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0年的重庆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跨越60年的重庆记忆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36695153
作者:重庆日报社
页数:329页

作者简介

《跨越60年的重庆记忆》内容简介:在纪念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里,《重庆日报》推出一个大型创意系列专版:《六十周年:重庆与共和国一道成长》。该专版用38个版的篇幅,以大量的图片、文字,全境头、多角度、大跨度报道了重庆60年的沧桑巨变。我很留意这组报道,认真地看了其中不少回忆文章和珍贵图片,内心一直沉浸在激动和欣喜之中,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现在,重庆出版社将这一组报道集纳成册、公开出版,我以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书籍目录


党的坚强领导
总有深情目光关注山城崛起
——党和国家领导人情系重庆发展纪实
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
——西南局在重庆的日子
奠定重庆发展的坚实基础
(1949年12月-1978年4月)
拨乱反正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1978年4月-1988年5月)
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对外开放
(1988年5月-1997年6月)
年轻直辖市扬帆起航
(1997年6月-1999年6月)
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办好四件大事
(1999年6月-2002年10月)
打破“瓶颈”交通建设大提速
(2002年10月-2005年12月)
构建一圈两翼探索城乡统筹
(2005年12月-2007年11月)
建设五个重庆实现科学发展
(2007年11月-)
腾飞的经济
重庆GDP 60年间增长了366倍
工业“家底”厚了1400倍
农业系列改革引发沧桑巨变
城市从难得进城到处处是城
交通走路坐车乘飞机“三级跳”
开放西部巨舰驶入深水区
服务业在全球化浪潮中长大
科技引领“重庆造”走遍天下
繁荣的社会
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转变
医疗卫生让市民平均寿命翻了倍
体育优雅起跑疾速冲刺
文学60年奔腾不息的红色浪潮
艺术传承拼搏奋进的时代精神
忘不了那些撼动心灵的传世之作
环保蓝天下有座山水之城
法治渗进百姓衣食住行
投资环境六大优势吸引世界目光
改善的民生
过去老喊“钱不够”现在老想“钱找钱”
历史,从我们身上“穿过”
“现在出门太方便了!”
家用变革每次感觉都很神奇
养老医疗样样保险生老病痛后顾无忧
熊婆婆搬了三回房搬一回笑一回
重庆人好吃吃出全国第二
居家出行皆休闲走南闯北都好耍
影响中国人生活的20个重庆符号
这就是辉煌
起步到腾飞的轨迹——重庆60年经济社会发展大事记
后记

前言

  一座城市积淀自己的“记忆”,一段历史浓缩宝贵的“财富”。  在纪念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里,《重庆日报》推出一个大型创意系列专版:《六十周年:重庆与共和国一道成长》。该专版用38个版的篇幅,以大量的图片、文字,全境头、多角度、大跨度报道了重庆60年的沧桑巨变。我很留意这组报道,认真地看了其中不少回忆文章和珍贵图片,内心一直沉浸在激动和欣喜之中,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现在,重庆出版社将这一组报道集纳成册、公开出版,我以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首先是它难得的史存价值。本书是历史的再现,那些离我们早已远去的往事、场景,已经消隐于岁月的长河。要把这些散落于长河中的史料收集起来,犹如“大海捞针”,是需要用心思、花力气的。然而,重庆日报的同志们不畏艰难、不怕麻烦,到图书馆、博物馆、资料室去查资料、找线索,甚至寻访民间,追根溯源,终有所获。从一张张发黄老照片所重现的山城旧貌,到一个活力迸发的新重庆壮景;从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主政重庆时的忙碌身影,到历届中共重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亲切面容;从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亲临重庆视察,到国际友人对重庆的由衷赞美……让我们再一次目睹了伟人风采,感受到他们关注重庆的深情目光,再一次勾起了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缅怀,唤发起对今日重庆的无比热爱。更有历史“珍档”,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名人故事,解密事件背景,讲述人生际遇,实录重庆足音。这些图片、文字弥足珍贵,有的是第一次公诸世人。读后,让人仿佛回到昨天,由遥远变得可及,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平实变得坚实。  其次是鲜明的对比。用事实、数据、图表说话,通过比较进行鉴别,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含经济腾飞、社会繁荣、民生改善、党的领导等几大版块,全面囊括、展示了重庆60年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条战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用数据、图表展示了60年间重庆发展的强烈对比,产生了震聋发聩的效果。例如,从1950年到2008年,重庆GDP年均增长7.6%,突破5000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长6.5%,突破2500美元,GDP60年增长366倍。又如,重庆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60年,重庆工业“家底”厚了1400倍。再如,60年来,重庆农业从步履蹒跚到插翅腾飞,农村从凋敞落后到繁荣昌盛,农民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三农”的沧桑巨变,折射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农村发展史诗。还有交通建设,重庆人逢山开路、逢水架桥。60年来,重庆交通大变脸,“8小时重庆”顺利实现,12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蜀道难”的历史得以彻底改变。还有,开放,让西部巨舰驶入深水区,一个内陆开放高地开始凸显;科技,引领“重庆造”走遍天下;民生改善,从煤油灯到电灯,从大水缸到饮水机,从蒲扇到空调,从搓衣板到洗衣机,几乎彻底改变了重庆人的生存方式,城乡居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帮等民生难题,正被逐一破解……这本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成就与辉煌,每一行都倾注了喜悦与深情,每一字都跳动着思想的符号与露珠。  第三,它是珍贵的教材。当前,全国、全市人民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此,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理论读本,作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金钥匙”。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基层同志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抽象,理解起来较为吃力。而本书的及时出版发行,恰恰提供了与之相对应的普及版本。可以相信:读着这些鲜活的文字、欣赏这些珍贵的图片,一幕幕往事会重新浮现,一个个翔实的数据会站出来“说话”,一条条无可辩驳的理由在说服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还会认识到:60年来,重庆与共和国一道成长,重庆的发展是共和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对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巨大推动。抽象的理论,得到了具象的实证,这是何等之妙!  西方有一个观点,认为现在是“读图时代”。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厌烦冗长、枯燥的文字,更倾向于接受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图片较多、印刷精美,她的问世,为当前正在蓬勃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另一种“经典读本”,既有很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容量,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值得所有重庆人一读!同时,她也是“五个重庆”建设的生动教材。这是因为,“五个重庆”建设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源之水,它是重庆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重庆人文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只有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才能开创这个城市的未来。本书是60年重庆的“编年史”,是60年重庆重大事件的“集大成”,是60年重庆各种统计的“数据库”。阅读此书,读者会抚今追昔、鉴往知今,对重庆的发展沿革、重大事件、美好未来心中更加有数,必将对“五个重庆”建设充满信心。  跨越60年的“重庆记忆”,将永远刻录在我们的灵魂中。

章节摘录

  清晨,一抹金色的阳光洒落在朝天门码头,这里开始了一天的繁忙。朝天门,是重庆城的“零公里”,顺江而下,便是举世瞩目的三峡T程。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60年风雨历程,朝天门留下了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从西南局所在地,到省辖市,到计划单列市,再到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见证着重庆的不断跨越、不断腾飞。  重庆大城崛起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殷切期许。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为三峡工程建设定下基调  千百年来,浩瀚长江在孕育中华文明的同时,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水患。综合治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企盼。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对治理长江水患、开发长江给予高度关注。1953年2月,毛泽东乘坐“长江号”军舰,从南京到武汉,考察长江水情,在专门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防洪问题汇报后,萌生了在三峡卡住长江,以治本为主,既防洪又发电,修建大型水利枢纽以及南水北调的思路。1956年,国家对三峡水利工程大规模可行性科学论证工作启动,毛泽东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伟大畅想,还指定周恩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1958年3月25日,毛泽东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他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三峡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建设,要待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从而为三峡工程建设定下了基调。  对于三峡工程这样的大事,毛泽东决定亲自踏勘。1958年3月29日凌晨,在考察了重庆的工业建设后,毛泽东在朝天门登上“江峡”轮,顺江东下考察三峡。一路上,他迎风屹立船头,听专家讲解,观地形水势,以诗人的情怀、政治家的胸襟,绘就他心中的“西江石壁,高峡平湖。神女无恙”的三峡新貌。  在此之前,周恩来于1958年2月底至3月初,带领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负责人和中外专家,乘“江峡”轮自武汉溯江而上,对长江三峡及其以上直至重庆沿江进行考察。在随后召开的成都会议上,形成了决定。决定指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工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估计三峡丁程的整个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时间约需十五年到二十年。”几年来的设想、争论,至此有了一个结论。  “以重庆这个大城市带动三峡库区移民及开发建设”  战略构想成就重庆直辖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与重庆有着70年不解之缘。  重庆见证了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他从这里踏上赴法勤工俭学之路;从这里开始施政生涯;从这里走上党和同家领导人岗位。遥想当年,他率领二野横扫大西南,施展雄才大略;主政大重庆,尽显尊师爱民;空运干亿人民币,谈笑间金融风波偃旗息鼓;修成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改变“蜀道难”……坐镇西南局两年零八个月后,他再次离开重庆,走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  此后40多年里,邓小平先后7次回到重庆,至今巴蜀大地犹有回音。“建立一个重庆的卫星城市”;“三峡工程是特大的工程项目”;“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不同年代的话语,改变着不同年代的重庆。重庆市区版图的扩大、三峡T程的上马、直辖市的挂牌,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深刻思考党和同家的前途命运、深切关注人民生活的同时,非常关注四川、关注重庆能否尽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他多次为重庆题词,并提出,要研究一下四川太大、人口太多、不便发展、不便管理的问题,要研究发挥重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问题。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其后设立重庆直辖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朝天门码头登上“东方红”轮,开始了他对三峡工程建设影响异常深远的一次巡行。  探求修建三峡工程的可能性,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在实地考察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邓小平认为,航运上问题不大,生态变化问题也不大,而防洪作用很大,发电效益很大。他说:“轻易否定搞三峡工程不好。”邓小平实地考察三峡之行,在三峡工程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三峡工程的车轮加速运转起来。后来在论证三峡工程建设时,邓小平多次提出,以重庆这个大城市带动三峡库区移民及开发建设的战略构想。三峡工程的上马与重庆的成功直辖,与此关系重大。

图书封面


 跨越60年的重庆记忆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