抑能力升华式转换/与生俱来的本身固有法则/自我执着灵感/记忆材料相关性/社会相关性孩童时代/学徒生涯子的爱之需求/父的生命意义期待卢梭/莫扎特广大世界/家乡现实孤独/音乐想象世界音乐升华能力/戏谑人的能力工作失败/口头发泄年轻人/长辈宫廷女性/同阶层女性对抗大主教的叛逆/对父亲的忤逆作曲家演奏家/下属仆人父亲角色/孩子气倚赖父亲/摆脱父亲宰制力/自主性钢琴教学/委托创作权力转移/权力平衡的状态
  •     1993年10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劳舍尔(F.H.Rauscher)和肖(G.L.Shaw)于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音乐和空间任务能力》一文,介绍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这种现象就是后来被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这一成果经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这个结果可以解读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要比不听的孩子智商高。劳舍尔的研究由此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场流行心理热潮。在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以及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最典型的是美国佐治亚州政府,1998年6月,当时的州长为该州每一名新生儿免费发放古典音乐CD和磁带; 佛罗里达州则要求公立日托幼儿园播放古典音乐。一时间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时尚。“莫扎特效应”并非只是在美国流行,它及时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伊利诺斯大学专攻癫痫症的神经科专家约翰"休斯认为莫扎特的效果最好。休斯曾给病人播放过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他惊讶地发现,在36名病人中有29名的症状得到了减轻。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乐做过试验,但他发现只有莫扎特对他的病人具有持续、明显的效果。休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莫扎特音乐重复的频率。休斯说:“他的音乐比较简单,总是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是以我们大脑喜欢的模式重复。”研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到30秒会重复一次,这与脑电波的时间长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时间相一致。他认为这是莫扎特音乐神奇效果的奥秘所在。   美国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丹尼尔"阿门所著《大脑处方》一书中提到,一项研究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治疗儿童多动症有帮助。听莫扎特音乐的那组儿童的“西他”脑电波(多动症患者的这种脑电波往往过多)明显减少,同时变得更为专注,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社交技巧也有较大改善。生活在伦敦的杰姬"欣德利非常相信莫扎特的音乐,她认为自己6岁的儿子劳伦斯从中获益良多。欣德利说,劳伦斯从小就发育迟缓,并有多动症和语言障碍:当别人和他说话时,劳伦斯要一声不吭地想上半小时才会作出回答。用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欣德利说:“他现在很喜欢说话,对别人的问题也能立即作出回答。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一位芝加哥神经外科医生也做过研究,发现莫扎特的某些乐章能够减轻某些癫痫病患者的发病程度并减缓发病频率。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还发现,某些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听莫扎特的音乐10分钟后,在智力测试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法国著名演员杰拉德"德帕迪约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帮助他克服了童年时的口吃。“莫扎特效应”提出者法国医生阿尔弗雷德"托马蒂斯说:“杰拉尔"德帕迪约(法国著名演员,人称“大鼻子情圣”)来到我诊所的时候才17岁。当时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巨大的潜质。他张开了嘴,却发不出声音来,这在医学上叫‘神经传导阻滞’。通过我们的治疗,使他突然获得了创造力和艺术想像力。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惊人的记忆力,今天他可以同时接拍好几部片子”。托马蒂斯的门生、将“莫扎特效应”注册商标的美国人唐"坎贝尔成立了治疗中心,“这家医院的各个部门都选用莫扎特的音乐,来治疗的病人主要是产科病房那些候产的孕妇、还有一些门诊病人和由父母陪同一起来的小孩子。莫扎特音乐将一天的时间编织在一起。”      莫扎特音乐的巨大力量         有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对种植葡萄也有神奇效果。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名葡萄园主卡罗"卡格纳兹在过去5年里都给自己的葡萄播放莫扎特的音乐。年轻时,卡格纳兹还曾背着手风琴在葡萄成熟季节里给葡萄演奏莫扎特,他说:“昼夜不停地播放莫扎特音乐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葡萄成熟得更快,而且还能驱走寄生虫和鸟类。” 最近,美、日两国三家实验室先后声称,莫扎特的音乐的确对老鼠发生了某种作用。莫扎特的奏鸣曲能提升大鼠和小鼠走迷宫的表现,还有研究指出,听过曲子之后老鼠的生化指标发生了变化。    对“莫扎特效应”的一些争论仍存在。但是,现在莫扎特曲子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胎教音乐。莫扎特的音乐在开发大脑、抚慰心灵和进行音乐疗法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这位“乐圣”的作品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音乐,有研究发现莫扎特的作品在所有古典音乐中最容易被原始部落的居民接受。莫扎特传世的经典音乐,让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名字流芳百世。1984年美国影片《莫扎特传》荣获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杰出影片大奖。莫扎特对音乐史、乃至全人类的深远影响,触及胎教、儿童早期教育、心理学、犯罪学、美学、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建筑、绘画、时尚、出版、旅游、农业、商业开发等多个层面,对社会诸多层面带来了"莫扎特效应"。莫扎特音乐会牵引人的灵魂,去它最想去的地方。   莫扎特的作品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音乐,因为他们发现莫扎特的作品在所有古典音乐中最容易被原始部落的居民接受。在本世纪,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数十位古今音乐名家的作品的录音,放给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们欣赏。结果发现,在最受欢迎的乐曲中,大多为莫扎特的作品。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类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无怪乎后来的很多乐评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实在是很有意境,恰当得很。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埃利亚斯是个老学究,其实没有说出什么事情来。
  •     读懂的地方充满洞见
  •     从宫廷手艺人到自由职业者。天才莫扎特的成长、选择与困境,是一个兼及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独特个案
  •     ……埃利亚斯的一个研究的残篇,篇章里可以基本看出一个思路,但是从书附录的大纲来看,还是有很多埃利亚斯想探讨的问题没来得及写完。研究框架基本已经呈现出来了,思想本身也很有意思,如果能写完的话大概可以成为一本经典。
  •     中间部分的论述略显冗长和拖沓……
  •     这种才是有趣的研究嘛
  •     冲着埃利亚斯去的,可怜的小莫,被老埃的方法论的关系主义解剖地体无完肤。但是,出版社同志,我们可不可以在封面上把人名给印对了?不是林瑞是林端好么,吐槽无力啊!
  •     天空是鸿鹄唯一的方向........
  •     2007年1月28日开始在图书馆翻的
  •     天才时代之前的天才 看到后记才知道老人家没写完
  •     结构混乱的一本书 有一些精彩的表述 工匠艺术 艺术家艺术 灵感的去私人化。当传记看吧
  •     文章为编者对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资料的编辑及节选,在某些章节和观点上有明显拖沓繁冗之嫌,但并不影响全文从社会学角度呈现出来的莫扎特的悲喜人生并给予旁人启示
  •     恩,社会学的视角与众不同
  •     作为社会人的莫扎特。。无关乎音乐。。。
  •     我读不懂,也没读懂。
  •     不多见的大师所写的音乐社会学考察
  •     近期对社会学特别感兴趣,刚好论文做文学社会学,此书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模板,认真阅读之~
  •     翻得还行,埃利亚斯果然大师
  •     老埃确实有点罗嗦。。。
  •     莫扎特只是埃利亚斯为他的型构社会学所找的一个可以引起注意力的典型。 2013.1.26读毕。
  •     形态社会学,综合多学科知识,从不同层次的关系中交错阐述作者眼中莫扎特成败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原因。
  •     社会学大家视野下的莫扎特论,读来极有启发,颇能补音乐史家眼光不及之处。
  •     莫扎特人生悲剧的社会学原因或解释
  •     我总是觉得有些翻译有问题。。。
  •     李康老师在社会学理论课上曾推荐此书,说译笔甚佳,买来就一口气读完了。埃利亚斯反驳了“两个莫扎特”,认为作为人的莫扎特所做的生活选择,即与萨尔茨堡的主教决裂,而留在维也纳创作音乐,或许正是成就作为艺术家的莫扎特之伟业的重要原因之所在。因为这样,他才不必受权贵驱使,才能拥有自我实现的机会。不仅仅是艺术社会学的佳作,也是很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一本书。
  •     一個天才的職場失敗探究…社會學和心理學,沒什麼大意思,只看附錄就可以了
  •       1993年10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劳舍尔(F.H.Rauscher)和肖(G.L.Shaw)于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音乐和空间任务能力》一文,介绍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大学生在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明显的提高。“与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时相比,听了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这种现象就是后来被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
        这一成果经过《纽约时报》的报道,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这个结果可以解读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要比不听的孩子智商高。劳舍尔的研究由此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场流行心理热潮。在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以及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最典型的是美国佐治亚州政府,1998年6月,当时的州长为该州每一名新生儿免费发放古典音乐CD和磁带; 佛罗里达州则要求公立日托幼儿园播放古典音乐。一时间让孩子听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时尚。“莫扎特效应”并非只是在美国流行,它及时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伊利诺斯大学专攻癫痫症的神经科专家约翰"休斯认为莫扎特的效果最好。休斯曾给病人播放过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他惊讶地发现,在36名病人中有29名的症状得到了减轻。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乐做过试验,但他发现只有莫扎特对他的病人具有持续、明显的效果。休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莫扎特音乐重复的频率。休斯说:“他的音乐比较简单,总是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而且是以我们大脑喜欢的模式重复。”研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到30秒会重复一次,这与脑电波的时间长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时间相一致。他认为这是莫扎特音乐神奇效果的奥秘所在。
        美国著名临床神经科学家丹尼尔"阿门所著《大脑处方》一书中提到,一项研究发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治疗儿童多动症有帮助。听莫扎特音乐的那组儿童的“西他”脑电波(多动症患者的这种脑电波往往过多)明显减少,同时变得更为专注,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社交技巧也有较大改善。生活在伦敦的杰姬"欣德利非常相信莫扎特的音乐,她认为自己6岁的儿子劳伦斯从中获益良多。欣德利说,劳伦斯从小就发育迟缓,并有多动症和语言障碍:当别人和他说话时,劳伦斯要一声不吭地想上半小时才会作出回答。用莫扎特的音乐进行了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欣德利说:“他现在很喜欢说话,对别人的问题也能立即作出回答。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一位芝加哥神经外科医生也做过研究,发现莫扎特的某些乐章能够减轻某些癫痫病患者的发病程度并减缓发病频率。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者还发现,某些老年痴呆症患者在听莫扎特的音乐10分钟后,在智力测试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法国著名演员杰拉德"德帕迪约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帮助他克服了童年时的口吃。“莫扎特效应”提出者法国医生阿尔弗雷德"托马蒂斯说:“杰拉尔"德帕迪约(法国著名演员,人称“大鼻子情圣”)来到我诊所的时候才17岁。当时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巨大的潜质。他张开了嘴,却发不出声音来,这在医学上叫‘神经传导阻滞’。通过我们的治疗,使他突然获得了创造力和艺术想像力。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惊人的记忆力,今天他可以同时接拍好几部片子”。托马蒂斯的门生、将“莫扎特效应”注册商标的美国人唐"坎贝尔成立了治疗中心,“这家医院的各个部门都选用莫扎特的音乐,来治疗的病人主要是产科病房那些候产的孕妇、还有一些门诊病人和由父母陪同一起来的小孩子。莫扎特音乐将一天的时间编织在一起。”
        
        莫扎特音乐的巨大力量   
        
        有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对种植葡萄也有神奇效果。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名葡萄园主卡罗"卡格纳兹在过去5年里都给自己的葡萄播放莫扎特的音乐。年轻时,卡格纳兹还曾背着手风琴在葡萄成熟季节里给葡萄演奏莫扎特,他说:“昼夜不停地播放莫扎特音乐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葡萄成熟得更快,而且还能驱走寄生虫和鸟类。” 最近,美、日两国三家实验室先后声称,莫扎特的音乐的确对老鼠发生了某种作用。莫扎特的奏鸣曲能提升大鼠和小鼠走迷宫的表现,还有研究指出,听过曲子之后老鼠的生化指标发生了变化。    对“莫扎特效应”的一些争论仍存在。但是,现在莫扎特曲子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胎教音乐。莫扎特的音乐在开发大脑、抚慰心灵和进行音乐疗法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这位“乐圣”的作品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音乐,有研究发现莫扎特的作品在所有古典音乐中最容易被原始部落的居民接受。莫扎特传世的经典音乐,让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名字流芳百世。1984年美国影片《莫扎特传》荣获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杰出影片大奖。莫扎特对音乐史、乃至全人类的深远影响,触及胎教、儿童早期教育、心理学、犯罪学、美学、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建筑、绘画、时尚、出版、旅游、农业、商业开发等多个层面,对社会诸多层面带来了"莫扎特效应"。莫扎特音乐会牵引人的灵魂,去它最想去的地方。
        莫扎特的作品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音乐,因为他们发现莫扎特的作品在所有古典音乐中最容易被原始部落的居民接受。在本世纪,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数十位古今音乐名家的作品的录音,放给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们欣赏。结果发现,在最受欢迎的乐曲中,大多为莫扎特的作品。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类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无怪乎后来的很多乐评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实在是很有意境,恰当得很。
  •     观点很好,翻译一般,但是可以接受。有些长句子未翻译好,让阅读者费解。
  •     作者去世后一年即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出版的艺术社会学佳作。将形态社会学、关系论、心理生成与社会生成、宫廷社会向现代国家过渡、圈内人与圈外人、知识社会学等思想凝聚于现代艺术市场形成机制分析,特别是此过程中艺术家个体面临的冲突。作者自我投射,译者专业用心,导论佳
  •     天才的社会学家遇上天才的音乐家
  •     用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天才,有见地,有趣味。中间暗含了埃利亚斯的理论观点,比如关于宫廷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关于宫廷艺术家与自由艺术家的对立,关于历史变迁与动态网络的方法论。林端在最前面的导读也写得不错。但是编辑不够仔细,封皮把人名打错,书中译名也没有统一。
  •     毫无疑问,和《文明的进程》一脉相承。值得多看几遍。
  •     一人见历史
  •     依附宫廷的工匠艺术到市民社会的艺术家艺术,就会想到<艺术的法则>场域比阶级的更精致分析。艺术的心理发生与材料的固有法则和社会接受标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