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饮食文化 > 中国茶文化

出版社:农业大学
出版日期:2005-3
ISBN:9787810668606
作者:徐晓村
页数:247页

后记

本书的编写工作,最初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徐晓村、王伟两人在2002年承担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而开始的,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曾为编写此书发表了数篇论文,但全书的编写一直进展缓慢。后经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建议和联系,其他几位编者也参加了此书的编写。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此书终于编写完成。此书各位编者分工如下:四川农业大学单虹丽编写第一章;中国农业大学徐晓村编写第二章;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编写第三章;中国农业大学李焕征编写第四章;北京工业大学杨桂宏编写第五章;中国农业大学王伟、北京工业大学杨桂宏编写第六章;中国农业大学徐晓村撰写了第七章的文字部分,艺鸿茶道文化传播中心陈艺鸿负责第七章的茶艺设计和表演,中国农业大学侯玉峰负责第七章的摄影。全书由徐晓村统稿并撰写“前言”与“后记”,王伟最后通读全书,并做文字润色、史实审核、编写参考书目。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郑培爱女士和陈卫国先生的帮助与鼓励,特于此致谢。

作者简介

《中国茶文化》就是茶这种饮料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联系而形成的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能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正如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个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而形成的,但其决定性的因素则不外乎两点:一是茶这种饮料特殊的性质;一是中国人特殊的性格和特殊的思维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是使人清醒;从滋味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特点是微妙。正是茶的这两个最本质的特点构成了茶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从而形成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即将物的某一外在特性与人的精神、思想品质相对应,从而赋予这物以某种思想内涵。例如,蝙蝠本来是种丑陋的动物,但因“蝠”与“福”同音,蝙蝠就成为了幸福的象征;竹子有节,因与“气节”的“节”字同音,于是竹子被视为了气节的象征;荷花因长在污泥里,故被认为出污泥而不染,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茶也是由于中国人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而被赋予了思想内涵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茶类与名茶  第一节  茶类    一、茶类的形成与发展    二、茶叶种类    三、茶叶之名  第二节  名茶    一、名茶概述    二、历史名茶简介    三、现代名茶简介    四、各品种名茶简介第二章  中国茶文化史  第一节  饮茶的起源与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一、饮茶的起源    二、饮茶在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第二节  唐代茶文化    一、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    二、唐代文人与茶    三、唐代寺庙茶礼与宫廷茶事  第三节  宋辽金元的茶文化    一、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二、宋代文人茶道    三、辽金元代的茶文化  第四节  明清茶文化    一、明代饮茶方式的转变    二、明代茶文化的特征    三、清代茶文化第三章  茶事与茶书  第一节  关于《茶经》    一、《茶经》    二、《茶经》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关于《大观茶论》  第三节  关于《茶疏》  第四节  清饮    一、古代的清饮文化    二、清饮品饮方式  第五节  调饮茶    一、古代的调饮文化    二、民间的调饮    三、调饮在国外的传播和发展    四、当代的发展和演变    五、常见的少数民族调饮茶  第六节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一、日本茶道的思想基础    二、日本茶道的起源    三、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  文人与茶  第一节  总论    一、文人茶史小考    二、丰富多彩的中国茶诗    三、文人、僧人与茶文化  第二节  皎然与茶    一、诗僧茶圣的莫逆之交    二、淡泊名利的文人品格    三、诗助茶香格自高——皎然的意境说  第三节  白居易与茶  第四节  苏轼与茶  第五节  陆游与茶  第六节  周氏兄弟与茶  第七节  老舍的《茶馆》与茶第五章  茶馆文化  第一节  茶馆的历史与文化    一、唐代茶馆的出现    二、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    三、元明清时期的茶馆    四、近现代茶馆文化的演变  第二节  区域文化中的茶馆文化    一、四川茶馆文化    二、杭州茶馆文化    三、广东茶馆文化    四、北京茶馆文化第六章  中国茶具  第一节  古代茶具的起源    一、饮食器具的产生    二、专用茶具的确立  第二节  茶具的演变    一、唐代茶具制造及宫廷茶具    二、宋代茶具    三、元明茶具    四、清代茶具第七章  中国当代茶艺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茶文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树立项项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茶类与名茶第一节 茶类一、茶类的形成与发展自从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以来,经过数千年广大茶人的艰苦努力,已创造出成千上万的茶叶种类。茶类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随着茶叶加工方法与技术的演变同步进行的。茶叶加工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茶类也随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下面结合茶叶加工方法与技术的历史演变介绍茶类的形成与发展。(一)从晒干收藏到采茶制饼人们利用茶的最初方式是生嚼吞食,随后发展为生煮羹饮,即将茶鲜叶按类似现代人煮菜汤的方式煮熟食用。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鲜叶直接利用,从茶树上采下即用,不存在茶叶加工的问题。对鲜叶的直接利用要受到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周围要有茶树,要在茶树生长的季节,还要在不下雨的天气等。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加深,消费茶的人逐渐增多,自然条件的限制就要想办法克服,于是出现了将茶叶干燥后收藏的方法。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苦荼……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这里谈到采干,但采后是如何干法,未加说明,也许是晒干,也许是风干,也可能是借助火力烘干。不管怎样,晒干收藏比起直接利用鲜叶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可看作是茶叶加工的开端。这对人类利用茶叶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囟为有了茶叶加工,茶叶才便于贮藏和运输,才使茶叶的传播和普及有了条件,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类。

图书封面


 中国茶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谈论的是中国茶文化我更想说的是我们为什么应该读这本书咖啡也好,茶叶好,对大部分来说,不过是往身上贴金的一种标榜自己的手段。就像三四十年代甚至更之前的欧洲国家以喝茶来彰显一种上流休闲生活,或者现在的亚洲国家以爱好喝咖啡来标榜自己的概念潮流。其实说的有些意识形态上去了,没那么复杂。喝茶还是喝咖啡,无所谓的选择。那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中国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茶都,中国古人的那种儒雅几乎是伴随着孔孟教育与茶文化一起沉淀出来的。茶代表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也许你不爱喝茶。但当你真正喝过一杯好茶的时候,你会自己彻底推翻这种愚蠢的,对自己喜好不负责任的定论。一个人除了工作就是生活。怎么生活是你自己的事情。但如果想生活得惬意一些,随性一些,自然闲适一些,那么你的生活其实就像一杯茶了。淡却非无味,需要静静品味,才能品出茶叶下那蕴藏的一份清香。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拒绝一个喜欢喝茶的朋友为朋友。于人如是,于我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博物
  •     茶有十德
  •     很好看,轻松悠闲又不失严谨,写古代文必备
  •     介绍了很多茶的品种 ,记不住啊
  •     这本书不仅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了交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文化的精神,能让人在忙碌中享有片刻的安宁,得到心灵的沉寂。
  •     关于茶,书的内容总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怎么写,仍爱的是乌龙茶.
  •     文人写的书,侃侃而谈,有文化功底,但对茶本身的解说不够,特别是图片太少
  •     
  •     理少情多。
  •     因为选了茶文化而买的,一本记载了一些难以忘怀的回忆的书。。
  •     还没看内容。仅从外观上看,纸张太薄,像是盗版,书显得很旧,小郁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