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日本》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窥视日本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108023308
作者:[日] 妹尾河童
页数:158页

基本烂书一本拉

翻译得很奇怪,有种不通顺的感觉;书的年代久远,日本人的视野怎么可能跟中国人一样,还窥视什么?!这本书 只是名字取得好一点而已。

应该让我恩系统的了解下日本。

国人被几十年前的战争观,蒙蔽了双眼,愤怒,让我们非常熟悉却又非常陌生这个词汇---日本。。“小日本”是我们的口头禅,但是我们不了解真正的后现代的小日本和现代的中国大陆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也许我们都该在正面鄙视日本历史的同时,侧面好好的偷偷的窥探一下日本全貌。对自己对民族也许都是一个提高。。

像河童先生一样旅行

像河童先生这样旅行,想来也应当是一件乐事。他大概与我向来所向往的那种怀着一点美好情愫的旅行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他带在旅途中的是一双理性客观的眼睛,而非一颗敏感柔软的心。因而在他的书中,你所能感受到的并不是因为某种心灵的契合而带来的惊喜,而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甚至是一种知识的洗礼。河童先生一定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这一点从他的书里很明显看得出来。一路走一路画,往往被我们看作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他的眼睛里竟然是那么的有趣而值得关注。所以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他像一个孩子一样充满着旺盛的好奇心和观察的热情。细心的记录下马戏团搭建帐篷的过程,文身师傅的工作室布局,地铁工程的现场看河童先生的书,并不只是有趣而已,他的书里充满着生活的智慧,有点像童年时有趣的益智玩具,用一种亲切而新奇的方式讲道理给你。比如我从小都不明白的钥匙和锁的原理,也只是一直都觉得好奇而已,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究了。可是河童先生的画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笔和几句话,就把一切说得那么明晰,真是很不简单。用这样一种方式获得知识,实在是再美好不过的一件事。大概也得益于舞台设计的本职工作,他的画作也是简单明快,结构和透视关系一目了然。一幅图实在是胜过几千文字的叙述。纵使是这样,你打开书看到河童先生所画的那许多复杂缠绕得线条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和文字说明也一时有种心乱如麻的感觉。想起河童先生当时作画的样子,随身带着的纸笔,走到一处边停下来画着速写,还要快速的理清各部件之间的关系结构,实在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我只是单单见他画出的欧洲旅店的招牌精美绝伦,一时生出想临摹的念头来,只细心画那一个招牌便花了我一个小时有余的时间,虽然我实在是业余的,但想来河童先生的画里每一个细节也是精心描过,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自然可想而知。这本书里有一处提到日本的卧铺列车,他在书中为日本的列车只注重物理搬运而对环境和舒适性置之不理深为惋惜。我看了之后,再回想中国的情况,想来中日之间的差距真不是一年两年能赶上的。被河童先生认定为没有居住性关怀的卧铺车厢里也是镜子拖鞋纸巾一应俱全,整体布局在我看来也已相当干净整洁。而中国的火车里莫说嘈杂的硬卧车厢,即使是软卧车厢也没有这等的舒适,据说中国的火车上也是有豪华包厢的,听说里面有电视和洗浴间,我没有见过,不知道中国的豪华包厢与日本的普通列车相比如何。若说到车的搬运功能,那中国的公交车,可真称得上是里面的翘楚了。比如目前最新的一批公交车的车内的布局设计就让我很是迷惑不解,这么大的地方,只两边零星的安排几个位置,多安排几个座位不好么,那么宽的走廊,站在中间的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也没个扶手可抓,难道真能站人么。可是不久我便明白了,真正赶上运输高峰的时候别说你手没处可抓,即使是双脚离地恐怕你也是立得住的。也是无奈,这么多人,搬也搬不过来,谁还有心思考虑舒不舒适的问题呢。

从<窥视印度>到<窥视日本>

曾看过<窥视印度>,里面的素描画之精细让我有着学素描的冲动!当然,假若把<窥视印度>当作旅游书来看的话,我觉得还是很吸引人的.随着河童的视线,能够看到一个既真实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印度.在图书馆不经意地竟然我扫射到了<窥视日本>,本以为是如<印度>那样以介绍日本为主题的. 但是看了几篇文章就发现不是了. 更多的是,反映日本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当然,亦有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不过不占多数.

读到吐……

2005年11月版,首印15000册,每印张3块钱,不过纸张有点差。河童是一朋友推荐的,然后还信誓旦旦说要追,然后就会去帮她借他的书,结果有天朋友说了句,他的书也就这样,瞬间晕倒……读图时代,阅读很轻松,却也容易什么都留不下。120126上外公家

日本之旅的开始

很喜欢一位豆友评价读河童先生书的感觉“从无意到有意”这学期忽然对日本有了兴趣,也可以套用这句话“从偶然到必然”世界经济与政治小组选题,读《菊花与刀》谈日本民族性格身边的某人这学期孜孜不倦的学日语的劲头打动了我以及她冲动的在某个周三的下午翘掉两节课跑去淮海路吹风,顺道帮我去那里书店打听文道的书结果带回的一本《整形日本》(有文道的一篇文章一刚!)看日剧《last friends》重温去年开卷八分钟,这两天听到文道介绍日本专题总之种种巧合,将我拉到刚刚整理好的图书馆去借关于日本的书。本来是抱着借文道在节目中推荐的曾经在郑州大学留过学(这点我很好奇)的茂吕美耶的《物语日本》和《江户日本》的,结果图书馆的查询系统依旧let me down,查得到,找不到。。。不过在sisu借书总有一个好处,根据索书号的位置如果没找到你想要的那本书,转身,总会遇到另一本好书,与妹尾河童相遇就又是这样一个例子。《窥视日本》的“窥视”几乎是一下就吸引了我,读书生活新知的三联购买版权的小书总会很好看的经验让我把它带出了图书馆。西语课上,英美概况,一天零4个小时就把这本书看掉了:生动地插图,独特的视角,第一次发现,读日本不用这么累!比如说吧,第一篇就很吸引我,地铁究竟是怎么挖的,妹尾先生细线条勾勒出的透视图第一次让我搞清了这个问题,虽说全书写于70年代,但是今天读来丝毫不感觉有“不搭噶”的错位。“搬山节”里有关文化和政治权力的论述“东方快车”中由日,欧列车舒适居住性的不同而阐述的关于人的关怀,作者对运输部门提出了批评同时也有的殷切期望。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全书中,我总深深地感觉到,作者在对日本的“窥视”中,都处处体现了一个日本人对其国家的关注。例如在“探秘皇宫”这一章,虽然与全书其他章节一样,以图画和作者随笔的形式记录各种经历,但是文章末尾对皇室的反思和与欧洲的比较,令我感觉,日本人,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对这个国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他们总是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时刻想要与欧洲作比较,来检讨自己民族的不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钥匙”这一章,几百枚不同钥匙的图画甚是精美,而与西方钥匙的对比则凸现了作者的阅历之丰富,最后又引到钥匙丰富的内涵意义“主妇权力的象征”,并引契诃夫的《樱桃园》和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丢钥匙证,真是再闲谈中现大家风范。从无意到有意,从偶然到必然,继续阅读和日本有关的文字,和妹尾河童的《窥视》系列。

温暖的阅读

阅读《窥视日本》,看河童先生娓娓到来日本社会的林林总总,事无巨细,他一概抱着朴实的乐趣,观察、参与,挖掘日渐式微的生活真相。现在很是喜欢懒散的节奏,慢方面,慢人慢事慢物,慢工细货,慢步,慢拍,慢游,慢笔......惟有慢下来,心平气和的进入生活,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琐碎细微的快乐,纯正的优游味道。于生活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做一名快活的生活家。河童先生的《窥视日本》正是一本可以让你慢慢生活,微微笑的好读本,每个短篇里都会 有他自己手绘的素写,质朴的铅笔线条,暖暖的象是时光的温暖,描画的都是配着文章内容的速写,借着纸张的力量,简拙的笔触抵达你内心的关怀,这样的书,适合在闲散的午后懒在沙发上慢慢阅读,一点也不吃力的短小文章,通俗易懂,关注的事物也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但这并不妨碍被他感动,准确的说是被生活的细节感动,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关键就是你是否具有了审美的能力。当然,生活的乐趣不仅仅是书本的阅读可以完整的,但阅读这样一本温暖的书籍,我想无论何时都是必要的。一杯卡布其诺的温度,送给慢慢生活着的人~~~~~~~~`

别样的自观

看过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很难说这本书属于什么类型,绘本不像绘本,游记不像游记。确切点来说,应该算是旅行手记和素描图的综合体。河童的画讲究细节,写实并具有记录性,在《窥视印度》里,除了某些小玩意的细部图,还有大场景的俯视图、全景图等等,线条硬朗又诚实,不愧为著名舞台设计家之名。他的“窥视”系列目前只看了两本,在《窥视印度》里,尽管几次三番地到访,但旅者的局外人眼光,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复杂宏大的地方来讲,一本书的描述未免有些浅尝辄止。而《窥视日本》却让人十分惊艳,有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感觉。虽然只有13篇,但题材的切入点很小,新奇有趣,采访和速写都有很具象完整的呈现,偶尔还带有些批评性和建设性意见。其中有“不小心挖出遗迹的京都地铁工程”、“枥木县乌山的搬山节”、“大岛渚电影的审判旁听”、“天皇皇居的参贺以及直升机俯瞰”、“琵琶湖畔的欧洲东方快车旅馆”、“探秘府中刑务所和明治时期的网走刑务所”。即使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话题,不仅对我这样的外国读者,相信对本国的年轻人,也能激起很大的兴趣。在大多数采访式的参观当中,妹尾河童既不是一个专业记者的身份,也不仅仅是速写为目的的画家,他对于这些话题的手记,倒是都有些针砭时弊的意味。在和盲人长谷川清的交流中,他提出希望日本的纸币也能像荷兰等欧洲国家一样,印上盲文来方便盲人;对于北海道桦户集治监狱当年虐待犯人的惨剧,提出改进无视人权的监狱法;还以亲身参与审判旁听的经历,揭露了一些审判长的苛刻无理。当然,其中也有比如“搬山节”、“红帐篷黑帐篷”、“中西旧时钥匙考证”之类的民俗故事,可以很公允的说,这本《窥视日本》就算在艺术上没有太高的价值,但在70年代风物文化史料的记录上,也有它很大的功用。在七十年代,照相机离后来的数码时代的普及相距甚远,假如要尽可能真实地向读者呈现眼见的一切,只有通过这种十分考究的素描画。而且作者本着尽可能精准和详实的态度,连列车里床、座位和各种物件的长宽比例都有测量,很有日本人行事之风范。妹尾河童在书的结尾说,“所有一切中的一件又一件都不是别人的事,这是我通过窥视所学到的。”想必在这孜孜不倦的“窥视”背后,河童先生把一些问题抛了出来,那有没有得到回应呢?据说从84年版的日元纸钞开始都有了盲文标记,这能不能算冥冥中一种美好的呼应呢。

用充满好奇的眼光《窥视日本》

用充满好奇的眼光《窥视日本》读《窥视日本》日本著名的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的这本《窥视日本》可不能只是用简单的“好看”两个字来形容。在谈到具体内容之前,我要先说一下我的最初印象:三联书店的书向来让人感觉朴素而实在,这本书也是一样,干净整洁的装帧设计让人感觉很舒服。作者妹尾河童的名字一度让我误认为是一位女性,甚至我在读第一篇内容时依然有这样的感觉,原因是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异常细致,更像是女性所为,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妹尾是位先生,让我不禁为自己的唐突而讪笑了。 作者是一位舞台设计家,所以图文并茂成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图完全是作者手绘的线描图,让人有看小人书的感觉,因为是画出来的,所以在作者的灵活处理之下甚至比摄影的图片更加清楚直观。举个例子,作者在一幅图中画出了整个地铁的建设过程,这当然是照片无法做到的了。除了有非常细致有趣的线描图以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些都体现于书中的一行行文字之中,所以读这本书时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下面是从书中摘出的一段话:“自己常想钻进地铁工程看个究竟,但是,地面上盖着厚厚的钢板,也不让你看地下在干什么。偶而从工地的缝隙中看到作业灯光闪动,让我好奇心倍增。有一次我从缝隙窥视地下,惹得警察大动肝火。……”怎么样,很有趣吧。全书十几篇文章独立成篇,有介绍地铁、监狱,也有讲述钥匙、盲文、东方快车,甚至有一篇还谈到了电视广告的制作过程,总之是五花八门,尽管如此,在作者娓娓动听的讲述下,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乏味,相反还会有让人不忍释卷的感觉,这全靠作者非比寻常的讲故事的能力。不过作为一部译作,文笔流畅自然也有译者的功劳,本书翻译者是曾在日本大学任教过的陶振孝先生, 当然没得说。总之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细微的观察让我们了解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可能也就是作者将本书命名为《窥视日本》的原因吧。不过不得不提的是,由于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都写于1978年,距离现在已近30年,这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失望了。如果不是很介意这一点的的话,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至少从2005年第一次印刷之后,已经连续两年重印,足以显示它的受欢迎程度。最后说一句:我在读这本书时,有时会比较1978年的日本与2007年的中国,似乎也看到了一些相近的影子。 http://blog.sina.com.cn/QVC

假装信赖,就能真的信赖

搞笑风格没有以往那么的浓厚,倒是保持了河童先生一贯的观察癖,连监狱都不放过哦~呵呵~也可以从中看出日本人非常注重文化的保存,看了这,我身为一个中国人,很汗颜呐~ 摘抄: 1.麻将圣人的风度:打着盹打麻将。打了一圈,轮到了自己出牌,眯缝着眼睛出一张后又睡了。不久前一次,大家都认为他已经睡着了,都放下心来,这时,阿佐田哲也的一声:“碰!”把大家吓了一跳。大家都觉得奇怪,“一边睡觉一边打,什么时候看的牌?”这就是麻将圣人的风度。 2.欧美人的文身:TATTOO 3.网走刑务所所长:我把我们的收容者叫做住宿者。开始时,所员们困惑,以为不合适,我是真的把他们当成住宿者临时收容的,总有一天他们要回归社会的。所以,在此期间承认其人性,刑期一满,他们肯定会变好的。我常对所员们讲,刑务所要与时俱进,只靠“管理”这种思想是搞不好的。相互信赖的关系不是一天建立的,要靠平日的积累。PS:看到这个所长说的话,突然想到了津巴多叔叔的《路西法效应》了,以后慢慢看吧

窥视日本一个时代的切片,以及河童散发光辉的心

我其实只是看了前半部,大概5-6篇文章,就急匆匆的跑上来,给了妹尾河童一个唯一的五星。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大多数喜欢河童先生的人,要看的是独特有趣的异域文化,娓娓道来的可爱插图,以及他细腻执着的好奇心。但是,这本《窥视日本》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出乎意料的惊喜。因为在这本书里,河童把眼睛从一些奇奇怪怪的物品上挪开,开始关注人。尽管他的叙述温和低调,你依然能感知他含蓄的表达。从《桦户集治监狱》开始,河童远赴北海道,采访明治时代的监狱遗址。他在文章中,第一次用插画和文字描述了在那个年代,日本囚犯所收到的非人待遇;他们成为国家政府大力开发经济建设的牺牲品,用自己的肉身铺就了一条北海道最长的国道。河童为那些不堪忍受苦役而默默死去的囚犯们鸣不平,他们没有在历史上得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而河童更加忧心的是,至文章写成时(1978年),以严惩囚徒为根本精神的“监狱法”依然没有废止。接着,是《在盲人长谷川清的身边》。河童详细描述了日本盲文的组成和构造,测试哪个国家的纸币最有利盲人阅读,甚至去探访导盲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室。总之,他不断呼号的是,政府和国家应该对盲人给予应有的关照,他们是人,所以应该有自由出行以及自由阅读的权利。让我最激动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建议你去法庭旁听》。河童第一次画日本的法庭和旁听制度。他描述了1978年时,日本法庭上还是由法官主导局面的情境。1978年3月,拍摄惊世骇俗之片《感官世界》的导演大岛渚被日本检察院起诉为猥亵罪。作为被告的大岛渚在法庭为自己申诉,当时妹尾河童就在旁听席上。河童这样记录了大岛渚的申诉:“我绝不是为了我一个人,而是为了全体日本人,作为一个自由人,在争取想看就看的权利,想听就听的权利,想读就读的权利的问题,殷切希望这次审判能够竭尽诚意,进行充分辩论,在此结束我的申诉。”这些话,让我如此震撼。作为觉醒和求知的人们,都渴望有想看就看的权利,而不是由谁的剪刀决定;都渴望想读就读的权利,而不是由谁的意志决定;都渴望想听就听的权利,而不是由谁的喜好决定。

不错。

《窥视日本》比《河童旅行素描本》和《河童旅行素描本》稍平淡些,有趣程度下降了些。但其实如果真的认真读的话会发现也非常不错!有助于了解日本历史。我就是拖拖拉拉读了半个月突然觉得有趣于是哗拉拉全部读完的。

日本

和《窥视欧洲》同系列同年代,只不过日本篇以文字为主,图仅作说明用,不像欧洲一页一张画加几行字。基本是翻阅完的,讲日本的监狱、日本的纹身、日本的皇室大院等。由于年代实在久远,看着觉得跟不上时代也就渐渐有种不敢尽信之感。比如看到一个当时的规定,在想到底这个规定现在还有效吗?还是已经更新了、废除了?害怕自己心里会信以为真便宁愿以半信半疑的态度去看。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明明知道是1980年左右的书,跟看历史书一样,里面写的也不过是当时的事实。时代发展太快,总有种怕自己跟不上时代、跟不上信息更新的忧虑。而人是不可能随时更新大脑里的所有信息的呀,所以这种忧虑也便显得多此一举。里面讲到当时日本让重刑犯们去修路、挖矿,以惊人的效率完工,背后却是不人道的长时间劳累和以犯人试毒,想必如今这种做法已不被允许。看看有趣的历史故事,也就权当消遣,何必想太深入呢。

无意到有意

关于妹尾的作品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本看完花了4个小时想了一个假期于是,不得不说作者和书都是很典型很日本的,河童使书的内容变得生动,而内容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日本人的观点,当然,是个很体面的日本人的观点。。。看完了感觉很兴奋,不过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方方面面,不妨再看看《丑陋的日本人》,给自己泼个冷水。。。当然,充分肯定妹尾,继续窥视中。。。

我爱这个白相人

人生苦短,可是我们仍然无法恣意放纵快乐,即便是私人的快感,亦未必可以率性妄为。幸亏这世上有个很会白相的男人,填补了我不少的遗憾,也让我有了更多意淫的乐趣。那年去尼泊尔旅行,隔岸看他们的火葬。 尸体已经烧了大半,延绵不断的黑烟从他们那头飘到我们这里,如此清晰地闻到自己同类被火烧的味道,同行的人深觉不能忍受。只是我还坚持着看他们把烧下的骨灰撒入恒河。这段是河上游。我知道恒河载着骨灰将一路蜿蜒流向印度。我也知道印度人从来就以在圣河恒河中沐浴为荣。在恒河里洗澡,于我是件明知可为而绝不可能为的事情。可是,我希望有人去试下,有人来告诉我他的感受。神奇的妹尾河童,他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让我失望!他果然去了,他果然洗过澡了!在下水前,他并没有忘记告诉我这比预期要冰冷的河水“像奶茶般浑浊,透明度几近于零”。尽管如此,他还是将身子浸入河中直到肩部。。。。。。当天夜里,他就拉了肚子。第二天,这个勇敢的日本人看到自己无法止住腹泻,可又超级想出去玩,便不管不顾地在裤裆里垫上卫生纸就窜了出去。妹尾河童,大脚逛天下,且走且画,出版了好多本太有趣的书,让我们和他一路分享。他画的印度钞票,居然逼真到当局怀疑他做假钞。刚刚到印度,看到厕所放着洗手水桶,立刻身体力行,拉好巴巴用左手代替卫生纸,还不忘记告诉你指缝间的感受。这种事情,于我永远是想做不敢做,只能无数次意淫,可是,我知道,有一个河童会兴高采烈地去做所有这些好玩的事,然后用文字和图案报告你一切详情。在他的脚下,在他的笔下,所有国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化,人类,动物,建筑,一切都是可爱的,一切都是值得用笔用心好好记下的。他对一切都感兴趣,勇于体验,敢于尝试。人家要给他塑蜡像,他非要凝固自己脱裤子拉屎的这一瞬间。事后仔细观察蜡像,居然拔掉自己的一根白眉毛,说蜡像上的他可没有这根毛。商店好好的新饭盒不要,非要高价买下人家贫苦老头用了几十年的饭盒。 除了好奇、童心,他更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和艺术品味。这样好玩的一个男人,教我怎能不吃死他爱死他?且慢!这个白相人,仅供我放在那里高山仰止而已。如果他降凡到我的身边,就算我如此深爱他,也决计不会要和他攀亲做他的家人。妹尾河童,他会和自己的儿子抢包子吃,会抓着女儿的手狠狠地放在滚热的水壶上——只为教育她什么是“烫”。他和孩子一样在地上爬,只为好奇小孩看世界的眼光。他,什么东西都要吞下肚子。最后,他告诉我们,他吞下了打火机——和之后的感觉,以及,最后怎么在吐血的同时把打火机吐出来。只是,如果你在书店,看到这个白相人写的书,请你千万,不要错过。

感觉一般

现在在读窥视印度,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实在本身就太有意思了,所以想来应该比窥视日本要有趣的多。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他的书,兴冲冲的买了来,感觉却是一般。虽然也喜欢他细致的描画,但是觉得讲得事情都没什么趣味,只比较喜欢介绍列车和盲人书写工具的几篇,监狱那些描述简直令我头疼,都匆匆掠过了。可能因为他是日本人,所以并不能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看自己的国家,而发现那些新奇的事物,印度这本刚翻了两页就已经觉得胜过日本了。另外,他的文字比他的画差远了。

可能不只是有好奇

看河童的第二本书,他把视野移到了日本本土,我看第一本书的时候,直接是被强大的好奇心震撼了,而在这一本,我想,可能不只是有好奇吧。看看目录,写铁路是如何挖的(真的好复杂的图都画出来了!);写监狱的内部构造;写盲人书籍的制作过程(是的,把盲文印刷机画下来了!);写去法院旁听的过程(仅凭记忆画了一张很详细的法院俯视图);讲雕宇的故事(画出来的全身文身震撼力不是一般的!);讲城市里流动的马戏团的故事(当然了,肯定是选了支帐篷这种复杂的东西来画了!)等等......而且,挺让我吃惊的,对于上述描述绝不仅仅是看完、画完就算了,每个都有河童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在其中,如果上一本书里让我觉得河童是个超级好奇宝宝的话,这一本让我看到的河童是个有社会担当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感。不然,谁会去出于考察犯人的人权情况去监狱里,而且还特别调冬天去,感受最真实的情况;谁会为了支持言论自由办理各种手续去旁听法庭审理;谁会在参观完皇居后考虑新宪法"主权在民"和现行的“天皇制”复活之路是多么的矛盾......值得大家拿来看看的一本书!另外说点题外话:1.愈发的觉得单纯写字的人的作品不如那些生活中有其他本职工作业余写字的人作品优秀。(好绕口...你懂的...那些天才型的作家不算了,我指的是现在各种写字儿为生的人)。也许是种偏见,但是我是这样理解的,写字这件事,文字本身的力量太大,我总觉得浸淫在其中的人,更擅长把情绪或者事件用文字固定下来,而不是更擅长掌握文字之外的世界,即把一个东西说透。嗯,我的一个想法,也许是偏见!有待进一步的思考!2.在想,现在日本社会还有想河童这样的人吗,河童身上是否还体现了以前的日本时代精神呢?很神奇的一个人!还是以摘抄下来的一段话结束吧~我们想旁听是那种让人感到原来如此的审判。大岛渚最后是这样说的。"我绝不是为了我一个人,而是为了全体日本人,作为一个自由人,在争取想看就看的权利,想听就听的权利,想读就读的权利的问题,殷切希望这次审判能够竭尽诚意,进行充分辩论,在此结束我的申诉。"以"《爱似斗争》审判"为开端,牵肠挂肚的审判很多,今后要不断地旁听下去。如果你认为自己和“审判”无关,一定要读以下一些书......

城市素描

在一次远行前,KEVIN推荐了河童的书。最近终于有机会一睹其人书中内容,感觉新鲜。若旅行时也如河童一样,能把所见之物事无巨细地绘画出来,也未尝不是一种深刻的体验。《窥视日本》有点让我着迷的是,河童以及其细腻的描写与素描,刻画了日本很多不为人知的方面,比如刑务所、纹身等等,这些文化的东西,对于偶们这些非日本人来说,就算去日本长时间居住,也未必会去细看了解,而从河童的书中了解了。

认真生活的人很有魅力

自认为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所以也喜欢注意注重细节活的精致的人,看河童的书就有这样的感受,看他如抽丝剥茧般细致独特描绘那些场景物品,体会到的是一个人用心生活的本质...

窥视日本

还是通过《窥视印度》才认识妹尾河童的,而且,当属骤生好感。于是,那天,在三联书店的进货单上,看到这个日本小老头的名字,立时扑了上去,硬是让人家店员从没拆封的包装里把他拎了出来。对于印度,河童只是一名游客,也许比别人多停留了些时间多经过了些地点多领会了些精髓,可毕竟仍就是游客。所以,整本书的脉络很清晰,仿若边走边唱。而日本,是河童的祖国。在那个不算很大的岛屿,人们应该早已熟悉了它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致,作者想必也不会例外。所以,这一次,他真的是在“窥视”,把视线汇聚到了普通人想不到或达不到的角落。从京都地铁工程到停运的东方快车,从盲人的生活与文化到流动的戏剧演出团体,从刺青与文身到钥匙和锁的历史,从皇帝的庭园到各种类型的监狱……他的选择,充满了孩子式的天真与好奇,以至于河童这个名字显得无比恰当。同时,在巨细靡遗的文字中,还有一颗爱心怦然跃动。比如,他对日本《监狱法》中人权被漠视的质疑;比如,他对明治时期集治监狱残暴行为的批判。一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发行的书,25年后读来,却绝对没有不合时宜的感觉。最喜那些细致、写实又具美感的素描。

俩怪物和日本

妹尾和河童都是日本怪物的名字。这个家伙,也是头怪胎。永远充满好奇心,执拗地抠着细节走路。最先看过的是旅行素描本,好高兴!觉得我的人生也会有意义。即使是像妹尾河童一样不靠谱的人,只要好好的不靠谱,坚持不靠谱,也可以像野草一样活下去。 他的手绘图跟文字一起坚持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不过要能达到可以蹲大马路上观察地铁的境界,除了勇气还需要一点名字才够。说到盲文书的时候我还想,中国和日本的盲文书是不是一样的呢?问了棺材大叔,才知道手语也是有国界的。跟母语是一致的。要不,他们做的盲书拿来看也好呀。 还有可以架在肩膀上的接电话方便的工具,费了半天力气打算做一个,被宿舍同学鄙视:现在可以用耳机接了阿……哈哈。

河童同学

对河童老爷爷很无语……这本《窥视日本》说了很多日本的细枝末节,最后的地方对各种监狱的考察,之前的京都地铁挖掘,还有刺青的由来……绝对不是一般人会想知道的日本。但是,所有东西一旦钻研深了那都是极有趣的。所以只有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们才会津津有味看完这本寻常人绝写不出的书。毕竟河童爷爷是日本人,所有我们好奇的日本文化对他而言已经如同日常呼吸的空气一般熟悉,虽然对我们而言日本的空气都是新鲜的……所以只能说这是一本可能不为大多数人感兴趣却依然极有趣的书。不过喜欢河童爷爷的人相信依然会喜欢这书的~

一如既往

从窥视印度又回到了日本。他一直说要告诉别人家乡的细节,线条。最后还是选择了一如既往的方式。线条的细节和世界。

爱生活,爱河童

有趣和沉重的结合体。文化习俗一向是有趣的放松读物。妹尾SAMA能够为自己的书亲手画上精密的插图,实在是太幸福。

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本小品集

抱着对日本民族性标记的探求之心,开始看河童的这部作品。与想象中大为不同,原以为依旧是对民族性现象、成因的描绘与分析。然而,妹尾先生秉持童心,未曾妄言,只轻轻切取几块感兴趣的景致,用孩子般的好奇加以观察与记录。由于个人色彩很浓,并无猎奇之处,如不用心琢磨,很可能一无所获,不知所谓。大量的手绘,更是要仔细端研,探究原理,否则很难领略细致入微的笔触与力求精确的画风下,深沉而独特的气质。研究日本,有时是为了断自己的后路。同样的东亚人种,同样的儒家文化,还有什么可以辩驳?作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公民意识。伊既是民权的观望者,也是推动者。正因为抱着拳拳赤子之心,坚持较真,不留余地,他们走得很快,越走越远。本来应以此为榜样,身体力行,然而,这片国土极度缺乏公民社会的基础与环境。人们已不会像本书中那样,以公平、正义来解构所闻所见,直观反映里只有——利益链条、权势结构……当世代生存的土壤被严重污染,不只我们,我们之后的他们,只会沿袭这一思维惯性。最终,这里将被文明的迁徙彻底抛弃,转向荒蛮的深渊滑去。可见,这是本谈及政治的书。不是民族志,没有覆盖太多民俗;不是游记,目的地经过有意甄选;不是随笔,倾向性相当明显。这么说吧,看这本书的人是幸福的,你能真切感受到邻居家的温暖与幸福,看这本书的人更是不幸的,你很难按捺住对自家的不满与绝望……

温热情怀随细腻好奇心一起缓缓流淌

前天北京下了入冬以来第一场雪,据我观察,身边的大一同学们的反应大致可分为这四类:A,之前很少看到下雪,欢天喜地、到处拍照的南方同学B,之前很少看到下雪,但认为下雪阻碍交通,化雪时更是天气寒冷,因为愁眉苦脸的南方同学C,之前看多了下雪,认为没啥的北方同学D,之前看多了更大的雪,嗤笑“这也算雪?”的北方同学一直生活在北京,年年下雪次次下雪都激动得不行的我当真另类。因此,看到到处联系参观,还细细描绘各种有趣事物的河童先生,我就好像找到了一个忘年的知己一样。也许这个好奇的起源是有些孩子气的,但随着深入的了解和观察,对堙没在历史中的、在冰雪中以身躯开拓蛮荒的北海道的监犯的关怀和对残酷的当政者的愤慨;对让盲人过上合乎尊严的生活的呼吁;对法官的抨击讽刺和对人们了解真相权利、自由参与社会管理的追求,就这样缓缓流淌出来。我想情怀的起源总该是好奇心,各人自有各人的活法,他人怎样我不管,然而我想在这个庞大的、缓缓移动着的头也不抬的人群里,我要坚持每天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星星和月亮,每天早起时,都好似是第一天来到这世上一样好奇而热忱,也好似是最后一天存在这世上一样珍惜和纵情。

河童看日本的心情小记

河童的书我一直是放在厕所里看的,因为河童写的书比较特殊,那是一种看到原因有看到结果的书。  河童的书是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觉,看河童画了很多插图,有写了有趣的解说文字。不禁自己也想仔细看看这张图里到底有些什么可以值得看的,就如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看到导游介绍完以后,自己也会再对这风景看一遍,会发出“噢,还真的是这样。这下我看懂了,河童的视角还真的跟常人不一样啊。”的感叹来。   这个跟常人看法不一样的小老头河童。拿着他那只赖以生存的笔,看到一些其他人没法去看到日本的一角去描写和绘画。日本人的个性彰显无疑。很老实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下来,写下来。再印成书给那些跟他同样兴趣但想法不同的人看。   里面的插画很难受的被装订成了两部分。阅读感还不如一些给儿童看的插画读本。但值得跟河童有相同好玩心情的人看看。  这个本书可能是由于是日本人写给日本人看的。翻译的风格比较硬一点。读起来不是很有趣,这也许跟河童选择的素材有关系。个人感觉不如《窥视印度》那本好看。

窥视日本

图书一词本身便带有了图文并茂的含义,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图文渐渐分立,似乎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的承载另立体系,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形成了一层模糊的表意流,而对于这片断式描述的研究也成为一门浩瀚的科学,在图书的领域里只手遮天;最初的图画反而日渐式微,成为了文字本身的附庸,只剩下些科学图鉴和漫画还依稀见得昔日分庭抗礼的辉煌.妹尾河童是日本著名的艺术设计师和舞台设计师,他在写作的过程中用一种独特的笔触将生活流绘制出来,有娓娓道来的诉说,平铺直叙的描写,直抒胸臆的感慨,针砭时事的评论;然而最重要的特色是,手绘几乎同文字占据了一样的篇幅.我强调的是手绘,而不是照片.从地图,建筑的平面图,工程的流程图,到钥匙,锁环,幕布,无论巨细,妹尾河童都用一种白描,写实的类似于建筑图纸或是机械工程制图的风格将其记录下来,虽无丹青之韵,却可于精致处细细钻研,反复把玩.个人认为,绘图和照片的最大区别在于,照片擅长再现,而绘图则擅长于描述.在线条简明的勾勒下,通过无数的牵引线附出的标志,记号,批注,解析可以明朗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除去感官上的刺激外,更增加了顺序的引导和条理的疏导.对于《窥视日本》这种介绍日本风土建筑的书籍,这种绘图的功效无论从趣味上还是学理上都远胜于照片本身对文字的补充。从京都地铁的修建,到刺青与文身的历史,从东方快车的辗转,到流动马戏团的生活。河童把目光申向了我们平时不曾注意的角落,他带着童心告诉我们江户时代的锁的风格;日本监狱和皇宫的内部结构;搬山节奇妙的搭建舞台过程……然而窥视一词的含义却更多的意味着作者从细节处对日本本土的反思。修建地铁背后是对于文物的保护,搬山节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日本监狱和皇宫体现了人权和皇权的进步与局限,而每一把钥匙背后都象征着一个家庭权利,一个藏在心里的秘密。正是这种文化情愫在点点滴滴线条勾勒的图纸上,在字字句句平淡却余韵的文言里,淡淡的散开,让人感到得窥豹斑的快慰,这也恰是此书的价值。图文并茂,却不流俗,文字淡雅,却不平庸。这确是我近来看到的最让人生趣的图书阿,呵呵

窥视日本

当我在杂志的偏僻角落里发现《窥视日本》大陆版的现身时,非常忿忿地想,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本书的出版。然后马上上网订书。第二天不安地等待快递的到来。直到这书实实在在地拿在手里,才放下心来。河童先生的书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值得痴迷。可是这本书却没有我期待中那么精彩,尽管它延续了河童一贯的好奇古怪的作风。可能是河童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的缘故,对日本的窥视变本加厉地奇怪起来,延伸到日本的深处,文章也随之变得深沉,令我这种对日本毫无认识的人读得很吃力。与写印度或欧洲时的前后连贯不同,尽管某几篇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关键词,其实都是非常独立的文章。还好我在《停运的东方快车》里找回了以前的感觉,但仅限这一篇。也会非常俗套地问自己,是喜欢他的文字多些还是喜欢画多些。我从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是,文字。那种永远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语气,是河童先生所独有的。当然,他的画也无可挑剔,令人由衷敬佩。所以,还是很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哪怕只是一知半解。

透过盒子看日本——————————窥视日本

在此之前没有看过妹尾河童的作品,第一次看觉得很新奇,从这些生活细节可以了解到,其中描写盲人日常生活的一章,很有意思对于盲人的帮助就是使他们的生活过得更简便,尽量可以使盲人跟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而且其中解答了让人觉得不清楚的对于盲人如何生活的疑问。怎么去看时间,生活中以什么作为娱乐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图文并茂的刻画了一个清晰的日本,地铁如何建造的又怎么利用挖到的遗址做成有趣的地铁博物馆,犯人的牢房怎么样的构造,法庭如何审判罪犯。全书笔调时而有趣时而调侃,力求通过看似不关联的细节去诠释一个真正的日本。日本有多重面貌,这里展现的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日本,没有了历史书中的沉重,书中的图画让读者的想象更具体化,书中的章节都是些会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关于日本有名的纹身师傅,可以清晰的看到生活的古与今的变迁。当生活越来越不有趣的时候,总得想办法变得让它有趣点,有趣的是专门讲电视广告制作的那一章节,简单的讲了一下怎么运用各种道具特殊手法去营造想要的场景,这也是普通人会好奇的电视人生活的一角。起初听名字以为又是个宅女把对于生活天马行空的想象,放置到游记中加以实现的一本小书,没想到是本把生活中收集到的觉得有趣的事编辑成册配以细致的图的书,就冲这特别的视角这也是本值得在看的游记。

1978年的日本,主要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

这个老头真的视角与众不同,观察点又是特立独行,再加上出发点有点匪夷所思,所以,这本书,看起来,对于不了解日本的我还是有些费劲。

不是自己期待的样子

先看的窥视印度,从河童做为舞美设计师的角度,他特别关注与建筑和环境美学有关的东西,而且刻画细节特别精准到位,观察力非常强,可以让人感觉到他的旅行非常充实。在这本书的影响下看了窥视日本,其实是非常期望看到他笔下的日本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的东西,但看时感觉不太一样,比较喜欢与钥匙有关的那一段,以及搬山、刺青部分。当然画作部分还是延续了精细的风格,由于素描本身比照片耗费了更多的心血和技艺,因此也比一般的摄影型旅游书籍更引人瞩目些。

小书一本

一本小品书,挺好玩,河童的手绘示意图是我喜欢的,科学,细节,直观。不过文字上偏说明书风格,缺乏个人观点的深入。关于日本监狱的描述让人实实在在觉到日本民族是一个缺乏慈悲心的民族,指望日本人性发现只是陆川在“南京南京”里的一厢情愿。 另外关于日本纹身的章节很好看,想象我也去纹一个“长润斩浪”,活的浮世绘

管中窥豹

这本书窥视的是1980年左右的日本,三十几年前了。而且由于是“窥视”,只是描写了日本生活的几个片段,比如说监狱、纹身等等,通过现象总结一些文化特征。但是行文比较。。。“诚实”,起码语气上开来是这样,还配了蛮可爱的插图,权且一读吧。另外,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和日本有多大的差距,1980年,中国的电视还没有普及吧,还是新鲜玩意儿呢,日本已经在广告创意和实现方面有了挺大的进步,这就是差距。

窥视到的是过去的日本

这本书,在季风看到的时候,几乎连犹豫都没有就拿下了。然而回来一看,发现,哎呀呀~~如果对日本的历史一丁点都不了解的话,读起来还是很累的,即使妹尾先生还是一如即往的画了很多手插图。也许是我对日本的好感不足,总觉得这本不如《窥视印度》和《旅行素描本》。

因忘却而无法纪念

行于伦敦的Piccadilly,如果恰读了狄更斯或王尔德的话, 思绪可能会游弋到19世纪的英国。因为这里变化不大,除了昔日的店铺中若干已经变成了Burger King或者药妆连锁Boots,“星星还是那个星星, 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很自然的, 我开始找寻Dorian Gray和Oliver Twist的身影。到了Baker Street,福尔摩斯倒像是个历史人物而不是小说肖像了。我喜欢欧洲,因为时间可以得到缓存。 日日徜徉于西安街头, 这个昔日世界的中心,人是物非。 脚下每一块砖头20年前都不存在。20年前是什么样子?200年前呢?不知道, 我想像在伦敦那样“前世今生共徜徉”, 除非用尽想象力,否则无法做到。前几日看日本人妹尾河童《窥视日本》, 河童是一个对事情充满好奇的人, 他用画画的手法记录了70年代日本京都修地铁时的场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问题No1就是京都地下的文物。京都作为日本的古城,大量的历史都掩埋在土地里, 修建地铁, 势必会损害地上文物或地下文物。 就这个问题, 日本人当时采取了周密的计划, 让这种损害能够降低。日本京都城其实是按照长安城照搬而建成的。 长安城的历史, 长安城的辉煌, 长安城的规模,长安城下的财富自不必说。 现在长安城也在修地铁, 但是只见政党在歌功颂德, 说这个工程如何如何便民, 很少提文物的事情。也没有人关心文物的事情, 人们关心的是GDP、是经济危机、是年终奖金。

没有了新鲜感

不知道是不是看多了,总之没有了刚开始看河童的兴趣.还是<河童素描本>和<河童杂记本>比较好看.鉴于这本书的观感,决定不买<窥看欧洲>了.


 窥视日本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