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亚洲史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10037108
作者:罗兹·墨菲
页数:620页

作者简介

《亚洲史(插图修订第6版)》是一部材料充实有新理、观点材料纵横贯通的著作。它聚焦于伊朗以西、俄罗斯以南的“季风亚洲”地区,即东亚、南亚、东南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述。从而,此书不致成为国别史的堆砌,而全面详细地展示季风亚洲从古代至今数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历程。其中,尤以中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为重点,是一本了解亚洲历史的很好入门书。罗兹•墨菲是著名的美国中国史学家,曾经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其理论框架和治史风格也继承了费正清的治史传统,对亚洲饱含热情和赞扬。他直言不讳的宣传:“亚洲人及其文化因而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篇章。对世界历史的任何探讨必须给予亚洲以显著地位,当然亚洲史本身也自有其重要的价值。”书中不但高度评价了亚洲各主要文明的传统成就,对于它们的现代化历程和未来的发展也持肯定和赞许态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史前的亚洲
1.1 古代的和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3
1.2 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5
1.3 东南亚农业的发端 8
1.4 东南亚的居民 12
1.5 史前中国 15
1.6 朝鲜和日本 18
1.7 古代亚洲的商业和文化交往 20


第二章 亚洲的宗教及相关文化
2.1 印度教 22
印度教的教义和经籍 22
转 世 25
2.2 印度的佛教及其向东方的传播
耆那教
走近 乔答摩佛陀
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2.3 儒 教
孔子和孟子
儒教的观点
2.4 道 教
2.5 犹太教在亚洲
2.6 伊斯兰教在亚洲
2.7 神道教
2.8 关于亚洲宗教的若干反思


第3章 亚洲的传统社会
3.1 社会等级
印度的种姓和社会组织
东亚的社会等级制
东南亚
3.2 家 庭
婚 姻
3.3 性风俗
子女养育
3.4 妇女的地位
3.5 教育、识字和印刷品
3.6 物质福利
3.7 价值观
3.8 法律、犯罪和刑罚


第4章 古印度文明
4.1 印度文明的起源
4.2 印度河文明
与苏美尔的关系
印度河文明的城市
衰落和瓦解
4.3 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的统治
吠陀文化
4.4 帝国的兴起:孔雀时代的印度
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
4.5 孔雀王朝
4.6 华氏城和孔雀印度的光荣
走近 “神所钟爱的”阿育王
4.7 贵霜人和希腊人
4.8 南印度和马杜赖城
4.9 锡 兰
4.10 笈多王朝和戒日帝国
笈多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笈多王朝的崩溃
4.11 古印度的妇女
4.12 印度的遗产
4.13 笈多王朝在孟加拉湾地区的遗产


第5章 古中国文明
5.1 中国的起源
5.2 商王朝
5.3 周王朝
战 国
走近 圣人孔子
5.4 秦的征伐
5.5 秦王朝的独裁主义
5.6 汉王朝
汉武帝的扩张
中国与罗马帝国
贸易规模扩大
汉文化
汉制度的崩溃
走近 古代中国的城市
5.7 汉代的成就

第6章 中世纪的印度
6.1 伊斯兰教对北印度的早期影响
6.2 伊斯兰教向北印度推进
6.3 德里苏丹国(又称奴隶王朝)
走近 著名的苏丹:阿拉乌德丁•卡尔吉
图格鲁克王朝
锡坎达尔•洛迪
6.4 南印度
寺庙建造者和对立诸王国
6.5 朱罗人
维查耶那加尔:胜利帝国
讨论题

第7章 古代的和中世纪的东南亚
7.1 环 境
7.2居民的起源
7.3 伊斯兰教东扩
7.4 印度化的东南亚
7.5 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走近 吴哥:不朽的光辉之城
越南:向南扩张
7.6 中世纪缅甸的蒲甘和泰国的犹地亚
7.7 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7.8 马六甲与西方人进入东南亚
讨论题

第8章 中国的黄金时代
8.1 中国的再统一
8.2 唐朝的辉煌
走近 盛唐时期的长安
8.3 文化的辉煌和政治的衰退
8.4 宋朝的成就
王安石:改革和引退
北方的异族,南方的革新
8.5 南宋时代
创新和技术进展
8.6 蒙古人的征服和元朝
元代中国
8.7 中华文化与皇权
讨论题

第9章 远古、古典和中世纪的日本和朝鲜
9.1 日 本
9.2 与朝鲜的关系和筑坟者
虚构的历史
氏 族
9.3 与中国的关系
大化革新、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
中国艺术和佛教艺术
佛教和文字
庄园制
9.4 平安文化
走近 紫式部(紫夫人)
艺术和花园
假名和寺院军队
9.5 对环境的压力
9.6 镰仓时代
9.7 足利时代的日本
9.8 中世纪的日本与大陆的海上联系
9.9 朝 鲜
百济、新罗和高句丽
李朝时代的朝鲜

第10章 莫卧儿时代的印度和中亚
10.1 印度的莫卧儿人
10.2 巴伯尔和他的新王朝
阿克巴的成就
走近 阿克巴皇帝
贾汗季和沙贾汗
10.3 奥朗则布的统治:镇压和反抗
宗派和反叛者:拉杰普特人、锡克人和马拉塔人
莫卧儿人与印度
走近 莫卧儿港口苏拉特的商业
10.4 中 亚
游牧人的生活方式
干草原与农耕区
游牧民族的战士
10.5 伊朗简史

第11章 中华帝国的新辉煌:明王朝
11.1 明朝的建立
走近 洪武:造反的皇帝
11.2 明朝的藩属制度
11.3 明朝的海上远征
11.4 繁荣与保守
11.5 商业与文化
文学与艺术
通俗文化
上流文化与因循守旧
走近 帝都北京:明朝天下的核心
11.6 自满与衰退
11.7 满族人的征服

第12章 西方人来到亚洲
12.1 独立发展
12.2 葡萄牙人在亚洲
12.3 扩张的动机
探险远航
葡萄牙商业帝国
12.4 西班牙人在菲律宾
12.5 亚洲的贸易基地
12.6 “基督教徒与香料”
走近 利玛窦:出使明朝廷的传教士
12.7 俄国人向亚洲推进
12.8 日本的基督教世纪
12.9 荷兰人在亚洲
12.10 英国人在亚洲
12.11 英国人在17世纪的印度

第13章 清中国和德川日本
13.1 满族统治下的中国
13.2 繁荣和人口增长
康熙和乾隆
晚清:衰退和惰性
来自外部的新压力
13.3 清朝的光荣与技术落后
13.4 鸦片战争
13.5 日本重新统一与德川幕府
军阀时代
德川家族的统治
驱逐外国人
文化和城市化
走近 江户与“浮华世界”
走近 艺术大师葛饰北斋
13.6 外国要求改革的压力

第14章 英国势力在印度的上升
14.1 莫卧儿帝国的崩溃
14.2 西方人在印度
14.3 英国人的早期存在
领土基地
莫卧儿与后莫卧儿局势
14.4 英法竞争与征服孟加拉
走近 罗伯特•克莱武与英属印度的早期阶段
英国统治的确立
从贸易公司到政府
英国称霸的原因
14.5 东方学家与孟加拉文艺复兴
走近 殖民地首府加尔各答
14.6 从宽容到傲慢
14.7 1857年起义
14.8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权的巩固

第15章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胜利
15.1 新帝国主义
相互矛盾的解释
经济因素与帝国主义
15.2 帝国主义在亚洲和亚洲的反应
15.3 英属印度帝国
近代发展
殖民制度
走近 新德里——英国统治极盛期的印度首府
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
15.4 东南亚的殖民主义政权
英国人在缅甸和马来亚
法国、荷兰和美国的殖民主义
独立的暹罗
海外华人
15.5 内忧外困的中国
商人和传教士
太平天国革命
变法尝试
条约口岸与教会学校
义和团运动
15.6 跻身列强的日本
有指导的改革
经济与政府管理
日本帝国主义
走近 伊藤博文:明治时代的政治家
15.7 帝国主义与在亚洲的美国人
15.8 新帝国主义时代的亚洲妇女
15.9 西方人统治的遗产

第16章 中国和印度的屈辱
16.1 民族主义与革命
衰退中的中国
“自强”和中兴
新的屈辱
变法尝试
16.2 混乱与军阀统治
孙中山与袁世凯
五四运动
走近 五四运动中的杰出人物
16.3 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印度
经济发展
新中产阶级
大众物质福利
农业与人口
若干对比
16.4 印度民族主义的初期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16.5 甘地的事业
战后的镇压

第17章 争夺亚洲(1920~1945)
17.1 殖民主义在东南亚
种植园体系
东南亚民族主义的兴起
17.2 印度走向独立
甘地与群众行动
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抗议与选举
回 顾
17.3 中国在20年代和30年代
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援助
南京政府十年
走近 上海:条约口岸样板
17.4 日本在1920年到1941年
军人影响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本
17.5 中国战局
统一战线瓦解与南京陷落
毛泽东的游击战略
走近 重庆:困境中的战时首都
17.6 日本在太平洋和东南亚
17.7 缅甸和印度

第18章 日本复兴和中国革命
18.1 日本的复兴
军事占领和美国化
经济和社会发展
日本的国际角色
走近 东京与现代世界
日本与它过去的敌国的关系
18.2 革命中的中国
共产党的强大与国民党的衰弱
经济恢复和政治化
大跃进
中苏分裂
文化革命
走近 江青和四人帮
毛泽东之后的中国
成就和未来
18.3 中国台湾
18.4 中国香港
18.5 中国大陆、台湾省与海外华人

第19章 近现代朝鲜和东南亚
19.1 李氏王朝的朝鲜走向衰亡
排斥外国思想
外国争夺朝鲜
19.2 日本统治下的朝鲜
19.3 分裂和战争
19.4 1960年后的朝鲜
19.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南亚
19.6 越 南
越南的30年战争
19.7 血迹斑斑的柬埔寨
19.8 老挝:被遗忘的国家
19.9 缅甸、泰国、马来亚和新加坡
缅 甸
泰 国
马来亚和新加坡
19.10 印度尼西亚
19.11 菲律宾
19.12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区域合作


第20章 南亚:独立、政治分裂和发展
20.1 分裂与独立
分 裂
克什米尔纠纷
20.2 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
20.3 阿富汗
20.4 斯里兰卡
尼泊尔
20.5 独立后的印度
尼赫鲁治理下的印度
英迪拉•甘地治理下的印度
锡克教徒
英迪拉•甘地的继任者
今日印度
走近 南亚的女性领导人
20.6 印度和南亚的成就与不足
种姓和种族地位观念的变化
乡村的发展
对发展的若干威胁


第21章 21世纪的亚洲
21.1 人口膨胀
21.2 污 染
21.3 城市化
21.4 经济增长率
21.5 传统在现代亚洲的地位
21.6 各国逐一述评

编辑推荐

《亚洲史(插图修订第6版)》:名家经典,作者罗兹。墨菲曾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三十余年浸淫于亚洲史研究和考察,著有多部关于亚洲的史著,推动了战后美国的亚洲史研究。《亚洲史(插图修订第6版)》为他的代表作品,出版以来屡次再版,畅行不衰。从整体来讲述亚洲史,《亚洲史(插图修订第6版)》聚焦于“季风亚洲”也即东亚、南亚、东南亚区域的历史进程,不过分纠缠于单个国家的历史和个别事件,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详述该地区从史前到21世纪数千年的演变,建立起对亚洲历史的总的根本看法。材料丰富多样,除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事件,《亚洲史(插图修订第6版)》亦关注该地区的社会和文化演变,采用了大量反映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材料。书中收集有大量的图片、原始文献、交叉文化短评等,多角度再现历史真貌。

内容概要

罗兹•墨菲,美国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专家,出生于费城,1950年获得哈弗大学博士学位。64年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此前曾在华盛顿大学任教,也曾任台湾大学和东京大学客座教授。1954-1956年为驻亚洲外交官联合会主席。1974年获密歇根大学突出贡献奖。作为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曾担任《亚洲研究杂志》、《密歇根中国研究报》以及亚洲研究协会主办的《专论》等刊物的编辑。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福特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国家慈善捐赠会和美国学会理事会会员。著有《上海:进入现代中国的钥匙》(1953)、《地理学入门》(1978,第4版)、《地理学的研究范围》(1982,第3版)、《条约口岸与中国的现代化》(1970)、《中国出迎西方:条约口岸》(1975).其中《外来者:西方人在印度和中国》(1977)获得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年度最佳图书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一直很欣赏这本书,因为它内容全面,地图清晰,包含南亚、东南亚、东亚和中亚的地区安排……这本书至今仍是一部了不起的成功之作。  ——Sue Gronewold,基恩大学本书的极大长处是对亚洲的所有方面进行了考察,没有其他书这样做过或用同样的方式做过。  ——John LWeinzierl,莱昂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罗兹•墨菲撰写的这部《亚洲史》足与其师费正清和赖肖尔等人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相媲美。对于一个西方学者来说,撰写一部地域广袤、文化复杂多样的区域史,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陈奉林,外交学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关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科技,《亚洲史》有许多亮点。墨菲与其他学者不同,他并没有把明清社会的500年历史看成是停滞或倒退,而是在比较中看到了中国明清社会的一定成就。与日新月异的欧洲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确实发展相对缓慢,欧美国家在经过工业革命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中国仍在旧的轨道上蹒跚而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滞。强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明确指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生产力的巨大世界,直到1500年代末,事情运行得很不错,整体上的繁荣使大多数人民满意。”(第244页)他这样解读东方历史就突破了旧框架,形成独成一体的编写新框架,确立了科学、严谨的亚洲史编写史观。在这种评断下,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认为明朝是中国的“新辉煌”。这种“新辉煌”包括中国在当时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造船技术,郑和七下西洋时使用的多层甲板船能运载500人,长400英尺,载重量达500吨,其速度比一两个世纪后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船只还要快。这说明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财富长期积累,是很难有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壮举的。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也有许多表现,农业单位产量、国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等在当时都处于世界上游水平。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本书的独具匠心之处。

图书封面


 亚洲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是一本教科书,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向美国大学生普及亚洲历史知识。书中的亚洲指是“季风亚洲”,即覆盖在季风下的东亚、南亚和部分中亚,不包括中东和西伯利亚。作者认为,在季风下,这片地域拥有近似的文化特征。比如,有很强的祖先崇拜意识,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压抑个体且轻视自由,他们用精耕农业创造了繁荣,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又让他们人口增值过快,因此失去走向现代化的机遇。对中国读者来说,我们是绝不会把中国文明、伊朗文明、东南亚文明和印度文明看成一回事,因为差别太大,初翻这本书,不免瞠目: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中国读者更熟悉欧洲史,而非欧洲分国史,在我们看来,欧洲是一体的,彼此只有微殊。在中国人眼中,欧洲人长的都差不多,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长的都差不多。具体而微的认识往往需要感觉来培养,而理性更善于在不同中发现相同。这种读史的角度是有趣的,帮我们看到更多侧面。比如中国文明和东南亚文明之间的关系,早在公元前8000年,东南亚已经有了稻米,作为这种作物的原产地,它对中国南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可有趣的是,最早在东南亚种植的粮食却是粟,它的原产地又来自中国北方,两者的相互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呢?考虑到鸡、水牛原产地均来自东南亚,广州曾是东南亚国家的首都之一,则那里的文明应曾经一度领先,这或者契合了文明的“蛙跳效应”,即领先文明经常会出现停滞,落后文明经常后来居上。作为人类农业最早的四个发源地之一,东南亚很快便被华夏文明抛在身后。本书内容庞杂,难免有所疏失,比如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更多关注第一轴心时代,却忽视了第二轴心时代,没看到萨满教在东亚历史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但它新颖的写法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许多知识让亚洲人也会感到耳目一新。同样是历史,为何美国史家反而能写出新花样,而我们却总在翻旧账?关键在勇气与敬意:首先,在一个习惯立场大于理性的氛围中,任何有争议的命题往往会引来骂声一片,史家畏首畏尾,只好写点绝对不犯错的通俗读物,或者不断分拆,只治专史,因此失去了大历史的关怀;第二,急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这是当下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大家都在裁剪史料,以拼凑所谓的“史识”,论多而述少,反而不肯忠实地谈论的细节。历史究竟有没有规律,该怎样把握这个规律,这是一个仍在争论中的命题,把握不好,很容易走入建构理性的窠臼,所以,不断变换读史的视角,可以兼听则明,免于受愚,并增进智商。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书很满意,正版的,很好,下次还来。
  •     经典图书,有待阅读
  •     地理历史学家写的历史著作,新颖。
  •     多读点书还是很爽的
  •     有恐多读书
  •     书还是非常不错的,科普知识蛮好的……
  •     很哈奥
  •     全景式的描述了整个亚洲的历史,可惜细节上有些谬误(部分被译者修正)
  •     本书构建了一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脉络比较清晰,对三个地区相互的联系论述比较丰富。不过本书还只是一个入门级的读物,适合一点亚洲史基础也没有的读者,想从里面读出更深刻的东西有点困难。另外,本书一个较大的缺点是没有提及西亚和中亚的历史。
  •     书非常好,我又追加预订了7本
  •     费正清的学生
  •     一部简要亚洲史,好啊
  •     书是正版的,印刷各方面都不错
  •     书很不错,纸张也好,是不错的选择
  •     作为一个亚洲人,自己不了解自己很可悲。
  •     是一本不错的历史书。喜欢。
  •     yazhoushi
  •     罗兹·墨菲 非常棒,一个外国人能够写出这么复杂且文化差异很大的一部历史大部头。书中观点比较中肯,但还是带有那么一些自我的价值观。
  •     观点不够中立,政治倾向严重。偏离事实,很是失望。
  •     内容非常好,建议购买,可加深对我们所处亚洲的了解
  •     暂时还没有阅读,读后再填写。
  •     特别是把整个亚洲历史作为整体来讲解,进行对比。现在才刚开始读,比如,亚洲各宗教(印度教、佛教、神道教等)的比较
  •     图书故质量本来很好,只是收到的这本裁得有点偏。希望当当早点开通上门换货,上月在另一网站买的书,有一本有质量问题,人家立刻重发了一本作为赔偿,当当真该好好学学,不然老顾客会流失的。
  •     非常后悔买了此书.被墨菲的名头唬住了...里面的东西非常零散,漏洞百出,不推荐购买.
  •     太泛了
  •     写全球史,有斯塔夫里阿诺斯,写亚洲史和东亚史,有墨菲。这样的学者是时代的产物,保守一点说,前50年没有,后50年也难再。这样的书没读过是人生遗憾。
  •     简单易懂,逻辑性也比较强,推荐!
  •     有插图,内容也挺详细的,值得一看!
  •     后浪大学堂的书确实经典,收藏了!
  •     本书对东亚和南亚这一块着墨较多,对其他地区介绍不够。
  •     闲时乱翻
  •     很早就想买了,内容不错,是比较好的教科书
  •     翻看了其中的部分音节,确实不错的。但对中东历史没怎么介绍,这是它的缺点。
  •     大学堂:亚洲史(插图修订第6版)
  •     书非常好 是在书店看到后决定买的 喜欢历史的朋友值得购买 只是送货有点慢了 总体满意 推荐
  •     绝对值得一看。。 也值得收藏
  •     由美国学者罗兹·墨菲撰写的《亚洲史》迄今出版过三个版本,分别是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以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大学堂2011年版。当中海南、三环和人民版其实都是同一个版本,即原作《A History of Asia》的第四版,而世图大学堂版本则采用的是最新修订的第六版,译者则无论是第四版还是第六版均为黄磷教授。
  •     恨自己学生时代 没有阅读这些书。外国人写的历史果然客观。
  •     感觉一般,而且也很贵
  •     经典之作,以亚洲特别是东亚视角来看中国很有必要,多有启发。
  •     关于东亚与南亚的历史,很不错的
  •     很好,看看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看历史
  •     史实错误颇多,不知为何评价很高。不过有关社会史的部分可阅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拿到手翻翻感觉很不错,属于一个容易进入的读本
  •     此系列的书都值得关注!
  •     和另一本东亚史实际上是一本书,作为了解亚洲的整体面貌的入门书籍读读无妨。如果有缺点的话,就在于持平吧,没有什么让人深刻的观点。
  •     本书叙述流畅简洁。可以了解一下欧美人对亚洲的看法。但此书也有两点遗憾:一是所涉及范围并非所有亚洲国家,只限制在季风带范围内的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支那、泰国、东南亚各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二是对抗日战争中国战局的叙述明显违背史实,似乎是作者有意而为而非疏忽所致。书中对五四运动人物的叙述在篇幅及做用中竟然把鲁迅至于胡适之上,我不能理解。做为一部史书有故意失实的内容,所以我说要以参考的态度来读。
  •     多次修订说明此书的畅销。
  •     值得一读的亚洲史版本!
  •     话说n年前竟然就在一三轮车上买到的海南版···· 一直当盗版了··可能也是~~
  •     严谨,绝对是一本教科书的风范;生动,内容引人入胜,不会让人感觉枯燥
  •     帮同事买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     这是东亚的历史,不是亚洲史。
  •     看完了之后终于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亚洲的历史有了稍微相互交错联系的感觉 深入简出 历史事件评论的明了爽快 好不拖沓 值得一读
  •     观点很客观,框架很立体。尽管跳来跳去的,需要一些历史基础。强烈推荐
  •     好书。比起单看国内的史书,视野更开阔了。
  •     作为教材的话不错
  •     妹的,这两本书几乎没有区别,作者就加了那么一两章就把亚洲史变成东亚史了,坑爹啊,什么季风亚洲,扯!
  •     有关亚洲很方便的读物。
  •     书压皱了,外面也没有塑料纸包装,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     比较艰深一点,适合有一定史学基础的朋友读。如果没有,推荐泰晤士世界历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