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308078436
作者:李佳
页数:203页

作者简介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内容简介:近年来我国学界对中、西方高等教育史,以及对大学通识课程的专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佳的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了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这项工作她做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三年多里,她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就相关学术问题和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三、研究范畴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大学通识教育思想及课程的渊源与主要流派    一、中国通识教育思想与通识课程的渊源    二、德国教育中关于通识教育思想的渊源    三、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四、对近代中国通识教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 通识教育的萌发(1862—1911)    一、通才教育的提出    二、“中体西用”的通识教育雏形:唐文治与交通大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发端  第三节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1912—1928)    一、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养成硕学闳材    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导入:郭秉文与东南大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黄金期(1929—1949)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大学一解》的产生    二、西方通识教育中国化的努力:竺可桢与浙江大学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黄金期第二章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第一节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第二节 蔡元培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四育新人    二、通识教育的实施基础:学术分离与文理融通    三、通识教育的理念保障:学术自由与兼容并包    四、通识教育的制度保障:重视师资与教授治校  第三节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北大中文系为个案    一、学分制和选科制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制度    二、共同必修科目和共同选修科目的不断调整与充实    三、若干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三章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第一节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清华大学    一、历史沿革的背景    二、大学理念所体现的通识教育精神  第二节 潘光旦与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    一、潘光旦的通识教育思想    二、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  第三节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四个阶段的发展    二、对通识教育的质疑以及师生们的坚守  第四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外语教学    一、通识教育的移植性与重视外语的必然性    二、通识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外语课程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公共外语课程    四、外语系的通识教育第四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第一节 南开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一、严修、张伯苓与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私立大学    二、南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第二节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蒋梦麟:对北大通识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二、潘光旦与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南开、北大、清华三校的比较及对西南联大的影响  第三节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背景    二、西南联大教师的整体特点    三、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前言

  李佳于2005年考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师从于我,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学外语出身的她而言,跨入中国教育史的研究领域,并且选择这一论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作为一名高校在职教师,她能在不脱产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充分表明了她的好学和努力。她的这一研究成果视角新颖,史料较为翔实,分析也较为深入,在当时的学位论文匿名外审和答辩中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较高的评价。今天,李佳的博士学位论文即将出版,作为她的导师,我很为她感到高兴。  尽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只有短短的百年历史,但是起点并不低。学贯中西、具有强烈爱国激情和深厚人文底蕴的知识分子群体建设了蓬勃生机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完成传统文化中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衔接。因此,他们都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文理课程的平衡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原因,文化教育上向苏联学习,实行“一边倒”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以专才教育为主导。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界开始改革过分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学科综合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重视文理渗透、重视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改革,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大学通识教育的重新重视。但是,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的现有水平还很低,从课程目标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亟需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学界对中、西方高等教育史,以及对大学通识课程的专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佳的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了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这项工作她做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三年多里,她搜集和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就相关学术问题和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她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方面,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分析,了解它所处时代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水平,以及国民受教育的情况,加深对学校课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近代社会,以及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领域有新的拓展和深化。  另一方面,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导入的大背景之下,结合近现代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界在通识课程领域相应的选择、调适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上述两条线索冲突、交织和融合过程进行深入的考察,尤其是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所作的个案分析,较为深刻、细致地描述了中国大学通识课程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为当前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今天,大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也将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史、大学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中西融合、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当然,研究无止境,希望李佳能以此为基础,继续努力,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产出更多的优秀成果。  是为序!  周谷平  2010年4月于杭州

图书封面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