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38554571
作者:周令瑜
页数:320页

读后感悟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育儿方面的书籍,花了三天半时间。第一本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美国的三位育儿教授写的。这两本书我是连贯着一口气读完的,感觉还是这本书写的好,接地气,有原理,有方法,有案例分析,可操作性强,读完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我从来没读过育儿方面的书籍,也没有相关知识,在这方面我几乎是零基础,所以刚看本书的序就把我吸引住了,感觉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大门,那种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我边看书边做笔记,将书中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逐条摘录。看完前两章的时候,我赶紧买了实体书给我老婆看。两个人需要交流心得并统一思想,然后再具体落实。紧接着我又买了两本送给我的两位同事,他们家的孩子与我家的差不多大,而且家长的状况也跟我一样,从没接触过育儿理论,我想这本书也能给他们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我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目前两岁7个月大。从出生到十个月大的时候,一直是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照顾,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老大和爷爷奶奶回了江苏老家,在老家住了一年,当中除了春节把他们接过来住了一个月、宝宝过周、我妈生病动手术回去看望外,没有与老大相处。老二留在了外婆家,由于外婆家就在我们单位大院,所以老二由我们和外公外婆一起照顾。我们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外婆家吃饭,和老二玩一会儿,然后回家。考虑到要保证充足睡眠,不影响上班,所以老二不带回家,与外公外婆睡。去年三月份,老婆由于工作压力大和身体原因,辞去了工作,住在外婆家,边修养边带老二。等老婆身体稍好后,去年六月份,又回老家将老大和奶奶一起接了过来,考虑到照顾方便,尽量减少对大人的影响,白天两个小孩一起在外婆家,晚上老大和奶奶回家并跟奶奶睡,老二仍然留在外婆家。从上面可以看出来,除了老大与我们离开了快一年外,到目前基本上都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重要,老婆辞职在家带孩子并且把老大接回来不让两个孩子再分开是多么的有意义。以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老人带带挺好,自己还省事,殊不知6岁前正是她们性格成长的关键期,正如书中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打好基础是多么的重要。整本书看完,还有以下几点很深的体会:第一,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及机会。这一点,没看书前我也有这方面的意识,比如孩子爬石头只做保护不禁止等,但看完书后我这方面的体会更深了,而且感觉做的还不够,比如有些天然玩具像木板什么的,怕刺扎到她们,就禁止她们玩。现在我知道了,可以先自己检查一遍,排除安全隐患后再给她们玩。总之,给她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条件和环境,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让她们自由的玩才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让我联想到了国家的治理,其实治理国家也何尝不像养儿育女一样,国家少干预,少插手,多引导,正如古人说的,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天下安,这样国家才能良性发展、繁荣昌盛。第二,要帮助而不包办。两个孩子现在独立性很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不要大人帮忙,比如上车,她们要自己爬上去,不需要大人帮忙,如果我们把她们抱上车,她们很不高兴,而且自己爬下车,亲自再上一次车,不然就哭闹。从她们的表现中我也在感悟和分析,看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提炼和升华,感觉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充分信任孩子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孩子们上厕所现在是自己脱裤子,但穿仍然是大人帮忙,我们觉得冬天穿的衣服多,她们还不会自己穿,虽然她们也自己曾经尝试过,但是觉得穿的不好,就把穿裤子给包办了。这不,还在看书我就实践了,昨天两个孩子先后上厕所,上完后叫爸爸穿裤子,我把纸给她们,让她们自己擦屁股,然后自己穿裤子,她们就自己尝试,先把裤子一起提了上去,发现不舒服,又脱了下来,先穿小内裤,再提秋裤,最后提毛线裤,虽然没有大人做得好,但是最终成功了。她们高兴,现学现用并成功应用使我也很高兴,通过这个例子我的感触更深了,确实是我对她们的信任不够,低估了她们的能力。第三,要多赞美少批评。这一点以前也听别人说过,所以我们也一直在落实这项政策。对孩子们做任何事情也是多鼓励、多赞美、少批评。看完书后,领悟到赞美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要事后赞美,不能把夸孩子作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赞美要发自内心,要具体,要针对某件事或某个行为赞美,少赞美孩子天生就有的东西,比如相貌、聪明等等。这些方面是我以后需要多注意的地方。第四,要少说教,不打骂。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曾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打过几次老大。也经常跟她们说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做。现在要深深的检讨自己无耐心、鲁莽的行为。书中说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说的越多孩子反而越反感,其实我们大人也何尝不是呢,有人天天对你唠唠叨叨,限制你的行为,你肯定也受不了。有时我们必须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想想她们的感受,可能一下子就释然了。“教育无痕”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少说教,忽略缺点,关注优点很重要。孩子喜欢吃手,不能说把手放下、不能吃,而是要了无痕迹的把他的手拿下来等等,这些做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打骂更是不可取的处理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伤害孩子,还伤害自己,以后是坚决杜绝了。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个天才,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我们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宗旨。当然书里还有很多理念比如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在他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等等,这些注意点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注意和落实。书中还有其它很多的注意事项,我准备跟老婆开个会,具体讨论一下,统一思想,然后逐项落实。孩子现在正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我一定要重视,育儿这项工作我以前的参与不够,今后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重身教、轻言传,不仅在她们身上花钱,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让我家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实践性强但理论逻辑混乱

刚看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身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刚上大学的我并没有过多地接触过学前教育领域,完全是经验、理论零基础。看完这本书后推崇至极,并推荐给了同班同学看,同学也认为书中所写的确好,但好在哪里呢?我们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如今大学毕业,重看此书,发现书中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书中没有或很少(没有认真再去考究了)涉及理论知识,就算有也是很浅很表面,让人感觉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然而,我发现书中所谈的“道理”或者做法都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如蒙特梭利的人格独立、尊重平等、规则与自由等教育理念、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等等。当然了,如果作者在尚未接触过这些教育大家的前提下能有这样的觉悟去做教育,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作者的章法分得太散,没有逻辑结构,像一名母亲的教育观察日记而不是一本教育类的指导书籍。此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接近生活,易于操作。里面的案例都是大多数家庭孩子会出现的情况,家长或者教师看了会很有亲切感和代入感。而且作者非常聪明,懂得利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去跟其他成人对比,并不时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这实际上就是拿民主的教育理念跟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个中做法的区别与效果一目了然,让很多处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成人看了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诚然,我对此书的价值还是认可的,毕竟中国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家长不在少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幼儿教师也很多,而如此通俗易懂又不废话连篇的实践类育儿书正适合此类家长和教师去看。看到豆瓣上有9分,过誉了吧。看过此书的家长或者老师,建议你们看一下几本书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窗边的小豆豆》《爱和自由》《孩子你慢慢来》

一读再读,读懂孩子的心

花了一周时间,一边思考一边反省读完了《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很感谢,作者分享这么好的知识给我们。就育儿知识来说,这真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就育儿理念来说,这真是一本值得每个父母阅读、思考的书。把一个孩子养大,不难,可真正懂得孩子的心,把孩子养好,却是真的需要父母下功夫。读了一遍,对我的思想来说仅仅开始启蒙,我会再读的,一读再读,读懂孩子的心。

我的幼教启蒙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带孩子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都是非常真实的案例。好的地方就在于,足够的真实,而且很多在作者孩子或者其他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非常普遍,这些问题我在我们亲戚家的孩子身上看到过,也在路上街边看到过无数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家长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有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妈妈递给孩子一件东西,孩子没接住,孩子就此打算不要了这东西,妈妈执意让孩子把东西捡起来,孩子执意不捡。开始妈妈还好言相劝,僵持了几次,妈妈就大吼了一句,逼迫孩子去捡。看了作者跟孩子交流的很多真实案例之后,我发现孩子看待问题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责怪孩子小气,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事物玩具等的时候,知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看待分享的。其实,也怪我们成人太自以为是了,一方面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人谈话的时候小孩少掺和;一方面又自以为是的让孩子按照我们成人的规则来行事。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跟社会接触的那么少,怎么懂得成人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呢?它明白与人分享的意义吗?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成人太过自以为是和傲慢,不愿意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视角。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体系不够系统,比较零散。如果能够按照一种合乎逻辑的体系,比如说时间的顺序,比如说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特征等来归纳总结相关的内容是不是看起来更舒服一些。不过对于还没有养育过孩子的我来说,这样苛求作者是不是有点过分,哈哈!但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警醒,也让我近几年一直都要保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将来如果我有了小孩,我要不要做全职妈妈?如果要做全职妈妈,那么对于我目前的状况来说,几年比较适宜?如何权衡工作和母亲两种职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果我要做全职妈妈,目前的工作应该怎样规划,这些都应该提上我的日程。总得来说,这本书算是我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启蒙吧!谢谢作者!

打开和孩子心灵的通道,顺畅养育孩子的家教之路

第一时间得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和亲子群里一些爸妈们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跟风书吧?实在是被那些书搞怕了,但是又觉得对朋友力荐的东西推诿扯皮会不好意思,因为她反复在强调书中的很多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值得养育孩子的爸爸妈妈们认真看一看,一定会有收获的。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翻看了这本书。 真的是毫不夸张,仅仅是看了第一章的一部分内容,就“马不停蹄”的推荐给我周围的朋友。事实上,在还没有看到书之前,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位朋友,原本打算让她先“试雷”的,她的孩子5岁左右,对比阅读,相信收获会不一样,评论更权威,呵呵,我承认我小私心了。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她以不可思议的理由回绝了我的推荐。毕竟当时我自己还没有开始正式的阅读,没什么更有说服力的说辞,当时也就不了了之。看过书后,真想对这位朋友说她究竟错过了什么。 如果说朋友的错过一定会影响自己孩子的成长,这样的结论当然太过夸张,毕竟在高科技的现代,便捷的网络让信息以无以伦比的速度得以传播,使更多的资源得以共享,令无数人从中受益,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与父母那个时代最大的不同,只要真心的爱孩子,肯学习,相信有很多途径——比如此无穷尽的网络世界——会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此外,也许你已经阅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多本关于养育孩子的图书,但是在面对教育孩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时候,个人认为“多多益善”不为过,毕竟没有哪一本书可以让我们完全复制,而让我们可以在育子路上畅通无阻。 因而,阅读新书《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真的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作者有着17年的在教育一线工作经历,根据自己与孩子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在0-6岁时候)的相处,得来的与孩子交往的经验和心得汇集编著本书,这是那些毫无育儿“第一战线”的实践经验、只是从这里那里拼凑抄袭的杂乱无章的所谓育子图书根本无法对比的。 这本书记录了超过240个家庭亲子生活案例,从生活细节着手,着重写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学习、怎么做家长、如何完善自我等八个大的方面,真切实用。个人也是在这些例子中看到自己曾经茫然无招的影子,而认可本书价值的。 当然了,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成长过程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相同的年龄阶段还是会出现或多或少相近似的养育问题,所以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讨论,可以让更多的爸爸妈妈就一些教育问题,产生某种契合,从而为我们孩子的教育提供我们最明智的、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参考!

我只给三星

先是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接着阅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最后,是冲着这么多的好评去看的这本书,但是读完之后,我觉得没有9.0这么高的分。我也是学教育的,所以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同,也觉得确实不错,但是读完后给我的感觉是:1、首先在阅读目录的时候,我觉得章节分的好乱,没有条理。同样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就要清楚的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2、作者不断地举例说周围的朋友的教育方式哪里不对,不应该这样做,甚至让我觉得,她女儿周周身边的这些玩伴,没有一个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案例!任何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但是有没有想过,即使是学历再高的家长(博士、硕士),只要没有接触过教育学,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和专业的(学过学前教育、或者是小学教育等)是有偏差的,但是反过来,那难道说,这些家长教出来的孩子都是不成功的?整本书,我觉得都是在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说教,丝毫没有一丁点的亲和力!当然,不管是什么书,“尽信书还不如不看书”,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观点不一样,有些东西可以借鉴他人的,但是有些方法不能照搬到自己家的孩子身上。还是那句话,方法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观念有问题的除外)

我是屈指可数的给三颗星的读者

满眼望去,给的都是五星而且这些读者都不是书托都是读过不少育儿书的前辈难道是我异类了我也只是实事求是地给出我的评价绝非故意拉此书的后腿想来这书也是上正面管教课程时老师的推荐想来这书也带给我不少的育儿启发但可能是因为之前有些育儿理论的积累可能是因为我关注的是个体儿童的成长而他关心到的是一群孩子的事例可能是因为不满书中对简单事例的复杂描述抑或……反正道不清说不明只想说,这本书也就那样,真没有大家口口相传的那么好“改造了我们家的老顽固”一节是准备拿给我妈看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有用,但也有缺点的一本育儿参考书

孩子1岁多的时候买的,当时读了觉得不错。现在孩子4岁半,重新读一遍,有了深一点的体会。首先,得说,挺佩服这位妈妈的,写出来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真辛苦,真不容易。我就写不出来。其次,这本书的基本教育理念,我是赞同的,就是父母、大人、老师不要去控制孩子,不要用自己的身体优势、语言优势、身份优势去压制孩子,不要将压制当成教育。作者的文笔也还好,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基本上文章的结构都是叙事加上自己的解说和评论。读起来比较简单、好看。关于如何对待零食、父母如何给孩子讲道理、东西的权属和分享,那几篇我都觉得不错,她的处理方式和经验很值得借鉴。她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可惜在书里并没有作为一个大观点去深入地、系统第、持续地阐述,也就是举了些生活中的故事作为例子。这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一点。这本书也有缺点。首先,书里的周周,也就是她的女儿,实在是太听话了。几乎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里,只要这位妈妈讲了什么道理,这个小女孩就能听进去,并且改变行为。看多了以后,觉得这个“教育效果”未免也太好、太理想了吧,和我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遭遇,实在有距离。我看之前也有评论说很烦这种“自己和自己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别人家的孩子和家长怎么怎么有问题”的套路。本书确实有点这样。然后,书里面有意无意提到周周什么年龄会做什么事情,比如2岁半能够和妈妈打半个小时电话,述说自己的生活,等等,以我的生活经验,觉得确实不太可能。整部书都似乎有点美化周周。而且,除了对孩子生病,这位妈妈在书里写出了自己的烦恼和纠结,在其他育儿问题上都表现得很自信,完全能够掌控局势,给孩子讲出有效的道理,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份从容、冷静和理智,也显得过分完美。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在2010年左右,从那时候到现在,各种更新更好的育儿观点也在涌现,所以还是有一点儿时代的局限性。总的来讲,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养育孩子的具体问题的具体做法,还是蛮有参考作用的。别盲目迷信就好。

用你希望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

这本书断断续续反复看了几遍了,感触挺多的,记下了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以及某些特别触动自己记忆的东西。第一章----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指导过多就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思考的能力。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让孩子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适合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值得借鉴的孩子社交规则—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才能拿,别人不愿意不可强求。当孩子遭遇“拒绝”和“孤立”时,成人要保持平常心。获得尊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当众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这个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上初中时,在爸爸的单位里,他的一大堆同事们聚餐,期间也有两三个和我同龄的孩子。当时,爸爸非要让我给一桌的其他长辈敬酒,我害羞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结果被指责“拉不出圈门儿”!孩子犯错后的处理方式:一是包容孩子的错误,二是想办法补救,无法补救的,应让孩子承受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自然结果;三是引导孩子想办法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孩子。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雅致孩子,强迫孩子听话。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力。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要求孩子言听计从。第二章----解放孩子的手脚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的做好某件事,才会获得自信心。尊重孩子所做的努力,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哪怕这个结果不太完美,甚至有些糟糕。成人无原则帮助小孩的三个负面影响:一是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有用;二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不独立,依赖成人,遇到困难就退缩。如果想让孩子幸福快乐,就让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他做自己!不要试图去操纵她、控制她、左右她。让她成为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不要随意去评价他。在孩子遭遇冲突时不要立刻介入,等等,再等等。第三章----关爱孩子的心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安全干是心里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儿童早期(尤其2岁以内)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减少对孩子的评价,尤其是主观评价。怎样夸奖孩子:一是不能把“夸奖”当初孩子前进的动力。夸奖孩子要在事后,事前需要的是鼓励。二是夸奖和赞美要发自内心,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要真实、客观、不夸大、不缩小。三是夸奖必须是具体的。用平实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四是少夸先天存在的东西,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第四章----拥有一个懂得教育的母亲应该把孩子当做平等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让孩子事事享有特权。自私就是从孩子第一次独占开始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不强迫分享。“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康德。人的健全人格在6岁以前的幼儿时期形成。如果孩子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引导,让孩子爱动物,爱世间万物。在童年时期,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爱’,有可能就失去了‘爱’这种能力。评价任何人或事带有主观偏见在教育孩子上面是个要命的弱点。懂得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分享的规则: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的权利,别人的物品要经过允许后才能拿,公共的物品先到先得。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看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一件到现在说起来都还挺忿忿不平的事情。当时大概十岁左右吧。妈妈带着我去外婆家玩儿,还有姨妈家的表弟也去了,比我小三岁。大人给我们两人一人买了一个人头雪糕,我才把好吃的拿到手刚把外壳拿掉还没开始吃,表弟的雪糕被他不小心拿掉到地上没法吃了,他就开始哭。我妈为了哄表弟就愣是让我把自己的给他,我不给就说我不懂谦让啊什么的,最后好像是从我手里硬拿过去给了弟弟。弟弟不哭了,我哭了。后来外婆家一干人来哄我,还说再去买一个给我什么的,我都不要,很伤心。我当时就觉得,是弟弟自己不小心拿掉了,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强迫我把自己的东西让给他。事后才来补救,早要哄他就再去买一个给他好了,社会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幼年形成的习惯会影响终生。遵守秩序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的品质。生活自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自己的事情由父母代劳会令孩子丧失起码的责任感,没有担当。过度的限制零食对孩子其实是一种压抑。对于零食,不能‘堵’,只能‘疏’,不纵容也不要过度限制,合理引导。正确做法是把吃零食的控制权交给孩子,建立简单的规则,让孩子自己保管零食,并且决定什么时候吃。不要把零食当“奖品”。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不要说教,也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更不要打骂,正确的做法是简明扼要的讲清楚不能这样做的理由,然后温和而坚决的拒绝。只要孩子的行为不破坏环境、不伤害自己、不妨碍他人都应该视为合理行为。第六章----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老师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主动交往是一种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一个自由的、平等的、没有大人介入的团体才是真实的社会,大人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和他人交往。孩子正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去干涉他。过早注重知识性和技巧性的东西,势必会以牺牲孩子的创造力作为代价!6岁以前的孩子主要任务是构建自我,发展独立个性,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是学习各项技能。孩子走向独立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稳固的安全感;二是孩子真正自由,这个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意志的自由。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就是坏的教育。真正的早教应该是“生活即教育”。早教应该以家庭为主。第七章----做一对不说教的父母威信一定不是靠威严来树立的,二是靠“信任”来树立的。只要答应了孩子,除非自己病的爬不起来,否则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兑现承诺。承认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孩子都会信以为真。让孩子顺从不是靠家长的威严来压服,应该是孩子内心深处认可家长的决定,愿意服从。没有人喜欢被否定,孩子也是如此。每一次对缺点的提醒都是一次强化,善于发现优点和进步的家长,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进步会越来越越大。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完善好自己。当成人的指令和孩子的内心成长需要相冲突时,孩子就会反抗。要给与孩子足够充分的自我决定权和选择权。行动胜过语言,只跟孩子强调简单的规则,然后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遇到孩子不讲理时,保持平静,接纳孩子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强调规则,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情绪平复,让孩子体验自身行为的自然结果。要孩子讲理,大人们就要做到给孩子自由、建立简单规则、言出必行、不乱发脾气。

用心去懂孩子的心

首先要深深地感谢在网上认识的“洪太阳好书地”这位同为妈妈的朋友,她也是爱书之人并且在育儿这个方向有较深的研究,她向我推荐并送给我这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收到之后一看,厚实的一本,有25万字。由于当时我的工作太忙于是放置了大半个月,终于在上个周末偷个闲空把书拿起来看。谁知一拿起来就不忍放下,一口气看完了。看后还是感悟颇多。这本书,郑重推荐给6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家长,还有准备要孩子或者正在怀孕的准爸爸妈妈。因为书中的超过240个家庭亲子生活案例,描写得非常细致,总会有和自家孩子相同或则类似的情况,如果家长想当然地进行了错误的处理,那么心灵受伤的毕竟是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往往总是标榜自己是最爱孩子的,愿意为了孩子而舍弃牺牲自己的很多很多。但是,极有可能,我们以爱的名义,却在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所爱的孩子。所以,家长要进行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如何科学的育儿;同时,家长也要成长,而且要先于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爱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懂孩子的心。《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作者既有17年的幼教工作经历,也是一名母亲,所以书中大部分的亲子案例是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也有工作生活中的其他孩子和家长的例子。由于她既有丰富的幼教理论,又有大量的亲子实际养育经历,因此书中写得家园互动的案例,很值得细细琢磨,特别是书中写到作者是如何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经历,非常有参考借鉴的作用。全书一共八章,从孩子的表现写到父母应该如何做,脉络非常清晰。孩子最大的幸运是什么?这本书的答案是:有一个懂教育的母亲。毕竟母亲在孩子0-6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最重要的养育者。但是,仅仅有母亲是不够的,整个家庭对孩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懂孩子的不能仅仅是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等等都要参与,家中要形成统一的养育原则。因此最后一章有一节的标题是:做智慧家长需要“悟”性,这个题目说得非常有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愿我们这些爱孩子的家长,早日悟“道”并修炼出懂孩子的心。

我们的思维和他们不同

这本书是我在淘宝网上卖的电子书,评价不错,里面举例了很多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有我们一直认为对的教育孩子的思维,其实我们并没有完全懂得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遇到孩子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原来我们的思维和他们不同的,看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大人总是把自己的意志愿望强加给我们的孩子。

读读尚可

作者主要是用案例来讲述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针对0-6岁孩子的教养问题。很多原则性的问题都是我很认同的,作者在案例中也确实融入了大量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过并没有从头到尾详细去读,主要原因是全书的结构比较散乱,没有系统化。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