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去那花花世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33651459
作者:苗炜
页数:193页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那摘录点,这摘录点。看过这样成文的没看过这样成书的。还游记。这世界真是骗子太多,导致傻子不够用。看过内容再看封底的评语。那就是一讽刺。引用“很遗憾没有很早认识这个写东西的,否则小学就可以一起出板报,中学就可以一起出校刊了。”

文化人的世界

好久没有写书评了,码字这个工作于我太难。后来想通了,豆瓣上的字是用来宣泄和找知音的,不用太艰深苛求。这本花花世界,刚上市就毫不犹豫的买了,因为苗炜、生活圆桌,以及快要买不起的三联周刊。看了两遍。第一遍,因为同时在读《零碎的欢颜》,感觉两本太像的书一起读没多大意思,就放下了;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同时在读《像羽毛一样轻》,还好这本三联集子,女作者的篇目多一点,风骨不同了,于是咬着牙把花花世界逐篇累读。谈感想的时候,我只会一种模式,开中药铺子:1.文化人的旅游书,难免有些地方就看不懂,尤其是我这种根本没文化又喜欢汉字的工科从业者;2.之前看了石康的文,三联中看了大仙,本书中又提及艾未未,感觉这些人都是新一代的京油子、侃爷;3.因为是文化旅游,所以这个世界感觉不那么花,走哪感觉都一样,都是哪些国计民生的事儿。4.每一篇的标题都比实际内容更加精彩!

让我们立刻出发

在图书馆书架上的探险之旅中,这是一件重要的战利品。好的游记,会让你想立刻出发。随便翻开苗炜这本书的一页,便看到一句“最差劲的一种旅行,就是根本不曾出发……”,浏览一下目录,看到一个个引经据典而又平实冲淡的标题,我的兴奋点立刻被激发,带着狰狞的表情大踏步的走向入口。每次去旅行,都觉得似乎应该写点什么,但是最终,还是看图说话草草了事,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看过很多游记,但是除了搜索引擎式的资料介绍,就是过度渲染的美好与矫情,似乎都不太符合我的期待。然而苗炜的这一本,就是我想要的游记。怀古思今,充满知识分子的文化见识和充分的个人喜好,我就爱这样有失偏颇的又带点酸腐味的写法。任何喃喃自语的小情调,过上一段时间回头看,就已经过气的惨不忍睹。然而周作人那些平和冲淡的散文,现在读来还是满口生香。如果中国能多些这样的游记该有多好。他在俄罗斯的河边读着诗歌,在哥廷根大学里思考奥本海默和他的物理,在加拿大寻找断背山的影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按着脑海里的那张地图,寻找着在书本里熟悉的人物和景象,这也是我想要的旅行。我注定是一个对人文永远比自然有兴趣的旅行者,有故事的地方才有风景。http://understrange.ycool.com/

让我去那三联世界

苗炜大学毕业后来到二外,在宣传部呆了一年,干的是编编校园报纸这类没有什么前途的工作。如果苗老师在这条道上走到黑,前途自然也就可想而知。然而后来的事情证明他还是这一行的佼佼者,给同行争了一回光。第二年,《三联》复刊。年轻的苗老师投身到以沈昌文为中心高举邹韬奋旗帜勇敢向前的洪流中去,笔名是和外表相差悬殊的“布丁”。《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作者的第三本书,护封上印着普鲁斯特的话:“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让人的的确确为之振奋。开头几篇文章记录了苗老师的旅行,让人大有一种俗务缠身不能流连于山水的遗憾,同时也有一种借他人眼得以间接观赏风景的补偿感。有的时候我们真的甚至希望有这样一个人能够替我们旅行几天。也许是前面几篇不乏出彩之处,后面所收的过往专栏却使人产生了一种全书文章层次参差不齐的感觉。可谓之:“我来了,我看见了,我不服了。”像《三联》主笔和专栏作家将平日所作集结成书的情况不少:贝小戎的《西风不识字》、殳俏《吃,吃的笑》、王小峰《不许联想》,更还有三联文集《生活圆桌》、《投资物语》……论水准,与苗老师旗鼓相当的有小峰、薛巍、宋晓波,出之远者有主编朱伟的《有关品质》镇在那里,更还有不可重现的门下走狗众多的小波。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三联》的专栏全以书的形式呈现在面前而不是每周必至,有多少能够逃过时间的冲刷呢。

花花肠子,乏味世界

旅行时总喜欢带本书用来解乏。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在一次长途出差中读的,虽然书名很花哨,引得人人垂涎,并无限幻想此书能够带来多大的精神诱惑,让我们这些总是在都市中忙碌的人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够体味下那可耐的花花世界。但才读到1/3,我就被打败了,发现出差忙碌了一整天后读此书是一件越发对自己的折磨。并非说书的内容多么的不好,只是苗老师的文笔严肃、外加思绪深沉,融入了太多历史、政治的话题在其中。可能是在错误的环境和错误的心境下,读了错误的书,反正我并没有找到原先想读到的花花世界。要说此书的亮点,那就是能够与我只享受美景+美食的旅行方式做下互补,也算是一种特殊体验吧。

伊萨卡岛

伊萨卡岛  希腊 卡瓦菲斯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 愤怒的波塞冬海神——不要怕他们: 你将不会在途中碰到诸如此类的怪物, 只要你高扬你的思想, 只要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接触你的精神和肉体。 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独眼巨人, 野蛮的波塞冬海神——你将不会跟他们遭遇 除非你将他们一直带进你的灵魂, 除非你的灵魂将他们树立在你的面前。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但愿那里有很多夏天的早晨, 当你无比快乐和兴奋地 进入你第一次见到的海港: 但愿你在腓尼基人的贸易市场停步 购买精美的物件, 珍珠母和珊瑚,琥珀和黑檀, 各式各样销魂的香水 ——你要多销魂就有多销魂: 愿你走访众多埃及城市 向那些有识之士讨教并继续讨教。 让伊萨卡常在你心中, 抵达那里是你此行的目的。 但路上不要过于匆促, 最好多延长几年, 那时当你上得了岛你也就老了, 一路所得已经教你富甲四方, 用不着伊萨卡来让你财源滚滚。 用伊萨卡赋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 没有它你可不会启程前来。 现在它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而如果你发现它原来是这么穷, 那可不是伊萨卡想愚弄你。 既然那时你已经变得很聪慧,并且见多识广, 你也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失去的幽默

按照苗炜老师博客的写法,我愿意一直看下去,但是苗老师要是按照写书这么写,我下回借一本看就得了。用一句话说,苗老师博客那么好看,这书怎么写成这样了?不是说写的不好,是太好了,就好像给赵本山穿上了西装,再好看我们也笑不出来。有文化是件好事,可把文化都写出来,就不一定好看了。

让谁去那花花世界。

一本轻松的关于旅途的书,像看博客一样看完它。看书时可以不费脑,又能有些文化底蕴、文化事件的叙述及不大众的对某些事的说法,较对我的味,对我此时的味。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熟识中国老牌文艺青年路线,开篇就阐明自己写的不过是小感叹,而非是甜腻游记、透着傻乎乎的高兴劲。第一站是法国,接着说起1907年耗时两个月北京至巴黎的汽车比赛,引入04年作者随车队感受那条现在只需半个月的北京至巴黎之路,之后是美国、加拿大、阿姆斯特丹、英国、泰国。还有很多章节并无所谓鲜明主题,只是关于旅行杂志、关于奥本海默的论文和梵高的画、关于《人民公敌》、关于些许可笑的碳排放(例如碳中和计划,花钱买自己的碳排放、在北京吃顺义的黄瓜比吃山东的黄瓜更环保)以及一些小诗。关于旅游方面的书、杂志,在初高中时是颇受我喜欢的,特别是杂志。彩色的铜版纸,诱人的词语描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再附上几张美丽的风景让人心血澎湃向往不已。大学时买的杂志再看到这样的篇章时就已跳过不看了,向往的太多会难受然后变得麻木,即使是《国家地理》这样的大牌旅游杂志也提不起我的兴趣。用书中苗炜的话是这样说:“我看过太多的甜腻的游记,把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或旅游胜地都描绘成美不胜收的地方,哪怕是一次平庸的旅行,也被渲染得格外浪漫。写作者要是再透露出一种傻乎乎的高兴劲,那就更让人难受。好像你现在生活的地方很不幸正是这世界最不值得生活的地方,而不管你跑到一个多无聊的狗屁异乡,你都会感到兴奋。有些人擅于美化自己的故乡,有些人擅于美化巴黎、纽约......”半个月的北京至巴黎路途,作者在俄罗斯度过的时间最长。西伯利亚、乌兰乌德、达伊尔库思科...不少陌生的俄罗斯地名,旅途中他们谈论战争,卫国战争和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书中还谈到他在某城遇到的只陪客人聊天,绝不陪客人上床的软色情服务。根据他的本科学历,中国文学方向,找了一个擅长中文、层次适中的姑娘。后来他说有些文字他剽窃了伍迪艾伦的小说《门萨的娼妓》,我以为伍迪艾伦只是导演,原来他还写小说,我以为《门萨的娼妓》是电影…我未看,所以这篇章的最后一段我看得有点糊涂,比如:“伍迪艾伦在那个小说里让妓女说出了许多知识分子的语言,并且将许多美国文学评论家绕在里面。作为低能儿,我只好把它弄成一坨恶毒的狗屎”这最后一句自嘲指向何方。说到“一个脱离了低聚趣味的人”,不知大家是否会联想起小学课本上老毛对白求恩赞赏,原话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挺有意思,冷不丁的出现些小调侃,与最近火热的“雷锋日记”有的一拼。许多蒙特利尔人并不知道这位白大夫是谁,但为了吸引中国游客,当地打算开辟一条白求恩路线。他提到课本上那篇《纪念白求恩》,那篇文章开头就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实际上,白大夫逝世时不过49岁,主席的文章也不会错,那是按虚岁算的。还有一处看似不经意的忍俊不禁的调侃:英国人霍顿当年执教中国队,我记得有个镜头,他坐飞机去大连看比赛,拿着一本《经济学家》杂志看。我当时想,坏了,这霍顿是个知识分子,怎么能搞得过中国足球界那帮人呢?有篇章节叫“《人民公敌》和诗朗诵”,看完书后我很想看那场话剧,百度上却搜来很多韩国电影《人民公敌》。故事说的是一位勇敢的医生,发现自己居住的城市里的温泉受到了污染。这个城市是温泉疗养地,城里的人大多靠旅游为生,医生想在报纸上发自己的报告,报纸受到政府的压力,不能发,印刷厂老板不给他印传单,医生想去演讲,结果发现自己成了“人民公敌”。里边有句经典台词:人民不需要什么新的真理,人民有了老的真理,就能过日子了。这篇文章大概写于03年非典结束后,话说有个话剧叫《北街南院》,讲述了抗击非典取得的伟大胜利。之后是苗炜代表我心声的评论:这样的话,我听着就便扭,你怎么老能取得胜利呀?来了一场瘟疫,闹了一阵儿过去了,你去了胜利;来了一场水灾,闹了一阵儿过去了,你取得了胜利;来了一场雪灾,闹了一阵儿过去了,你又取得了胜利。写到这里,我已完全忘记了我看的是一本关于游记的书。因为书中也极少提及所在地的周边风景,不过有描述他旅途中经过的路线,描述当时所想,是一本如他所说顺手记下的感叹。其实这本书作为谈资、见闻不错,也能从中找出些值得一看的书和电影,毕竟能做《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那学识也不是盖的。但是集结为一本书出版,我觉得有些地方稍显零散,像是一篇篇看着作者的博客,并且明明是在单向街买的单向街.书,却还发现几处漏字,也不知是书的问题还是店的问题。最值得一说的就是该书的腰封,不知所谓的名人推荐,诸如导演徐静蕾: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传媒人大仙:我和老苗一起出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来了,看了,服了。仿佛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跌那些人的身价,跌书的身价。还不如腰封背面的或许是摘抄的一句话看的舒适: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延误。或者封皮处普鲁斯特的话: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这些多好。最后,引用书中某段作为结尾:千万别有那样的优越感——别人都是观光客,只有你自己是旅人。这世界不过是个主题公园,大家转来转去,在这里玩耍,浮皮潦草地看一看。

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我最喜欢火车

尤其是长途。坐在窗口,已经远离原来的生活,而未来的地方却未到达这时候你只属于你只属于你自己,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将来其实这本随笔读了就读了忘了就忘了但是它让我想起了火车想起了那些长长的夜,那些淡去的风景

给你盖上大红章

我不是太喜欢苗炜,是因为我觉得他更像所谓知道分子,而不是一位知识分子。说得浅点,就是苗炜的随笔没什么观点上的独到之处,更多是浮皮潦草的观感,抖的包袱也只是点浅白的生活里的小聪明。当然他可能只是不爱表现,不爱发表观点而已,比起更多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被某些人认可的“知识分子”来讲,起码有沉静气度和自知之明,这还是挺可贵的。尽管如此,我还是算津津有味地看完了这本随笔集——按尾页上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第三类,得叫“游记”。虽然我不太认可他的行文风格,但对这小子干的事绝对心存艳羡,这些年他利用职务之便去了不少地方,其中相当值得自豪的是开车经西伯利亚赴巴黎,还应宝马公司邀请去慕尼黑参加试驾,上意大利兜了一圈,意大利人也挺可爱,所到之处对他们开的760Li连续围观,开车的意大利小伙子来者不拒,停车开门让大家参观内饰,还非要打开机器盖问“要不要看看发动机?”晚上狂喝美酒,回去开得慢,宝马的工作人员问,您没开到200公里以上,那叫什么试车啊?这些体验,大多数中国人确实难以得到。读诗、读史、对所到之处那些可称为人类史上闪光点的事件、人物、作品熟稔于心,是见功力的事儿,要读那些书就得多少年光阴,鄙薄容易,真做到难。但要是让人看出了如数家珍那个劲儿,总还是难逃媚俗嫌疑。比如,到了小城沃韦非要去卓别林故居,再比如写爱因斯坦的那篇《伯尔尼的克拉姆大街49号》那种“追随伟人足迹”的写法,快赶上我家乡电视台曾经有一个女主持人出版的随笔集《在名人左右》了。我能够理解他将智力活动作为标的物矗立于世俗生活之旁的准诗意,但传媒人的可悲也正在这里,无数的轶事,故事,旧事组成的文章,构成了一个作为信息传递者的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却没有构成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随笔作者,观念被复述,却缺乏影响力。这可能与我对新闻记者这一行当与生俱来的怀疑与反感有关,我所看重的文字作者,不能仅仅是一个记录者和复述者。作为读者,我希望能够和作者展开酣畅淋漓的谈话,而不是听他自己叙述林林总总的见闻。没有比较所以没有鉴别,没有反对所以没有灵感,那样的信息即使灯红酒绿,鳞次栉比,也难不让人昏昏欲睡呀。这本书开篇一段写得不错,“我看过太多甜腻的游记,把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或旅游胜地都描绘成美不胜收的地方,哪怕是一次平庸的旅行,也被渲染得格外浪漫。写作者要是再透露出一种傻乎乎的高兴劲儿,那就更让人难受”。当然得承认苗炜没写到那么操蛋的地步,怎么说也是中国数一数二的随笔作者,他一手操练的“生活圆桌”栏目对本人写作视野与风格的影响大于从小到大所有语文课的总和,真写成那样那不成《千年一叹》跟《霜冷长河》了么。这本书能激起男人心里波澜壮阔的那部分,但作为随笔集,它还是让我如鲠在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再想下去,或许也是游记本身的属性所致,对一个一定会令自己感到惊奇的陌生之地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即使拿足了平和沉稳的范儿,不玩含泪居士余秋雨式的长吁短叹,此行为也实在可笑,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根本不要写只去过一次的地方。否则就怪不得自己显得愚不可及了。我的一位朋友贺愉,也是北师大毕业,也是写字的,也爱旅行,之前走过捷克,前一阵子刚走了趟西班牙和意大利,每当他回来,曾显示他去过这些地方的只是博客上拍的照片,寥寥数笔作为背景对基本行程的介绍,以及给朋友们带的小纪念品。没有感悟,没有媒体人的可笑责任感——“我来到,我看见,我得写出来”。以本人性格和浅薄见识来看,对于旅行,这可能是一种更为心领神会、见性成佛的态度。

花花世界让他孤独

花花世界让他孤独困困我很少见到老苗对哪次旅行满意的,往往是抵达目的地没一两天,就开始抱怨:吃住不周,行程无趣,风景千篇一律叫人心生厌倦诸如此类。最夸张的一次是他豪气冲天地背着帐篷到西藏去露营,第二天就风尘仆仆地返京了,不断委屈地嘟囔:“俩人住一个小帐篷,还是跟个大老爷们,就是跟个大姑娘我也住不来呀!我太叶公好龙了,太叶公好龙了!”当他卸下专业的户外行头,长舒口气钻进那温暖静谧的书房,他的身体因为这惯有的庸常而感到怡然,心灵却又一次开始经受煎熬——这个世界,如果可以,难道不该多看一些吗?为什么要仓皇回家而不能像诗里说的那样“但愿你的道路漫长”?更何况,那双特意为西藏露营购置的专业登山靴什么时候能再派上用场?“踢不烂”牌的呢,可贵了。如果可以,我也想让他去看那花花世界的时候带上我。可他并不需要任何旅伴。他的那些旅行倒也不是孑然一身,总有一些同行者,有时候是志同道合一起对着日月潭浪诗的老哥们,有时候又有并非蓄谋却也恰当相遇的姑娘,可当他站在那些风景前时,他是孤独的,他拿起手中的笔努力想要解释这种孤独。他引用了好多诗,也引用了更多书。所有这些都凝结成一个巨大的他也无法解答的疑问:为什么梦想中在别处的生活总也找不到。这让他的旅行笔记忧伤、散漫、甚至有点颓丧,却比那些甜腻的鼓吹文章更具有煽动力,更叫人想要去重复那些旅程,究竟是什么让他伤感,又是什么使他温暖?可能因为老苗是个贪图享受的人,他可受不得一丁点儿苦,他有一篇就叫《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写的是开车一个月从北京出发途经俄罗斯抵达巴黎,通篇洋洋洒洒普及了俄罗斯历史与中法文化交融史,具体是什么我都忘了,惟独记住了那堆宏大感慨中的一句牢骚话儿:“总算离开了荒蛮的俄罗斯,即将抵达文明的欧洲,那里就像我的家!”(大意)。据说这次旅行回来后,他情绪一直很暴躁,因为在逼仄的汽车里重复着相同的风光和生活,可把他给憋坏了。可越是不适与错位,越能滋润他的笔,这篇游记后来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名篇。老苗是个失意的小说家,聪明但缺乏决断力的中年人,可抛却这一切,他是个永远保有好奇心的男孩,他始终在经历着一种心灵旅行,很快产生兴致,又很快厌倦。他去看那花花世界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令人痛苦的粗糙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摆脱一个人总在变化着的欲望的羁绊,寻找一份安宁与平静,可当他终于呆在了干净明亮的房间,似乎拥有了美好的时光与幸福的生活,他又觉得没意思,纵身跳进另一次冒险。他必须要做的是避免像一块陨石一样坠落到腐败的世界中,他要保持他自己的色彩。是天意选择了他,把世界展现给他,用孤独武装他,让他倾诉他自己。如果谁怀着怜悯之心打算慰藉他的无助,起先他会欢迎他,后来他会抛弃他。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对幸福的追寻采用的是逃避幸福的方式——他的努力,不是进入一个世界,而是远离。可是,这也是他永远无法做到的。在他的凄惨的失败面前展现着他至高无上的凯旋。他是被世界抛弃了的诗人,无用的诗人,他在沙滩上没有留下脚印,在水面上没有留下涟漪,在镜子里没有留下影象,但他在世界的边缘留下了这些随意的涂写。

额 我是给书名骗来的。。。

怎么说呢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很奇怪 作者感觉是想把旅行经历跟文化糅合在一起 可这衔接给人感觉很生涩 两方面都讲得不清不楚的 至少我读下来 很像是一部流水账里生硬的塞了些文艺牛逼元素。

告诉我你的花花肠子

不喜欢死板的书评乐评还有旅行记。可能有人就是喜欢一大堆数据和分析堆在那里,可是我一看到那样的情形,大脑就会自动过滤。怎么想努力获取点信息都不行。这本书还在看,觉得舒服。可以勾起我想读下去的欲望。例如他写到“早恋情人”的时候,很真实。女人穿有点透明的上衣,十几年前的他坐在少女对面,心里激情四溢。这让我想起以前我家对门的一个阿姨。夏天永远是真空上阵。别说我爸了,就说我这大姑娘都脸红,但是那阿姨永远都姿态很潇洒。我们两家不怎么亲密,所以我对她这人怎样不是很清楚。不过后来有一次半夜我听她和老公吵架很厉害。我睡不着,起来去晒月亮。从落地窗阳台上,一转头,就看她在那里抽烟。穿着半透明的白睡衣,一口一口吐烟圈。一刹那,我觉得她不仅可怜,更是美丽。看了“从莫斯科到巴黎”,我禁不住地笑。说实话,我这准内蒙人都没吃过锡林郭勒的羊肉。以前也听说那的羊特别,但是没想到竟然肋骨都比普通羊多一根。这让我想到西方有些女人为了美,非得去美容院给自己减去一块肋骨,就为了腰细。想不通的我啊,一边啃羊腿一边啧啧咂嘴:哪天内脏被撞破裂你就不得瑟了…我很佩服,作者是个博学的人。他看过很多书,很多典故都信手拈来。而我呢,除了我特别喜欢,反反复复去看的那几本之外,其他的几乎只能受到刺激才想起来。就例如我上面举的例子。如果作者没说他初恋情人穿半透明衣服,我也想不起我家邻居。我喜欢这样舒服的书。勾着我不停地想,不停地想了解他说的那些我不知道的。ps:我想念我家楼下那家羊肉馆了。我的口水啊,我的这些花花肠子啊。我的个妈啊,我好想你啊。。

看到一个大妞,长得真带劲

有人跟我说:“生活已经很沉重了,没啥事自己轻松轻松,别在那装什么深刻思考。”后来我明白,有一种境界,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搞出牛叉的状态来。昨天有人跟我说:“我昨天看到一个大妞,长得真带劲。”恩,就是这种状态。那么有着这种状态的人写出的游记,我们就一定不能错过。说到这,我想起一友人,独了很久,情人节那天早上跟我说,她打算坐火车随便去个小城,挑个巷子,一直走,遇到第一个男人,就和他恋爱。然后没多久,她果然领个男人回来,生活在一起,很快生孩子了。大家别害怕,中国姑娘还没这么勇,那是个法国姑娘……

虚无的主题公园

苗炜在《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的头一篇,用了《一个虚无的主题公园》的题目。世界就像一个主题公园,文化历史风景名胜,各地有各地的主题,无论怀着怎么样的心情,无论得到何样的感受,归根到底,一切都将化为虚无。“一切都是虚无,虚无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也叫虚无,你将是虚无中的虚无,因为原来就是虚无”,尽管一切都是虚无,苗炜在文章末还是写到:但是,这个世界,如果可以,让我多看一点。苗老大也的确是跑过了世界的不少地方了。从北京驱车前往巴黎,行驶在西伯利亚,穿越亚欧,一路开车一路看一路想些乱七八糟的历史,荷兰、瑞士、西西里岛,拉斯维加斯,多伦多的卡尔加里等等等等,等等。最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封面右侧的单向街系列,《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就是一本旅行札记,没有过多描述旅行中的风景,更多的是人事,看到了想到了遇到了,不纠结于阳光空气蓝天白云。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普鲁斯特说道。苗老大也算是读万里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想万里事了。不禁在想旅行的意义。 “人们有种种理由选择去某地旅行,也有种种借口不去。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旅游体验,而最差的一种是根本没有出发。人们总有种种琐事要做,但除了印证自己的存在,我不想干任何事情。”出发前往一个新的地方,是想看清风景还是想看清自己?我相信,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在于自己的心情。不同的心情,促生不同的旅行感受。旅行除了是人们为了印证自己存在,还是我们好奇心的产物。想去,想去看那不同的风景。母亲曾说,旅游有什么意思,我和你爸当年工作跑遍了大江南北,敦煌都去了,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和照片上没啥区别。当失去了好奇心,旅行也就失去了意义。想去,便上路吧,不要考虑太多,我想这是最好的旅行心态。旅行之前,不想为什么要去,如果心中有强烈的渴望将自己的灵魂指向他处,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背上行囊,前往呼唤自己的地方。“以历史为参照,或者以文化交流为旗号,都可以给一次旅行赋予某些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旅行本身”,苗炜在《但愿你的道路漫长中写到》。旅行,本身就不是理性的产物,旅行,源自自我内心的一种冲动,去吧,就去吧,去那花花世界,如果双眼所看皆是虚无,那么栽在虚无之中也幸福了。

满足那不安分的心~

“老”的一种表现也许是一本好书被我花了30天才看完。《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初识在豆瓣,当时是畅销书,当时我在忙毕业论文,一瞟而过。再次相遇在光合作用,放在书架明显的位置,我翻了,被扉页关于黑海的评论所吸引。后来我在学校图书馆把你带回家,越读越喜欢,每次都想一鼓作气看完,但是每次都是下班后累到睡着。最后我决定收藏你,我把你买回家,现在没事就可以翻翻,满足我那颗不安分的心!现在的生活是公司-家-公司,三点变成了两点。毕业工作之后发现自己的天变的更加狭小。我生生的望着窗外忙碌的车流,看着同事到处出差的任务,眼巴巴的流口水。我能干的就只坐在电脑前码字!毕业旅行是没有多少希望了,这一年行将过去半年,以后的生活更是不可知道,我心痛大好光阴就被我这样糟践了。常常和我妈妈说人活一辈子,就那么多年,为什么不多走走,多开开眼界,让自己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精彩?说是容易,做是需要勇气的。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京城是好,但是我也会有呆腻的时候。苗老师的《花花世界》满足了我远行的愿望。捧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成了他背包上的一个小脑袋,我在黑海干涸前有幸感受,我在哭墙前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犹太人,我还重新去看了美丽的落基山,想象当时李安的工作状态……我坐在自己10平米租来的小窝里,心却从一个大洲飞向另一个大洲,我清楚的感受到迎面吹来的清新的风,让我忘记了工作的烦恼和压力,让我可以再一次贴近自己质朴的梦想。《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如果只是一本简单的游记,也许我只是当做一本参考书。书中苗老师痞子式的哲理一个接着一个,不经意之间就会让人悟出一个新的道理。“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借助苗老师的眼睛,我高兴自己拥有了新的眼光。豆瓣上有评论说“苗老师旅行,我们给他买单”。但是那又如何,谁让自己不够争气呢?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只允许自己这样坐着,我心甘情愿的买单,他给我带来了新的梦想和空气~~~我要谢谢苗老师,为我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希望吧~~有一天,在我有力气旅行之前,我也能到处走走,到处看看,到处想想!

每个人都可以以各自的方式看自己的花花世界

确切的说,这本书我囫囵吞枣的读了一半多。我遗憾的发现自己是属于那些被各种甜的发腻的游记忽悠的爱上旅行的一类人。作者征引了诸多书籍/诗歌/电影来辅佐读者认识其笔下的花花世界,对于历史地理民俗风情之覆盖可谓不浅。确实,有时候准备一次旅行所花费的时间比旅行本身更长,对于认同文化旅行的人来说,这本书中所提及的那些诗书礼乐可以是准备旅行的一个很好的参考。当然,有时候旅行也可以简单一点,懒惰一点,只是走走路,发发呆,让脑袋清空,让心情放松。。。

我不在那儿

苗老师恕罪则个。我不在那儿——读苗炜《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沉冰我不靠谱的时候喜欢看三联,总想学苗炜不疾不徐的文风,看似平实又有点文化还带点闷骚,没学成。最近处于文艺青年-有为青年-文艺青年的螺旋堕落期,看见单向街沙龙的海报,尽管路线如此繁复——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万达广场索菲特酒店路西,针织路向北100米,无何有•咖啡(北京电缆厂对面),也义无反顾地去了。最先接触苗炜的文字当然是在《生活圆桌》。很早的时候,喜欢里面布丁的文章。心想,这女的真有意思啊。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苗炜。他简直为这个栏目而生。我看过《生活圆桌》的两个合集《上半截与下半截》、《玫瑰花与肉丸子》,发现“圆桌体”的精髓不在于幽默,而在于幽默之中的感伤,就像那篇《9又3/4站台》。能写出这种文字的人一定是对这个世界兼具求知欲和感知力的资深文青。到那儿就看见了活的苗炜,正趴桌子上很认真地在纸片上写东西。后来才知道他写的是怕自己说话不利索而为沙龙准备的开场白。他脑子比嘴快是出了名的。当年苗炜在新浪网络盛典上的获奖词既有深度又有范儿,“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在于那里的人民能够交流和创造,其实一个机构的生命力也在于此,博客的生命力也在于此。”于是我就点了视频来看,等啊等,等到最后老苗终于出来了,只是他把这句很有感染力的话说得磕磕巴巴。当时心下有些失望。沙龙上有人问及写作技巧。苗炜说通顺就行了。可在我看来,他文字的魅力正在于他口头表达的阻滞。以我的感受,口才太好的人文章都不太好,比如白岩松和张卫平。那样很容易写得很水,一下笔就秃噜了。苗炜那种语言节奏在颁奖典礼上让我着急,可用在文章里反而恰到好处,还跟他的闷骚风格相得益彰。所谓闷骚,就是身体里充盈着丰沛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却骄傲、矜持,不善于也不屑于和别人乃至这个世界交流。于是你在他身上能感到一种和现实的疏离感。他称其为浪漫主义,而在世俗看来,便是不靠谱。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的多事之秋,他抽身而退,奔向那花花世界。读杂志的时候,对“花花世界”这个专栏一直没有太大感觉,经常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汇集成书,简洁的排版和明朗的印刷衬托着苗炜散漫的叙述,文字更舒服了,文章的精神气质也因凝结而渐渐清晰。封面设计得也蛮好。不知道安徽教育出版社什么时候这么有品位了,还是只是把书号卖给了单向街。但是不喜欢这种套封又加腰封的设计,要看书先得扒两层皮。先前不爱看游记,因为都是些空洞的描写和抒情。描摹不如我自己去看,而读者的情又何必劳烦作者去抒。读《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的时候才发现,旅人散淡的情绪同样能打动人心,关键是要有在场感。苗炜在书中写道,“我觉得一张好照片,能让你看见世界,……摄影者手中的照相机替代了你的眼睛,它代替你到了世界的某个角落,让你戳在那里看见了什么。”他正是用他敏感的笔触替代读者的眼睛,带领我们跨越空间,感受到一种不在场的在场感。这种敏感是文青特有的,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多愁善感瞎悲观”,而也是它让作者下笔精准、文字润泽。而真正身在异域的苗炜却又有一种在场的不在场感。他一路走一路读,有时还放一两首恰如其分的音乐。这种不在场感带他穿越时间,置身波澜起伏的历史洪流当中。他的游记于是多了一份文化含量和历史重量。苗炜的神奇在于能够不着痕迹地整合第二手材料和第一手材料,把自己阅读和游历自然融合,让对文化底蕴的纸上把玩与对奇丽风情的现场歌咏激荡出诗意的火花。“书本上的沧桑故事与眼前的风景相互重叠”,这样的旅行,这样的游记,才能“把对外在世界的了解与内心的完善联系在一起”。沙龙上苗炜表达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小资的正当性,还有他一贯的对权势的反感和嘲讽。这是一种对抗,区别于愤青对抗的激进,文青的对抗淡然而含蓄。从让不堪忍受噪音的外国运动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到“威尔勒先生……当时主要是砍伐木材,后来学习了‘科学发展观’,转型生产‘枫糖浆’”,再到对春晚朗诵词“雪在下,雪在下,雪在下,从三九过后一直下到腊月二十八”不动声色地引用,无不是文青抵抗异化、消解无趣的表征。所以,当所有人民族自豪感激昂之时,苗炜把肉身抽离,把眼光放开,说,让我们做一个世界主义者。沙龙上有读者说,一个人如果是文青,那么他一辈子都是文青。文青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活在空中、活在他乡,这是他们活在当下的方式,这是他们关注现实的方式,这是他们坚守自我的方式。苗炜说:“人们总有种种琐事要做,但除了印证自己的存在,我不想干任何事情。”我不知道他是否印证了自己的存在,但他的足迹印证了世界的存在。2008-12-17

我也要去那花花世界

这两天在看苗炜的随笔集《让我去那花花世界》。要说那封皮设计的也忒独特了,封腰加封套,要看书得先扒两层,我开头一直疑心是盗版- -。这书其实也好盗,大部分都是老苗过去几年发表在专栏和博客里的。不过那几年我不认识他。他到现在也不认识我。我又很凯,于是买了纸质书。诗人大仙评论他的朋友苗炜,“当不成作家,咱还当不成专栏作家么;写不出百年孤独,咱还不能玩把孤独么”。其实已经足矣。一群有文化的老小资,抱团浪迹天涯,行走红尘,已足够让人艳羡。虽然老苗按理应该是个中产了。但他也有小资的通病。到哪都爱秀外国人名。到了海德堡,就要去找黑格尔遛弯的哲学家小道,到了哥廷根,就要去追寻奥本海默的足迹,爱因斯坦他也不放过,故居应该是在伯尔尼的克拉姆大街49号........伍迪艾伦写过本很有意思的小说,《门萨的娼妓》,大概意思就是说,一群有文化的妓女只陪客人聊天,不做其他,按聊天的内容收费。聊电影的一个小时50,聊中国文学的一个小时100,能侃外国文学人名的,一个小时150.....这个故事,苗炜用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调侃文化圈,也调侃他自己。很可爱。苗炜说他看小说,不会注意里面人物穿的内裤是ck的还是宜儿爽的,他关注车,喜欢研究主角是开的什么车。我不懂车,跟40多岁的老爷们确实有代沟。但物化的时代里,我也喜欢关注电影里一些主角用的东西,比如手机啥的。当然,前提得是我自己事儿自己发现的,太明显太广告的中国移动式傻逼电影就算了。室友前一阵买了一个红色的诺基亚××音乐手机,我说红色太娘,他不服,看《证人》,里面有个人用着确实挺好看的,哦,那是张静初..苗炜说他旅行的时候习惯带本跟当地有关的书,晚上在旅馆的阳台上抽两根烟后,读读。但他也有带错的时候,翻两页觉得无聊,就睡去。看到那我很欣慰。原来文化人儿也有觉得无聊的书。苗炜应该烟瘾很重,他有一篇关于禁烟的文章写的特好,看完后我抽烟的罪恶感马上少了一大半。苗炜说他住在希尔顿的时候,早上起床门口就会挂上当天的报纸,出门走到楼下,会有热情的侍者迎上来,问咖啡还是茶,坐下吃纯麦的面包,熏肉,炒蛋,就着黑咖啡读当天的报纸..这段完全就是我向往的场景嘛。当下撩拨的难以自制。我决定也要去咖啡馆装把品味。可踏上406的一刻,确实有一种无聊的感觉。难道比起此处的无聊,我更偏爱外面的无聊?“我看过太多甜腻的游记,把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或旅游胜地都描绘成美不胜收的地方。哪怕一次平庸的旅行,也被渲染得格外浪漫。写作者要是再透露出一种傻乎乎的高兴劲,那就更让人难受。好像你现在生活的地方很不幸正是这世界最不值得生活的地方,而不管你跑到一个多无聊的狗屁异乡,你都会感到兴奋。有些人擅于美化自己的故乡,有些人擅于美化巴黎,纽约,泰国和菲律宾”美剧日剧里面约会,一般都是在公园,户外多健康,我深为自己以前只知道去商场电影院而感觉到傻逼。于是我选择在星海公园下车。沿着海岸线随意的走。一直走到城堡下面。我依稀记得这里有一家在夜晚发出幽幽蓝光的咖啡馆,很有情调。检查了下兜里,确认有张大票以后,进入。没想象的有情调。不懂咖啡,觉得点拿铁啥的太俗。要了个没喝过的巧克力摩卡。杯子小的要命,上面还带冰淇淋那种,味道感觉跟我在宿舍拿茶杯冲的也差不多,还没我那个喝的过瘾....给周方明发短信,晚饭在小富推荐的小饭店解决。要了盆筋头吧脑,整了盘麻辣鸡丝,一堆串,两瓶啤酒。啊,还是这样舒服。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主要是原来不了解苗炜老师

称呼老师还可以吧,后来上了苗大人的博,觉得有点意思,慢慢了解了苗老师说话的一贯语气透漏出来的是他不紧不慢的人生哲学,可能留一个毛寸头的高级杂志编辑说话就应该这样。原先还以为是一本“畅销书”呢,当时还真以为是装帧害了我。苗炜老师适合整个儿看人,光看书没啥意思……So,继续吧……

去了看了服了

大仙一直以来,我假装借张爱玲老师之口,把一句闪耀的名言送给苗炜老师。就是那句横亘在中年男子和青年女子心窝里的一句话——闷骚,就是有礼貌的淫荡!所以,40岁的苗炜带着一股闷骚的气质,杀向世界各地的花花世界。记得我出小说那年,老苗可焦虑了,问我:“怎么才能写出小说来呢?”我说:“吃铁丝。”他说:“这是不是太狠了点儿?”我说:“不狠,吃完铁丝看你拉什么,要是拉出笊篱,那就行了。这就叫——吃铁丝拉笊篱瞎逼编,写小说就是瞎编,破小说就是这么写出来的。”老苗那时候盘算,鲁迅38岁写《狂人日记》,村上38岁写出《挪威的森林》,得抓紧了。后来他就更焦虑了,因为他喜欢的卡夫卡41岁就死了,他喜欢的菲茨杰拉德44岁就死了,他喜欢的加缪46岁就死了。以他的想象力,写小说没什么大戏了,但写专栏还可以。当不了作家,咱还当不了专栏作家么?写不出百年孤独,还不能玩一把孤独吗?写不出生活在别处,还写不出生活在此处么?于是我带他杀向花花世界,从满洲里杀向西伯利亚。看见壮丽的山河,我问他:“服不服?”他说:“不服,这不都是从咱们加里抢走的地儿吗?”在贝加尔湖边,我问他:“浪诗不浪?”他说:“浪,这里不浪,就没地儿浪诗了。”于是我浪诗——洗好你的身体,颤抖着穿上凉鞋前来。离开辛酸的世界,来到我的静思堂。我们从贝加尔湖杀到静静的顿河,我问他:“看见了吗?”他说:“看见了。”我问他看见什么了,他说他什么都看见了。后来我们就杀到了巴黎,在共和国广场喝啤酒,开着吉普车就奔圣心大教堂,俯瞰海明威战斗过的巴黎,我问他:“服了吗?”他说:“服了。”海明威在塞纳河边转悠,一女子靠上前来:“办吗?”海明威回答:“办。”办完之后,女的问海明威:“爽吗?”海明威回答:“一般”。什么叫电报体,这就叫海明威的电报体。老苗说话就是海明威的风范,一个字两个字的往外吐鲁。凯撒也是电报体,他说,来了,看见了,征服了。我们没那个气魄,也不想征服谁,我们一起出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去了,看了,服了。

不是游记

书名是《让我去那花花世界》,貌似是本游记,开篇说“我看过太多甜腻的游记,把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或旅游胜地都描绘成美不胜收的地方,哪怕是一次平庸的旅行,也被渲染得格外浪漫。写作者要是再透露出一种傻乎乎的高兴劲儿,那就更让人难受”。”说得挺好的,但问题是,这不是一本游记,就是一本随笔大杂烩,部分文字跟世界各地有关而已。看完搜了一下,果然,是三联上专栏的结集,跟花花世界有关,要说旅行,更多的是胡思乱想的那种思想旅行。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有趣的过程,看到开始两篇的时候,觉得他写得很糟糕,感觉又被标题党骗了;再看几篇,觉得是自己对不上暗号,如果熟读欧洲历史,对每个地名都马上能反应出人物和故事的人,看这本书应该会觉得更有意思;再读下去,觉得有些好看了,不过仍然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完全不能激发我的旅游兴致的游记;再读到后面,后面收录的那些已经不是单纯的游记了,大概对背景知识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于是终于觉得自己有感觉了。看完再上网搜搜作者的其他文字,明白了,对不上的地方,就是知识结构的问题吧。80年代的人读的书跟我读过的还是有距离的。哲学和文学,二战,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作者的旅行不是无目的的探索,而好像是去见老朋友,比如他去巴黎,是去拉雪兹公墓找肖邦,去找海明威的足迹,去德国,要去黑格尔,奥本海默,梵高呆过的地方,去卢森堡,要去卓别林故居,去加拿大,走的是断背山路线。他的游记里没有多少景物描写,也很少写旅途中碰到的什么趣事。人家也不屑于细细给你写那些名人的故事,你能有共鸣就有共鸣吧,不能就拉倒。。。大概如果读者恰好了解或者知道一点点相关的知识,看他的文字才能开始变得有意思。有一篇提到给lonely planet写旅游资讯的人有的根本不出门,游记不过是在家上网查资料编出来的,鉴于作者现在貌似在写小说,所以书里的旅行经历有虚构成分也是很合理的。书里还有很多跟旅行没什么关系的随笔,关于汽车,关于电影,关于机场,关于足球,关于时代周刊,关于美食,关于google地球,关于央视的诗朗诵,关于环保。。。相当明显的专栏风格,呵呵。看完很认真的研究了一下这些文章的排序,没有研究明白其中的线索或者思路,也许就是时间顺序?总之,这真不是一本游记,如果是,也就是一本思想的游记。一本需要正好有很多背景知识才会觉得有共鸣的游记。

骗钱的旅行书啊。

作者书读得太多,用心旅游的时候太少,每到一处就要用书里的东西来个注解,累不累啊。在这里看不到太多的旅行体验,更多的是个闷骚文学青年的意识流。尤其是徐的那段推荐语,你看没看过书啊,就给别人推荐,不尊重作者,也不尊重读者。

像苗炜这样的文青

我看完了《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我喜欢苗炜苗师傅。在自序以前,有四篇配图文章(苗师傅有出镜),其中最后一篇的最后一段如下:有个英国作家说过,千万别有这样的优越感——别人都是观光客,只有你是旅人。老早我就意识到,这世界不过是个主题公园,大家转来转去,在这里玩耍,浮皮潦草地看一看。我想知道这个英国作家的名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段会脸红。关于“优越感”三字,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自资深装逼分子们(多半也是文青)最看不上眼的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十六年后,风陵渡口,郭芙、郭襄和一群江湖人士一起出镜。郭芙通身不可侵犯的郭家大小姐的优越感,不仅要和他们划清界限,也不准郭襄理睬他们。郭襄却是那个拔下金钗换酒和贩夫走卒打成一片的可爱姑娘。有多少人因为这一段而爱上郭家二小姐。还真以为杨过后来送的生日大礼只是大叔自己摆酷吗?哼,人人都爱郭襄——殊不知江湖中人多奇志,郭二小姐风陵渡口的风度早已传遍江湖。那些奇人异士,那些礼物,是冲着神雕大侠的面子,也是冲着郭襄姑娘的自己的面子。扯这一段是因为之前苗师傅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我很佩服金庸,在活着的时候看着自己的作品成为传奇”(大意)。相比某些资深人士宣称“我决不允许自己堕落到读金庸小说的地步”(大意),哈哈,哈哈哈,我们苗师傅这样的文青多可爱啊。在去花花世界的任何景点时,都不忘带几本书或者在当地买几本书,倒是纯正的文青范儿。这本书里,他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扯到某个作家某个艺术家某本书某个电影,但不会有掉书袋的优越感。比如,《伯尔尼的克拉姆大街49号》,爱因斯坦宣称狭义相对论诞生于此。苗师傅在这一篇里提到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其作者将其中某些章节标上星号,意为普通读者可以看的,其余都是老爱的智力活动一般人看不懂。对此,他的感慨是,“对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只看他的生活故事,而不能参与其智力活动,就像看《金瓶梅》只留意床笫之欢一样下作”。我看完这一篇却是长吁一口气,有那么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对这个地球上最最聪明的头脑,我们却完全不能参与其智力活动,也永远体会不到物理这门科学的飘飘欲仙之处。以后再有人跟你说,“你就是读书太少了”,也别跟他客气——你丫读书多啊?牛逼啊?你丫能读懂爱因斯坦的传记不?问号,完。还争啥争呢?再引用一段让我叹之再三的话,在《奥本海默的论文和梵高的画》结尾处:但后来我逐渐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还是爱因斯坦说得最为明白:“引导人们通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其中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摆脱一个人自身总是在变化着的欲望的羁绊。”(p95)艺术和科学,也仅此而已。我还想起另一句话,“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好像也是出自金庸小说?Anyway,像苗炜这样的文青,真的读了很多书而不装逼,谦谦君子慢条斯理,写写书拍拍微电影,让我大生亲切亲近之意。我是愿意花钱买他已出的全部书的。法国时间大年三十的晚上还在更新书评,我真是太给苗师傅面子啦~

这书得涨价才对的起苗老师

一个汉堡的价格就可以体验苗老师的句子,您说不涨价,我作为读者我还真过意不去。。支持您,苗老师!

踩住浪漫主义的尾巴

想用调侃掩饰浪漫情怀,还想装作漫不经心,可惜总是一不小心,尾巴露了出来。哼哼,一脚踩住。毕竟是文青啊,噢不,是文中了。嗯,我喜欢这个文中。

跟苗炜去看花花世界吧

让一个讨厌旅游的人,写一本游记的评论,有点为难。20郎当岁时,我也曾渴望在世界上走走看看。我骑破铜烂铁的自行车,在江浙附近转悠,还唱着《假行僧》,半夜步行横穿上海。那次,我看见一个奇妙的老头,摇着蒲扇,坐着小板凳,在凌晨二点半的路灯杆旁晒月亮。我以为,等一天去了更远的地方,会遭遇更多奇妙。如今看来,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奇妙是异数,无聊是常态。我偏爱旅游的无聊,胜过不旅游的无聊了吗?我在大同小异的山水间疲于奔波,在一尊佛一洞门前千篇一律拍照,照片背景里,往往还凑着“××旅行社”字样的小黄帽。一次在溶洞,我听着导游小姐的解说,乖乖举起洞口10块钱买的小手电,抬头寻找所谓张果老棋盘、七仙女下凡,突然觉得,我该到旅游局撰写文案为生,我能编更神奇的故事,它们印在旅游手册上,绝对比小说好看。事实上,我曾计划写一组游记,完全借鉴二手资料,加上虚构想象,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目前能见的多数游记,看起来也确实像写作训练,典故、历史,加上没有意外感的风光描写和照片。或许很美,但就像看《国家地理》杂志和《Discovery》频道,它们帮助我掌握了知识,仅此而已。幸好,《让我去那花花世界》不是一本“仅此而已”的游记,在拿到书之前,我就坚信这点。我读过苗炜的文章,并被一段话打动。苗炜说:“曾经有一次,我对着一棵枫树拍照,那棵枫树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金黄的色泽,那颜色似乎在不停的变化,一会儿偏向黄色,一会儿又像红色燃烧起来,轻风吹拂,那个树摇曳生姿,但我拍下来的照片都无法捕捉到她的生命。我钻到树底下,希望能拍下这棵树的枝蔓,拍下阳光照射下近乎透明的树叶,到最后又一次对自己拍照片的能力感到绝望。然后为自己开脱,只有画笔和油彩才能画下这棵树。”一个察觉枫树色泽变化,并渴望将之记录下来的人,是一个懂得如何去看的人。任何景与色,在与我们生命的某个瞬间发生关系时,才具备意义。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到了,拍照了,买纪念品了。我们以为在看的时候,眼睛其实是闭着的。旅行社应该叫旅游社。旅游是商业、消遣、凑热闹;旅行则是且行且看,且歌且吟,是被阳光中的枫树叶子瞬间震撼。这篇枫树叶子的文章,也收在《花花世界》里了,名叫《好大一棵树,在阿姆斯特丹》。随赠书签上印着普鲁斯特的话:“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苗炜拥有一双抒情诗人的眼睛,尽管他本人对此坚决予以否认。有些感触细腻的段落,甚至带着点淡淡惆怅,倒是与他小说的气息一脉相承。苗炜是资深旅行者,新晋小说家。某种意义上,写小说和旅行同构,都是生活在别处,都是从包围我们、压迫我们的日常生活走出去。这是为什么,在面对琐碎庸常,烦不胜烦时,我会突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步行丈量上海的夏夜。在大地上行走,是人类这种灵长类动物的本能。交通工具便捷了我们穿越距离,但这穿越,也因便捷而越来越不值钱。我看着窗外,想着世界的另外一些角落,总是这么替自己的惰性找借口:买张飞机票,要去随时可以去的。此刻,我捧着《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看到卷首一张照片,摄于加拿大小镇的一个咖啡馆。照片下方,苗炜在说:“我觉得一张好照片,能让你看见世界,而不是看见一张照片。也就是说,摄影者手中的照相机替代了你的眼睛,它代替你到了世界的某个角落,让你戳在那里看见了什么。我也曾戳在一些美丽的地方,用眼睛四处打量,但举起照相机的时候就感到沮丧,因为取景框里看到的实在太少。这时候我说:要是你在这里多好呀。”取景框略微倾斜,一个蓝衣服、灰眉毛、棒球帽的老头,右手平放着握住玻璃杯,正从倾斜的角度看我,笑得露出牙齿。他的左侧是咖啡馆里的其他人;右侧是桌面上的一张纸币、几枚零钱、一只黑盆子,和另一杯啤酒。再往右,那就该是我,画面中那杯空置的啤酒的主人。我突然想起一些无拘无束痛饮的时刻。那些时刻,在这个素不相识的异邦老头脸上复活。还等什么呢。我怎能不拍案而起:走,看世界去!2008-12-9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大大有名的单向街,不知怎么和出版联系起来了,反正看到这本书,就先下单,只有那在手里看看,才能知道是什么货色。说起单向街,其实是一个书店,藏在北京的一个巷子里,不过好像最近动迁了,只要不是文物,北京的小巷子都难逃拆迁的命运。单向街好像是因为巷子窄,而且只有一个入口,所以起名的吧,没查资料,属于臆想。不过单向街的全称挺特别,叫单向街图书馆,虽然叫图书馆,但是却不是图书馆,而是一个书店。可见名字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当初叫双向街,只要做得好一样会火。形式永远是为了内容而存在的。在网络时代书店肯定是门亏本的生意。不过单向街并不是单纯的书店。单向街火了,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书店,而是沙龙,几个志同道合的书生,办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地方。没想到这个沙龙实在是高端,去的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水平甚至都在百家讲坛之上。这样的沙龙能不火吗!所以单向街的书也不会差到那里。但是开始也并没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文人办的杂志和书,都有点脱离这个现实的。比如《书城》《万象》《读书》,看起来威威忽高哉,不过想想还真多数都是庙堂里的菩萨,远离人间烟火。不过这本书却有点让我吃了一惊!很久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老道的散文了。虽然现在的散文家满天飞,但是我读的散文却越来越少了,原因无他,不过是读得味同嚼蜡罢了。苗炜从来没听过的一个名字,在和那些同样的类似的旅游随笔相比,是不在一个水准上的,他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看到的,而是自己思考的,能够思考的旅行者,本来就少,而这种思考又能够用那在非常有味道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更不常见了。看来单向街的书也不错,那就接下来继续读吧。

日出的篇章

我需要这么一本书它有灿艳艳的第一眼照亮开我的眼它有经得起琢磨经得起查阅经得起仰视的书肚子有些书用来装饰不只是你的书橱也可以 偶尔刺眼你疲倦里的阴凉我想就是花花世界我是看上了他的书皮 而篇章里,他一个一个的城市一个一个的短暂仿如我在他们飞驰的越野车上一并看着 刷过的草原,俄罗斯边境售卖水果的村妇听他翻译今晨的报纸辗转在国与国的机场

这个世界,如果可以,让我多看一些。

在无聊中取乐,低俗一些,这比较接近生命的本质。人所需要的只是虚无和亮光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可是,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的,一切都是为了虚无,虚无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也叫虚无,你将是虚无中的虚无,因为原来就是虚无。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那儿听得到薄荷下活水的流动,白色太阳已衰微。太阳从层叠的乌云中探出一束光,正照在这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上。诗人布洛茨基就被判了“游手好闲罪”。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追寻异乡的风景

读书的热情早已不似中学时候那么高了,也许网络kill掉了我们生活中太多的时间,我终于还是没有把自己这个习惯改掉,拿到书如饥似渴。人总是不断寻求自己缺失的一角,却不知道,正是因为那一角的缺失,才变得可爱。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周围没有风景,可在总是有那么多人来到我们的故乡,拍照留念。只是我们太过熟悉罢了,熟悉到看不到。所以我们总是向往,远方,不管我们是否可以到达,心向往之。作者替我走了那么多地方,读文字,仿佛我已到达,这就足够。在自己的心中满下太多的种子,要一一兑现,我不晓得,自己会不会幸运到有那个机会。三毛就是看了美国《国家地理》去了撒哈拉。而我,不愿停留在这里……

万千世界里与一个游者的同行

作为无产阶级的一个小份子,看到苗师傅这么潇洒地满世界周游,还有各种机构机关接待,让世界上小小的我内心一阵悲凉。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我灵魂的名字满怀希望地准备旅程,叫上朋友,查看机票,这些零碎而又麻烦的事情反而成为支撑今后几个月生活的动力。再过几个月,再过这么一段时间,就可以出发了。旅游的意想仿佛是扎根在身体里的芽,无法抑制地萌发着,只是单纯的想去走走,去看看,去遇见一些人。可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考试,课程总是阻挡着前行的路,真的很想跟自己的灵魂私奔,逃到利兹,里昂,巴萨隆纳。拥有着这种无时无刻的私奔心情,我安居在家里,看着书,心里有着大计划。总有一天我会像以前一样,踏上旅途,有忐忑有兴奋。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出现在别人的生活里,谁能说在旅行中,你还认识你自己呢。若是明眼人,就可以分辨得出熙攘的人群里,在那日复一日的例行路线上,我的灵魂在发光,它一直问着我:为什么你还在这里。下面才是真正的书评:苗师傅那中年人的独特牢骚,加上各国趣闻轶事,加上他行走万里的活动消息,调成了这本书,名字叫带你去瞅一瞅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文章虽调皮,可有点结构松散,指意不清。要我说,就是一个老男孩对世界的小调侃,去到一个地方,想起一些故事,联系一下实际,发表点议论。有些无关痛痒点到即止,有些让我这种小份子纳闷,若我去旅行,肯定带着另一种眼界,写出既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凌乱的感想。再说了,真的好期待艳遇啊哈哈哈。

但愿我的道路漫长

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情,最好的办法是和他吃饭喝酒聊天。除此之外,就是看他的随笔。不过前提是要写得好,而且得是个真有性情的人。在苗师傅的新书里重读了一遍《世界上最好的吸烟室在哪里》,我就悍然结束了三个星期的戒烟之旅,决绝地买回一盒新鲜的中南海点五,虽然厂家已经变成了上海卷烟厂,配方里也多了狗尿苔味儿,但是看见中南海这仨字儿,还是让人忍不住想抽它。苗师傅也抽中南海,并且沿着他的足迹,中南海的烟屁股也被撒播在这花花世界各个角落的烟灰桶里。我一边捧读他的文章,一边幻想着把烟灰弹在阿尔卑斯山上,或者爱琴海,或者让它们在66号公路上随风飘散。幻想完毕,猛吸最后一口,把烟屁股拧灭在咖啡杯里。周日单向街书店办了一个沙龙,嘉宾是苗炜、小贝和困困,主题是“做一个世界主义者”,后来自由讨论环节,现场有一狗血青年用洪亮的嗓音说了很多关于“世界主义”的看法,大致是说这个词主题很弘大,内涵很深邃,说了差不多五分钟,我越听越糊涂。不过后来苗师傅说的我听明白了,他们之所以选用“世界主义”这个词儿,实际上只是标示一种开放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与其他一些狭隘的主义划清界限,除此之外没有太多重大意义,就像他现在也开始写小说一样,不是为了得茅盾文学奖,而只是为了对抗生命中无所不在的异化进程。“他们相信少数比多数更神圣,失败比成功更高贵。”以赛亚·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这样说。苗师傅经常提到一个叫做失败者咖啡馆的地方,我一直不知道这是真实存在的地方还是一个符号,但是很神往。这所谓的失败,其实是“反成功”,是在对抗成功的异化。“在无聊中取乐,低俗一些,这比较接近生命的本质。”苗师傅的这本新书《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他在三联生活周刊上“花花世界”专栏的文章合集,算是游记。大多数所谓游记都像是旅游局的托儿,如果你按照游记的指导出游,十有八九回来要骂娘,就像按照乐评去听歌,按照书评去买书,按照影评去看电影一样,根本不靠谱。为了与上述的那些游记区别开,老苗的文章叫做“旅行随笔”更好些,有点像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实际上就是旅行中的日记,也是在这个花花世界里转悠时,一些懒懒散散的落寞感叹。在各种交通工具里我最喜欢火车,还最好是长途,坐在火车上,起点已经远去,终点尚未到来,旅客不属于任何一个现实,暂时回归了自己。旅行,就是一种印证自己存在的过程。就像苗师傅在文章里说的:“人们总有种种琐事要做,但除了印证自己的存在,我不想干任何事情……这个世界的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公园,无数的游客在里面转来转去,我也只是想在这个公园里看看,顺手记下一点儿感叹。并期待有机会再到处转转。”有机会我也想到处转转,并且,但愿我的道路漫长。

美妙的生活

那是多么美妙的生活“跳跳兔酒吧”,蒙玛特高地上,莫迪里阿尼和毕加索等人曾经常光顾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常常关顾的“丁香咖啡馆”“威尼斯客栈”,海明威在这里第一次遇见了同乡菲兹杰拉德。“福尔斯塔夫酒馆”,贝克特,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等人经常在此喝酒“我在这家酒馆里的酒单上看见了产自欧洲的各种啤酒,点了两杯。那帮文豪到底喜欢在哪个座位喝酒呢?”看了以后,真的是十分神往。那帮文豪究竟是怎样在他们的时代过着我们的生活。并非是一个杰出的人,而是一群有着相当智慧的头脑,那么幸运的生活在同一时代而又能相互吸引聚集在一起。就像,走出门,再往前走,再在某处拐个弯儿,海明威与菲兹杰拉德便碰上了。然后,这样一群人,在酒馆里,在街巷,在咖啡厅,在旅店。不停不停的说话。手舞足蹈。而以后,你将会读到他们每一个精良的作品,瞻仰他们的天才。他们都分别成为了那个时代。而昨天,他们还聚在一张小桌子旁,随意的谈论着自己某个小说的细节,勾勾画画,谈到如何处理,如何难以下笔。但如果我有一天也会去到这些地方,那么是不是又会感到他们真真实实的生活,所以便会,虽仍钦羡他们那种表现出了某种卓越的兴奋却会有一种易于接近的真实感。感受到内心里的感动。“他们的青春岁月就像是文学的青春岁月,他们那时候贫穷,年轻,拼命写作,盘算着一个小说能不能卖出去。”他们分享激越的生活。一种才华。熠熠生辉。使得千百年后的人们,游历各地,仍渴望触摸到一丝一毫他们曾存在过的气息。

关于旅行的大实话

买这本书,仅仅因为降价了。再又是,三联生活周刊反正也没怎么看,老苗专栏更是没注意过(囧惭愧),因此,倒也值得。前半部分可以说是对旅行的个人解读。后半部分可以说是专栏的拉杂收录。再之后,又终于回到花花世界中。 唯一要嫌弃的就是封面和封腰的设计。封面算是可以,但是是和书本脱离的,即为一书皮。再加上一个印着各位名人推荐的封腰,十分地俗,拿起来也不是特别方便。如能在装潢上多花点心思,就更好了。说句实话,前半部分还是不错的。皆是关于旅行的大实话。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