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33651961
页数:143页

作者简介

历史作为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踪迹,其深邃,其厚重,虽常让人们掩卷幽叹,却也能让人们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重点对皇权制度下的皇位继承制、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外戚制度、科举制度、刑罚制度、婚姻制度等中国人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进行了编辑和归纳,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各个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以方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皇权制度。 学海无涯,生命有限,《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将为您获取历史常识提供一个便捷途径。这是一本浓缩知识精粹的储备书,也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相信有它在您的枕边,会为您的生活增添一分别样的味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皇权制度“皇帝”一词的由来皇帝有几种自称古代帝王的叫法与称谓皇帝封禅为何独尊泰山太子监国时的权力有多大皇位继承制的主要方式嫡长子继承制的牺牲品——刘荣秘密建储制度的形成雍正为何不册立皇太子第二章 传奇皇帝中同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流亡民皇帝——刘邦汉武帝:功过是非任人评南唐后主李煜后唐李存勖:伶人治理天下宋徽宗赵佶:画家才是我的真实身份和尚皇帝——朱元璋杂技皇帝——萧宝卷木匠皇帝——朱由校第三章 宫门之变诛杀诸吕,周勃安刘巫蛊之祸玄武门之变五王政变倒在玄武门下的李重俊李隆基政变靖难之役戊戌政变第四章 后宫制度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帝后婚典与册后礼仪册后最多的皇帝明朝:皇后出自民间皇帝纳妃妃嫔也分三六九等宫女的来源水深火热的宫女生活第五章 红颜祸水太阳坠落因美人——妹喜红颜祸水覆殷商——妲己中华太后第一人——子楚夫人西晋衰败的祸首——贾南风亡隋断朝,殃及臣子——独孤皇后两朝听政,独霸天下——慈禧太后第六章 宦官制度宦官的来源宦官的多种称谓惨无人道的阉割术太监何以专权党锢之祸清朝太监为何危害不大宦官制度的结束第七章 史上著名太监太监宰相第一人——赵高造纸术的改良者——蔡伦太监军师——高力士监军误国——童贯“土木堡惨败”的幕后黑手——王振明朝航海家与外交家——郑和“立皇帝”——刘谨少有的文化太监——安得海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第八章 外戚制度后妃家族——外戚外戚专权的形成东汉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明朝为何未出现外戚专权卫青:七战七捷驱逐匈奴霍去病:“草根将军”立战功霍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杨国忠:“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梁冀:弑君杀臣的跋扈将军第九章 科举制度科举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的起源唐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科举改革明朝的“四书试士”武举与武状元“三元及第”与“五子登科”榜眼、探花的由来“名落孙山”的由来科举制度的废除第十章 刑罚制度我国第一部封建成成文法典——《法经》古代的礼与刑“五刑”有哪些古代处罚女性的“五刑”春秋决狱为什么要秋冬行刑流放凌迟请君入瓮古代的腹诽罪“十恶不赦”的“十恶”明朝“诛十族”的血案乱政的代名词——诏狱酷吏为何官运好第十一章 婚姻制度古代合法婚姻的要素古人能离婚吗从“齐大非偶”看古代的择偶标准古代婚姻中的“媵制”制度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的士庶通婚婚姻的别称第十二章 古人的宗教信仰土生土长的本土“教会”——道教佛教的传入和佛寺的来历梁武帝:一心向佛失天下三武灭佛鉴真东渡第十三章 古人的休闲娱乐古人也养宠物茶楼酒肆打马吊曲水流觞琴棋书画投壶之戏斗百草女为悦己者容第十四章 史海探秘传国玉玺“和氏璧”失踪之谜兵马俑的未解之谜楼兰的消失之谜古罗马军队在中国消失之谜孟姜女哭长城之谜历史上的四位“花木兰”杨贵妃下落之谜烛影斧声之谜李白成生死之谜成吉思汗墓地之谜第十五章 源于历史的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鸡鸣狗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乐不思蜀才高八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编辑推荐

  《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撷取了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片段,以一种全新的思维进行重组,在重现中国重要历史事实的同时,还力求提供给读者一种审读历史的工具。《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在编选的时候对皇权、后宫、宦官等众所周知的历史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解读,让大家在了解历史常识的同时,也能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透视。另外,《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在内容上还重点对皇权制度下的皇位继承制、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外戚制度、科举制度、刑罚制度、婚姻制度等中国人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进行了编辑和归纳,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各个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以方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皇权制度。《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还选入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皇权制度  “皇帝”一词的由来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在远古时代的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的名称,所指的人物不过是氏族部落的首领。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大都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等。“皇帝”是封建时代君主的称号,秦以后天子始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便显不出他的伟大,所谓“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样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史无前例的功绩。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是维持了从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秦王政不悦地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为尊贵,臣建议称泰皇。”秦王政一听,高兴地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开,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于是历史上就有了“皇帝”这个代名词。从此,中国历代封建君主都沿袭“皇帝”这一称呼。  皇帝有几种自称  “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始于建立秦王朝的赢政,迄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均沿用不废。那么,中国历史上皇帝究竟有多少自称呢?  皇帝的自称,人们熟知的有“朕”、“寡人”、“孤”等几种。其实这些本不是皇帝的自称,是后来逐渐转变而成的。  先说“朕”,这本是贵贱并用的自称,像“我”、“余”等一样。《尔雅?释古》云:“朕,身也。”郭璞注日:“上古贵贱皆自称朕。”这就是说,凡是所有人无论贵贱都是可以以“朕”自称的。可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令群臣议尊号时,李斯等建议“天子自称日朕”,是把贵贱都能自称的一个“朕”字,让皇帝一人给霸占去了。  次说“寡人”和“孤”,这两个称谓本来是诸侯和小国之君的自称,又怎么会转变成皇帝的自称呢?“寡人”这个称谓的转变,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已屡见,可能因为秦本是诸侯之国,这样自称惯了,统一天下后没有改口,以后的历代皇帝也就承袭下来了。“孤”这个称谓是什么时候转变的,今无可考。《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陈余写信给章邯,有劝他“南面称孤”的话,但那是叫他与诸侯共分秦地而王,还不是做天下共主——皇帝的意思,由此可见,皇帝自称“孤”,大概是汉以后的事了。  既然前言“朕”、“寡人”、“孤”等本不是皇帝(即天子)自称,那真正的皇帝的自称是什么呢?那就是据《礼记?玉藻》中说的“凡自称,天子日予一人”中的“予一人”。由于《礼记》一向被认为是封建礼仪的典范,因此,皇帝自称“予一人”应是最符合封建礼仪的。可是,事实上不论是正史的记载也好,或野史人及演义小说也好,似乎皇帝的诏告和口头上很少有这样自称的,大多数记载中皇帝的自称都是“朕”、“寡人”、“孤”等几种而已。古代帝王的叫法与称谓  皇帝以外的人称皇帝为“陛下”、“万岁”或“圣上”等,但习惯上大臣们称皇帝为“陛下”的多。“陛”是丹陛,即宫殿的台阶。据东汉蔡邕《独断》载,群臣与天子言,因为距离远,先让其站立在宫殿的台阶下,说与近臣,然后再由近臣向皇上传达。“陛下”之称,即由此而来。后来,“陛下”逐渐转变成了对皇帝的称谓。  在古籍中出现的对皇帝的称谓约十余种,具体如下:  “天子”:《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天子自临轩槛上,聩铜丸以摘鼓。”这里的“天子”就是指元帝。  “上”:《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载:“春,正月,己亥朔,上祀南郊,改元,大赦。”这里的“上祀南郊”意为帝王在南郊设坛即位。  “人主”、“圣人”、“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四:“建炎二年三月丙戌,宗泽恐豪杰解体,是日,上疏言:‘臣闻人主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恭惟太祖黄帝……以今京师为天下中,故创业垂统,欲传之亿万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列世圣人,传以相授,皆以京师为本根之地。”这里的“人主”、“圣人”、“圣”都是代指帝王的意思。  “大家”、“天家”:蔡邕《独断》:“亲近侍从称日大家,百官小吏称日天家……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也。”  “官家”:《香祖笔记》卷九:“宋太宗问‘官家’之意。镐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为对。太宗善之。”由此可知,宋太宗自从知道“官家”和“三皇五帝”有关联,便以“宫家”自居过。  “县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索隐》:“县官谓天子也。"  “国家”:《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大行”:《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大行之称,古来人君之亡,未有谥号,借以大行称之,往而不返之意也。”  皇帝封禅为何独尊泰山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高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高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高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据记载,秦代以前有七十二位帝王在泰山进行过封禅活动。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中国名山有很多,位于北方的就有泰山、华山、恒山、嵩山、五台山等名山,最高的五台山、最险的华山都不封禅,为什么皇帝封禅独尊泰山?泰山封禅可能起源于商代,毕竟商朝首都设在山东曹县,延续两百多年。当时有齐桓公泰山封禅的先例,而齐桓公之所以封禅泰山与泰山本在齐国境内有关。孔子曾往来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孔子虽然关心的是封禅的礼仪,但重点关注泰山封禅当然还和当时鲁国位于山东境内有一定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泰山并不是封禅的唯一选择。中国真正大规模的泰山封禅始于秦始皇。《史记》记载,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的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可见当时封禅不一定非要设在泰山,只不过秦始皇正好路过举办的。  历史上奠定泰山封禅制度和意义的应当是汉武帝泰山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封禅泰山虽不是直接起源于孔子,但封禅泰山的制度化与一山独大的结果,却与孔子及儒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秦始皇封禅泰山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汉武帝泰山封禅则一定是儒家学者极力推介的结果。由于秦皇汉武的多次封禅,加之汉武帝独尊儒术,泰山封禅遂成为儒家推广礼教、复古的重中之重。直到唐宋,泰山封禅逐渐成了统治者宣传受命于天、国泰民安等观念的最重要的仪式。  ……

图书封面


 中国人最该读的历史常识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