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革命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走向革命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203071327
作者:雷颐
页数:350页

作者简介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书籍目录

第一辑 1840:定势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粪桶妙计”与“师夷长技”
“北洋”兴起的历?讽刺
“柔远”与普世价值
使清王朝“起死回生”的关键奏折
第二辑 1851:求索
“天国”悲剧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
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
“发威马齐”的意义
“华夏中心”与新的世界图式一一徐继畲的命运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一一严复思想简论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一郭嵩焘的命运

编辑推荐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这个国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革命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近代史专家雷颐带你细读晚清。读雷颐的书不纯粹是读史,而是会不断产生抚今追昔,从历史中找到钥匙的感觉。

内容概要

雷颐,著名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著有《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曰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何以至此》等。其中,《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被全国图书媒体共同评选为2008年度十大好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可以想一想,究竟是杨芳坚守中国传统的“马桶战法”能救中国还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能救中国?历史证明,近代中国的些微成就终未亡国恰恰却是许多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主张“师夷” (“向西方求真理”)的有识之士不惜负重房而努力奋斗的结果。或许,这就是所谓“史的辩证法”吧。  一一(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从近代直到现在,不断有人说西方文明只是“物质文明”,而中国传统却一直是“精神文明”。但如果面对现实,真不知此话怎讲。怎能将一没有报纸、公园、公共图书馆、公共博?馆甚至许多城市没有公共厕所(时的北京就没有公厕, “京师首善之区”尚且如此,遑论其他)的国度成是世界“精神文明”之冠,而将创立这些公共设施的地方说成没有精神文而只有“物质文明”呢?   一一   镇压自立军、杀害对己深抱好感与希望的学生,是张之洞审时度势、权衡利害之后的冷酷决断.他的确是当时体制内最为开明的大臣,唯其如,当他都以如此残酷的手段对待一心“勤王”、 “救上”的自立军时,明清王朝的自我改革之/丁正在迅速关闭。改革之门越窄,革命之门越宽;革之门紧闭之时,就是革命之门敞开之日。  一一

章节摘录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1839年9月初,距“虎门销烟”已近三个月。三个月来,由于英方不甘就此停止贩卖鸦片,中英矛盾日益尖锐,武装冲突一触即发。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身处“第一线”对此感受更深,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名给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提出:“窃思鸦片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是以兼筹并顾,随时密察夷情,乃知边衅之有无,惟视宽严之当否。”对有可能发生的“边衅”,他颇为乐观地认为中国肯定能够取胜。其主要原因是:“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近一年后,1840年8月初,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已经两月,浙江定海已被英军攻陷。一?在广东紧张备战的林则徐忧心如焚,再次上折,为收复定海出谋划策。他提出可以利用乡井平民打败英军,收复定海。但他的主要理由仍是英军仅持船坚炮利,而“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看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林则徐对英国人“腰腿僵硬”、“屈伸皆所不便”因而“一仆不能复起,’这一点深信不疑。

图书封面


 走向革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张鸣教授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中谈到一百年前的那场革命时说,辛亥革命真正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既不是风俗的变化,西化的习染,也不是新事物的出现,零星的现代化,甚至也不是制度的革命,而是一种“持久的制度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辛亥革命的百年即将到来,如何纪念和反思那场革命成了现在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其实从破旧立新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来得偶然,去的也空泛,空有激进之名,并无革命之实。所谓“制度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仅仅是一个新的混乱的开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种困扰和焦虑其实已经持续很久了,从近代以降西方入侵“天朝上国”开始算的话,被硬生生拖进世界潮流中的晚清政府,一系列或被动或主动的维新、改良、新政都可看作是这种“影响的焦虑”所致。细数晚清七十年的历史,走向革命的诱因一直存在,若隐若现,张鸣教授说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此言当然不虚;而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陈述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同样有理有据,言之凿凿。雷颐的《走向革命》一书并非严格的学术著作,所谓“细说”,就是有意撇开大历史的叙事,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历史的细节上。别小看这些历史的边角料,这种注重历史细节的陈述裹挟着一种强烈的历史现场感,一读之下颇为难忘。平时在大历史的脉络中,被脸谱化和定格化的历史人物,突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具有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纵深感。雷颐在书中写到的那些人物,林则徐再也不是那个简单的民族英雄,这位近代史上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对世界和西方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愚昧到清醒的痛苦转变过程;曾国藩与他的幕僚偶尔一次闲聊,却不知不觉间窥探到了历史的玄机,看到了清王朝的命运;李鸿章的崛起发迹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大势的偶然所趋;太平天国这场在近代史上被高度评价和赞扬的运动却伴随着数不清的愚昧、腐败和杀戮。这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乌托邦运动被遮蔽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雷颐点评更是意味深长:“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得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总能在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印证某些历史的细节,时光仿佛停滞在某个时刻,“进步”二字只是痴人说梦。在晚清七十年间,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入侵天朝,清王朝的命运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波动,从师夷长技到洋务运动,从百日维新到预备新政,从温和立宪到激进革命,这个长期动荡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主动进取获得,而是伴随着殖民者的船坚炮利,屈辱条约,丧权辱国,被动挨打才一点点醒悟过来的——但这些都是大历史告诉我们的观点,在雷颐笔下的细节历史的叙事中,这七十年的晚清历史只不过是为“走向革命”做好了铺垫——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辛亥革命”只是一个结果,它发生的原因可以指向七十年历史的一些变迁和波动。“辛亥革命”是激进的代名词吗?按照张鸣教授的说法,不是。之所以给我们这种错误的印象,那是因为革命看似带来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制度,但是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国从辛亥革命后,进入了一个军阀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哄抢历史前台的混乱局面,于是,“只能把混乱归咎于变革的不彻底,革命不彻底,因此只好在前进的方向上做更激进的动作,革命,再革命,从制度变革走向文化伦理革命,再则阶级革命,把中国社会翻过来,将传统的结构彻底打碎,建设一个人们谁也难弄明白的新世界”。(《辛亥:摇晃的中国》序言)而雷颐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这点,不经过大革命大动荡大破坏可以改变中国,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任何革命从历史纵深考虑的话都是被动的,也只有在人们忍无可忍,看不到任何变革的希望之后,他们才会选择一种主动的革命。康、梁想通过明君维新,自上而下改良,失败后,两人才分道扬镳,梁启超走向了革命。就连孙中山开始也是上书政府,提纲挈领地阐明改良的必要性,石沉大海之后不得已走向革命。辛亥革命的偶然是被动的,辛亥革命的必然是主动的。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在被动与主动之间,历史展现出了一种复杂难描的诡谲气质。晚清七十年,新旧秩序断裂,西潮涌动,传统隐退,所谓革命的激进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的变更上,全盘西化也罢,恢复传统秩序也罢,革命对文明的摧毁才是最致命的。我们现在反思五四,反思民国,反思晚清,反而觉得那个时代更令人悠然神往。揣测一下这种文化热的背后,除了人天性中的怀旧因素作祟,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在历史的狭缝中,被那种不自觉的历史潮流裹挟着迎接目不暇接的革命快意,激发出了一种更为深远的自由幻象。某种程度上说,现时代的对晚清民国的文化热遮蔽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真正记忆,与其说我们是歆羡一种“民国范儿”,到不如说是热烈期盼着那个时代自由快意文化层面下更为火热的革命情怀。像张鸣教授所言的,这是一种历史的诡计:革命带来的问题,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思郁2011-3-23书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定价:29.80元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定价:29.80元
  •     - 有點不喜歡, 因為書中有不少文章之前在作者的其它書中已有輯錄。- 當然作者就中國近代史的介紹, 還是比較好看與耐看。但如果是為了趕辛亥革命的熱潮, 就有點那個。- 作者明顯的是個自由主義者, 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批判不少。借古諷今, 借梁啟超/海耶克打馬列毛..... 可以理解, 不完全認同。- 比較震撼的一篇是關於在維新/現代化的過程裏, 我們從日本學了不少東西, 包括語言。服務, 組織, 紀律, 政治, 革命, 黨, 方針, 政策, 申請, 解決, 理論, 哲學, 原則......經濟, 科學, 商業, 幹部, 後勤, 健康,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封建, 共和, 美學, 美術, 抽象, 邏輯........我差不多覺得, 不能想像如何與前人溝通了。- 歷史, 總是與朝代、國家、政府等等等等拉上關係, 其實蠻讓人討厭的。好像沒有了政治, 就沒有了人........ 有時想, 如果能碰上那麼一些作品不是以這種角度講歷史, 就好玩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     过去是未来最好的预言家
  •     这本书实在让人扼腕叹息,虽然大势必然是走向共和,但就那个时代,就事论事,可是清却有不少机会延缓革命,但家天下的思想却牢牢占据上风,导致最终无法控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雷先生的作品,从小处着手,分析入微,为政者读之,可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     通过一些具体的,较有针对性的事例,来把晚清的历史说的通俗易懂,颠覆了教科书的历史观,确实是不错。
  •     这本书其实类似一个杂文集,每篇讲述一个晚清时代的人或故事。其中“为清廷打工的外交官”、李鸿章修建中国第一段铁路的故事,个人读后印象最深,闻所未闻,非常感慨。
  •     物美价廉。故事尾味道来,评论切中要害。
  •     夹叙夹议式作品,不仅从书中得到历史,还能获悉一个独立的历史学家对此历史的独到观点,激起思想涟漪~~
  •     非常好,内容详实,值得拥有。
  •     以史为鉴的佳作。
  •     每读中国近代史,未有不嗟叹、唏嘘之时。此书,中心就一个,那就是为何改革失败,最终革命了。他的观点是清政府的迟钝和腐败,而马克思的理论往往也很难解释清此,如按其社会发展论,那么英国、日本又很难解释了。所以,此事和法国很相似,或者还可以这么来看,那就是国运问题。走了一大圈,回到改革。
  •     很详细,很有条理;不少借古讽今的地方
  •     牢记历史,艰苦奋斗,勿导覆辙。
  •     谁不是手上沾满鲜血?在电影辛亥革命竟然把容闳做的事都安到了孙中山头上。晚上又要开劳什子的会 希望以后没我什么事了 何必为中心做嫁衣裳
  •     孩子非常喜欢!爱不释手,谢谢!
  •     全面了解晚清历史的案头书
  •     政府是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厂。此话非虚;另,决定前路的永远是 中间力量。
  •     喜欢民国历史,很有意思
  •     之前看到萧功秦教授谈《儒家文化的困境》一书,就提到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在心理上如果面对危难的中国。 现在在这本书里面也看到时局的危难,变化的困难,而那些维新派虽然是步履维艰,但是却也是在不断的推动历史进步。 只是呜呼哀哉,民族进步的太难,错过了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时代,于是民族解放的时间一拖再拖,社会发展也远远落到西方的后面。 守旧的固然是认知困难,而维新的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又何尝不是仍然在维护和忠诚于清朝和慈禧的统治呢? 时代的悲剧,中国的悲哀
  •     本书详细而又有条理的论述了从1840到1911晚清是如何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终于将自己送到革命的道路。在辛亥百年的日子里,可以作为补充读物,了解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     多读历史好啊,不过很多人写的历史书都是胡扯蛋了。书的质量也不错。
  •     对晚清史有了新的认识,颠覆了旧的的认识。用事实说话。
  •     写的挺好的。
  •     上下两册纸质不一样,一个偏白一个偏黄。
  •     晚清真正有实力有能力挽救时局的人又太爱惜自己的一条命和已得的名声了,没有实力和能力的却不知天高地厚挑战朝廷,失败了一堆人说可惜,却没有看到这是种自不量力且无益的行为。
  •     很不错。让我对晚清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观点客观公正。
  •     一个民族的悲哀:如此好书,买者无几;无耻恶剧,万人瞩目!
  •     清末是中国最接近民主的时代,可惜了,一步一步走向极权
  •     雷颐的书,很好,在阳光卫视看《子夜》认识的,他的书本本拿下,哈哈
  •     晚晴如此不堪,社会到底如何?我们习惯了脸谱化,殊不知历史真的很复杂,我们可以把它打扮成小姑娘,可历史就在那里,记录就在那里,你可以打扮成小姑凉,我也可以说成小伙子,关键在于,谁能够不再遮遮掩掩,把观点和证据摆出来!
  •     多看多了解多视角
  •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通古斯滿狗固步自封閉關鎖國自然無法轉型,只是害的我等炎黃子孫時至今日仍落後于世界。一篇篇小文章,多是講述晚清七十年之間各類大事件的附屬小細節,雖然當時看來微不足道,現在細細想來倒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細節決定命運,推薦!
  •     一个从晚清看懂当下的好书,强烈推荐。
  •     读书读到悲愤处,悲哀的不是自己落后而是明明自己落后却意识不到自己落后,并拒绝接受先进。读史为鉴,启发后人。
  •     评论见《国运1909》
  •     很多文章在经观读过 "当今之政府,制造革命党一大工场尔"
  •     大厦将倾时,有很多精彩的人和事就出来了
  •     读雷颐的书,对他的研究和知识充满钦佩。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热心救国的人先先后后都成为过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人物,竟然对他们有不少遗忘。在这本书中,作者的梳理很清晰,同时还有详细的分析,读起来让人有一种充盈的感觉。
  •     满清走向自我毁灭之路值得今天警醒,难得好书,非常满意!
  •     深入浅出,思古忧今
  •     翻翻还行吧,历史真相如何?
  •     读史,其实是读人,人才是历史的主角。晚晴年间,风云人物辈出,在最危急的时候,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有那么多思想激烈碰撞,洋务、维新、立宪、革命,不得不革命,不得不激叹。
  •     走向革命,了解晚晴历史的力作
  •     辛亥革命101周年纪念日正好读完此书,颇为应景儿。解决中国真问题必要流氓与书生结合。
  •     很好。梳理历史的脉络,以古非今。哈哈。
  •     还没看完 对我很有帮助
  •     送朋友的,没敢想
  •     这七十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一本书是些不完的。但这七十年没做完的事,好多到现在也没做完。那时候的好多思想,到现在仍适用。窥斑见豹吧。
  •     历史的必然,这句话让人绝望,但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如此
  •     说是细说,但只是挑了些历史上的点、一些大时代下的先知者来叙述,视角很有大历史观的意思。散文体,很有读史心得的味道,看着不累,没有说教,值得一读
  •     可悲可叹。
  •     很少遇到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这本书算一个。拿到书后,囫囵吞枣般浏览了一遍,酣畅淋漓之感,直觉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值得阅读,强力推荐。
  •     晚清七十年,作者帮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
  •     当故事书读嘛,不要太认真了
  •     有助于喜欢中国晚清历史的朋友增长见识
  •     至少是历史
  •     看了张鸣的后,翻了几页,典型的学者写史,没有张鸣那么自由的笔法,但是却是另一番严谨之感。
  •     朋友女儿课外阅读书,老师需要买的,好评
  •     雷颐算是社科院里的另类了,写的书思路比较清晰,可以给你另外一个认识晚晴历史的角度
  •     妙趣横生博弈论妙趣横生博弈论
  •     通过晚清70年历史的脉络,引出了革命的之路,内中当时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很生动、有趣,也让历史更鲜活,而不是历史教科书中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简单罗列,历史在眼前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
  •     一本不错的书,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晚晴的弊端暴露无遗,借古讽今!
  •     在看,不多,启发思考
  •     最近在系统看雷颐的书,不错
  •     今天收到此书,我甚是激动,用了大半天的时间看了一部分,是我对这段历史有了较深的感触,尤其是读完“容闳的独特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发现在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竟能与这段历史的联系如此紧密。这让我愈发感觉到历史的趣味了。历史有时可以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有很多值得人去深思的东西。
  •     书看着不错,印刷也不错,准备看这一列的书,所以买了一本,看着还算不错
  •     这是一部令人警醒的作品,对今天的社会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     很好的诠释了近代中国历史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革命,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     每次读雷颐的书都有一种厚重而使人梦醒的感觉,清末的历史就是我们民族的昨天 如何更深的去理解 这本书也许会有答案
  •     一直很喜欢雷老师的书,感觉看历史的角度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     一个一个故事,一个一个事件,读来颇有回味
  •     刚看了序言,挺引人入胜的,不错哈
  •     室友的书之前拿来读,内容不太记得,大概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文化根基中哈哈哈:-D
  •     相较张鸣的历史小品文,雷颐稍显严谨。不错的著作。
  •     一百年后。。。
  •     书写的很好,历史就是这样,观点不一样看法也会有分歧,但最起码要尊重事实
  •     了解晚清这段历史,发现和我们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应避免弯路,借鉴前人可少犯错误
  •     本书所收诸文多在其他书里出现过,系连缀之作,并非专著。但对偶然不期而遇它的读者来说,翻下来应该还是会有收获,有助于增进对晚清这段史事和人物的了解。
  •     多灾多难的国家与民族。
  •     真真不错的
  •     还可以 章节分的太细
  •     读完就不知扔哪去了
  •     没找到啥兴奋点
  •     拾人牙慧,絮絮叨叨
  •     以不同的侧面细细道来那一段历史岁月
  •     走向革命——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荣获《南方周末》金南方阅读盛典2010历史类好书奖) ——这个错不了!
  •     呵呵~~好喜欢这一本书,让我认识到一点,爱国不等于哎政府,我还需要继续努力,继续成长。看书时必不可少的。加油,书的质量不错。满意,有点脏,但是可以接受。
  •     雷颐的作品基本全部收起,我是个读书品味要求很高的人,一般的书难入法眼,不过雷颐的书的确值得一读。有思想的作品才是真正能触及人灵魂,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雷颐的作品可以算是。
  •     历史学家有很多种,黄仁宇、唐德刚、张宏杰、雷颐,各不相同。
  •     2013年7月15日左右读完。
  •     由于自己对晚清、民国时期历史的不了解,所以当看到此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出乎意料的是,文章用全新的视角对晚清的大小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析,竟然连我这种历史的门外汉也能轻松地进入那段历史,仿佛身处其中——尤其是对中国失去众多改良机会的惋惜与心痛!
    当然,读到那段历史不可能不与现今中国之情形做之比较。但每当这样想(问题是你会毫不犹豫这样想)的时候,你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作者是在说百年之前还是在说现在?
  •     很好,雷颐是大陆史学权威
  •     雷颐写的李鸿章是一本好书,这本也一样,必看!
  •     中国的小孩真的被历史教科书给毒害了好多年 长大后 确实要认真找点好的历史书来看看 要不然世界观就被现实扭曲了
  •     读这本书,感觉比读唐德刚的要踏实的多
  •     看了介绍买的
  •     革命是不得已之举,有了革命才有英雄,才让我们看到时代
  •     虽然是历史,但是我觉得这现在的国情有相似之处,社会转型期,是对那个时期和今天的最好描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     有很独特的见解,书写的很不错,可以看看,大家有时间的话
  •     纸张很好,内容更棒,非常值得拥有,喜欢
  •     值得静下心来一读!
  •     历史无情,是主动进取还是被动接受,结果大不相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