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到政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从革命到政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300069760
作者:YANG BING ZHANG
页数:385页

作者简介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插图本)以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为中心题材,讨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的相互关系。作者应用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档案和当事人自述资料,澄清了若干史实疑难问题,同时采取一套新型的理论模式,从“革命理想”到“政治现实”,即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逐步政治化的过程,来解释中共政治策略和权力结构的演变。这一转变与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同步发生,正是此种转变提供了主观精神的力量,加以外部因素的结合,使共产党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插图本)出版后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公认是研究长征和毛泽东革命思想的英文权威之怍。

书籍目录

作者鸣谢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中国南方的苏维埃革命
第三章 第四次围剿与长征
第四章 第五次围剿与长征
第五章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的崛起
第六章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第七章 落脚陕北
第八章 红军大会师
第九章 毛泽东作为政治企业家的才略
第十章 结束语:从革命到政治的长征
附录一 长征大事记
附录二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红军长征
参考文献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前言

  本书原英文版已有序言,这里只简单地针对中国读者说几句话。是十几年前写的一本书能再次出版,我自然很高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希望一般读者翻阅后觉得有意思,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研究的读者觉得有收益。  这本书名为《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因为我的指导教授史华慈写过一本《中共和毛的崛起》。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曾积极支持,中国人民大学胡华教授曾热心帮助,而今这几位老先生都已经过世了。  该书扉页上写有:“敬献给我的父亲,一名为革命而牺牲的老共产党人。”其中具有某种严肃的理想主义意味,我不是为了靠它赚钱,也不是为了靠它求职。  既然书是献给父亲的,它只能是最好的,起码我自己心里这样要求。其内容是以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为题材讨论毛泽东路线和权威的确立,以及中国政治和中共革命的关系。我脑子里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内最高水平,一个是国外最高水平。  今天翻阅该书,对有些具体观点可能有质疑,我仍然觉得总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可以留得下的。现在已有该书中文版,且看读者是否也有同感?  同国外“汉学家”、“中国通”的争议不用说了——他们往往是粗枝大叶,隔靴搔痒——我更注意的还是同国内学者的商榷。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以往广泛称道的“四渡赤水”,就需要切实认识。第一次主要是遵义会议上中央集体决定,土城战役失利后放弃渡长江北上,被迫渡赤水西退;第二次主要是毛泽东主张,但不是毛泽东直接指挥,回师黔北,获得遵义大捷;第三次再渡赤水,这次由毛泽东直接指挥,西进主动求战歼敌,并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第四次被迫再次东返,随后南下。以后一个月中央红军辛苦转战于云贵高原,并没有达到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建立新根据地两项战略目的,或者两项之一,从而引起党和军队上下的普遍不满,不得不渡江入川会合红四方面军。我认为沿着以上基本思路,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关历史文献,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中央红军和其他红军,不免陷入一种微妙的政治关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胜利,长征期间红二方面军作为“第三者”的立场和作用,毛泽东在西安事变上的用心和对于西路军的分心,在抗日战争中处理敌我友之间的方针策略,进而中共革命和中国政治的总体联系,都需要在更深程度、更大范围予以认识——这种方式也许超出了我们以往党史研究的传统。不过归根结底,总是一个对于客观历史人事的正确认识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我甚至想写一本书《毛泽东的武功与文采》,一次一次具体分析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战役指挥,胜就是胜,败就是败:一篇一篇分析毛泽东的书文和诗词,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也许是很有意思的,很有意义的。政治上固然应该守边,但这种研究方式也似乎没有什么不可采用的。  本书有没有重大错误?有!对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毛泽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显然是低估了。对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中国的变化趋势,我的判断显然也是不对的。  当时中苏两国都在谈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我曾觉得苏联行,中国不行,现在看来恰恰相反了。我必须承认,我也乐于承认:我错了,苏联不行,中国行。记得1986年在北京大学见到国政系系主任赵宝煦先生,他刚从苏联访问回来,对戈尔巴乔夫表示欣赏,对苏联形势表示乐观。  看来我犯错误,还是无独有偶呢!我相信赵老师同我一样,也乐于承认这一错误的。国家好就好,个人对错何妨?  本书中文版得以问世,这需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感谢我的同事萧延中教授和郭伟女士。  杨炳章  2005年12月  于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概要

杨炳章(国外用名Benjamin Yang),中国政治与中美关系研究专家。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硕士生1981年赴哈佛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任哈佛费正清中心研究员,1997年回国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节摘录

  第三章 第四次围剿与长征  在国民党中央政权和地方军阀混战中,蒋、冯、阎大战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混战各方都打着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场战争从1930年5月起到11月止,长达半年之久,波及十几个城市,这些城市大都在北方。蒋方调集了几乎全部兵力,多达100万人;阎、冯双方投入了60万兵力。结果是阎、冯军队20万人投降,20万人伤亡,另20万人被编入蒋军。蒋军也至少损失10万人。这些粗略的统计数字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在国民党内部动乱无暇外顾的情况下,何以1930年共产党的势力得以迅速壮大。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军阀混战一经结束,蒋便把注意力转向南方苏区,发动了一系列的反共围剿战争。  由于东江苏维埃遭到打击,左右江根据地也被迫放弃,共产主义运动逐渐自南向北转移到长江流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众多的苏维埃根据地汇合而成为三个大本营。即江西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它们分布在华中重镇武汉的北面、南面和西面。由于党中央需要解决因李立三倒台造成的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混乱问题,并要重新整顿省市两级领导体系,各路红军暂时获得了自由。他们逐渐退回老苏区根据地,作为以前出击进攻的代价,他们现在不得不承受国民党的军事报复。  P48书摘本书原英文版已有序言,这里只简单地针对中国读者说几句话。是十几年前写的一本书能再次出版,我自然很高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希望一般读者翻阅后觉得有意思,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研究的读者觉得有收益。 这本书名为《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因为我的指导教授史华慈写过一本《中共和毛的崛起》。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曾积极支持,中国人民大学胡华教授曾热心帮助,而今这几位老先生都已经过世了。 该书扉页上写有:“敬献给我的父亲,一名为革命而牺牲的老共产党人。”其中具有某种严肃的理想主义意味,我不是为了靠它赚钱,也不是为了靠它求职。 既然书是献给父亲的,它只能是最好的,起码我自己心里这样要求。其内容是以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为题材讨论毛泽东路线和权威的确立,以及中国政治和中共革命的关系。我脑子里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内最高水平,一个是国外最高水平。 今天翻阅该书,对有些具体观点可能有质疑,我仍然觉得总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可以留得下的。现在已有该书中文版,且看读者是否也有同感? 同国外“汉学家”、“中国通”的争议不用说了——他们往往是粗枝大叶,隔靴搔痒——我更注意的还是同国内学者的商榷。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以往广泛称道的“四渡赤水”,就需要切实认识。第一次主要是遵义会议上中央集体决定,土城战役失利后放弃渡长江北上,被迫渡赤水西退;第二次主要是毛泽东主张,但不是毛泽东直接指挥,回师黔北,获得遵义大捷;第三次再渡赤水,这次由毛泽东直接指挥,西进主动求战歼敌,并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第四次被迫再次东返,随后南下。以后一个月中央红军辛苦转战于云贵高原,并没有达到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建立新根据地两项战略目的,或者两项之一,从而引起党和军队上下的普遍不满,不得不渡江入川会合红四方面军。我认为沿着以上基本思路,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关历史文献,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中央红军和其他红军,不免陷入一种微妙的政治关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胜利,长征期间红二方面军作为“第三者”的立场和作用,毛泽东在西安事变上的用心和对于西路军的分心,在抗日战争中处理敌我友之间的方针策略,进而中共革命和中国政治的总体联系,都需要在更深程度、更大范围予以认识——这种方式也许超出了我们以往党史研究的传统。不过归根结底,总是一个对于客观历史人事的正确认识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我甚至想写一本书《毛泽东的武功与文采》,一次一次具体分析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战役指挥,胜就是胜,败就是败:一篇一篇分析毛泽东的书文和诗词,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也许是很有意思的,很有意义的。政治上固然应该守边,但这种研究方式也似乎没有什么不可采用的。 本书有没有重大错误?有!对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毛泽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显然是低估了。对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中国的变化趋势,我的判断显然也是不对的。 当时中苏两国都在谈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我曾觉得苏联行,中国不行,现在看来恰恰相反了。我必须承认,我也乐于承认:我错了,苏联不行,中国行。记得1986年在北京大学见到国政系系主任赵宝煦先生,他刚从苏联访问回来,对戈尔巴乔夫表示欣赏,对苏联形势表示乐观。 看来我犯错误,还是无独有偶呢!我相信赵老师同我一样,也乐于承认这一错误的。国家好就好,个人对错何妨? 本书中文版得以问世,这需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感谢我的同事萧延中教授和郭伟女士。 杨炳章 2005年12月 于中国人民大学

图书封面


 从革命到政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前些天看《十月围城》,有一句台词,“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的牺牲,去换取下一代的幸福。”春节期间,把《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看完了,革命是什么?也许革命是崇高理想到政治现实的轮回。读这本书的过程,又惊又喜,惊的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伟大的长征,胜利的长征,有如此多的战争失利、政治斗争、功利主义以及无处不在的尔虞我诈。喜的是,即便我们永远无法触碰到历史的真实,但至少我们离历史更近一些了。随便举一些论断:“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因为日本的入侵,国民党首尾难以兼顾。”(非书中原话,我的阅读理解)“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从整体战局而言,失败大于胜利。”“日本的侵华战争,给共产党以喘息之机,从这个角度,日本人帮了共产党的大忙。”“毛泽东和张国焘的斗争,是权力和地位的斗争,革命的理想和纯洁,似乎很遥远。”“共产党的军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得到迅速发展的,打了场平型关,毛泽东便紧急叫停,不允许再与日本人正面作战,这里更多的出于保存实力的避战考虑。”(以上论断非书中原话,我的阅读理解)一些书摘:“对张、杨来说,西安事变意味着他们军队的毁灭和他们自身政治生涯的结束,......对共产党而言,他们将不再担心自己生存受到威胁。”“在这场有趣的算术游戏中,......毛泽东似乎已经出卖了所有的党性,但实际上,他忠于这样的原则,即绝不交出他部队的一支枪和一个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国民党人来指挥和控制他的军队。除了这个条件之外,毛泽东似乎愿意对一切做出让步,甚至他的马列主义的信仰。”而对于长征中“西路军”的覆灭悲剧,更是不忍卒读,英勇的红军将士以高昂的战斗热情和纯洁的革命理想踏上不归路,却很可能只是权力都斗争的牺牲品。这是什么样的长征?!以友军的牺牲,换取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力量,可以对自己的信仰妥协。在失败的时候,在弱势的时候,在一切以生存下来为第一目标的时候,信仰和理想不过是维系生存的手段,脆弱不堪。这是哪里是崇高的革命,这本就是肮脏的政治。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的教科书,充斥着胜利者的骄傲。但这本《从革命到政治》能够得以在大陆出版,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呢?或者对于历史而言,所有的胜利者卑微犹如尘土。
  •     本书作者属于哈佛学派,其父是西安事变后加入红军并牺牲的东北军军官后裔,本书即题献于他。本人文革曾入狱。p248 作为西方出版的党史著作,全书保持中立的口气。作者视长征为中共和中国革命重要的过渡阶段,为马列主义向毛主义政治转变的里程碑,剖析了其军事失败与政治转型成功的双重意义。 作者将一般的中央红军长征概念扩展及张国焘、贺龙等多支红军长征的历史(1932.10-1937春)。讨论了长征的起源、过程与影响及期间的重要事件,如历次会议,张国焘分裂活动,西路军,四渡赤水,西北合作,西安事变等,澄清了大量的事实与观念误会。作者认为双方力量对比、国军的投入程度、派系分裂、外部牵制(叛乱、日本)是影响几次围剿的关键因素。长征是毛泽东政治现实主义与留学生革命理想主义竞争胜出的过程,导致了中共在地域(南北)和战略上的转移(统一战线)。作为西方长征研究可数的几部学术研究之一,书中较少描写渲染,比如红四军西进突围途中捆绑抛弃伤员、夺粮的可怕行为。肃反、西路军、无人区,都是以引用文件、数据的方式展现的,用力甚深,极为详实。注意了西方史料的局限性并利用了八十年代访问中”新“发现的国内材料。作者关于国共军事竞争的观点较为静态的,实行毛泽东的战略不一定会取胜,但军力对比不一定是决胜的唯一因素。作者喜欢作无谓的假设,经常会忍不住“如果”一下。这些议论所展现的作者的思想倾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学术环境的影响,在聚焦中共内部权力斗争和中共领导人格缺点的分析上,尤为突出。有些时候不得不感概,学者的思想水平达不到历史人物的高度。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到,西方长征研究对内地研究的依赖和其局限性。在结论部分作者对全球共产主义作比较与展望,作者认为在各国共产党中,中共与政府斗争的特殊经验,确保了中共的独立性与成功。未来第三世界共产运动的作用是挑战霸权,第一世界的运动使国家共产主义色彩,东欧将走向资本主义。结论部分指出共产主义运动从革命转向政治,“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国家可以安心坐等苏联和中国完全”由共产主义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即革命化带来对立,而政治化将使其更有挑战性。资本主义世界也将经历深刻变化。附文《美国人眼中的中国长征》是一篇文献综述。自三四十年代起,将其分期为三期。主要是忽视、发现(斯诺、史沫特莱、军情组报告),曲折(费正清、威尔逊、麦卡锡主义、复兴,关注遵义、党内斗争)深化(专著:索尔兹伯里、本杰明杨即作者、陈志让、坎彭)等。
  •     阅读时间:2008年9月9月下旬去了井冈山,忽然对毛泽东产生了些许兴趣,到了上海后就买了这本书,华东一路开车回来,迫不及待一口气读了。好书,颇为惊喜!通篇准学术性的语言,颇多考据。万里长征,一部斗争史,毛泽东与28个布尔什维克、历届党中央、张国焘、国民党的战斗。天性为斗争而生的大个子,挟带着空前的成功、能量、灾难和魅力,长久仍不散去,或永留世间。 今天听到一亲戚老红军活了108岁,为什么老红军颇多长寿。也许问题应该反向思考,30年代的长途跋涉,自然淘汰并保留了最顽强者。颇像当年的黑奴,一船剩下三分之一运抵美洲,自然保留了最强悍者。呵呵,物竞天择,强者胜出的历史。

精彩短评 (总计75条)

  •     好书,条理清楚,分析深刻
  •     究其一生,毛主席并没有且未打算完成由“政治现实主义”到“革命理想主义”的转变,这二者对他而言不过是“体”与“用”的关系,最无情、最诡谋的政治斗争与倾轧,都是为了实现最远大、最崇高的理想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     一个外国式的中国人运用中西方的思想观念的融合思维,从政治的角度评价毛泽东长征中的崛起,是一新的写作方式,而且很成功,在国内这种方式还不太多,也许是作者曾在国外感受西方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吧.
  •     太少了,这个丛书系列的通病,可能是删剪了!如果是这样就真可恶!!!!!!!!!!!!!!!!!!!!!
  •        前些天看《十月围城》,有一句台词,“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用我们这一代的牺牲,去换取下一代的幸福。”春节期间,把《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看完了,革命是什么?也许革命是崇高理想到政治现实的轮回。
      
       读这本书的过程,又惊又喜,惊的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伟大的长征,胜利的长征,有如此多的战争失利、政治斗争、功利主义以及无处不在的尔虞我诈。喜的是,即便我们永远无法触碰到历史的真实,但至少我们离历史更近一些了。
      
       随便举一些论断:
      
       “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因为日本的入侵,国民党首尾难以兼顾。”(非书中原话,我的阅读理解)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从整体战局而言,失败大于胜利。”
      
       “日本的侵华战争,给共产党以喘息之机,从这个角度,日本人帮了共产党的大忙。”
      
       “毛泽东和张国焘的斗争,是权力和地位的斗争,革命的理想和纯洁,似乎很遥远。”
      
       “共产党的军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得到迅速发展的,打了场平型关,毛泽东便紧急叫停,不允许再与日本人正面作战,这里更多的出于保存实力的避战考虑。”
      
       (以上论断非书中原话,我的阅读理解)
      
       一些书摘:
      
       “对张、杨来说,西安事变意味着他们军队的毁灭和他们自身政治生涯的结束,......对共产党而言,他们将不再担心自己生存受到威胁。”
      
       “在这场有趣的算术游戏中,......毛泽东似乎已经出卖了所有的党性,但实际上,他忠于这样的原则,即绝不交出他部队的一支枪和一个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国民党人来指挥和控制他的军队。除了这个条件之外,毛泽东似乎愿意对一切做出让步,甚至他的马列主义的信仰。”
      
      
      
       而对于长征中“西路军”的覆灭悲剧,更是不忍卒读,英勇的红军将士以高昂的战斗热情和纯洁的革命理想踏上不归路,却很可能只是权力都斗争的牺牲品。
      
       这是什么样的长征?!以友军的牺牲,换取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力量,可以对自己的信仰妥协。在失败的时候,在弱势的时候,在一切以生存下来为第一目标的时候,信仰和理想不过是维系生存的手段,脆弱不堪。这是哪里是崇高的革命,这本就是肮脏的政治。
      
      
       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的教科书,充斥着胜利者的骄傲。但这本《从革命到政治》能够得以在大陆出版,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呢?或者对于历史而言,所有的胜利者卑微犹如尘土。
      
      
  •     这本书是另一个版本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这里不仅是毛泽东,还有和他一起的革命家。革命往往较为抽象,像《阿Q正传》,政治确是现实的。只是对毛泽东的深谋远虑看得简单了一些。
  •     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来分析那个时代组织内权力的斗争、走向
  •     力作!
  •     定义,选题到材料,颇为有理
  •     当然不能盲信任何史料,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去伪存真,而不是成为犬儒!
    所谓严谨是指“小心求证”,但是学者要做的还有大胆假设,获得真知。历史学家要像侦探一样,找到历史的真实,起码是某一方面的真实,而不做政府的奴才。
    求真,才能认识真正的社会。这是是历史的价值。刘知几所谓史学家y要有的“才、学、识”,就是这个,否则,章句小儒有何用哉!
    史学研究,鉴定史料,自有其程序,严禁考证,得到的东西,就有把握。虽不能说得到了历史的真实,起码是当前得到的真实。
    不懂历史的人不是信口胡说,就是虚无,犬儒,貌似有理,实际无知,还有的就是偏执狂、愤青。
    建议还是多读读书吧……
  •     了解长征客观全面的力作!了解中国如何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变为政治现实主义。要不是有长征的磨砺,我党和老毛怎能磨练出强悍的手腕来赢得内战?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     很可观,很真实。非常不错!值得读者去读。
  •     还是被惊讶到了,一直以为早期共产党是因为政治理想而走在一起,而书上充满了各种权力斗争,最早毛与朱彭,之后是毛与李立三,接着留苏派和土共派,长征时期,红军三大主力因为害怕被围剿,而相互抱团,可每次抱团就要整合,缺乏政治智慧的二方面军任弼时,贺龙首先淡出核心权力圈;最大的四方面军张国焘由于军事失败,被挤出去。这里面有多少偶然因素,有多少是毛本身有政治军事远见呢?如果后者占主要,那么他对西路军被剿灭要负多大责任呢?
  •     我也认为,西路军是毛张内斗的牺牲品。张若不走,解放后等着他的绝无好下场,陈昌浩就是个显例。
  •     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偶然的一面,哪有生来就正确,开始就伟大的,是在现实的选择中顺应了某种历史的必然,然而历史的偶然却必然地长远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比如历史选择了毛、历史选择了GCD,这既有国内军阀纷争,日人渔翁得利历史使然,又有美苏较力的大国影子-------这难道不是偶然吗?然而,GCD当政却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际地缘政治,改变了你我的生活。人们常讲,假如怎们样怎么样,然而历史无法假设
  •     长征,是一个我始终感兴趣的复杂话题,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中共的转移为后来的重新崛起创造了契机。这中间夹杂着相当多的偶然与必然,夹杂着两个党派间,党派内部间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了解真相比真相更有意义。
  •     读了几本书就到处摇头晃脑卖弄的更令人担心
  •     我读过的写的最好最公正客观的中共党史
  •     一旦共产党坚守革命的意识形态,他们就与对手互不相容;但是,一旦共产党人政治上变的更为现实,他们与对手就有更多的共同点,同时也更富有挑战性。现在很清楚,一旦美国在世界政治中受到进一步的挫败,将会引起诸多的国内冲突变化。
  •     中国人却写卖国的书-奴颜婢骨难道他不了解自己的父辈,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而抛头颅洒热血,到处寻找真理,然后认真践行的吗?为了发布自己的所谓文章,而奴颜婢骨,以诋毁为主,以卖国为荣。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危亡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仍然需要我辈抛头颅洒热血,践行真理,寻找真理。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而践行。
  •     评价见我简书三千字长文吧
  •     楼上的说得对
    历史的真相,永远无法真正还原
  •     真正是断章取义
  •     到底还是自家人知根知底
  •     翻译的能更通顺,更有文采一点儿么?
  •     此书很好地像我们描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精明的一面,在长征中及以后的政治斗争中,毛泽东灵活的政治手段指引了CCP胜利的方向。《毛泽东作为政治企业家的才略》一章写得好。由此观之,张国焘和蒋校长的失败也属难免。
  •     对史料的分析见解不偏不倚,对长征中历史人物的心态转变的分析很是独到
  •     本书是对中共和红军长征,包括前前后后诸多历史与政治的分析的一本专著。作者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后入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出这份研究,避免了西方中国学的学者的一些明显偏见或错误。有着非常扎实的材料功底和基本的判断,同时又可以补中国学者研究之短,即流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统诠释,而不能深入研究。全文的行文简练,情节此起彼伏。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澄清和交代也算比较清晰,对于不同说法之间的比较鉴别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最为重要的是,在充分材料掌握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所做的精要的分析与推演,很多观点的表达是极具深刻意义的。
  •     写的很好
  •     To know more!
  •     攻击或是指责不重要,重要的是史实。若不是西路军中的李先念后来身居高位,恐怕西路军执行张国焘的错误路线的帽子现在还结结实实扣着呢!对于那些阵亡者及历尽千难万险的幸存者,除了还历史以真相,我不知还有什么方式予以告慰!狼心云云,不知论者何心!
  •     在得出一派胡言这个结论的时候你至少应该理解下我原话的含义。= =,不知道你从哪里得出这是虚无主义论断。。另外,一手史料,历史学家之解释,偏信它的真实性对历史学的发展是好的么,中国史学向来有篡改之疑问,你怎么认定怎么鉴别,所以我才说严谨是根本,拿一本史料就认为掌握真相是对史学研究的污蔑。
  •     重新解读长征那段历史
  •     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将杨先生的这一著作读完了。长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讲,已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从长征初期的几万人到长征结束的几千人,可以想见,在那样一个短暂的时间里,有那么多的先辈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付出汗与血、乃至于生命!他们值得尊敬,也应当获得属于他们的荣光!在作者看来,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是相辅相成的,长征成就了毛泽东,而毛泽东也胜利地领到了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为将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杨先生在书中也强调过,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军事上的胜利将巩固领导人在组织内的权力。这点对于了解二、三十年代直至建国初的历史有一定的意义。杨先生的著作是在1990年出版的,从书中可以看出杨先生治学的严谨。杨先生力图站在一个较为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这点也很令人感动!无论如何,我觉得应当感谢杨先生的努力,他使我们对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共党史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     高中图书馆。
  •     我一直觉得历史读物像是万花筒,每每不同。
       如果认为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假的,那如何保证西方关于我们的历史记载就是真的呢。。就像朝 鲜战 争,我们认为自己是去援朝,对方却一口否定,应该相信谁的?
       在没有更多考据的时候,相信任何一方似乎都有背离真相的危险。所以,我个人认为,历史应该严谨一些,再严谨一些。
    ------------------------------------
    一派胡言!不是因为主流宣传是假话,就怀疑一切,就认为历史是虚无的,就像庄周的齐物论,堕入犬儒主义.
    历史是一门解释学,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去伪存真,寻求真实.章学诚所谓史德是也。真正的历史学家的责任就在于,不惧权力的干预,寻找真实,就是所谓的“董狐之笔”
    比如,朝鲜战争问题,相信读了一手史料(当时各方的档案,参考沈志华的书),自然就能得到公正的认识。
  •     补记
  •     (本书)基于最新发掘的史料,基于严密的史学考证,对毛泽东从井冈山到延安的历程极为理性客观的予以展示,揭示了在中共早期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交锋,内部围绕理论和权力的激斗。通过(梳理)毛泽东的崛起,展示了历史发展中的种种必然和偶然,最终推翻了传统史学界对中共获得政权和毛泽东崛起的“天命论”,而是说明,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体命运同样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
  •     从未有过的视角去看这段历史,最真实的历史,才能给人以最大的启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这一套国外毛泽东研究丛书都非常好!尤以罗斯特里耳的毛泽东传记最为出色,这本书也非常出色似乎国外的很多学术著作史料的选取和国内不是很一样,观点也不同。我觉得值得一读。
  •     13.07.10 讫
  •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是我考完研后阅读的第一本课外书,后考研时代由此开始。很凑巧的是,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学校图书馆的走廊里展出了这本书,将其作为我校党史研究的成果之“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展出。我读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党内的权力斗争,时间范围从大革命结束开始,到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牢固确立为止。
      
      一 从中央到地方,从虚职到实权
       按照中学历史书的说法,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受挫后有“文家市决策”和“三湾改编”,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江西井冈山地区进发。汇合袁文才、王佐的农民武装和朱德的部队后,毛凭借自己的资历与声望,成了红军士兵眼中的中央领导,和党中央眼中有军权的实力人物。
       六大后,受苏联斗争与国内军事斗争形势的影响,李立三在这个时候上台,党内的路线斗争开始脱离六大决议,转向激进。后来进攻长沙失败后,李立三路线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这一段历史,作者提供了两个新的视角。
       一是,李立三的激进路线并非一无是处,红军总体力量在激进路线的指引下迅速膨胀。
       二是,出于为尊者讳,历史书上通常会以毛与李立三的书信为证明,英明的主席是反对李立三路线的。但作者认为,历史书上的两封信是断章取义的,最明显的是毛给中央的回复,其主旨在于批判周恩来的保守立场,支持李立三的激进路线。两人的矛盾爆发于李立三想直接指挥朱德与毛泽东的红四军,这更多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权力之争后来被粉饰为路线之争,在史书中也是屡见不鲜。(可惜我没有找到这两封信的全文,这里只是转述作者的意思,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二 第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
       历史书上说第四次反围剿之所以取胜是因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续,而实际上第四次反围剿后期红军并没有执行诱敌深入以内线作战和运动战的路线,而更多的是在外围歼敌,与毛泽东军事路线形似而神不似,这给了李德等人红军并非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印象。作者认为第四反围剿的胜利更多的是因为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军事行动只是第五次围剿的过渡性步骤,而且对中央苏区的军力也没有前两次围剿大。从全国范围看,经过第四次围剿,除中央苏区外的根据地大部分都无法继续坚持下去,被迫进行转移,所以国民党认为第四次围剿胜利了,而共产党则以中央苏区得到保全甚至扩大为由也认为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胜利。
       国共双方对第五次围剿都做了很多准备。国民党政治上掀起“新生活运动”,军事上大批采用德式装备。而共产党则忙于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苏维埃大会,把形式主义发挥到极致,红军司令部基本上处于无人领导状态,直到领导们发现军事形势极其严重。然后就是福建事变,共产党错过了机会。事后毛泽东批判博古太过于形式主义和理想化,只注意和第十九路军讲条件,而直至中央军镇压福建起义一直无无实质性联合。事实上,在瑞金与福建正式谈判的开始,是毛泽东建议党中央不要轻易与福建方面签订条约,企图从中为共产党谋取更多利益。协议草签后,当中央军集中力量对付十九路军的时候,博古等人却在批判福建方面不认真履行条约。博古或许是受了毛泽东的启发,想以此从中得到更多利益,但当战事步步紧逼的时候却如此教条,说明他在政治上确实幼稚,至少在关键时候对事情的实质与形式轻重不分,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崛起也就难免了。若是让实用主义的毛来处理这件事,我猜一方面党的喉舌会对根据地内的普通民众发表一系列对反动派的批判和对福建方面的冷嘲热讽,表明自己才是中国的希望;另一方面,私下努力进行统战工作,与福建方面进行秘密谈判,尽量减轻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
       书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没有领导责任,后来他在遵义会议上才可以理直气壮地批判博古、李德,而周恩来、张闻天由于同样负有领导责任,毛泽东成为遵义会议上仅有的几个政治正确的领导人之一。这有点类似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由于邓小平、陈云等人在文革时期离开了政治核心,他们才可以在后来把文革的责任理直气壮地推到四人帮和主席身上。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指责博古等人犯了进攻中的冒失主义、防御中的消极主义、撤退中的逃跑主义,而书中分析了当时的国共力量对比,认为双方实力的差距才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毛泽东举出以反围剿初期的运动战打破敌人包围圈、与第十九路军联合等都可以使共产党免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历史不能假设,第五次反围剿时国民党几乎是倾全国之兵,与前三次时国民党内部尚有战乱不同,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而且毛泽东所举的破敌之策也是一环套一环,需要多方面因素同时向好才能成功,而任何环节出错,第五次反围剿都将失败。所以,只能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中共的不幸,然而却是毛泽东个人的大幸,幸在他不在领导岗位上,颇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当领导集体出现失误的时候,以退为进不失为个人明哲保身的良策。
      
  •     到底在写毛泽东还是在写张国焘...
  •     讲述了没有接触过的历史史料
  •     很好的党史书,可以与金先生的《苦难辉煌》一起看。我买的是典藏本,后面一百多页都是索引,注解,价钱贵了好多,看插图本就好
  •     “毫无疑问,张一直凭借其军事实力要求政治权力,凭借其军队轻视党中央。这不尽是张的阴谋诡计,他有的他的理由。中央红军曾是最为强大的红军部队,但是两年中丢掉了中央苏区,军力遭到了明显削弱。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利用这一失败指责当时党和军队的领导层。那么,为什么红四方面军现在不能要求中央红军承担整体责任呢?如果遵义会议后的新任领导的确是正确的,为什么中央红军的力量遭到更进一步的削弱呢?至于说到最后的分裂,张国焘和红军总司令部有权调动任何下属部队,毛泽东没有正当理由同右路军指挥部玩弄计谋,偷着把自己的部队拉出来,从红四方面军奋战牺牲后开辟的通道上走过”。
  •       本书是对中共和红军长征,包括前前后后诸多历史与政治的分析的一本专著。作者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后入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出这份研究,避免了西方中国学的学者的一些明显偏见或错误。有着非常扎实的材料功底和基本的判断,同时又可以补中国学者研究之短,即流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统诠释,而不能深入研究。全文的行文简练,情节此起彼伏,颇似江湖门派之争之类的小说。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澄清和交代也算比较清晰,对于不同说法之间的比较鉴别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最为重要的是,在充分材料掌握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所做的精要的分析与推演,很多观点的表达是极具深刻意义的。
  •     楼主的意思是当时一帮人一群笨蛋,眼看一个无耻的老毛耍阴谋,把军队送入绝境,把忠诚的张先生逼走。
    呵呵。上面回复中出现了小小的争论。我说个事情吧,老毛为了革命,全家牺牲了那么多人,他都没有动心,还在革命。看来老毛确实心狠。只是,指责老毛的人大概心已经被狼吃了,根本就没有心了,即使有,大概也算是狼心之列了。
    希望这些指责毛的“君子”们到了危难时刻,也都能保持君子风范,让自己的妻儿一起受点苦。
    哦,对了,说说作者的题目,如果牵强附会地说,颇有为希特勒招魂之嫌。
    另外,ultra312君,莫非是太史公的后代抑或太史公附体乎?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     还不错,讲了一些党史常识。只是历史细节的论述有待提高。
  •     先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好后爱不释手,连读两遍。之后决定要珍藏这本书,于是在网上买到。书中事实非常翔实,分析到位。好书!好书!
  •     看你骂了半天没,也说不出任何驳倒我的理由.那好,我还是少和你费口舌为好.
    与无知的人辩论,只能浪费时间而已.
    呵呵,只能说我看的书,决不是你上学时,灌输到你脑子里的高头讲章.说了,你也不懂,你照样是摇头摆尾.那好,拜拜
  •     重读。现实与教条。第九章。
  •     没啥意思
  •     从革命理想主义到政治现实主义
  •     最后两段还真是常见,你还是多读读书吧,一副苦口婆心又隐而不宣的样子。你一定要把我一站在读者角度应严谨对待史书的观点升华到虚无主义,乃至俗套地扣上无知,愤青等等帽子,未见真知灼见,先扣各类帽子,这也是网上常见手法了,我也只能摊摊手。哎,我等学识浅薄,稍张口就是偏执狂无知的信口胡说,看来所谓学界还真是无容人之雅量,也无教人之风度,我还是回去作些下里巴人之事,看些下里巴人之书,教会你的那些“书”不看也罢…撒呦拉拉…
  •     从书上可以了解到教科书上找不到的史实,但挖得还不够深!
  •     长征党内斗争史专著
  •     性格决定命运 而命运,本身就是大方向主干上盘根错节的概率性枝丫,微风拂过,孰断孰扬,只在天意茫茫
  •     书里引用了一首毛的六盘山,然后杨叫兽后面写一句好坏勿论!他真的是加的感叹号。,,我不禁觉得杨叫兽是在写一部散文诗,好强烈的感情,在学术著作里还要表达,可见叫兽很有抒情意识的嘛。我也很想对这部书说一句,,好坏勿论,但是绝对是一部可读的抑郁之作,表达了被毛痛打后这位知识分子的娇柔心理,颇有散文诗的风格。
  •     政治是为了权利
  •     从革命理想主义到政治现实主义。。
  •     气魄宏大,考证精当
  •     有些东西可能既不是革命,又不是政治呢。。可以庸俗化的做,但不能庸俗化的说,至于是不是庸俗化的想呢,只有天知道了。。也许马克思知道。
  •     比王树增的强。令人深思之作。深入阅读推荐何方的《党史笔记》。
  •       阅读时间:2008年9月9月下旬去了井冈山,忽然对毛泽东产生了些许兴趣,到了上海后就买了这本书,华东一路开车回来,迫不及待一口气读了。好书,颇为惊喜!通篇准学术性的语言,颇多考据。万里长征,一部斗争史,毛泽东与28个布尔什维克、历届党中央、张国焘、国民党的战斗。天性为斗争而生的大个子,挟带着空前的成功、能量、灾难和魅力,长久仍不散去,或永留世间。 今天听到一亲戚老红军活了108岁,为什么老红军颇多长寿。也许问题应该反向思考,30年代的长途跋涉,自然淘汰并保留了最顽强者。颇像当年的黑奴,一船剩下三分之一运抵美洲,自然保留了最强悍者。呵呵,物竞天择,强者胜出的历史。
  •     史料扎实(虽有小误),分析精湛,叙述节奏很好
  •     中共的高级领导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懂政治不懂军事,另一种是懂军事不懂政治,而毛则是罕见的把政治和军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政治军事家,历史选择了毛也是必然啊!
  •     这本书还是很耐看的,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做切入.主题始终非常的明确,从作者的分析和讲述中,可以很有趣的了解长征和我党,以及革命领导人的行为和想法.加之之前读过张学良的传记,所以对从内战到抗战的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总之,我觉得还是受益多多的.不错的书,大家可以买去读读看.
  •     我一直觉得历史读物像是万花筒,每每不同。
    如果认为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假的,那如何保证西方关于我们的历史记载就是真的呢。。就像朝 鲜战 争,我们认为自己是去援朝,对方却一口否定,应该相信谁的?
    在没有更多考据的时候,相信任何一方似乎都有背离真相的危险。所以,我个人认为,历史应该严谨一些,再严谨一些。
  •     如果不是因为蒋想收拾四川军阀以做抗日之用,毛早在没进四川之前就被消灭了。他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     革命是什么?也许革命是崇高理想到政治现实的轮回。胜利或者活着更重要~此书的角度不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革命理想教条转向政治现实生长。GMD在农村的弱控制。苏区求生牺牲,蒋冯阎中原大战,福建事件,五次反围剿最后失败,中央军与地方军阀,中央红军与任红二、张国焘四,东南到西北的无计划逃跑,寻找根据地的艰难困境,地方军阀阻隔效应,红一四的分裂,竞争结果与领导地位,西路军边缘回族军阀西安事变的关注点,两广事件,不毛之地,陕北,日军侵华北理想主义少帅西安事变,抗战与自我保存,国军围剿红军之弱更不可能阻挡日军,日军占据大城市与共深入华北农村,对百年未变北方农村的宣传动员,反剥削的理想主义自律精神与国民党的叛变对比,党的路线政策在从东南到西北的长征中的转变,远离苏联的独立,毛的政治现实主义运筹,周及党中央的位移,张学良与中共连接契机转变灭亡悲观前景,党与国民党内及各种政治势力接触、扩展舞台成长趋势咋舌成功。
  •     能看插图本,就不要看典藏本,后者用纸印刷虽好,却连一张长征路线示意图也没有,这图以前很好找,很多辞书后面都附录了的,现在略费劲。。。
  •     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插图本)
  •     要是出个增订本就好了,书有点年头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