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上)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大国的兴衰(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8637792
作者:保罗·肯尼迪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大国的兴衰(上)》内容简介:《大国的兴衰》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国的兴衰(上)》重点论述公元1500前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主要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兴衰的秘密/许知远 // V
前 言 // XI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明代中国 // 005
伊斯兰世界 // 008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 013
“欧洲的奇迹” // 016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
(1519~1659)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 032
实力与弱点 // 041
国际较量 // 054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 069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
(1660~1815)
金融革命 // 076
地缘政治 // 086
赢得战争(1660~1763)// 102
赢得战争(1763~1815)// 116
第二篇
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
(1815~1885)
欧洲之外 // 152
英国充当霸主? // 155
“中等强国” // 164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 175
内战与美国 // 184
德国的统一 // 188
结论 // 198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
(1885~1918)
世界均势的变动 // 205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 210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 259
总体战(1914~1918) // 265

编辑推荐

《大国的兴衰(上)》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兴衰,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我国读者更愿意关注的19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前后各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大国的兴衰(上)》也分析比较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外之间的关系,背后涉及到的相关国家的深层次关系和问题。书中提出的一些数字资料,还有作者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评价,对我国读者而言,可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会接触到传统史学书籍中不曾有过的资料和观点。通过《大国的兴衰(上)》,读者会对近代史上的西方崛起和清朝中国衰落的原因;以及20世纪初英法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前言

本书论述的主体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体系以来,5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集团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述了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它的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因此,本书副标题所讲的“军事冲突”,总是与“经济变化”联系起来考查(原书副标题为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在这一时期,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崩溃,一般都是其武装部队长期作战的结果;同时,它也是各国在战时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源的结果。进一步说,从历史背景来看,它也是由于在实际冲突发生以前数十年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与其他一流国家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所致。有鉴于此,本书认为,研究和平时期大国地位如何持续变化,同研究它在战时如何打仗一样重要。这里提出的论点将在本书正文中详细分析,在此概述如下: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在不断变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例如,公元1500年以后问世的载炮帆船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大大增强了一些国家的力量。这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所带来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海军。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把它的大部分资源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减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所抵消。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自16世纪西欧进步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目前的美国等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从长期看,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本书论及的“大国的兴衰”情况,可简单概述如下:第一章的论述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础,即考察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及穆斯林在印度的支脉——莫卧儿王朝、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中西欧诸国这些当时的“权势中心”的长处和弱点。16世纪初叶,中西欧诸国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显然未见端倪。但是,东方帝国中的一些国家与欧洲各国相比,尽管显得不可一世、组织得法,但它们都深受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后果之害。这些中央集权制政府都要求其国民统一信仰和实践,不仅要国民信奉一个官方国教,而且在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等领域都有类似要求。在欧洲,由于没有东方式的最高权力机构,各王国和城邦之间争战不已,这就推动人们经常寻求军事变革,而军事变革又有力地推动了在竞争、积极进取的环境中出现的科学技术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欧洲社会碰到的变革阻碍很少,它很顺利地进入了持续向上的螺旋式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军事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使欧洲社会走在了世界其他地区之前。科技进步和军事竞争推动着欧洲各国以惯有的互不相让、各显其能的方式向前发展。尽管如此,在各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仍可能有一个国家因拥有充足的资源而脱颖而出,国力超出其他国家,控制整个欧洲大陆。在公元1500年以后的大约150年中,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就企图这么做,而欧洲其他强国则竭力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的“争霸”活动——这在第二章中有详细阐述。本书各章在论及一流强国的长处和弱点时,都进行比较分析,即放在影响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变化这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多次战争所造成的后果。第二章的中心思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们尽管拥有大量资源,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把疆域扩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致使自己日益衰落的经济基础无法维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其他欧洲大国在这些长期战争中也损失巨大,但它们想方设法地(虽很勉强)比哈布斯堡王朝更好地保持了物质资源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平衡。第三章的内容是发生于1660~1815年的大国之争,但这些战争很难轻易地概括为某个大集团与许多对手之间的竞争。在这个纷乱动荡的时期,西班牙、荷兰等以前的一流强国正沦为二流国家;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5个主要大国脱颖而出,逐渐主宰了18世纪欧洲的外交,并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联盟(这些联盟的成员变化很快)战争。在这一时期,最初由路易十四、后来又由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是历史上最接近于控制整个欧洲的国家。但是,它的努力总是由于其他强国组成的反对联盟而无法实现,至少是功败垂成。在18世纪初期,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舰队耗资巨大,因此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借贷系统的国家(如英国)比金融系统落后的对手,享有多方优势。但是,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对于决定大国在许多变幻莫测的斗争中的命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到1815年时,俄国和英国这两个“侧翼”国家已变得十分重要。两国既可随时参与中西欧各国的斗争,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而不易受这些斗争影响。此外,进入18世纪后,它们都在确保欧洲大陆均势的情况下,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最后一点是,在18世纪中叶之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并挫败拿破仑统治欧洲的企图。在1815年以后的100年中,显著的差别是,长期的联盟战争完全绝迹。在欧洲形成的战略均势,得到了欧洲协调机制下各大国的支持,因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或试图建立霸主地位。在1815年以后的数十年中,各国政府主要关注的是国内动乱,并在本国所在的大陆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如俄国和美国)。这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不仅使英国在海军力量、殖民地和商业贸易等方面发展到顶峰,成为全球强国,而且由于良性的相互影响,还有利于它垄断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生产。然而,19世纪下半叶,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也开始实现工业化,这使国际力量对比逐渐变得不利于传统的一流强国,而有利于那些既有资源,又善于组织利用新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国家。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几场重要战争(如果说克里米亚战争有点牵强,那么美国内战和普法战争等则十分典型)表明,一些国家之所以在战争中失败,是由于它们未能实现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没有基础稳固的基本工业设施来支持其庞大的军队并制造正在改变战争性质的造价昂贵、结构复杂的武器装备。因此,进入20世纪后,由于科技进步和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快慢不同,国际体系与50年前相比变得更加动荡,更为复杂。其主要表现是:第一,1880年后,世界列强为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展开了疯狂的竞争,它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掠夺财富,另一方面是对落后的恐惧;第二,各国在陆地和海洋竞相加强军备;第三,各国政府为了寻求盟友,准备战争,在和平时期纷纷建立固定的军事同盟。然而,在1914年之前的一个时期内,除了各国为殖民地问题争吵不休和发生了多次国际危机外,每10年统计一次的经济力量增长指数表明,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变化不利于已持续了3个世纪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法国、奥匈帝国和刚刚统一的意大利等传统欧洲强国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在竞赛中却逐渐落伍。相比之下,地大物博、横跨大陆的美国和俄国(这个沙皇专制的国家生产效率较低)则脱颖而出。在西欧各国中,可能只有德国有足够的力量跻身于未来世界强国之列。另一方面,日本不想把手伸得太长,只想称霸东亚。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变化将给大英帝国带来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此时,英国确实感到比半个世纪之前更难保卫其全球利益了。虽然1900年以后50年的主要发展过程可视为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期,但一些“中等”国家(在第五、六章中将谈到)却多次陷入危机,整个体制的变动也绝非一帆风顺。与之相对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令人目不忍睹、血淋淋的大规模战役,却显示出德意志帝国比沙皇俄国具有某些优势,因为德国的工业生产组织有序,全国上下工作效率很高;而俄国虽然加快了现代化步伐,但仍很落后。在战争的头几个月,德国尽管在东线取得了胜利,在西线却遭到失败,且其盟国在意大利、巴尔干和近东战区也连连败北。由于后来美国出兵,特别是提供经济援助,西方盟国终于拥有战胜其敌对联盟的资源。但是,对所有参战国来说,这都是一场使人精疲力竭的战争。奥匈帝国从地球上消失,俄国发生了革命,德国战败,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也为争取胜利遭受惨重的损失。仅有的例外是日本和美国,前者进一步加强了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后者到1918年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头等强国。1919年后,美国迅速从国外撤军,布尔什维克掌权后的俄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使基本的经济现实与国际体系之间变得很不协调,其程度甚于本书论及的5个世纪的任何时候。战后,英国和法国的实力虽已削弱,但仍然是国际外交活动的中心。但是,它们的地位到20世纪30年代遇到了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等军国主义化的“修正主义”国家的挑战,德国在欧洲称霸的野心远甚于1914年。从本质上看,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而斯大林的苏联也正迅速发展成为超级工业大国。所以,“修正主义”的“中等”强国遇到的难题是,如果它们不想被美苏两个大陆强国超过,就必须迅速对外扩张。对原有的“中等”强国来说,它们的难处在于应对如德国和日本这样的挑战,它们自己的力量很可能也会受到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过程跌宕起伏,却证实了人们对国力衰微的担心。轴心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胜利,但最终无法克服生产资源比“一战”时更为不足的弱点。它们确实占领了法国,削弱了英国,尔后即被同盟国的优势兵力所打败。1943年,人们在数十年前预测的两极世界终于形成,军事力量对比再次变得与全球经济资源布局相一致。本书最后两章涉及的时代是两极世界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世界的确分为两极。两极世界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多次出现冷战危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属于独特类型国家的地位,由于出现了核武器及其远程投射系统而再次得到加强。这说明,当时的战略格局和外交格局已完全不同于20世纪初叶,更不用说19世纪初了。尽管如此,大国兴衰的进程仍未停止。当然,各大国力量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各不相同,不仅使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也逐渐影响到政治和军事力量对比。从军事上看,美国和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始终是一流强国。由于两国领导人都像摩尼教徒那样站在极端的立场解释国际问题,它们之间的对抗必然导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这是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然而,在上述30年间,世界各国生产能力对比的变化比以前的任何时期都快。在1945年后的10年中,第三世界的工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很小,此后却不断增大。欧洲各国也治愈了战争创伤,成立了欧洲共同体,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集团。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非常之快,据测算,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苏联。相比之下,美国和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却慢得多,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富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急剧下降。因此,撇开所有的小国不算,只从经济指数上看,多极世界已经再次变为现实,这是不言而喻的。鉴于本书主要探讨战略与经济的相互影响,用最后一章既论述目前各大国军事力量对比与生产能力对比之间的不协调性,又指出中国、日本、欧洲共同体、苏联、美国这当代五大政治经济“力量中心”所面临的问题和机会,看来是适宜的。这五大“力量中心”都想处理好国家拥有的手段与国家目标的关系这一自古有之的难题。大国兴衰的历史绝不会到此完全结束。由于本书涉及的内容极广,不同的读者将出于不同的目的阅读此书,这是显而易见的。一些读者将得到他们希望得到的内容:既概括又相当详细地评述过去5个世纪的大国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对各大国地位的影响,以及战略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这一不变的话题。鉴于本书书名所限,笔者既不论及小国,也不谈小规模的双边战争。同样由于书名所限,本书论述欧洲的笔墨颇多,特别是在中间几章。对于这一课题的专著来说,这是很自然的。对其他读者来说,特别是对目前那些热心总结“世界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战争发生规律的政治社会学家来说,本书可能不尽如人意。为避免误解,在此必须澄清一点,即本书未述及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发展周期与大规模(或全面)战争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此外,本书也未详细探讨战争起因的一般理论,以及是否由于大国的兴衰才爆发战争。同时,这也不是一部阐述帝国理论、帝国统治的影响(如迈克尔•多伊尔在其出版的《帝国》一书中阐述的那样)或帝国统治是否有助于加强国力的专著。最后,本书也不打算提出任何关于哪种社会形态和政府组成形式在战时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一般性理论。另一方面,本书汇集的大量资料无疑可供有关学者用来进行上述归纳与概括。历史学家(而不是政治社会学家)在总结一般性理论时遇到的问题是,过去的史料浩如烟海,他们无法据此得出“确实”科学的结论。因此,虽然我们可将某些战争(如1939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决策者害怕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但这一结论无助于解释始于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92年的法国大革命战争和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同样,尽管我们可以指出,1914年的奥匈帝国是一个“衰落”大国引发大规模战争的良好范例,但“兴起的”大国德国和俄国在导致战争爆发方面也同样起了关键作用。对此,战争理论家们又如何解释呢?所以,各种有关帝国好坏、帝国控制力是否受可测量的权力距离比值制约的一般性理论,由于所依据的史料不同,对同一问题可能做出时而肯定、时而否定这样毫无意义的回答。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管上述理论,只是观察一下过去500年的“大国兴衰史”,便可清楚地看到,在承认任何时候都可能有个别例外的前提下,能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例如,我们发现在综合经济力量和生产能力对比的变化与国际系统中各大国的地位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两个最好的例证是: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后的几十年中世界工业品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力量格局和各国领土状况施加决定性影响。过去几十年发生的全球生产的重要力量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不只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原因就在这里。同样,历史事实还表明,从长远看,在每个大国经济的兴衰与其作为一个军事大国(或世界性帝国)的兴衰之间,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支持庞大的军队离不开经济资源;第二,在国际体系中,财富与力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300年前,德国商业理论家冯•霍尼希写道:“一个国家当前富强与否不取决于它本身拥有的力量和财富,而主要取决于邻国力量的大小与财富的多寡。”在本书各章中,这种观点将多次被证实。18世纪中叶的荷兰肯定比100年前要富有,但它已不再是一个强国,因为邻国法国和英国比它拥有更多的力量和财富。1914年的法国无疑比1850年的法国强大,但与强大得多的德国比较,法国就显得逊色了,因此,它绝不会因为自己比过去强大而感到慰藉。与鼎盛时期(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相比,英国现在拥有的财富要多得多,其军队拥有的武器的威力也大得多。但这些已毫无意义,因为它的产品产量已由占世界总产量的25%下降到约3%。如果一个国家比邻国强大,它的日子就好过;如果一个国家比邻国弱小,它就会遇到麻烦。但这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增减将同步进行。从本书提供的大部分历史事例中可以看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升降曲线与军事影响升降曲线之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时间滞差”。同样,这一点也是不难理解的。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如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90年代的美国和今天的日本)总希望自己越来越富,而不希望将巨资用于军备。半个世纪之后,国家的投资重点就可能发生变化。以前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之一是,海外义务增多(因为要依赖国外市场、原料、军事联盟,可能还有基地和殖民地)。现在,其他国家或敌对国家在经济方面则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同样希望扩大在国外的影响。因此,世界上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股票的价值不断下跌;悲观主义的观察家谈论衰退,爱国的政治家号召“复兴”。在这种令人担忧的环境中,大国往往会自然地把比两代人之前多的多的费用用于国防,但仍然感到国际环境不够安全,而这仅仅是因为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快,正变得更加强大。西班牙帝国在纷乱的17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所花的军费,要比16世纪80年代卡斯蒂利亚王国经济繁荣时期多的多。爱德华七世统治时期,英国在1910年的国防开支,也比1865年巴麦尊勋爵去世时英国经济处于鼎盛时多的多。难道1910年的英国人感到更安全吗?美国和苏联似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在后文还要论述。大国走下坡路时的本能反应是,将更多的钱用于“安全”,因而必然减少经济“投资”,从长远看,这使自己的处境更为困难。从本书论及的500年历史中,还可以得出另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即为争夺欧洲或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大规模联盟战争的最终结局,与双方动用的生产资源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反对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所进行的战争,以及18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大规模冲突,以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这一点。一场令人烦恼的长期战争是检验双方力量的试金石。随着战争的进行,交战各方资源的多少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过,我们应该既做出上述概括,而又不陷入错误的经济决定论的罗网。尽管本书作者对追溯500年世界事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兴趣颇浓,但并不是说“经济决定一切,各国的成功与失败都出于经济原因。”大量事实证明,还有其他多种原因,譬如地理位置、军事组织、民族士气、联盟体系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对各国的国力起制约作用。例如,在18世纪,尼德兰联邦是欧洲最富裕的地区,而俄国则最穷。可是,荷兰却衰败了,俄国却兴起了。个人的愚行(如希特勒的)和高超的作战技能(16世纪的西班牙步兵团和20世纪的德国步兵都很善战),都是决定战斗、战役胜负的重要因素。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一场大国间(通常是联盟间)的长期战争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一方,或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就像西班牙舰长们过去常说的那样。本书述及的许多事实都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虽然具有讽刺意味,却是正确的。正因为5个世纪以来大国的国力与经济力量相辅相成,弄清目前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对当前力量对比可能产生的影响才有意义。这并不否认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必须在既可提供机遇又可限制机遇的历史环境中创造历史。一篇较早论述本书探讨的问题的论文,是普鲁士著名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1833年发表的评论“诸大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兰克考察了西班牙衰落以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并试图说明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后又逐渐衰落下去。在文章的结尾,他分析了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法国发动拿破仑战争想称霸欧洲的企图失败后发生的国际事件。在审视各大国的“前途”时,出于历史学家的职业习惯,他也踏入了预测未来这一无法确知的领域。写一篇论述“诸大国”的文章是一回事,而写一本关于“诸大国”的书则是另一回事。我原来的打算是,写一本薄薄的“文章式”的书,因为我认为,让读者了解(可能只了解一些)有关各大国不断变化的发展速度的背景知识,或各大国面临的地缘战略问题就够了。当我开始寄出本书的前几章征求意见,或与有关学者谈论本书的主题时,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楚,那就是我的推测错了。读者需要更多的、更详细的背景知识,因为他们得不到有关各大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不断变化的参考材料。正是由于经济历史学家和军事历史学家都尚未涉足这一领域,这方面的资料才较少。如果说在书中加进详细的背景知识材料是有意义的话,那么这样做就是填补了大国兴衰史中一个重要的空白。

内容概要

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任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出版有多部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史学界享有颇高声誉。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出色的,有新颖观点的书……它用汤恩比式的写作方法,为那些热爱历史的普通读者出除去了错综复杂的琐碎信息,并引导他们关注那些最有价值的历史细节。——金融时报这本极富见地的历史书已落入每一个华盛顿政客的公文包中。它除了分析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范围内的国力变迁之外,还以这些分析为基础,宣称要回答一个问题:美国的大国征程已呈夕阳之势了吗?毋庸置疑,这是每一个观察家都在关注的国际发展趋势。——卫报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16世纪初叶,中西欧诸国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显然未见端倪;东方帝国尽管显得不可一世,组织得法,却深受中央集权之害。 公元1500年被许多学者当作近代和现代的分界线,这个时候欧洲的居民们绝对看不出他们的大陆即将统治地球上其余大部分的地区。当时人们对东方伟大文明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而且常常是错误的。这些认识主要来源于旅行者的故事,他们在重述这些故事时常常添油加醋。尽管如此,许多人对拥有神话般的财富和庞大军队的广袤的东方帝国的想象,还是相当准确的。当初次接触这些社会时,它们必定显得比西欧的人民和国家得天独厚。的确,若拿其他重要文化和经济活动中心同这些社会比较,欧洲的相对弱势比其实力更加醒目。首先,欧洲既不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印度和中国对它们在这两方面的地位都引以为豪。其次,从地缘政治学方面讲,欧洲“大陆”的形状隐含着困难和危险,它的北部和西部与冰天雪地和大海相连,东面容易招致频繁的陆路入侵,而南面则易受到战略包围。在1500年及以前很长时间和这之后,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想象。仅仅8年以前,西班牙最后一个穆斯林地区格拉纳达才向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军队投降,但这仅表示地区性战役的结束,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和先知1的军队之间更大规模战争的结束。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所造成的震动,仍然影响着大部分西方世界,这一事件似乎孕育着更多的东西,因为它绝不表明奥斯曼土耳其人向前推进的极限。到该世纪末,他们已夺取了希腊和伊奥尼亚群岛、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半岛其他大部分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情况变得更糟,当时可怕的土耳其军队迫近布达佩斯和维也纳。在南部,奥斯曼的战船袭击意大利港口,教皇开始担心罗马可能很快就会遭受君士坦丁堡的命运。 虽然这些威胁似乎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及其继任者们新领导的一个整体性大战略的一部分,但欧洲人的反应是分散的、时断时续的。不像奥斯曼帝国和中华帝国,也不像莫卧儿王朝不久前(1526年)在印度建立的统治,从来没有一个各部分都承认一个世俗领袖或宗教领袖的统一欧洲。不,欧洲是一些小王国和公国、边境贵族领地和城邦的大杂烩。在西方出现了一些比较强大的君主国,主要是西班牙、法国和英国,但没有一个国家能摆脱国内的紧张状态,而且每个国家都把其他国家看成竞争对手,而不是反对伊斯兰世界的盟国。 同亚洲的伟大文明相较,也不能说欧洲在文化、数学、工程学或者航海和其他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总之,欧洲文化和科学遗产的相当大一部分是从伊斯兰世界“借用”来的,恰如穆斯林社会几百年里通过通商、征伐和殖民从中国“借用”一样。回顾历史,你可以看到,到15世纪末,欧洲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发展加快了。然而,或许最恰当的一般评价应是:在这前后,每个大的世界文明中心都处在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有些文明中心在一个领域先进一些,而在别的领域则要落后一些。奥斯曼帝国、明朝时期的中国,稍后是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北印度和欧洲国家体系及其俄国人旁支,在技术上因而也在军事上,要比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散的社会先进得多。虽然这意味着1500年的欧洲是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但绝对看不出有一天它将出现在顶峰。因此在研究欧洲兴起的原因以前,有必要考查其他竞争者的实力和弱点。

图书封面


 大国的兴衰(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题记:年级大了,很多书看完之后,都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了,这本书我也看完了好久,然后拿出来重读了好几次,但是都是看完就忘记了。前面很多人的评论已经从各个角度 评价了这个本书的价值及不足之处,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本了不起的书籍,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考察了历史形成的轨迹。历史的发展,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其发展的必然性。大英帝国的崛起,与清帝国的落败,有很多可以互相对比,参照的地方,当时的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不同的发展方式,在100年后,竟有了那么大的差异。我们能说,1700某年的乾隆 是个自大狂,以为天朝物产丰富,可以不理会蛮邦的通商请求吗?中华帝国的衰落,乃是我们不知道世界之大,中央集权不允许有异类的声音出现,帝国的治理过于复杂,在传统文化的桎梏中不能自拔,是坐井观天,还是自缚手脚?待续
  •     在探讨比较国际政治格局领域的著作中,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可算是一部开先河式的作品,自1988年出版以来,至今仍常销不衰。在中国,对本书的引进也算迅速,88年便有译本面世。看来“大国”一词颇能撩拨国人的神经。跨入新世纪后,又有两次再版,也是本书生命力强盛的一个证明。我手上的便是中信在2013年推出的新版,将原先的一本“大部头”分成了上下两册,倒也更方便阅读,只是价格也水涨船高……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本书以公元1500年为叙述起点,至二战后美苏对峙为止,全面展现了近500年间全球范围内各个大国的兴衰起落,并探讨了这些国家此消彼长的相互关系以及内在规律。为何说本书有开先河之风范?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又有何区别?应该说,首先,本书并不是一本“普及知识”型的历史书籍。虽然是在论述历史,但作者显然并不打算在书中告诉你“什么年份发生了什么事件”之类的知识,而是意在探讨不同事件背后的关联与内涵。这也意味着书中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基本采取一笔带过的写法,因此其实际也是要求读者首先要对这段时间的世界史有一基础认识。如果读者本身还不知哈布斯堡王朝为何物,那么阅读本书实无裨益。其次,本书与我们以往接触的侧重“政治军事”的历史不同,而是如其副标题所示,更多地将笔墨付诸各国经济地位和军事力量的对比,突出经济在国家争霸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另外,这也并非是一本“通史”,因为命题已经限定了其所关注的是“大国”,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小国,且在相当一段论述内,作者的眼光都没有离开欧洲大陆。以其界定一流国家之标准来看,这也是意料之中。不过撇开题材限定的略显单调,本书的内容还是极其丰富的。如前所述,肯尼迪以一种“通盘考察”的方式,将全球范围内的各色大国纳入考量,讨论涉及国际体系、政治架构、军事力量以及作为重头戏的经济实力的对比,说其“视野宽广”并非谬赞。加之行云流水的文笔和丰富详实的资料,令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且颇有一番“指点江山”的快感。也难怪本书甫一出版,就能引起不小的轰动了。然而,虽然作者的叙述可谓有声有色,头头是道,但在阅读中,我却不免仍感到有所困扰。的确,肯尼迪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历史的表相,而是试图深入到经济的层面,去总结大国兴衰的背后规律。然而,这种深入似乎也仅止于此而已。书中,我们看到某国的军队强大了,原因是该国制度的改善使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可这种制度、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又在哪里?遗憾的是这些内容书中是付之阙如的。事实上,阅读本书,让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曾十分流行的一个电脑游戏——《文明》。游戏中,玩家可以操控某个具体的文明部落,通过发展狩猎、畜牧、农业等,不断积累财富和人口,当其达到某个上限,便会有新的建筑、兵器等可供建造,从而令部落不断发展壮大。不过为何人口经济的发展会促成新事物,新制度?这点游戏是不提供解释的,只能说是“预先设定”的编程了。而肯尼迪的著作也给人这种感觉,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其他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出现,就好像播下种子就会收获粮食一样无需解释。然而,人类历史的现象是否真能与自然界的规律相等同?在作者的历史探索中,无疑缺失了一些东西。只要对本书稍作考察,不难发现,这缺失的一环不是别的,恰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自身。纵观全书,这种对人的忽略可说无处不在。无论是探讨政治、军事抑或经济,肯尼迪都很少提及个别的历史人物。当然,如今的史学家或多或少都有刻意避免自己陷入个人英雄主义史观的倾向。但即便如此,肯尼迪的忽略依旧是令人感到惊讶的。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书中论及美国南北战争,他花了大量篇幅比较南北双方的军力和经济实力,却对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奴隶制及其废除——几乎只字不提!似乎这不过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内战而已。然而,这种将人的动机和目的抽离出历史的观察真的能获得他所期望的的普遍规律吗?这是让人深深怀疑的。因为带有人的目的的行为显然与单纯自然界的现象有别。对于此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柯兹纳在批判那些同样过于注重“宏观”的经济学家时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假设火星上有人为了完成博士论文而用望远镜观察地球,他也许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盒子排成规则的几何形状,而另一些较小的会移动的盒子在每天的某个时刻经过,并且会有一些有机生命体从大盒子中出来,被短暂停留小盒子吞掉。观察到这些现象后,这位火星博士论文者也许能够预测某个生命体在某天是否能够赶上那些小盒子,甚至解释盒子的移动规律。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告诉我们全部的事实,因为他没有注意到人的目的,也就无法指出这现象是因为某个人为了正点上班而试图赶上公共汽车这个事实。肯尼迪的视野也许还没有远到火星,但无疑也已经离地面很远了。在他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如同巨大的阿米巴原虫一般生成、发展、彼此争斗乃至消亡。然而这种视角却因此而罔顾了一个事实:组成国家的是人,正是人出于各自不同目的的行为汇聚才导致了国家的种种举动。而在肯尼迪的经济决定论里,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当然,说肯尼迪完全忽略人的因素,也是有失公允的。书中列举国家力量对比时,也会对其人口,抑或教育程度或职业技能有所提及。某种程度上,他似乎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立场一致,都不赞成过度的集权和管制。然而,细究之下会发觉,肯尼迪只是认为宽松的环境能够更有利于人口繁衍和经济发展而已。只要适当休养生息,那么一个国家的人口就会增加,经济产出自然水涨船高,且各种新的制度、组织、发明、器具就会像变魔术一样自己出现,好像“预定程序”一样。至于那些产生出来的财富,最终则由国家掌控并投入到无休止的大国争霸之中。于是在这种过分单纯的自然主义理解下,人也就成了和矿石或煤炭一样的“资源”,其不同只在于前者是更为重要和有用的资源而已。只能说,这种观点是对人的贬损。说到“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会令人想起另一位以此著称的史学家——提出“大历史观”的黄仁宇。从某些方面,肯尼迪与黄仁宇颇为相似:大时间跨度、大空间广度的考察,注重资料的积累,力求客观的叙述以及对某种“规律”的探求。然而,黄仁宇在经历了“宏大视野”之后,最终探讨历史形成时,却直言不讳“历史是人类不断向前推进所留下来的记录”其不能由个人意愿所左右,但构成历史的合力,不外乎”理想主义之倾向‘与“人之原欲”间的纠缠而已。而两者从本质上,均是人的特质,人的追求,人的目的。由此也可见,肯尼迪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洞察深度,尚远不及黄仁宇。因此,他根据所谓的“规律”做出的预言之漏洞百出,也就丝毫不会令人吃惊了。说了那么多本书的不是,是不是意味着其早已过时,对如今已毫无意义呢?这么说也嫌武断。正如为本书作序的许知远所说,本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作为一部开先河式的作品,依旧有其价值。书中那种以整体看待全球格局,并加以全局分析的手段,即使今天的标准看也是不凡的。对当代中国,这种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视角,也不乏借鉴意义。因为我们长久以来一直以“中央之国”自居而缺乏横向比较的意识,更遑论从如此多的方面展开比较。而近代以降,当中国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世界之一部分时,又因为迅速衰落而边缘化,以至于始终处于自我身份的焦虑之中。对于急于寻找坐标的中国,肯尼迪的分析框架并不能说全然失准。书中肯尼迪对中国的寄予厚望,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颇为对应,似乎在这点上,作者的预言还是颇准的。然而,如果今天的中国还按照作者开出的药方抓药,那无疑是缺乏现实感了。如今经济实力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中国,是否真的成为了一个国人期望,可以成为美国“接班人”的“大国”了呢?答案即使不是断然否定,恐怕也是众说纷纭,暧昧不清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社会与环境问题,恐怕是肯尼迪本人都不曾想到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本书对现今最大的借鉴意义正是其弱点和不足之处——过于单一的决定因素,以及关键环节的缺失。而论及未来的中国之国运兴衰,答案可能恰恰就在肯尼迪所缺失的这个“关键环节”之上,也未可知。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对经济、军事有一个全面的分析,但句子太长,没有断句,看起来吃力。
  •     我承认我看这本书得配个地图...
  •     很喜欢,对于历史的分析比较透彻。
  •     名著就是名著,对我们学习历史的教师帮助不一样。
  •     上半部分于本人来说没有呀,但后半部分不错
  •     到货很快,很好。
  •     虽然仅仅从经济、军事和战略地理方面做出了描述,但这种整体性框架中的全面概括使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不过大量的数据堆砌和细节的描写让人有些眩晕,很难让人觉得这本书是有趣的书,尤其是只有字……应该说是要给7分的吧。
  •     不叫清楚的介绍了当时各国的军事和经济情况,一本比较好的书
  •     前面实在有点难进入 先弃了好了
  •     #t# 其实我怀疑我20年前看过这本书 #kindle #听书
  •     《大国的兴衰》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兴衰,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我国读者更愿意关注的19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前后各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
      《大国的兴衰》也分析比较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外之间的关系,背后涉及到的相关国家的深层次关系和问题。书中提出的一些数字资料,还有作者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评价,对我国读者而言,可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会接触到传统史学书籍中不曾有过的资料和观点。通过《大国的兴衰》,读者会对近代史上的西方崛起和清朝中国衰落的原因;以及20世纪初英法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     发货很快,包装很好,就是手里书没看完,暂时没时间看。
  •     叙述很详实,但是语言不够生动,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但是坚持下去收获会很大。
  •     包装超赞!好书!
  •     它对于喜欢历史的人非常有帮助,嘻嘻。。。
  •      经济史和军事史的结合,侧重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论述,缺乏制度、文化方面的分析,见地不算高明,但也值得一看,就当熟悉历史
  •     书的质量没的说,纸质也很好,很光滑,拿着就有看的欲望~
  •     可以了解到西方的历史
  •     观点新颖,论证独特
  •     这个本书写得很真实生动,内容很充实
  •     东西不错,质量很好,送的也很快,第二天就能收到。
  •     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
  •     包装很好,还没有拆开看,应该不错吧。
  •     有时间看原版比较好,书中多处地方的翻译都耐人寻味
  •     喜欢历史的儿子自己选的生日礼物,好书。
  •     发货很快,包装不错~这本书很棒~
  •     更喜欢这本书的序,对西方国家的知识还是太少了,看得云里雾。
  •     物流很快,是在当当网买书以来最快的一次。
  •     书很精致很漂亮!
  •     是正版图书,有空好好看看。
  •     研究大国均势 好看 需要耐心看作者的思维
  •     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著作,而是经济史和军事史的完美结合,它探讨我们最关心的、影响世界的博弈者的兴衰成败。
  •     书不错但是翻译的太差!
  •     一套详细介绍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通论
  •     经济决定论的味道
  •     谈了大国为什么兴衰。特别有意思地讲述中国的部分
  •     就看了上,下买了没看呢
  •     有点薄啊,以为是很厚的那种
  •     书送达很快,不错
  •     大量翔实的资料,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评价,耳目一新的感觉,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
  •     中国正在崛起之中,正在吸引世界的眼球。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未来该怎么做?读完了这本书后,相信我们会有自己的认识。
  •     人文社科类图书,就当故事会看了.
  •     这套书很有境界,值得研读。当当服务很好。
  •     正版书,可以买
  •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     现在当当的快递太恐怖了,凌晨5点下的单,下午三点半收到。之前我都没体验过当天到的快递。
  •     不错的书,上册是1500年到一战结束。需要补充历史知识= =作者的观点是战争的胜负主要依赖于生产力水平高低和制造业在国际上所占的比重,可二刷
  •     前言中就说了作者如何的没有深度。。。。。
  •     没看懂
  •     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
  •     书的内容比基础吧,虽然有些过时了,但是了解一下历史还是值得读一读
  •     新版分拆成了上下两册,以一战为节点。当然出发点还是很鲜明的,还是近代500年的叙述视角,1500年的时段划分也和《全球通史》一模一样。写于80年代,作者的宏观结论是没有衰败的帝国,美苏双方都面临霸权难以维持的窘境。没想到的是1988年出版后的一年,苏联东欧就以作者在这本书里没有提到的、估计也另作者难以想象到的方式发生着巨变。这本书实际上可以和基辛格的那本《大外交》进行对比,都是在描述分析近五百年全球化之始,各大国的权力增减及其原因。这本书更加突出的是其数据表格,重要的一点都是将各大国硬实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如人口、经济总量、工业生产、军事实力、军队规模、武器数量质量比较等,这也旗帜鲜明地反映出保罗肯尼迪是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
  •     很喜欢这种政治类的书,获益很多
  •     上册前半部分是精华。
  •     很宏大的思维
  •     经典之作,做工不错,值得收藏
  •     很不错的一部书,就是价格有些高,没必要弄成精装书。
  •     有些开山之作真得会过时吗?
  •     战争不是你人多就可以了,战争是综合一个国家经济实力、金融信贷能力、战略制定、科学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考核。
  •     挺不错的,就是有些地方不容易理解。。。
  •     《大国的兴衰(上)》,重点论述公元1500前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主要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还没仔细看呢。
  •     我在高中经常看到练习题引用书里的原文,感觉非常好。要是没有网络,至今都买不到它。
  •     是的质量是很好的,内容待读
  •     不错哦,起码不是盗版
  •     宝贝很不错哟。
  •     对国际政治和对中国崛起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的书。
  •     很好的书,内容很好,学历史的人值得读
  •     不错不错,值得一读的书。
  •     L叔推荐的作品,一个大国崛起究竟靠了些什么,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地缘,无可置疑 单一的方面是无法描述大国的崛起强大的
  •     送朋友的,不错!以后经常来这里买东西。服务也不错哦
  •     看完<上>不想看<下>
  •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看视频。
  •     2013年年度最佳读物。
  •     正在看,很好的书。价格很实惠啊。
  •     在运送中硬装书劣势很明显,书角损坏了一些。但是内容很不错。
  •     读过拿战之前的部分
  •     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兴衰,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我国读者更愿意关注的19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前后各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
      《大国的兴衰》也分析比较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外之间的关系,背后涉及到的相关国家的深层次关系和问题。书中提出的一些数字资料,还有作者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评价,对我国读者而言,可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会接触到传统史学书籍中不曾有过的资料和观点。通过《大国的兴衰》,读者会对近代史上的西方崛起和清朝中国衰落的原因;以及20世纪初英法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     写的真很好
  •     后有深度。从经济政治战争角度分析了欧洲300多年。期待下部,到时候中国要出来了
  •     财富与力量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     不错的一本书。 描写了1500年到2000的全球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演变。 和大国崛起可以配合看
  •     现在能买到大国的兴衰不容易,之前王宝英翻译的那本书已经卖光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翻译,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能有所超越。
  •     大国的兴衰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的好书。利用对各国军事和经济地位的综合比较,可以更宏观的看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真正推手。《大国的兴衰》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     还没有看,很喜欢经济方面的历史书籍。
  •     很喜欢看此类的书,比较跟进时代
  •     还没读,遗憾的是只定了上册,回头再买下册
  •     9月底至10月中旬读毕。主要阐述了公元1500年至一战时期世界主要大国兴衰的历史,侧重从经济、军事及外交的角度展开分析,强点物质决定论。
  •     从GDP、煤铁资源、钢产量来分析大国博弈的结果,固然有马后炮的嫌疑,但也不失为睿智思考!
  •     虽然只是读了其中以下部分,但是还是不错的。这种精装的手感就是不一样。读完了放到书架上。很漂亮的书,既可以多读还可以收藏,非常喜欢。但是思考的部分感觉没有世界通史好。马上看完先。
  •     刚收到货,看起来不错,还没看,期待中...
  •     书太正了,字也很清楚,书也很新。孩子很喜欢。
  •     相比中国知识分子的制度、人文角度的史书,从经济、工业、交通、地缘政治等角度来描述近500年的世界大势,相对来讲要客观许多。只是读来读起,中华民族始终处于边缘位置,这事实清晰却让人感到万分失落与沮丧。
  •     好看
  •     当当的物流比预计的时间慢了两天才到,比原来慢了很多了,以后再出现这样的现象的话,我想我该放弃了
  •     培养大思维 大格局 大历史观的必读书
  •     经济发展,军事投入,战略抉择,更强调制度优化。书的脉络挺清晰,但数据来源不明,本人基础不扎实(很多暗语没看懂),加上脚注不合理,收获不多。
  •     很好很不错,质量很好,速度很快。
  •     非常经典的一套书,终于拿下。
  •     保罗肯尼迪的经典之作,需要认真的读
  •     有观点的历史比叙述更有感染力。我想知道历史的联系,分离的事物应有的意义,每个时代都必然有领袖,都有第一把交椅,而坐在这个位置的家族和民族是否具名并不重要。然而不具名的暗流和相互作用才是神秘的,永恒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