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物考古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108027177
作者:李零
页数:498页

一段小感想

一日半读完,第一次读李零先生的书,虽说其名头在我这里已经很响很响了。尚佳的入门书,就我而言,即便对于前半部分简帛古书形制特征等各种专业的基础知识提不起来兴趣,后半部分以汉志六类分门别类讲述古书源流也还是很能带给我启发。我的经过不少书磨砺出来的关于先秦诸子共有一个思想来源的观点在这本书里有一次得到了验证。其实读这本书的绪论引言和后半部分和读葛兆光先生的思想史的写法观感上很相似,都有对现存范式的思考与重构设想,对未知领域的惊奇,对过去某些思维定式的打翻,不过葛先生的书对我而言冲击力更大,毕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之一。这本书里有价值的地方非常多,无论是抱着增长小知识还是怀揣改变学术界现状(大雾)的想法来看都会有一定收获。不过看评论说近两年的发现让这本书又有可以拓展的地方,这就不是我所能发现的了。文中的各处脚注,附录也很有价值,有心人定有所得。从书中很明显看得出来李先生有文献学的底子在,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很见功夫,毕竟是一流学者。感触比较深的在于,从冯友兰哲学史开始对于先秦儒家都以孔-孟-荀三段论来讲述,而汉志里面说“七十子丧而大义乖”,现如今根本连七十子都不再讲了,怎么可能大义不乖呢?评论里有人说李老师嬉笑怒骂处其实皆是温柔敦厚,从此处也可以略现一二吧,饱含着现实关怀的学者,正是现在所缺少的。

只是碰巧

在学而优的三联专柜里翻过此书,仔细地看过目录和序,里面涉猎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都让人觉得在历史的范畴里还有好多不务正业的事情,假如我们将这样的东西务成正业,意旨是还原生活的本貌,揭示古人的常态的话,也许可能会成为博士哦.所以就记下了作者的名字.一经搜索才知道之前在商务专柜里看到的<<中国房事考>>都是出自此人的手笔,我也只是庸俗的八卦而已,看来作者的学术之路已经走到好深好远的地方了,是不是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像我这样的八卦?有机会一定会将他的作品好好地看一看,希望不会在太久以后的将来啦:)

摘要

一、三种不同含义的“书”1. 书写材料分硬材料与软材料。金石甲骨陶器石刻与竹简木牍简帛纸。内容分档案与古书两种。作为文字的书;作为档案的书;作为典籍的书。2. 王国维:“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竹简使用,下限在魏晋。木牍的发现,目前出土都是战国秦汉和魏晋时期的东西。青川木牍写于秦武王四年,前307年,较早。帛书的发现目前只有两批,都处于长沙:一批属于战国中晚期之交,子弹库帛书;一批属于西汉早期,马王堆帛书。钱存训(《书于竹帛》)认为纸书出现后,帛书仍不废,“公元3,4世纪后才明显减少。”纸的发明可上溯到西汉,流行大概在魏晋时期,桓玄要求全部用纸。二、简帛的埋藏与发现1. 敦煌、塞上、西域简牍主要是古代屯戍遗址,烽燧遗址和邮驿遗址。2. 简牍帛书出土,目前为止,商代、西周、春秋还是空白,现在发现最早的竹简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简册,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子弹库帛书。(2008年捐赠的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的竹简,有尚书部分内容以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最终确定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三、简帛的形制与使用1. 竹材多出东南、吴越。简杀青,多平头,有青面与黄面,多写在黄面。竹简简长与制度有关,如尺一诏书。王国维有“简六牍五”说,标准简长以“六”为基数,长简二尺四寸,钞经典或律令、仪典;中简一尺二寸,钞传记或薄籍;短简8寸,钞子书;最短简6寸,做符算。王与陈所考,所据文献来说,大概西汉晚期和东汉以来制度如此,战国、秦代和西汉早期,不定。2. 木牍断木为板,多松木。常用于官方通信或文件移送。书信写字一面加一块板,为“检”(信封);外面用绳子捆扎,叫“缄”(黏贴);加封泥,盖玺印(封);写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为“署”。汉代牍制以“五”为基数。,三尺为“椠”,用以书法令,汉人所谓“三尺之法”可能就写在木牍上;二尺为“檄”,用以征召、晓谕、申讨;一尺五寸为“传信”,是通知沿途驿站的介绍信;一尺为常见的木牍;五寸,是出入关口的通行证。同时汉代以尺一木牍为天子诏书。木牍的宽度不一,宽者容字五行,字小甚至可到十数行(尹湾木牍24行)。竹简多一行合编,木牍常单用,多为文书。也用来写古书篇题,甚至古书。3. 帛书是从竹书到纸书的过渡。有白帛,黄帛“黄书”。有些考究的帛书会画朱丝栏。字数,幅宽,幅长都不太确定。出土帛书主要分折叠式和卷轴书。帛书一般有盛具,子弹库有出土。四、简帛古书的整理与研究1. 简帛文字,目前主要是从战国秦汉到魏晋时期。70年代以前,居延汉简,武威汉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都是汉代及以后的,70年代以后,很多竹书是楚竹书,属于战国文字,六国古文简率省并,不比西周金文与秦系文字一脉相承,很难认。2. 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秦统一文字,汉承秦制,有法律规定,官府抄书,学校课童,都是《史籀》《仓颉》,大小篆,隶书,属于秦系文字。但现已出土的简帛材料主要是楚国的。五、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1. 作者,述者,撰人(编者与选者),著者(写书的人)。2. 以当时人观念来看。诗是乐府,歌诗;书是先王遗教,古代史,文史知识;礼是古代礼仪,甚至律令和政典;乐是音乐;易是占卜,大概即当时的科学和哲学;春秋是编年史,现代史。不精确,但大体可以说明古今典籍的意义和观念变化。3. 史学的源泉是档案。六经原本就来自于官书旧典,因某种选择存留下来,反映了当时人的阅读趣味。4. 申公教楚太子九门课。编年体来自春秋,纪传体来自“世”(以人或族为主,谱牒类史书),纪事本末来自“语”(掌故类,以事为主)。“故志”“训典”大概就是古代典谟训诰。5. 诸子也可以说是私家史,私人的“语”。六、简帛古书导读1. 六艺的贵族教育与后六艺的史官文化。更强调书的力量。2. 传世文献中的“国家”原来都是“邦家”(西周金文和战国楚简都如此),“相国”原来都是“相邦”。3. 简帛书,字书现在发现的,只有《仓颉》和《急救》,出于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双古堆汉简。4. 《世本》是战国古书,原本十五篇,清王谟等《世本八种》。帝系为树干,诸侯为树枝。谱牒类史书是纪传体的来源。5. 战国秦汉的黄帝书与一般上古帝王传说不同,已脱离古史系统,把黄帝放在中心位置,“垂衣裳而天下治”,逐渐成为道家理想国的设计,这类书当时应该有很多,现在有马王堆帛书,《经法》《经》《称》《道原》等,有学者认为即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有争议。6.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市场购得1200余枚战国竹简,内容涵盖儒家,道家,杂家,兵家,涉及古籍约100种,文字3万余。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目前已出版九册(2012年出)。7. 先秦古书,子书是大宗。清人以经学治子,西方哲学史传入后,近人以哲学治子。先秦诸子都以上古三代为理想国,所考虑的都是当时现实最直接的问题。8. 先秦无道家名,非儒非墨,多归于道。9. 兵书,数术,方技与之前的六艺,诸子,诗赋的“人文学”相对,主要是技术的,实用的,因此对古人的影响非常大。现在出土的兵书,仍然是以银雀山汉简最多,内容最丰富。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