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辛亥百年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806886328
作者:廖保平
页数:254页

作者简介

《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以评论家的眼光来透视深邃的历史,以新闻人的情怀关切大国的现实,以作家的文笔构建悦读的文本,用思想的手术刀剖析历史,针砭时事,呈现出以“史评现论”别具风范的历史书写方式,堪称当代的盛世危言,让人眼前一亮,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兴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史无定法,原因有二:对同一事件有不同史料佐证;对相同史料有不同见解。因此,不同人眼中的历史或许都只是盲人摸到大象的某一部位,而作者试图要摸到大象的根,感受历史勃动的幽深之处。
去除政治化鬼魅,摘掉格式化面具,不为尊者、圣者、神者讳,尊重史料,论从史出,但又不墨守成论,勇于辨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来面貌,敢干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这些努力,是基于作者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理性思考和人格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煮的是历史的料,放的是今天的盐,写的是古人的事,说的是今人的事。一百年的人事历历在目,一百年的参照物令人惊心。

书籍目录


附:《走向“共和”,还是走向“立宪”》
第一部分晚清?末路
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预备立宪如同翻修老屋
清末立宪如何考量国民素质
民智未开?官智未开?究竟什么未开?
第二部分革命?困惑
民众维权运动引爆辛亥革命
一条谣言摧毁一个政权
“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取消了科举制度”
国民思想启蒙助催中华民国诞生
成立“革命公司”,发行“革命股票”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
我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
被用完就扔的秘密会党
应怀畏避革命之心
辛亥革命第一枪缘何在武汉打响
第三部分共和?夭折
两方胜负之所判,实只财政丰啬之攸关
北京兵变与南京兵变
“民国不如大清”的历史回潮
从民国取代大清看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
袁世凯的执政合法性是怎样流失的
张振武案:民初政治生态的切片
民初政客是怎样操纵五毛党的
第四部分他们?失败
孙中山为什么叫“孙大炮”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是个美国人?
在帝制和共和之间徘徊的袁世凯
袁世凯为做皇帝贿买三大名家
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为什么黎元洪在民初政治舞台上吃得香
第五部分访谈?反思
我们应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对话历史学家杨天石
后记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1、时机上的难得: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祭.  ★2、本书的内容精彩之极  作者将眼光投向突围路径的曲折选择上,以辛亥前后宪政实验为视点,回望中国百年前的政治突围尝试,洞察国运浮沉的深层玄机,从大国的铁屋突围中为中华复兴寻找史鉴。  ★3、本书全方位颠覆七大传统观念。  ★4、全国最知名的史学专家、时评家联袂推荐、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知名学者智效民、《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知名独立学者傅国涌都推荐了本书。  ★5、本书中首次曝光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概要

  廖保平,笔名西越,评论家,专栏作家,《长江商报》评论部主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时被称为“校园诗人”,在银行工作被叫做“才子”,写评论被誉为“一匹黑马”,反愤青被冠以“中国第一反愤斗士”。出版有《中国谁在不高兴》(合著)、《打捞中国愤青》。近两年,以极大的兴趣,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以一个评论家独有的思想眼光,每每有新发现,遂投入历史写作,陆续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历史评论和随笔,以切入深刻、角度独特、新论迭出见长。
博客地址:http://liaobaoping.qzone.qq.com
电子邮箱:whlbp@yahoo.com.cn

章节摘录

  这个国家,其实经历了多次有关民主的实验  从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到中华人民国共国成立,其间民主试验几番沉浮,困境重重,突围一次次失败。现在盘点,至少经历过几次强有力的突围,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力图清算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传统。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了联合一切力量一致对外,各党派各阶层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这次民主努力间接促成“五五宪草”。一次是1945年抗战胜利,各党派各阶层要求国民党放弃一党专制,成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走和平建国道路,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一个简单的线条划下来可以看出,打破铁屋,大国突围,追求国家民主化,实现社会转型,是贯穿中国近代的使命,辛亥革命只是这个线条上的一环,却又是极为耀眼的一环。  鲁迅的铁屋子寓言  鲁迅关于铁屋子的寓言,脍炙人口,喝过点墨水的人都知道,这个铁屋子暗喻当时的中国环境,铁屋子里昏睡的人喻指当时愚昧的中国人。对于这个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里面的人很快就会被憋死,这样死了可以少一些痛苦,但是鲁迅觉得,与其这样死去 还不如叫起他们,一起来打破这个铁屋子,这样还有活着出去的希望。  鲁迅这个寓言不只适用于鲁迅所处的“当时”,用来概括整个近代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它极其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近代史上中国的一种现实、一个主题和一条主线:一种现实,就是中国日益被关在黑暗的铁屋子里,这是专制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层“铁皮”加固的铁屋子,中国人遭受着专制独裁和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这是令人窒息的中国现实,如果不唤醒民众,做殊死的抗争,破冲铁屋,获得生的希望,就只有被奴役的份;一个主题,就是突围,打破铁屋的围困,反对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救亡图存,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一条主线,就是探索突围的方法,一个个失败之后,最终落脚在以民主主义来打破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三个比喻  一、打破了铁屋子,建立了一个土房子,但本质没有变,仍然是禁锢窒息的所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失败就在所难免。  二、先知先觉者从铁屋身上撬开一个出口跑了出来,然后自称打破了铁屋子,而实际上,铁屋子里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被叫醒,动手建起的新房子由于缺乏民众的参与和保护,很快就被“拆迁队”的人赶过来拆得精光,反过来又把那个铁屋子修复加固起来。  三、或许没有完全打破了那个铁屋子,但确实建立了新房子,人们因为不满意而将其视同铁屋子一样的东西,大有错杀之嫌。   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居然是美国人?  孙中山持有美国国籍,以美国公民身份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已经是一个被多方考证出来的事实。  一个考证是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讲到:根据牛津分析(Oxford Analysis)的一篇报告指出:“孙文的毕业文凭和他的美国国籍都涉嫌造假,孙中山的一生,就是招摇撞骗的一生”。即孙中山是捏造自己夏威夷出生地,藉此骗取美国护照。  还有一个考证是万维读者网记者傅芮岚撰文指出:根据他个人所搜索到的纽约时报的存档新闻表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12天,即1912年1月13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孙中山是出生于夏威夷、按1900年夏威夷法案归化宣誓入籍的美国公民。  再有一个考证是,工作在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机构的內欧(Neil L. Thomsen)在“没有孙逸仙这个人--一个档案业的成功故事里,叙述了他发掘抢救孙中山1904年入境美国旧金山时的珍贵历史档案,从这份历史档案中,可以发现孙中山造假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历史记录。  众所周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载明,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但根据傅芮岚的揭发材料,从他自己提供给美国移民局的出生证明上却清晰的写着他出生于1870年11月24日夏威夷瓦胡岛的埃瓦安佐。按照1900年4月30日的法案,身为夏威夷公民的孙中山很自然地被给予美国公民身份。  ……

图书封面


 辛亥百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写这篇书评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现在贴上来,和平讨论,谢谢。下面是内容,有剧透,轻入。好吧,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一本《辛亥百年》,也写一下读后感吧。看了这本书以后,怎么说呢,总觉得有些东西真的需要跳出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和书上去了解去接触,从而更加客观立体的学到一些东西……《辛亥百年》,该书总共有五部分,分章论述了辛亥革命的前后,与课本上迥然不同的观点去重新看待这次“革命”。第一部分 【晚清•末路】作者在一部分里面谈到这么一些东西:晚清政府与中国历代的末路王朝不同的是,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历史的潮头,一个时代的转型的十字路头。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错开这一时期,晚清政府起码还可以维持数十年的统治,可是,面对一个内忧外患,尤其是“华夷之辨”的世界秩序观的崩溃和传统儒学中心地位的丧失导致的整个社会秩序近乎失控乃至崩溃的现状,晚清政府在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上显示得那么的无奈与无助。可能我们在之前的认知里面,晚清政府懦弱,是洋人的走狗,洋人的傀儡政府!可是,晚清政府真的那么的不作为么?作者在这里谈到了一个“社会心理”。大家都知道,清末有一个“立宪”,就我们之前所知,这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糊弄百姓的行为。可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在日俄战争以后,面对社会各界纷纷要求立宪的呼声,清政府在1905年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当时有革命党人吴越在火车站袭击考察团,导致出洋行程被迫推迟,对于这件事情,当时舆论基本上对革命党人是一片指责声,而且上至政府下至民众,更加坚定了立宪的决心和信心。上海复旦、南洋等三十二所学校联合发出慰问电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时的“社会心理”对于“立宪”是一致认同的。可是我们要明白一点,在痛苦最深的的时候,越不会叫疼,而当痛苦开始慢慢减轻的时候,要求解除痛苦的心理越是急切。如果此时无法得到满足,那么愤怒的情绪就会比之前滋生蔓延开来更甚!当时的人们就是有这样的社会心理,当清政府说要立宪时,他们觉得国家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要求清政府尽快立宪!问题就在于清政府打算预备九年立宪,这便引起一些人猜疑。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晚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政府,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被迫的去立宪,而另一方面立宪本身就是在削减清政府的权威,同时由于当时的立宪派的主要人员都是大土绅大官僚,立宪改革一旦触及到了官僚地主们的自身利益,那么原先立宪的推动者便成了阻碍立宪的重要力量!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晚清政府在改革的时候各种举棋不定,甚至在后来又倒行逆施!根据心理学原理,这就更加引起了逆反的社会心理!当一个社会的逆反的社会心理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的不满情绪会冲荡统治的政府,甚至推翻!于是,清朝的帷幕就这样换换落下了……第二部分 【革命•困惑】四川保路运动的确是引爆辛亥革命的一个导火线,可是,为什么其他地方也在进行铁路国有化却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或许就要从清政府为何要将铁路国有化来说了。铁路不同于其他商业行为,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事业,铁路由民间开办有诸多问题:难以统一规划,重复建设易导致浪费、资金压力大……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问题,所以才决定将铁路国有化。而且清政府是以国家股票的方式赎回,根据商股亏损程度的不同,按不同原则赎回。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一件合理的方式。不过,这遭到了商民的抗议,因为无论有多少正当的理由,在法律上毕竟是没有依据的。而且,这大大触动了商民尤其是大股东的利益,恰好立宪派是其中的大头。然而四川与其他地方不同,表面上看四川的亏损太高,商股获得的待遇太低,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四川的募集商股方式主要是靠强制集资的,也就是民间集资,当清政府要求铁路国有化,而能给予四川的补偿金就只有一些,必然会触动所有投资的川民,无法像在其他省市一样只要摆平大股东就行。而且由于在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之初已经规定,要保证铁路的自主权,不能让外国人插手。虽然清政府在与四国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并且没有证据表明有损中国铁路自主权的行为,可还是让人觉得不安,再加上维权的要求没有得到中央的重视,反而加以血腥镇压,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原本的一场维权运动变为了反清的政治运动。谣言能有多大的威力?我想很多人都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谣言摧毁一个政权!1911年10月9号,孙武等人在配制炸药时不慎引起爆炸,导致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被搜捕去,一时间局势紧张。在这种紧张局势下,一条“清政府正在捉拿革命党人”的谣言流传开来,对于这种谣言,处于紧张下的革命党人宁信其真不信其假,何况本来就是要造反的。可惜,湖北当局没能及时去辟谣,或者说是去安抚那些人。作者在书中介绍说之所以认为那是一条谣言是因为从种种迹象来看都看不出当局想进行一场清算屠杀运动,而且从一些细节上看,当局并没有大规模搜捕,也没留下被捕的人员作对质之用,这是符合地方官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的。正是因为双方之间所谓的心理战,所以革命党人就如当年的陈胜吴广一般,起义!何况他们之前也是有所准备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我想大家都知道。所以革命也不是只要一腔热情就可以直接上的,它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孙中山成立“革命公司”,发行“革命股票”。从1894年11月24日起,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公司“兴中会”,一直到11年的5月,孙中山才宣布成立“革命公司”,发行“革命股票”。对于这个,我想说一些话,“孙中山此次公开成立“革命公司”,等于公开承认搞革命就像是做买卖”,当革命因为资金而沾染上了资本的浓墨重彩,那么他在后期必然会掺杂大量的不稳因素,尤其是孙中山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曾经许诺过给投资者回报,对于外国政府和外国政客,更是不惜许以特权!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为以后民国时代各种乱象埋下了一个“因”。当然,就当时而言,孙中山作为一个政治浪漫主义者似乎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为革命谋得资金……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作为当时四支政治力量中的一支,立宪派既有广泛的组织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力量,基本上他向哪个力量倾斜,那个力量就强盛。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能简单的认为立宪派就是在投机革命。要用理性的观点去看待立宪派和革命派在中国近现代中的作用。辛亥革命的成功动员的不是广大的社会民众,而是利用现成的帮会组织、会党等反政府力量。革命党与帮会、会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那些秘密会党却是被用完就扔,革命党与他们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革命党需要在革命后维持一个秩序,而各大帮会会党却过于草莽,这就导致了帮会会党在革命后就被革命党人远离、舍弃、屠杀。值得玩味的是,秘密会党为共和革命出钱出力卖命,多少人毁家纾难,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得到一句“于共和革命,关系疏浅”的盖棺定论,并要打入“另册”。即使秘密会党有种种的不对,但无视历史,将别人的历史贡献一笔勾销,“用完就扔”,这也算是一种历史洁癖吧?!就算是以成王败寇来论,成王者不希望王者有见不得人的污秽,希望扮出永远光荣、伟大、正确的样子,那也用不着把自己与自己的帮手撇的一干二净吧!一个党派、一个政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正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自己不愿意正视的历史,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而能不能正视之,又是判断其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作者在书中写到武汉的政治地位因为辛亥革命而大幅度提升,在这里,他指的城市级别一是指一个城市的行政级别,而是指一个城市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在这我想说,如果因为一个城市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被后来的执政者所厌恶的,因此而导致这个城市在各种事情上都会遭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么到后来必定会有隐患!第三部分 【共和•夭折】上次也提到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清王朝与南京临时政府都覆灭于财政崩溃。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家财政一直被剥削、割地赔款、开商、外国商品输入、北洋水师建设、大修园林平定太平天国、甲午战争、义和团、……到了辛亥革命时候,军费、外债、灾荒……偌大的大清就这样被拖垮了……南京临时政府也是一样,所用资金多为孙中山空手套白狼套来的,没有一个完善的财政机构。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南京临时政府有足够的资金的话,那么他也不用削减军队,也不至于在与袁世凯相衡的时候失势,以至于让袁世凯成为大总统,断送了革命。在民国三、四年的时候,传出“民国不如大清”的说法,甚至于是当时一种相对普遍的社会心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字——“乱”。这种“乱”不仅表现在社会上各地军阀林立,更表现在政治上的无序!当一个新的秩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时,人们就会相对的回顾原本的旧秩序,而且之前旧秩序的代表会卷土重来!其实人们不是不了解新秩序的好处,只是现实难做!提到辛亥革命,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复辟帝制”……这个人物有太多可以书写的地方了。其实袁世凯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任大总统,姑且不论他是否操纵了某些东西,但不可不承认的是他的确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任大总统,具有绝对的合法性。“复辟帝制”,是袁世凯被人诟病的一点,可惜,由于他本身是相对而言更加倾向于立宪派的,他认为需要一个相对集权的人物去建立政体,而非在革命中建立共和政体,所以,他本身是并不十分认可共和制的于是,摧毁共和,这一点使他合法性渐渐被削弱。。由于他儿子鼓吹,手下人员的诱惑,导致本就不坚定立场的袁世凯最终复辟帝制,彻底的葬送了执政的合法性。签订“二十一条”,这是袁世凯道德面孔彻底崩坏的一个原因!一般人认为袁世凯是为了获得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而甘愿出卖国权,这是缺乏史料及道理的。袁世凯本身是亲英美,与日本素来有仇。如果袁世凯真的要出卖国权以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日本要求中方“绝对保密,尽快答复”时,袁世凯就没有必要故意泄露涉密内容。袁世凯在死前为自己写下一副耐人寻味的挽联:“为日本去一劲敌,看中国再造共和”自认为他一生都是日本的劲敌,这都说明袁世凯对日本没有那么亲善。不过,不管袁世凯在这次危机中立场如何,以及进行了多少个人的努力,有一点是他无可推卸的,那就是这样的奇耻大辱是他在执政期间发生的!据当事人曹汝霖后来的回忆说:“当时,我心感凄凉,有一种亲递降表的感觉。”可想一般人对袁世凯的悲痛心情与对袁世凯的失望与愤恨。虽然客观公平的讲,弱国无外交,袁世凯在他那个位置能做到的也只有尽可能的减少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损失,而且如果将心比心的想想,袁世凯难道会不清楚自己这样的行为会背上何等的千古骂名么?!可是……有些事情,必须得有人承担。第四部分 【他们•失败】孙中山,他是一位政治浪漫主义者,他一生的政治行为基本上都是以浪漫为底色的。他很多的口号都太超脱了,脱离中国实际。宋教仁被刺后,悍然发动“二次革命”,过于情绪化的去思考去工作,自然失败了……梁启超,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很多人都认为他自身的政治思想不坚定,但是其实他万变都不变一点,那就是,在中国推行立宪政治,摧毁专制主义。正是由于那个时代是一个转型期,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变动的,梁启超以内在的不变而外在的变动去适应时代,不可不说是智。他就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境界。这是他的变与不变所在。黎元洪,一个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弱无能的傀儡,小丑式的人物,可是,问题就在于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孙中山称为“民国第一伟人”,章太炎赞其“功比孙黄”,他十余年间曾三任副总统、两任大总统,这个记录在中国尚无人打破。试问,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是在书上被说得如此无能不堪的人?见风使舵、借刀杀人、忍辱负重、大事不糊涂,在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册封他为“武义亲王”时,拒绝领受,还公开发表声明反对袁世凯称帝。所以,将人物平面化的去看待是非常错误的,有些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很可能是片面的,模式化的。第五部分 【访谈•反思】这一部分主要是作者与历史学家杨天石对话交流。就不做陈述【小结】关于这本书,我想简单地说一下我自己在看了这本书以后的想法。《辛亥百年》这一本书不是在单单的讲述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而是用我们现在的思维去思考,将我们置身于当时的环境,通过大量可考察或可发现的证据去立体的机动的看待一些事件,而不只是简单的就通过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去片面的认识辛亥革命时期的风雨,不会简单的去认识某人,去崇拜或者是讨厌某些历史人物,都应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去客观的评价认识。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在历史上处于变革、转型时期时的相关书籍,来为我们在如今这么一个波诡云谲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如果要看书,那么请选择一些对你有好处的书;如果要看历史类的书籍,那么请看一些社会环境复杂,对于一个历史长河有影响的书。看了这本书,收获其实挺大的,不仅仅不从一家之言听历史,得到知识上面的拓展,更是不断的在锻炼立体视野。这么一本《辛亥百年》让我学到很多……

精彩短评 (总计88条)

  •     适合闲时随意翻翻。。。
  •     这本书很好,读起来很有趣味性,适合阅读。
  •     蛮好,千百年大变局总结的很好,对那个时代加深了解
  •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     观点比较新颖,推荐给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     这个一般吧,随便读读还行,真要考究起来不咋样,和中学课本差不多吧
  •     一个人若忘记过去,则很容易迷失自己。诺要了解当代史,此书必读
  •     内容非常丰富,想学知识或者“知识点”的同学会喜欢;思想有深度也很独到,想领略历史学家思维的同学会喜欢。就是书送来扭曲了,用的是蛇皮口袋包裹而不是箱子,而且纸质不是特别好,边口泛黄。
  •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谁也不敢说个所以然,只有在许多人各方面的考究中一步步接近真相。此书作者虽然一直在强调读史写史一点要站着客观事实的立场上,但我发现他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感情倾向,但我还是承认我的确学到了一些东西。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自己不愿正视的历史,是判断其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 2016-05-21。
  •     这本书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     绝对是尾品,封面有些脏兮兮的感觉。地摊书似的的封面和排版消减了很大的阅读兴趣,坚持看下内容吧。只是浏览了下目录,还没深入阅读,不对内容评价。
  •     很不错的一本书,讲辛亥革命时期的事情讲的很有深度,很值得读
  •     祖国变迁
  •     书中的一些见解,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尤其是对孙中山、袁世凯等人的评述,都给人一种新鲜甚至豁然的感觉。从书中,可以基本肯定的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史态度,但也多少有强立新意的痕迹。总的来说,值得一读。就是这个黑乎乎的封面,开始拿到手哦时候还觉得蛮别致,时间已久,就不受看了。
  •     书全是土能不能擦擦在发货
  •     很耐看,慢慢琢磨!!!
  •     书不错!!!很喜欢!!
  •     我还算满意。
  •     本书在有关辛亥革命的通俗性读物,属于中规中矩之作。在学术性上,也就谈不上了。可以看一看,但即便不读,书中的很多内容以及见解,通过阅读其他更给力的书籍,也能获得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关键是价格优惠
  •     没有意思,慎选
  •     铁屋里的呐喊,铁屋里的革命。时代的车轮向前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角度
  •     这类作品没有系统的课题,只是扼要摭取重要事件进行铺张扬厉的介绍,加之评论,总的来说对那段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     100周年 我也找来了很多关于辛亥的来读 说实话 这本书讲的真像 序 里边讲的 ……或许是真的有很多客观在里面吧 当然 我觉得这本书 ,认真读 方才理解呀
  •     寫的太拖沓 觀點含糊有些不禁推敲
  •     当时辛亥百年的时候就准备买的,值得一看。
  •     慢慢看,在发表评论
  •     评论的太多了。我想看多点历事。文笔不错,都是还是有错别字的。
  •     书读了一小部分,感觉是本好书,很喜欢
  •     内容不错,读起来感觉很好……
  •     对近代史有更深的认识
  •     辛亥百年,纪念辛亥,值得一读,获益匪浅。
  •     好。很深刻
  •     辛亥百年,告诉你真是的历史
  •     同类型的书太多,阅读得太多。可以选择。
  •     正确的时候看正确的书
  •     整本书全是评论,比较索然无味。
  •     这本书是买来给姐姐写论文的 应该不错 有空会拿来看看的~
  •     阐述方式很特别
  •     内容枯燥,文采一般。叙述的不够详细。简单的读读就好。
  •     辛亥革命的书籍已出了不少,本书很有新意 ,值得思考。
  •     书的内容很好,也是冲着西越先生的大名去的,但书的印刷质量上有待提高
  •     里面的内容很一般
  •     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写得不错
  •     作者写得很有自己看法
  •     看的很过瘾,对历史的感受很深刻
  •     干货较少
  •     书很好 是正版书籍 还会继续关注
  •     刚翻了几页,讲的东西很细致,不错
  •     认识历史
  •     还没翻看,买这本书是为了了解辛亥革命那段历史
  •     真实的还原了历史,解剖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可以知道伟人也是有缺陷的至少在那个年代他是个人是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凡人!
  •     有可读之处。
    但是作者的写作比较浮躁。
    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殊不知不一定是他人的认知与论断错误,而是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导致认知肤浅,以致批评别人的话读者同样可以拿来批评作者本人。

    书的装帧、纸张和字的大小与字间距、行间距都还不错。
  •     评论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好书
  •     好 从多个方面分析
  •     个人感觉这是所有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中最为出色的(也许要加上之一),盖因为作者是在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心灵去书写,较少传统的桎梏和主流的限制
  •     看来说了不少,但不够系统,就事论事。或许也算一种历史方法。
  •     书中关于历史的讲解很到位,对我理解辛亥革命很有帮助,送货也很快
  •     在朋友家简单翻过,觉得不错立即买下
  •     详细记录了那一段自强不息的历史,也看到了很多以前历史书上没有的、不会提及的真相
  •     纸质很好,印刷不错,内容很好纸质很好,印刷不错,内容很好
  •     不错很好 很棒
  •     有些意思,还可以
  •     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读
  •     赶上辛亥革命周年,不一下历史
  •     读后受益匪浅,全方位的理解辛亥革命!
  •     什么都很好,就是书太脏了,好多的脚印,擦了半天都没法擦干净
  •     便宜而且质量很好 很有收获

    非常喜欢
  •     从小我们被接受的历史教育就是孙中山一百分,袁世凯负一百分,看了这书,让我感觉孙中山八十分,袁世凯六十分,眼界豁然开朗,挣脱了固有教育思维。
  •     写得很好,有意思!!!
  •     《辛亥百年》书名让人眼前一亮,不管是书的封面设计、开篇页的底纹还是文中较少的差错都体现了编辑先生的努力与心思。但除此之外,本书实无任何亮点!本书全书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也就没有吧,作者可能并不想把本书写的过于传统化,但作为对辛亥革命的解读、回顾与反思,你也最起码引用些史料来支持你的观点吧?全书洋洋洒洒全是作者自己的评论,没有了史料的支撑这些个评论我也只好说评论的内容好似空中楼阁,根本没有立论基础!
    作者系评论员出身,评论员就某些事情发表观点本无可厚非,但你要在某报某刊上就有些热点问题发表我也就认为你还算“恪尽职守”。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你要空口白牙地毫无根据地大放厥词,我认为你还须进修一下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     这商品不错,对历史学习很有作用
  •     非常好的一本描绘特定时代的历史书,从多个视角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解构,读完收获很多!
  •     百年前的思考,依然在铁屋中
  •     很好!不错,角度很新颖!
  •     不错,写的很好,很客观
  •     风云岁月,变革中寻求救国之路。
  •     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的雏形,我们应该去了解!
  •     挺平常
  •     正值辛亥百年,很应景啊!
  •     好书111111111
  •     考察历史,往往就是为了看以后的路应该如何走,虽说这本书不可能也给出一个完整答案,但起码,能让一些人(底层知识分子)好好思考一下了
  •     也是一本对辛亥革命有自己态度的好书
  •     见解独特,有价值
  •     “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当“民国”变成“党国”

    “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

    从“天下为党”到“天下为公”



    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节点,中国共和之兴,帝制之亡,而来已整百年矣。

    其实,共和之兴,帝制之亡,应该是1912年的事了。这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正式宣告灭亡。

    但发生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却具有超越民国建立和清帝退位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因为这是革命党人在经历了黄花岗起义等多次失败后取得的最重大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3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延续了260多年的大清王朝至此终于走到了尽头。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当之无愧的。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都在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我觉得纪念活动不应该成为一场形式,一个秀场。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通过回望中华民族一百年来走过的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中华民族探寻更为光明的未来。



    “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整个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注定要从公元1840年开始写起,因为那是中华民族苦难与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探索的开始。

    落后就要挨打,变革方能自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技术的落后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大规模实践,他们建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办学堂,搞得热火朝天,同时加强军备,组建海军,想以此摆脱落后挨打的窘境,实现多年以来的强国梦。

    但一场中日甲午战争彻底击碎了他们的梦想,当李鸿章看到刘公岛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变成一堆废铁时,知道他们“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已彻底走到了尽头。

    又一次的割地赔款,让悲愤的中国人认清,技术的落后并不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而中国落后的病根就在于——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坚持了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完成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资政新篇》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因而即使他们取得胜利,也只不过是让中国多经历一次王朝更替和治乱轮回而已。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无论是一人一家,还是一党一派,当天下变成小集团的私有财产时,必然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国落后的局面就不可能根本改变。

    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只有摒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改革又有两种路径选择,即英日式的“君主立宪”和法美式的“民主共和”。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首先了开始了第一条道路——君主立宪的试验。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戊戌变法运动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制度变革的第一次尝试。如果这次维新变法成功,可能中国历史将会就此被改写。

    但历史不容假设,维新变法虽然得到了光绪的支持,但可惜他是个光标司令,满清政府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慈禧为首的保守派手中。这个从“辛酉政变”开始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的女人,把权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她怎会甘心让人限制自己的权力。于是,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后面的事情也是历史的必然:光绪被软禁,康梁流亡,六君子就义。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只留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与悲壮,中国依旧走着君主专制的不归之路。

    在民主浪潮不断冲击和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威胁下,1906年清廷被迫抛出“预备立宪”,表面上做出民主的姿态,但1911年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就有九名,其中七名还是皇族,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这种“假立宪真专制”的骗人把戏,必然遭到历史的无情抛弃。

    看来经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实现“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已经彻底走不通,那么能够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走“民主共和”这一条路了。

    其实,早在康梁为君主立宪而热血沸腾时,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就已坚定地选择了武装推翻满清专制统治的革命道路;而在皇族们玩着“假立宪真专制”的骗人把戏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已磨刀霍霍,时刻准备埋葬满清王朝了。

    萍浏澧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一次次起义的失败不但未能消磨革命党人的斗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与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彻底告别、让中国坚定走向民主共和之路的决心。

    终于,革命胜利的果实在九省通衢的武昌瓜熟蒂落了。四川保路运动吸引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的削弱为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首先夺取了楚望台军械所,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随后起义军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进而掌控了整个武昌。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皇帝终于在中国成为了历史,其后虽有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趋势。就在袁世凯做他的皇帝美梦时,曾经的君主立宪坚定支持者梁启超先生就以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政治立场。

    连当年力但是保皇的梁启超先生,都站到了反帝制的队伍里,这表明在“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世纪抉择中,历史已坚定地选择了民主共和的道路。从此,民主共和便成为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诸如袁世凯、张勋、傅仪之类幻想重温皇帝旧梦者,都必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得粉碎。

    帝制终于被推翻,民国建立起来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不懈奋斗的“民主共和”的理想似乎已经变成了现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一个
  •     我昨天买了这本书,是买的组合的,买了两套。蒋介石那本书封面包装不错,挺干净的,但辛亥百年封面有点脏,因为一套是奥送人的,所以又点不满意。其他都挺好
  •     最起码了解 我们这百年来是怎样走来的 对当代的不敢说实话 对过去的 还是给予自由的
  •     辛亥革命 说来说去也说不明白 这本书还行 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的认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