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俗说史 >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806238653
作者:余秋雨
页数:233页页

作者简介

《历史的暗角: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作者余秋雨,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无疑是今世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韵味悠长、见解独到而备受读者喜爱,被视为智者之思。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而持续勃兴至今的文化散文即因他而起:文化散文另有别名叫做苦旅或秋雨体。秋雨散文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在叩问历史的同时追问天人、古今,哲思绵延,情致高锭,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史学意义自不待言。

书籍目录

一个王朝的背景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抱槐山西历史的暗角脆弱的都城千年庭院乡关何处天涯故事十万进士青云谱随想风雨天一阁笔墨祭举例李清照

编辑推荐

  《历史的暗角: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专集。  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比如《一个王朝的背影 》、《流放者的土地》、《抱愧山西》、《历史的暗角》、《十万进士》等篇章,都可以当作历史散文的典范之作来阅读。

内容概要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中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多次担任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影响巨大。

章节摘录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中惟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老人的眼泪和孩子们的眼泪拌和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我小学的同学全是汉族。没有满族,因此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一种共同语言,好像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糟,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给瓜分了。于是,在闪闪泪光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汉奸、什么是卖国贼、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气节。我们似乎也知道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列强,关键就在于清代,而辛亥革命的启蒙者们重新点燃汉人对清朝的仇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又是多么有必要,多么让人解气。清朝终于被推翻了,但至今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种冤孽般的存在。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情绪产生警惕。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申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统论,刘汉、李唐、赵宋、朱明等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即便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由姓氏正统论扩而大之,就是民族正统论。这种观念要比姓氏正统论复杂得多,你看辛亥革命的闯将们与封建主义的姓氏正统论势不两立,却也需要大声宣扬民族正统论,便是例证。民族正统论涉及到几乎一切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许多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是一个在今后仍然要不断争论的麻烦问题。在这儿请允许我稍稍回避一下,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是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既然说到了唐太宗,我们又不能不指出,据现代历史学家考证,他更可能靠近于鲜卑族的血统。  如果说先后在巨大的社会灾难中迅速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两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帝王都不是汉族,如果我们还愿意想一想那位虽未执掌中原却至今还在被全世界历史学家惊叹的建立了赫赫武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那么我们的中华历史观一定会比小学里的历史课开阔得多,放达得多。  汉族当然非常伟大,汉族当然没有理由要受到外族的屠杀和欺凌,当自己的民族遭受危难时当然要挺身而出进行无畏的抗争,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这些都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不能由此而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把中华历史的正义、光亮、希望,全部押在汉族一边。与其他民族一样,汉族也有大量的污浊、昏聩和丑恶,它的统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个中国历史推人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未必是倒退。  《桃花扇》中那位秦淮名妓李香君,身份低贱而品格高洁,在清兵浩荡南下、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时节保持着多大的民族气节!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她和她的恋人侯朝宗为抗清扶明不惜赴汤蹈火、奔走呼号的时候,恰恰正是苟延残喘而仍然荒淫无度的南明小朝廷,作践了他们。那个在当时当地看来既是明朝也是汉族的最后代表的弘光政权,根本不要她和她的姊妹们的忠君泪、报国心,而只要她们作为一个女人最可怜的色相。李香君真想与恋人一起为大明捐躯流血,但叫她恶心的是,竟然是大明的官僚来强逼她成婚而使她血溅纸扇,染成“桃花”。“桃花扇底送南朝”,这样的朝廷就让它去了吧,长叹一声,气节、操守、抗争、奔走,全都成了荒诞和自嘲。《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老夫子的后裔,连他,也对历史转折时期那种盲目的正统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把这种怀疑,转化成了笔底的灭寂和苍凉。  对李香君和侯朝宗来说,明末的一切,看够了,清代会怎么样呢?不想看了。文学作品总要结束,但历史还在往前走,事实上,清代还是很可看看的。  为此,我要写写承德的避暑山庄。清代的史料成捆成扎,把这些留给历史学家吧。我们,只要轻手轻脚地绕到这个消夏的别墅里去偷看几眼也就够了。这种偷看其实也是偷看自己,偷看自己心底从小埋下的历史情绪和民族情绪,有多少可以留存,有多少需要校正。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虽然闻名史册,但久为禁苑,又地处塞外,历来光顾的人不多,直到这几年才被旅游者搅得有点热闹。我原先并不知道能在那里获得一点什么,只是今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在承德组织了一次国内优秀电视编剧和导演的聚会,要我给他们讲点课,就被他们接去了。住所正在避暑山庄的背后。刚到那天的薄暮时分,我独个儿走出住所大门,对着眼前黑黝黝的山岭发呆。查过地图,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奇怪的是,整个中华版图都已归属了这个王朝,为什么还要把这张休息的罗圈椅放到长城之外呢?清代的帝王们在这张椅子上面南而坐的时候都在想一些什么呢?月亮升起来了,眼前的山壁显得更加巍然怆然。北京的故宫把几个不同的朝代混杂在一起,谁的形象也看不真切,而在这里,远远的、静静的、纯纯的、悄悄的,躲开了中原生气,藏下了一个不羼杂的清代。它实在对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诱惑,于是匆匆讲完几次课,便一头埋到了山庄里边。  山庄很大,本来觉得北京的颐和园已经大得令人咋舌了,它竞比颐和园还大整整一倍,据说装下八九个北海公园是没有问题的。我想不出国内还有哪个古典园林能望其项背。山庄外面还有一圈被称之为“外八庙”的寺庙群,这暂不去说它,光说山庄里面,除了前半部有层层叠叠的宫殿外,主要是开阔的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尤其是山区,几乎占了整个山庄的八成左右,这让游惯了别的园林的人很不习惯。园林是用来休闲的,何况是皇家园林,大多追求方便平适,有的也会堆几座小山装点一下,哪有像这儿的,硬是圈进莽莽苍苍一大片真正的山岭来消遣?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  山庄里有很多楹联和石碑,上面的文字大多由皇帝们亲自撰写。他们当然想不到多少年后会有我们这些陌生人闯人他们的私家园林,来读这些文字,这些文字是写给他们后辈继承人看的。朝廷给别人看的东西很多,有大量刻印广颁的官样文章,而写在这里的文字,尽管有时也咬文嚼字,但总的说来是说给儿孙们听的体己话,比较真实可信。我踏着青苔和蔓草,辨识和解读着一切能找到的文字,连藏在山间树林中的石碑都不放过,读完一篇,便舒松开筋骨四周看看。一路走去,终于可以有把握地说,山庄的营造,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强健。  首先是康熙。山庄正宫午门上悬挂着的“避暑山庄”四个字就是他写的,这四个汉字写得很好,撇捺问透露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可以想见他首次踏进山庄的步履也是这样的。

图书封面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印象中这是2007年某个省——可能是浙江——的高考作文题。那年六月八号下午的那节几何课上,光影中的几何老师,举着那本她几乎从来不用的课本,眉飞色舞的絮叨着高考作文题——“你们想想,如果你们的高考作文题是这个,你们会写么……”思绪一旦飞到那个时候,自己就有点眩晕……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我看过很多遍的书真的很少。记得六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了一套书叫做《逆境人杰》,那里面都是中国古代人物的传记,从孔子写到蒲松龄。这套书是我那时候的宝贝,看了不知道有多少遍,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用了多少次。这小小的渊博,让语文老师很是满意。一两年之后这套书几乎就没有再翻过了,但是它仍然是我心中很爱的一部书。别人问我读书的经历,这套书,怎么都不会被绕过。我也经常会推荐它们给朋友。然而后来,大概是五六年之后,真的把它借给同学,在借出之前,我再一次翻了翻它,却发现里面有很多内容,以我高三文科生的知识水平看来,已然能判断出明显的错误……那一刻我愣住了。然而这一本,秋雨先生的这一本,完全不一样。那套错误百出的传记,跟它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一遍,又一遍就像读红楼梦一样,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每一遍,都会在书页的边上写下密密麻麻的不同的批注那些缤纷的笔记,不同的颜色即便不看文章,看那些曾经出自自己笔下的文字,也是一种享受扉页上有记录初阅再阅研究着读第三遍,为了积累作文素材第四遍,高考作文求灵感第五遍,准备MKT面试…………看看,沉默……功利地读书,其实好像已经习惯了。所以从高二以来我的情趣就在一点一点的退潮,退到现在连一点点浪花都抓不住。想到自己的人生梦想——读书,藏书,教书,写书悲伤逆流成河。渐行渐远啊……这渐行渐远的梦想,就像渐行渐远的历史,历史里的那些伤悲,那些欢笑,那些忧郁,那些曾经的梦,那些梦碎的人……我行走在正在消逝的梦想中,就像历史里那些行走在消逝中的人们。就像这本书。秋雨先生,有时太高调,因而为许多人所诟病。但他的文字,怎么都能打动我那种语气,那种思想,那种深刻,那种深情文字里面包涵着多少个性的东西文字因此有着多么迷人的魅力一个王朝的背影——康熙的长城流放者的土地——文化在逼仄的环境中艰难的跋涉苏东坡突围——高尚的人格突围遥远的绝响——处在时代的夹缝中的那些张口闭口都是玄的人抱愧山西——走出财富的轨迹历史的暗角——有一些人叫做小人…………还有很多很多篇……每一篇都让我沉默那种精神的交会,惬意,心旷神怡所以当我再次抚摸它的时候写下了这不是书评的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写得跟历史教材一样。
  •     大师的文章 获益匪浅... 历史与文学的交汇折叠 思想与智慧的激烈碰撞 这是一种深度..
  •     读到一半 捧起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的旅行》 它就被我冷落下去了 随着兴趣而读书吧 서녀~
  •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     以前对余秋雨很有偏见。太高调也不好。
  •     书还不错,正在看,要多看书哦
  •     见语文摘抄148。
  •     正在读 真大眼睛 静静地看历史的暗角
  •     我特别喜欢他的历史散文
  •     造作 娇柔
  •     书挺厚的,看了一部分,不错。
  •     余秋雨算是我最爱的作家,这书是大一上学期在图书馆借的,当时都没有书皮了,当时还一边看一边准备笔本,一有感触就写下来。
  •     友情,经过再选择而显得单纯和牢固了。
  •     very love it
  •     關於文革
  •     触摸一些不曾了解的真相。看着看着速度会缓下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