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莫辨逛欧洲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东西莫辨逛欧洲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32751914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曾于七十年代初期背着行囊横越欧洲, 二十年多之后,这位因《万物简史》和《“小不列颠”札记》而声名鹊起的畅销书作家,决定再一次经历他在青春岁月中所走过的旅途——于是他背起行囊,带上旧地图和旅行指南以及一份被二十多年的成人经验磨得像刀般锋利的尖刻机智,从奥斯陆出发到达欧陆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再一路经过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最后抵达雄踞亚欧大陆的伊斯坦布尔。这段旅程成就了本书《东西莫辨逛欧洲》,也成为了比尔•布莱森的扛鼎之作。
书中,布莱森以他坦白得几近残酷、而且幽默绝顶的旅行者之眼,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欧陆世界。尽管他的文字风趣横生甚至有些粗俗,甚至丝毫不掩饰行程中的尴尬和低落——他眼里的欧洲一点儿也不完美,瑞典小镇的冬天冷清得要命;意大利极其吝啬出钱维护博物馆;奥地利人民完全忘了二战的血债;瑞士小城昂贵而没意思;南斯拉夫穷得揭不开锅;土耳其太脏太乱……可是他笔下的旅程却又如此令人神往,对布莱森而言,旅行的乐趣远远不止在每处名胜上打钩签到,而是在于陌生的城市、陌生人、陌生的语言所带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穿插文中记述的另外一段旅程,是他年轻时跟一个性格独特的朋友行历欧洲的纪录,时隔二十多年,虽然他字里行间偶尔也会缅怀旧事,但更多时候仍有孩子气的固执,让人发觉平凡事物和激动人心的东西之间,所差的只是好奇的眼光而已。
本书配有多幅精美照片。

书籍目录

总序 “俏胡子”比尔·布莱森 陆谷孙 作
第一章 去北方
第二章 哈默菲斯特
第三章 奥斯陆
第四章 巴黎
第五章 布鲁塞尔
第六章 比利时
第七章 亚琛和科隆
第八章 阿姆斯特丹
第九章 汉堡
第十章 哥本哈根
第十一章 哥德堡
第十二章 斯德哥尔摩
第十三章 罗马
第十四章 那不勒斯、索伦托、卡普里岛
第十五章 佛罗伦萨
第十六章 米兰和科莫
第十七章 瑞士
第十八章 列支敦士登
第十九章 奥地利
第二十章 南斯拉夫
第二十一章 索非亚
第二十二章 伊斯坦布尔

编辑推荐

《东西莫辨逛欧洲》:全世界最知名、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学作家《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扛鼎之作陆谷孙教授鼎力推荐并作总序

前言

  “俏胡子”比尔·布莱森  1  本文介绍的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是当今英语世界非常多产且又“最能逗乐”的游记作家之一,锋头之健不亚于当年的“披头士乐队(据从互联网上查得之Powells。com对布莱森的访问记。访员Dave Weich称,在书店曾见排名前二十五位的畅销书,其中布氏一人的作品即占五种。“锋头健过‘披头士’”则是访谈录的文题)。“俏胡子”这个呼借自台湾皇冠丛书的系列书目:“俏胡子,逛世界”——虽说从作者照片看,毛茸茸的红胡子配上黑眉乌嘴,用一个“俏”字形容,不免有些过誉了。  我的亲家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小城,小城除了一所名气不小的达特默思大学以外乏善可陈。恰好,布莱森于1996年携妻孥返回美国定居时也选中了这座安静的小城。今夏我赴美国省亲,原想由鄙戚介绍,与布莱森会上一面一睹“俏”容,再求个合影或签名什么的,谁知道闲不住的“俏胡子”又出门高蹈云游去也!  最初引起我注意到比尔·布莱森的是他的两本英语和美语的通俗史话,书题分别是《母语》(The Mother Tongue,1990年)和《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1994年)。两本书虽说也附有详尽的注释和索引,像是学术作,却绝无经院派高头讲章吓人的架势,而是轶事趣闻迭出,基本上属于清通晓畅又洞见深中的社会语言学一类读物,读着读着保你非笑出声来不可。我一向主张学外文得激发兴趣,一味苦苦“咬子弹”(bite the bullet)不行,所以曾从两书中选出若干章节作为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当然,过多的插科打诨有时不免影响叙事的准确性。例如,布莱森在《美国制造》中断言,作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劝人吞饮水以免屁臭。后有专家查实,说是关于香水和放屁的关系,富兰克林一生中只提到过一次,那是在致布鲁塞尔科学院的一封信里,富氏以打趣的口吻向科学家们挑战,看看谁有本领肠道排气时飘出香水味来。  据记载,在这两部书之前,布莱森还编过一本叫作《烦难字解》(A Dictionary of Troublesome Words,年代不详)的词典。此书我未见过,无由置评,但据识者称,作者善解难词足见精于藻鉴,可说是为日后事新闻工作和游记写作做好了充分的文字准备。  接着要谈的自然就是布莱森的游记作品了。比尔·布莱森于1951年出生在美国艾奥瓦州二十一岁那年跳上冰岛航空公司的飞机抵达卢森堡,复从挪威的汉默菲斯特出发,背负行囊,步行至伊斯坦布尔,历时四月有余。1973年,布莱森首次踏上英国土地,两年后娶妻成,生儿育女,并于1977年在伦敦定居,开始为《泰晤士报》和《独立报》工作。布莱森初写旅行札记,原不无补贴家用的实利考虑,不曾想作品发表之后,好评如潮,出版商的稿约踵趾相接,这样,布莱森便渐渐成了由撰稿的专业作家,又举家离开闹市,迁往约克郡乡间。1995年,布莱森和他的英国妻子辛西娅决定他们的四个子女换一种文化环境,兼之盖洛普民意测验恰在此时发表调查结果,声称有三百七十万之多的美国人都认定自己曾遭外星人劫持,面对如此混沌民智,布莱森说“祖国需要我”,于是在对英国作了一次告别旅行后他便带着家人迁回美国。到得此时,写游记已不再是一味的实利考虑,而是身心双双向往的至上自怡,按他自己的说法,“旅途发出海妖之歌般的蛊惑”,诱他一次又一次上路,这有了1998年阿巴拉契山间小道的跋涉,返回英国历时五十四天的远足,以及1999年的澳洲之旅。  2  尽管布莱森不把自己看作旅行家和游记作家(“真正旅行家都要冒险,睡硬地,我却总是住旅馆”),他的如下一些作品通常都出现在书店的游记柜上:《失落的大陆》(The Lost Continent,1990年)、《无处归属》(Neither Here Nor There,1993年)、《小岛札记》(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1996年)、《大札记》(Notes from a Big Country,1998年)、《林中远足》(A Walk in the Woods,1998年)和《烈日暴晒的地方》(In a Sunburned Country,2000年)。按布莱森本人的说法,上述第一部作品《失落的大陆》虽以“美国小城之旅”(Travels in Small Town America)为副题,重点在“失落”一词,本质是怀旧和追逐,怀童年巡游之旧,寻觅理想中的美国小城,但在涉足三十八个州以后,理想终归乌有。《无处归属》,依我个人之见,是迄今为止布莱森最精彩的作品,写作的缘起似乎仍在忆旧,即重现二十年前从挪威伊斯坦布尔的欧洲之旅:傲慢的巴黎人;横冲直撞的意大利司机;以铲除英国特色树篱为荣的推土机;挪威催人昏睡的电视;瑞城乡遍地高耸的高压电线塔……《小岛札记》是对英国告别旅行的产物,写得很有感情,布莱森自称这次旅行“就像跑完全程的运动员为向观众致敬而加跑的一圈”;“虽有百分之八十五或百分之六十五的英国人想不出英国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自豪,我仍愿为英国鼓吹。”《大国札记》是在英国报纸上连载时以及最后结出版时所采用的书题,同书稍后在美国出版时改题为《故国陌路》(I‘m a Stranger Here Myself)。布莱森在本书中详尽描述了迁回美国的头十八个月中,他和自己的英籍家人所经受的文化震撼,诸如“百分之九十三的离家外出之行,不管距离远近,也不论目的何在,美国人都要开车!”《林中远足》为布莱森赢得的文名可能胜于他的任何其他作品,因为这一回旅人要动真格了,须知阿巴拉契山间小路全长二千二百英里,乃是世上有人工标志的最长山路,走完全程约需五个月!百分之九十的人半途而废;分之二十的人走完一周便败下阵来,布莱森和旅伴走了整整一个夏天,走完八百七十英里的距离(相当于从纽约走到芝加哥),总算了却一桩心愿。关于这个愿,作家本人是这样说的:  头脑里有个微弱的声音在说:“听上去真带劲!咱们干吧!”我又想出好几个理由。多年懒散之后,长途步行可使我保持健康;这还是个发人思考的好方法,使我得以重新领略故国的广袤和美丽……当那些身穿迷彩裤、头戴猎人帽的男子汉们在四A小餐馆围坐在一起,谈论野外完成的非凡业绩时,我将不再自惭形秽。我要带上一点傲气,眯起双眼,眺望远方的地平线,并拖长着声调,像个男子汉般地哼哼说:“是啊,我在林子里拉过屎呢。”  《烈日暴晒的地方》的写作时机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有关,因为出版商催得紧,据说不少有趣的素材都被割爱不用了。尽管如此,读者仍可看到历史上因为偷了十二根黄瓜而被放逐到澳洲蛮荒来的英国罪犯的故事;比之库克船长晚到几小时的法国船队;蹈海的总理以及澳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游泳池!等等等等。  不管是在蕞尔小岛,或是莽莽林原,或是熙攘闹市,布莱森总能在寻常的景物或人事中发现不寻常而值得一写(有时是大书特书)的东西,并挖掘笑料,生发出独特的观感。阿对差强人意的现实,他能领略有缺陷的美。他宁可用冷嘲的口吻对读者详述所见所闻;除了极个别的动情的例外,决不赞同在旅行纪实文字作浪漫主义的美化,兼发矜夸高论。应当说,这既是布莱森写作的特色,在不同程度上,也是现当代旅行纪实文学的共性。“文革”期间某位意大导演在中国这片异域以上述手法拍了一部纪实电影,结果被江青大批特批,其实如果了解上述手法普遍性的话,那批判多半是对着影子打拳了(shadow boxing)。  3  要说布莱森有什么突出于共性之外的特点,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方面,首先是他强烈的环保意识,无怪乎有评家把他的作品统称为eco-literature(生态文学)。布莱森不但在阿巴拉契山道上对美国国家林服务局听任林木大片被伐提出严厉抨击,又对美罔的汽车拜物教作辛辣讽刺,更在回到英国约克郡作短访期间发表公开演说,坚决反对丑陋的高压电线塔污染约克郡谷地之美。  在写作风格方面,布莱森的特点表现在英式和美式幽默时常集于一身。不少评家,包括布莱森本人,屡次提到英国文化布氏影响之深,说他学会了“板着面孔说笑话,冷嘲和说话留有余地”。作为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这种特首先被人注意到也在情理之中。据有的访员介绍,布莱森说话轻声轻气,不疾不徐,态度温文尔雅,颇有英儒之风。但笔者从他的作品中看出,此人的美国本性根深蒂固,仍会不时流露。布莱森把英国式的冷嘲称为“睿智幽默”(cerebral humor),其特点是曲折的讥诮,促狭的戏谑,引得你会心微笑。的确,如读者细品以下几段引文,可以看出布氏老于此道;但是与此同时,那种直接、明快、夸张、不怕粗俗的美国式搞笑幽默是常与英式“睿智幽默”肩并现的:  意大利人开车因为太忙而从不顾及车前路况。他们忙着摁喇叭,忙着做各种夸张的手势,忙着阻挡别人超车,忙着做爱,忙着回头教训后座的孩子,还忙着大啖比板球球拍还大的夹肉面包。而且常常是同时做着这几桩事情。结果,待他们首次注意到你时,你已倒在他们车后的路上,出现汽车的后视镜里。  我给尿憋急了,又想赶到酒吧去,可是这位足有一百十二岁的旅馆杂役是个尽职分子,非把客房里的东西一一向你介绍,还要你跟着看他演示莲蓬水龙和电视的操作法。“多谢了,没有你我肯定连壁橱也找不到,”我说着塞了一千里拉的小费在他袋里,多少用上一点暴力把他推出门去。我不喜欢粗暴待人,但这会儿我觉着憋得好像胡佛大坝快决堤了。  (上述两段摘译自《无处归属》)  我大汗淋淋上了船,心中有些发悚。我不好水,连在脚踏船上都会闹头晕。而今置身在这叫作“摇啊摇”(定是“往前摇,翻个身”的缩写)的船上,把性命托付给了这么一家轮船公司,情况自然更糟了。这家公司的纪录远非完美,时常忘记关上船头的门,航行途中这样做相当于跨进浴缸时忘记脱鞋。  (译自《小岛札记》)  她不停地唠叨,唯有在疏通一下耳咽管时才稍歇一下。所谓疏通,就是频频捏住自己的鼻子,然后喷发出一串带爆破声的鼻息,叫人惊跳,而且足以吓得狗儿跳下沙发,逃到邻室的桌子底下去。  (译自《林中远足》)  本人睡觉既非肃默无声,模样更不雅观。多数人打瞌睡时样子似乎表示他们需要一条毯子,而我的样子似乎更需要医生的关照。我睡觉时像是注射过了一种强效的实验用肌松弛剂:两腿大张,像在诱惑别人来做什么坏事情。我的头不时前倾,就像不住点头的玩具鸭,把满嘴约四分之一黏乎乎的流涎倾泻在膝上,然后一个后仰,开始重新充注口水,并发出一种马桶水箱灌水渐满的声音。  (译自《烈日暴晒的地方》)  采访布莱森的人时常问起他受其他游记文学作家影响的程度,布莱森多作规避,说什么“游记文就像是游人从某一景点往家里发回的明信片内容的总和,自然是因人而异的”。但同时他又承认,自已非常喜爱保罗·希罗克斯(Paul Theroux)的写景文字。希氏参加过“平队”,阅历远比布莱森丰富,对亚非两大洲的了解,远非布莱森可及万一,除游记类文字,还写小说。唯有在“迷恋新鲜空气”(希罗克斯作品书题Fresh Air Fiend之拟译)方面,两人才颇相似。布莱森在2000年10月编了一部《最佳美国游记作品》的集子,或许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他欣赏的是威尔·弗戈森(Will Ferguson)还是戴维·西达律斯(David Sedaris)?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出版界近年来很善于捕捉域外书讯,然后随俗急进。赶译快儿童读物哈利·波特系列就是一例。在游记文字方面,笔者看到彼得·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等早已译出,唯有比尔·布莱森犹是一片空白。出版界哪位有识之士愿来填补这一空白呢?  本文最后借用“传媒上的书”(Books in the Media)一位评家的话作结:Come back soon,Bill !我借用这话有三层意思:一、快把布莱森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二、愿布莱森早日到亚非拉来旅行(伊斯坦布尔可不是亚洲!);三、愿下次再访汉诺威时不再缘悭一面!  谷孙  2000年11月

内容概要

比尔•布莱森,世界知名的非虚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曾任职于伦敦《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母语》等等,横跨多种领域,皆为非学院派的幽默之作。他的作品诙谐嘲谑的风格堪称一绝、整体上举重若轻,能让普通读者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不失为雅俗共赏的典范,深受读者喜爱,也获得很高的评价,每部作品均高踞美、英、加畅销排行榜前茅。
比尔•布莱森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的旅游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成为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是因为他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他真切地捕捉到了一个旅人的内心感受。自然地理、生活情趣、社会时态,布莱森信手拈来无不奇趣,使普通读者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机敏和幽默。作为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他的作品又兼具了开朗风趣、绝不怕粗俗的美式调侃和冷峻犀利、一针见血的英式嘲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想要迷醉在这片充满无尽魔力的大陆里,在这里你登上一辆火车,…个钟头以后,你就能遇到操着不同语言,吃着不同食物,有着不同的生活作息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是如此不同却又是如此相似。  ——比尔·布莱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期待着“温度计”里会充满甜蜜的回忆,但我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那里有着全巴黎最凶残的厕所看门人,一个看上去像俄罗斯摔跤选手那样的女人(我是说像一个俄罗斯男子摔跤选手),她坐在地下室的一张桌子旁,跟前有一个放满硬币的粉红色碟子,伸长了脖子盯着你瞧,以防你把小便滴在瓷砖上或是顺手牵羊拿走几个厕所除臭球。当你发觉有双眼睛正盯着时,你嘘嘘得真是好艰难,但是你又害怕自己随时会因为肾脏负荷超时而发生功能故障,从此雄风不振。你也不能用得拉诺①来清洗自己的整套系统设备。于是,我就拉上拉链,身体很不放松地回到餐桌旁,等到晚上回到宾馆才释放出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的壮观洪流。今天故地重游,我很高兴地发现那个看厕所的人已经不见了,那里根本就没有看厕所的人了。但是我也和往常一样,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个厕所除臭球。有件事情我过了两三天才注意到,巴黎人可比二十年前有礼貌多了啊。当然,他们还是不会冲上前来、和你拥抱、感激你为他们在二战中打了胜仗,但他们确实是变得更有耐心、更招人喜欢了。计程车司机仍旧直拉直拽的,但其他所有人——营业员、服务员、警察们——都看起来算是友好的了。我甚至都看到一个服务员微笑了一回。有人开了门之后竟会为我停顿一下,而不是让门“啪”地打在我脸上。他们礼貌得都叫我心神不定了。然而,在我逗留巴黎的最后一晚上,我去了塞纳河附近散步。在那里狭窄的人行道上,有一家子人从我身边经过,两个大人和两个十几岁的孩子,衣着光鲜,他们的大步行走既没有打乱,他们的窃窃私语也没有暂停,他们就是把我撞到沟里去了。我本该和他们抱抱的呀!在巴黎,他们还是不懂得排队。这茬儿我本来都快忘了,直到我动身那天的早晨。那天我在灰暗的雨丝中艰难跋涉到里昂火车站,要在那里叫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到北站,这样我好去布鲁塞尔。因为天下着雨,没什么计程车,于是我只能站着等。过了五分钟,那里都只有我一个人在等,但渐渐地,又来了一些人,站在了我的身后。等到终于来了一辆计程车,径直停在了我的面前,我惊讶地发现那十七八个成年男子、成年女子竟然相信他们天经地义地该抢在我前面。一个穿着羊绒大衣的中年男人,看上去明显很有钱、很有教养,还把手搭在我身上。我哀嚎声声,宣告着我的所有权:“嗳,不要!嗳,不要啊!”并且仗着我的大块头挡住了车门。我一边跳进去,一边防备着那推推搡搡的男人把领带夹在车门里,还要告诉计程车快把我送到北站去,叫那司机把我带出这个地狱。那司机看着我就像看着一坨屎一样,块头又大,形状又怪,他厌恶地叹了一声终于把车启动了。我很高兴地发现有些事情就是永远不变的。

图书封面


 东西莫辨逛欧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读起来很吃力.看到书的封底才想起来,啊,多年前在verycd下过他的有声书当时觉得还蛮有意思的。paris那段很没有意思,跟这本比起来a year in the merde将法国的生活描绘的栩栩如生,法国人的小慵懒和慢条斯理……
  •     看了评论和前言,本来对这书的期望很高。但如果你去过欧洲,还请你远离这本书。作者写作的背景是九十年代的欧洲,即便如此退让,作者写的东西依旧一无是处,完全像是劝解别人别出门了,或者给那些从未出过远门的人的一些安慰。反正下次看见这位作者的东西,我一定绕道。
  •     朋友从上海去到昆明工作,问他能否习惯,他说,相比上海,昆明是太小了,不过,他很有意思地补上一句:上海其实也很小。问其故。说:在上海,他熟悉和活动的区域来来去去就那几处。除此之外,于我们都是陌生的边界。谁说不是呢?朱天文早借《世纪末的华丽》这篇小说指出,我们自命为大都市人,其实我们有我们的局限和边界,当我们心血来潮在某个夜晚,去到与你的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的陌生地带时,便不禁如她小说中的女主角米亚的那样,感到恐怖: “她买了票随便登上一列火车,随便去哪里。出总站,铁道两边街容之丑旧令她骇然,她从未经过这个角度来看台北市。越往南走,陌生直如异国,树景皆非她惯见。票是台中,下车。逛到黄昏跳上一部公路车,满厢乘客钻进来她一名外星人。车往一个叫大平乡的方向,越走天越晴,飘来奇香,好荒凉的异国。她跑下车过马路找到站牌,等回程车,已等不及要回去那个声色犬马的家城。离城独处,她会失根而萎。当她在国光号里一觉醒来望见雪亮花房般大窗景的新光百货,连着塞满骑楼底下的服饰摊,转出中山北路,樟树槭树荫隙里各种明度灯色的商店,上桥,空中大霓虹墙,米亚如鱼得水又活回来了。”说的当然是城市生活的脆弱性,其实也表明我们已经丧失了一种对于外面的世界的关注、好奇和冒险并为此感到兴奋的一种能力,换言之,我们已经失去了哥伦布时期那种以去发现世界未知的领地而兴奋的那种热情和动力。可曾想过,我们心甘情愿地萎缩于一个城市、甚或一个城市的一个角落,已经失去了其中一种人生的最大的乐趣:与未知为伴的探险乐趣。幸亏这个世界仍然还有一些不舍此种乐趣的人,比尔·布莱森就是这样一位勇敢的旅行者,在《东西莫辨逛欧洲》一书中,他开宗明义地写道:“还有什么比对周围的一切浑然无知更能激起我们孩提时拥有的那种美妙的感觉呢?突然间,你就像是只有五岁,什么都看不见,对周围的环境只有着最基本、最肤浅的感觉,就连横穿孔马路时你也受着生命威胁。你的整个存在变成了一系列的未知与猜测,充满了惊奇与想象。”异地旅行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这种Unknown Pleasure,就是它带出了旅行途中的千百种惊奇与想象。《东西莫辨逛欧洲》就是这种Unknown Pleasure哲学的集大全,大个子比尔·布莱森离开他在英国温暖舒适的家,背着旅行包,北上天寒地冻的丹麦挪威瑞典,东去前共产国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南往意大利土耳其,在气候、语言、饮食、文化风习完全不同的地方,经受着种种身体上的痛苦折磨以及交流交通不畅的心灵,真正是自讨苦吃。然而比尔·布莱森喜欢的是,正是这种浸淫满布于欧洲的不确定感,还有那种你永远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感觉。他千里迢迢地来到极北之国挪威的最北端的一个小镇,在百无聊赖地渡过十六天后,终于见到了他心目中蔚为壮观的极光。就为了这持续只有几分钟长的美丽,他觉得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小镇苦捱半个月时间也是值得的。比尔·布莱森的欧洲之旅充满了曲折,经常是巨大的失望之后,又让他找到无穷的乐趣,这种苦乐参半的旅程,竟然是他乐此不疲的原因。巴黎杂乱无章的交通让他跳脚,像蓬皮杜那样显摆的建筑物让他不快,但莎士比亚书店让他佩服,奥塞博物馆让他快快乐乐地度过了两个钟头。布鲁塞尔旅馆的老式电梯让他惊魂不定,但广场上幽暗舒适的咖啡厅以及广场后面窄巷里的餐厅及悠闲的人们却让他愉快地消磨了不少时光,这个城市遍布的博物馆也让他留连忘返。初到哥本哈根竟然找不到居住的旅馆让他火冒三丈,最好只好订了一家贵得吓人的大旅馆,然而,看着夕阳西下的街头景色,看着橱窗,看着教堂、美丽的广场和码头边美丽如画的静谧景色,又突然觉得人生很美好。书中满是这种一惊一乍、心情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般的旅行体会,布莱森毫不掩饰这种旅行途中自己的种种感受,这正是一个真正的旅人的本色。然而,奇怪的是,他越来越享受这种有喜有忧的旅程,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旅行,不正像是人生,充满了苦乐参半的体验吗?发展到最后,他甚至能够苦中作乐,在不快的事情中看出快乐。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对罗马的观感上,他清楚罗马又脏又挤,交通就跟便秘一样不畅,垃圾遍地,但他竟然认为,这正是罗马的乐趣之一。因为,罗马让他想起了纽约——它们有着相同的噪音、灰尘、滔滔不绝的喧哗声、尖锐刺耳的喇叭声,同样站在一连光吃饭不做事的警察,同样是连做夸张手势并说话,以及同样不受控制、横冲直撞的干劲。罗马还更糟,已经混乱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地步。但是,他认为,意大利人在惊人的随便之下,在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的情况下,经济仍然异常繁荣。意大利人忙着把他们用不完的精力倾注进一些日常生活的点滴——比如孩子啦、美食啦,还常喜欢在咖啡馆里吵吵小架,但他认为,这无可厚非,生活就该如此嘛!勇敢地面对旅行中的未知、不定、苦楚和无常,并且甘之如饴,视之为人生的必然态度,而且,比尔·布莱森了不起的是,他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幽默细胞,任何让他火冒三丈的不痛快之事,到了他笔下,往往化成无穷无尽的幽默素材,让人读后笑得直不起腰。这个了不起的旅人以他的体验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个心理承受力强的人,能够克服造成心灵不安的越界的震慑,你就能慢慢体会到越界探险、冒险的大乐趣,于是更多的城市的更多的美丽景象,于你眼前连绵闪烁,纷至沓来,让你应接不暇。 读比尔·布莱森的游记,使人再次领略体会了久违的与未知打交道、和不定为邻并泰然自若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曾经是我们的人类祖先不断克服险恶的环境的利器。拥有这样的利器,能让我们更加如鱼得水地体验、领略到世界的美丽与多姿。否则,我们就只能象朱天文小说中的萎靡现代人,一辈子只能死守城市一隅的生活,不好吗?当然很好。可是,一生一世这样的好不也太闷煞人么?离轨、冒险的乐趣不去尝一尝,那也算是人生么?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七十年代就敢口袋里不装钱,只是在英吉利海峡这边看到了英国的国土,就毅然决然跳上轮船去英国旅游,这才是驴友的鼻祖
  •     outdated
  •     笑死。。大爷这种调侃风格非常英式,不说英语的售票员,外文电视节目,杀人的法国马路还是毫不刺激的烧电话本。这印象比千篇一律的风景如画,热情温暖深刻多。
  •     的确,这本书出版时间很长了,旅游神马的,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不过你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卖旅游随笔看,会被我鄙视的
    这本我最喜欢的原因是笔调比较辛辣,算是整个系列中最搞笑的一本
    虽然作者是美国人,但是我觉得这个更偏向英式幽默
    虽然我笑点比较奇怪,但是还是笑个半死
    并且不是那种咯吱你非得叫你笑不可的风格,看的时候,很自然的就笑出来了
    PS有人说翻译很烂,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哈
  •     风趣幽默有内容的游记,作者走过的地方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开,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都那么生动,而他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活灵活现,很精彩的游记,喜欢旅行和游记的朋友不要错过。
  •     看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喝水吃零食啊!
  •     真实。
  •     一直没在书店找到,终于买到了。
  •     轻松幽默又易读的旅行小说,一边吐槽一边欣赏各处风光,非常好玩~看完就对普通的软文型游记嗤之以鼻了。。。
  •     读到第六章比利时有点读不下去,译笔油嘴滑舌,莫名其妙带了上海腔。翻了书评发现原来是复旦才子朱大学士的翻译作品,还用了怪怪的笔名林俦榛。难为陆老神仙还给写了序。
  •     至少这本书让我想去一些之前没有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比如汉堡和哥本哈根,又让我急切地想去一些心仪已久的地方,比如诸如索伦托、科莫一样的意大利小城,也让我坚定了不去某些国家的信念,比如。。。游记里面的上乘品,国内的游记,看一句话都让人能吐出来。。
  •     直白以及偶尔很粗俗 很欢乐的一本书 不过也有一点的局限性
  •     这本比他其他的书要有趣啊。1992年出版的,里面居然还有提到川普……
  •     好书,早就想读了。
  •     布莱森的书都好看
  •     Euro Trip……美国人黑欧洲总是黑得如此直接粗暴又犀利,难得撒点情怀,还没来得及跟着进入状况,他笔锋一转又更加粗暴直接犀利地开黑了……
  •     这个作者真是不嘴贱不能活……但写的非常有趣生动。
    闲暇时候读读,开怀一笑之余也可以想象一下。毕竟这个世界这么大,很多地方我们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到。
  •     很轻松的笔调,幽默的吐槽,让你觉得就是一个胖纸在你旁边吐槽他旅行时遭遇的一些生活中不易被人注意到的各类小事大件。很重要的一点,作者的文字让你觉得很真实。不像其他的旅行随笔,一切的场景都披上了令人憧憬的花环。而布莱森则是直白到残酷地写他的所感所想——也不怕得罪人。痛快的文字,看得非常痛快。
  •     读完也只是对各国有个初浅印象罢了,感觉比尔描写的总是跳上车跳下车抽烟喝咖啡性还有这儿脏那儿脏之类的,以及每去一个国家总是逛博物馆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当然文笔还是幽默的,这是他作品的一贯风格。
  •     非常喜欢布来森的作品。
  •     文字很活泼,游记却写的一点也不枯燥,流水账。不过译者又有点活泼过头了....偶尔看得让我囧一下,总之还是蛮值得一读的一本書。
  •     幽默的流水账般的游记 欧洲人在作者眼中槽点无数 背包客几个月逛遍欧洲 吃足苦头 但仍义无反顾的前行 看教堂看博物馆找寻峭涯边的无边美景 最终在纷乱的伊斯坦布尔想家 ps 译文太local了点自由发挥处想必还是很多的 然后质量也不好 前页彩色照片质量很差并且翻完一本书几乎就脱胶了
  •     一直很中意这类的书,这本书写的真的很不错
  •     以后多读这样的书,看完学到很多。
  •     我喜欢他一如既往的幽默,千万别当成旅游指南看,作者以旅行的借口写出了对欧洲各国的真实感触。
  •     翻译没“烤焦国”来得生动,稍微学究气了点,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
  •     有感同身受的旅途细节,没有文艺包袱的游记太难得了,看起来轻松愉快。
  •     幽默,风趣。不仅景点描写得细致生动,而且视角独特。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故事,特逗儿!~~值得买哦!~~~
  •     旅行的意义
  •     很有趣的一本书 可以了解欧美风情 作者太逗了
  •     生动有趣的游记,翻译林俦榛功不可没。很喜欢。
  •     幽默的比尔 期待欧洲行
  •     书中偶有精彩之处,反映了欧洲很多的没落。但并不认为是非常好的一本旅行之书。
  •     第一次见识到如此负能量的游记,好像一切都一无是处。真不知作者要游中国会写出怎样的文。
  •     前边看极光那里印象很深刻,但是越到后来,这样的文风就感到越乏味了
  •     旅行文学,费劲词汇地去描摹美景也许难以引起读者共鸣,反而对于旅途劳顿的那些成吨的吐槽让人会心一笑。
  •     如果配上地图多好
  •     大体翻着看了看,怎么说呢,如果书里面再多点图就好了,只有书前几张页彩图,总觉得少些啊。不过内容倒还好了。呵呵
  •     文学性强 记录真实
  •     很幽默很有趣~
  •     册那,译者上海宁啊!打桩模子也出来了哈哈哈!这是欧洲吐槽札记好伐,食物也吐槽的差不多了,没法更期待了www
  •     有几处翻译真是令人发指~~~
  •     一如急往的他的风格
  •     诙谐幽默描述很生动
  •     是给公司尾牙买的伴手礼,很好,速度很快
  •     很有趣的书,不枯燥,一气呵成。
  •     一直推荐的一本书,非常不错的游记!
  •     一般,没什么印象,但如果自由行,还真是可以看看
  •     好几次在地铁里笑了出来,其他乘客看我的眼神就好像我刚吐了一身一样。
  •     我喜欢这个大逗比
  •     很有乐趣的游记系列,整个系列都买了
  •     比尔·布莱森的书,拿起了就放不下啊!
  •     三星主要是因为翻译。看来还是得看原版。 记得写英国人在酒吧讨论路径的对话是如此逼真, 这个翻译真的是lost in translation
  •     很幽默,而且中国人可以懂的幽默。并且游记条理清晰、到位,很吸引人的,对欧洲国家也有一定了解了。一点不枯燥~~如果你喜欢旅游,梦想去欧洲,这是一本不错的启蒙书
  •     想去欧洲
  •     翻译的很诙谐
  •     孩子喜欢读游记,早知这作者,找了一本评价最好的书,买下来。
  •     我喜欢所有布莱森的游记随笔,非常精彩
  •     狠狠狠好好好
  •     Oslo--Hammerfast;Paris--Bruxelles--Aachen--koln--Hamburg--Copenhagen--Goteborg--Stockholm---Roma--Napoli--Firenze--Milan--Como--Brig--Geneva--Bern--Liechtenstein--Innsbruck--Salzburg--Wien---Split--Sarajevo--Beograd--Sofija--Istanbul
  •     解决一本
  •     还没读,发货速度很快!很好
  •     昨天收到的书,看了序和第一篇,觉得很不错,做的文章很犀利也很风趣,蛮有趣的文风,我很喜欢,如果你喜欢旅游也喜欢调侃自己、调侃生活的人,那建议你买这本书。周末时,晒着太阳,喝一杯咖啡,品味着本书,应该会有非常不错的感觉
  •     没有对照原文,不知翻译的如何,但读起来语言感强,内容风趣,很喜欢这个作者
  •     朋友推荐的 觉得不错 但也能明显感觉到与作者的文化差
  •     发货速度快 书也很漂亮
  •     文章写得很早,应该是在1990左右,所以有点古老感,不过还是很好看。他在欧洲基本都是一个人乱走,遇到很多倒霉事儿,很好笑。
  •     比尔布莱森的游记,没有一本平庸,个个精彩!
  •     没做过背包客
    却爱看这样潇洒的文字
    每次都鼓舞我到内心躁动
    却还未成行
    也许
    某一天吧
  •     总是那么好!他的书!
  •     挺好,比书店便宜多了!
  •     吐槽合集
  •     说实话,好久之前读的,已经不大记得细节了,其实有时候读一万本旅游书不如自己走一趟…
  •     看多了国内出版的各种国外旅游/自助游或侨居的旅游类文字,突然看到这本书时,眼前一亮。不敢说国内那些朋友们的旅游纪录不真实,而是如果两种都真实的话,会多么感慨于不同的国民/文化/经济现状对一个人在路上旅游时的心态/眼光有多么大的影响。
  •     一贯的风格,很喜欢.就是文章写得早了点,为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光景,如今好多事都翻天覆地了.看了让人感慨
  •     在微博看到新周刊推荐他的书,《小不列颠札记》一直都在缺货,只好赶紧把这本买了。
    写的很是尽兴啊,用词很犀利,这老外写书还真是不怕得罪人呐哈哈~
    对每个国家描写的很简短,因为算是一次旅行中走过的,每个国家也就描写最多3个城市吧,他描写的对象很少在纯粹的景色上,更多的是加进去自己旅行经历的感想,让我们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各国的人文风情。
    虽然文中有多次针对各个地方令人觉得异常诡异的咒骂,不过透过这些刻薄的话语之下,却是大胡子对于各国人文风情的痴迷。
    趁着26岁之前,争取去一次欧洲吧!
  •     翻译简直是玷污了bryson的文笔
  •     跟随这个好奇心旺盛、荷尔蒙过剩、恶搞无底线的酒鬼和吐槽狂让远方继续坍塌成现实的样子
  •     但新书右上角有一叠缺损,让人有点不快,别的都不错
  •     这哥们太逗了,作为游记也有参考价值
  •     一个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一边黑一边Enjoy着的欧洲行,让人觉得虽然同样是白种人,但原来美国人和欧洲人是这么不一样……假如他逛中国会怎么写
  •     看一本以前看过的书,竟然一点没觉得看过,全程还是那么津津有味……
  •     過譽。
  •     不知道是我笑点高还是翻译不好 我总能感觉到老布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很好笑的可是看的时候一点笑意都无。。
  •     最喜欢作者无聊时的自问自答系列,每个欧洲国家好像都有了更有趣的一面。
  •     看了别人的介绍买的,确实有点意思。文笔很轻松
  •     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着欧洲的过去和现在。
  •     疯狂吐槽物价真是北欧旅行的乐趣之一了。。
  •     黑口布莱森,敢不敢来写本中国游记啊哈哈。
  •     杂乱但处处透露着希望的欧洲,让人失望但不至于绝望的世界。
  •     大胡子的书很幽默,虽然时间比较长了,可能不太适用,但从外国人眼中了解欧洲感觉满新鲜
  •     很好看的随笔。
  •     笑出声来的有趣。我也希望在这些城市的时候能有这么些个胡思乱想,对世界的认识更自我而丰富。他似乎很喜欢博物馆吧,我也是。
  •     作者说话很有趣的
  •     真的想想作者一样
  •     红胡子带你玩
  •     完全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毫无条理的流水帐,连笑料都是那么的拙劣……
  •     还行吧,翻译的有点不适应
  •     百看不厌!值得收藏!
  •     抱着很大的期待,买的书!非常精彩!但是,期望太大,所以还是略有失望了~
  •     看完就买了英国那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