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时代的柏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希特勒时代的柏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8月
ISBN:9787208068964
作者:让·马哈比尼
页数:203页页

作者简介

修鞋匠卡尔、犹太人利贝曼夫人、建筑师施佩尔、经济学家沙赫特、中学生玛戈……他们因为纳粹分子的压迫,承受了相同的命运。希特勒时代的柏林,鲜花、掌声、雄鹰和旗帜,这些都只是粉饰的假象,难掩弥漫城市的恐慌和窒息氛围。人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而统治者冥顽不灵,一意孤行。本书通过描写柏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见证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从畸形膨胀到穷途末路的全过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冲锋时刻红色会议及三月啤酒节在膳宿公寓奥斯卡和奥托被希特勒玩弄于股掌所有一切源于讹诈失业者、偷窃者和年轻的冒险家街上行进的影子军团超负荷工作的话务员们宣传家是如何包装总理的“舞台”上的激情昂扬人为文狂哈瓦那与“Tickers”(电传打字机)许多S.A(冲锋队队员),几个S.S(党卫队队员)爱因斯坦漫步在施普雷河边演员与夜总会一辆鞑靼出租车离开柏林在“罗马尼基咖啡厅”溜溜球、跳蚤和漂亮的小伙子在苏联大使馆德意志帝国议会大厦失火了在犹太教堂纵火者横行的时代纳粹党赢得普遍欢迎S.S对抗S.A:一场地狱之战柏林大屠杀第二章 奥林匹克运动会高峰两位“天使”上马肯平斯基的大男子主义我们渴求和平黑色军对抗白色军一杯啤酒,十普法宁展览、代表大会、节日“Taratara”走姿还是正步赫尔曼“大叔”的“梦幻军舰”北方庆典德国国防军的首次游行第三章 1938年:“水晶之夜”连环画教授受胁迫的外交官、巨头和将军记者们的聚会“湿”清洗和“干”清洗过后“特殊的一天”齐柏林飞艇决斗场上的旁观者筑就世界之都柏林广播柏林的犹太民族11月的夜晚人们涌入地铁总理府缺少阴谋希特勒被慕尼黑极端分子所救第四章 扑克牌的一方为富人作出的安排一位柏林老妇的死波恩哈德路上在新总理府希特勒的50岁寿宴一名男子的穿戴可笑得像一只孔雀两架飞机离开滕伯尔霍夫希特勒害怕了夜总会里的骷髅舞愚弄人的惨剧?城市在沉睡中在德尔布吕克路上荒凉街头的扬声器“好啊,那现在该怎么办昵?”第五章 战争的号角穿着制服的玛戈向希特勒宣誓人们低声抱怨这头“猪”S.S在实验室在U.F.A多赫夫广场飞行员和出色的演员票证、D系统、妓女R.A.F袭击柏林在市中心耕地“骑士后代”不顾希特勒的反对希特勒在歌剧院林登勃格所看到的第六章 194l:“上乘佳品ULTRA”对抗“神秘人物ENIGMA”在“炮兵营”两台转轮机在“格拉夫·冯·施佩”的圣诞节理发师和调情者的担忧“上乘佳品ULTRA”登台亮相“米特”中的阴谋在蒂尔皮茨在威廉姆街的地窖里取得教师资格的柏林人在工作卡纳里斯会助邱吉尔一臂之力吗?“鹰之日”夜航离胜利还差很远失去痛觉的城市如何维持“均衡带来的灾难”?总理府的将军们忧虑重重在“贝利纳克姆雷泽尔”的日子鲁道夫的逃跑“我的兄弟姐妹”古德里安预言,柏林将成为第二个巴比伦第七章 1942:辉煌的一年希特勒这位“缔造者”怕黑的“机器人”讨论“最后解决”方案的会议威茨本的“小毛病”莫伊泽般的里斯持,埃绍般的邱吉尔柏林的葬礼迪耶普:夏日夜晚的幻想柏林到达顶峰为希特勒戴孝为庆祝辉煌之年的晚会秘密勾当KINDER、KUCHE、KIRCHE7(教堂,厨房、孩子?)“大柏林”的奴隶格雷茨工厂这边第八章 1943~1944:斯大林格勒之后的硝烟和鲜血大西洋的最后一场战役赖曼咖啡馆的现实主义爱情进展迅速柏林的新指示“我的爱”(MEIN LIEBE)和“上帝”(GOTT)大教堂起火没有除垢工具,也没有煤炭柏林的巴黎气氛《莉莉·玛莲》与肖尔兄弟的时代“迪城”蜜蜂还在叫等待俄国人娜塔齐,标尸体的女人戈培尔在宣传部《无声的大海》接受训练的小学生们乌尔苏拉看书并在日记上记录一份关于工人们的报道1944年5月1日跑马拉松的最后几圈在阿尔顿大酒店老虎逃到了城市里发现弗雷德里克国王的当代人还活着第九章 战争尾声“Blutsauger”(吸血鬼)玫瑰剧院的最后一出戏鬼子的花园施陶芬贝格投入工作古德里安遇见戈培尔无人驾驶飞机开始进攻柏林青年弗立契的日子在集市的一次会面坦克的回转炮塔突然变向动物园周围的行动伤心欲绝的日子弗立契被埋葬卡纳里斯的最后一战1944~1945年的《桥报》听堡卢斯讲话全面恐怖笼罩在人民法院奥斯特布龙纳的柏林女人“军队风暴”,一群小狼战争结束参考文献译后记

编辑推荐

修鞋匠卡尔、犹太人利贝曼夫人、建筑师施佩尔、经济学家沙赫特、中学生玛戈……他们因为纳粹分子的压迫,承受了相同的命运。希特勒时代的柏林,鲜花、掌声、雄鹰和旗帜,这些都只是粉饰的假象,难掩弥漫城市的恐慌和窒息氛围。人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而统治者冥顽不灵,一意孤行。本书通过描写柏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见证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从畸形膨胀到穷途末路的全过程。然而,这位大人物(指希特勒)并不需要别人教他怎样做,凭着自己的眼神和声音,他足以征服柏林城,甚至是整个德意志。连他自己也知道,任何湊近他的人至少会发现,他那浅蓝色的明眸闪烁着一种烈火般的光芒,烯烧着一种难以承受的激情。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穿着宽大的衣服和裤子构筑最后一道防线。地铁及其里面的避难者被淹没了,这样可以多给希特勒几小时,希特勒一定会很快藏到总理府底下“不可进入”的掩体中,保存实力以“拯救柏林”,直至最后一秒,他还以为自己担负着这样的责任。

内容概要

让·马哈比尼,历史学家、作家、记者。35岁时开始为《世界报》撰稿。他渴望成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还著有《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生活》。

图书封面


 希特勒时代的柏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买了,我看了,我怒了。P43: 日本大使已经意识到,继意大利墨索里尼之后,这第一支核心部队预示着未来几年中将形成一支极为精锐的部队,一切决定命运的大胜仗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降临 (这么硬译您不累吗?)p50: 他讨厌这个没有雅利安人的国度,却还是信任墨索里尼,是他发明了作为意法西斯标志的荧光棒,明确提出了法西斯主义这个概念 (荧光你个头啊,墨索里尼要参加非诚勿扰?法西斯束棒!读过历史吗?)p51: 墨索里尼的女儿, 即其右膀助手的妻子。。。。。 (右膀助手?右膀左手?左膀右臂!)p59:注1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它成为德意志的骨干力量,此时德国人已在总人口中占了90%.....(神啊,译者究竟想说什么?哪个总人口?这么穿越,生生把一部历史著作给翻成了乔伊斯或者品钦的小说了)P66: “阿道夫希特勒军”是希姆莱和海德里希分别控制的御用军中的御用军,两军互相监督 。 (我没搞清楚,明明一个军,怎么就可以互相监督了? 更何况这根本不是军,是大名鼎鼎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师!师!)p68注2: 自1917年始,苏联只有四任外交部长,分别是:....莫洛托夫,格诺米哥。 ( 格诺米哥是谁的哥?葛罗米柯嘛,到过西柏坡的,书不读,电视也不看?)p69: 希特勒在军队编制表里看到俾斯麦的幻想,似乎想向他寻求建议。 (我爸是李刚......)p70: 历史学家....在陶克哈切夫斯基元帅身上花了不少时间.... (陶克你的头啊,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我对译者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直接无语)P85;空中战斗,后来幸免于难。他拿到铁十字架后....(上面的我都忍了,但忍无可忍的是,把铁十字勋章翻译成铁十字架,这简直.....译者真是学德语的吗?)最后来一整段,于诸君共赏译文之奇崛:p73 然后,希特勒看了描述世界恐慌的快件:“英法惊呆了,华沙也为更糟糕的事做好了准备。墨索里尼气得口吐白沫,日本内阁也倒台了。” 元首把两条爱犬布隆迪和布劳恩留在了拜恩州,他更喜欢那条犬呢? 柏林正忙着准备于九月一日向波兰全面开战。 (不光英法惊呆了,我也惊呆了;墨索里尼气得口吐白沫,我想贵导师许钧教授也一定会口吐白沫。抱歉,我真的想说,他妈的狗屁不通)以上诸条信手拈来,下面是译后记中最让人发指的部分:“翻译是一门海纳百川的艺术......译者也应随之而动,应在通才的基础上成为专才。此书是我踏上翻译征程时跨出的第一步,完成译稿,掩卷沉思时,激动兴奋之情油然而生.... 译者确实通,狗屁不通之通,译者也确实专,专门翻得让人看不懂之专。还什么“掩卷沉思”,什么“激动兴奋”,我看您有那“沉思”和“兴奋”的功夫,还不如把译稿仔细打磨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弄出这么个千疮百孔的玩意儿,还大言不惭感谢“我的导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许钧教授”,只怕越感谢,贵导师越不敢当吧!!!网上随便荡一下译者的介绍:沈珂,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研究生,已出版译作《希特勒时代的柏林》、《音乐教师和音乐神童》、《领事之子》。《领事之子》的译者,豆瓣上显示的是许钧和钱林森。不管谁吧,这年头,不管翻得多烂,水平多臭,书倒是不愁一本一本地出。古人自谦,常说自己的书刻出来祸灾枣梨,这四个字,本书当之无愧也。
  •     我常恨自己不能懂个十门八门的外语。马克思先生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但是很不幸,我人生斗争的兵器库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很多,却偏偏少了这一种,所以,读洋人的书只好依赖翻译。我是读着洋人的小说长大的,先是俄苏,后是英法德,再后来是美国和拉丁美洲;文学读够了,轮到历史艺术哲学美学,也都是洋人的多。二十五六岁了,才发现虽然“言必称希腊”,自己的根却没扎牢,于是返回头来子曰诗云之乎者也,——但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谈论的范围。于翻译一道,我虽是门外汉,但毕竟见过猪跑。读的多了,虽然见不到原文,不能肯定翻译的“信”,但译文的“达”、“雅”还算晓得。老一辈的翻译家,大多学贯中西,虽然西谚说翻译是原文的叛徒,但译文却并不觉得隔。这多少有点儿像当年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天衣无缝得让人感觉那老外就是说汉语的。老一辈的翻译家,不仅仅做翻译,有很多人本身就是学者、作家、诗人,这样的起点和学养,决定了他们的翻译进得去出得来,让人感到很享受。翻译开始出问题,大概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窗户打开了,很多过去没见过的东西全都涌了进来,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翻译,其实直接造就了后来的“翻译体”,——说白了,就是怎么看都是汉字,可就是绕来绕去地让人丈二,尤其是行文中再加点儿术语,那就更要命了。再再后来,老人儿渐渐走光了,新人一茬接一茬地长起来,翻译一道,算是遇上了荒年。再读洋书,就越来越想丢开了,——无他,别扭耳。毛病出在哪里,其实一目了然。现下的翻译家们,懂外语的多,懂汉语的少;当然,他们是否真懂外语,我因为少了一种武器,不敢妄加揣测,但是,我可以肯定,他们的汉语水平一定是有限的,而且知识尤其是常识的储备不足。站着说话不腰疼,评论别人毕竟容易。翻译这行很苦很难,这首先是需要读者和论者体谅的,但体谅归体谅,对现下很多翻译家的粗疏却不能宽宥。翻译这事儿,其实是座桥梁,沟通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桥梁的质量于是就显得很重要。事关知识,实在大意不得。我手头上现在放着一本书——《希特勒时代的柏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因为这是一种“小写的历史”,全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细节,可以做“大历史”的绝佳补充。作者让·马哈比尼是法国的历史学家、作家、记者,他的笔伸进希特勒时代柏林的许多角落,为我们描绘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芸芸众生相。我充满期待地翻开这本书,准备以此书作为刚刚读完的那本《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的餐后咖啡。然而,我被此书的翻译兜头浇了一瓢凉水,时下翻译的两个毛病在这本书的翻译中暴露无遗,——汉语差,常识弱。汉语差,于是文字拧巴;常识弱,让人啼笑皆非。书中错讹处俯拾皆是,让人瞠目结舌,不忍卒读,于是,这本薄薄的书,被我用红笔批注得墨迹淋漓。如果是一般的书,我可能就原谅它了,因为译后记显示译者是个年轻人,而且译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翻译的难以及“通”与“专”之间的关系。但我之所以不愿意原谅这本译著,是因为出版社和译者的导师轻易地就让这样一个粗陋的产品过了关,因为它更像是一份学生的翻译作业而非合格的出版物;而且这本书又是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傅雷”百本图书资助计划的项目之一。我想,傅雷先生地下有知,看见这样一本译著,可能会气得坐起来,提笔重新译一遍。据译者的导师在前言中说,这书属于法国阿歇特出版社“日常生活丛书”之一种,他们准备从该丛书中选三十种译介给中国读者。我本来是打算把这三十种买全的,因为这种“小写的历史”的确非常有意思,但是,在读过这一种之后,我彻底打消了购买其他二十九种的欲望,——因为我不想再让翻译坑了。
  •     我怀疑这本书的译者根本没看懂原文,对二战的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连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都不知道,对冲锋队、党卫队、纳粹、盖世太保、国防军之间的关系也看得一塌糊涂,对卡纳里茨、邓尼茨是什么人也晕头转向。译者自称对人名地名事件和专用名词都是精确到位,但还是让我看得像看《尤利西斯》一样迷糊,经常发现一个本该认识但就是对不上号的人名和地名,有时还会发现一个人在一句话里变成了两个人。这本书的翻译者自称是第一次翻译书,建议首次翻译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不是自己最无知的领域。 这本书的作者感觉也不是很好,写作方式也有一点毛病,本想写成一段一段画片拚出的波澜长卷,最后却写得像新小说派的小说一样,用意识流手法流过一段段小事,结果整本书像打碎的七宝塔一样,拾不起来。对比那位瑞恩写的《最后一役》,用二手材料拚凑与用一手材料加采访的天地之差,显而易见。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因为想写一点关于文革的东西而并无多少史实,所以看了这本勉强来感受一些气氛,同是以贩售恐惧为生的时代嘛。作者笔调游散,就像你走在街上莫名其妙的陌生人加入你稔熟的话题一样。同时各种人名接踵而来,而翻译确实比较糟糕,于是比较考注意力。
  •     出版社为什么要找一个这样的翻译,一点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大量的术语不知所云,现什么眼呐,让读者上当受骗,已经把这本书撕掉了,送人和当垃圾都有可能误人,
  •     这本特定时期的私人生活记录很不错,我们需要有新的叙事逻辑和方法与传统的伟人史观抗衡。所以尽管对翻译很无奈,我还是小推一下这本,纯作交流。
  •     写的比较乱
  •     大一第一学期误打误撞读过的
  •     很差,真的很差,你会觉得作者是个没大脑的苍蝇,我怀疑译者根本就不懂法语,是抱着一本法汉词典猜着译的……
  •     这书的翻译是奇葩
  •     这套书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改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装帧稍好了一点点,插图却没有了,价格提高了一半还多,只买了一本看看,还被气得要死。我怀疑这本书的译者根本没看懂原文,对二战的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连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都不知道,对冲锋队、党卫队、纳粹、盖世太保、国防军之间的关系也看得一塌糊涂,对卡纳里茨、邓尼茨是什么人也晕头转向。译者自称对人名地名事件和专用名词都是精确到位,但还是让我看得像看《尤利西斯》一样迷糊,经常发现一个本该认识但就是对不上号的人名和地名,有时还会发现一个人在一句话里变成了两个人。这本书的作者感觉也不是很好,写作方式也有一点毛病,本想写成一段一段画片拚出的波澜长卷,最后却写得像新小说派的小说一样,用意识流手法流过一段段小事,结果整本书像打碎的七宝塔一样,拾不起来。对比那位瑞恩写的《最后一役》,用二手材料拚凑与用一手材料加采访的天地之差,显而易见。
  •     2010.12.27——2011.01.19
  •     原来我看得很磕绊都是翻译得错么orz…………教练我要学法语……
  •     此书译得极差,这样的译者太不负责任了,连二战时的一些基本人名和史实都搞不清就来翻译,看起来真是痛苦
  •     翻译啊。。发指啊。。
  •     翻译太渣了……文风倒是很意识流
  •     法国人写的
  •     日常生活系列
  •     一星给翻译,四星给原作者
  •     一本翻译烂到让人无法读下去的书,和《兴登堡自传》简直是姊妹篇。
  •     译的太烂,内容也很平淡。
  •     译得太烂!可惜了有意思的内容,全乱作一团了
  •     除了前言以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号称是私人生活的历史,实际上只是视角不同的政治史战争史。引人质疑的说法比比皆是。翻译也像是出自业余之手。
  •     学校图书馆借的。果然一堆吐槽翻译,后半部分有点看不进了,作者每一个字都是带着Vorurteil去写的,经常以外貌或人身攻击的方式来贬低第三帝国官员,好像每一个柏林人都是虚伪愚蠢的,或许可怜的法国人的身份让他无法冷静地论证吧。
  •     翻译是脑残
  •     翻译一坨屎,到处硬伤,法西斯束棒译为“法西斯荧光棒”,两坨屎。
  •     细枝末节繁多,信息量很大
  •     书是好书,翻译太差~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