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分裂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统一与分裂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101061444
作者:葛剑雄
页数:251页

作者简介

作者不偱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始终,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反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书籍目录

增订版自序
引言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观
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一厢情愿的“天下”
第二章 分与合
历史上的中国
分合大势之一
分合大势之二
第三章 分合的标准
何为统一
何为分裂
第四章 天命与人事
受命于“天”
有民斯有土
民以食为天
殊途同归
芸芸众生与风流人物
第五章 千秋功罪
社会财富的投向
行政效率和治理
分裂政权的贡献
乱世岂止出英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
附录二 再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
附录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编辑推荐

  作者不以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和和。

前言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最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也不是领土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却在世界史上拥用独一无二的地位。  翻开世界史,我们可以发现,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就有了历法,这时中国正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雏形,埃及人在此时有了最初的图形文字,并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开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乌尔王朝于公元前三知年在幼发拉底河入海处出现,基什王于公元前2870年裁定两河流域两邦间的疆界争执并树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2680年)开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般认为存在于公元前2550年前后。我们平时所说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指从黄帝时代以来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约数,并不是正好有五千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早已找不到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国家,也不会发现第一乌尔王朝的的踪影。埃及作为国家的名字虽然还存在,但早已不是当年的主人了。从公元前1680年开始,西克索人、利比亚人、库施人、亚述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后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原来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众多的外来人中,就连从公元前3000年起就长期使用的埃及语也早成了消亡的语言。其他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印度、罗马等无不如此。而中国至迟在商代(商代以前的夏代的传说是否确实,学术界沿无一致意见,姑且不论)已经建立了国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尽管也出现过内乱、分裂、民族战争和改朝换代,但是以汉族(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实体不仅始终存在,而且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18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的极盛疆域。  原苏联的领土是224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领土的两倍多,但是如果拿这个国家疆域变化的历史与中国相比,那就与现实的数字完全不同了。10世纪后半期,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初年,东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辅罗斯兴起,扩大的领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到12世纪中叶,罗斯就分裂为许多小公国,1223年又被蒙古军队占有,成为金账汗国的一部分,汗国通过俄罗斯王公进行统治,建立俄罗斯帝国。16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的疆域扩大到伏尔加河地区;1667年,吞并东乌我兰和基辅的事实得到了波兰的承认;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地区,1783年夺取克里米亚。17世纪俄国扩张到亚洲,18世纪进入了远东和中亚,19世纪从中国攫取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于原苏联的领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最终形成。  领土面积略超过中国的加拿大和仅次于中国的美国,它们的历史都只有二百多年,而它们的领土定形的时间就更短了。  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  回顾历史,中国还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续性闻名于世界的纪录: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至迟在春秋时期(前722——前481年)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干民族,秦汉以后汉族作为中国的主干民族一直持续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为统治者时,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  世袭的君主制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朝,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的制度更已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自从秦始皇确定皇帝的称号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沿用了二千一百年。  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的夏历(农历),虽然不时修订,但一直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在民间使用。自汉武帝开始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方法,比公元纪年早一百多年,一年不缺地排到宣统三年(1911年)。仓颉造字的传说虽不一定可靠,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却证实了汉字至少已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汉字已经成为中原政权和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字。秦以后,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展,汉字的作用越来越广。汉字的基本体系从未发生变化,在楷书出现以后,字形也基本未再改变。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足以说明我们拥有一项举世无比的遗产——统一,历史悠久的统一: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文字、统一的纪年、统一的……甚至统一的思想。这是一项多少人曾经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为之讴歌、为之自豪的伟大事业,也是现代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并且不得不接受的遗产。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一下历史,还可以发现,在我们祖先的眼中,这样的统一并不限于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民族,而是应该包容整个世界;之所以没有做到,并不是不可能,而是没有必要,因为在统一范围之外的已经不是文明社会。这种观念统治着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的人民长达二千余年,至今还存在于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引起一些人的追忆,令一些人陶醉。  但是这样的统一观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发生动摇,尤其是在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以后;有人又进一步对我们这项遗产价值提出了疑问。到了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面对日新月异又风云莫测的世界,有些人又感到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包袱,认为可以痛痛快快地扔掉。  这历史悠久的统一,究竟是我们宝贵的遗产,还是我们必须卸去的包袱?都是,还是都不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恐怕应该是对历史的回顾——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共同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认识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作为20世纪的中国人,我们无意寻求昔日的天下,无论如何这已经是历史;但今天的中国是昔日的天下的产物,无论你视为遗产还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  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放眼未来的天下,在21世纪的世界上占有我们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我们再认识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让自己知道什么应继承,什么该抛弃。

内容概要

葛剑雄,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自选集》、《往事和近事》、《行路集》、《碎石集》、《剑桥札记》、《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葛剑雄南极日记》、《走非洲》、《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后传》、《人在时空之间》等。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观  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在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一开始就写道:“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说,在洪水横流以后,大禹一面规划治水,一面根据名山大川的分布重新划定区域,接着列出的九个单位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  在另一篇《舜典》中,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有二州”。 “肇”是开始的意思。对这句话,西汉的学者谷永和东汉初的学者班固解释为:在尧的时候遭到洪水,全国被大水分割为十二部分;但东汉末年的马融的说法是:舜在大禹治水之后,从禹所划分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并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总共有了十二个州,这一说法获得后世多数学者的赞同。  从未实行过的九州制  由于这些记载都出于儒家经典,又得到后世众多学者的肯定,所以从西汉以来就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论,几乎没有人表示怀疑。人们一般都认为,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有了九州这样的政区,以后又演变为十二州。直到现在,一些人在叙述一个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时,往往还要从九州讲起,似乎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全国就分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全国、“天下”的代名词。如南宋诗人陆游《示儿》诗中的名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取这样的用意;晚清诗人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一句也是如此。  五四运动以后,学者们向儒家经典提出了挑战。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历史学界已经把这传统的九州说推翻了。原来《禹贡》中的记载并不是历史事实,九州也不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人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先知?而且在《尚书》各篇中,《禹贡》的语言照理应比出现在它以后的《盘庚》(记录商朝中期的君主盘庚迁都事)等篇难懂,事实恰恰相反,这只能说明《禹贡》问世的时间较晚。

图书封面


 统一与分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全书读完,深感遗憾!葛教授针对当时“政治正确”的主流观点进行了一次掰指头式的论证,得出一个在我看来纠枉过正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期长于统一的时期。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伪命题,就如同问股市是涨的日子多还是跌的日子多一般亳无意义。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统一和分裂背后,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演化。如果硬要加以区分,也是统一的时期与分裂的时期相辅相成、不相上下,说统一多于分裂固然无理,葛教授分裂大于统一也是立论不足。而这一论证整个的意义,又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高明到哪里去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致命的弱点是落伍的论证过程。此书虽然整体结构尚属合理,但论证过程略显零乱。葛教授似乎没有接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论证过程中,不时能发现一点定义混乱、自相矛盾的地方。也许这也正是当时学术界学术功底的真实写照。同时,对于统一与分裂这个很值得挖掘的话题,葛教授虽然也在原因和结果上做了些文章,但通篇并没有或者试图从理论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而只是对统一、分裂长短的简单补充,真令人读罢顿生遗珠之憾。在这一点,葛教授真是没法比拟金岳霖、刘青峰这样同时代的学者,这或许也正是当时的学人基础学术水准的反映——缺乏有力的分析工具。当然,葛教授出生名门正派,还是有功底的,尽管这不是一本严格的学术著作,但内容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不少。象根据沈括关于士兵、民工运输能力的记载推断出当时军队做战的有效半径从而间接影响到国家疆域的极限,还是很有意思的。
  •     读到第二章《分与合》中对于“中国”概念的界定时,我才发现,其实我对于历史上的“中国”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读到第三章《分合的标准》中对于“何为统一”与“何为分裂”的讨论时,我才发现,我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被“主流”、“正统”的价值观洗脑了。 这些,都源自于高中历史课本的灌输,而一切“偷换概念、模糊处理”似乎都只是为了突出中国作为一个以同一性和延续性闻名于世界的大国的完美形象。在这种暴力的一元论中,我们仅仅将中国的历史狭隘地理解为“王朝的历史”,甚至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我们将称臣纳贡看作是别国对中原王朝政治上的屈从,而不是文化上的敬畏以及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我们将“一个政权的军队深入到对方领土中去”简单地视为已将该地区纳入征服者的领土,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历史根据”:某地区自古便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大一统中不可自拔,为何我们这些后人仍然执著于、热衷于对“大一统”形象的维护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中国”“绝不应该等同于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这些中原王朝,也不应该等等同于汉族聚居区或中原地区,而必须包括我们所明确规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一切政权和民族。”(P30)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不难看到,不少在当时中原王朝眼中是“僭伪”的政权,其实与位于中原的政权具有同等地位。比如书中所提到的北宋与辽的关系。在北宋期间,用宋朝的标准或所谓“正统”的标准来看,确实可以算是统一的。但即使在高中历史课本上,也比较科学而客观地提到“但在此期间,有几个政权并立,北宋并不是唯一的政权。”然后,加之以“宋朝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友好条约,双方相安无事数年”的简述;讲到南宋时,又大肆宣扬了岳飞的“民族精神”——字里行间,全是对于汉族血统、中原政权的“正统化”的宣传,同时,还将处于政治斗争中的不同政权强行贴上“敌我”的标签。但在《统一与分裂》中,作者提出了四点颇有说服力的理由证实辽和北宋具有同等地位:一、辽建国比宋还早,宋从未征服过它;二、辽的疆域的一部分位于中原地区;三、辽基本上接受了汉族和中原王朝的模式,与宋朝和中国其他政权有很多共同之处;四、北宋没有能力消灭业已存在的大理、沙洲曹氏、辽等政权,完全是几个政权对峙的局面,谈何统一?(P65)这样看来,不论是宋朝时认为辽是“僭伪”,还是现在历史课本上的混淆汉族与“中华民族”界限,无不神化了位于中原的、以汉族为统治者的王朝,继而最终使得中国历史披上了越发鲜明的“迷思”色彩——人们(大部分人,不包括专家、学者等专门进行相关研究的人)不再专注于其真实性、严谨性,而是津津乐道于这样的迷思塑造出的高大的、历史上多年“大一统”的国家形象。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为何我们的思路也如此“大一统”?或者说,为何在具有科普性质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就急着向我们灌输关于中国“大一统”的迷思,让我们继续沉浸在天朝上国般的美梦中?这样的灌输甚至使得我们在阅读课本时,连质疑都不知道该从何质疑起。直到今日读到这本书,才恍然,这些词语看似如此常见、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对它们一直存在着误解——而这些根本性的概念都理解错了,又怎能学得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历史?又怎能形成正确的、客观的对待历史的态度?而这样思想上的“大一统”还不仅仅出现在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上。这学期,我选修的一门英语课名为《女性主义著作选读与影片赏析》。在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女性主义的著作与电影。在看过这些之后,大家才突然发现,一些大家一直以来都习以为常甚至赖以存续的价值观其实是不科学、甚至反人类的。人一诞生,就只有生物学上的区别;而我们现在常说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其实是后天形成的,是在多年的专制式父权社会里塑造起来的。所以,那些“这样做和你的性别不符”的评论其实都是阻碍你实现最终个人价值、追求真正个人自由的障碍。可悲的是,如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将所有人的思想都加工成同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仅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样强行的灌输使得人们放弃了质疑、询问的勇气;而看到以前的人、周围的人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也就没有了改变的动力。于是,我们就继续这样,一直沉浸在“大一统”的迷思中。最悲哀的是,改变整个大环境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即使有人意识到我们正被愚昧的社会习俗困扰,一时之间,这些小部分人也只能带着困扰,继续默默地遵守这些习俗……
  •     扫盲读物,浅显易懂,适于涉猎。我赞成作者的部分观点。统一有好处,也有坏处,分裂亦如此。做出选择、分出阵营,就是你死我活了。结果要看力量之间的对冲、意志之间的较量,看各方对时势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朴实,短句少,没有花样,看久生厌。其中有几段,罗列史实,超过一页纸,读着发困,一翻而过。例子很多,缺少推理:史实和结论之间,联系很直观,但没有详细推理,对各因素的分析,紧扣史实,绝少离开特例而泛化。如果能抽象,抽到去掉中国史实,推理出一些规律,拿去别的时空验证,该有多好。不赞成作者的地方:我认为地理因素压倒一切。因为:某个时刻的力量对比,来源于此刻之前,所有时间内,地理因素对人类的总影响。文化只是衍生物。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华夷之辩
  •     高一读了两遍,颇有新意。
  •     我读过的好书不少,但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我的至今的还没有几本,我还记得我初读《普天之下》时的震撼,原先那些陈腐的观念一扫而光,但今日再读,却疑惑多过收获,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主义的问题,葛书中说中国的认同是文化而不是血缘,可又说中国可以包容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这我就奇怪,不认同中国的,中国也不认同的,能划到那个时候中国里面?尽管在王朝的版图之内。这就符合历史事实了?还有既然中国首先是文化认同,那为什么近现代的时候没把和中国同文同种的朝鲜和越南给化进去?反倒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在我看来,在近代以前中国这个概念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就如同梁启超所说的:“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而今天讨论中国却错误的把这个不重要的概念给凸出了出来,只能越讨论越糊涂~
  •     这本科普成分略重,个别观点还是有意思的。
  •     2014读书单。历史。于共识网中读了大部分
  •     有点散乱,可能是因为自身历史太差,基本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囫囵吞了个枣...
  •     独特的历史评述,极具现代意识。受益匪浅。
  •     不似旧时情怀
  •     还是比较粗疏,讲统一、讲分裂关键还是绕不开历史中的“中国”这一概念
  •     立意独特,观点精辟,语言流畅
  •     昔日的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消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尽管我们讨论的是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无疑是未来的世界。
  •     总喜欢钻牛角尖,有些地方感觉牵强附会。
  •     先射箭 然后再画靶子
  •     公选课上要读的书,提供了新思路,可以
  •     专业历史类书籍简直蛋疼。。迫于公选课的淫威读了。不能说没有收获吧,但是。。果然是我对历史不太感冒咩 读的略艰难= =
  •     马马虎虎,一贯的葛剑雄的文风,立意不错,可惜是在不够深刻,读完之后感觉没记得什么。
  •     傳統的美與限。
  •     看完之后我反而是反对葛老的统一观的!
  •     见势而不见理。
  •     从历史的发展看地理,由地理的沿革看历史。
  •     書是好書,但可能因為本書成名已久吧,感覺不到太多新意。
  •     读的时候才发现和之前那本历代疆域变迁内容差不多,这句话挺有趣的,"尽管我们讨论的是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无疑是未来的世界。”
  •     特地买了幅中国地图照着看,只要仔细读,就会发现教科书鸡血。
  •     杂乱,为什么不能像《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断》一样按节点写
  •     馆长的书额,大学的时候为了写小论文,去图书馆借来看的,停不下来,一连借了好几本馆长的书,刷完。
  •     章节找灵感系列,很好翻,写作预设的基准较低使得语言和立场较为客观,但也有段落忽闪关怀。
  •     入门读物
  •     政治学习用书
  •     适合破除脑海里的一些旧观念
  •     以清朝的疆域来衡量历代的同一程度总有种开启了上帝视角的感觉,但是我们何尝不是处在某一个朝代中,数百年后别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前朝。人总是健忘的,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和秦始皇一样一厢情愿,天真的以为万世无穷尽。以古度今,自卑,以今量古,狂妄!
  •     怎么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展开不是很清晰,论述也不痛不痒。
  •     这本书在专业性上差了一点,因为很多说法都没有标明出处,但是对于入门的爱好者来说,是十分适合的,算是一本视角不那么俗套的中国通史吧!强烈推荐!
  •     用凝练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对“统一与分裂”的另一种解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读出不同于官方口径的另一番说辞。Ps近日葛老师重新审视“自古依以来属于中国的领土”这一宣传,确诸多习以为常的观点值得深思探究。
  •     读毕于南京返北京车上。一直感兴趣于中国边疆史,这本书读得过瘾。关于统一与分裂,葛先生提出了独特的视角,让我很有启发,这种视角下宋朝是个分裂时期,可谓让人耳目一新。一些以往没有关注的点也显现出来,例如我们赞誉汉武、乾隆的文治武功,却忽略扩充疆域的得失,远征的辎重运输是难以想象的困难,移民实边、边疆开垦也绝非易事;还有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都由牧业民族完成(反大汉族主义)等等有趣论点。也有不足,整本书材料组织得有点散,脉络不够清晰,以及还有错误,我能发现的,P127,怛罗斯一战发生于天宝十载751年,非开元三年,明明P44是对的。而且奇怪的是下载了最新2013版的电子版比较,发现这个错还是没有修正
  •     吏治那部分有点意思啊
  •     自购 偏科普的作品,注释及引用极少,还断断续续读了好多天。许多观点已经成为常识或共识,而且在魔都历史课本中明显受其历史观的影响。个人感觉,比起文字还是倾听葛老师讲述来得更加过瘾。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人口分布、文化和制度的因素来解释。其实统一与分裂只是历史的表象,本质还是在于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强弱消长。回头来看,北族三次南下的论述,颇有内亚传统的视角,意味深长。
  •     创新思维
  •     其实没看完,因为看不下去……
  •     以历史地理学的解读方法 看待中国的分分合合
  •     大二时候读的,现在想基本以疆域分合勾勒了中华民族延续的大问题,但基本为走马观花没有深入探讨。胡涂兔说他上大学时人手一本,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     把握大格局多么重要
  •     匆匆翻过,用的是网上找的word精校本,有几处大脱漏,书不错,可以给小孩扫盲。下次有时间找个pdf的再看一遍。碰到了便宜的纸本可以买,给我姑娘看呵呵。
  •     思路决定出路角度决定高度。以前看历史书都有明显立场的,空洞呆板。作者以中立客观的立场做引导,点面线层层铺开,写出的文章才让人信服。分分合合才是历史必然规律。汉族高明之处在于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包容性。只要你认可中原汉文化,就是汉族。因为自身的文化经济优势对外来文化的充分吸收消化,反过来又充分促进了发展,相比其他古文明,地理优势也保障了我们的文化的延续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和侵略不会向其他文明那样一锅端导致灭绝。千年延续才有今日之根。
  •     中国历史概览
  •     看到后面觉得还不错,但感觉还是有点太泛泛了。
  •     观点令人难以信服,历史叙述仅为一些概要
  •     发现作者是湖州人
  •     又巩固了一遍历史知识。感觉作者主观意识很强。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因果,还要更客观更深入地去分析。
  •     按照作者所提供的标准,我国处于统一状态的年份非常有限,但是也证明了我们国家一直在推进统一的进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法动摇这一信念。
  •     以独特的视角从华夏文化之始,讲述中国文化的进步与倒退,不以大一统为目的,而是讲述了统一和分裂的利弊,以此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讲述了当时时代的科技与地利,更让我理解了许多历史不解的地方。以前以为中国可以征服世界的观念改变了。对历史能更深入的了解了。
  •     对很多问题都有启发,比如统一与分裂的定义、分治时对区域经济的开发、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结尾“讨论昔日的天下面向未来的世界”意味深长啊。
  •     历史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我们一直号称“地大物博”,往往没有深究地到底多大,物有多么博。如此大的面积,南北方差异之大有时可比拟中外差异。南方的森林、西北的沙漠,西藏的高原,统一是多样性的,文化、民族也是多样性的,当我们谈论中国的时候需要有一种广阔的时空观,这才对得起“地大物博”这一褒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