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301031971
作者: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页数:523页

作者简介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创造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本书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史会的心血之作,它在收集大量原始资料文献和历史图片的基础上,集中紧凑地呈现了这所战时流亡名校的漂泊历程。关心西南联大校史以及中国大学史的人士不可不读。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编 概述一、三校沿革二、长沙临时大学三、西迁入滇四、校本部与蒙自分校五、组织机构六、教务制度、训导工作和体育七、校舍八、迁校之议与叙永分校九、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联大十、三次从军热潮十一、复员北返及其间重大政治事件十二、校训、校歌和校庆十三、西南联大与云南第二编 院系史一、文学院二、理学院三、法商学院四、工学院五、师范学院六、先修班第三编 爱国民主运动和课余生活一、抗战初期生气蓬勃的联大二、皖南事变以后的联大校园三、爱国民主运动新的一页四、“一二·一”运动及其前前后后第四编 大事记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1946年附录附录一 本科毕业生统计表附录二 学生名录附录三 西南联大师生中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录后记修订版编后记

图书封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不希望你们去做官”□/徐强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南迁,联合办学,先是在湖南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一学期后,迁往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系统而又逼真地再现了西南联大在那段烽火岁月里艰难办学、弦歌不辍的画面。全书既有简明扼要的校史,也有具体详尽的院系史,既有粗线条的勾勒,也有细腻的细节描写,展卷披阅,感人至深。出于对一个人的景仰,当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翻看的就是法商学院政治学系的相关记述。这个人,名叫张奚若,时任西南联大政治学系主任。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经济系则被目为“发财系”,但是在西南联大,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而不是“政治”系。虽仅一字之差,却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追求。他认为,政治学系不是官员生产线,它的目标是为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学研究人才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不是培养政府官员,因此,学生需要的是钻研精神,而不是钻营手段。在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学系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一个学者来。你在此读四年书,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知识和读书方法,毕业后你可以独立继续钻研。”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毕业后希望你们能继续研究政治学。为了生活自然要找工作,那么可以教教书。最不希望你们去做官。”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的科学,必然涉及国家及其活动,涉及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必然要与现实政治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政治实践的政治学,很容易沦为“乌托邦”的说明书。政治学系出身的人从事政治工作,在政府部门担任行政职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官位”上坐着一个内行的人,一般来说,情况没有坐着一个外行的人甚至文盲那么糟糕。——这些道理,张奚若无疑是明白的,然则,他为什么说政治学系的目标不是培养政府官员,而且不赞成学生去做官呢?我想,个中原因,大约如次:首先,大学不是衙门,政治学系也不是官场。大学是汲取知识、研究学问的殿堂,是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圣地。一个人,在大学里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又在精神上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将来无论在社会上做什么,起码不会跌到“人”的底线之下,做人,是有良心的人,做官,也是有良心的官。其次,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吏治败坏,贪污成风,官场已经变成大染缸,伸手不见五指,张奚若希望他的学生能够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不主张他们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在这方面,他本人堪称典范。抗战初期,他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参政会只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装饰品,名存实亡,于是拒绝参加,还把政府汇给他到重庆开会的路费如数退还,并在电报上说:“无政可参,路费退回。”当时教育部规定,大学里系主任以上的领导,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再次,也许在张奚若的心目中,做官只是一时之事,做学问则是一辈子的事。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时局的变化往往出人意表,但不管哪朝哪代,都需要有人潜下心来做学问,传承文化,光大学术,以免薪尽火熄,后继无人。抗战一旦胜利,必定是百废待兴,国家从来都不会缺乏做官的人,但缺不缺做学问的人,就很难说了。——大概正是基于上述种种考虑,张奚若一直坚持他的办学理念,矢志不移。西南联大政治学系的毕业生,大部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者在新闻、出版单位任职,我想,这和张奚若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当然,在西南联大,张奚若并不是鹤立鸡群的人。那时的西南联大,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教授、讲师,大多是学有专长、个性强烈的重量级人物,比如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陈寅恪、王力、叶公超、吴宓、钱钟书、卞之琳、雷海宗、钱穆、吴晗、张荫麟、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陈省身、吴大猷、萧公权、罗隆基、钱端升、陈岱孙、潘光旦、费孝通、顾毓琇……群星璀璨,光彩夺目。西南联大实行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坚持学术独立、思想民主的办学原则,正如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所说:“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党义”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事实上,西南联大的学生从来没有上过这门课,但成绩单上一律及格。此外,教育部的不少“硬性规定”,西南联大也没有遵照执行,而是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正是这种思想独立、自由民主的学风,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杰出人才。195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部的委员,有118人出身于西南联大,而哲学社会科学部的54名委员中,西南联大教授占了11人,实乃一时之盛。如果说,西南联大是一池水,像张奚若这样的人,则是一尾鱼。水,是鲜活的水,鱼,是自由的鱼,无拘无束,欢畅遨游。我想,这种境界,是那些竭泽而渔者们永远无法体会的。他们的辞典里,除了“功利”两个字,一无所有。正因如此,那一所学校——西南联大,那一个人——张奚若,那一瓢冷水——“最不希望你们去做官”,在这个日趋功利化的年代,时常令我心弦撩动,回眸神往……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大学的奇迹。院系史部分的各院系课程设置很有趣,后面附有大事年表和联大师生名单。
  •     恨不生民国,恨不入联大~
  •     看完真是觉得生不逢时啊,联大才是真正的大学啊~~我会去找曾经长沙临大的痕迹,会去昆明寻觅联大!!!
  •     無數八卦的索引。
  •     北大编辑的联大校史,算是官方校史,一些史料比较难得,可惜作者文笔不佳,甚为可惜。
  •     翻了翻感兴趣的部分
  •     外文系部分由李赋宁先生执笔
  •     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的奇迹,世界教育史的奇迹。希望中国再现西南联大时期的辉煌!
  •     非常好,一些解说和引文可以反映当时人非凡的英气和干才
  •     乱撒狗血,卖萌可耻!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是民国时期久负盛名的大学。三校因国难而联合,缔造了西南联大的不朽传奇。
  •     不可复制
  •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书的内容丰富、资料权威。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随便翻了翻,condensed yet contaminated,superficial,and incomplete。结尾的大事记比较有指导价值
  •     感觉经费有限, 以致书中有些信息未能核实. 不过总体上还是完成了校史的工作. 主要读了前面的全校历史部分, 没有通读院系史和后面的大事记部分.
  •     纯史料。
  •     不经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